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高盛和摩根斯坦利上海的年薪分别是多少
什么部门?analyst 还是 trader?什么级别? hk 还是 mainland ?or oversea ?hk 我知道的是38000 + 12个月bonus 07年。。。。。
② 世界上有哪几个著名的投资银行在上海
德意志银行、花旗银行、渣打银行、美银美林、JP摩根、高盛、摩根斯坦利。
德意志银行股份公司是德国最大的银行和世界上最主要的金融机构之一,总部设在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其股份在德国所有交易所进行买卖,并在巴黎、维也纳、日内瓦、巴斯莱、阿姆斯特丹、伦敦、卢森堡、安特卫普和布鲁塞尔等地挂牌上市。1995年底,拥有德意志银行股本的股东为28.6万,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德意志银行集团总人数74000人,为约800万名顾客提供服务,包括世界各国的个人、企业、政府机构、银行和公共机关等。德意志银行拥有资产超过9960亿马克,约为人民币42000多亿元。
花旗银行(Citibank, N.A.,中文名“花旗”源于上海市民对该行的习惯性称呼)是花旗集团旗下的一家零售银行,其主要前身是1812年6月16日成立的“纽约城市银行”(City Bank of New York),经过近两个世纪的发展、并购,已成为美国最大的银行之一,也是一间在全球近一百五十个国家及地区设有分支机构的国际大银行,总部位于纽约市公园大道399号。2012年9月19日,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在上海宣布在中国的信用卡业务正式运作。
渣打银行(又称标准渣打银行;英语:StandardCharteredBank;LSE:STAN,港交所:2888,OTCBB:SCBFF)是一家建于1853年,总部在伦敦的英国银行。渣打银行1858年在上海设立首家分行。2007 年 4 月,上海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成为第一批本地法人银行之一。渣打是一家领先的国际银行,为遍布亚洲、非洲和中东市场的个人和企业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支持他们进行投资、开展贸易。渣打集团在伦敦证交所、香港证交所,以及印度的孟买及印度国家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1] 。它的业务遍及许多国家,尤其是在亚洲和非洲,在英国的客户却非常少,2004年其利润的30%来自于香港地区。渣打银行的母公司渣打集团有限公司则于伦敦证券交易所及香港交易所上市,亦是富时100指数成份股之一。
美银美林集团是全球规模最大的金融机构之一,2008年9月由美国银行收购美林证券合并而成。目前,美银美林集团在150多个国家提供客户服务,主要业务包括商业贷款、债券、IPO和并购交易等金融服务。
③ 上投摩根和美国摩根斯坦利投资公司有什么关联么还是只是名字相似
上投摩根富林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China International Fund Management Co., Ltd.)由上海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 (Shanghai International Trust & Investment Co., Ltd.)和摩根富林明资产管理(英国)有限公司 (J.P.Morgan Fleming Asset Management (UK) Limited )共同组建,注册资本高达1.5亿元人民币,为国内注册资本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之一。其中上海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持股67%,摩根富林明资产管理(英国)有限公司持股33%。
公司现阶段主要致力于设立和管理证券投资基金,今后将在法律法规许可的范围内提供多元化的资产管理服务,包括社保基金、企业年金以及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的理财服务。
傲视本土的中方股东
成立于1981年7月,上海国际信托投资凭借其雄厚的融资能力和本地化经营的专属优势蜚声海内外。2001年根据国务院和人民银行的要求,上海国际信托申请重新登记,成为全国首批获得《信托机构法人许可证》的信托公司之一。注册资本为25亿元人民币,截止2003年12月总资产达105.87亿元人民币,居全国地方性信托投资机构之首。
迄今,上海国际信托投资得到了国际权威评级机构的广泛认可:
* 1995年被专业评级机构穆迪公司评为Baa2信用级别,为我国地方金融机构获得的最高级别
* 1995年被国际权威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公司评为BBB-信用级别
