❶ 农行什么时候申购
6月29日披露定价区间,7月6日网上申购,H股同步发行
❷ 李嘉诚在中国有银行吗
李嘉诚没有投资在银行业上,是地产发展商,码头,零售百货,通讯,电力,开采原油投资者。
所以,李嘉诚在中国没有银行
❸ 中国四大银行哪个是没有外资注入的
中国四大银行中没有外资注入的是中国农业银行。
2008年11月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向中国农业银行注资,与财政部并列成为中国农业银行第一大股东。
2009年1月15日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有限公司成立后,根据当时国内外资本市场的情况,没有延续前期经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只引进了几家财务投资者。
(3)李嘉诚投资农业银行扩展阅读:
另外三大银行的外资注入情况:
1、中国建设银行
2005年6月17日,建设银行和美国银行签署了关于战略投资与合作的最终协议。根据协议,美国银行将分阶段对建行进行投资,最终持有股权可达到19.9%。首期投资25亿美元购买汇金公司持有的建行股份。
2005年7月1日,建行和淡马锡旗下的全资子公司亚洲金融控股私人有限公司签署了关于战略投资的最终协议,亚洲金融以14.66亿美元购入建行5.1%的股权。
2、中国银行
2005年8月,中国银行与英国苏格兰皇家银行、新加坡淡马锡,9月与瑞银集团,10月与亚洲开发银行;2006年3月与全国社保基金,分别签署协议,5家机构作为新的战略投资者。苏格兰皇家银行出资总计31亿美元,购入中行10%的股权,其中将一半股权卖给了高盛、李嘉诚私人基金;淡马锡购得中行5%股份。
3、中国工商银行
2006年1月27日,中国工商银行与高盛投资团签署了战略投资与合作协议,高盛投资团出资37.8亿美元购买工行新发行的股份。
2006年4月28日顺利完成资金交割。这笔当时最大的境外投资者对中国金融业的单次投资,约占工行股份比例总计的8.89%。
❹ 李嘉诚所投资过的公司
李嘉诚 统领长江实业、和黄集团、香港电灯、长江基建等集团公司,全球华人首富,全世界华人最成功的企业家。十四岁投身商界,22岁正式创业,半个世纪的奋斗始终以"超越"为主题:从超越平凡起跑;为超越对手努力;达到巅峰,超越巅峰;实现自我,超越自我,于是世人称之为"超人"。李嘉诚不仅是创业精英、商界巨头,而且在其创业发展路上,并购多家公司。可以说,李创业之路就是一条并购之路,其创业和壮大与兼并和收购其它公司企业分不开。李嘉诚的并购之路同其人生经历、创业经历一样倍受世人关注。
艰辛与成功的创业经历
1928年7月29日,李嘉诚先生诞生于广东省潮州潮安县。1940年,随父母到香港定居。1943年冬其父辞世,至此少年李嘉诚开始了学徒、工人、塑胶厂推销员的生活。 1948年,20岁的他就开始在新蒲岗担任了一家塑胶厂的业务经理、总经理。1950年,在筲箕湾创立了长江塑胶厂。1957年,在北角创立了长江工业有限公司,发展塑胶花、玩具生产等。1958年,1960年先后在北角、柴湾建造了两座工业大厦。 1972年9月31日,李嘉诚创建了长江实业有限公司,11月1日,"长实"股票在香港证券交易所、远东交易所、金银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并相继在伦敦(1973年)、加拿大的温哥华(1974年6月)挂牌上市。1974年5月,与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联组恰东财务有限公司。
1985年5月15日,李嘉诚出任汇丰银行董事局非执行副董事长。1986年,长实集团名列香港十大财团首富,李嘉诚旗下四大公司上市值占香港上市总值13.57%。1990年4月7日,李嘉诚旗下的"和黄"与"中信"、英国大东电报局合作投资的"亚洲卫星一号",由中国"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地送入东南亚上空的同步轨道。到1991年间,"长实"系财团已发展成为有重要国际地位和重大影响的跨国多元化企业集团,拥有1200多亿港元资产,比1986年增加两倍半。
