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华谊兄弟发文澄清什么问题
崔永元又发微博, 华谊兄弟紧急澄清:没偷税、没套现。
祸不单行,风口浪尖的华谊兄弟又遇“幺蛾子”。
“阴阳合同”事件最终结果尚未出来,华谊兄弟过去高价收购明星壳公司一再引发市场不满,如今华谊兄弟因上周的一则股权质押公告,又在今日发酵成了“实控人兄弟质押套现跑路”事件。
虽然午间有公司回应的消息出来,然后午后继续下跌,今日收盘大跌3.25%,报收6.85元。今日收盘后市值190亿元,较20天前的5月22日已经缩水了57.71亿元。
今日晚间,华谊兄弟再次澄清,股权质押融资是常见现象,不代表不看好公司未来。实控人王忠军、王忠磊兄弟2014年以来未减持过公司股票,还增持了约6.4亿元。
虽然华谊兄弟一再澄清旗下艺人合法纳税、收购项目业绩完成率极高、实控人股权质押不代表不看好公司也不影响经营,然而股价却跌跌不休,屡创5年来新低。
晚间,王忠军(公告名)更是亲自发《王中军致全体股东的一封信》(附文末),对依法纳税、股权质押、投资并购、商誉等问题进行一一回应。
同样在2015年,华谊兄弟以人民币现金7.56亿元收购浙江东阳浩瀚影视娱乐有限公司70%的股权,该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元,股东包括李晨、冯绍峰、Angelababy、郑恺、杜淳、陈赫等明星。
为什么市场一再吐槽。一个壳公司,冯小刚以个人IP为该公司承诺5年的净利润,冯小刚承诺2016年不低于1个亿的净利润,2017年到2020年每年比上一年净利润增长不低于15%。
华谊兄弟10.5亿元收购的70%的股权2016年-2020年对应的净利润就是不低于7000万元、8050万元、9257.5万元、10646.13万元以及12243.04万元。五年合计权益不低于4.72亿元不到5亿元。
理论上,华谊兄弟在2015年以10.5个亿,卖了未来五年不低于4.72亿元的一个净利润的资产。但5年过后,冯小刚是否继续为东阳美拉创造收益并不确定。
甚至极端情况,冯小刚啥事不干,从拿走的10个亿中,五年内拿出部分钱变成东阳美拉的收入和利润,然后就可以净赚好几亿,并且自己还是东阳美拉的股东,还能分享收益。
从过去两年业绩来看,勉强完成,今年的业绩及后面业绩如何尚未可知。近期纷纷扬扬的《手机2》的票房,关乎未来的对赌业绩。
不过,今晚王忠军也发了封信,大概意思是文化行业轻资产重人才,所以要花钱绑定人才,并且东阳美拉的公司价值大幅增长。
来源:新浪财经
『贰』 对华谊兄弟的股票进行技术面分析
2014年11月19日是第一个涨停,那么25.85是中线支撑。
2014年5月16日最低点20.45是长线支撑。
2013年11月29日是一个版小顶,最高价32.84是重要压力位权,而且40.8—32.84这一段筹码密集。
所以,这个股中短期内应该在25.85~32.84之间运行。
Macd两条线交叉开口向下,绿柱子在变长,这就是死叉,预示着股价进一步下跌。31.33那天创了今年新高,但是红柱子确变短,这就是顶背离,预示着上涨见顶,此后将下跌。
其他指标不用分析了,这股已经很明了了,以后还要继续下跌,如果跌破25.84有可能要继续跌到2013.7.25那天的17.18,趁现在跌得不多,赶快逃吧。
『叁』 华谊兄弟遇挑战市值创5年新低吗
从“去电影化”到重归电影,创业板影视第一股华谊兄弟近几年日子并不好过。这家公司最新市值仅为157亿元,创下了2013年4月以来的新低。
8月27日,华谊兄弟有超过2.9亿股的限售股解禁,占总股本的比例达到10.49%。
此次解禁的限售股,是2015年8月定向增发机构配售股份到期后的解禁股,发行对象为阿里创投、平安资管、腾讯计算机、中信建投。其中,阿里创投认购6200万股、平安资管认购2749万股、腾讯计算机认购5176万股、中信建投认购431万股,认购价为24.7 3元/股。
这一股价按照转股后的比例计算,为12.24元/股。与8月24日收盘价5.67元/股计算,跌幅超过了53%。换言之,阿里、平安以及腾讯的账面浮亏,均超过了3.6亿元。其中,阿里创投账面浮亏超过8.2亿元。
