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股市分析 > 智慧国土现状分析

智慧国土现状分析

发布时间:2021-01-21 16:45:53

㈠ 黑龙江华睿智慧国土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 2002年8月9日,公司前身“哈尔滨市万合科技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专 2006年4月10日,公司变更名称为属“黑龙江华睿国土资源勘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2016年6月3日,公司整体变更为“黑龙江华睿智慧国土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孙义
成立时间:2002-08-09
注册资本:11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230103100072901
企业类型:股份有限公司(非上市、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公司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南通大街85号C栋2门

㈡ 我国土地污染现状要具体点的例如沙化面积、废弃面积、未利用面积等

沙化面积:
在全国有30个省份的个县、旗、区分布有沙化土地。全国沙化土地有173.9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12%。
废弃面积:
据中国官方机构估算,目前中国因矿产资源开发等生产建设活动,挖损、塌陷、压占等各种人为因素造成的破坏废弃的土地约达2亿亩,约占中国耕地总面积的10%以上。
土壤污染面积:
我国土壤污染问题不容乐观。据估计,我国受农药、重金属等污染的土地面积达上千万公顷,其中矿区污染土地达200万公顷,石油污染土地约500万公顷,固体废弃物堆放污染土地约5万公顷。
我国土地资源基本状况:
耕地13003.92万公顷(19.51亿亩);园地1002.38万公顷(1.50亿亩);林地22760.87万公顷(34.14亿亩);牧草地26606.48万公顷(39.91亿亩);居民点及工矿用地2407.53万公顷(3.61亿亩);交通用地546.77万公顷(0.82亿亩);其余为水域和未利用土地。
未利用面积:
我国土地总面积为96000万公顷,按目前的经济技术水平,已开发利用的约为65333公顷,占全国土地面积的68%;未利用的28600万公顷,其中难以利用的近700万公顷,多为戈壁,沙漠和石山。因此,可扩大开发利用的土地后备资源极为有限。

你的积分才奖励十分啊?也太少了吧,我可花了半个小时找的呢

㈢ 地质资料汇交前期现状分析与对策

潘桂花 徐向琴

(江苏省地质资料馆)

摘 要 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地质专家的智慧结晶,是地质工作服务社会的主要载体。地质资料汇交单位应按照有关汇交的法律法规做好汇交工作,对于汇交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汇交单位应该给予足够重视,并从自身抓起,不断提高汇交数量,保证汇交质量,从而为推进地质资料集群化、产业化这项重点工作做好地质资料信息服务。

关键词 地质资料汇交 现象 想法

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地质专家的智慧结晶,是地质工作服务社会的主要载体,也是调查、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的重要依据。地质资料的汇交,使地质资料得到合理利用,从而减少重复劳动、减少资金浪费、提高工作效率,也使老一辈地质工作者的成果得以延续。将地质资料汇交工作做好是我国地质事业发展的需要,是我们每一个汇交人应尽的义务。

1 汇交前期存在的现象

笔者就职江苏省地质资料馆,主要从事汇交验收工作。在验收过程发现,导致开展地质资料汇交工作难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1 地质资料欠汇交情况多

《地质资料管理条例》上明确规定:工程建设项目分期、分阶段进行竣工验收的,自竣工验收之日起 180 日内汇交地质资料;其他地质工作项目形成的地质资料,自该地质项目评审验收之日起 180 日内汇交;无需评审验收的,自野外地质工作结束之日起 180 日内汇交。地质资料汇交人需要延期汇交地质资料的,应当在汇交期限届满前15日内,向负责接收地质资料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延期汇交申请。但由于各种原因,有些单位仍不能按时汇交,一直拖延,个别单位甚至拖延两三年,到最后为了拿到省厅的矿权到期变更、延续等需要开具汇交凭证时才匆匆忙忙汇交,因此汇交质量就可想而知了。有些单位甚至拒不汇交,能在规定时间内汇交的地质资料少之又少。日积月累,地质资料欠汇交数量越积越多。

1.2 对地质资料汇交的认识程度不够

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人员包括部分领导干部对地质资料汇交工作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认为资料汇交不是单位的主要工作,不能给单位创造经济效益,还浪费人力和资源,对省厅下达的催交通知不予理睬,采取拖延战术;而有的单位的项目经费来源于本单位自筹,单位人员则会认为是我单位花的钱,资料就应该是我单位的,不愿意汇交。

1.3 制作人员不够专业

有些制作人员没有经过汇交方面的知识培训,对国土资源部针对地质资料汇交制定的规范SZl9990022001《〈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件汇交格式〉试行》和国土资发 [2006]210 号《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件汇交格式要求》( 即新规范 ) 不甚了解,还有的单位因为人员编制有限,大多数制作人员身兼数职,精力投入不足;有的单位甚至没有固定的制作人员,为了应付汇交,今天换一个人,明天又换一个人,导致地质资料汇交验收过程中错误率较高,修改周期较长。