* 1994年被JBR(日本债券研究所)评为A+信用级别
同时,上海国际信托投资也是国内基金行业的先行者:
* 1998年6月,发起成立华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 1993年11月,发起并管理上海第一个在境外注册和上市的共同基金"沪光基金"
* 1993年9月,发行 "上投金龙基金",为央行首批批准的人民币基金(后合并为"安瑞基金")
中方股东的雄厚背景
上海国际信托投资的控股方为上海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于2000年4月20日注册成立,注册资本现为63亿元人民币,集团以金融产业为主体,具有投资控股、资本经营和国有资产管理三大功能,根据上海市人民政府授权,经营国有资产和国有股权,进行投资、资本运作、资产管理和咨询、招标服务。
所属控股企业:
* 资产管理类:上海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
* 证券业务类:上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 投资银行类:上海国际集团资产经营公司/上投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 市政基础设施类:上海同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 实业投资类:上投实业投资有限公司/华东实业有限公司
* 房地产投资类 :上投房地产有限公司/通达房地产有限公司
* 进出口及国际招投标类:申信进出口有限公司/上海市上投招标公司
其他重要投资:
*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 上海申银万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 华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 中日合资上海海际大和投资咨询公司
* 上海磁悬浮交通发展有限公司
* 北京昆仑饭店、上海东郊宾馆、海仑宾馆、东锦江大酒店
* 上海松江新城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 上海国际汽车城新安亭联合发展有限公司等
极富传奇的外方股东
摩根富林明资产管理隶属于摩根大通集团,摩根大通集团是全球最大金融服务集团之一,旗下包括五大主营业务:投资银行 、投资管理及私人银行、财资及证券服务、私人股本服务、商业银行,是目前综合实力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全球性金融集团之一。
2000年原大通银行、JP摩根和富林明集团的强强合并,合并后的摩根大通集团成为全球最大的金融机构之一。2004年1月,摩根大通集团与美国第六大银行BANK ONE达成合并协议,合并后集团总资产将接近1.1万亿美元,管理资产总规模高达1.15万亿美元。
回望过去的150年,背负着全球投资者的信任,摩根富林明始终如一的为客户悉心理财,这一传奇传承至今。
JP摩根的悠久历史和成功经验可以追溯至19世纪,当时的JP摩根作为政府和美国知名企业的财务顾问而声名鹊起。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中介,JP摩根将发行人和投资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为机构客户提供专业的资产管理服务。除此之外,在过去的一个世纪,JP摩根还为许多显赫的个人和家族打理过资产。
JP摩根的传统与价值的确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有赖于数代的金融巨子的不懈努力。1890年J.Pierpont Morgan继承了他父亲的产业,奠定了日后这享誉全球的品牌。在他的带领下,JP摩根为美国在20世纪的现代工业化进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富林明集团于1873年成立于英国。创始人Robert Fleming在当时集资成立投资于美国新兴股票和铁路的债券"Scottish American Investment Trust",成为世界基金业的鼻祖之一。 1970年,富林明集团与香港怡和集团创建了亚洲最早的合资金融服务集团--怡富集团(现称"JF"),今天的JF已经成为亚太地区首屈一指的资产管理公司。
是这样的,在今年5月中美第二次战略经济对话之后,出于对国家利益的考虑,我国证券业的开放被定义为“只开放投行业务,三年后才发给全牌照”。而在此前,获得全牌照进行证券行业的合资券商只有两家---高盛高华和瑞银。随着券商综合治理的结束,花钱买牌照的大门彻底关闭,唯一能走的就是正常合资,这也是上投摩根等名字的由来。
④ 怎么进入摩根士丹利
大摩一般只招最一流学校的学生
北大清华档次学校的文凭+不错的GPA+好的实习、校园工作经验
3点缺一就基本没希望,除非家庭背景极好,这其实也是重要的因素
基本上就是金融这样的专业比较好
⑤ 本人想进摩根斯坦利等顶级投行,望高人指教.
