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经济运行分析报告如何写包含哪些内容
通常是针对宏观经济或者某个行业来写经济运行分析报告。而不是针对具体企业运营。这种报告需要很多统计数据作为支持,你可以从统计局网站或者各行业协会网站获取相关数据。具体写法,给你一个参考吧。。
11月份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分析报告
物价涨幅明显增大贷款增速得到控制11月份,我国物价总水平的涨幅明显增大,与此同时,部分生产资料短缺的局面有所加剧,在电力供应不足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柴油、煤炭供应紧张的现象。这些现象通常是经济过热的重要特征,但贷款增速持续减缓表明央行调控货币供应量的措施已开始见效,因此我国经济虽然有过热的风险,但仍在可控制的范围之内。
物价总水平的涨幅增大
11月份,受市场粮食、肉、蛋和鲜菜等农产品价格上扬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1%,其中,城市上涨0.9%,农村上涨1.3%。与上年同月相比,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涨幅比上月增大1.2个百分点,创出了1997年4月份以来的新高。在构成居民消费价格的8个项目中,明显上涨的仅有食品价格和居住价格,同比分别上涨8.1%和3.1%。
11月份,工业品价格涨势有所加快,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1.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5.9%,涨幅分别比10月份增大0.7和1.3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7%,涨幅比10月份增加0.6个百分点;生活资料出厂价格同比下降0.3%,降幅比10月份缩小0.8个百分点。
一些重要生产资料价格涨幅较大。
⑵ 怎么分析经济运行情况
经济形势分析是经济决策的重要基础,对于做好发展和改革工作,实现既定经济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现实经济运行的复杂性,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一份优秀的经济形势分析报告背后,必然包含分析者对工作的高度敬业精神,对数据、资料的缜密分析,对经济运行的敏锐观察,对分析方法和手段的独到运用。
一、经济形势分析工作的地位和特点
这里要讲的经济形势分析特指为地区政府决策服务的短期或即期的区域综合经济形势分析,是指区域综合经济管理部门以统计资料和调查研究为依据,分析和预测经济运行状况,把握经济运行的走势和特点,针对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提出近期经济运行的调节目标和政策措施。经济形势分析的目的,在于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意见,进而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一)经济形势分析是政府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的首要职能和重要工作
政府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特别是发改委,是调节国民经济运行的职能部门。调节经济运行的前提,就是分析和把握经济形势,经济形势不清,调节方向不明。做好经济形势分析工作,是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的基本职能之一。
从本质上说,经济形势分析工作也是一项服务工作。从大的方面来看,就是要为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服务,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从工作中心和工作对象来看,政府综合经济管理部门主要是为四方面服务:
一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坚持把促进经济发展作为经济形势分析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努力把握经济发展走势,切实发现和解决影响经济运行的问题。
二是为各级党委、政府的经济决策服务。及时、正确地提供经济形势分析报告,充分发挥其决策信息的作用,积极主动地当好参谋和助手。特别是要把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关注的热点、难点,作为经济形势分析的聚焦点,加强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是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经济形势分析报告可为企业提供客观、有效的经济运行动态信息,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参考。
四是为民众服务。现在民众对经济信息的需求很大,如国家的政策走向、某个区域的发展情况、一些行业的发展态势等等,经济形势分析报告也是一种公众信息,可为民众提供。
⑶ 经济运行情况分析怎么写
各政府的蓝皮书,发展经济报告,当属最权威模板
宏观经济运行无非是:投资、消费、出口(贸易)
最后的经济发展要落实到就业、收入方面这样才是健康的发展
因此可以考虑失业率、物价指数、通货膨胀率以及经济的预期方面
⑷ 如何做好经济运行分析工作
选定样本,采集及时,数据真实,模型合理,分析到位
⑸ 综合我国目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现在实施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物价全面上涨,为了抑制物价上涨,采取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什么?