"超人"美誉与并购经历
叱咤香江,纵横海外,李嘉诚这个神奇的名字,今天已是'成功'与'奇迹'的代名词:他统领着长江实业、和黄集团、香港电灯、长江基建等四家上市公司,业务遍及各行各业,如地产、港口货运、超级市场、基建、电讯、酒店、保险、水泥、电力、网络等等,形成一个逾万亿资产的跨国企业帝国。而李嘉诚本人也荣列世界富豪榜第10位,成为有史以来华人最杰出的企业家之一。这一切,使他赢得了'超人'的美誉。
纵观李嘉诚传奇的商旅生涯,他最为成功之处是善于审时度势、运筹帷幄。李嘉诚十四岁投身商界,22岁正式创业,半个世纪的奋斗皆以'超越'为主题:从超越平凡起跑;为超越对手努力;达到巅峰,超越巅峰;实现自我,超越自我,于是人们称之为"超人"。
而其企业发展壮大与其兼并和收购其它公司有关。1974年4月,成功收购美资永高公司,接手经营香港希尔顿大酒店和印尼巴厘岛的凯悦酒店,并相继购入虎豹别墅及其他多项地皮、物业。1978年9月5日,李嘉诚从汇丰银行承接了"黄埔"公司9000万股股票,同年,还收购了英资青洲英坭有限公司,出任该公司董事局主席。1979年7月,"长实"与中资侨光公司联组宜宾地产有限公司,取得沙田铁路维修站上盖发展权,并成立中国(香港)水泥厂(1982年投产)。是年9月25日,"长实"赢得和记黄埔公司控股权,并于10月15日出任"和黄"执行董事。1981年1月1日,李嘉诚出任"和黄"公司董事局主席。1997年与"首钢"联手收购香港东荣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收购北京长城饭店等七家大酒店,拥有51%的股权。1985年,购入加拿大温哥华世界博览会商业中心,斥资百亿港元,兴建规模庞大的商住住宅群。
经过不断发展壮大,李嘉诚旗下的"长实"集团及其附属公司,现已发展成为在香港以至世界具有领导地位的地产、国际集装箱货柜码头业和投资发展的举足轻重的集团公司。市值已超过2700亿港元。业务经营范围包括地产发展、金融、贸易、货柜码头、运输业、能源、电力、通讯、卫星广播、酒店业、零售业等。
❺ 曾经的华人第一首富,举家搬迁加拿大,资产能买下半个英国,现状如何了
提到首富,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两马一王,那曾经的华人第一首富,如今怎么样了?从2008年,经济危机开始,李嘉诚就开始陆续在中国甩卖资产,主要是以商业地产为主。2014年开始,李嘉诚就大量的出售了香港和内地的资产,之后,转战欧洲投资,由于动作频频,外界都在说李嘉诚赚了钱就要跑了,因从内地撤资,让李嘉诚备受争议,细心的人不难发现,李嘉诚离场之时,是中国楼市最疯狂的时候,不仅如此,李嘉诚还从中国套现1700亿。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李嘉诚是香港富豪,其实早在1983年,李嘉诚已经获得加拿大国籍了,之后两个儿子李泽钜、李泽楷也都拿到了加拿大国籍,李嘉诚带着两个儿子改国籍,或许是为了更好的进行海外投资吧,毕竟,李嘉诚还是个商人,在商人眼中,利益是最大的,李嘉诚每走的一步,或许都是为了事业更好的发展吧!如今这个91岁的老人,每分钟都稳赚1.6万人民币,一分钟赚的钱比很多人一个月的工资都多的人。
❻ 李嘉诚私人投资基金有哪些
李嘉诚私人投资基金有李嘉诚癌症基金、信托基金。
一、李嘉诚癌症基金怎_申请
李嘉诚癌症基金会主要在部分肿瘤治疗机构有注射资金,用于疾病患者的临终关怀治疗,如疼痛治疗,缓解患者疼痛,为患者免费提供镇痛药物。具体申请去医生就医的治疗机构,由主治医生根据患者情况提出申请,但没有个人申请。或者你自己认识李嘉诚,让患者给你设立一个专项基金。目前,许多癌症药物制造商将与中国痉症基金会或中华慈善联合会合作开展药物援助项目。如果您目前正在大型医院就诊,您可以询问您的主治医生有什么样的对症药物可以提供帮助。这类项目宣传不多,有些医生可能不知道。通常大医院的医生会得到相关信息。如果恰好有对症药物的援助项目,下一步就是填一些表格,通过考试。如果条件满足帮扶要求,通常会有买x、给x等帮扶,比完全掏钱省一些费用。
二、李嘉诚信托基金有多少?