市场人士分析,该解禁或许会成为压垮华谊兄弟股价的最后一根稻草。6月1日以来,受多方因素影响,华谊兄弟的股价已经跌去30%。截至8月24日,市值仅为156亿元,为光线传媒)的三分之二。
另一方面,华谊兄弟刚刚发布了数据看起来不错的半年报。这家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1.2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4.77%;净利润实现2.77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35.54%。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实现2.52亿元,同比增长151%。
在这一年华谊兄弟20周年庆典的时候,王中军在大会上提出了华谊的下一个方向——实现“去电影单一化”。
这个本意是“除电影外,发展互联网、实景娱乐、衍生品周边、投资基金,使收入来源多样化”的意思,后来被无限放大成为了“华谊不拍电影”的解读,一时间让其创业板影视公司老大哥的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外界的解读不是空穴来风。那段时间,华谊电影片单零零散散,拿得出手的确实没有几部电影。
梳理2011年至2017年华谊兄弟出品的电影,不难发现2014年是华谊电影的分水岭。梳理了自2011年以来,所有华谊兄弟参与出品、发行的电影,以进入当年票房前十名为标准,评价华谊电影的业内地位。
华谊兄弟历年来参与出品、发行的电影及票房 来源:研究部华谊兄弟历年来参与出品、发行的电影及票房 来源:研究部
数据显示,在2013年之前,华谊参与出品发行的电影,进入前十名的几率非常高。2011年的《建党伟业》,以4.08亿元成为当年第五名;2012年的《画皮2》《十二生肖》的票房都超过了5亿元,跻身当年票房前十名;2013年更是出现了《西游降魔篇》《私人定制》《狄仁杰之神都龙王》三部电影,其中《西游降魔篇》是当年的票房冠军。
过去的发行业务,主要由发行团队选择物料后进行投放,其中对于档期的选择主要依赖的是经验。但是互联网平台的出现,却为发行提供了数据上的保证。举例而言,互联网平台拥有海量的数据,包括评分数据、观众消费行为和消费偏好大数据。这些都能为影视娱乐行业提供更多数据化参考依据。
以猫眼数据举例,在2亿数据支持的大数据体系下,发行业务已经不单单依靠物料,而更多的是预见性参与到前期话题的制造以及预热。猫眼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刘鹏根据数据模型指出,映前热度和映后口碑是决定影片票房的两个关键因素。目前猫眼“想看数”已经成为衡量影片热度的一项关键指数。
猫眼娱乐只是变革中的一个缩影。反观华谊兄弟,在互联网浪潮的席卷之下,并没有出现相应的对策,依然依靠兄弟之间互相绑定的“江湖”做法,意图重登巅峰。但是市场逻辑,已然发生变化。
从财务数据上看,华谊兄弟对于冯小刚的依赖性并没有减弱。
2017年年报数据显示,东阳美拉作为华谊兄弟的子公司,披露的全年利润为1.17亿元。这一数字占2017年华谊兄弟8.28亿净利润的比例为7%。但还要考虑到,华谊兄弟的实景娱乐项目中,有不少是通过冯小刚的经典作品作为主题授权的,比如苏州华谊兄弟电影世界中的《集结号》《非诚勿扰》主题区,以及整个海口观澜湖华谊冯小刚电影公社。
从2018年上半年年报来看,新兴板块分品牌授权及实景娱乐的比重与日俱增。数据显示,影视娱乐占公司营收比重高达92.47%,实现营收19.63亿元,为营收重点。品牌授权及实景娱乐占比6.69%,实现营收1.42亿元;互联网娱乐占比1.53%,实现营收3247.5万元。
自2016年以来,华谊兄弟对于品牌授权以及实景娱乐的关注与日俱增。根据好莱坞成熟市场的经验,品牌授权和实景娱乐的合理开发,有机会成为影视公司更加稳定且充裕的资金来源。但寄予厚望的实景娱乐板块到底能给华谊兄弟带来多大利润呢?
