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宁波银行上海分行信用卡中心个人银行营销类信贷经理具体干啥工作
打电话给信用卡用户、或者其它有个人贷款意向的用户,推介银行的贷款业务。
⑵ 上海银行事总经理陈燕飞是党员吗
银行主要领导应该是的
⑶ 中国银行上海私人银行境内家族信托资产划分
按家族信托持有的不同资产来划分,家族信托可分为金融资产类(含资金类)家族信专托,艺术品家族属信托,不动产家族产信托,股权类家族信托等等。在与合作信托公司开展家族信托业务过程中,以推广金融资产类(含资金类)家族信托为主,其他类家族信托为辅。
以上内容供您参考,最新业务变动请以中行官网公布为准。
如有疑问,欢迎咨询中国银行在线客服或下载使用中国银行手机银行APP咨询、办理相关业务。
⑷ 上海银行家于多少年8月在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设立什么
李铭(1887~1966),字馥孙,浙江绍兴人,日本山口高等商业学校银行学专业 银行家李铭(信丰中学林锐翻拍)毕业,并曾在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实习,积累了丰富的现代银行经营管理经验。回国后,他接手浙江银行,大力推动本行的改革。针对浙江银行官商合办的现状,李铭主动放弃了“官办”色彩浓厚的杭州总行经理的职务,而就任商办势力浓厚的本行上海分行副经理一职。这一行为,无疑显露出李铭的才华和独到的眼光。之后,李铭以上海分行为基地,努力推进银行业务的发展,使该行在1923年与官办化的杭州总行分拆之后,渐趋形成一个富有自身特色的商办化银行。像其他有眼见、有活力的近代银行家一样,李铭也极为重视浙江实业银行的人才构建。
自从出任浙江银行上海分行副经理之后,李铭就凭借其早期的银行经历,重视和努力构建起一个自身的社会人力资本网络。1915年,李铭积极响应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副经理张嘉璈、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总经理陈光甫所创议的同业聚餐会,抓住本国银行在上海的高层每天中午一次聚餐的机会,加深了彼此的理解和信息共通。同时,李铭还以此为契机,逐渐与志同道合、具有现代金融知识的高层管理者,如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副经理张嘉璈,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总经理陈光甫,浙江兴业银行董事长叶景葵、常务董事蒋抑扼、总经理徐新六,大陆银行董事长钱永铭等一起,形成一个以江浙籍银行家为核心的“塔尖”关系网。之后,更是借助同仁中的学缘、友缘等关系扩展到全国银行界,以此产生了一个以李铭等江浙籍银行家为核心的“江浙财阀”。这样,李铭就在浙江实业银行的周围衍生起了一个富有现代金融知识的“专业团体”。以此为基础,李铭等人成立了上海银行公会和全国银行公会,使其辐射面更为广阔,几乎囊括了当时金融界的所有拥有一定实力和影响的中高层人物。之后,凭借“宝塔”中的人脉关系和影响力,李铭曾多次当选为银行公会主席。
1923年,伴随浙江地方实业银行官商分拆,李铭被选聘为浙江实业银行总经理,次年又被推荐为董事长。同时,李铭也利用自身或浙江实业银行所持有别行股份的关系,兼任了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中国垦业银行等的董事。 [1]
