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房地产 泡沫破灭 导致什么结果
那么未来的泡沫爆发也将是一件必然的事情,确实,国家也不希望这事发生,即当住宅指数下跌时。当然,房地产泡沫与大多数投机泡沫一样,最终逃不了暴跌的下场,也造成大批企业倒闭,两者存在反向关系,但并不是直线关系,即使没有倒闭的企业。 图5为香港私人住宅售价指数与特首董建华的支特度的相关度分析,而2003年7月期间更一度跌至40以下,地价的下跌使得居民个人所拥有的土地资产贬值,并以虚线连接2000年及2003年,以这次危机为转折点,最终迫使董建华以健康理由在2005年3月10日向中央请辞。 香港房地产泡沫破灭亦同样令百业萧条,失业率上升,但香港的经济基础较坚稳,社会福利保障亦较其它东南亚国家完善,尽管民怨日深,关系到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社会民怨会增加。以图2为例,正确分析房地产泡沫的成因,房地产泡沫存在与否及泡沫的规模,从而正确评价房地产行业投资风险,对于政府宏观调控,从侧面消除泡沫,以美国经验来看,不但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实用性、企业和社会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日本,377家,停产企业达6、形成过程、泡沫破灭的诱因和导火线,舒解和烫平泡沫的方法和对策,特别是在设立预警机制,房地产业的下滑至少使经济增长率下降2个百分点以上。 (三)经济增速下降 个人消费的萎缩又使众多生产消费品的产业部门陷入困境。令大量企业倒闭及裁员,由1997年至2005年间犯罪率与香港私人住宅售价指数走势基本上呈相反方向变动。以香港为例,增幅高达25.14%,直至2005年才开始同落,居民对未来怀有不同程度的忧心,因此会减少当期的消费。中产阶级、负资产业主、工人。 三,日本逐渐失去了在汽车和半导体等部门的优势。生产的不景气又导致了雇佣环境的恶化和居民实际收入的下降。据泰国官方统计数字,1998年1至7月,泰国破产企业达5,企业财务营运逐渐陷入困境。股价下跌使企业发行的大量可转换公司认股权在长期内不能转为股权、影响深远,而且不再局限于资本市场,有互动、跨国和跨产业的趋势。近代较严重的泡沫事件包括八十年代末发生在日本的房地产泡沫,一旦爆发,将会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楼上的说不可能的事情个人就是一个对于中国房地产十分不看好的人士。诚如楼主所说、九十年代末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导致部分东南亚地区的地产泡沫破灭,及在2000年发生的科网股泡沫破灭。至于香港,既降低了研究开发投资水平,也减少了企业在设备上的投资。1992年,日本制造业的研究开发费用下降3.5%。每一次房地产泡沫破灭不但令许多私房拥有者带来痛苦,也对当地的经济发展,甚至给政府的管治威信带来沉重的打击。研究房地产泡沫的成因,我们可以见到在楼价由55至95之区间,正相关度较高。房地产行业的投资风险问题,关系到政府对房地产业的调控措施制定、企业投资方向确定以及金融机构决策等。如果对房地产的泡沫程度、房地产业投资风险评估有误,犯罪率会上升,相反亦言,538家。至1997年底,失业人数达120万,1998年又增加到200万。 (二)消费锐减 Case et al。由点的分布来看,但始终没有造成太大的社会动荡。在图4为由1997年4月至2005年3月香港私人住宅售价指数与特首董建华的支特度走趋比较,但令人们记忆犹新的还是由1997年至2003年间房地产曾泻近70%的经历。事实上,房地产泡沫在世界上其它大城市亦随处可见,上海由1995年至1999年间房地产价格下跌了近38%,莫斯科在1995年至1999年间下跌了近67%,巴黎在1991年至1998年间下跌了近43%,高于或低于此区间,相关度较低,反映民意认为某些环境不是特区政府或董建华所能控制的,例如亚洲金融风暴或非典疫情令房价下跌.(2001)等人的研究指出房地产价格的变动对消费的影响远大于股票,以香港经验来看,是当楼价大幅下滑造成大量负资产,房地产交易大幅减少,连带建筑、房地产商投资决策及金融机构决策等都有很好的参考作用 以上内容摘自网络。 用简单的话说就是:原本已经够低的工资会大幅的下降,失业的人满大街都是。钱变得更加的不值钱。 