进大摩的都是万里挑一,就算你是复旦或上财的研究生,也没几个人进的。考上复旦或上财的研究生再说吧,进进四大应该不愁的
⑥ 想进摩根斯坦利
1.介绍:
摩根士丹利是一家在纽约证交所上市(代号:MS)的全球金融服务公司,是全球证券、投资管理和信用卡市场的佼佼者。公司在全球32个国家设有超过600个办事处,员工总数5万多人。摩根士丹利汇聚人才、创意和资本,旨在协助客户实现其财务目标。
摩根士丹利在亚太区已活跃了三十余载,在北京、上海、香港、曼谷、墨尔本、孟买、首尔、新加坡、悉尼、台北及东京均设有办事处。公司在这一地区还成立了两家合资公司: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简称中金公司),一家由中国建设银行、摩根士丹利及几家国内外企业联合组建的著名投资银行;另一家是SCIC Morgan Stanley Securities ,一家由摩根士丹利与越南SCIC集团合资组成的证券行。
摩根士丹利在亚太区主要从事投资银行业务,包括企业融资和协助客户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筹集资金、并购咨询及房地产金融服务;销售及买卖股票和债券;证券研究;直接投资;私人财富管理以及资产管理。
2.近年来他们招聘过的学校: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
3.专业:
(1)计算机专业本科硕士博士
(2)经济学硕士或博士(要有理工科背景)
4.他家招聘的网址给你看看
http://www.morganstanley.com/careers/recruiting
⑦ 摩根士丹利在上海的分公司工资有多少啊
你是说IT 还是金融 ,IT的话应届的进去20w左右吧。金融应该就多了吧 起码也40w起吧 。IT办公在环球金融专中心那个大楼属上面,金融的不知道在哪里。小摩很有钱哈,金融方面的钱很多滴,不过门槛挺高的。
⑧ 摩根士丹利如何实习
不知道这个是谁。。找到出处和作者再注明
毕竟只是个本科毕业生(不知道哪个大学,应该是上海名校),刚入社会的新鲜人,见解和经验肯定有欠缺和不足之处,只是作为一个本科毕业生,已经是优秀的人了。他的意识,决心和能力,至少在一般人之上。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
我在摩根士丹利的实习岁月
忽然一年。
上周四摩根士丹利来到图书馆5楼开宣讲会,又到招收实习生的时候了。我曾在摩根士丹利IT部门实习过半年,不禁感慨良多。截取几段简短的回忆,纪念一段美好的时光。今年的实习规模更大、过程更正规,可能过程会和去年有一定出入。
1。 初识
去年4月的E200,摩根士丹利第一次来学校开实习生宣讲会。那次宣讲会全程用英文进行,虽然内容已经记不清楚,但我依然记得为何决定投出简历。来的5个人西装革履,他们进来后给在场每个人都发了彩色铜版纸打印的宣传单、在黑板上贴出一张大海报、在门口立起一幅招贴画。教室并没有为他们预留出座位,每次有一个人在台上讲,其他4个人就在窗台旁的角落里站着。令我吃惊的是,无论谁在台上讲,其余四个人都整整齐齐的站成一排、手背在后面。看到这些场景,我决定投出简历:既然他们能把细节都做到这种地步,一定是一家杰出的公司。
2。电话面试
忐忑的等来了电话面试通知,我跑到当时还没建好的电信群楼旁边的活动中心,找好一个能看到湖水的台阶耐心等候。有两个人一起面试我,一个在上海、一个在香港。问题的范围非常广泛,从操作系统到数据库、从网络到算法、从面向对象到语言特性无所不包。当时我才大三,很多专业课都还没学,只好直接说不会。虽然范围很广,但考察的都是比较基本的概念和理解。他们需要用到各种各样的技术,所以需要考察各个方面来找到你所擅长的,并不需要你答对所有问题(全答对是很困难的)。
3。 面试
