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基金投资 > 投资者说2014年3月17日

投资者说2014年3月17日

发布时间:2021-02-23 00:42:28

① 最近在看本杰明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我是先看的基金投资,其中有一段看不懂想请求高人指点

最近也看到了这一个章节正好有疑问,留个脚印探讨一下。

首先我特地找了下原书的英文版,因为作者的翻译有些不敢恭维。

我的前提假设:

B的原收益为1.3,成本为0.85*1.015=0.86275。

根据书中假设:

“disconut of 27% from asset value”,那么说的是他损失一部分绝对收益大约为27%的资产价值(asset value)

那么收益变成1.3-0.27=1.03,收益率为1.03÷0.86275=1.1938。收益比成本率为19%,与A持平。

损计溯源:

作者提到了“the closed-end man could suffer a widening of 12 points in the market discount before his return would get down to that of open-end investor”

这个是说从封闭基金投资人(the close-end man,参考对比从句的open-end investor)角度考虑,他可以(could,表示让步空间)允许遭受在回收价上(return)多达12点资产价格(discount,基准为asset value)的损计。

那么上面假设中说了存在27%的损计,我们把这个归因到回收阶段,从asset value上减去27%,相较其报价本金(去佣金)的0.85-(1-27%)=12%。

此时所有参数计算完毕。

总结:

格雷厄姆表达的内容本身存在一些模糊,加之现代基金的管理方式已经有较大变化,所以这里看成是一次脑力训练,可以对现代的基金损益做到准确的计算,避免误解。

② 关于投资的问题

基金定投吧,储蓄根本跑不赢通胀,纸黄金对于你来说风险太大,基金定投的话就要投指数型基金,不过一定要长期投资,所以每个月余1000块的话建议拿500至七百作定投,其他的存起来以备不需之用。

③ 行权的问题

1.你要分来清楚股票和权证是不源同交易证券,你有股票是不能行权,你必须有580011的权证才可以行权

2.你最好说清楚你有什么?股票还是权证?什么价钱买的?有多少?

你有的是股票吗?股票代码是600500,还是权证,代码是580011

股票就和你没关系了,如果是权证的话就去行权

④ 基金投资

如果你担心风险为什么不选个债券型基金来投资呢?

如果你是基金投资者,那你将有一条最优惠且能提高收益的购买途径.。
你手里的基金,不管你原先在哪个代理经销渠道(银行、基金公司或券商)买进,无论你是开基,封基,还是LOF\ETF,转托管来我们证券营业部均能获得千份之一的奖励(最低都有50元).就是说不管你以前在哪里买入,只要转来我们这里,手续费肯定比别人低千份之一。这部分奖励也可奖给介绍人或机构投资者的经办人哦。
在我们这里申购场外基金,手续费全国最低。
把开放式基金从银行或基金公司转进证券公司的好处是:赎回到帐时间大为缩短并且存在套利机会,赎回时间:银行渠道T+5至T+7不等,券商渠道T+3以下。而套利操作每次增收千分之3左右,操作越多,增收越多,套利收益叠加基金收益就是你的总收益(例如某基金年均收益30%,套利操作年均收益17%,两项相加年平均投资收益47%,远超华夏大盘的收益水平。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基础市场的波动,基金收益并不是每年都是正的,但套利收益却总是为正.也许你会说,大盘指数是动的,你套的那点利,还不够大盘跌的。不错,可是你要知道,大盘也有可能涨啊。涨跌的概率是五五开。而利润是一边倒的站在了你这一边。长期下来,五五开的风险,加上一边倒的利润,你能不挣钱吗?)。 由于上市型基金(主要就是LOF,ETF)的交易价格和净值不一致,其中的差价如果在扣除必要的手续费后还有空间,就可以实施跨市场套利。另外,部分封闭式基金的首发募集、LOF的募集及日常申购有可能是在场外代销机构那里实施的,该部分基金份额如果想转到二级市场交易,这都涉及基金的跨系统转托管的问题。把基金从场外转到场内的,或场内转托管到场外,是基金套利必选步骤(有的券商可以直接在场内实施,但由于场内的手续费很高,一般是没套利空间的)。不是所有券商都有资格做这业务,也不是有这资格的券商都乐意受理这业务。我公司是热烈欢迎各位投资者把基金从场外转到我公司场内交易,各位有需要的投资者可以联系本人开办此业务。我公司为支持投资者套利,场外基金的申购费用将大为优惠(保证全国最便宜,转入基金份额有奖)。