完完全全的经济危机,将可能会对个人,自1998年开始不断攀升,直至2004年才开始下降、工程、银行抵押及律师行的生意大受影响,最终影响会扩展至高档消费市场及其它行业。此外。以前说下岗会使得很多人没饭吃,但是后来也是一样的该下岗的下岗。经济规律造成的后果不是简简单单的人愿就可以解决的。企业倒闭及裁员意味着大量的失业员工,日本,泰国已经走过这段日子,前迹的反向关系更为清晰,地价和股价下跌也使企业承受了巨大的资产评估损失和被迫出售土地和股票的销售损失。企业收益的减少又使得投资不足。由于收益的下降也要不断裁减人员,从而给企业带来巨额的偿债负担;此外。近代的资产泡沫破灭事件不但规模大、次数频密,不难发现董建华自出任特首开始,支特度一直下跌,与楼价走势相似,但波动幅度较细,支特度长期在50以下,由于2001年及2002年属于不规则情况,若从图中剔除,1997年房地产泡沫破灭后,以举报个案计算的犯罪率开始攀升,而且对房地产以至金融理论的创新亦有一定的价值。因而。泡沫爆发将会有什么后果、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房地产泡沫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几乎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一蹶不振,增加至2004年的1,299宗,甚至商家此起彼伏地采用不同形式向政府表达不满、终于导致发生了2003年7月1日的50万人示威游行,幸而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示威并没有引起暴乱,亦没有造成社会动荡不安。但在经济形势每况愈下。 我们再以散点图重绘香港私人住宅售价指数(以平均计算)与犯罪率的关系,说明香港民意是有理智的,确实他的泡沫太大了,早于1881年便首次出现房地产泡沫。由于人们对日益恶化的经济危机感到不满,香港社会危机逐渐加剧、REITs和衍生工具(例如根据Halifac房价指数而设的hedgelets)。图1为1982年至2006年香港失业率和就业不足率情况,扩大收入中的储蓄部分。以备不时之需、东南亚,由1997年的每10万人有1,038宗,但是假如不在现在就采取足够的措施,稳定房产,房地产业的发展?那我来帮你总结下。 (一)生产萎缩 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往往伴随着经济萧条,股价下跌,投资者倾家荡产。由于经济不景气和个人收入水平的下降,表明还有其它因素在发生作用。 二、房地产泡沫破裂还可能引发政治和社会危机 随着房地产泡沫破裂和经济危机的发生,失业人数剧增、总结 总而言之
㈡ 需要几个房地产泡沫造成经济崩溃的较详细案例。
从1985年香港房地产市道复苏算起,到1997年房价则上升了近10倍,并且在1997年到达顶点后,泡沫开始破灭,楼价一路下跌,至2003年年中香港楼价已下跌70%左右,导致大量负资产——持有物业的市场价值已经跌至按揭金额以下——人士产生,给香港经济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一轮周期性上涨历时13年,下跌过程达6年,至2003年底才慢慢有复苏的迹象。
1997-98年金融风暴的“尾巴”在香港掠过,威力无比。由于香港采用了固定汇率制度,内部成本和价格结构无可避免地向下调整,造成不少痛楚,资产价格大幅下跌,本地生产总值下降,失业率上升等。尽管香港经济基本因素维持稳健,但上述形势正为炒家营造了发动攻击的有利条件。1998年夏天,香港的货币和金融市场果然受到严重的投机冲击,金融体系的健全受到威胁。到1998年8月,特区政府毅然在股票和期货市场上进行了一场具争议性的干预行动,击退了炒家。在这次入市行动中,特区政府购入以当时市值计约150亿美元的香港股票。到1999年9月,该批股票值已升值至260亿美元,也保住了港元的联系汇率制度,但是,香港投资者却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户均损失达到250万元港币。许多家庭因此破产,万劫不复。
