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股市分析 > 2016中国公开市场操作情况分析

2016中国公开市场操作情况分析

发布时间:2022-12-13 17:53:49

㈠ 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及其他非公开市场操作是什么,它们有何不同

公开市场操作的特点就是方便,灵活,而其他的调控工具比如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控,对市场的影响会非常大。一般不会去调控。但中国比较特殊,从去年一整年,连续五次左右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即使这样,中国的流动性依然是过剩的,说明央行发行了太多的货币了。

㈡ 「财投学堂」一文理清央行公开市场操作那些事

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是一种货币政策工具,其通过与交易商进行有价证券和外汇的交易,调节基础货币供给量,调控市场资金流动性的,实现货币政策调控效果,起到对冲通胀、通缩对市场的影响。

从实现手段来说,公开市场操作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人民币操作和外汇操作。

人民币操作方面,有 现券交易和回购,它们都是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一部分。

现券交易 分为买断和卖断两种 。

前者是央行花钱从二级市场买进有价证券;

后者是央行直接卖出有价证券。

回购同样分为正回购和逆回购两种。前者就是央行向一级交易商卖出债券,并约定在未来某一天赎回有价证券(回购回来),后者则是央行花钱向一级交易商购买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某一天将有价证券卖给一级交易商的交易行为,过程与正回购相反,故名逆回购。

本质上来说,现券买入与逆回购都起到了向市场投放基础货币的作用,现券卖出与正回购目的则正好相反起到了从市场回笼基础货币的效果。

现券交易与回购的区别就在于,现券交易是一次性买卖,而回购更多地类似抵押式贷款,涉及后续还本付息赎回的环节。

央行票据,全称中央银行票据,是央行为调节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而向商业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务凭证。

央行票据由中国人民银行在银行间市场发行,发行对象是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成员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央行票据发行后,可在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交易。并且由于央行票据发行不设分销,其它投资者只能在二级市场投资。

央行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可以回笼基础货币,央行票据到期则体现为投放基础货币。另外,国际上普遍采用短期国债收益率衡量一国的基准利率。我国短期国债市场存量极少,由央行发行票据,利用其“短期”特性,可以完善市场利率结构,形成市场基准利率。

除了上面提到的人民币操作方式,还有没有其他的公开市场操作呢?答案是肯定的,外汇公开市场操作。为了理解为什么要有外汇市场操作,我们举例说明:

假设你开了一家外贸服装公司,向国外出口唐装,正所谓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在外国卖东西,肯定收的也是外国货币。可是这些钱国内不通用,不能直接拿来给员工发工资。员工一听不干了,纷纷表示不需要高大上的外币,强烈要求人民币!眼看争吵越来越激烈,这时候央行出来做和事佬了,一边接收国内无法通用的外币,一边印发人民币给企业发工资,从而圆满地解决了问题。至于那些外币最后也就变成了我们熟知的“外汇储备”了。

还是举一个例子(例子只为说明,并不严谨),假设当前美元/人民币(元)汇率为1/7,外贸交易流入中国1亿美元可兑换7亿元,现在又有1亿美元流入,央行本该再次发行7亿元以保持汇率不变,结果只发行5亿元,那就成了2 : (7+6) ,汇率就成了6.5了。产生的影响是什么?自然是人民币升值了,1美元可以兑换6.5元人民币了。

试想如果美元外汇涌入加剧,人民币升值也会成为常态,直到符合市场本身价值时为止。这样一来不仅使外汇储备价值减小(国家资产缩水),还影响我国外贸进出口(不利于出口,以人民币计价的商品换成美元后比以前贵了,但有利于进口,以美元计价的商品换成人民币后比以前便宜了)。央妈此时有两个选择,一是增发人民币维持汇率;或者发行少一点,使人命币小幅升值,但无论如何,造成的结果就是人民币升值,同时,国内货币容易流动性过剩引发通胀。本篇为 微信公众号“数据夕拾” 财投学堂系列专讲,喜欢请关注吧~

㈢ 如果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操作对基础货币的影响。

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手段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扩张的财政政策的手段是增加政府购买 转移支付 减免税收