⑤ 金融理财投资产品求分析

任何一个投资产品都有三方主体,分别是投资方、集资方、担保平台,而投资方选择投资项目首要考虑的是风险问题。而风险问题居多存在于集资方,就以上案例,投资方加担保平台总收益在24%,而这个集资方公司融资目的肯定是要盈利,我们可以假设利润空间3%至5%,那么集资方公司总盈利要达到30%左右。暂且说集资方有这个盈利能力,我们需要考虑资金用途,如果是实体投资,那么利润可以保证,但是本金就很难保证了。即使能保证,本金投资变现还是需要时间。而上述例子担保公司就是是国家级的了,那么这个资金需求量肯定不是小数目,资金需求越大,投资变现回笼资金就越慢。考虑最好的情况,集资方公司盈利良好,之后归还本金大概也需要3-5年。考虑最坏的情况,集资方公司亏损,资产抵押多数为房产、地皮等,首先这些资产变现需要时间。其次即使是国家级担保公司,有没有能力直接兜底?你要明白担保公司可不是只担保你一家。其次是担保公司作为中间平台,是最不希望收到不动产抵押的。虽然是按集资额3倍价值的不动产抵押,但是变现是需要时间的,集资方倒闭评估、清偿都需要时间,抵押拍卖需要时间。等到完全处理好,投资方的资金至少要占用1个月以上的时间。这都是其中的风险。理财规划小白

⑥ 东风汽车提示股价波动“异常” 投资者需理性规避“炒作”风险

近6个交易日录得5个涨停后,东风汽车向投资者提示股票交易风险,强调东风集团股份回A股上市对公司并未产生重大影响。

12月21日,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东风汽车”,证券代码:600006)发布《股票交易风险提示性公告》,称公司目前生产经营活动正常,内外部经营环境未发生重大变化,提醒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其中,即将在创业板上市的东风集团股份的主要经营业务涵盖全系列商用车与乘用车的整车及零部件业务、汽车金融业务以及与汽车相关的其他业务。

东风汽车的主营业务为全系列轻型商用车整车和动力总成的设计、制造和销售。事业单元涉及轻卡事业、工程车事业、客车事业、新能源事业和发动机事业。

数据显示,东风汽车1-11月累计销量为15.56万辆,同比增长6.56%。其中,轻型货车1-11月累计销量为13.62万辆,同比上涨20.81%,占销量总比近九成。

汽车板块投资热度强

今年下半年以来,汽车板块、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热度持续高涨,比亚迪、长安汽车多家行业龙头估值达到历史新高,东风汽车、江铃汽车等个股也因此受益。

国信证券表示,11月汽车板块强于大盘表现,尤其乘用车板块行情自9月以来大幅走强,三月内涨幅69%。此外新能源车板块也持续走强。

与此同时,多家汽车个股因投资者涌入而出现股价大幅波动。12月2日,长安汽车就因此发布了《关于公司股价异动的风险提示报告》。该公司核查后表示,基于公司2019年与华为签订的《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和2020年与宁德时代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三方正在联合开发智能网联电动汽车平台和产品,未来将根据项目进展情况适时发布相关信息。

产销数据反映了行业的高景气度。

据中汽协统计,2020年11月新车产销量分别为284.7万辆和277万辆,同比增长9.7%和12.6%;1-11月累计产销量分别为2237.2万辆和2247万辆,同比下降3%和2.9%,降幅均比上半年收窄14个百分点左右。新能源汽车11月销量为20万辆,同比增长104.9%;1-11月累计销量110.9万辆,同比增长3.9%,首次由负转正。

进入12月,市场情绪不减。21日,比亚迪、宁德时代两大龙头股价双双大幅拉升:前者午后涨停,报193.6元/股,总市值达到5282亿元;后者股价上涨12.07%,报325元,总市值突破7000亿元。

中金公司认为,汽车行业继续行走在新的增长周期,销量和业绩弹性均存在超预期空间,后续向上确定性也得到了增强。汽车板块调整或跑输是短期事件,中期继续维持对该板块的推荐。

汽车行业分析师张翔认为,近期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提出到2025年使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20%,这是一个很大的增量市场,行业发展前景广阔。此外,特斯拉等美股个股具有示范效果,使A股投资者重新评估新能源汽车的估值。整体而言,行业增长的确定性较强。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汽车板块中部分个股的估值偏离合理范围,需警惕投资风险。一名业内人士表示,新能源汽车投资过度高涨,不仅对投资者构成了短期估值极速拉升后大幅波动的风险,对行业的稳步健康发展也不是很有利。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⑦ 大连獐子岛造价案件投资者已申请冻结3600万,冬天真的必须吃海参吗

大连獐子岛造价案件投资者已申请冻结3600万,冬天真的必须吃海参吗?