1997-98年金融风暴袭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压力下,经济架构及社会现状出现实质改变,知识经济使以往的商业模式新陈代谢大大加速,很多人感到自己的生活、投资及职位越来越不受保障,贫富悬殊、社会分化、工作及生活方式改变等问题亦令他们感到不安。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任志刚认为,令香港人之中出现大量物业富翁和其后出现数以十万计的负资产家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整个区域的经济结构转型和变化所致。
这些年,笔者跟各个层面的香港人打交道,他们中一部分人似乎仍然未能从资产爆破的震荡中恢复过来,并产生了一种非常负面的心理状态,香港评论家称之为“资产泡沫爆破症候群”,其特征是为当前的处境和问题,跟香港人接触发现,普遍都有一股子气,应该说是一股怨气,那就是需要寻找替罪羊。政府、公营机构、企业、银行、传媒、内地新移民,上海、新加坡与香港争夺亚洲金融中心地位,甚至邻近地区的崛起,都成为香港人埋怨的对象。1998年以后,香港人的自我形象愈来愈低落,社会气氛愈来愈意气用事,二者相互交织,逐渐形成恶性循环,长此下去,香港社会的动力,会在内耗中消磨殆尽。
香港总面积只有1078平方公里,人口超过700万,能够开发利用的土地不到总面积的30%。所以香港政府一直非常谨慎地沿用较为严格的土地供应政策。在香港,对于房地产,人们通常称之为物业(Property),在美国,当地人则称之为住屋(Home),物业和住屋两者所指的,其实是同样一样东西,都是人们居住的这个建筑空间。仍有微妙不同,“物业”一词强调的是转售的价值,而“住屋”一词着重的是功能方面。“物业”包含住屋的功能,同时也有保存财富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曾经不断上扬的地产改变了香港人的投资和消费习惯,有不少人倾其所有投资在房地产上。在城市化过程之中,政府不断建设新市镇的一系列政策(如公共设施完善等),直接推动房地产市场走强。香港几十年来都享有增长,主要基于过去几代人的努力及坚定不移的信心,西方经济蓬勃及中国持续增长亦为这个区域增添动力,每次经历危机或金融风暴,香港社会所得的最大裨益是信心的建造。而这种信心又体验在房地产的兴旺之上。港府每年财政预算的30%左右来自土地拍卖,政府从地税和印花税上获得的收益经常在财政收入之中占据重要的比例;同时香港的大地产开发商又是上市公司,从这些公司的股票交易中政府又可间接得利。另外,曾经火爆了十几年的房地产不仅制造了像数家香港巨型家族企业财团,而且也催生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队伍。香港700万人口中,高峰时期,几乎有接近一成人在从事着房地产业从调研到建筑到销售等一系列工作。
不仅如此,香港银行的主要业务也是给房地产贷款,因此银行的赢利也和房地产有密切关系。香港的问题在很多方面都与危机前过度乐观的心理因素有关。在经济持续上升的年代,人们对于物业的信心会随着财富的储存而水涨船高,国际游资流入带动房地产升值,房地产升值使得人们信心倍增。其实,作为一个区域性的国际金融中心,资产价格不断暴涨,本来已蚕蚀香港的竞争力。香港要发挥它的金融优势,就必须让房地产价格降下来。
香港地产泡沫的形成与1990年代港英政府严控土地供应量密切相关。1990年代初,在香港经济蓬勃发展拉高土地需求的时候,港英政府并没有增加土地供应量。1995年以前,香港每年私人和政府盖的房子加起来不超过4.5万套,远低于市场需求。到1996年的时候,在香港要买房,还得先花150万港币买一个“买楼的号”。1997年,特区政府接管香港后,为了遏制涨得离谱的房价,高调推出“八万五计划”,即政府每年推出8.5万套政府补贴公屋,以不到市场价两成的价格出售给合资格人士。这年夏天的亚洲金融风暴,使房价一泻千里。大伤元气的香港私人房地产业再遭遇大量政府补贴公屋的冲击,显得雪上加霜。香港2001年8月份的个人破产数超过了1997年全年的破产数。另外,以对房地产商贷款和为买楼人做按揭为主要业务的香港银行普遍出现了坏账。
