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发动机这样的核心部件都来自进口,C919能算完全自主的国产货吗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中国商飞前期制定了整体的设计方案,而且对零部件的技术要求有决定权。
C919副总设计师傅国华说,就像设计师设计、装修房子,虽然建材、装饰品都从市场购买,但是按他的思路搭配在一起,就是他设计的成果。
C919完全由我国自主设计。该项目常务副总设计师陈迎春介绍,项目的联合概念设计是最关键的部分,包括确定机翼、机身、尾翼、发动机、起落架等部件的布局,航程、座级的参数,以及发动机量级、电源功率、装什么样的系统等。
B. C919大飞机能否获得FAA适航证 很急很关键吗
C919能否获得FAA适航证 很急很关键吗
日前,中国科技部部长万钢表示:我国首架国产大型客机C919将于今年首飞。据媒体报道,虽然C919首发时间一再推迟,但自C919首架机总装下线以来,项目在系统集成试验、静力试验、机上试验、试飞准备等几条主线上稳步推进,首架机已进入首飞准备状态。
对于C919能否获得美国FAA适航证的问题,考虑到去年交付使用的支线客机ARJ21,至今依旧没有获得美国FAA适航证,C919是否会重蹈ARJ21的覆辙,目前还是未知数。其实,不论C919是否能够取得美国FAA适航证,对C919的研发和将来商业化运营影响并不大。
FAA和EASA适航证
适航证(airworthiness certificate),是由适航当局根据民用航空器产品和零件合格审定的规定,对民用航空器颁发的证明该航空器处于安全可用状态的证件。适航证是大飞机进入国际市场的入场券,也是飞越别国领空的行驶证,最具影响力的是美国的FAA和欧洲的EASA。目前,ARJ21依旧未获得美国FAA颁发的适航证。
美国航空安全监察始于1926年通过的航空商业法,并在之后的数十年时间里,在从各种事故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之后,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安全监管体系。举例来说,曾经安全座椅的标准是能抗8G载荷,但后来的事故证明了这个指标还不够安全,因而FAA就将标准提升到16G。再比如曾经由于飞机内的舱内空气压力监测系统的瑕疵导致发生漏气,进而使飞机在紧急下降中致使乘客受伤,于是美国联邦航空局(FAA)又修改了标准,对压力监测系统做了改进,在增加了飞机安全性的同时,提升了飞机的制造成本。
经过几十年各种事故的磨砺和经验总结,美国联邦航空局不断和厂商交流沟通,提升飞机的安全性,力图实现以确保航空器的适航性、航空人员胜任能力以及飞行程序和航空运行的适宜性,来提升飞行安全水平目的。可以说,正是几十年如一日的改进和完善,使得通过FAA认证的飞机在理论上一般有较高的安全性。
目前,FAA实行三级管理模式,机构设置分为总部、地区管理局和地方机构三级。飞行标准司总部机构设在华盛顿,属于决策与管理层,其职能主要是政策和条例的制定。地区机构和地方机构属于执行部门。
在美国近乎于垄断了西方世界大型商用客机的情况下,欧洲国家决心整合欧洲的技术和资源,联合设计并制造大型商用飞机,并成立了类似于美国的联邦航空局(FAA)的航空安全机构,也就是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EASA的主要职责是起草民用航空安全法规,并建立有关所有机型的持续适航标准、飞机设计、制造和维修相关的安全标准。通过落实统一的标准,使欧洲各国不至于在航空工业上零敲碎打,并促使各国通力合作,确保欧洲各厂商产品的一致性和飞机安全性,不仅在欧洲实施了统一的航空管理和安全监管,还为空客可以与美国波音等航空公司分庭抗礼提供了基础。
就实践来看,经过反复完善改进,并通过FAA和EASA认证的新机型在安全性上还是比较高的。比如波音747的致命事故间隔时间为1735.8万小时,波音757的致命事故间隔时间为1374.4万小时。空客A320的致命事故间隔时间为1405万小时。相比之下,一些老爷机(比如伊尔76、图154)的致命事故间隔时间都不超过110万小时。
因而如果C919拿到了FAA或EASA适航证,也就意味着西方国家为C919的安全性做了背书,也就意味着拿到了打入国际市场的入场券。
美国财大气粗,设施完善,图为波音787在机库中做结冰测试
适航证是航空大国设立的行业壁垒