1.4 设施不齐全

正常情况下一个项目验收合格之后,应把有关地质资料全部交由各单位的资料室,由资料室整理、制作,再汇交至省地质资料馆。但有的单位没有资料室。由项目人员在项目验收合格后继续负责汇交工作,因为没有专业的打印制作、出图等设备,也有基于项目经费考虑的,在汇交方面马虎应付,采用外面低成本打印及出图,直接导致文本不清楚、图件颜色失真等现象,殊不知这样反而会浪费更多的人力和财力。

2 对策

笔者认为,这些现象出现在地质资料汇交的前期工作时,如果给予足够的重视,有较好的措施,有些现象将是可以避免的,可大大减轻后续的工作量。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创新方式促进汇交

对地质资料欠交的,按照《地质资料管理条例》以及《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资料汇交管理的通知》等文件规定,对未在规定的期限内汇交地质资料的,由负责接收地质资料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发出限期汇交通知书。如果在限期汇交通知书的时间内仍未汇交的,就不办理其矿权延续和变更,也不批准新的矿权;每年年底对汇交质量好的制作单位予以表扬及奖励,对汇交质量差、返工次数多、返工周期较长的制作单位予以通报批评。

2.2 加强培训提高质量

每个单位资料室至少应该有一名专业从事地质档案制作人员,并且通过采取人员考核上岗制等措施,保证汇交质量,保证人员的稳定。每年定期开展培训工作,组织交流和学习好的经验方法,提高地质资料管理人员和制作人员的水平,从而提高资料汇交质量,这样汇交至省馆的地质资料合格率将会有极大提高。

2.3 选择变通确保汇交

对于没有资料室的单位,笔者建议汇交单位可以变通一下,可确定一名工作人员专门负责地质资料汇交与合格检验。在设备方面,对于 A4、A3 这些常规的文本尺寸来说,普通的打印机都不成问题,单位都可自行打印,主要是图件的打印,一般较好的出图设备价格也高,设备又大,既需要场地,又需要经费,对有些单位来说可能会存在困难,但如果随随便便拿到外面去出图的话,又会有一定的风险,因为这些图件没形成完整报告之前都没进行过定密处理,如果导致泄密,损失将是不可估量的,还有可能触犯法律法规。汇交单位可以考虑委托当地正规的具有保密性质的单位进行打印,这样既消除了泄密风险,又能确保报告的印制质量。

3 结语

做好地质资料汇交工作,确保入库地质资料的质量至关重要。各单位需要持续重视这项工作。有了高质量的馆藏地质资料,才有底气说有力推进地质资料集群化产业化这项重点工作,才能不断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好支撑服务。