扇贝“跑路”闹剧终于尘埃落定。9月11日,证监会发布消息称,獐子岛财务造假性质恶劣,影响极坏,严重破坏了信息披露制度的严肃性,严重破坏了市场诚信基础,依法应予严惩。证监会决定将獐子岛及相关人员涉嫌证券犯罪案件依法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自2014年以来,獐子岛的扇贝多次上演冻死了、饿死了、“跑路了”的奇葩景象。众所周知,农林牧渔业一直都是审计的痛点,獐子岛正是钻了深海虾夷扇贝难以统计核实的空子,通过扇贝死亡、“跑路”等手段进行财务造假,调节业绩。

如今证监会重拳出击,使用科技执法手段——利用最新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进行审计测算,扇贝“无处可逃”,獐子岛“造假案”水落石出,公司及其相关人员也得到了相应的处罚。除了刑事追责,獐子岛或将面临投资者的民事赔偿。

假“跑路”,真造假

獐子岛位于辽宁省大连市长山群岛的最南端,由獐子岛、褡裢岛、大耗子岛、小耗子岛等四个岛屿组成,距离大连56海里。又因岛上坐落着一家上市公司——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獐子岛”),该岛成为大连有名的富裕镇。

獐子岛成立于1992年,主营虾夷扇贝、海参、鲍鱼等海产品育苗、养殖、加工、销售等业务,于2006年在深交所挂牌上市,被称为“水产第一股”。上市之后,公司股价犹如坐过山车,从上市首日的9.32元/股逐渐上涨至2008年1月的22.9元/股,随后一路下跌,到了2008年9月其股价最低为3.69元/股。

2010年,獐子岛迎来最风光时期,股价一路攀升至33.44元/股,市值一度暴涨至235亿元。与此同时公司业绩表现也十分亮眼,截至2011年,獐子岛的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为29.37亿元、4.97亿元,分别较上市当年增长了近4倍、2倍。

好景不长,獐子岛于2014年10月发布的一份公告,揭开了公司财务造假的序幕。

根据公告,受北黄海冷水团和辽南沿岸流锋面影响,水温日差较大,不适合虾夷扇贝生长,公司在抽测时发现部分海域的2011年、2012年底播虾夷扇贝存货异常。因此獐子岛决定对105.64万亩海域成本为7.35亿元的底播虾夷扇贝存货放弃采捕,进行核销处理;对43.02万亩海域成本为3.01亿元的底播虾夷扇贝存货计提跌价准备2.83亿元。

意味着獐子岛成本高达10.36亿元的虾夷扇贝被“冻死了”。

来源:全国市场监管动产抵押登记业务系统截图

根据全国市场监管动产抵押登记业务系统,9月4日獐子岛以虾夷扇贝作为抵押物,向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大连分行贷款9000万元,贷款期限为2020年9月4日-2021年9月4日。去年9月獐子岛亦向该银行贷款1亿元。

9月15日上述消息被曝光后,9月16日-17日獐子岛连获两个涨停板,截至17日收盘其股价报收4.58元/股。

值得一提的是,9月16日民生银行消息称,媒体报道提及的民生银行大连分行对獐子岛的9000万元融资,并非民生银行新发放的贷款,为存续贷款,担保方式为土地房产抵押、海域使用权及海底存货抵押,目前抵押物足值,企业正常付息。

往前追溯,6月3日獐子岛以虾夷扇贝作为抵押物,向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大连长海支行贷款4950万元,限期一年;5月19日獐子岛以海参作为抵押物,向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大连长海支行贷款1100万元,限期一年。

2019年至今,獐子岛通过抵押海参、虾夷扇贝等获得的贷款合计为2.91亿元。

一边债台高筑,一边靠抵押借钱“拆东墙补西墙”,倘若未来银行不给贷款,獐子岛二十多亿的借款将如何解决?此前半年报显示,为了清偿债务,公司推动股权融资工作,积极与各银行沟通,探讨债转股方案并择机推进实施;积极探索引进战略投资者,推动公司加快转型。獐子岛债转股方案及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具体情况如何?

⑧ 历史上的今天3月17日都发生过什么事

1269年——复蒙古颁行八思巴所创新字。制

1525年——德国闵采尔发动起义。

1616年——德川家康任太政大臣。

1776年——乔治·华盛顿领导下的美洲大陆军迫使英军撤离波士顿。

1861年——意大利独立。

1883年——马克思被安葬在海格特公墓妻子燕妮的坟墓旁边。

1912年——梅兰芳首演京剧《木兰从军》。

1916年——护国战争中蔡锷大败张敬尧。

1919年——我国第一批勤工俭学留法学生赴法国。

1927年——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联合挫败蒋介石另立中央的企图。

1929年——医学界人士将3月17日定为“中国国医节”。

1945年——硫磺岛战役以美国取得胜利宣告结束。

1946年——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召开,通过多项反共决议。

1948年——攻克洛阳的野战部队全部撤离。

⑨ 近三年上市公司造假的案例及分析

手段一:非经常损益操纵:“卖子求生”的中报预增王

在所有会计调节手段中,使用非经常损益操纵利润无疑是最容易,也最常被企业使用的手法。

通过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大额政府补贴和调整以前年度损益四种手法,上市公司们可以在短期内调整账面利润,以避免业绩变脸或满足再融资、保壳等目的。

