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
一、发展水平和增长量
(一)发展水平
发展水平是指某一经济现象在各个时期达到的实际水平。如本例各年工业总产值就是发展水平。它说明该厂工业总产值各年达到的水平。
(二)增长量
增长量是指某一经济现象在一定时期增长或减少的绝对量。它是报告期发展水平减基期发展水平之差。这个差数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正数表示增加,负数表示减少。计算增长量,由于采用的基期不同,可分为:逐期增长量和累积增长量。
1.逐期增长量
是报告期发展水平减前一期发展水平之差,说明报告期发展水平比前一期发展水平增加(或减少)的绝对量。
2.累积增长量
是报告期发展水平减固定基期发展水平之差,说明报告期发展水平比固定基期发展水平增加(或减少)的绝对量。
逐期增长量之和等于累积增长量。
二、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
(一)发展速度
发展速度是说明事物发展快慢程度的动态相对数。它等于报告期水平对基期水平之比。表示报告期为基期水平的百分之几或多少倍。发展速度大于100%(或1)表示上升;小于100%(或1)表示下降。
由于基期水平可以是最初水平,也可以是前一期水平,所以发展速度有两种,即:环比发展速度和定基发展速度。
1.环比发展速度
是报告期发展水平与前一期发展水平之比,说明报告期发展水平为前一期发展水平的百分之几或多少倍。
2.定基发展速度
是报告期水平与固定基期水平之比,说明报告期水平为固定期水平的百分之几或多少倍。
(二)增长速度
增长速度是说明事物增长快慢程度的动态相对数。它是报告期比基期的增长量与基期水平之比,表示报告期水平比基期水平增长了百分之几或多少倍。
增长速度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正数表示增长,负数表示降低。增长速度由于采用的基期不同,可分为环比增长速度和定基增长速度。
1.环比增长速度
是报告期比前一期的增长量与前一期水平之比,表明报告期比前一期水平增长了百分之几或多少倍。
2.定基增长速度
是报告期比固定基期的增长量,与固定基期水平之比,表明报告期水平比固定基期水平增长了的百分之几或多少倍。
环比增长速度与定基增长速度无直接关系,即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不等于定基增长速度。但增长速度与发展速度却有一定关系,即发展速度减1或100%等于增长速度
年距增长速度与年距发展速度,亦存在同样的关系,因此
年距增长速度=年距发展速度-1(或100%)
三、序时平均数和平均发展速度、平均增长速度、翻番速度
(一)序时平均数
序时平均数是将动态数列中各时期或时点上的指标加以平均而得的平均数。这种平均数是将某种事物在时间上变动的差异平均化,用以说明一段时期内的一般水平。
序时平均数(又称动态平均数)是与一般平均数(又称静态平均数)不相同的又一种类型的平均数。两者的差别如下:
(1)一般平均数是根据同一时期的标志总量与总体总量计算的; 而序时平均数是根据不同时期的总量指标计算的。
(2)一般平均数所平均的是总体内各单位某一标志值的差别; 而序时平均数所平均的是总体的某一总量指标在时间上的变动差别。
(3)一般平均数通常是由变量数列计算的而序时平均数是由动态数列计算的。
可见序时平均数不论从性质上或计算上都与一般平均数不相同。
下面说明动态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的方法。
序时平均数可根据绝对数动态数列计算,也可根据相对数动态数列或平均数动态数列计算。但根据绝对数动态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是最基本的方法。后两者动态数列的序时平均数的计算,可分别计算分子和分母数列的序时平均数,然后以之对比,即可求得。
下面主要说明根据绝对数动态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的方法。
由于绝对数动态数列有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之分,其计算序时平均数的方法也不一样,故分别加以说明:
(1)由时期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由时期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只需采用简单算术平均法,以时期项数除时期数列中各个指标数值之和即可