㈣ 当前,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状况如何

分析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概况,实质上可以认为是分析影响中国崛起——或者说影响中国国家利益的因素都有哪些。我认为,首先是经济利益,其次是文化利益,再次是地缘关系对国家安全的影响,最后是在当前亚太框架的逐渐形成中中国与亚太各国的博弈。经济与全世界联系紧密还是鼓励,以资源经济为主还是以知识经济为主,在经济政策上的选择是不同的;一个核心文化强势崛起的大国,和一个核心文化弱势,正在衰败的大国,国家利益的性质势不同的;地域安全威胁小的国家和地域安全威胁大的国家,地缘上利益次序的分别是不同的;全球性大国,国家利益的地理范围也是不同的。
1. 经济利益
1.1与周边国家的经济交往
进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GDP的年平均增长率从未低于百分之七点八(1),对外贸易额逐年增长,内需不断扩大,居民收入大幅上涨,经济情况总体上不断进步,良性发展
鉴于美国在亚太地区事实上的,不可估量的影响和实力,也应算作影响中国经济状况最主要的一个环节,更为重要的是,美国同时是世界范围内中国的头号贸易伙伴。美国需要中国的大量物美价廉的轻工制品和日常生活用品满足本国国民的生活需要,而中国同样需要美国这个拥有两亿多人口的庞大市场来销售自己的产品,得到美金来充实和调节自身的货币储备,为国内庞大的待就业人口提供就业机会,减低就业压力。
就现时的周边经济状况而言,日本作为中国对外贸易的第三大伙伴,无疑在中国的经济安全问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日本作为一个资源贫瘠的岛国,需要中国辽阔国土上丰富的资源供应本国的发展、消耗;同时,中国也需要日本这个在全世界掌握的专利权仅此于美国的庞大经济体(2)对自己作技术上的支持。
由此可见,中美、中日在贸易上的互补性很强,可以说,中美与中日之间的贸易关系之重要性是中国周边其他任何国家或联盟都无法比拟的。
1.2 经济安全存在的问题
对于我国的经济安全,我认为并不像标题所说的那样,只是问题而已,可以说,从一些角度来讲,我国的经济安全形势还是比较严峻的。不论你如何对这种观点嗤之以鼻,但中国在对美日贸易和自身的经济情况方面都存在着不少问题:
首先,在中美贸易中,美国为保护国内市场,多次对中国对美的电子、纺织、粮食及其他日用品的出口进行贸易制裁,并以军事借口限制国内对中国的技术出口以及中国企业在美的投资和收购——美国国务院禁止中石油收购尤先科和禁止白宫采用联想电脑就是很好的实例。其次,在中日贸易中,中国向日本出口的多时煤、铁、石油天然气以及木材等初级产品,而日本向中国出口的多时车床、轿车、电子设备等深加工产品。在对日贸易上,中国还停留在能源型、粗放型出口的阶段,而日本则出口技术及深加工产品,中国处于不利地位,而且多数的出口是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中日贸易剪刀差明显。当我们向如非洲和拉美这些不发达国家倾销相对于他们来说的深加工产品时,发达国家也在向我们倾销着更加无法复制的核心技术。而且伴随剪刀差的核心技术问题同样困扰着我国工业的自主化进程,工业自主化的基础——数控车床,我国用的是德国八十年代的技术,没有先进的自身产品,而技术比较落后的产品由于质量无法保证企业又不愿使用。
再次,也是我认为比较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自身的货币储备体系。我国的货币储备,从种类和数量的分布上来看,是比较科学的,政府的货币储备机制也是很灵活和果断的。当欧元面世并经历美元第一轮冲击保住自身汇率及货币体系后,央行便开始又步骤的减少美元存量而购入欧元以平衡储备。但如果抛开通常的习惯而从本质上讲,任何纸币都不能算是真正的货币,加入遇到极端情况(比如大规模战争),任何大国都可以用宣布旧币作废发行新币或者大规模发行货币使对手手中的己方货币贬值的方法来打击其金融体系。所以,真正安全的货币只有黄金,但不幸的是随着前段时间黄金逼近700美元/盎司,我国外汇储备上的一个巨大漏洞暴露了出来。根据央行公开数据,目前我国黄金储备为2000万盎司,约合600多吨,按700美元/盎司换算,约合140亿美元,仅占我国外汇储备总额8500亿美元的1.6%。与此相对应的是,即使按一年前的价格,美国的黄金储备占国家战略总储备高达66%,法国为42%、意大利为46%、瑞士为40%、荷兰为46%,而全球黄金储备大国的黄金储备率都在40%左右。官方藏金不多,民间同样很少,只有4000吨。而印度这样官方储备只有300亿余吨的国家,民间黄金却高达1.3万吨,一年中,由黄金价格带来的财富便高达千亿美元。我国一年来靠廉价商品出口获得的外汇节余还赶不上印度黄金增值的收益。(3)
从当前的形式来看,解决问题的方法无非就是一方面技术上积极研发和投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领先的核心技术,推动整个产业发展的换代;另一方面加大黄金储备量,以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
2. 文化利益
2.1 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传统文化渐渐在全世界流行起来。在英语中,“Tai Chi”、“ Confucius”、“ Kung Fu”等有中国特色的单词也已经成为国外年轻人的时髦的口头词汇,他们学习中国功夫、中医,外国军官讨论《孙子兵法》、政客研究怎样以儒家思想来解决国内问题……可以说,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通过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交流,世界上许多人都认识到中国、中国人并不像他们之前所猜测的那样贫穷、愚昧和可怕。(4)
尤其对于长期浸淫在“大中华文化圈”中的亚洲各国来说,中国文化更不陌生:中医、针灸、推拿……美国人还在研究、尝试时,亚洲各国的民众已经将其作为治病的必选手段之一;当西方国家的政客还在高谈阔论时,亚洲各国的企业家已经将儒家文化融入企业,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企业文化;在如新加坡等国,你甚至可以在法典中找到儒家思想的要义。