适航证一方面是西方航空大国对飞机安全性的背书和保证,是打开国际航空市场的门票。同时,为了保持其在国际民用航空的垄断地位,适航证在很多时候又成为西方国家以及航空巨头铸造行业壁垒的工具(波音参与FAA条款制定;空客参与EASA条款制定)。甚至有时候还沦为西方的政治博弈工具。比如俄罗斯的IL96,就被EASA以安全为名拒绝飞越欧洲领空,随后俄罗斯表示不取消禁令就断欧洲石油和天然气,然后EASA立马表示IL96是安全的,可以飞越欧洲领空。
以ARJ21来说,该飞机的动力、航电系统、电源系统、APU、高升力系统、液压系统、燃油系统、空气管理系统、起落架系统、发动机振动监测仪、发动机接口控制装置、主飞行控制系统、驾驶舱控制系统、防火系统等全部从国外采购,可以说,除了飞机设计和机身是国产外,其余子系统全部外购。但就是这样一款中国自主设计制造(总体设计、系统集成),零配件在全球范围择优采购,商飞组装的国产支线客机,依旧无法获得FAA颁发的适航证。
很显然,就技术上来说,由于子系统大量从国外采购,在成熟度和可靠性上,ARJ21是有较好的基础的。加上ARJ21已经通过了中国的CAAC认证,而中国的CAAC虽然在一些地方结合中国现有国情和航空工业的发展水平进行了调整,但在很多方面充分参照借鉴了FAA,甚至有媒体报道:CAAC的90%法规都是从FAA照抄过来的,而且照搬的尺度很大,尤其是技术性规章部分,近乎原封不动的一种翻译状态。这一方面是国内民用航空工业相对薄弱的写照,也是对FAA数十年来大量资金和鲜血为代价实践总结的致敬和认可。
ARJ21进气道溅水测试中国商飞公司C919大型客机专家咨询组成员、ARJ21飞机原总设计师吴兴世就认为,中国民航标准和美国FAA可以说是等同的。因此,ARJ21能通过CAAC的认证,而且在子系统上大量采购国外厂商的零件,加上ARJ21投入运营后并未传出有事故发生的事实,说明了ARJ21无法获得FAA颁发的适航证,想必更多是政治因素和商业因素。
毕竟自美国重返亚太战略以来,中美关系并不和睦。而且美国航空巨头肯定不希望出现第三个竞争者与他们抢市场,毕竟空客的出现和崛起已经让美国航空巨头损失惨重,如果素有“发达国家粉碎机”之称的中国进入这个原本被西方垄断的市场,中国航空公司再从这个市场中分一杯羹,这将会对美国航空业造成不小的冲击。
获得FAA适航证对C919意义不大
中国民用客机要进入国际市场,如果不能够获得FAA的认可,就只能像新舟60那样在国内或者亚非拉的廉价航空公司中服役。但实际上,即便像ARJ21那样被FAA拒之门外,对C919的影响其实并不大。
就C919的研发来说,C919的研发是国家意志,不因任何国外势力的阻扰而停止,即便是C919的首飞一再延期,至少从公开的消息看,国家依旧是非常重视的,并不会因为首飞推迟重蹈运10的覆辙。未来FAA是否给C919颁发适航证,并不会使国家对C919这个项目的投入和关注造成任何负面影响。
就商业化运营来说,即便只能在国内和亚非拉国家服役,这个市场依旧非常巨大,截至2017年初,C919已经获得了570架订单,其中绝大部分都来自国内客户。而且根据《中国商飞公司2016-2035年民用飞机市场预测年报》预计,未来20年各座级喷气客机的交付量将达到39948架,价值约52310亿美元,用于替代退役客机和支持机队的发展。因此,C919在国内市场依旧有非常大的潜力可以挖掘。
退一步说,即便C919获得了FAA或EASA颁发的适航证,欧美的航空公司无论是出于政治正确,还是贸易保护主义,未必会给C919多少订单,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俄罗斯的SSJ-100。
SSJ-100项目是俄罗斯首次采用欧洲适航标准(CS-25)进行民用客机研制,并通过EASA审定取得型号合格证的一款民机产品,而且为了开拓欧洲市场,苏霍伊与意大利Alenia公司联合成立了超级喷气国际公司,而且意大利Alenia公司还控制了合资公司51%的股份。
要知道,俄罗斯外资法规定,禁止外国利益集团控股俄罗斯航空航天和防务类公司25%以上的股权,而意大利Alenia公司却持有合资公司51%的股份,这显然是俄罗斯政府试图通过国际合作,一方面使飞机能满足西方标准,同时通过让利的方式,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此外,SSJ-100飞机60%以上的零部件和系统外包给了北美和西欧的航空制造企业研制,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等35个国家的供应商参与该项目。不过,即便如此,SSJ-100依旧没能在国际市场大红大紫,这一方面固然有SSJ-100自身不足的因素,但西方国家及其航空巨头为维护自身利益打压俄罗斯也是重要原因。