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上海金融市场风云突起,银根骤紧,市场萧条。1932年2月8日,由李铭主持的银行公会发起、包括浙江实业银行在内的上海26家银行加入的上海银行同业公会联合准备委员会成立,专门负责办理同业拆款和贴现,以稳定并加强银行业之间的资金融通。李铭出任联合委员会主席。该委员会成立后,将会员银行提供的不动产和有价证券作为准备金,集中保管,并聘请中外专家估定价值,按70%发行“公单”给会员银行。如各行头寸短缺,可持公单按票面金额向联合准备委员会申请贷款。这样,李铭不出一分资本,利用各会员银行原来不能运用的财产,使之变为可以流通的票据、单证,实现了部分资产证券化,以致可以得到现款,达到了对各会员银行自行调节的目的,在一定意义上担负起“银行的银行”的职能。
1933年1月,李铭会同钱新之、陈光甫等上海金融巨头,精心策划,开办了中国第一家正规化票据交换所。
1937年抗战爆发后,李铭立即协助南京政府实行战时金融工作方针。国民政府应上海金融界的请求,下令停业两天,并颁布《非常时期安定金融办法》,限制提存,维护存款占将近全国一半的上海金融业不致因存户无限提存而无法应付。李铭主持的联合准备委员会负责办理同业银行的汇划拆放事宜。在他的从容调度下,短短数月,共计拆放总额达784万余元,拆借银行达38家,保证了上海公共租界内的华资银行不致因战乱而倒闭。
上海沦陷后,李铭受国民政府财政部孔祥熙指派,与浙江兴业银行总经理徐新六一起留在上海,在极端险恶的环境中,共同主持上海金融事务。不料,徐新六不久遭遇空难。上海金融界便由李铭独立支撑。
1940年3月,汪伪政府在南京建立,汪伪中央储备银行也开始组建,伪财政部长周佛海派人四处游说,罗织金融界名流。在上海金融界深孚众望的李铭,成为他们重点争取的对象。周佛海派人拉拢李铭,但是有民族气节的李铭断然拒绝。看到无法用拉拢收买方式使李铭就范,日伪便依靠野蛮的武力相威胁。日伪经过精心策划,在上海街头绑架了深受李铭赏识并被委以上海票据所经理主任的朱博泉,并将李铭被列为黑名单上的第一号人物。1941年3月,在险恶的环境中,李铭由美国领事馆有关人员秘密护送,转移到美国纽约。
其后,国民政府屡屡指派他代表中国政府参加一系列中美经济交流和贸易洽谈活动。李铭成为大洋彼岸的“银行使者”。他曾担任国际货币基金会议中国代表团顾问,又曾以中美商业联合仲裁委员会主任委员身份,负责处理中美两国间的贸易争端。1944年,他出席在美国召开的国际通商会议。会后,他与中国金融界巨头们进行多方面接触,为战后贸易而奔波。
1946年,李铭回到上海,仍任浙江实业银行董事长、上海银行业公会理事长。1947年春,他被国民政府派任“输入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1948年4月,他又担任中央银行贴放委员会委员。8月1 9日,国民政府发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发行金圆券,限期收兑民间金银、外币。李铭以全国银行公会理事长兼上海银行公会理事长的身份,出任国民政府金圆券准备监理委员会主任委员。处分令颁布的第二天,李铭等数十名上海银钱两业的头面人物被请到南京政府行政院,蒋介石亲自接见李铭等人,重申各大银行应立即将全部所存外汇及黄金上缴中央银行,换取金圆券。李铭与陈光甫、钱新之、周作民等人紧急磋商,最终决定由各大银行、钱庄凑足1000万美元上缴中央银行。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李铭辞去了包括全国银行同业公会理事长和金圆券发行准备监理委员会主任委员在内的所有职务,再度赴美。1950年,他在香港设立第一商业银行,自任董事长。1966年10月22日,李铭在香港去世。 [2]
参考资料:
1.
李铭与浙江实业银行的宝塔式团队
http://bank.hexun.com/2011-10-10/134063850.html
2.