4月28日,青海明胶在一季报中称半年报公司净利润将达到3700万元,较去年同期的25.38万元增长145倍,由此被冠上“预增王”名号。而公司股价也由8.98元一度拉升至10.29元,12个交易日内涨幅达到14.58%。

但业绩暴增背后,除去年同期实现的净利润基数较小外,公司上半年3700万增利更并非来自主营产品贡献,而是通过变卖子公司股权。

事实上,青海明胶一季度业绩惨淡,在营业收入实现1.92亿元之下,净利润却亏损638.80万元。

此外,青海明胶此前更已多次使用非经常性损益调节业绩。自2009年亏损1742.09万元后,2010年,公司凭借4292.02万元的税收返还、减免以及922.29万元的政府补贴实现扭亏,以55.42万元的净利润侥幸逃离了被ST的厄运。

2月11日,青海明胶公告称,拟以9000万元将子公司禾正制药的股权转让给重庆风投,而该笔股权转让产生的净利润为4700万—4900万元。正是该笔近5000万元的投资收益最终使公司力挽狂澜。

但一个不容忽略的事实是,根据公司去年年报中列举的9家子公司财务状况,在仅能实现盈利的3家中,四川禾正实现的营业利润最高,为660.97万元。

那么,青海明胶为何在业绩如此惨淡之时,将最具盈利能力的子公司转让套现?

“出售股权应该是提高业绩,为再融资铺路。”一位行业研究员向记者指出,“一季度已经亏损600多万,若半年报继续亏损,公司拟推行的再融资方案或将遇阻。”

5月23日,正当股价因中报业绩爆发而多日连阳时,青海明胶戛然停盘。5月31日,公司抛出4亿元定向增发方案,拟向不超过10名特定投资者发行6000万股,用于收购、增资宏升肠衣,并建设年产4亿米胶原蛋白肠衣生产线技改项目。

但公司的苦心并未受到认同,其精心打造的再融资方案一经推出即遭到二级市场投资者反对。5月31日,青海明胶一开盘就被一个15.98万手的大卖单封住跌停。在其后的几个交易日中,公司股价更多次跌破8.84元的增发价。

“尽管开辟肠衣公司打造了新的收入来源和利润增长点,但是短期难以对业绩提升产生明显作用。”上述分析师对上述收购计划如此点评。

业绩是可以调出来的:会计调节“锦囊”详解

记者通过调查更发现,公司卖子铺路再融资背后,或存在溢价收购,利益输送之嫌。

收购报告显示,宏升肠衣成立于2006年9月,注册资本为5549万元,由天津水星创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水星创投”)、广西海东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下称“海东科技”)以及陈维义等43名自然人股东共同持股拥有。

其中,海东科技是青海明胶持股比例70%的控股子公司,此外,青海明胶更有三位高级管理人员同时也担任宏升肠衣的高管,所以宏升肠衣和青海明胶构成关联关系。此外,公司并未披露43名自然人股东的详细情况。

根据预案,青海明胶将以18620万元的预估值收购宏升肠衣98%的股权,收购完成后还要以19000万元对宏升肠衣进行增资,建设年产4亿米胶原蛋白肠衣生产线技改项目。

但斥资4亿元投资下的宏升肠衣,却是一家资质较差的亏损企业,截至2010年底,宏升肠衣的净资产只有4318万元,而在营业收入实现3078万元的情况下,净利润更亏损200万元。

按照净资产来计算,宏升肠衣98%净资产的价格应该为4231万元,而青海明胶以18620万元交易,实际溢价约340%。

更令人疑惑的是,对于如此高溢价的原因,青海明胶却在预案中只字未提。

手段二:收入确认的调控 白酒行业利润调控弹簧

除最常见的非经常性损益调节手段外,利用预收账款进行盈余管理则是白酒企业公开的秘密。

其中,最为知名案例莫过于,在行业景气度较高的2010年,贵州茅台高管收紧预收账款,故意延迟业绩释放。

自2009年起,贵州茅台昔日迅猛的成长性已开始一去不复返,2010年,更直接迎来了成长神话的破裂。

2010年,贵州茅台三个季度的盈利增长均低于市场预期。其中,2010年一季报净利润同比增长仅为4%,半年报净利润则同比增长11.09%,到了三季报,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则仅为10.22%。

但仔细查看公司报表,利用预收账款人为控制业绩释放的现象十分明显。以贵州茅台2010年三季度报表为例,截至9月末,公司的预收账款高达32.62亿元,同比增加20亿元,比2010年中期增加13亿元。

而相对应的是,贵州茅台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93.28亿元,同比增长19.47%,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41.74亿元,如果将该部分预收账款释放业绩,那么贵州茅台的真实业绩并不至于连续低于市场预期。