目前,华谊兄弟旗下的子公司以及联营企业中,涉及实景娱乐产业的资产有三家,分别是华谊兄弟(天津)实景娱乐有限公司(下称天津实景娱乐公司)、海南观澜湖华谊冯小刚文化旅游实业有限公司(下称海南观澜湖旅游公司)以及华谊影城(苏州)有限公司(下称苏州华谊电影世界)。其中,天津实景娱乐公是华谊兄弟集团内负责实景娱乐板块的主体公司。至于海南和苏州的两家公司,则是负责当地项目运营的项目公司。
天津实景娱乐公司作为实景娱乐板块的运营主体,主要通过参股项目公司方式参与影城的运营建设。天津实景娱乐公司是上市公司的并表子公司,华谊兄弟持有其54%的股权。
2017年1月起,天津实景娱乐公司陆续参与投资了华谊兄弟(长沙)电影文化城有限公司、华谊兄弟(济南)电影城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凉山华谊兄弟电影小镇有限公司、南京华谊上秦淮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以及武汉恒谊电影文化有限公司五家当地项目管理公司,持股比例分别在1%至10%不等。可以发现,华谊兄弟参与设立的各地影城,主要的合作方均为当地的旅游开发或者房地产企业。
截至2018年6月30日,天津实景娱乐有限公司实现收入4959亿元,盈利2117万元。而另两家联营企业尚处于亏损状态。海南观澜湖旅游公司实现收入1.87亿元,净利润亏损9383万元。
2018年7月23日开业的苏州华谊电影世界是华谊兄弟的一大杀手锏。据了解,苏州华谊电影世界投资额超过35亿元。但是其盈利,靠的却是位于苏州华谊电影世界7公里之外的华谊兄弟艺术家村。
对于收入的来源,接近华谊兄弟的人员对记者表示,主要还是品牌娱乐授权带来的收入。“天津实景娱乐有限公司成立的项目公司,在成立之后需要向天津实景娱乐有限公司缴纳一部分的品牌授权费。公司投资的影视小镇虽然还没有开业,但是依然构成了前期的收入和利润。而一旦开业,会就持股比例进行分红,华谊兄弟也以此来获得收入。“
但是,多数市场人士目前对于实景娱乐还处于前期的观望态度。
一位私募合伙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现在并不能够清楚地看到这些影视小镇们未来能给整个上市公司带来什么价值上的帮助。如果公司主业是内容的制作发行,那小镇的投资回报相比来说时间会比较长,到底能带来多少IP的互动收益,真的需要市场检验。”
二级市场方面,华谊兄弟的股价持续走低。截至8月24日,华谊兄弟股价报收5.67元/股,市值仅为157亿元,创下了2013年4月以来的新低。
华谊股价的大幅下跌,也引发了市场对于股权质押平仓风险的担忧。
根据Wind数据,自2017年以来,王忠军(王中军)和王忠磊(王中磊)兄弟二人,累计质押股份约130笔,截至6月19日,其中的30笔尚未解除质押。合计质押股数约为6.7亿股,占总股本的约25%。华谊兄弟日前的公告也显示,目前王忠军持股比例22.07%,其中质押19.86%,质押率90%;王忠磊持股比例6.19%,质押5.15%,质押率83%。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分析师对表示,华谊兄弟股价走低既有其自身原因,也有大环境的因素。按照目前华谊兄弟的股价,限售股解禁后,股价很可能以阴跌为主。短期来看,传媒股大幅反弹可能性比较低。
『肆』 华谊兄弟公司收到的警示函都有哪些内容
12月20日晚,华谊兄弟公告称,近日收到中国证监会浙江局下发的《关于对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及相关人员采取出具警示函措施的决定》,处罚事由为,华谊兄弟未能对2015年合并报表范围内两家子公司的收入来源进行及时、完整地披露,直至2017年10月26日才对上述事项进行补充说明和披露,公司总经理兼副董事长王忠磊对此负有主要责任。
在业内看来,明星的个人收入,装入子公司中,再出售给上市公司,这一做法将明星收入资本化。易凯资本创始人王冉曾撰文表示,“对影视公司来说,本来的成本不仅不再是成本,而是变成了收入,这一进一出,亏的转为盈利,盈利的变成赚疯。对这些大牌艺人或者导演来说,付出了一两年的劳动拿回了六到十年的钱,虽然后面还会有一些绑定的义务,但那些都是未来,眼前的利益先装进兜再说。玩儿得更生猛的,甚至可以如法炮制同时和不止一家公司合作,也从不止一个地方拿到市盈率的倍数。”
针对2015年度财务报告存在的两家子公司收入来源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完整的疏漏,华谊兄弟总经理兼副董事长王中磊表示,将主动承担责任,严格监督并亲自推动公司证券部门及相关业务部门充分履行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义务,以更稳定优异的公司发展回报广大投资者。
『伍』 华谊兄弟霸王条款引发争议,这是怎么回事