李铭
http://www.topnews9.com/html/roc/20120821/9941.html
⑸ 私人银行的独特滋味中圈子是怎么样的
私人银行的客户门槛为 800万以上金融资产 ,提供投融资需求对接、圈子社交、跨领域咨询、家族管理咨询、财务规划、继承管理及子女金融培训、慈善管理等。
虽然上海银行在总行设立了私人银行业务的一级部门,但是并不是独立的事业部模式,仍在大零售体系内推进,业绩是跟分支行双向计量共享。
除了私人银行专属的专家智囊团和增值服务提供商,年内该行将推出私人银行专属客户的借记卡和信用卡。
⑹ 中国创办的第一个旅行社
本文摘自:《档案春秋》2009年第8期 作者:童然星
旅游,在如今已成为一种时尚。但回顾20世纪初,中国还没有近代化的旅游概念,也不具备新式旅游的条件。在英国人托马斯·库克1845年创立世界第一家旅行社之后近80年的1923年8月1日,第一家由中国人创办的旅行社——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简称上海银行)旅行部(后改称为中国旅行社)终于宣告成立。创办人是民国时期著名银行家陈光甫(他创办的上海银行是当时中国最大的私营银行)。
从上海银行旅行部到中国旅行社
清末民初,我国旅游业为少数洋商所垄断,在上海登陆的有英国的通济隆、美国的运通和日本的国际观光局等,但他们服务的对象只限于外国人和白领华人。陈光甫留美多年,又酷爱旅游,他之所以决心创办中国第一家旅行社,据原上海银行天津分行经理资耀华(解放后曾任上海银行总经理)口述:“上海银行办的中国旅行社是我国第一家。陈光甫创办中国旅行社的动机,开始时还不是作为一种业务,而是对抗洋人,为国争气。旧中国旅行社都是英、美、日等帝国主义的洋商所办,中国人要出国,办理旅游手续都要经过他们之手。洋商不仅收费高昂,而且态度傲慢无礼,根本看不起中国人。陈光甫时常出国,时常受气。有一次洋商办事的人傲慢无礼,使他实在忍受不住了,同对方争执了几句,对方冷笑着说:‘你不满意,你们中国人为什么不自己办一个呢?’对陈光甫非常蔑视。陈一怒之下,决心创办中国旅行社。”除了爱国和争回祖国的权利外,陈光甫还认为,为了让国人及各国人士了解中国古老悠久的文化和名胜古迹,也必须建立健全为旅客服务的机构,这是他要创办中国旅行社的又一动因。
1923年4月,由陈光甫任总经理的上海银行正式呈文北洋政府交通部,提请代售火车票,办理旅行业务。当时交通部正召开全国铁路联运会议,该案一经交议,立即遭到身居要职的铁路洋员反对。表面理由是英、日、美、法等国在华均有旅行机构,绝无再设的必要,实际上是担心会削减外国在华旅行机构的既得利益。幸好时任交通总长的叶恭绰、路政司司长刘景山及各路华员皆竭力支持,所以经激烈辩论后终获通过。是年8月1日,上海银行旅行部正式宣告成立。这一天,是中国旅游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天。因为按国际惯例,商业性旅行社的产生是一个国家近代旅游业诞生的标志。
旅行部成立一个月后,即在杭州设立分部,以后陆续扩大规模,5年间,共设立分部11处。1927年,经上海银行董事会开会研究,决定投资5万元(后增资至50万元),旅行部自立门户,6月1日,正式改名“中国旅行社”,并向国民政府交通部申请注册,经该部核准,于1928年1月拿到了第一号旅行业执照。
“顾客至上,服务社会”的办社宗旨
早在创办上海银行时,陈光甫就提出了行训:“服务社会,辅助工商实业,抵制国际经济侵略”。中国旅行社继承了这一口号,以“顾客至上,服务社会”为宗旨,确立了“发扬国光,服务旅行,阐扬名胜,改进食宿,致力货运,推进文化”的二十四字方针,开始了旅行社的创业之路。
刚开始,旅行社的业务比较简单,以客运为主,先是代售国内火车及轮船票,复与美、日铁路公司及美、法、英、日等轮船公司洽妥,代售国外铁路、轮船公司客票,待中国航空公司成立后,再代售飞机票。第一任经理朱成章为累积经验,曾多次身穿招待员制服上车站迎送旅客或亲自驾车为旅客购票,提出了一系列便民措施。