理论上面试需要正装,无奈天气太热,我没穿西服没打领带,只穿一件短袖衬衫就过去了。还是两个人面试,主要谈了以往的经历、曾做过的项目,还问了几个技术问题。这一轮最好准备一下简历上的内容,想想怎样介绍以前的经历和做过的项目。面试最后还有一些时间,他们问了我的爱好、平时喜欢关注什么新闻。我说时常看看经济新闻,他们就问我对国内房地产价格的看法。我分析说房地产泡沫太大了,很快就会破灭。可惜直到现在上海的房价还在上涨…… 这样的问题只是想更多的了解你的性格,再看看你能否独立思考,答案其实并不重要。
4。Warm-up Party
7月份公司从中信泰富广场搬到了更宽敞的外滩中心,搬迁的第一天晚上在公司里举行了一个Party。这时距离我们几个实习生报到的日子还有一周,但我们也被邀请参加。凯博(Kabb)西餐厅准备了各种好吃的点心和饮品布置在公司的一个大屋子里,服务生端着盘子来回穿梭,大家站着边吃边聊。这样我们几个实习生就相互认识了,还分别和自己的Mentor和学长聊了一下。最后用小车推出了一个大蛋糕,大家一起庆祝上海Office的发展。
5。入职培训
报到之后的前两天,所有实习生在教室里一起培训,主要内容是公司的文化历史、IT部门的概况、IT系统和技术的简介。公司文化那堂课是和固定资产投资部门的实习生一起进行,行为守则那堂课是香港的HR通过视频给我们讲的。之后的几天是自己所在的组内培训,我在股票(Equity)部门,于是老员工就给我们介绍了公司的股票交易系统概况,还演示了那些交易员是如何使用我们开发的软件买卖股票的。
6。工作内容和环境
工作内容是保密的,因此我只能说:我们和香港、东京、孟买的同事一起开发内部使用的亚洲地区的股票交易系统。我被分配的第一项任务是阅读东京证券交易所的官方交易指南,了解股票是如何买卖、如何定价的。办公室的景色非常棒,坐在价值800美元的办公椅上,我一扭头就透过落地窗看到黄浦江上来来往往的船只、陆家嘴的高楼大厦、还有外滩一带的老建筑。计算机主机是惠普的,每人都有两台Eizo(艺卓,日本的专业高端品牌)19寸液晶显示器,各种饼干饮料也都随便享用。其他员工都很友善、乐于助人,每个人都用高标准要求自己。他们不仅教会了我技术,还让我学到了做事的态度。
工作是高度国际化的,我们小组的成员有2个在上海、2个在香港、1个在东京、1个在孟买。大家平时通过电子邮件、电话会议相互联系,和这么多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人一起工作是非常有趣的。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08年摩根士丹利IT部门的预算是31亿美元。
7。见证美国次债危机
八月的某一天,我照常来到公司上班。一切都那么平静,这只不过是新的一天的开始罢了。到了九点半,我忽然收到一封被标记为“重要”的邮件,打开一看我被惊呆了:由于美国次债危机的缘故,昨晚道琼斯指数狂泻XXX点,香港恒生指数开盘急挫,一小时前开盘的东京日经指数也大幅下跌。全球股票市场陷入了恐慌,所有人都在抛售股票。我们系统的交易量大幅上涨,已经超过了以往的历史纪录。公司要求大家时刻保持警惕,在这种非常时刻,一定要确保交易系统不出问题,同时暂时冻结大部分的技术升级。这一刻我忽然感到很兴奋:我正在亲身经历一场金融风暴。第二天早上,我才在报纸上读到头版头条:次债危机引发亚太股市昨日重挫。我感到自己亲身见证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件大事,虽然角色很不起眼。现代金融市场就像变化莫测的大海,毫无预兆的风暴会突然来临。作为一名船员,你可以切身看到大家如何与大海搏斗,之后才能在报纸上读到相关报道。
8。文化和历史
每个实习生都被当作正式员工看待,参与到真正的项目中来。除了分配的任务不那么难、时间要求不那么严格(当然了,工资也比正式员工低)。实习生受到极大的尊重,绝不会感到自己是廉价劳动力。上海Office的老大甚至专门请所有实习生在外滩非常高档的饭店吃午饭,增进大家的了解、听取对公司的建议。