调整 整体收入的 平均值 百分比
现代 赚得 和花的钱 平均值不一样
1店卖西瓜 5毛 2店卖同样的西瓜两快二
这个平均值 不一样 或许在现代 有人会夸赞2店会谋利 鄙夷1店愚蠢
但在 正经的文明世界 或社会 2店是犯规还有违法的行为 需要枪毙的
现代的经济 经营 都属于违法现象 或太低 不保本 过太高 欺压百姓
国家应该 制定物价统一法
就是所有类的收益 经营 都应该在 同一水平上
平均值 基础物值价的 百分之三十以内 或百分之十以上
这样就不会有经济泡沫 物价浮动过大的现象
这是在未来 也必须执行的 法案或法律之一
因为只有这样 才能是一个健康的 经济社会体系
这也是大同世界的 经济体系 基础学之一 平衡利益基础值
这也是现在我所能想到的 最健康的管理社会经济体系的办法之一
⑹ 经济运行分析怎么写
经济运行分析报告,可以先概括几点当前经济特点,接着分析一下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然后谈谈目前整体形势和趋势,最后提出一些促进当前经济发展的措施和建议,按照这样的模式叙述基本就差不多了。仅供参考。
⑺ 怎样写好区县经济运行综合分析
综合分析,即针对区域社会经济运行状况进行综合分析、描述、评判。 综合分析是重要的统计产品,是统计部门为决策提供服务的标志性动作。 综合分析折射统计部门的行政作为能力、专业工作水准和工作人员素养。 ■区县“综合分析” 特殊的“常规产品” 区县“综合分析” 特殊的“常规产品” 不少同行以为:选题视角新、分析时效性强、加工力度大的专题分析 属于“拳头产品”,需要下力气抓好,写好;而按照时段频率(月度、季 度、年度)撰写的、以区域经济运行为观察视角的综合分析报告,属于一 般性进度分析,应该是“常规产品”。 所谓常规产品,就是沿袭下来的、例行的、通常的产品。对上述归类 观点,本人不持异议,但有一点需要讨论:区域经济运行综合分析是一个 系统工程,是最需要加工质量的、特殊的常规产品。理由如下: 区县综合分析是重要的决策依据 党政领导的管理、调控范围是以辖区为主体,通过听取、阅看区域经 济运行分析报告,掌握区域经济运行状况、特点、问题,提出调整、完善 区域经济运行的对策、措施。应该说,没有任何一种产品像区域运行分析 那样,能够通过量化的“数据语言”,综合描述区域经济运行态势,提供 直观、具体的决策依据。 如果统计部门提供的综合分析达不到应有的质量标准(资料不全、结 构混乱、表述失当、分析肤浅、视角沉旧、观点错误),不仅产品的决策 依据作用没有发挥,统计部门的形象和地位也会大打折扣。 区县综合分析是特殊的“常规产品” 区县综合分析是特殊的“常规产品” 在诸多统计产品当中,区域经济运行分析报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是一种特殊的“常规产品”,原因有三。首先在于产品的提供周期,即按 照一定的时段频率(特别是季度)提供经济运行报告,恰好与领导对经济 运行的分析、研究、决策周期相吻合;其次在于产品的信息容量,即通过 分析报告、可以对区域经济总量、相关结构、行业(领域)特征,有一个 “全范围、全方位”的综合印象;再次在于产品的分析含量,即除了描述 现状之外,还要观察趋势、归纳特点、分析原因、提出建议。如此“综合 功效”,是其他“常规产品”甚至“拳头产品”都无法替代的。 区县综合分析是难得的历史资料 由于经济运行报告的周期性非常有规律,数据信息经过了梳理、筛选、 提炼和分析加工,特别是以数据信息为载体,记录、描述了不同时段区域 经济运行状况、运行质量及特点,集时段性、连贯性、描述性、背景性于 一体,相对于“数据库(表)”形式,其历史资料的价值更高,更便于使 用和参照。 区县综合分析是关键的基础工作 加工区域经济运行分析报告,绝不像“撰写一篇分析文章”那么简单。 组织区域经济运行分析报告活动,既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关 键的基础工作。 首先,是对“统计数据”的把关。区域分析素材源于不同专业、不同 岗位、不同领域,采集、汇总、初步加工和提供这些素材的过程,也是对 统计数据进行评估和审验的过程。 其次,是对分析素材的关联。当加工者把全部素材进行整合,站在“区 域”角度进行综合评价时,还要对纳入分析视线的统计数据进行关联和对 比,这个过程,是更高层面的评估和审验,不仅要利用指标进行“高层次、 全视角”的观察分析,更要通过关联与对比,发现统计制度(数据采集渠 道与方法;统计指标设置与涵义;指标之间匹配程度;统计信息拥有量及 结构分布与领导决策需求、和描述区域经济运行状况的“分析需求”是否 吻合等)设计和统计信息采集、加工活动的组织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从而提出改进建议。