货币政策的手段有公开市场业务 存款准备金率 再贴现率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政府卖出有价证券 回笼货币 市场上的基础货币供给减少 利率上升

政府买入有价证券 放出基础货币 市场上货币供给增加 利率下降

公开市场操作 也就是说在市场上买卖证券 主体是央行

如果政府感觉经济过热 货币供给过多 就会发放债券 老百姓购买政府的债券 需要用货币 这样市场上流通的货币 就集中到了政府手中 而老百姓手中的货币 变成了定期不定期的债券 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少了 则货币供给降低 经济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的降温

经济过冷 正相反

㈣ 公开市场业务和操作变量的关系

我国公开市场业务的原理,以与目前的造作状况我国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基本上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主要是通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出售债券或其他金融工具,以扩张或收缩银行系统内准备金数量,最终影响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并通过货币供应量的变动达到影响经济增长的目的。 (一)关于中国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原理
公开市场业务是间接调控货币政策的一种工具,中央银行在使用间接调控工具时可以调节的是两大类因素:一类是调整中央银行自身资产负债表上资产方的总量或结构,特殊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发行中央银行债的方法调整负债的结构;另一方面可以调整中央银行在银行间市场的放贷利率和再贴现率。

我国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原理可以简单地描述为:M=-B,其中,M表示货币变动,B表示债券的变动。即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是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进行的货币与债券之间的互换,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通过买卖债券,以扩张或收缩银行系统内准备金数量,进而控制货币供应的一种交易方法。在中国影响货币供应的各种因素中,中央银行能够直接操纵和影响的就是基础货币。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的负债,中央银行能够通过扩张或收缩自己的资产总量来决定自己的负债总量,实际上,我国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基点就是基础货币以与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核心是通过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上可以增减的有关资产项目的操作,调整资产总量,从而达到控制负债的目的。一旦控制住基础货币也就控制住了货币供应量。因此,基础货币的增减决定货币供应量的增减。在西方改变基础货币的最常用的办法就是公开市场业务操作。虽然我国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的主要方式有两种,即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但是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在间接调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我国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改变基础货币最终控制货币供应。在公开市场购买有价证券可增加基础货币投放,出售有价证券可减少基础货币。通过基础货币的变动收缩或扩张银行体系内的准备金水平导致货币供应量变动。用间接方式控制货币供应量,其原理是在部分准备金制度下,货币供应量(M)与基础货币(Mb)、货币乘数r之间有着确定的关系:

M=r·Mb (1)

一般情况下,间接调控工具的操作应该分别控制基础货币和控制货币乘数,但是同时控制两个变量具有相当的难度,从操作上看也是不现实的,而且对货币乘数的调整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较大变动,所以一般操作的原则是稳定货币乘数,日常的操作是加强对基础货币的调整。对于中央银行来讲,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的负债。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表明,资产方的任何一项变动都具有货币信贷倍数的扩张和收缩能力,它具有基础货币的性质,是基础货币的来源。在1999年底对中国中央银行基础货币的资产负债表中,国外净资产、对商业银行贷款和对政策性银行贷款是资产项中的主要项目,3项合计占了中央银行资产87%。因此,这3个项目是近年影响基础货币数量的主要因素。1994年以前财政借款在中央银行资产中占有很大比重,1994年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再直接为政府的财政融资(借款或透支),1995年通过的《中国人民银行法》的第28条和29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不得向地方政府、各级政府提供贷款。从1995年以后,政府已不再向中央银行借款了。从负债方面来看,储备货币主要包括发行货币和对金融机构负债,但非金融机构存款包括内容较多,为财政存款、邮储以与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对中央政府的债权。从负债方总体看,中国的基础货币包括流通中的现金、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财政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和邮储存款。所以可以定义:k=Cp/Dt,t=Dr/Dd,这是公众的偏好Cp,Dr,Dd三者之间相互替代,公众行为决定k和t;rd=DRR/Dd,rt=TRR/Dr,是中央银行的行为;e=ER/Dd,它是商业银行在现金和储蓄之间的选择以满足每天交易,是银行储蓄和负债的比。则基础货币为:
MB=C+DRR+TRR+ER=(k+rd+rt+e)Dd (2)
Cp=k/[k+rd+trt+e]Dd,
Dd=1/[k+rd+trt+e]MB,
Dr=t/[k+rd+trt+e]MB;
M1=Cp+Dd=(1+k)/(rd+n+e+k)MB; (3)
M2=Cp+Dd十Dr=(1+k+t)/(rd+rt+e+k)MB(4)