(2)由时点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时点数是瞬间数, 一般是期初数或期末数, 在间隔相等的情况下,假定研究现象在时点间隔间变动是均匀的,因而先将两个相邻时点数相加后除以2, 即得这两个时点间的序时平均数,然后再用简单平均法,求出整个时间的序时平均数。
(二)平均发展速度
平均发展速度是动态数列中各期环比发展速度或各期定基发展速度中的环比发展速度的序时平均数。它说明在一定时期内发展速度的一般水平。根据这一定义,那么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方法有几何法和方程法。现从理论动态数列和实际动态数列的关系,说明这两种计算方法。1.几何法平均发展速度
实际动态数列各期环比发展速度连乘积等于理论动态数列中各期平均发展速度的连乘积2.方程法平均发展速度 方程法平均发展速度的特点是实际动态数列各项之和等于理论动态数列各项之和,所以称为“累计法”
(三)平均增长速度
因平均增长速度不等于全期各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故它不能根据各环比增长速度进行直接计算。但可以利用平均增长速度等于平均发展速度减1(或百分之百)进行间接计算。
(四)“翻番”速度指标及其计算
五)运用速度指标的几个问题
(1)平均发展速度与平均增长速度指标, 也是属于统计平均数的范畴。前面在谈统计平均数的计算时,曾强调计算平均数时,要注意平均数的同质性,否则所计算的平均数便是虚构的,没有什么意义的数字游戏。那么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也同样遵循同质性的原则。不过这里指的同质性是另一种意义的同质性,即发展方向的同一性。如果被研究对象在一定时期内发展方向不一致,那就缺乏计算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的基本条件了,所计算出来的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也就缺乏代表性了。
(2)如果事物在发展过程中, 出现剧烈波动、大起大落现象,从平均的观点看,这种现象的离散程度很大,所计算的平均速度指标,代表性也就很低。 在具体运用速度指标时, 必须结合剧烈波动的原因,进行具体分析。
(3)平均发展速度是根据基期和计算期的水平指标计算的。 所以选择基期显得特别重要。必须注意选择正常的时间,亦即未受影响的时间和有意义的时间作为基期。
(4)速度指标与水平指标相结合。 速度指标与水平指标相结合,指的是两方面的结合,一方面是速度指标要与增长百分之一的水平值相结合。有时对比两个事物的发展速度,如果只看速度指标,就说一个快了,一个慢了,可能会得出错误的结论,所以必须结合增长百分之一水平值,具体分析现象的发展情况。另一方面是定基增长量与定基增长速度、环比增长量与环比增长速度相结合,互相补充。
(5)总平均速度指标要与分期速度、分段速度指标相结合。 总平均发展速度,一般反映一段长时间事物发展的情况,但往往掩盖各期发展的情况,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既反映事物发展的情况又能发现事物发展的实现过程。
有时事物发展呈阶段性,各阶段发展不是很平衡,需要分阶段计算平均发展速度,这时就要将总平均发展速度与分阶段平均发展速度结合起来,才能很好地反映事物的具体发展状况。
(6)将有联系的几个不同事物的发展速度进行观察, 更能分析事物的发展规律。例如,将产量、职工人数和劳动生产率的发展速度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三者之间发展速度的关系。若产量的速度虽然快,但主要是由职工人数发展更快造成的,那劳动生产率的发展速度反而受到影响,不符合产量正常发展的规律。
(7)若发展水平出现负的基数时, 则不能计算速度指标。例如,某企业由于改善了经营管理,由亏转盈。负债和盈利是两个性质相反的指标,用符号表示为一负一正。在统计界曾就此问题进行过探索,提出过不少的计算方法,但都很难成立,以致不了了之。
(8)若将速度与图形结合起来, 将生动地描述发展的情况,观察鲜明,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贰』 企业营运性分析包括哪些分析指标
这得看你是什么类的企业?还有你分析的目的是什么?关注点不一样的
『叁』 项目可行性分析所涉及到的数据指标计算
评价项目投资可行性的指标主要有6个,其中2个是静态指标,4个是动态指标。
静态指标:静态投资回收期、投资收益率。
动态指标:净现值、净现值率、获利指数、内部收益率。
衡量一个项目的可行性,可以将可行性分为4种:
1、完全具备可行性:
净现值大于等于0
净现值率大于等于0
获利指数大于等于1
内部收益率大于等于基准折现率(预期的最低必要报酬率)
静态投资回收期小于等于整个计算期的一半
投资收益率大于等于基准投资收益率
也就是说静态、动态指标全部符合要求。
2、基本具备可行性:
净现值大于等于0
净现值率大于等于0
获利指数大于等于1
内部收益率大于等于基准折现率(预期的最低必要报酬率)
静态投资回收期大于整个计算期的一半
投资收益率小于基准投资收益率
也就是说,动态指标全部合格,但静态指标不合格。
3、基本不具备可行性:
净现值小于0
净现值率小于0
获利指数小于1
内部收益率小于基准折现率(预期的最低必要报酬率)
静态投资回收期小于等于整个计算期的一半
投资收益率大于基准投资收益率
也就是说,静态指标全部合格,但动态指标不合格。
4、完全不具备可行性:
净现值小于0
净现值率小于0
获利指数小于1
内部收益率小于基准折现率(预期的最低必要报酬率)
静态投资回收期大于整个计算期的一半
投资收益率小于基准投资收益率
也就是说动态、静态指标全都不合格。
这六个指标的计算方法,有的非常复杂,比如内部收益率,需要逐步测试结合内插法来求得,这里很难讲清楚,所以,如果你想要更清楚相关内容,建议你看看,财务管理的项目投资这一章的内容。
『肆』 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分析时主要看哪些指标
这个在spssau验证性因子分析文档中有详细说明,包括拟合指标、判断标准等。
参考资料:验证性因子分析-SPSSAU
『伍』 流动性分析的常用指标有哪些
你好!
流动性覆盖率(LCR)
净稳定资金比率(NSFR)
流动性缺口率
流动性比例
核心负债依存度
存贷款比例
如果对你有帮助,望采纳。
『陆』 “动态分析指标”是什么意思
包括:
一、发展水平和增长量
(一)发展水平
发展水平是指某一经济现象在各个时期达到的实际水平。如本例各年工业总产值就是发展水平。它说明该厂工业总产值各年达到的水平。
(二)增长量
增长量是指某一经济现象在一定时期增长或减少的绝对量。它是报告期发展水平减基期发展水平之差。这个差数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正数表示增加,负数表示减少。计算增长量,由于采用的基期不同,可分为:逐期增长量和累积增长量。
1.逐期增长量
是报告期发展水平减前一期发展水平之差,说明报告期发展水平比前一期发展水平增加(或减少)的绝对量。
2.累积增长量
是报告期发展水平减固定基期发展水平之差,说明报告期发展水平比固定基期发展水平增加(或减少)的绝对量。
逐期增长量之和等于累积增长量。
二、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
(一)发展速度
发展速度是说明事物发展快慢程度的动态相对数。它等于报告期水平对基期水平之比。表示报告期为基期水平的百分之几或多少倍。发展速度大于100%(或1)表示上升;小于100%(或1)表示下降。
由于基期水平可以是最初水平,也可以是前一期水平,所以发展速度有两种,即:环比发展速度和定基发展速度。
1.环比发展速度
是报告期发展水平与前一期发展水平之比,说明报告期发展水平为前一期发展水平的百分之几或多少倍。
2.定基发展速度
是报告期水平与固定基期水平之比,说明报告期水平为固定期水平的百分之几或多少倍。
(二)增长速度
增长速度是说明事物增长快慢程度的动态相对数。它是报告期比基期的增长量与基期水平之比,表示报告期水平比基期水平增长了百分之几或多少倍。
增长速度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正数表示增长,负数表示降低。增长速度由于采用的基期不同,可分为环比增长速度和定基增长速度。
1.环比增长速度
是报告期比前一期的增长量与前一期水平之比,表明报告期比前一期水平增长了百分之几或多少倍。
2.定基增长速度
是报告期比固定基期的增长量,与固定基期水平之比,表明报告期水平比固定基期水平增长了的百分之几或多少倍。
环比增长速度与定基增长速度无直接关系,即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不等于定基增长速度。但增长速度与发展速度却有一定关系,即发展速度减1或100%等于增长速度
年距增长速度与年距发展速度,亦存在同样的关系,因此
年距增长速度=年距发展速度-1(或100%)
三、序时平均数和平均发展速度、平均增长速度、翻番速度
(一)序时平均数
序时平均数是将动态数列中各时期或时点上的指标加以平均而得的平均数。这种平均数是将某种事物在时间上变动的差异平均化,用以说明一段时期内的一般水平。
序时平均数(又称动态平均数)是与一般平均数(又称静态平均数)不相同的又一种类型的平均数。两者的差别如下:
(1)一般平均数是根据同一时期的标志总量与总体总量计算的; 而序时平均数是根据不同时期的总量指标计算的。
(2)一般平均数所平均的是总体内各单位某一标志值的差别; 而序时平均数所平均的是总体的某一总量指标在时间上的变动差别。
(3)一般平均数通常是由变量数列计算的而序时平均数是由动态数列计算的。
可见序时平均数不论从性质上或计算上都与一般平均数不相同。
下面说明动态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的方法。
序时平均数可根据绝对数动态数列计算,也可根据相对数动态数列或平均数动态数列计算。但根据绝对数动态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是最基本的方法。后两者动态数列的序时平均数的计算,可分别计算分子和分母数列的序时平均数,然后以之对比,即可求得。
下面主要说明根据绝对数动态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的方法。
由于绝对数动态数列有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之分,其计算序时平均数的方法也不一样,故分别加以说明:
(1)由时期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由时期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只需采用简单算术平均法,以时期项数除时期数列中各个指标数值之和即可
(2)由时点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时点数是瞬间数, 一般是期初数或期末数, 在间隔相等的情况下,假定研究现象在时点间隔间变动是均匀的,因而先将两个相邻时点数相加后除以2, 即得这两个时点间的序时平均数,然后再用简单平均法,求出整个时间的序时平均数。
(二)平均发展速度
平均发展速度是动态数列中各期环比发展速度或各期定基发展速度中的环比发展速度的序时平均数。它说明在一定时期内发展速度的一般水平。根据这一定义,那么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方法有几何法和方程法。现从理论动态数列和实际动态数列的关系,说明这两种计算方法。1.几何法平均发展速度
实际动态数列各期环比发展速度连乘积等于理论动态数列中各期平均发展速度的连乘积2.方程法平均发展速度 方程法平均发展速度的特点是实际动态数列各项之和等于理论动态数列各项之和,所以称为“累计法”
(三)平均增长速度
因平均增长速度不等于全期各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故它不能根据各环比增长速度进行直接计算。但可以利用平均增长速度等于平均发展速度减1(或百分之百)进行间接计算。
(四)“翻番”速度指标及其计算
五)运用速度指标的几个问题
(1)平均发展速度与平均增长速度指标, 也是属于统计平均数的范畴。前面在谈统计平均数的计算时,曾强调计算平均数时,要注意平均数的同质性,否则所计算的平均数便是虚构的,没有什么意义的数字游戏。那么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也同样遵循同质性的原则。不过这里指的同质性是另一种意义的同质性,即发展方向的同一性。如果被研究对象在一定时期内发展方向不一致,那就缺乏计算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的基本条件了,所计算出来的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也就缺乏代表性了。
(2)如果事物在发展过程中, 出现剧烈波动、大起大落现象,从平均的观点看,这种现象的离散程度很大,所计算的平均速度指标,代表性也就很低。 在具体运用速度指标时, 必须结合剧烈波动的原因,进行具体分析。
(3)平均发展速度是根据基期和计算期的水平指标计算的。 所以选择基期显得特别重要。必须注意选择正常的时间,亦即未受影响的时间和有意义的时间作为基期。
(4)速度指标与水平指标相结合。 速度指标与水平指标相结合,指的是两方面的结合,一方面是速度指标要与增长百分之一的水平值相结合。有时对比两个事物的发展速度,如果只看速度指标,就说一个快了,一个慢了,可能会得出错误的结论,所以必须结合增长百分之一水平值,具体分析现象的发展情况。另一方面是定基增长量与定基增长速度、环比增长量与环比增长速度相结合,互相补充。