摩根士丹利的信念是“We do the first- class business in the first-class way.”,这句话来自老摩根,JPMorgan的创始人。以前的 JPMorgan同时拥有投资银行业务和商业银行业务。但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开始后,美国国会在1933年通过了一条法案,禁止一家银行同时经营这两种业务。于是JPMorgan银行在1935年被迫拆分成商业银行、今天的摩根大通(人们简称“小摩”),以及投资银行、今天的摩根士丹利(人们简称 “大摩”)。70年代时,摩根士丹利曾有这样一个广告:画面上一道闪电刺破乌云,标题是“如果上帝要融资,他也会找摩根士丹利。”不过现在摩根士丹利已经不再需要打广告了。1997年收购惠添(Dean Witter)之后,大摩开始走下坡路,并在2000年前后被另一家投行高盛 (Goldman Sachs)超越。2005年曾经在大摩工作了30多年的现任CEO John Mach回归,从此大摩走上复兴之路。
9。宝 贵的学习机会
公司非常重视培养员工,内部有许许多多的学习机会。技术方面的暂且不论,在一个专门的内部网站上有浩如烟海在线视频课程,有各种金融知识和业务介绍。例如介绍什么是IPO、怎样分析一支股票的价格、什么是对冲基金…… 不仅有这些视频课程,公司会定期举办讲座,邀请公司某个部门的专家介绍他们的工作;或者举办论坛,邀请不同部门的经济学家就某个问题展开辩论;或者是某个分析师就市场前景发表演讲。所有这些活动都会被录下来放在网站上,任何员工都可以观看。我经常在午休或下班后看上一段视频,从世界顶尖的投行里学习金融知识,效果也许比学校里的选修课更好吧。
除了这些在线内容,公司还会定期的请老师来上课。我曾参加过一个2天的培训,是一个美国的CFA来上课,系统、全面的介绍了现代金融市场,以及摩根士丹利的各项业务。虽然我们是IT部门,可公司依然提供这样的课程,是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我们从事的工作以及IT部门的重要性。我还知道有培训领导能力和英文写作的课程,可惜没有参加。
*****************************************找工作(一) 绪论
大二分专业的时候,我意识毕业后的出路无外乎三条:保研(肯定能轮到,故不考虑考研)、出国、工作。从那之后,我一直是打算出国的,但后来参加了 ACM ICPC比赛,所有的英文考试统统没有考。我甚至详细计划过在大四上学期考完GRE和托福,并且报名了北京新东方(居然抢到了那个班的1号!)。 07年3 月份从东京回来之后,周围的同学们都开始找实习。我正迷茫:准备出国就没时间去公司找实习,从而彻底失去和企业打交道的经历;去找实习就无法安心准备出国的考试和材料,从而直接影响到能不能出得去的结果。感谢爸爸给我提的建议:去找实习,无论结果如何,至少都可以从这个经历中学习到东西;走出校园里的象牙塔,去和真正的企业打打交道。
后来,摩根士丹利的宣讲会以及受Google邀请访问北京总部的旅程彻底地改变了我的想法(请参见07年夏的日志记录)。我暂时放弃了毕业后出国的打算,这改变是在仅仅两个月内完成的。后来班里的同学将近一半都选择了保研,在摩根士丹利一起实习的也有不少研究生,从他们那里,我更加坚定了毕业后直接工作的信念。
暑假之前,我面试了微软、Google、eBay、摩根士丹利的实习(请参见07年4-6月的日志记录)。这些经历是非常有益处的,我最后一次使用的简历版本是3.7,实习投出去第一份简历的版本是1.0。现在回头看看,1.0版本的简历写得真是可笑……找实习的全部经历就是找工作的一次预演,一次彻底的演练:投简历、电话面试、终面…… 这些演练都是宝贵的经历财富。暑假里在摩根的实习让我见识到了什么叫“世界一流”,学到了对待工作的态度。