2.2 中国文化在本国的现状
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早已超出了一国的范畴,在中国周边的许多国家,它甚至就是本国文化的一部分。可我们不难发现,我们一直在讨论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相较而言,现在国内最卖座的是美国好莱坞大片;在少年儿童中被传看最多的是日本漫画,其中虽不乏精品,但几乎都有暴力、色情、畸恋、血腥或多或少的充斥其间;在青年人和中年人最流行的是韩国偶像剧和肥皂剧,青年人中广泛流行日式的流行音乐,而所谓文化市场上目前最为火热的“超级女生”则来自于美国的同类电视节目《美国偶像》,当然,如果“超女”可以算作一种文化现象的话。姑且不论这些舶来品的好坏,不论其是精华还是糟粕,但就其实际影响程度而言,已经大大超过了传统文化在国内的发展。
“中国人是现在世界上最浮躁的一群”,英国《观察家报》的评论可以说是非常中肯“中国的精英阶层不断地追求白领、小资地生活,不断地追求星巴克、里贝克,完全忘记了这个世界上还有茶道和京剧的存在”。
缺乏自我文化消费方式可以说是一种空虚,而当这种空虚变成全民族每一个人的必备之物后,空虚就会变成对本民族认同感的缺失。中法、中德、中俄、中意几个文化年办下来,我们发现了一个令人悲哀的现象——即使是在当今国际社会中并非美国那样超级强势的国家,当他们拿出自己古典与现代相传承结合的文化结晶来交流时,我们只能频繁的去惊动皇陵中的兵马俑。
2.3 发展趋势
当然,尽管传统文化的发展暂时在国内处于低谷,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已走到了尽头。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重视传统文化,虽然国学讲堂的开设、私塾的兴办、大学生着儒服祭孔等等行为看上去或多或少的有点形而上的味道,但毕竟国人开始真正行动起来捍卫自己的文化传统了。一个民族的核心竞争力与经济发展又很大关系,但一个没有自身优秀文化的民族是无法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屹立不倒的。要解决传统文化“势微”的问题,不放借鉴韩日,通过更多生动的,现时的,易被民众所接受的形式来势自身的文化也“流行”起来。
3. 地缘安全
3.1 陆地安全
近年来,中国同自己陆上最大的邻国——俄罗斯的关系随着其靠拢西方的政策受到西方打击而不断紧密。虽然俄罗斯仍然做着让西方接近自己的努力,但同时把越来越多的注意力集中到了亚洲,尤其是中国身上。伴随着中俄边界问题的解决,安大线的建设以及中俄文化年的举行,中国和俄罗斯,这两个拥有世界最长陆地边境线的国家,彼此之间建立了良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但同时,俄罗斯强大的军事实例及其仅次于美国的庞大核武库,都提醒我们对这位强大的邻居应该十分的重视并且保持谨慎的态度。
说到陆地安全另一个不得不提的话题便是中印关系。印度作为一个人口、技术、军事方面与中国相近的地区性大国,其对地区安全的影响我们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同样的,由于边界问题的解决及其内部经济状况的影响,印度在当前并将在未来相当的一段时间内,会乐于与中国保持良好的双边关系,满足于作一个地区性大国,而这个愿望同样需要得到中国的支持才更加实际。从地理位置上看,由于青藏高原的阻挡,中印双方互相进行陆地侵略的可能性很小,地区安全在印度力争成为南亚大国的这段时间内可以保持稳定。
对于中亚各国而言,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和扩大使得与中国接壤的中亚绝大多数国家与中国达成了国家关系上的互信互谅,各方面的诸如经贸、军事、政治的交往不断加强,在亚洲中部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安全体系(5)。而且,由于这些国家地处内陆,本身经济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差,在中国主动示好的情况下都乐于与中国保持良好的关系。但这并不能说明中亚地区对于中国来说就是绝对安全的。“东突”恐怖分裂势力以这里为据点不断威胁我国国家安全,类似于阿富汗这样的傀儡国家更是由于美军的进驻使得其安全可信度大为下降。
另一方面与中国的国家安全有关的就是朝鲜问题了。对于朝鲜问题,我们只能说,如果朝鲜没有核武器和远程导弹,它对于中国和美国就不是一个问题。因为客观的讲,朝鲜半岛保持现状才符合中国和美国的国家利益。道理很简单: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希望与自己接壤的国家强大起来,中国也是;同样,对于美国来讲,一旦朝韩合并,它在朝鲜半岛所部署的军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如此一来肯定会削弱其在东亚乃至亚太地区的影响。而且合并后的新国家会不会像现在的韩国一样与美国如此合作也是一个很大的问号。
3.2 海上安全
海上安全状况相对于陆地安全由于美国的介入而显得复杂许多。
众所周知,虽然中美经贸关系频繁,政治上也保持着正常的联系,但是一方面,虽然中国政府一直呼吁放弃意识形态上的冲突,美国国内相当一部分政客还是拿一种单纯的“共产威胁论”来衡量中美关系。另一方面,美国虽然远远的位于太平洋东岸,与中国隔海相望,看起来与中国没有什么厉害冲突,但实际上这位“远邻”很是“关心”中国,其通过对日本、韩国、关岛、台湾、东南亚各国的控制,建成了一条封锁中国的太平洋岛链(6)。并且,随着美国在中亚、南亚地区所进行的武力控制、颜色革命和利诱拉拢,其同时在构建一个可以制约甚至围困中国的包围圈。尤其是在台湾问题上,美国不断插手这一中国内政。虽然但前美国并不支持台湾独立,但长久看来,其维持台湾现状的做法确切无疑的是威胁中国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行为。从中国的方式上看,碍于国情,无法立即解放台湾,所以,一方面制定《反分裂国家法》来应对可能出现的分裂情况,另一方面允许台湾高度自治,但决不允许“台独”的出现。中国的国力还不够强大,经济要发展,必须有一个稳定的环境,从这一点上看,中国采取等待韬光养晦之后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是逞一时匹夫之能的痛快淋漓的做法无疑是充满智慧的选择。
在中日海上关系方面,日本凭借美国的支持及其世界第三、亚洲第一的强大海军实力不断在钓鱼岛、东海油气田、海域划界甚至台湾问题上向中国挑衅,虽然并不对中国构成本质上的威胁,但对于日本进来频繁采用的“无中生有”的挑衅,我们必须保持警惕,不可让其推行实质上的占领和侵略,而不仅仅是在口头上予以警告。同时,东南亚各国也在觊觎中国南海的岛屿和海底丰富的资源。不论是东海油气田还是南海资源,目前的共同开发的政策虽说是一种无奈之举,但应该记住那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当然,要解决这一问题也是一朝一夕难以办到的,它涉及到了许许多多的方面,只有综合国力的全面提高才能真正解决这些问题。
4.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发展趋势
逐个分析周边各国:俄罗斯方面,随着其经济的复苏,国力不断增强,当然应该对其愈加重视。但俄国熊从彼得大帝以来,一心向西发展的雄心也会随着其国力的增强而复苏,相对于西欧各国,中国也更难以对付,所以相信能够与中国保持较好的关系。美国方面,只要其继续助纣为虐的支持或变相支持台独,作为两个大国,中美关系当然不会出现极端的事件,但若想成为向中俄那样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可以说是天方夜谭,而诸如意识形态分歧这种问题在今后将变得越来越次要,只是在美国国内才会有市场。对于日本,因其天然的是岛国而且与周边国家关系普遍紧张的原因,越是从长久来看其越不可能成为有国际影响的大国,其仿效英国的“东方大不列颠”梦想终究只会是梦想而已;军事上,虽然日本军力强大,但由于核武器的存在,使其在面对大规模战争时必定成为失败者;对于日本真正应该警惕的是其在技术上的全球扩张和文化上的对于中国的侵蚀。此外,世界上拥有强大国力但并不拥有负责精神的国家也是很可怕、很具有攻击性的,印度就是这样的国家,其政治上的相对于中俄美等国的不成熟和政策的多变使得其成为这一地区具有决定性影响力大国中的最不安定因素。而亚洲其他国家或者自身不具备影响地区安全的实力,或者依附于其他大国,相对来讲其行为行动都处在可以预测和控制的范围内,因此并不可怕。