MB为基础货币;Cp为现金;DRR为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TRR为定期存款的法定存款准备金,ER为超额准备金;k为现金与活期存款的比率;t为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比率rd为活期存款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n为定期存款的准备金率;e为超额准备金和活期存款的比率。相对应,中国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为:MB=Cp十DRR+ TRR+ER+S,m1=(1+k)/(rd+n+e+k+s)。其中,S为财政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和邮政储蓄存款,s为财政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和邮政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比率。货币供应量是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公众的行为共同决定的。其中,法定率是中央银行政策变量,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国有商业银行、财政、事业单位和公众行为也影响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基础货币是一个较银行准备金更容易为中央银行控制的变量,基础货币是流通中的现金和银行准备金之和,银行准备金具有创造存款的功能,一般的银行只需要保留一定比例的存款作为准备金,其余的可以贷出去或用来购买证券,而借款者收到现金后,通常还会将大部分存人银行,因此贷款中只有一部分以现金形式游离于银行系统之外,这就使多倍存款扩张成为可能。即存款乘数为:

d=1/c+rr+e+rrt·t (5)

其中:C为流通中的现金,D支票存款,c为二者之比,rr为法定存款准备金,e为超额准备金,TD为定期存款,t为定期存款和支票存款的比率,rrt为定期存款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比率。

在整个基础货币的构成中,政府债券和其他资产负债净额是中央银行一家不能单独控制的,现金存款比率是不易为中央银行所控制的,中央银行所能直接和有效控制的就是准备金。中央银行进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实际上就是通过影响准备金的变化,影响和改变基础货币。公开市场业务直接作用的是准备金。其实质就是通过调节银行体系内的准备金数量或水平,控制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能力,从而达到控制货币供应的目的,操作原理实际就是TR=-B,TR为总准备金数量变化。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债券调节银行体系准备金数量的同时,也改变了基础货币水平,并通过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之间的联系达到控制货币供应量的目的。即M=rTR。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影响自身资产负债结构不是目的,目的是影响整个经济体系的货币供应,通过的途径是商业银行的体系的货币创造功能来实现的。

准备金是商业银行创造信用的基础,中央银行控制所有商业银行信用创造能力的主要手段是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卖,向银行体系注入或减少货币,调节或控制他们的准备金水平和利率水平,改变银行体系内货币供应。中央银行通过控制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水平来引起银行体系内贷款数量的变动,中央银行以M1和M2作为货币供应的中介目标,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买卖债券以调节商业银行非借入准备金水平以影响银行准备金,改变银行体系内准备金数量,并通过存款乘数作用,引起经济运行中的货币供应量M1和M2的相应变化。

所以,我国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对货币供应的传导机制如下:公开市场业务(OMO)—银行体系准备金(NBR)—基础货币(B)—货币供应量(M)—国民收入(GNP)