人们的想法总是会变的。高中搞竞赛的时候,我学会了向现实妥协,不断结合实际情况修正自己过高的目标。找工作的这段时间,我尝试抓住每个机会,不断设立更高的目标。先后经历了狂喜和失落的高盛、意料之中的摩根士丹利、极度失落的巴克莱资本、一线生机的德意志银行、无欲则刚的瑞士银行。每次经历过的憧憬、期待、失落、喜悦都是财富。
我将试图尽量多的记录下自己在过去4个月里的历程。
******************************************
2月11 日
找工作(二) 投资银行导论
在就业市场里,投资银行似乎永远都是宠儿,它还有一个简称叫做“投行”。人们总是喜欢制造出一些词汇,让不明就里的局外人由于不理解而产生某种崇敬感。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有很多学生削尖了脑袋要加入投资银行。我才疏学浅,先凭自己的理解介绍一下,其中肯定有不当之处,请多多包涵:
从宏观来看,在资本市场上有两个方面:买方和卖方。买方(Buy Side)是指那些手里有钱的人,例如共同基金(Mutual Fund)、对冲基金(Hedge Fund)、养老基金(Pension Fund)、保险公司等等。他们希望让自己手中的钱增值,也就是说,他们要用手中的钱进行投资;卖方(Sell Side)是指那些为买方提供产品让他们买的人,狭义的投资银行就是指卖方。(下文的“投资银行”除非特别说明,都是指狭义的。为什么说狭义呢?因为随着时代发展,投资银行新加入了很多不同的业务,早已不是单纯的为买方提供产品了。后面将会谈到广义的投资银行。)投资银行主要使用三种工具来为买方制造产品,这三种工具是:股票、债券、金融衍生品(包括期货、期权等等)。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投资银行是资本市场上最高级别的中介。举一个例子:企业的首次公开上市(IPO)。企业要把自己变成一份份的股票,用股票交换投资者手中的金钱。这时这家企业就需要聘请一家投资银行作为中介。投资银行要对这家企业进行充分的调查,然后组织路演(Roadshow)向各地的投资者推销这家企业,然后定出股票价格,处理相关手续,直到在交易所上市交易。投资银行实际上扮演了在需要钱的企业,以及手里有钱要进行投资的投资者之间的中介。作为中介的报酬是从企业发行股票所募集的资金里,收取一定的比例。(例如5%?现在企业的IPO动不动就是数十亿美元的规模,投资银行做一笔IPO就至少赚几千万美元。)发行债券也很类似。另一方面,投资银行也会充当收购、合并等商业行为的顾问,并从中收取服务费。(这年头收购合并的金额也不比IPO小啊)这两种业务合起来,就是让绝大多数商学院学生为之疯狂的投行IBD部门(IBD是 Investment Banking Department的缩写)。
随着时代的变化,投资银行不断加入了新的部门,因此广义的投资银行还包括了:财富管理(给超级有钱人的私人理财服务),资产管理(管理企业年金、社保基金等等),研究部门(中立的负责研究股票、债券等价格变化的部门,靠写报告然后卖给投资者赚钱),以及投资部门(用公司自己的或客户的钱去投资,也可以说去投机。)
行业的现状:这个行业是高度竞争的,不像石油行业的寡头垄断,或者高科技行业赤裸裸的垄断(例如微软)。仅来自美国的就有高盛(Goldman Sachs),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美林(Merrill Lynch)这种“全能型”,以及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贝尔斯登(Bear Sterns)这种擅长某一方面的,还有商业银行的巨无霸,例如花旗(Citi),摩根大通(JPMorgan)也有投资银行部门。还有来自欧洲的瑞士银行(UBS),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后起之秀巴克莱资本(Barclays Capital)。这些金融巨头们在全世界展开殊死搏斗般的竞争,还要面对某些市场的“地头蛇”,例如日本的野村证券(Nomura),中国的中金公司(CICC)等等。正是竞争的充分性、金融市场本身的变化莫测,使得这个行业一直保持高度创新。