结束语:
真正影响亚太地区安全稳定的,是中俄美三国。作为三个各具独特传统、历史文化、价值体系和国家利益的大国,处于其特别的地缘政治的原因,它们之间一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相互联系性。在经过50-60年代中苏结盟和70-80年代的大三角关系之后,90年代起至今中俄美关系正在形成一种新框架。其基本特点是在三国相互保护共同利益和合作关系的条件下,中俄双方为抵制美国的压力和遏制而进行某些配合和默契,以改善各国的战略地位(7)。
因此,从长远来看,只要中俄美三国在新世纪继续保持一种均势的状态,那么,中国周边的安全状况就不会出现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变故。面对一个仍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中国在国家发展上将继续大有可为,毕竟,增强自身实力才是长远称雄的王道!

㈤ 什么是数字国土什么智慧国土

一、数字国土
数字国土是支持构建国土资源管理的信息系统。全国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是国家,省,地,县多级分布式系统,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构建的全国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专业网。各地区的国土资源管理单位是全国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一个节点。拥有独立运行的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其功能可以支持本单位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其内容包括支持国土资源管理业务运作的应用系统和存储图文数据的数据库两大部分。同时,定期更新图件和数据,保持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支持国土资源管理业务运作的应用系统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和建设,既有通用性,又有特殊性,可以依据单位的特点自行开发和扩充。系统包括国土资源规划子系统,耕地保护子系统,地籍管理子系统,土地利用管理子系统,矿产开发管理子系统,矿产资源储量管理子系统,地质环境管理子系统,地质勘察管理子系统,国土资源政策法规子系统和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子系统等。
二、智慧国土
利用现代科技信息化手段解决现存问题,带动国土资源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发展,已成为国土资源管理事业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依据相关政策精神构建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及核心业务管理系统,有效提升了国土资源监管质量和效率,实现了国土资源的全面监管和高效配置。