电影《八佰》点映期间已经票房2亿,如果从8月日开始直到9月4日诺兰执导电影《信条》之前,3个星期以内没有其他强大的竞争对手,这种在排片上一家独大,可以说很少见。
正是在这个关节点,出来了一个“华谊兄弟霸王条款”新闻,当然让人浮想联翩。
“霸王条款”等字眼一出,确实是令华谊相当难堪。 但只要华谊做足准备,很快就能赢回舆论优势。 在拿出一份堪称无懈可击的声明回应之后,不仅解释得明明白白,别人再想要恶意抹黑也拿不出证据,而且还把罪名转移了出去,让舆论攻击其它方向,充当了一回“义务警察”。 然后冷静下来的大众仔细一想,对啊,华谊这老江湖怎么会做这种蠢事自毁长城? 对华谊不利的舆论自然消去。
『陆』 王中磊把明星个人收入装进华谊粉饰业绩是真的吗
在当下这个娱乐至死,流量至上的时代,明星的收入随着全民追捧而水涨船高。明星进入资本市场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然而本来以为明星是通过上市公司实现套利的,结果其高收入反被上市公司拿来粉饰业绩。
而东阳美拉情况也相同,业务广告、参加综艺节目及导演服务。其中包括冯小刚作为编剧、导演、监制、制片、演员、广告代言人等业务产生的利润。从东阳美拉的业绩情况来看,2015年,东阳美拉实现净利润4602.67万元。
粉饰公司业绩的利器
翻看这两家公司的历史就能发现,早在收购一开始,这两笔收购案就备受质疑。
东阳浩瀚成立于2015年10月21日,而华谊兄弟在10月22日就发布公告称,以7.56亿元的价格收购东阳浩瀚70%的股权。
冯小刚的东阳美拉成立于2015年9月2日,两个多月后的11月19日,华谊兄弟宣布以人民币10.5亿元收购东阳美拉的股东冯小刚和陆国强合计持有的70%的股权。而当时冯小刚持有东阳美拉99%的股权,华谊兄弟这一收购行为被戏称为“塞钱给冯小刚”。
而在2013年时,华谊兄弟还以2.52亿元的价格收购弘立星恒和嘉木文化合计持有的浙江常升影视制作有限公司70%的股份。彼时,常升影视成立也只有短短3个多月。随着这一收购的完成,张国立也成为当时华谊兄弟第九大流通股东。
华谊以上三次颇引人注目的收购案都是超高溢价完成的。公开资料显示,收购浙江常升时的溢价率为12倍;2015年的收购溢价率则高达15倍。
实际上,华谊看似吃亏的行为实则是另有打算。除了绑定流量效应非凡的明星之外,给他们戴上“金手铐”之外,如今其另一用处也浮出水面:粉饰上市公司业绩。
事实上,明星的收入一般是按比例分给经纪公司和明星,经纪公司的部分作为公司收入,而明星个人收入是营业成本。但在华谊这里,明星个人收入却由明星自愿还给公司,并作为公司的利润。这么一来,两家公司的天价收入实际上摇身一变,成为了华谊兄弟的利润。
此前,易凯资本有限公司创始人王冉曾公开披露,大牌艺人和大牌导演挣钱越来越多。目前一对一线明星夫妇的年收入会超过大多数影视公司的利润,两对一线明星的年收入之和基本上会超过市场中所有影视公司依靠主营业务收入所取得的年利润。对影视公司来说,本来的成本便不仅不再是成本,而且变成了收入,一进一出,亏的转为盈利,盈利的变成赚疯。
于是,华谊兄弟通过将明星的天价收入转为公司收入,也就达到了提升上市公司业绩的目的。
然而对于明星来说,他们将各自不等的收入全部自愿贡献给公司,再按照股权分配利润,实际上是颇为荒唐的,尤其是像Angelababy这种仅凭《孤芳不自赏》一部片子便拿到了8千万片酬的明星。
『柒』 华谊兄弟为何会一口气公布了18部年度片单
因为不久前,华谊兄弟的业绩下滑和资金链吃紧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华谊兄弟内2020年半年报显示容,报告期内其营业收入为3.24亿元,同比下滑69.88%;归母净利润亏了2.31亿元,较去年的3.79亿元的亏损有所收窄。
更加不妙的是,截至6月末,华谊兄弟的短期借款仍有23.09亿元,一年内将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为2.75亿元,负债压力并不低。
所以说此次年度片单的公布,无疑对华谊兄弟来说实属“利好”。
(7)2013年9月2日华谊兄弟公告分析扩展阅读:
《八佰》的票房成绩给华谊兄弟带来一波回血
数据显示,截至9月15日,全国影院已复工58天,票房累计超过50亿,观影人次超1.4亿,其中《八佰》贡献了大盘整体的54%,目前其票房已突破27亿,观影人次突破7000万,成为华语影史票房的第11位。
但是,可以看到的是,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华谊兄弟影视娱乐类的毛利率仅有24.59%和22.21%,因此,《八佰》的票房对华谊兄弟的输血贡献有限。
不过,本次华谊兄弟发布的年度片单中大片的数量和亮点在行业内依然处于一线水准,在解决缺钱这件事上,华谊兄弟仍在负重前行。
『捌』 华谊兄弟电影国际发行公司的对话华谊
【疑问1】《西游》的投资是怎么构成?5家出品方分别扮演什么角色?