中国旅行社在设立之初是亏本的,以后也长期不能盈利,因此上海银行内部不少人反对这项生意,但陈光甫始终坚持办理。他曾对大家说:“天地间万物有重于金钱者,好感是也。能得一人之好感远胜于得一人之金钱。今旅行社博得社会人士无数量之好感,其盈余为何好耶?”陈光甫同时认为,经过积累经验,改进经营管理,增加服务项目,这种“有形的亏损”,也是可以转变为“有形的盈余”的。陈光甫终以“人争近利,我图远功,人嫌细微,我宁繁琐”的服务态度和实际行动,赢得了众多顾客的好评,旅行社也在与洋商的竞争中站稳了脚跟,并逐渐扭亏为盈。1936年即盈利60万元。这正如金融史专家、上海市金融学会副会长洪葭管先生所说的:陈光甫最终创造成功奇迹的最重要一条,就是他提出了服务社会的理念。
中国旅行社业务大发展
中国旅行社业务发展最迅速的阶段是1931年至1937年,陆续增设的分社和办事处达45所,其拓展有一特点,即与国内新开辟的交通线相同步。中国旅行社的业务范围非常广泛,既办客运,又办货运;既办招待所、旅馆、饭店,又代办火车上的餐饮;既组织国内旅游,又组织国外观光;既代办出国手续,又发行旅行支票;既设立旅行社游览团体,又直接投资开发景点;并牢牢抓住大型会议的机会开展业务。
组织旅行游览是中国旅行社的主要业务,社内专设游览部,每年春季与铁路局协商特开游杭专列,并适时组织海宁观潮、惠山游湖、超山探梅、富江揽胜及游览各地名胜古迹,其中行程较长的如1933年招待爪哇华侨实业考察团游京沪,1937年组织的赣、闽、湘、桂、粤五省旅行团,都深得社会人士的欢迎。1935年8月起,中国旅行社还主办了一种旨在营造集体旅游氛围、领略祖国名胜风光的经常性旅游团体——“中旅社旅游团”,凡参加者可以得到各种优惠,并在总社辟有专室供团员聚会、消闲、联络感情,到1937年春,团员人数已从初创时的150人增加到900人。这种团体对稳定和发展客源,增强旅游部门的凝聚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929年杭州举行首届西湖博览会,盛况空前。中国旅行社从香港、南京、天津等地组织团体赴杭参观,在会议期间提供旅舍、租汽车、代雇向导等,还特别编辑《西子湖》一书散发和在通往博览会的沿途竖立指路牌,为外来者提供游览指南,受到人们的普遍赞誉。此后如1933年在青岛举行的华北运动会,1934年在上海举行的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第十二届全国大会,i935年在上海举行的第六届全国运动会等多次重要会议和活动中,都能看到中旅社的身影。甚至1932年因日本侵略东三省而由“国联”(即国际联盟,是一战后成立的国际组织,二战后被联合国取代)派来的“李顿调查团”(因团长英国人李顿爵士而得名,由英、美、法、德、意等5国代表组成,于当时赴中国实地调查“九一八”事变情况)也由中国旅行社这一民间企业负责接待和办理一应事宜,可见其声誉之隆。
1926年暮春,中旅社首次办理赴日本观樱团。此后,海外市场不断开拓。从1933年起,每年组织中国伊斯兰教信徒赴麦加朝圣团;1936年中国参加柏林第11届奥运会的代表团及参观团的出国手续、票务及行前指导等亦由中旅社办理。仅1931年春与日本国际观光局合作,中旅社就接待了日本游览团体计20余批,参加者3000余人,他们在我国共消费了20余万元,这在当时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
中旅社代办出国手续,深得出国留学生的欢迎。因为从介绍欧美著名大学的章程起,到登记名单、办理留学证书、出国护照、入境证、订舱位、代换外币,直至对方国家派员到码头迎候,再送上火车去应考、留学的学校,这一切都由中国旅行社一手操办。至于中旅社发行的中外旅行支票,不仅为旅客提供了方便,还为上海银行多了一笔活期存款,这在解放前的金融史上也是值得一书的。
严格管理与宣传教育