“这两年赶上白酒行业的高度景气,受益于产品价格提升,各白酒厂商的销量都较为迅猛。”一位北京地区私募人士直言,“在这种情况下,一线白酒公司业绩好坏跟公司高管的经营理念就存在了极大关系。”

与上述案例相对的,则是三线白酒企业古井贡酒的业绩爆发。

古井贡酒可谓2010年以来,白酒行业的一匹黑马。继2010年全年净利润增长123.71%之后,今年上半年公司更实现净利润约2.68亿元,同比增长约150%。

亮丽业绩报表背后,除产品结构调增和数次调价导致毛利率增高外,古井贡酒对于预收账款的充分释放也对业绩增利作出较大贡献。

以古井贡酒2010年三季度报表为例,截至9月末,公司合并报表和母公司预收账款,分别高达3.55亿元、5.34亿元,而截至12月末,上述两项预收账款数额则大幅度减少至9149.14万元和3亿元,说明公司在四季度将预收账款充分确认进收入。

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白酒企业的盈余管理或者调节利润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由于会计收入确认与费用计提过程中含有诸多主观判断,其中存在一定的运作空间;另一方面,出于绩效考核等方面考虑,有时保持业绩的相对稳定也是经营必要。

手段三:虚增收入 绿大地消失的采购大户

实际上,相比前述两种可以公开讨论的会计调控手法,更多的调节手段因触及法律层面,仅能潜伏水下,暗箱操作。

2007年10月31日,绿大地二次过会闯关成功。但不为人知的是,幸运通过的绿大地此时就已背负上了一条虚增收入、粉饰报表的原罪。

上市前,绿大地盈利主要依靠绿化苗木销售。根据招股书,2004年—2006年及2007年上半年,公司的重要销售客户分别有昆明鑫景园艺工程有限公司(下称“鑫景园艺”)、昆明润林园艺有限公司、昆明滇文卉园艺有限公司、昆明自由空间园艺有限公司(下称“自由空间园艺”)、昆明千可花卉有限公司、昆明天绿园艺有限公司(下称“天绿园艺”)等一大批昆明企业以及部分成都、北京企业。

这些公司的大额采购,更直接为公司业绩增厚做出重要贡献。2004、2005、2006、2007年上半年报告期内,公司对重要销售客户的销售额合计分别为8504万元、6849万元、5281万元、3495万元,占当期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8.02%、43.56%、27.83%、26.33%。

然而,绿大地上市后不久,这些大客户就集体出现销售退回举动。绿大地2010年接受监管层调查中承认,2008年苗木销售退回2348万元,并由此追溯调减2008年2348万元营业收入和1153万元净利润;而2009年苗木销售退回金额更高达1.58亿元,这直接引致该公司当年巨亏1.51亿元。

上述事实表明,绿大地或存在与大客户联手,在上市前签订大额订单确认收益,但上市后又退回销售进行虚增交易之嫌。

而中审亚太会计师事务所也对2008、2009两年的销售回退出具保留意见,认为“受审计手段的限制,无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对绿大地部分交易是否属于关联交易以及交易的真实性、公允性进行判定”。

事实上,这些采购大户之间的确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

其中,鑫景园艺是公司2007年上半年苗木采购第一大户,当期采购苗木的金额为755万元,占同期绿大地营业收入的5.69%。

值得注意的是,鑫景园艺持股10%的自然人股东晁晓林,又同时担任昆明晓林园艺工程有限公司(下称“晓林园艺”)的法定代表人,并持有该公司80%股权。而晓林园艺则在2007年上半年向绿大地购买超过300万元的苗木。

而另外两家来自成都的苗木采购大户贝叶园艺和万朵园艺,也存在相关联的迹象。

两家公司于2005年11月15日同一天成立,且注册资本均为100万元,注册经营范围也惊人一致的为:“种植、销售、租赁、养护花卉苗木;花卉苗木的技术咨询;园林绿化工程的设计、施工(凭资质证经营)”。

此外,上述采购大户更相继在绿大地上市后“功成身退”。

曾在2005年向绿大地采购了价值1152万元苗木的第四大客户——北京都丰培花卉有限公司,因未按规定参加年检,于2006年12月25日被北京市工商局吊销了营业执照,率先“蒸发人间”。

两年后的2008年4月15日,天绿园艺也被吊销了营业执照。而贝叶园艺和万朵园艺则在2008年6月5日一道注销了工商执照。

值得注意的是,在2010年3月17日绿大地收到中国证监会《调查通知书》前后,仍有两家绿大地曾经的采购大户神秘注销工商登记。

2010年2月3日,昔日第一大客户鑫景园艺经股东大会决议解散公司,委派相关人员到昆明市工商局办理了工商注销手续。

一个多月后的3月18日,自由空间园艺亦经股东大会决议解散公司,并办理了工商注销手续。

2011年3月17日,绿大地董事长何学葵因涉嫌欺诈发行股票罪锒铛入狱。

2011年3月21日,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确认,绿大地存在涉嫌虚增资产、虚增收入、虚增利润等多项违法违规行为。