㈥  地矿行政组织体制现状与改革

(一)地矿行政组织体制的涵义

地矿行政组织体制是指地矿行政管理系统中纵向、横向机构的职能、领导关系和运行程序的总体配置的组织制度。

(二)地矿行政组织体制的沿革

1982年,原地质部更名为地质矿产部,尤其是1986年矿产资源法公布实施,标致着地矿行政管理全面起步。198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在地矿部的“三定”方案中明确:地质矿产部是国务院领导的综合管理全国地质矿产工作的政府职能部门,也是全国地质勘查工作的行业主管部门。199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在地质矿产部的“三定”方案中进一步明确:地质矿产部是国务院主管全国矿产资源、地质环境和地质勘查行业的职能部门。其主要任务是:提供矿产资源和地质资料,维护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权,保护地质环境,实施地质勘查工作的行业管理。随着“三定”方案的落实,地矿部不仅进一步强化了矿产资源管理,矿产开发监督管理和地质环境保护管理等社会管理职能,并逐步健全和完善地质勘查行业管理。

与此同时,地方地矿行政组织体制也进行了相应改革。经国务院批准,从1983年起,省、自治区、直辖市地矿行政机构实行部、省双重领导,以地矿部为主的领导体制。1988年,原国家编委支持、指导地矿部选择部分省地矿局进行了改变领导体制试点。经部、省商定,河南、浙江两省地矿局更名为地质矿产厅(简称“地矿厅”),作为省政府职能部门进入行政序列,改变了领导体制。海南省组建了环境资源厅。其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采取地方政府授权的形式,由地矿局履行地矿行政职能。1986年,矿产资源法公布以后,根据执法实际需要,地矿部与原劳动人事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建立健全地(市)、县矿产资源监督管理机构的通知》,明确指出:“经国务院批准,在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市)、县应建立健全矿产资源法的执行监督机构,配备精干的、懂业务的矿管干部,代表政府行使统一监督管理职能。”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经过不懈努力,已经初步建成了包括省(区、市)、市(地)、县各级的地方地矿行政管理体系。但管理体制很不规范,多数省(区、市)地矿主管机构仍是事业管理机关,实行以部为主的垂直管理体制,市(地)、县两级地矿产管机构管理体制也未理顺。原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地矿主管机关为游离于政府机关之外的事业管理机关,在实践中难以代表政府有效地维护矿产资源国有权益,协调和处理勘查、采矿权属纠纷。二是影响执法主体的合法性和权威性。正如全国人大常委会矿产资源法实施情况视察组综合报告指出的:“多数地方地矿机构没有进入政府序列,与法律赋予矿管机构的权力和责任极不相称”。三是省(区、市)地矿局肩负矿产资源、矿业权、地质环境等社会管理和直属地勘队伍生产经营管理双重职能,因政企(事)不分,既不利于秉公执法,也不利于搞活地勘单位及进一步提高地质找矿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认真总结试点经验和反复论证研究后,1993年,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和地质矿产部联合发出的《关于实施地方地质矿产主管部门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确定,“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实行中央和地方人民政府分级管理,地方地矿主管部门机构由以部为主垂直管理改为地方政府直接管理,进入地方政府行政序列。”从而使中央和地方行政组织成为符合法定条件的法定行政主体。

(三)现行的地矿行政组织体制的类型

1.从事权划分

现行地矿行政组织体制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管理相结合。从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维护国家所有权益的需要和国有矿山企业是开采矿产资源的主体,国家保障国有矿业经济的巩固和发展的要求出发,地矿行政必须实行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但是从我国多民族组成、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出发,必须兼顾地方(尤其是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利益,因而,地矿行政组织体制在实行中央集权的同时,必须辅以分级管理相结合。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地方地质矿产主管部门机构改革方案中确定:中央、省(区、市)、市(地)、县四级地矿行政主管部门上下级之间是业务指导关系。

需要指出:行政组织机构隶属关系问题,实际上是我国建国以来一直想解决,却又没有完全解决好的重大问题之一。在现行的地矿行政组织体制下,地方地矿行政机构纳入了同级政府行政序列,无疑是一个重大进展;但是,四级地矿行政机构如仅是“业务指导”关系,还是不够的,仍需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40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各工作部门受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并且受国务院主管部门的领导或业务指导。自治区、州、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的各工作部门受人民政府统一的领导,并且受上级人民政府主管部门的领导或业务指导”。在我国,现行行政组织机构隶属关系实际上有三种形式:一是垂直领导;二是双重领导;三是业务指导。实践证明:不论采取那种隶属形式,都必须注意把握具体执行时的程度和分寸,妥善处理好条条与块块的关系。

地矿行政组织体制是比较复杂而又敏感的问题,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中国地矿行政体制仍是一项相当艰巨的战略任务。可喜的是,从中央到地方都在研究和探索。河北省人民政府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在省地矿厅的“三定”方案中明确规定:市(地)地矿行政管理机构统一称“地质矿产局”,实行省地矿厅与市政府、地区行署双重领导,以省地矿厅为主的领导体制。该省的实践结果,政令畅通,精干高效,显示了其体制的生命力。为适应矿产资源法修改后的新形势的要求,应总结地矿行政组织体制建设的经验教训,改革和建立、健全地方地矿行政组织机构及其管理体制。