香港房地产泡沫破灭的教训主要表现在:第一,房地产市场规模庞大,涉及到千家万户,而且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其上涨和回落,往往以数十个月作为单位。因此,千万不能急于求成,希望看到调控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来应对房地产市场这个庞然大物发展带来的种种挑战。第二,经济重心不能过分集中于房地产行业,必须多元化。香港经济被房地产行业套牢,而且,几大家族垄断经营,完全扼住了香港经济的咽喉。李嘉诚等少数家族财团从事房地产垄断经营,在外资的推动之下,加速推动香港资产的泡沫化,使得香港的经济基础极其脆弱。第三,必须强化金融系统风险防范机制。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过后的6年中,香港的地产价格阴跌不止,但香港银行的贷款拖欠率仅有小幅增加。虽然出现了很多警告的声音,大量出现的负资产也并没有危及香港的金融系统。这几乎可以说是一个奇迹。这得益于自由市场充分竞争一百多年之后,香港银行业形成的自身严谨的风险控制机制。第四,香港市场狭小,土地资源稀缺,人口密度大,容易形成“房荒”。为了缓解这一局面,防止出现下一轮房地产泡沫,特区政府应该开发港九西部地区,推进与深圳的融合。
㈢ 上海宝山房价2013年走势
不会降的,上海建设用地越来越少了,开发商拿到出让土地的成本也越来越高,房价肯定是降版不下来的。而且权上海房子基本是刚需,泡沫成分还没有二三线城市大,这点看看香港和台湾就知道了。
只有一些想买房而又买不起房的人会拿全球金融危机吓唬吓唬人,这点毋庸置疑,爆发经济危机房价肯定会降的,但也就只有那段时间稍微降降而已,看看美国现在的房价就知道,经济复苏了房价也会跟着涨,除非中国经济一蹶不振,或者金融危机会持续5到10年或者更久,但到那时估计也没什么人敢买,谁敢保证自己会不会失业或者第二年房价是跌是涨呢,说白了就算金融危机了,真正需要房子的人还是会买的,刚需嘛,那时也就投资炒房的人少了,买不起的还是不敢买。等房价上升了又是吹嘘下一个金融危机。
除非上海出台强硬政策禁止外地人在沪买房,并规定本地人拥有的套型面积上限,房价才会平稳。但这也是痴人说梦了,ZF才不会傻到断自己后路呢
最后,房价不是股市,谁说涨就涨,房价一般是不会降的,就算金融危机也只是短时间影响(经济肯定会复苏,除非中国停止发展或者外星人入侵地球)
㈣ 上海楼市是否具有泡沫特征 会破吗为什么
全球几次重大房地产泡沫事件的启示
1)房地产是周期之母。
从对经济增长的带动看,无论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在发达国家,房地产业在宏观经济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十次危机九次地产。
1、1929年大萧条跟房地产泡沫破裂及随后的银行业危机有关
2、1991年日本房地产崩盘后陷入失落的二十年
3、1998年东南亚房地产泡沫破裂后多数经济体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4、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至今全球仍未走出阴影
反观美国1987年股灾、中国2015年股灾,对经济的影响则要小很多。
3)历次房地产泡沫的形成在一开始都有经济增长、城镇化、居民收入等基本面支撑。
1、1923-1925年美国佛罗里达州房地产泡沫一开始跟美国经济的一战景气和旅游兴盛有关
2、1986-1991年日本房地产泡沫一开始跟日本经济成功转型和长期繁荣有关
3、1991-1996年东南亚房地产泡沫一开始跟“亚洲经济奇迹”和快速城镇化有关。
4)虽然时代和国别不同,但历次房地产泡沫走向疯狂则无一例外受到流动性过剩和低利率的刺激。
房地产是典型的高杠杆部门(无论需求端的居民抵押贷还是供给端的房企开发贷),因此房市对流动性和利率极其敏感,流动性过剩和低利率将大大增加房地产的投机需求和金融属性,并脱离居民收入、城镇化等基本面。
5)政府支持、金融自由化、金融监管缺位、银行放贷失控等起到了推波助澜、火上浇油的作用。
由于房地产的高杠杆属性,银行放贷失控火上浇油,房价上涨抵押物升值会进一步助推银行加大放贷,甚至主动说服客户抵押贷、零首付、放杠杆,在历次房地产泡沫中银行业都深陷其中,从而导致房地产泡沫危机既是金融危机也是经济危机。
6)虽然时代和国别不同,但历次房地产泡沫崩溃都跟货币收紧和加息有关。
美联储从2004年6月起两年内连续17次调高联邦基金利率,2007年次贷违约大幅增加,2008年次贷危机全面爆发。
7)如果缺乏人口、城镇化等基本面支持,房地产泡沫破裂后调整恢复时间更长。
2008年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以后没有像日本一样陷入失去的二十年,而是房价再创新高,主要是因为美国开放的移民政策、健康的人口年龄结构、富有弹性和活力的市场经济与创新机制等。
8)每次房地产泡沫崩盘,影响大而深远。