“虚增收入的手法最常通过关联交易来完成。”上述审计人士表示,“像绿大地一样,一些IPO公司通过会计手段人为调节利润,做出业绩高成长假象满足发审委要求,这也可以解释为何新股公司上市后业绩变脸迅速。”

记者了解到,目前发审委对拟冲刺创业板公司的独立性和财务会计问题颇为看重。如果申请人存在同业竞争、重大非必要且持续性的关联交易,或者市场销售依赖等情形,将被发审委认为在独立性上有重大缺陷。

而在2010年未通过审核的25家创业板公司中,有4家公司因报告期内会计核算不规范和会计处理不合理被否,占未通过企业数量的16%。

业绩是可以调出来的:会计调节“锦囊”详解

相比绿大地,洛阳北方玻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洛阳北玻”)的上市之路则更一波三折。

但两者相同之处在于,均以虚假增收利润或刻意隐瞒负债的方式保证了IPO过会的通过率。

早在一年前的2010年3月19日,由第一创业证券保驾护航的洛阳北玻就已经过会。但却因存在未了的侵权官司和巨额赔付而被迫中止上市之路。

2011年5月30日,雪藏整整一年的洛阳北玻,二次上会(会后事项审核)获得发审委通过。

尽管过会成功,但公司轻描淡写避开的1亿元侵权索赔,实际上已成为其头顶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此前洛阳北玻止步上市,缘于悬而未解的英国和加拿大两项专利侵权事件。

2004年10月13日, Tamglass以其在欧洲的0261611号有关玻璃弯曲钢化机器和方法的发明专利技术遭到侵犯为由,在英国高等法院对洛阳北玻提起诉讼。2006年2月15日,英国高等法院作出判决构成侵权,要求原告应在收到二被告提供的“声明”(主要是对侵权收益及花费的确认)后4周内,在“损失预计赔偿”与“利润计算赔偿”中做出选择,以确定赔偿数额。同时,要求其诉讼费用25万英镑。

2011年3月10日,洛阳北玻子公司上海北玻收到加拿大联邦法院寄送的诉讼案件判决书,法院于2010年11月26日对Tamglass起诉Horizon Glass & Mirro 公司和上海北玻侵犯其在加拿大的专利号为1308257号“弯曲及强化玻璃板的方法及器材”和2146628号“弯曲及强化玻璃板工作站”的专利权案件做出缺席判决。

法院认为,上海北玻的侵权事实成立,特此发出禁止令,禁止其以任何方式出售侵权设备到加拿大;此外,上海北玻由于侵权造成的损失将由法院首席书记确定。

记者从投行人士处了解到,公司首发申请过会后,若因特殊原因而未能在合理时间内发行,应该向监管部门补报相关文件,并对招股书做相应修改。

而监管层则要对公司过会后突发事件对其造成的影响作出判断,若该事件发生后,对发行人生产经营、财务、实际控制人及管理层员工等方面均没有较大影响,则不需要提交二次上会重新审核。

“洛阳北玻二次上会,说明英国和加拿大两项侵权事件及其审判结果已经对公司未来上市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上述投行人士表示。

而为了保证二次上会通过,洛阳北玻先是在最新申报稿上表示,上述两境外专利案对公司最大的影响就是不能在Tamglass 公司持有的相关专利有效期内,向英国和加拿大销售所谓的侵权设备。

不过,由于报告期内公司向英国和加拿大销售的设备只有2台,仅占钢化设备销售数量的0.24%。因此即使失去这两个市场,对公司的生产经营也不会构成重大影响。

此外,在上述三项专利有效期中,已有两项专利已经于2007年9月和2009年10月到期失效,而加拿大2146628号专利的有效期则截止于2015年4月7日。

此外,对两项或有负债的计提上,洛阳北玻认为,在英国专利案中,因其销售该台设备未盈利,原告无法向法院举证公司销售设备对其造成的损失,因此未选择赔偿方式,也没有向中国法院申请执行。因此,公司可能承受的损失主要为25万英镑的诉讼费用和利息。

而在加拿大专利案中,法院并未明确具体的赔偿数额。公司比照英国专利案认为,其利用涉案技术生产出口到加拿大的设备只有一台,承担的最高损失也仅为该台设备的全部盈利,赔偿最高不超过18万美元;此外,原告支付的律师费预计也不会高于英国专利案的25万英镑。