在李嘉诚退休后,许多人可能会认为这个富人会开始享受生活。然而,这种拼命三郎太还是无法释怀。前些日子,他开始处理个人财产的安排,也就是传说中的忙碌家庭。最新消息显示,他在长和、长实的个人持股投入信托基金,预计总价值约132.7亿元。李嘉诚将自己的股份投资于名下的信托基金,信托基金从未在长河和长实动过。信托基金持未在长河和长实的股份分别增加至26%和27.13%。132.7亿港元全部划转。可以说,李氏家族信托基金承载了一个李氏帝国的总资产。预计他将让长子李泽钜继承患者1/3的股份,以维持其对长河系的长期控制。
李嘉诚的这部分财富是相对隐藏的。据媒体报道,李嘉诚家族共有8500亿资产。严格来说,不是为了隐藏财富,他为人比较低调,这与李嘉诚较高的个人修养是分不开的。
❼ 中国四大银行哪个是没有外资 注入的
中国农业银行是没有外资注入的银行。中国农业银行(AGRICULTURAL BANK OF CHINA,简称ABC,农行)成立于1951年。总行位于北京建国门内大街69号,是中央管理的大型国有银行,国家副部级单位。
中国农业银行是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各种公司银行和零售银行产品和服务,同时开展金融市场业务及资产管理业务,业务范围还涵盖投资银行、基金管理、金融租赁、人寿保险等领域。
(7)李嘉诚投资农业银行扩展阅读:
中国农业银行通过全国24064家分支机构,30089台自动柜员机和遍布全球的1171家境外代理行,以覆盖面最广的网点网络体系和领先的信息科技优势,向全世界超过3亿5千万客户提供便利、高效、优质的金融服务。
中国农业银行境内分支机构共计23,461个,包括总行本部、32个一级分行、5个直属分行、316个二级分行、3,479个一级支行、19,573个基层营业机构以及55家其他机构。境外分支机构包括3家境外分行和4家境外代表处。主要控股子公司包括6家境内控股子公司和3家境外控股子公司。
大陆地区
2010年末总资产突破10万亿元,2011年达11.68万亿元,占全国银行金融业资产总额的11.3%,是中国最具规模和实力的大型上市商业银行之一,也是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末各项存款达9.62万亿元,各项贷款5.63万亿元左右,资本充足率为11.94%。
核心资本充足率为9.75%,均处较高水平,截至2011年末,不良贷款率同比分别下降0.48%,拨备覆盖率为263.1%,提升95.05%,各核心指标跃居国内可比同业前列。农行年报也显示,其中间业务发展最迅速,全年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约461.28亿元。
比上一年多收入104.88亿元左右,增幅超三成,如剔除代理财政部处置不良资产业务手续费收入后,那么这一增速更可提高至42.8%,其中的电子银行、信用卡、投资银行、代理保险等业务增幅均在50%以上。
2010年农行实现营业收入2904.18亿元,同比增长30.7%;净利润约949.07亿元,利润增长率达到46%左右;2011年实现营业收入3777.31亿元,同比增长30.1%,实现净利润约1220亿元,同比增长28.5%,利润增长率居四大行之首。
各项核心指标均达到国内金融业领先水平,穆迪长期存款评级/前景展望为A1/稳定。
❽ 李嘉诚的投资理念是什么
香港有这样两个大享,一个连续减持,一个却还在一掷就是10个亿地增持;一个反复示警,一个则坚定不移地坚持唱多。他们就是分别据有香港首富前两把交椅的李嘉诚和李兆基。香港股市及其投资者陷入了不知该听从谁的迷惘。于是,有人忽发奇想:谁赚得多就听谁的,不就什么问题也没有了吗?