下一篇将介绍投资银行里的IT部门,并和传统的IT企业(例如微软)作一些对比,并澄清一些常见的误解,敬请期待
*******************************************2 月11日
找工作(三) 投资银行的IT部门——不同之处与常见误解
说了这么多投资银行,投行里面的IT部门究竟是做什么的呢?在过去,投资银行仅靠纸、笔、计算器就能做生意了。但是在今天,所有的部门都要依靠IT技术。交易部门甚至是严重依赖IT技术。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IT部门。
从工作的内容上,可以分为系统支持(System Analyst)和开发员(Application Developer)。前者和其他公司的IT基本相同,需要维护公司内部的局域网、设备等等。与开发员相比,系统支持的数量要少很多。开发员的职责是开发公司内部使用的软件,这些软件包括交易系统等等。这年头流行软件外包,为什么投行的这些开发的工作不外包,而要自己养一批开发员呢?答案是,为了使得自己的软件独一无二,从而保持竞争优势。举例来说,假设一家投行A把交易系统外包给了著名的埃森哲(Accenture),那么埃森哲在完成了这家投行的软件之后,可以把积累下来的经验直接应用到另一家投行B的工作中去。最后大家的交易系统都同质化了,任何人都没有竞争优势可言。因此,各家投行都自己开发自己的软件,希望自己开发出的软件最快、最稳定,从而赚最多的钱。因此在这个领域里,投行的IT部门使用的技术是相当高精尖的。
顺便说点历史:第一个应用计算机的领域是国防,第二个就是金融。比尔·盖茨没有出生的时候,纽约证券交易所就开始用计算机进行交易了。
投行里开发员的工作不同于其他软件公司(例如微软、Google),它不仅要求技术,还要求开发员懂得业务的内在逻辑。你必须知道股票是怎么买卖、怎么定价的,才能去写相关软件吧?
开发员从分工的程度也可以分为两种:分别是专门应用于某个领域的IT(例如股票的IT,债券的IT,期货的 IT等等),以及整个公司要用的IT(例如整个公司库函数的开发,没错,投行有一套自己的库函数)。一般来说,前者会了解和应用更多的业务知识。
至于职业生涯,和其他部门一样也是从 Analyst 开始,升为 Associate,升为VP(Vice President),升为 ED(Excutive Director),升为MD(Managing Director),再往上就是CFO,CIO之类的主管,再往上就是CEO 了。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写代码和做配置(是的,做配置有时比写代码还要重要)。一般来说,级别越多些的代码就越少,但是也有很多例外,ED、MD很可能是技术大牛。摩根士丹利纽约的一名MD,有一次遇到问题因为没有合适的分析工具而大发雷霆,于是他自己写出来了一个工具去解决问题,那个工具现在已经在公司内广泛使用。
投行里做事情的方法和专业的软件公司很不一样。例如微软里有SDE和SDET,前者只管开发,后者只管测试,两者通过PM来协调。而投行里是一个小组负责从开发到测试到维护的全部过程。这并不是因为投行不够专业,而是因为专业软件公司的开发周期一般很长(微软开发Vista用了5年!),投行里开发周期很短(半年已经算很长的了),要是使用教科书上的传统方法开发软件,钱早就被别人赚走了。不过最近教科书上也有适合短周期软件开发的“敏捷开发”方法了。
而且,投行里的开发工作是高度“国际化”的,在上海的微软里你顶多和美国的同事一起工作;而在上海的摩根士丹利IT,你一定会和东京、香港、有时还包括新加坡、孟买的同事一起工作。