中国旅行社有着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独到的宣传教育方法。陈光甫曾对旅行社人员说:“吾人有必须注意者,吾人经营斯业,宗旨在辅助工商服务社会,平时待人接物宜谦恭有礼,持躬律己宜自强不息,务求旅客之欢心,博社会之好感,庶几无负创业初衷。”他要求对顾客要笑脸相迎,衣着整齐,手面清洁。对员工一律招考录用,通过培训、实习,达到一定水平后才安排工作,工作后先在各部门轮流循环工作,多年后便成为一名旅游业的多面手。至于人员的升降,一律以才能学识为标准,学历仅作参考,但对导游则要求基本上是大学文科毕业生,上岗后先经培训,还择才送英美深造,并经常请外国专家来进行授课。
人们一接触到中国旅行社,处处能感受到它的与众不同。工作人员一律穿着标志性制服,到车船码头的接待人员还头戴专门制服帽,帽上的“旅”字标识熠熠生辉,五角星红光闪烁,引人注目。工作人员的服务极为周到,不以貌取人。为广泛宣传旅行对社会人生的意义,中国旅行社于1927年创刊《旅行杂志》,为中国第一本旅行类杂志,初为季刊,后改为月刊,由名家执笔,特约撰稿,内容丰富,每期印有数十幅精美照片,公开发行,并分送中外交通机构及其高级职员,以求加强社会各界对中国旅行社的印象。
为加强对国外宣传,1931年中国旅行社通过在美国西雅图所设的通讯社,向美国各界发出招待游华专售邀请信5000封,信笺都经过熏香,富丽精美,赏心悦目,不失为一种极好的宣传。1933年又聘美籍记者斯诺撰写中国风景名胜的英文小册五种,分寄外洋各机关、各轮船公司、各铁路及航空公司。当时许多名人致函中旅,啧啧称道。陈光甫认为:“为社会便利计,又为本行之宣传计,此种宣传力甚大,人人知有中国旅行社,即知有上海银行。”不愧是一位精明的金融企业家。
陈光甫首创中国旅行社,以服务社会为理念,悉心经营,开拓发展,使之成为民国史上第一家大型旅游服务企业,并跻身于世界级旅行社之列。作为中国近代第一家正规的旅行社,中旅社自1923年成立直至1953年宣告结束,以其30多年的不凡旅程,为后人留下了服务社会的宝贵理念和丰富经验,值得后人借鉴与仿效。
⑺ 谁知道上海银行总行 行长名字
傅建华,1991年9月到1992年12月,任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办公室主任;1992年12月到1996年4月,任中国建设银内行上海市分行容副行长;1996年4月到1997年5月,任中国建设银行总行信贷管理部总经理;1997年5月到1997年7月,任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副行长;1997年7月到2004年1月,任上海银行行长、副董事长;2004年1月出任上海银行董事长。 2006年8月2日,傅建华出任浦发银行行长
⑻ 工行上海私人银行中心的联系方式是什么
境内能够提供私人银行服务的经营服务机构,包括除西藏分行以外的36家一级(直属)分行设立的省区分行私人银行中心,其中上海私人银行中心的联系电话为:+86 21 38509500。
⑼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旅行社叫什么
旅游,在如今已成为一种时尚。但回顾20世纪初,中国还没有近代化的旅游概念,也不具备新式旅游的条件。在英国人托马斯·库克1845年创立世界第一家旅行社之后近80年的1923年8月1日,第一家由中国人创办的旅行社——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简称上海银行)旅行部(后改称为中国旅行社)终于宣告成立。创办人是民国时期著名银行家陈光甫(他创办的上海银行是当时中国最大的私营银行)。
从上海银行旅行部到中国旅行社
清末民初,我国旅游业为少数洋商所垄断,在上海登陆的有英国的通济隆、美国的运通和日本的国际观光局等,但他们服务的对象只限于外国人和白领华人。陈光甫留美多年,又酷爱旅游,他之所以决心创办中国第一家旅行社,据原上海银行天津分行经理资耀华(解放后曾任上海银行总经理)口述:“上海银行办的中国旅行社是我国第一家。陈光甫创办中国旅行社的动机,开始时还不是作为一种业务,而是对抗洋人,为国争气。旧中国旅行社都是英、美、日等帝国主义的洋商所办,中国人要出国,办理旅游手续都要经过他们之手。洋商不仅收费高昂,而且态度傲慢无礼,根本看不起中国人。陈光甫时常出国,时常受气。有一次洋商办事的人傲慢无礼,使他实在忍受不住了,同对方争执了几句,对方冷笑着说:‘你不满意,你们中国人为什么不自己办一个呢?’对陈光甫非常蔑视。陈一怒之下,决心创办中国旅行社。”除了爱国和争回祖国的权利外,陈光甫还认为,为了让国人及各国人士了解中国古老悠久的文化和名胜古迹,也必须建立健全为旅客服务的机构,这是他要创办中国旅行社的又一动因。