尽管这并不是一场从同一个起跑线开始的比赛,要想知道谁赚得多也并不容易,不过,由于他们的言行反映了两种殊途同归的思路,探究一下怎么赚钱至少可以让人们更具体地理解什么才是投资的硬道理。
对中国人寿的不同操作
单单就某一笔投资而言,谁比谁赚的钱多,本应该是可以算一算的。比如,当年李嘉诚和李兆基都认购过中国人寿,但在2005年禁售期一过,李嘉诚就在5块多钱的价位抛售手上一半的股份,赚了约3.7亿,回报率为40%。李兆基则一直持股至今。按中国人寿今年11月末的收市价42.4元计算,4年回报超过10倍。不过,这里所计算的只是他们在中国人寿H股发行时所认购的份额,加上后来的变量,情况就复杂得多了。其实,李嘉诚还在2003年12月按每股场外均价3.625 港元购入中国人寿4.284亿股,增仓数量是其后来所减持2.14亿股的一倍。换言之,李嘉诚的减持,实际上不过用相当于其增量部分一半的减持就收回了全部的增持成本,而且还凭空比其原有存量多出了50%的股份。假如李兆基后来对中国人寿未有其他的动作,那么,李嘉诚似乎要比李兆基多赚很多。但李兆基最近投入的10个亿,其中一部分也就是继续增持中国人寿。此前是否有过什么动作则从未告人。也就是说,他们在中国人寿上的账还远未到最后清算的时候呢!
一个减仓一个增仓
对某一阶段行情的投资,如果等到行情收尾,也不难分出高下。就眼前而言,李嘉诚不仅一再说A股有泡沫,就是港股和H股他也认为风险已大。出于落袋为安的考虑,从今年8月以来,他与减持中石油的巴菲特不约而同地采取了减持中资股的做法,并且一动手就是大手笔的连续减持,减持的重点分别为南航、中国远洋、中集海运等H股。据截至12月12日的统计,其套现的资金总额达近88亿港元之多。假如我们的讨论只是就事论事,而不去计较入市的先后和股票的异同,那么,到此为止,吃了个鱼身的李嘉诚赚得踏踏实实,应该是可以没有任何的遗憾的了。
而李兆基则于11月22日还在动用10多亿资金分段入市。李兆基虽然比李嘉诚可能还可以多吃一个鱼头,如果这个鱼头又尖又小,则非但食之无味,而且就怕嘴里还有倒钩。若非李兆基这样胆大,一般的人还真不敢轻易下口。
哪种理念和原则适合自己?
李嘉诚和李兆基都并不是只投资了一个中国人寿,李嘉诚和李兆基的投资也都不是参加一个有起止时间限制的模拟炒股大奖赛,而且,无论是李嘉诚还是李兆基,他们的钱也不是都投在了股市这一个篮子。问题的实质显然不在于算清楚谁比谁赚多或赚少,也不是唱空唱多的孰是孰非,而是他们的投资理念对于我们究竟有什么意义。而这种意义,对于经验和思路并不相同的人们来说,也不见得都是相同的。
李嘉诚的原则其实就是以过去的坐标为参照的一定的盈利目标。对于已经发生的投资来说,长期投资和短线投资这两种不同的方式,尽管有着时间长度上的区别,但在达到一定心理价位的时候就止赢,那是没有什么分别更没有什么可犹豫的。巴菲特抛售中国石油不就是对这种李嘉诚原则的一个最好的支持吗?见好就收,落袋为安,可以说是一个成熟的投资者保持金刚不败之身的最重要的秘诀。李嘉诚认为股价涨到一定程度会有风险的观点,应该说是很有道理的。
而李兆基的唱多和做多所基于的则是对未来的看好。他相信年底港股恒生指数会升至30000点的目标,明年农历年间会升到33000点的水平。目前看来,李兆基似乎过于乐观了一点,港股年内要达到他的目标已是难上加难,就连他自己本人最近也将上述两个目标分别延至了明年的春季和秋季。不过,富贵险中求,也是一个具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理所当然的追求。如果港股照目前这样的趋势A股化下去,那么,只要A股还有行情,港股和H股就不会没有前景,谁又能说李兆基的未来不会是一个又大又肥的大鱼头呢?