而在第三世界国家,一些非洲、南美国家是认可中国CAAC认证的,这样一来,是否有FAA的适航证也就没有太多意义了。另外,大飞机采购不像小商品,很多时候往往是和综合国力、大国影响力相挂钩的,而相对于在过去200年被欧美用坚船利炮“驯服”的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即便中国近年来在经济上已然崛起,但在一些国家的影响力,依旧不如英国、法国这些老牌殖民国家,和美国相比的差距就更大。
因此,C919最大的意义就是研发一款可以替代波音737和空客A320的商用客机的同时,磨练国内航空工业和培养一批技术骨干,并且在与国外厂商合作的同时尽可能的学习吸取国外先进技术,为将来C929的研发夯实技术和人才技术。
换言之,能否拿到FAA的适航证,赢得“洋大人”的认可,意义并没有一些人想象的那么大。只要能实现培养人才、积累技术、发展民用航空工业,并替代部分进口的波音和空客飞机,C919就是成功的。
另外,飞机取证只表明飞机可以进入市场,是否能在市场上生存和发展,还要凭借产品本身的质量和完备的售后服务。相对于一些人非常看重的FAA适航证,商飞能否建立起严密的质量保障体系、完备的售后服务等方面才是重中之重。
作者:铁流
C. 采购外包的原因分析
根据莉萨·M·埃尔拉姆和托马斯·Y·乔伊所著的《采购供应管理价值增值》分析,企业采取采购外包策略有十方面原因:提高企业对核心业务的专业化;向世界级的生产能力靠近;降低或控制运营成本;利用企业外部资源;为企业的其他目标释放资源;加速工程受益速度;难于管理或控制的职能部门;获得资本基金;获得现金流;风险分摊。而对于中小企业而言,采取采购外包策略至少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加速采购业务重构。企业业务流程重构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获得效益也要花很长的时间,而外包是企业业务流程重构的重要策略,可以帮助企业快速解决采购业务方面的重构问题。对实行外包采购的企业来讲,不仅做到现有企业核心采购能力和外包供应商核心能力的整合,更重要的还要做到如何巩固和提升自己的核心采购能力。企业如果忽视了本身核心采购能力的培育,就会失去未来的发展机会。
利用企业不拥有的外部资源。如果企业没有有效完成采购业务所需的资源,企业可将采购业务外包。企业外包采购时必须进行采购成本、利润分析,确认在长期情况下这种外包是否对企业有利,由此决定是否应该采取外包采购策略。企业在集中资源于自身核心采购业务的同时,通过利用其他企业的资源来弥补自身的不足,从而变得更具竞争优势。
难以控制原辅助采购业务。中小企业可以将内部运行效率不高的辅助采购业务外包,但是这种方法并不能彻底解决企业的问题,相反这些业务职能可能在企业外部变得更加难以控制。因此,企业必须花时间去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控制采购成本。外包采购可以削减开支,增强采购成本控制,同时外包供应商的专业化程度较高,能够达到规模经济,因而注定采购成本更低、采购效率更高。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外包采购能够增加全社会的财富。
分担采购风险。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外向资源配置分散由经济、市场和财务等因素产生的风险。企业本身的采购资源、能力是有限的,通过资源外向配置,与外部的外包供应商共同分担风险,企业可以变得更有柔性,更能适应变化的外部环境。
D. c919整机有多少零件是国外的
c919燃油、油箱惰化和液压系统供应都是国外的。
燃油、油箱惰化和液压系统由派克汉尼汾公司(Parker Hannifin Corp.)供应、CFM国际公司(CFM International)是发动机供应商;霍尼韦尔国际公司(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供应飞行电传飞控系统 。
美国联合技术航空系统公司(United Technology Company)供应照明系统(包括整个外部照明、驾驶舱、机舱、货舱照明、紧急照明和客舱LED照明等)、除冰和风挡雨刮系统以及自动油门台和驾驶舱控制系统、防火系统。
美国汉胜公司(UTX’s Hamilton Sundstrand Corp )供应电源系统、飞机驾驶员控制系统和防火及过热保护系统 。
(4)c919零部件外包原因分析扩展阅读:
c919采用国外零部件的原因