为了把整件事情说得更清楚透彻,胡明反复用到“种麦子”的比喻,新浪娱乐整合了胡明所举的例子,结合事件经过,将整个投资过程还原如下——
比高开垦了一块地,找了2个伙伴(威秀、安乐),一共出了1.06亿,一起种麦子,比高占60%,威秀占30%,安乐占10%。华谊一看,这长势不错,心想“我们一定能给你们卖个好价钱!”,就说,“我来帮你卖吧,我先给你8800万,如果卖的利润少于这个数,算我倒霉,亏的是我自己的钱,如果卖出多的钱了,我就跟你们分,但我拿大头。”这三家就同意了,也收了这笔钱。麦子快种熟了,文化中国又想进来了,但这时候麦子的卖相也能看到了,华谊也给保底了,文化中国基本上风险很小了,所以比高将自己一半的股份溢价20%(等于多掏了600万左右),卖给了文化中国,于是文化中国也占30%。
还原到电影上,对应的情况就是——
《西游》总制作成本:1.06亿(注:比高此前公告已披露)比高投资:3180万,占30%威秀投资:3180万,占30%安乐投资:1060万,10%文化中国投资:3800万,占30%(注:比高本来有60%股权,文化中国是最后加入的投资方,比高溢价20%将一半股权卖给了文化中国)华谊投资:8800万,这部分并不直接投到制作中,而是付给比高、文化中国、威秀、安乐,作为四家在中国大陆地区获得的最低回报,即保底。折算下来,即当总票房超过3亿时,华谊才能有分成入账。
【疑问2】华谊的身份到底是发行方还是投资方?
华谊回应:既是发行方,也是合约规定的投资方
华谊的身份质疑源于比高在公告中将比高及其他投资方合称“投资方”,而将“华谊兄弟[微博]”表述为“负责该影片在大陆地区的运营和发行”,导致公众产生疑问——华谊兄弟其实是发行方吗?随之而来的疑问是,华谊兄弟在公告中称自己以9.9亿票房计,能获得1.96亿利润,那么为什么一个发行方能有这么高的利润?这个利润里面是否有掺水?继而有人怀疑华谊兄弟有借机哄抬股之嫌。
而事实上,华谊作为投资人的身份确实可疑。关键就在于华谊投的这8800万,从属性和功能上看,和别的投资方的投资都不一样,是保底,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投资。华谊在26日晚的公告中也表示“发行净收益”要扣除“公司的投资额”再跟几家制片方分账,而这里并没有扣除其他几家制片方的投资额,而且根据华谊董秘的“发行净收益”计算公式,里面也只有扣除保底一项而无扣除制片成本一项,充分说明8800万就是保底。
华谊董秘胡明对新浪娱乐也承认了这8800万确实是保底。不过,胡明指出,根据协议的约定,这8800万也可以称为“投资额”。华谊确凿无疑是《西游》的发行方,但根据协议,华谊享有《西游》“‘出品方’或‘联合出品方’、‘出品人’、‘制片人’等的署名权”,而华谊确实也投了钱,所以华谊自称为投资方,具有法律效力。
“我们是中国大陆的投资方,也是中国大陆的发行方,但不是大陆以外的投资方,也不经营大陆以外地区。电影按地区划分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方式。我们从金额上也可以看,电影上片前,华谊需要承担的风险是8800万,从其他投资方已经公告的内容看,整部电影的成本是1.06亿,等于他们需要承担的风险只是1800万。不管名字叫什么,再怎么说,数字能说明一些问题的。”胡明也进一步表示,截止到目前,对于华谊出品的所有电影来说,华谊都是投资方和发行方。