其实,任何一种投资之道,只有适合不适合自己的区别,并没有什么高下之分,也不可能有什么泾渭分明的比较。对于投资者来说,永远只有一个道理,那就是:赚钱就是硬道理。
❾ 有谁知道李嘉诚在内地投资了哪些公司和实体
李嘉诚频频出手 长和系百亿再攻内地
去年业绩下降六成
尽管李嘉诚掌控的香港上市公司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及联营的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被《亚洲周刊》评为“2001年国际华商500”冠亚军,但受全球经济低潮的影响和香港经济金融风暴的影响,2001年度业绩受到很大影响,其中长实获纯利72·91亿港元,和黄的纯利为120·88亿港元,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六成多。面对外围经济环境恶化的冲击,在年报的发布会上,李嘉诚承诺,要利用集团充裕的现金流量及稳健的借贷水平,使其建立坚稳的财务实力,同时获得极高的长期信贷评级,有利于筹措资金,随时掌握投资机遇,为股东争取最大利益。
长和系在全球36个国家都有业务,主业还是长和系的两大支柱产业房地产与电信。全球经济一体化为长和系带来了规模效应,但也使企业受到了经济风暴的影响。主营地产物业的长实集团,去年来自物业的收益为18·96亿港元,比去年同期下跌16·3%,而主营电讯业务的和黄公司,去年的营业额为614·6亿港元,但由于去年投资3G业务,其中312亿港元被作为有关投资的储备。尽管在各种场合李嘉诚一再强调香港经济会复苏,但具体什么时候开始复苏、前景如何,李嘉诚在内部讨论会中也坦言至今仍不明朗,有很多挑战性问题随时可能发生。一方面,李嘉诚仍继续采取其逢低跟进的手法,大量吸纳土地,建设物业,促进盈利;另一方面,李嘉诚的目光重点转移到环境良好的市场——欧美及内地,尤其是内地市场。李嘉诚表示,普遍认为欧美经济可以出现三个百分点的增长,而内地会有7%,增幅最大,就经济增长而言,现时没有一个国家能与中国相提并论。
中国经济近20年来的高速成长被李嘉诚看好,中国加入WTO更坚定了李嘉诚的信心,在一个公开场合,李嘉诚明确表示,长江实业多年来对中国内地的投资已不少,而国内加入世贸组织后商机将会更多。有些业务领域过去没有涉及,往后可能会涉足。最重要的是认清方向,把握好机会。
今年百亿投资内地
如果当年tom.com这艘小艇在内地打出的是高科技概念牌,那么今天的“长和航母”打的则是更稳重的李嘉诚概念牌。多年的内地经营经验,让李嘉诚对内地投资环境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不愿涉足政治的李嘉诚,利用众多的慈善活动建立起高大的社会形象和卓越的社会地位,在赢得了忠诚的合作伙伴的同时,也使企业的政府公关变得更有力。在这样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长和系已经准备好大干一场,在今年3月份举行的年报通告会上,李嘉诚就曾明确表示,长和系今年在内地的投资额将以百亿港元计。
在房地产业方面,在继2001投资100亿元开发的朝阳区东坝“CBD后花园”之外,长和系又花3·9亿元人民币获得了上海古北新区1区14号地块的土地使用权。据悉,深圳和成都的一些开发项目正在洽谈中。
就港口网络建设方面,李嘉诚把内地港口业务视为未来投资的重中之重,珠江三角洲是“和黄”内地港口业务的根据地,“和黄”通过扩建厦门海沧港,入股宁波北仑港等,明显把战线北移,形成中国沿海的港口网络。日前计划投资青岛,一举打破了其港口投资策略原来“上海以南的(港口)就做,上海以北的不做”的宗旨。
在通信业方面,电讯盈科宣布与中国电信共组合营公司,合营公司的总投资额约2亿元人民币,合营公司初期会集中拓展内地金融业的信息技术解决方案,但不排除日后会进军其他行业。
在传媒业方面,tom.com旗下目前在大中国区拥有多项传媒业务,包括杂志、电台、网站、广告业等,继7月初成功收购亚视股份后,李嘉诚的传媒王国更加庞大。
在生物科技方面,李嘉诚在成立长江生命科技的时候就曾经表示,生化科技会是集团未来重点发展的新环节。日前,长江生命科技从长江事业中拆分出来上香港创业板,立即在香港股市掀起了生化股的狂潮,据悉长江实业已投入长科的金额达4·2亿港元,目前长科已注册专利的项目达40个。截至年底,该项目投入资金将达近10亿港元,而未来几年将增至数10亿甚至100亿港元,稍后还将以此为平台在内地大行收购、投资之举。
李嘉诚领导的长和系坐拥强大的资金,正在内地从容规划,试图通过收购、合资等形式占领众多产业的制高点。