因此,组织区域经济运行与分析报告的活动,是一项 牵动全局的、关键的基础工作。 ■写好“综合分析” 要把握区域特征 写好“综合分析” 要做好区县层面的综合分析,必须吃透区县特定的地域特征,这和掌 握分析方法与加工技能同等重要。如果不了解区情,不清楚区县特定的地 域特征,会在分析产品中出现致命硬伤。 区县地域特征 区县地域特征是什么?是“中观经济”或“次中观经济”。其特征表 现是: 以地域(区划)为调控主体;以特定的地理区位、历史人文、自然资 源为载体;以本地域社会经济活动内容和活动环节为体系(产业布局、行 业构成、经济类型等);以特定范围的管理对象、辖区内的地区差异(城 乡、城乡结合部、平原、山区等)和地域经济为特色。 “中观(区县)经济”既不是(也不存在)完整的国民经济为对象的 宏观经济,也不是以企业单个经济为对象的微观经济,而是介于两者之间。 中观经济统计特征 除地域特征外,“中观(区县)经济”还具有鲜明的统计特征,这些 特征表现为: 经济边缘不够清晰。用统计数据表现的社会经济活动成果不是真正的 “地域切块”成果; 经济流量影响明显。经济流量流入流出,特别是经济“大户”的迁动 会明显影响经济总量及相关结构; 经济轨迹自我留痕。 “中观(区县)经济”运行速度和走向未必和“宏 观地域”同步或同向; 经济成果“数”“实”相异。由于统计制度、经济体制和中观地域因 素,社会经济运行的统计成果和地域实际成果会有很大差异: ×年,发生在××区(县)地域之外的工业活动成果:产值占 42%,增 加值占 39%,利润占 31%,税收占 20%。包含异地成果的产业结构是:一产 3%,二产 51%,三产 46%;剔除异地成果的产业结构是:一产 4%,二产 42%, 三产 54%。 从业人员占全区(县)的比重:某企业为 23%、某经济板块为 56.6%, 而真正在本区(县)地域内的人数分别是 3%、9%。 把握好两个环节 由于类似情况,部分社会经济运行图像均是统计图像,而不是地域图 像。基于上述情况,区县综合分析中应把握好两个环节。 环节一:分析背景要紧贴区域特征 首先,在综合分析的视角上,不能过大或小。如“轻、重工业协调程 度”在区县层面是没资格讨论的,这个视角太过宏观;再如“农产品种植 品种和产量”这个视角又过于微观,不是北京区县(特别是一产比重很低 的区县)综合分析重点,相关话题可在专题分析中讨论。 其次,在描述、分析、判断经济运行状况和解读统计数据时,务必要 考虑本区县的功能定位、地理区位、自然资源、经济格局与特色(包括地 域规划与发展思路),力避抽象的就数说数造成观点或结论谬误。 例:“×年,××区(城市发展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为××%, 低于××区(生态涵养区)第一产业比重××个百分点,希望引起领导关 注”。 上述分析根本没有注意到两个地域之间的特征差异,陷入“就数说数” 的误区。在对该文审核把关时被领导批示为:我区的区位特点、资源构成、 发展格局和××区一样吗?对于某些区域来说,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低不 一定是需要关注的“问题”!也不一定是坏事! 环节二:分析数据要注意“数”“实”差异 综合分析时,要理性观察数据特征与变化,特别是要理清数据图像与 地域图像的差异,在观察视点、评判结论、对策建议等分析文字中,跳出 就数说数的误区,让分析观点更客观、更贴近地域特征。
⑻ 如何做好下一步经济运行分析工作
经济运行分析工作,实际是一项“谋事”的工作。做好下一步经济运行分析工作,一定要在三严三实的基础上,突出经济运行分析的全面性、针对性和分析报告质量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分析要有全面性。只看到经济运行的一面,看不到其影响的另一个方面,容易造成分析者的主观臆断。而这种挂一漏万的主观判断,可能会给决策造成误导,错误的推断造成经济决策失误。
二是突出针对性。亮点要突出,难点要准确,措施要得力,有创新性。
三是包括文字、内容等各方面,在分析报告质量上狠下功夫。
PS:建立经济分析会定期会商制度,集思广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