2.从决策角度划分

地矿行政组织内部实行首长负责制。根据国务院及地方组织法的有关规定,我国各级政府均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即首长拥有决策权和最终决断权。其特点是:职责明确,职权集中,决策迅速,指挥灵敏,行政效率高。一方面,上述特点符合地矿行政的需要;另一方面,各级地矿行政组织本身就是同级政府的职能机构。因此,各级地矿行政组织均实行首长负责制。由于地矿行政具有政策性、社会性和专业复杂性的特点,而行政首长的政策水平、专业技能等局限性容易产生主观片面性、随意性,造成决策失误。因此,地矿行政组织实行首长负责制的同时,必须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集思广益,分工合作,做到民主科学决策。行政首长一定要听取和尊重多数同志意见,审慎决策。

(四)地矿行政组织设置的依据和主要职责

1.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

1993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明确:保留地质矿产部,为国务院主管全国矿产资源、地质环境和地质勘查行业的职能部门。主要职责是:

(1)负责矿产资源法及其配套法规的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地矿法规体系;指导并监督检查地方地矿行政管理工作;组织制定全国地矿工作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方针、政策以及有关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和监督。

(2)负责矿产资源的管理。组织编制矿产资源规划;依法合理分配矿产资源;负责采矿登记发证管理工作;维护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权;建立并推行矿产资源的有偿开采制度。

(3)负责矿产资源开发的监督管理。按照矿产资源法的有关规定,参与审批开办矿山企业的立项报告;协调处理重大采矿权纠纷;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进行监督管理;负责审批矿山闭坑地质报告。

(4)在国家环境保护法规指导下,监督管理地质环境及开发利用工作。组织编制地质环境保护、监测及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计划;参与编制国家环境保护规划;负责全国地质环境监测站、网的统一管理;组织协调重大地质灾害的整治工作;为重大建设项目、城市总体规划和区域经济开发规划的审批工作提供有关审查意见。

(5)在国家计委指导下,统一部署、协调全国地质勘查工作。组织编制全国地质勘查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负责重要地质勘查单位的资质认证和地质勘查项目的登记发证;协调处理重大地质勘查纠纷;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重大地质勘查工作;负责全国各类地质资料的汇交管理工作;管理国拨地质勘探费和各类地质勘查基金;对重要的骨干性地质勘查单位国有资产的增值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价。

(6)负责矿产储量审批和地质勘查工作的监督管理。组织制定地质勘查工作的标准、规范、规程并进行质量监督管理;审批下达矿床工业指标;负责地质勘查成果登记和管理;协同有关部门培育和完善地质市场;承担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的具体工作。

(7)参与水资源调查、评价、规划,协同水行政主管部门对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进行监督管理。

(8)协助有关部门管理全国地质科技、教育工作。组织编制全国地质科技规划;组织协调重大地质科技项目的实施;管理地质科技成果;组织开展地质人才需求预测;编制地质教育发展规划;进行地质教育质量评估;指导地质教育学科、专业建设。

(9)组织协调地矿工作的对外交流。参与涉及国家矿产资源权益问题的国际讨论和谈判;组织国内有关部门履行对外协议;参与审批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与外商独资在我国领域及管辖海域开展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项目;归口组织参加有关国际组织的重大活动。

(10)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2.省(区、市)地质矿产厅(局)

1993年10月,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和地质矿产部联合发出《关于实施地方地质矿产主管部门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明确了地方地矿行政机构改革要根据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的要求,按照矿产资源法关于矿产资源属国家所有的规定,加强国家对矿产资源的宏观管理,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实行中央和地方人民政府分级管理,地方地矿主管部门机构由以部为主垂直管理改为地方政府直接管理,进入地方政府行政序列。

《通知》并就省级地质矿产行政机构的职能配置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1)负责矿产资源法执法监督。参与起草、制定地方性地矿法规和政府规章;组织制定本行政区地矿工作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方针、政策以及有关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指导并监督检查市(地、州)、县地矿行政管理工作。

(2)负责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中央授权范围内矿产资源的管理;维护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权。制订本行政区矿产资源规划;负责授权范围内的采矿登记发证管理工作;依法组织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

(3)负责矿产资源开发的监督管理。参与审批开办矿山企业的立项报告;协调处理矿产资源采矿权属纠纷;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进行监督管理;负责矿山督察员的管理工作。

(4)参与水资源调查、评价、规划,协同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本行政区地下水资源。负责本行政区地下水资源勘查、监测、统计、分析和储量审批与管理工作,并对本行政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进行监督管理。