1923年4月,由陈光甫任总经理的上海银行正式呈文北洋政府交通部,提请代售火车票,办理旅行业务。当时交通部正召开全国铁路联运会议,该案一经交议,立即遭到身居要职的铁路洋员反对。表面理由是英、日、美、法等国在华均有旅行机构,绝无再设的必要,实际上是担心会削减外国在华旅行机构的既得利益。幸好时任交通总长的叶恭绰、路政司司长刘景山及各路华员皆竭力支持,所以经激烈辩论后终获通过。是年8月1日,上海银行旅行部正式宣告成立。这一天,是中国旅游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天。因为按国际惯例,商业性旅行社的产生是一个国家近代旅游业诞生的标志。
旅行部成立一个月后,即在杭州设立分部,以后陆续扩大规模,5年间,共设立分部11处。1927年,经上海银行董事会开会研究,决定投资5万元(后增资至50万元),旅行部自立门户,6月1日,正式改名“中国旅行社”,并向国民政府交通部申请注册,经该部核准,于1928年1月拿到了第一号旅行业执照。
“顾客至上,服务社会”的办社宗旨
早在创办上海银行时,陈光甫就提出了行训:“服务社会,辅助工商实业,抵制国际经济侵略”。中国旅行社继承了这一口号,以“顾客至上,服务社会”为宗旨,确立了“发扬国光,服务旅行,阐扬名胜,改进食宿,致力货运,推进文化”的二十四字方针,开始了旅行社的创业之路。
刚开始,旅行社的业务比较简单,以客运为主,先是代售国内火车及轮船票,复与美、日铁路公司及美、法、英、日等轮船公司洽妥,代售国外铁路、轮船公司客票,待中国航空公司成立后,再代售飞机票。第一任经理朱成章为累积经验,曾多次身穿招待员制服上车站迎送旅客或亲自驾车为旅客购票,提出了一系列便民措施。
中国旅行社在设立之初是亏本的,以后也长期不能盈利,因此上海银行内部不少人反对这项生意,但陈光甫始终坚持办理。他曾对大家说:“天地间万物有重于金钱者,好感是也。能得一人之好感远胜于得一人之金钱。今旅行社博得社会人士无数量之好感,其盈余为何好耶?”陈光甫同时认为,经过积累经验,改进经营管理,增加服务项目,这种“有形的亏损”,也是可以转变为“有形的盈余”的。陈光甫终以“人争近利,我图远功,人嫌细微,我宁繁琐”的服务态度和实际行动,赢得了众多顾客的好评,旅行社也在与洋商的竞争中站稳了脚跟,并逐渐扭亏为盈。1936年即盈利60万元。这正如金融史专家、上海市金融学会副会长洪葭管先生所说的:陈光甫最终创造成功奇迹的最重要一条,就是他提出了服务社会的理念。
中国旅行社业务大发展
中国旅行社业务发展最迅速的阶段是1931年至1937年,陆续增设的分社和办事处达45所,其拓展有一特点,即与国内新开辟的交通线相同步。中国旅行社的业务范围非常广泛,既办客运,又办货运;既办招待所、旅馆、饭店,又代办火车上的餐饮;既组织国内旅游,又组织国外观光;既代办出国手续,又发行旅行支票;既设立旅行社游览团体,又直接投资开发景点;并牢牢抓住大型会议的机会开展业务。
组织旅行游览是中国旅行社的主要业务,社内专设游览部,每年春季与铁路局协商特开游杭专列,并适时组织海宁观潮、惠山游湖、超山探梅、富江揽胜及游览各地名胜古迹,其中行程较长的如1933年招待爪哇华侨实业考察团游京沪,1937年组织的赣、闽、湘、桂、粤五省旅行团,都深得社会人士的欢迎。1935年8月起,中国旅行社还主办了一种旨在营造集体旅游氛围、领略祖国名胜风光的经常性旅游团体——“中旅社旅游团”,凡参加者可以得到各种优惠,并在总社辟有专室供团员聚会、消闲、联络感情,到1937年春,团员人数已从初创时的150人增加到900人。这种团体对稳定和发展客源,增强旅游部门的凝聚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929年杭州举行首届西湖博览会,盛况空前。