目标锁定传统产业
对新兴产业进行前瞻性、战略性的投资,是李嘉诚最拿手的功夫之一,进入房地产业,收购和黄,进军港口运输业,参与基建项目……长和系总因比别人快一步而抢到头啖汤并获得长远发展。在中国大陆信息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长和系这一次对大陆市场的新出击,却显得格外稳重,总的看来,拓展的方向始终没有出离传统产业的基础业务,其目标主要锁定在五个方面,地产、通信、港口网络、媒体和生物科技,与全球的业务拓展相比,少了能源一项。据悉产生这一差别的主要原因在于,到目前为止,中国内地还没有将能源管理经营开放给私营企业。
在一定程度上说,并不是李嘉诚保守,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长和系作为主角之一也曾遭遇了2000—2001年间全球网络泡沫经济的破灭所带来的灾难。长和系早在多年前就已开始在内地投资,至今在内地投资额累积已超过600亿港元,其中长江实业集团已成为香港在内地最大的投资者之一。尽管庞大的投资造就了李嘉诚在内地的知名度,在总体感觉不错的背后,不容忽视的是那些超过15%~20%的投资失败项目,这对一向业绩稳健的长和系而言,这么高比例的投资失败率是绝无仅有的。长和系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冒进。早期的tom.com、电信盈科和数码港曾给企业带来了神话般的光环,造就李泽楷这样的传奇人物,但并没有真正给集团带来实际的商业利益。狂热之后,对于李嘉诚领导的长和系而言,tom.com和电讯盈科只剩下一个美丽的壳。介于此,李嘉诚多次在企业内部强调,在一个激进的时代,最重要的是保持清醒的判断能力。
面对近期外资内地投资热,长和系的动作看似保守,实际上霸气十足,所选的投资行业要么涉及中国内地的基本建设,例如房地产、港口;要么涉及重要的产业,例如通信、媒体和生物科学。无论从市场影响还是从营销收益来说,都可以获得稳定而高额的市场回报。
觊觎国内证券市场
早在2001年,李嘉诚在北京出席某会议时就表示过,有兴趣在内地资本市场上融资。
尽管国家对外企在内地证券市场上市的问题,至今还没有政策出台,但像长和系这样的企业,却是一直在等待和努力。作为国际企业,长和系必然会受全球经济萧条影响,但如果能在国内上市,至少可以减缓国外市场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资本市场的融资,也可以增强企业与内地的经济融合。
在那次会议上,李嘉诚还表示,在中国内地股市上市,不仅可以将使内地投资者获益,而且也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外资参与中国经济的发展。长和系一直在为此准备和等待着。李嘉诚日前宣布长和系将大量持股中银(香港)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一些分析认为,李嘉诚希望长和系能将更多的资本与以内地公司为母公司的企业资本融合,方便今后在内地尽快上市。来自长和系的消息则称,今后也不排除子公司会借壳内地上市。本报记者卢轶男
李嘉诚频出手
中国入世后给国内外的实业家带来了新的机会。长袖善舞的李嘉诚,凭着对市场起伏异常敏锐的触觉,再度出击,近日凭借其雄厚的资本优势,频频出手,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
继5月出资7000万美金在青岛“插足”轮胎制造业后,7月10日,香港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及和记黄埔有限公司(两者以下简称“长和系”)主席李嘉诚在股东特别大会上称,两家公司将通过中银(香港)公开招股,而持有中银(香港)较多的股份。紧接着,7月12日,电讯盈科宣布与中国电信共组合营公司,为内地金融业提供信息技术企业解决方案业务。据悉,合营公司的总投资额约2亿元人民币,电盈则取得公司的管理权,及可将合营公司的收益列入电盈账目。中国电信将占合营公司51·5%股权,电盈则占48·5%。在今年下半年中,长和系类似的消息还会不断传出。
长和系这一系列的投资涉及领域之广,地域之宽,时间段之密集,前所未有,为李嘉诚图谋已久的内地霸业埋下了伏笔。日前,记者走访了长和系参与内地业务发展的部分员工,从中了解到一些长和系近期在内地迅猛“增兵”的内情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