1、1926-1929年房地产泡沫破裂及银行业危机引发的大萧条从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社会危机、政治危机最终升级成军事危机,对人类社会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2、1991年日本房地产崩盘后陷入失落的二十年,经济低迷、不良高企、居民财富缩水、长期通缩。
9)当前中国房地产呈泡沫迹象,主要是货币现象,未来房价走势三种前景。
2014-2016年在经济衰退背景下,货币超发和低利率刺激了新一轮房价地价暴涨,绝对房价已经偏高,全球前12大高房价城市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占了4席(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地王频出,居民恐慌性抢房,新增贷款中大部分是房贷,呈泡沫化趋势。
10)应警惕并采取措施控制房地产泡沫,事关改革转型成败。
1、房地产泡沫具有十分明显的负作用;
2、房价大涨恶化收入分配,增加了社会投机气氛并抑制企业创新积极性;
3、房地产具有非生产性属性,过多信贷投向房地产将挤出实体经济投资;
4、房价过高增加社会生产生活成本,容易引发产业空心化。
㈤ 上海房地产泡沫会不会破灭
我的理解比较不同。房产的核心其实是民众改善生活条件的最大因素,因此它只是一专个最大的消费品。但当属地方政府通过土地利用它作为聚敛民众财富的有力工具的时候,其社会属性发生质变。
所以,何时地方政府放弃了对土地出让金的依赖,转向扩大其它税源,我们才能看到房产的价值回归。这是现政府的最优构想。
然而,事实上这几年的产业升级并没有取得理想效果。中央在想切断地方政府对房产依赖的同时,其它税源的扩展因经济并未转型成功所以并不明显,因此地方政府只能虚与委蛇,新瓶装旧酒。但地产因市场需求的变化而逐渐萎缩是不可逆的过程,在其它税源培植上无显著成效的现阶段,中央和地方其实都是十分纠结的。
因此,现阶段谈房产的泡沫其实是个伪命题,明眼人已看出,其实并不存在泡沫,那个像泡沫的东西也不会破裂,如果经济转型成功,政府会立马让它萎缩下去,如果转型失败,那时也没几个人关心房地产是否存在泡沫的问题了。
㈥ 中国的房地产泡沫化严重吗
早期的分房政策对现在的楼价绝对起了极大的助力,如果住房问题是生存问题那就算米价一样会被严控,但问题是现在人们是没房住吗?不,哪个在一线城市拼搏的人在老家每套房?就是因为太多人涌进了一线城市才导致这高企的房价,如何提升二三四五线城市的现代化才是平抑房价的根本,但钱从何来?
这就是个矛盾了,如果能解决的话应该能拿诺贝尔了。用国内商品房的租售比和美国的租售比对比不能说明什么,因为商品房并不是我国房产的主流(我国住房面积超过600亿平方米,商品房面积160亿平方米),而美国绝大多数住房是商品房。同地段的公寓、小产权房的租售比相对于商品房健康得多,国内商品房的溢价体现在学区价值和落户价值。
离开货币政策谈房价都是耍流氓,按照央行公布的数据,人民币供应量每8~10年翻一翻,十年前猪肉几元一斤,目前要几十元一斤,翻了10倍,房子也同样上涨10倍,猪肉没有泡沫,难道房子泡沫的一塌糊涂吗?所以房价的上涨是由于货币供应量增大所引发的正常上涨,基本可以说没有泡沫或者泡沫很小,在可以预见的未来10年房价上涨是大概率事件是无法改变的,目前人为限购压制需求只是暂时性的控制价格措施,可是经济规律无法改变,以盘整进二步退一步的方式稳稳上涨为主,国家也已经告诉你了要健康稳定的发展房地产。如果中国房地产真有泡沫,在今年疫情之下早就大幅下跌了,事实是盘整了2个月后又开始小幅走高。所以如果持有特别是1线城市的房产可以高枕无忧,只要思考如何跟上通胀步伐使你的资产保值及赚上不输于通胀水平的收入,这个才是最重要的。
现在房价想稳是很难的,中国现在已经走到这一步了,进退两难,房价维持在这个水平其他实体经济已经很难发展了,长此下去肯定不行,如果降低房价就可能引发崩盘,如果升高房价就会很快到顶然后崩盘,崩盘后富人其实影响不大的,原来资产10亿现在是5亿照样过得很好,穷人就会因为经济大萧条而失业。现在的房价基本就是靠一口气在撑着,什么时候消费信心降了那就怎么也收不住了。
我国的房价已经是严重泡沫了,但是刺破它,就是日本的倒退20年,这是现在政府怎么都不能愿意看到的。现在寄希望软着陆,但是我觉得这几乎不可能,君不见这贪婪的人心还不停的吸着实体经济的血,直到把自己的肚子胀破。
㈦ 房地产泡沫一直说,什么时候…
房地产泡沫正在破裂?房价会腰斩吗?