(5)总平均速度指标要与分期速度、分段速度指标相结合。 总平均发展速度,一般反映一段长时间事物发展的情况,但往往掩盖各期发展的情况,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既反映事物发展的情况又能发现事物发展的实现过程。
有时事物发展呈阶段性,各阶段发展不是很平衡,需要分阶段计算平均发展速度,这时就要将总平均发展速度与分阶段平均发展速度结合起来,才能很好地反映事物的具体发展状况。
(6)将有联系的几个不同事物的发展速度进行观察, 更能分析事物的发展规律。例如,将产量、职工人数和劳动生产率的发展速度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三者之间发展速度的关系。若产量的速度虽然快,但主要是由职工人数发展更快造成的,那劳动生产率的发展速度反而受到影响,不符合产量正常发展的规律。
(7)若发展水平出现负的基数时, 则不能计算速度指标。例如,某企业由于改善了经营管理,由亏转盈。负债和盈利是两个性质相反的指标,用符号表示为一负一正。在统计界曾就此问题进行过探索,提出过不少的计算方法,但都很难成立,以致不了了之。
(8)若将速度与图形结合起来, 将生动地描述发展的情况,观察鲜明,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柒』 怎么分析个性指标
你好,个性指标主要分析如下:当CI指标上升时,说明该股走势强于大盘;反之,当CI指标下降时,说明该股走势弱于大盘。
『捌』 分析公司成长性的主要指标有哪些
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税后利润增长率、股东权益比率、毛利率、主营业务增长率。
『玖』 分析仪器的性能指标有哪些
答:测量仪表的好坏可通过其准确度、重现性、灵敏度、响应时间、零点漂移和量程漂移等指标来反应。
(1)准确度:也称精确度,即仪表的测量结果接近实值的准确程度。可以用绝对误差或相对误差来表示:
①绝对误差=测量值-真实值
②相对误差=绝对误差/真实值
任何仪表都不能绝对准确地测量到被测参数的真实值,只能力求使测量值接近真实值。在实际应用中,只能是利用准确度较高的标准仪表指示值来作为被测参数的真实值,而测量仪表的指示值与标准仪表的指示值之差就是测量误差。误差值越小,说明测量仪表的可靠性越高。
(2)重现性:是指在测量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用同一仪表对某一参数进行多次重复测时,各测定值与平均值之差相对于最大刻度量程的百分比。这是仪器、仪表稳定性的重要指标,一般需要在投运时和日常校核时进行检验。
(3)灵敏度:指的是仪表测量的灵敏程度。常用仪表输出的变化量与引起些变化的被测参数的变化量之比来表示。
(4)响应时间:当被测参数发生变化时,仪表指示的被测值总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准确地表示出来,这段和被测参数发生变化滞后的时间就是仪表的反应时间。有的用时间常数表示(如热电阻测温),有的用阻尼时间表示(如电流表测电阻)。
(5)零点漂移和量程漂移:是指对仪表确认的相对零点和最大量程进行多次测量后,平均变化值相对于量程的百分比。
希望对你有帮助,欢迎交流。
『拾』 excel里的数据分析相关性,方差分析的各个指标是什么含义
我想你的第一个表里面的东西什么含义不用我说了吧?下面我来说说第二个表--方差分析
SS代表离均差平方和,组间SS反映各组数据的差异性,其值等于两列各自和的平方除以各自列内数据个数的和,再减去两列的总和的平方除以总个数,比如你上面930*930/18+897*897/18-(930+897)*(930+897)/36=29.866;组内SS反映组内数据的变异情况,其值等于总SS-组间SS;总SS的算法是两列中每个数据的平方和减去两列数据的总和的平方除以两列数据的总个数;
df叫做自由度,组间df=列数-1,组内df=数据个数-列数
MS代表均方,这可以代替离均差平方和以消除各组内数据个数不同产生的影响,其值=SS/df
F值是组间均方除以组内均方得到,F值与1比较若接近1,说明组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若F远大于1,说明组间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F值越大代表两组数据越不相关)
F crit是一个特定值,这个值可以通过查阅F界值表得到,一旦你的组数和组内数据个数确定,F crit值也就一定了(所谓特定值就这个意思)
P-VALUE检验假设成立条件下F值大于F crit的概率,不懂可以去学统计学的F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