至于为何比高为何在公告将华谊列在投资方之外,胡明认为只是大众在理解比高的表述时出现问题,“‘其他方’是比高在发公告的时候用了这个简称,但大众理解的可能比较狭隘一点,因为他们那几方所扮演的角色是比较相似的,所以统称投资方,而称华谊为发行方。人家也没否认华谊是《西游》的投资方。华谊两个身份都是。”
至于比高的公告使得外界对华谊产生疑问,并使华谊股价下挫,胡明表示华谊方面对合作方予以理解和信任:“我坚信我们的合作方发这个公告是依据香港联交所的要求来发的,毕竟两地的上市公司的规则会有一定的差别,我们对合作方还是信任的态度。他按照他的规则来工作的时候,对我们的股东造成了一定的误解,所以我们就要把这件事讲得更清晰一些,我们两方没有实质的矛盾。”
【疑问3】为何比高说4家投资方可获的净收益70%,华谊却说自己是最大收益方?
新浪分析:以10亿推算,华谊净利润可达2.09亿,其他4家投资方分1.57亿收益
(华谊部分的分账过程得到胡明的认可)
如图所示,为便于计算,当《西游》票房为10亿时,分账情况如下——
首先,刨除5%国家专项基金和3.3%税费,剩余毛票房9.17亿。
然后,中影数字要先收6亿以下部分净票房1%-3%的代理费,约875万,之后院线、影院和片方按57%:43%分账(注:有疑问指出华谊从去年贺岁档开始是否已经调高分账比到45%,但经核实,华谊在《西游》上的实际分账比例仍为43%)这时,发行方和制片方回收的票房总收入为3.91亿元,这部分金额叫做发行毛收益。
到了这个阶段,投资方和发行方就可以分钱了——除华谊外其他4家投资方获得8800万保底收益,而华谊获得12%的发行代理费,为4700万,扣除这两部分之后,再扣除宣发费3000万,剩下的就是发行净收益2.26亿。(发行净收益=发行毛收益-发行代理费-宣发成本-保底-其他相关费用)
发行净收益的部分就可以开始分账了,根据华谊公告,华谊在3个净收益区间享受从70%-90%的分账,实际收益情况对应区间的分账比为70%,即1.58亿。其他四家投资方则相应享受30%的收益,获得6800万分账。
所以,
华谊的总收益为:4700万+1.58亿=2.05亿,由于后期需要刨除的8800万保底华谊之前已经垫付,2.05亿即是华谊的税前净收益。我们推算的这一数值,和华谊公布的1.96亿(以票房9.9亿计算),基本吻合。
其他四家投资方的总收益为:8800万+6800万=1.56亿。1.56亿约为发行净收益2.26亿的69%,所以比高称自己将获得大陆地区发行净收益的约70%,虽然从分账比例上看并非如此,但从发行净收益加上保底之后的总数值上看,这个说法也并不错误。所以双方在分账上其实并未有实质性分歧。
胡明也证实了这一分析,“到上周末为止,我们预计给华谊的利润是2个亿,我们已经相当满足了,扣25%的所得说还挣1亿5。不过最终的分配要看最后票房的总额以及奖励的协议的情况。”
虽然华谊和其他投资方在关于奖励的部分只达成了意向,而未签订协议,公告也披露了这一点,如今出现“分账疑云”,华谊也“不计前嫌”地表示仍然会考虑给其他投资方进行奖励,“《西游》之所以到今天还能在不断挑战华语电影票房最高纪录,无论中间有多少插曲和波折,我们坚信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合作,都会被写进中国电影的历史。我们觉得不论怎样,还是秉持有收益应该分享的理念。”
【疑问4】华谊一月内连发4个公告,最后才公布协议细节?