另一个不同点是,投行里使用大量的专门开发工具(就是说自己开发、自己使用、自己维护的工具,外面绝对见不到的软件),所有的东西自成体系,所以入门的时候会比较难。毕竟金融领域有很多独特的需求和解决方案。
IT 部门在投行里至关重要,尤其是交易部门。证券交易所已经全部电子化了,如今所有的交易都是通过计算机进行,因此需要快速、稳定的软件系统。(如果想了解一些投行IT部门的趣闻,可参见07年10月的日志存档)
由于中国的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不够,许多人并不了解投行里的IT,比较常见的是如下两个误解:
1。要进一家公司一定要进主营业务。投行的IT不是主营业务,因此地位不高。
首先如何定义“主营业务”呢?很多CS的学生想进Google,那么让我们举一个Google的例子:如果按照常理,大家都认为Google的“主营业务”是搜索,那是不是在线广告部门就不值得去呢?如果按照盈利来算,Google收入的99%来自广告,“主营业务”就是在线广告部门,那是不是搜索部门就不应该去呢?Gmail的服务全世界有几千万人在用,可“电子邮件”似乎不能算Google的“主营业务”吧?还有Picasa相册、Google地图、 Google论坛、Google文档服务……
可以有很多标准来划分所谓的“主营业务”,例如利润额、知名度、重要程度等等,从而得出所有可能的结论。争论投行的IT是不是“主营业务”也是这个道理,的确IT部门并不直接从市场上赚钱,但是离开了IT部门,投行就赚不到钱。任何企业都是一个整体,争论“主营业务”是没有意义的,讨论某方面工作的职业规划才是有意义的。
经常有人说投行的IT部门地位不高。首先,如果一家企业里有一种氛围,使一部分雇员的“地位”比另一部分雇员高,那么这样的企业决不是真正的“世界一流”。我在摩根士丹利实习的半年里,没有感受到IT部门的地位比其他部门低。
如果狭隘的理解“地位”,那些IBD部门的人地位也并不高。可以参见凤凰卫视主持人曾子墨写的自传《墨迹》,她曾先后在摩根士丹利纽约和香港的IBD部门工作,看看他们成天怎样挖空心思去讨客户开心,再想想IBD这种“主营业务”的“地位”究竟如何。
2。在软件公司可以学到真正的技术,去投行作IT的话以后就只能干这个了。因此宁可去软件公司,也不去投行作IT。
投资银行的IT并不为大多数人所了解,其实他们所使用的技术、应用的理念都是很先进的。只有通过对比,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我是通过在摩根实习了半年、去Google北京参观、与Google工程师面试和聊天、去微软参观、与微软的工程师面试和聊天、跟在微软英特尔等企业实习的同学交流之后,才慢慢的了解到这一点。因此,在投行的IT也可以学到真正的技术。
的确从投资银行的IT转到软件公司去的人比较少,但我觉得这里面主要是一个待遇的问题。投资银行IT的待遇水平相当高,绝对不低于任何软件企业(包括Google,07年各公司的薪酬待遇将于后续文章中给出对比),比绝大多数软件企业都高很多。当你在跳槽的时候,总不能跳到一份收入更少的岗位上去吧? 关于投资银行的IT就介绍到这里吧,接下去准备写我的面试经历了。
***********************************
⑨ 摩根斯坦利做为一家世界五百强的银行,我在上海怎么没看到有几家银行呢
人家是投资银行,不是商业银行,你当然见不到。关于投资银行的定义,你可以在网上搜
⑩ 上海微创软件外派摩根斯坦利网络工程师职位,如何是否靠谱
从规模上来比,摩根大通和摩根斯坦利显然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摩根大通也就是其中上海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持股67%,摩根富林明资产管理(英国)有限公司持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