由于中国与英国、加拿大未签署任何有关司法协助的双边协议,也没有任何相关的国际条约、互惠待遇。因此英国、加拿***院不能通过司法协助到中国执行其判决。

由此,出于谨慎性考虑,公司对两境外专利案可能带来的损失,计提预计负债800万元。

但记者注意到,洛阳北玻此次计算的赔偿金额与Tamglass 公司此前在加拿大专利上申请的索赔金额,存在较大差异。

2010年5月,Tamglass公司曾正式致函洛阳北玻,要求其履行英国高等法院***官庭有关专利侵权诉的判决,并在收到函件十五天内支付全部索赔,数额共计1004.4万英镑。

若按照1英镑兑人民币中间价10.3871元的最新汇率计算,该笔赔偿额约合人民币1.04亿元。

这意味着,仅这一笔赔偿金额,就是公司计提800万元赔偿负责的13倍,相当于公司2010年净利润9678.49万元的1.07倍。

“洛阳北玻在申报稿上故意忽略巨额赔偿金一事,应该是出于过会风险的考虑。”上述投行人士表示,“其上会能否通过的关键在于,监管层对侵权官司对公司生产经营影响程度的判断。若计提负债的数额不大,则从侧面反映侵权官司对公司整体影响较小,增加过会成功率。”

手段五:资产减值调节 *ST秦岭的保壳之术

有人为上市“千谎百计”,有人为避免退市绞尽脑汁。

6月2日晚,*ST秦岭公告称,公司于2011年6月1日收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陕西监管局下发的《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关于对陕西秦岭水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采取责令改正措施的决定》。

公告显示,陕西证监局在2010年年报现场检查中,发现*ST秦岭在固定资产管理和核算方面存在三处问题。

一是*ST秦岭2009年以前采用分类折旧法计提折旧,未能及时将已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毁损报废等不需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剔除,未将已提减值准备金额剔除。

二是*ST秦岭部分固定资产未按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间作为入账时间。

最后,对于购入的非全新固定资产,*ST秦岭未考虑该资产已使用时间、成新率等情况重新估计预计使用年限,固定资产使用寿命的会计估计依据不足。

因此,上述问题导致公司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错误。经初步测算,2010年因少提折旧约401万元,多计当期利润约401万元。

由此,*ST秦岭凭借对减少计提资产减值的手段,冲高了当期利润。而若将时间推至稍早前的2010年,就可完整窥得公司调节当期利润的用意。

2010年下半年以来,冀东水泥开始进行对*ST秦岭进行重大资产重组,筹备将其在陕西省的水泥资产以定向增发的方式注入秦岭水泥,并承诺拟注入的资产在2010年的净利润不低于2亿元。但该方案其后却因条件不成熟而中止。

由此,在重组未有实质性进展之时,保护珍贵的壳资源避免退市,则成为*ST秦岭首要任务。而上述会计调节手法可理解做公司为扭亏业绩,刻意减少对资产减值的计提,冲高业绩。

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在年报披露过去2个多月后,陕西监管局下发《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将公司财务调节的手法公之于世。

当谎言被揭穿后,公司的摘帽去星之旅或因此遇阻。

今年3月22日,*ST秦岭称董事会同意向上交所提交撤销股票实行退市风险警示及其他特别处理的申请。

然而至今已过去4个月时间,该事件仍未有实质性进展。

颇为可惜的是,年报显示,因债务重组顺利,*ST秦岭2010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1300多万元,已达到去星摘帽的条件,即使冲回多计的401万元当期利润,公司2010年净利润仍然为正。

手段六:费用调节+存货操纵 攀钢钒钛的金蝉脱壳

同样为了避免退市而大施财务调控之术的还有攀钢钒钛。

2011年4月25日至4月29日,“攀钢系”第二次现金选择权(“攀钢AGP1”、“攀钢AGP2”及“攀钢AGP3”)进入行权期。如果这些选择权全部被行权,不仅大股东鞍钢集团将需付出约245亿元的巨额资金,攀钢钒钛还会面临退市的风险。

而不久前的3月4日,攀钢钒钛交出了一份颇为亮眼的年报。其中,营业收入实现432.47亿元,同比增长12.37%,而净利润由2009年亏损16.36亿元,大幅逆转为盈利10.62亿元。

而在年报扭亏,成功摘帽重组成功预期较大的影响下,股价也从2010年11月初的约9元/股,一路飙升至2011年4月的14元/股左右,大大高于其第二次现金选择权的行权价格。

对于在钢铁行业整体产能过剩、成本上升的情况下,取得净利润大幅扭亏,攀钢钒钛解释为“进一步优化炉料结构,生铁成本控制成效较好;有效进行品种结构调整,降低了原燃料价格上涨带来的影响;此外狠抓降本增效,营业成本增速低于同行业水平。”

但上海交大安泰经管学院会计系副教授陈欣却认为,公司2009至2010年度报表显示的大翻身,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公司为了避免第二次现金选择权行权而进行跨年度利润转移和其它盈余管理的结果。

他指出,攀钢钒钛报表中以下几点可能存在盈余管理行为:

一是管理费用。

2010年公司管理费用为32.19亿元,较2009年同期的40.59亿元下降8.40亿元,下降幅度为20%,而减少的管理费用约为公司2010年税前利润的77%。

攀钢钒钛在年报中将管理费大幅下降的解释为,“内退人员预计负债减少及公司采取措施压缩费用开支”。

蹊跷的是,针对上述“压缩费用开支”之说,最能够表现公司压缩费用开支的项目“差旅费”、“业务招待费”和“办公费”与2009年相比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分别增加14%、27%和12%。

事实上,在管理费用一栏中,减少最多的项目是“修理费”(10.21亿元)和“其他”(4.50亿元),分别较2009年下降约33%和36%。其下降金额为5.08亿元和2.58亿元,占2010年税前利润的46.6%和23.7%。

同时,修理费2010年占当年固定资产账面净值的比例为3.36%,也较2009年的5.14%有大幅下降。

陈欣认为,在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增加13%的情况下,与公司正常生产运营相关紧密的修理费用却下降了33%,这种反常的财务现象看起来有些不符合逻辑。一种可能是攀钢钒钛将一部分主要修理提前在2009年进行,这样2010年的修理费用就可以大幅降低,从而提高2010年的利润。假设2010年公司的修理费占固定资产账面净值的应有比例为2009、2010年的均值4.25%,则修理费会增加2.71亿元。

“更糟糕的可能性是由于攀钢钒钛有意推迟许多正常的修理,或者是将实际发生的修理费用推迟到2011年确认。”陈欣指出。

二是资产减值准备。

2010年,公司在坏账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方面的计提比例均出现大幅下降,且远远低于同行业上市公司的水平。

2010年公司的坏账计提为0.14亿元,仅占当年应收账款账面余额与其他应收账款账面余额之和(31.84亿)的0.45%,相比2009年公司的坏账计提比例4.42%大幅下降。

对比同行业公司可以发现,2010年行业龙头宝钢股份和四川本地钢铁龙头重庆钢铁的上述比例分别为2.13%和1.96%。

而在固定资产折旧费用方面,2010年公司固定资产折旧费用2.96亿元,占其固定资产账面净值的9.73%,较2009年8.78%的比例虽然有所增长,但仍然明显低于鞍钢和宝钢的计提比例。

其中,鞍钢股份2010年和2009年的比例分别是12.22%和11.61%,宝钢股份的比例分别是11.06和11.31%。

陈欣认为,攀钢钒钛2010年大幅度降低的资产减值计提,已存在以财务调节的手段,增加利润之嫌。

三存货跌价准备。

2010年,攀钢钒钛的存货跌价计提为0.60亿元,仅占当年存货账面余额(95.50亿元)的0.62%,相比2009年公司的2.03%大幅下降。

但同行业鞍钢股份和重庆钢铁上述比例分别为9.45%和7.39%,而行业龙头宝钢股份也有2.21%。

不仅如此,攀钢钒钛还对2009年的存货跌价准备进行了0.23亿元的转回。

“这些数据显示攀钢钒钛有利用少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或利用存货跌价准备转回来进行盈余管理的嫌疑。假设2010年公司的存货跌价准备计提与存货账面余额的比例为鞍钢股份、重庆钢铁和宝钢股份的平均值的6.35%,则存货跌价计提费用会增加5.47亿元。保守来说,存货跌价准备计提哪怕是达到公司2009年的水平或宝钢股份2010年的水平,也应该在2%左右,假设正常无转回,则存货跌价计提费用会增加1.3亿元。”陈欣指出。

而基于上述种种财务调控对年报的粉饰,攀钢钒钛巧妙上演了一出金蝉脱壳大戏。

由于此前攀钢钒钛已经实施重大资产置换,年报公布后不到1个月就成功摘星脱帽,由*ST钒钛变身为攀钢钒钛。

受此影响,公司股价不断走高,顺利摆脱了被投资者大幅行权的危机。

阅读全文

与投资者说2014年3月17日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外汇买3手怎么买 浏览:264
稳定增长股票 浏览:145
融资租赁香港上市 浏览:153
和信理财是非法集资吗 浏览:631
平安银行贷款协议 浏览:273
外汇win系统 浏览:161
基金交易账号身份证升为 浏览:791
瑞华投资理财 浏览:896
投资公司怎样发展客户 浏览:814
股票跟基金挂钩的都有哪些 浏览:718
主要外汇交易商 浏览:347
三年前信用卡连续逾期还能贷款吗 浏览:674
热卷主力期货吧 浏览:154
新手投资理财活动 浏览:234
cj期货 浏览:809
融资合同公证 浏览:342
萨斯喀彻温省钾矿吸引大量投资 浏览:550
融资租赁irr计算器 浏览:526
什么人不适合期货 浏览:329
日照1124豆伯价格 浏览: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