1、大飞机重大专项是党中央、国务院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让中国的大飞机飞上蓝天,是国家的意志,人民的意志。但是当时中国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采用外国的零件在所难免。
2、世界著名的波音飞机的零部件也是来自全世界各个地方的,所以采用外国的零件很正常。
3、商用要考虑到市场和盈利的问题,要想节约研发成本同时打入市场,成熟可靠的技术才是更好的选择。加上适航证也是一个问题,与大量的外资合作也是为了能顺利拿到各个国家地区的适航证。所以尽管C919的核心部件都来自国外,但是它仍是国产骄傲。
E. 关于中国国产客机C919,我们应该知道哪五件事
中国完全自主产权的国产客机C919今天要首飞了,经历多次推延,国产大客机终于以"全状态"与国人见面。那么C919是一款什么样的客机?它的研制有何意义?对于这架中国制造的客机,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去认识它,了解它呢?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今天在这里笔者就从5点来介绍一下,中国国产民航客机C919的关键问题。
中国国产客机C919研制简史:2008年5月,中国商飞成立。年底,基本完成了C919大型客机项目可研论证工作;2009年,C919大型客机基本总体技术方案通过了工信部组织的国家级评审;2010 年开始,中国商飞先后组织完成了联合概念定义(JCDP)和联合定义(JDP),形成飞机总体技术方案、制造总方案和客户服务总方案,基本确定了机体结 构、动力装置、机载系统、材料/标准件等四类供应商。完成了机头工程样机、展示样机和七大部段研制,型号合格证(TC)申请获得中国民航局正式受理;2011年12月,初步设计工作基本完成,并通过了工信部组织的国家级初步设计评审,项目全面转入详细设计;2012年至2013年,C919大型客机项目研制工作围绕详细设计、全面试制、综合试验工作全面展开,并于2013年完成了机体结构生产数据发放,实现了铁鸟试验开试,首架飞机机体结构开始试制;2014年9月19日,C919大型客机在上海浦东总装制造中心开始总装。目前已经实现下线,风洞试验、铁鸟试验、航电综合和电源系统等试验正在稳步推进。2015年11月2日,C919飞机首架机在浦东基地总装下线。2017年3月1日国产大飞机C919完成了自主滑行试验,标志着C919向着首飞目标迈进了一大步。2017年5月5日中国国产C919客机将在上海完成首飞.....
F. 中国商飞宣布国产大飞机C919预计在今年就能交付,背后有哪些黑科技
所有的东西都能打,飞机也不例外,3D打印又称增材制造技术,由于可以将复杂的三维问题平面化为二维,故俗称“打印”。 但是,其本质与印刷完全不同,我们考虑将零件分割成无限的平面,将材料重叠在一起制成“自下而上”的物理零件,从而跳过传统的锻造、切削手段,节约工艺时间和成本。
王明院士最初提出的见解引起了各方的关注,他说,目前在制造大型构件时,由于受到传统冶金/成形技术的原理制约,尺寸很难突破极限大小,另一方面,C919的零部件正好满足“受制约”这两个特性,性能高,尺寸大,大尺寸的零件反而不好做吗? 这似乎有点违背常识,但请想想,一个零件之所以有一个规定尺寸,正是因为这个大小,才能发挥出最高的性能。
以上的回答,是我个人的想法,有不同想法的小伙伴可以在下方评论或者讨论。
G. 国产c919大飞机各零件都来自于哪里
H. 为什么制造C919要选在长三角而不是其他工业区
更正一下。C919不是在长三角制造,而是在长三角组装(总装)。C919主要机身及零部件都是在外地生产制造,然后运到长三角组装。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上海各方面条件更完善,有利于吸引高科技人才,研发创新。
I. 国产大飞机C919全球首单落地,这款飞机的安全性能如何
我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喷气式大型客机C919在上海浦东机场起飞!这意味着,中国人的“大飞机梦”向着最终实现又迈进了一大步。C919大飞机是中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喷气式干线客机,最大载客人数174人,最大航程超过5000公里,与波音737,空客320相当。
为什么叫C919?C919是中国继运-10后自主设计并且研制的第二种国产大型客机。