我国公开市场业务主要是买卖国债,国债作为中央银行资产项目中的一项,是中央银行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基础货币的资产方起着重要作用。财政的预算约束既影响债券的结构和总量又制约和影响中央银行基础货币的变动,导致中央银行始终处在既要控制基础货币合理增长又要支持财政发债以与拥有部分债券的矛盾中。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原理,实质上既是货币与债券的互换,也表现为债券对中央银行基础货币的制约作用。中央银行对国债资产的控制能力,会由中央银行购买债券方式不同而有所区别,具体看,中央银行当直接向向财政购买债券时,其本质与向财政透支一样;当中央银行间接从其他经济主体购买债券时,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调控能力是较强的。
(二)关于中国公开市场业务操作
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目标是指中央银行的直接调控目标,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操作目标控制中介目标。因此,中央银行在确定操作目标时,主要是根据既定的中介目标来确定。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轨时期,中央银行现有的操作目标主要有:利率目标,非借入准备金目标,借入准备金目标。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货币供应量是我国货币政策最重要的中介目标。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学说也认为货币供给与名义国民收入之间存在着一种系统的可预测的关系,货币供给对经济的预测是直接的,而不是像凯恩斯主义认为的那样要通过利率机制才起作用。弗里德曼指出,把长期货币供应作为中介目标,即确定每年货币供给量的增长比例,货币供应的增长应有其固定的增长比例。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主要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中央银行的操作目标是数量型的间接调控目标,即调控基础货币,以达到控制货币供应量的目标。从1994年起,中央银行逐步缩小了信贷规模的控制范围,引入外汇公开市场操作,1995年,中央银行尝试把货币供应量纳入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体系,1996年,正式把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并按月对社会公布货币供应量目标。1997年试编制基础货币规划。1998年,取消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控制,正式编制基础货币规划,根据货币供应量目标和经济运行趋势,确定基础货币供应量。可以说,根据中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特点,基础货币是中国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目标。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来调节基础货币供给。即通过调控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总量,实现货币供应量的计划目标。

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只能选取基础货币作为操作目标,并通过基础货币的调节影响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基本路径是:中央银行根据年度货币供应量计划增长幅度,测算货币供应量计划增加额;根据历史经验、规律和当年经济金融形势变化,预测货币乘数;根据货币供应量计划目标和货币乘数,测算基础货币供应总量目标;根据基础货币总量目标,按供应渠道加以规划,再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买卖政府债券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最终影响货币供应。在中国,中央银行是通过一个较易控制的变量——基础货币与货币供给量建立联系,基础货币通过货币乘数与货币供给量联系。基础货币比银行准备金更容易为中央银行所控制,因为,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非借入准备金,如将来中央银行像发达国家一样扩大到向居民个人出售有价证券,这样就可影响到流通中的现金了。从长远看,随着国债市场、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进一步发展,我国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目标的选择应向同业拆借利率、非借入准备金或借人准备金等操作目标转化。

目前我国公开市场业务以基础货币为操作目标实际上并非理想的选择,它存在的问题较多:一是以基础货币为操作目标传导速度过于缓慢,而且调整起来所受制约因素较多,并且受到商业银行左右的作用太大;二是以基础货币为操作目标,很难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微调;三是很难迅速的适应货币市场的变化,不能尽快的反映商业银行的资金松紧状况。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商业银行经营机制的进一步转变以与准备金制度的改革,超额准备金也不是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目标的最佳选择。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在中国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目标的选择上,面临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利率未市场化;二是中国公开市场业务不发达;三是货币需求不稳定。因此,在中国公开市场业务发展较成熟的时候和能够大规模操作的前提下,中央银行应该迅速过度到以非借入准备金为操作目标,而随着利率市场化和同业拆借市场不断完善,同业拆借市场利率也应该成为一个重要的操作目标。

5.9
网络文库VIP限时优惠现在开通,立享6亿+VIP内容
立即获取
我国公开市场业务的原理
我国公开市场业务的原理,以与目前的造作状况
我国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基本

㈤ 公开市场操作成为我国货币政策主要工具的原因是什么

公开市场操作就是央行买卖票据,这个施行起来方便,也不用什么法律文件,如果货币供应量过大,那就卖出票据,反之则买入票据,好操作。不过都是硬着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㈥ 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有哪几种

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
在多数发达国家,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中央银行与指定交易商进行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
中国公开市场操作包括人民币操作和外汇操作两部分。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债券交易主要包括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其中回购交易分为正回购和逆回购两种。现券交易分为现券买断和现券卖断两种,前者为央行直接从二级市场买入债券,一次性地投放基础货币;后者为央行直接卖出持有债券,一次性地回笼基础货币。中央银行票据即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券,央行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可以回笼基础货币,央行票据到期则体现为投放基础货币。
拓展资料:
公开市场是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主要有国库券、其他联邦政府债券、联邦机构债券和银行承兑汇票等的市场。参与公开市场的有,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证券商。中央银行根据货币供应量的预期目标和金融市场上银根松紧情况开展公开市场业务,当市场银根紧时,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则货币供应增加,利率趋降,银根放松;当市场银根松时,就抛售有价证券,货币回笼使供应量减少,利率趋升,银根抽紧。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也会使银行系统的准备金增减。在美国,联邦储备银行是公开市场的主要参与者。联储的公开市场业务与存款准备金和再贴现政策一起并称“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是控制一般商业银行信贷活动,收放银根的重要工具,而公开市场业务是最经常、最灵活、最有效的工具。公开市场上有三种方式,(1)直接买卖有价证券,(2)再购回合同交易,(3)边售边购交易。参见公开市场业务。