(5)在国家环境规划指导下,参与编制本行政区环境保护规划,监督管理本行政区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组织实施。负责地质环境监测站的管理工作;参与本行政区较大建设项目、城市总体规划和区域经济开发规划的审批工作。

(6)负责地质勘查工作的行业管理。组织制定本行政区地质勘查工作中长期规划;制定并发布地质勘查工作布局指南;依法负责地质勘查资质认证和地质勘查项目的登记发证工作;调处地质勘查纠纷;负责本行政区各类地质资料的汇交管理;管理地方勘查基金。

(7)负责矿产储量审批和地质勘查工作质量监督管理。负责地质勘查成果登记和管理;根据授权组织本行政区内矿产资源的登记、统计、评估及核算;审批并管理矿产储量;承担本行政区矿产储量委员会的具体工作。

矿产资源法第16条根据矿种、矿产储量规模,进一步明确了省级地矿行政机构审批和颁发采矿许可证的权限和职责。

3.市(地)及县地矿行政组织机构

1986年,矿产资源法公布实施后,原国家编委地方司根据地矿部的建议,就市(地)、县地矿主管机构的设置发出通知。1994年,在地方机构改革过程中,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地矿部和省地矿行政机构的“三定”方案,对市(地)、县地矿行政机构设置提出了原则要求,并对职能配置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市(地)、县人民政府根据上级要求,并结合本区实际设置了地矿行政机构,并明确了相应职责。

(五)地矿行政组织体制改革

我国的地矿行政管理体制近年来虽有所变革,但就总体而言,仍未脱离传统模式,计划经济色彩很浓,难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有待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1.地矿行政组织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全国国土资源(含土地、水、矿产、海洋资源等)行政管理由多个行政部门主管,既不利于精简机构,也不利于统筹规划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的综合治理。

(2)资源的所有权管理与资源开发经营权管理尚未完全分离,资源、环境的开发产业部门代行部分行政管理职能,政出多门,致使地矿行政管理难于统一和高效。

(3)部、省两级地矿主管部门肩负地矿行政管理和直属地勘队伍的生产经营管理双重职责。政企、政事尚未完全分开,既不利于秉公执法,也不利于队伍的搞活。

(4)相当数量的市(地)、县地矿行政组织,未正式进入同级政府行政序列,行政编制和行政经费未落实,不符合行政主体法定条件。

(5)四级地矿行政组织关系尚未完全理顺,与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的目标尚有较大差距。

解决上述问题,一方面有待于国家行政机构改革的深化;另一方面也有待于地矿经济改革理论研究的突破和实践的积极探索。

2.地矿行政组织体制改革的方向和原则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推进机构改革的任务,强调指出:“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权力切实交给企业;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行机构改革,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把综合经济部门改组为宏观调控部门,调整和减少专业经济部门,加强执法和监督部门,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党的十五大报告对全国机构改革描绘了蓝图,也为地矿行政组织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据此,地矿行政组织体制改革应体现如下原则:

(1)贯彻精简、统一、效能和加强执法和监督部门的原则。有必要把关系密切的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合并成立统一的自然资源管理部门。

(2)贯彻资源所有权与开发经营权分离的原则。在对全国专业经济部门改革的同时,原已分散的行政职能应予收回,交由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代表国家实行集中管理,强化国家所有权。

(3)贯彻政、企、事分开的原则,深化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及地勘队伍体制改革,转换地勘工作运行机制。

(4)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地矿行政管理实行分级管理,明确划分事权;市(地)、县级地矿行政组织应该进入同级政府行政序列,四级地矿行政组织实行双重领导体制为宜。

(5)组建精干的事业单位和矿业权评估等中介组织,为各级地矿行政组织提供服务。

㈦ 中煤航测里面遥感局和智慧国土分公司是什么关系

中煤航测里面遥感局和智慧国土分公司是什么关系?他们应该没什么关系

阅读全文

与智慧国土现状分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4500和人民币多少人民币多少人民币多少 浏览:531
汇添富医疗基金001417还能涨吗 浏览:583
2008年镍价格 浏览:145
信托地产通道 浏览:396
用车贷款怎么贷 浏览:55
创鑫贷理财 浏览:451
投资者的理财意识风险 浏览:975
悟空理财与pro 浏览:546
股指期货第四次调整 浏览:581
微粒贷贷款的利弊 浏览:424
欢乐颂2外汇交易系统 浏览:525
信托资金的风险 浏览:650
黄金外汇110 浏览:193
富人理财方法 浏览:627
中山市小额贷款银行 浏览:177
民生银行电子外汇转账 浏览:729
外汇转账交税 浏览:918
外汇暴利方法 浏览:65
厦门诺亚理财 浏览:251
中信担保理财 浏览: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