第一个“9”的寓意是天长地久,“19”代表的是中国首型大型客机最大载客量为190座。“C”是China 的首字母,也是“中国商飞”(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英文名缩写“COMAC”的首字母。
目前来看,中国民用大飞机制造市场非常大,规模已经在千亿水平,未来可能会达万亿,或将成为继高铁之后,中国高端制造业又一支柱。根据预测,C919成功进入市场后,总销量有望达到2000架次左右,中国无大型民用客机的时代也将成为历史。
一位机构人士向媒体,得益于国产大飞机的新技术、新材料优势及国产化的需求,未来C919将打破波音和空客的垄断,不但可以站稳国内市场,也将“狩猎”国际市场。待其销售量达到空客、波音的十分之一后,“ABC”(A320、Boeing737、C919)的竞争格局将慢慢开启。
从“封闭独立”到“开放融合” 的发展前面半个世纪,中国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并不顺遂,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科技界出现许多关于中国航空发动机发展滞后的反思。老专家们总结“我们对航空技术发展规律的认知不足,缺乏长远计划和稳定规划”,但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在于体制。
美国军工产业模式是以企业为主角,波音、洛马、诺格等军民两用集团作为主制造商,雷神、霍尔韦尔、普惠、通用等集团为其提供分系统配套,往下还有TI、ADI等数千家军民两用企业负责供应材料和零部件,形成开放协作、逐级竞争、专业细分的金字塔状军民融合生态圈。 冷战期间,美国曾经通过政府操纵下的横向竞争机制,扶持起了GE和PW两大航发巨头。1968年,美国国防部要求普惠和通用各制造和试验一台发动机。这种政府主导的“择优扶强”效果明显,最终成就了大名鼎鼎通用F-110发动机和普惠F-100发动机。
以航空工业领域为例,美国一直奉行的“主制造商-供应商”模式正在被全球航空制造企业纷纷效仿。在这个模式下,一架飞机的研制需要供应商早期介入,共同参与研发。 主制造商分拆自己属下的制造生产单元,转而成为系统集成制造角色,摆脱了“制造生产”这个需要高负荷才能出效益的“负重”环节,增强应对市场变化的实力;供应商则可专注于某一分系统的研发和技术实力储备,做到更加专业化和高效率。
航空发动机作为一架飞机的核心系统,开放协作也可极大提升研制效率。例如罗罗公司从 2004年开始,就只生产核心零部件和附加值最高的30%,而将余下的70%转包出去,从而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发动机全部零件的制造与采购成本。
中国航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确定了“小核心、大协作、专业化、开放式”的发展模式,意味着中国航空发动机的研制可以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吸纳更广泛的外部力量参与协作,企业则可集中力量提升关键核心能力。据披露资料显示,“长江”系列发动机目前有350多家供应商参与,初步形成全球供应链。同时,16个国家的69 家供应商有意愿参与中国商用发动机项目。
历史教训已经证明,关起门来造不好发动机。航空发动机由上万个精密零件集成组装而成,研制周期漫长且涉及领域广。自主研制航空发动机,对当下的基础学科、设计、材料、工艺都是艰巨挑战。中国制造业门类齐全,可调用资源丰富,但基础工业提供的支撑还远远不够。通过开放融合,打通上游产业链上(如材料、机械加工、计量测试等)的标准和数据壁垒,可加速制造资源的整合,丰富完善产业链,最大限度实现全行业的降本增效。
欠下的历史旧账和当下的技术封锁,注定中国航空发动机的突围道路依然坎坷,需要极大的决心、耐心和智慧。但是这条路上初显的曙光,已经给我们指明方向,只希望将创新和改革坚持不懈的推进下去,不要再让中国航空工业重复半个多世纪以来的隐痛和泪水。
J. C919“有壳无心”是什么问题
有人提出异议。 有人认为,C-919客机的许多部件都是“外包”的,供应商来自世界各国,中国“只是造了个壳”,国产化率仅约50%,充其量是“攒了个机”,说成“中国制造的成就”不免有些勉强;还有人认为,早在1980年9月26日,“比C-919更大、载客量更多、国产化率更高”的上一代干线客机原型机——运10-002号就首飞成功,C-919的首飞不值得夸耀。 ~~这就是你说的所谓有壳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