㈦ 如何从宏观经济层面分析2016年中国股市走势

宏观经济分析。要看大势,国家的整体形势。

比如讲GDP,及国内生产总值,通俗的讲就是一定时期内,全国人民所创造的价值。包括,居民消费(个人消耗劳务),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和企业库存),政府购买(军队采购,国际支出,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其他考虑),进出口。俗话讲,我国经济的三驾马车,消费(内需),投资(政府采购),进出口。

再比如讲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简单的说就是物价和劳动价格的涨跌。

一般说来,当CPI>2%到5%的增幅时可称温和通货膨胀,轻微温和的上涨对股市有促进作用,后期,钱会先流向比较强势的部门或者国家支持的行业。

当CPI突破5%以后,是严重的通货膨胀,股市创新高或在顶部维持稳固的概率不大,但新低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大。

国家为调控经济央行会实行不同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操作。

存贷款利率,利率下调,融资成本减少,企业盈利增加,有更多的资金,投资需求增加,股价上升。

公开市场操作,国家买入或者卖出有价证券,事实上就是变相的向收和回投放资金,经常可也在网上看到国家的正逆回购,就是这个操作。正回购方就是抵押出债券,取得资金的融入方;而逆回购方就是接受债券质押,借出资金的融出方。

财政政策,财政预算,财政支出,税收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政府支出增加,投资增加,减税等会利好一些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例如钢铁水泥。。。

㈧ 公开市场业务的国内情况

在多数发达国家,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中央银行与指定交易商进行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中国公开市场操作包括人民币操作和外汇操作两部分。外汇公开市场操作1994年3月启动,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1998年5月26日恢复交易,规模逐步扩大。1999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已成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重要工具,对于调控货币供应量、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从1998年开始建立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制度,选择了一批能够承担大额债券交易的商业银行作为公开市场业务的交易对象,2012年公布的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共包括49家。这些交易商可以运用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等作为交易工具与中国人民银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从交易品种看,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债券交易主要包括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其中回购交易分为正回购和逆回购两种,正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卖出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买回有价证券的交易行为,正回购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正回购到期则为央行向市场投放流动性的操作;逆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购买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将有价证券卖给一级交易商的交易行为,逆回购为央行向市场上投放流动性的操作,逆回购到期则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现券交易分为现券买断和现券卖断两种,前者为央行直接从二级市场买入债券,一次性地投放基础货币;后者为央行直接卖出持有债券,一次性地回笼基础货币。中央银行票据即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券,央行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可以回笼基础货币,央行票据到期则体现为投放基础货币。

阅读全文

与2016中国公开市场操作情况分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富国中证指数分级基金净值 浏览:196
通过c轮融资 浏览:700
哪些基金收益高稳健 浏览:286
融资平台融资模式 浏览:321
中国黄金集团投资公司 浏览:937
如何把握股票时间和价格关系 浏览:459
燃油价格和PTA有关联吗 浏览:958
银融国际融资公司 浏览:966
2019年5月22日纸黄金价格 浏览:478
后门融资假说 浏览:367
中国银行理财很低 浏览:872
私募基金持股合伙企业 浏览:683
金易国际期货平台 浏览:397
做医药理财 浏览:155
波涛系统交易方法pdf 浏览:294
股权融资协议范本 浏览:409
股票荷兰上市什么意思 浏览:532
信托中的资金池业务 浏览:551
赌股票的人 浏览:760
硅铁出口国外价格 浏览: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