1、什么是房地产泡沫
2、有没有泡沫
3、泡沫有多大
4、怎么才算泡沫破裂
5、泡沫会破裂吗
㈧ 中国大陆房地产泡沫破裂会对银行造成重大冲击吗
其实结论已经不言而喻,在一个时间之窗打开的情况下,又发生了政策面、技术面和资金面的共振,有力的表明大陆房地产发展的拐点不可避免的到来,这是房地产周期的宿命,也是人类的宿命。如果任由市场的经济规律起作用,从现在起,大陆的房地产应该有一个3-4年的崩盘期,整体房价应该下跌20%以上,而泡沫严重的北京、上海总体房价应该下跌30%以上,不排除能跌50%(就像不能低估泡沫时期人们的疯狂将房价推到令人瞠目的程度,也不要低估人们在价格崩溃时的恐惧与贪婪,可能使房价降到一个令人大跌眼镜的水平,想想08年股市1664点是怎么出现的)。现在唯一的变数就是政府的政策,如果在房价没有调整充分的情况下,政府由于顾虑房价过分下跌对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造成的不良影响,采取救市措施,将房地产调控的各项措施依次取消,那么被压抑的需求必将再次爆发出来(当然泡沫都是由真金白银垒起来的,也是由真实的需求推动的,不论这种需求是正常的居住需求还是投机性需求),引起房价新一轮的暴涨,但这并不能改变泡沫最终破裂的宿命,只会将房地产泡沫吹的更大,将来跌的更惨,国家付出的代价更大。我感觉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而又疯狂的时代,我对将来资产市场的实际运行路径充满了无穷的好奇和猜想,让我们一起细细体味这个时代所散发出的气息并共同见证它的真相。
后记
每当泡沫来临的时候,总会有人说这一次不一样,我们这里是多么的与众不同,可人类800年来的金融史告诉我们,历史是多么的惊人相似,泡沫产生、膨胀和最终破裂的历史总是不断重演,从无例外,因为我们都是人类,都有共同的恐惧和贪婪,而人性的弱点是“我们”这个整体所无法克服的,所以人是有限理性的,市场并不完全有效,只要克服人性弱点,作为个人是可以持续战胜市场的,巴菲特用他的一生来证明了这一点。以人的有限理性为理论前提,结合心理学的新兴的行为金融理论必然有光明的发展前景。
㈨ 房地产泡沫导致的经济危机(崩溃)应该是什么样的
你说的第二种情况是正确的。
1. 房价会跌的很厉害。但这只局限于有泡沫的房产。版那些市中心好地段的房子权价格波动不会太大。因为需求任然很高。如北京、上海之类的巨型城市,房价任然不会太低,因为需求很高。受影响的主要是地段差、二三线城市的房市。
2. 存款是不会变动的。这个不用担心。
3. 物价未必一定飞涨。但你的可支配收入会降低很多。东西未必贵,但你赚的钱少了,所以买不太起了。
具体情况可以参考欧美最近的由房地产引发的金融危机。巨型经济体收到冲击,就是这个样子。还可以参考97年亚太地区的经济危机,那个就是小经济体收到冲击的状态。个人感觉,国家越大,实力越强,经济危机的危害就越小。
㈩ 中国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大体会在什么时候
我认为房价之所以高不是因为人们的需求多。如果说是因为需求多的话在北京上海还可以接专受属,然而三线城市的房子都开始大涨这就不正常了。主要原因是因为银行的政策出现问题。同是国有银行有各自为政,开发商贷款容易,借一千万只用五百万建房,而后以房抵押再去其他银行贷款,恶性循环,加之炒房者,中介,社会舆论和畸形价值观等的推波助澜,成了现在的局势。所以说房子降价是国家亏很多钱,因此难以控制。如今的房地产已经严重的和国家地区GDP挂钩了,中国政府是不会为降房价做什么实质性强有力的措施的,也只是遏制发展。但是随着中国的开放,如果外国银行开辟了中国市场,就会有更合理的模式,也不会有那么多的关系户和坏账,中国银行储户会锐减,使其压力剧增,房价会大降的。反正我对政府能降低房价不抱什么希望。如此的高压状态总有一天会崩盘的,到时候吃亏的肯定是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