华谊回应:按照交易所的规则,所有重大事项要公告,还有如果是股价敏感信息,也一定要及时公告。电影在做了试片以后,有2万观众看了,反响非常好,第二天股价就有变化。这种情况下,我们本着公开透明的态度,及时主动公告了这些信息。为什么把协议内容分了几次公告?也有当时的背景。首先我们还是希望公众的注意力在电影上,而不是还没上映就在说怎么分钱。第二,我们觉得这个电影毕竟是由各方合作的,有这么多合作方,票房出来后,毕竟有一个谁赚多谁赚少的问题,担心中间产生误解。所以我们在前面3个公告里都没有讲的这么具体。为什么26号又觉得能说了?是因为公众对于算账的热情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我们的判断是,无论电影观众,还是二级市场股东,都希望了解到这个情况,那么我们就有义务披露,还是要保持一个恰当的透明度,所以把我们所有合约细节都披露了出来。
【疑问5】华谊相比其他4家有保底的投资方,有很大的亏本的风险,且票房过3亿才能开始分账,为何当初愿意参与这个项目?
华谊回应:华谊早于2004年就与星爷合作了《功夫》,但星爷之前的戏在大陆最高的票房是1.6亿,但我们敢于以3亿保底,一是基于今天的市场情况的判断,第二我们非常信任周星驰的电影品质,第三我们对自己的经营能力有信心,所以华谊在一天之内就做了合作的决定。最终在2012年2月21号,签了合作协议,约定了华谊兄弟要投资多少钱,当时签的还是8100万,是中国大陆的保底,对于后面阶梯式的分账也做了约定,基本上合作的主要条款都已经在这个协议里约定完了。影片定档后,去年年底大家看了完成片子都觉得不错,对方提出如果卖得特别好,可不可以有奖励?我们也觉得没问题。我们一直没有完成任何书面文件,所以现在奖励方案也没有定案。
『玖』 华谊兄弟遭受抵制,商誉受损,冯小刚和王中军谁才应该是真正的背锅人
我觉得这件事冯小刚与王中军都脱不开责任,其一是因为在商誉受损方面即使当时没有出现崔永元对于《手机2》曝光涉嫌偷税漏税的事情,在公司的一些运营中因为一些操作,也就是那个业绩对赌协议,最终造成了商誉的流失;其二其因为在出事情以后,因为冯小刚近些年来的舆论并不是很好,因此在去年也出现了冯小刚角色被砍掉的事情,因此也对这个实行“去电影化”之后过度依靠着冯小刚的华谊兄弟造成比较大的打击。
华谊兄弟敢于收购一家刚成立两个月的空壳公司,冯导敢于做出长达5年,将近7亿元的利润承诺,底气何在呢?底气就在于冯导能拍电影,而且拍出的电影能赚钱啊。因此就造成了对于冯小刚的依靠越来越深,而在2016与2017冯小刚也完成了他的业绩,但是近年来在经过崔永元那件事过后,股价接连不断的跌,冯小刚声誉也下降,才造成了这种情况的发生。
『拾』 周星驰告华谊弟案件以败诉结束 周星驰为什么要告华谊兄弟
周星驰诉华谊兄弟要分红败诉
4月15日晚间,华谊兄弟(300027)发布公告表示,周星驰状告上市公司的索赔事件,因缺乏证据支持,法院不予采信,法院驳回崴盈投资有限公司全部诉讼请求。
此前周星驰控股的崴盈投资有限公司一纸诉状将《西游降魔篇》发行方华谊兄弟告上法庭。崴盈投资表示,周星驰曾与王中军口头商定,若票房收入超5亿元,华谊兄弟可给予原告票房分红,双方通过邮件就此达成《补充协议二》。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3年8月30日,《西游降魔篇》的票房收入为12.48亿元。崴盈投资称,华谊兄弟不仅应根据《合作协议》给予收益分成,还应根据《补充协议二》给予票房分红,共计人民币1.77亿元。但目前被告尚有人民币8610万元未支付。
不过,华谊兄弟公共事务部总监张一君称:“关于周星驰所言的《补充协议二》,从始至终双方从未达成一致。”华谊兄弟方面声称,过去20年来公司与上百位知名导演和演员长期多次合作,从未因钱财问题起过纠纷。
【声音】娱乐业法律事务专业咨询机构、如是娱乐法联合创始人刘莐认为:一般而言,重要合同的约定很少会用到邮件协商的方式,因为《补充协议二》是基于此前华谊兄弟保底发行基础上的一个补充协定,所以才会用这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