中国旅行社从香港、南京、天津等地组织团体赴杭参观,在会议期间提供旅舍、租汽车、代雇向导等,还特别编辑《西子湖》一书散发和在通往博览会的沿途竖立指路牌,为外来者提供游览指南,受到人们的普遍赞誉。此后如1933年在青岛举行的华北运动会,1934年在上海举行的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第十二届全国大会,i935年在上海举行的第六届全国运动会等多次重要会议和活动中,都能看到中旅社的身影。甚至1932年因日本侵略东三省而由“国联”(即国际联盟,是一战后成立的国际组织,二战后被联合国取代)派来的“李顿调查团”(因团长英国人李顿爵士而得名,由英、美、法、德、意等5国代表组成,于当时赴中国实地调查“九一八”事变情况)也由中国旅行社这一民间企业负责接待和办理一应事宜,可见其声誉之隆。
1926年暮春,中旅社首次办理赴日本观樱团。此后,海外市场不断开拓。从1933年起,每年组织中国伊斯兰教信徒赴麦加朝圣团;1936年中国参加柏林第11届奥运会的代表团及参观团的出国手续、票务及行前指导等亦由中旅社办理。仅1931年春与日本国际观光局合作,中旅社就接待了日本游览团体计20余批,参加者3000余人,他们在我国共消费了20余万元,这在当时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
中旅社代办出国手续,深得出国留学生的欢迎。因为从介绍欧美著名大学的章程起,到登记名单、办理留学证书、出国护照、入境证、订舱位、代换外币,直至对方国家派员到码头迎候,再送上火车去应考、留学的学校,这一切都由中国旅行社一手操办。至于中旅社发行的中外旅行支票,不仅为旅客提供了方便,还为上海银行多了一笔活期存款,这在解放前的金融史上也是值得一书的。
严格管理与宣传教育
中国旅行社有着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独到的宣传教育方法。陈光甫曾对旅行社人员说:“吾人有必须注意者,吾人经营斯业,宗旨在辅助工商服务社会,平时待人接物宜谦恭有礼,持躬律己宜自强不息,务求旅客之欢心,博社会之好感,庶几无负创业初衷。”他要求对顾客要笑脸相迎,衣着整齐,手面清洁。对员工一律招考录用,通过培训、实习,达到一定水平后才安排工作,工作后先在各部门轮流循环工作,多年后便成为一名旅游业的多面手。至于人员的升降,一律以才能学识为标准,学历仅作参考,但对导游则要求基本上是大学文科毕业生,上岗后先经培训,还择才送英美深造,并经常请外国专家来进行授课。
人们一接触到中国旅行社,处处能感受到它的与众不同。工作人员一律穿着标志性制服,到车船码头的接待人员还头戴专门制服帽,帽上的“旅”字标识熠熠生辉,五角星红光闪烁,引人注目。工作人员的服务极为周到,不以貌取人。为广泛宣传旅行对社会人生的意义,中国旅行社于1927年创刊《旅行杂志》,为中国第一本旅行类杂志,初为季刊,后改为月刊,由名家执笔,特约撰稿,内容丰富,每期印有数十幅精美照片,公开发行,并分送中外交通机构及其高级职员,以求加强社会各界对中国旅行社的印象。
为加强对国外宣传,1931年中国旅行社通过在美国西雅图所设的通讯社,向美国各界发出招待游华专售邀请信5000封,信笺都经过熏香,富丽精美,赏心悦目,不失为一种极好的宣传。1933年又聘美籍记者斯诺撰写中国风景名胜的英文小册五种,分寄外洋各机关、各轮船公司、各铁路及航空公司。当时许多名人致函中旅,啧啧称道。陈光甫认为:“为社会便利计,又为本行之宣传计,此种宣传力甚大,人人知有中国旅行社,即知有上海银行。”不愧是一位精明的金融企业家。
陈光甫首创中国旅行社,以服务社会为理念,悉心经营,开拓发展,使之成为民国史上第一家大型旅游服务企业,并跻身于世界级旅行社之列。作为中国近代第一家正规的旅行社,中旅社自1923年成立直至1953年宣告结束,以其30多年的不凡旅程,为后人留下了服务社会的宝贵理念和丰富经验,值得后人借鉴与仿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