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股市分析 > 高处不胜寒比喻股市

高处不胜寒比喻股市

发布时间:2021-05-04 04:39:39

㈠ 什么叫“高处不胜寒”现在用这句话来比喻什么啊

“高处不胜寒”现在比喻一些位高权重的人,没有知心的朋友,经常感觉被别人从高高的位置上推下来.简单的说就是,站在高高的地方承受不住那里的风寒.又比喻一个人在技艺或修为上所达到的极高境界。境界越高,能够做伴的人就越少,越会感到孤独与寒冷。

㈡ 高处不胜寒是什么意思啊`>

诗的原意是说越高的地方会越加的寒冷,但是现在这句话是用来形容,人的地位或者能力太高而受到重视的人往往会被别人疏远,也就是指孤独寂寞的意思

㈢ 高处不胜寒究竟如何解释,喻意是什么

意思是说一个人站在高处,不敌那里的寒冷,比喻一个人高高在上,没有人能和自己比,但是却因此而感到非常的孤独.

㈣ 高处不胜寒`是什么意思

诗的原意是说越高的地方会越加的寒冷,但是现在这句话是用来形容,人的地位或者能力太高而受到重视的人往往会被别人疏远,也就是指孤独寂寞的意思。

㈤ 高处不胜寒的比喻义具体指什么请举例子加以说明

”高处不胜寒”现在比喻一些位高权重的人,没有知心的朋友,经常感觉被别人从高高的位置上推下来.简单的说就是,站在高高的地方承受不住那里的风寒.又比喻一个人在技艺或修为上所达到的极高境界。境界越高,能够做伴的人就越少,越会感到孤独与寒冷。

㈥ “高处不胜寒”是什么意思

“高处不胜寒”的意思是: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该句选自宋代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该句的白话释义是: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人。北宋诗人、词人,宋代文学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

(6)高处不胜寒比喻股市扩展阅读:

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㈦ 高处不胜寒是什么意思,通俗点解释下

直译意思为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出自苏轼(北宋)的《水调歌头》。地理解释为因为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在地球表面,距离地面越远,气温就越低,气温随着高度增加而降低。

而现在用来比喻一些位高权重的人,没有知心的朋友,经常感觉被别人从高高的位置上推下来,简单的说就是,站在高高的地方承受不住那里的风寒。也比喻一个人在技艺或修为上所达到的极高境界。境界越高,能够做伴的人就越少,越会感到孤独与寒冷。

(7)高处不胜寒比喻股市扩展阅读:

诗词背景

苏轼《水调歌头·中秋》一词中,“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公元1071年(宋神宗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

在此词中,苏轼把“琼楼玉宇”暗喻为皇帝的居所,“高处不胜寒”更是巧妙地表明他已清醒地认识到在朝廷的风险。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一句,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充分说明了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之间抉择上独自徘徊的困惑心态,这正是苏轼矛盾心理的纠结之所在,也是他中秋之夜一腔愁思的根源之所在。

参考资料:网络-高处不胜寒

㈧ 高处不胜寒的寓意

高处不胜寒现在比喻一些位高权重的人,没有知心的朋友,经常感觉被别人从高高的位置上推下来.简单的说就是,站在高高的地方承受不住那里的风寒.又比喻一个人在技艺或修为上所达到的极高境界。境界越高,能够做伴的人就越少,越会感到孤独与寒冷。
出处是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

㈨ 高处不胜寒比喻人是什么意思

“高处不胜寒”比喻人的意思:

1、比喻一些位高权重的人,没有知心的朋友,经常感觉被别人从高高的位置上推下来。

2、比喻一个人在技艺或修为上所达到的极高境界,境界越高,能够做伴的人就越少,越会感到孤独与寒冷。

“高处不胜寒”出处与缘由

“高处不胜寒”出自苏轼(北宋)的《水调歌头》

苏轼《水调歌头·中秋》一词中,“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公元1071年(宋神宗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

在此词中,苏轼把“琼楼玉宇”暗喻为皇帝的居所,“高处不胜寒”更是巧妙地表明他已清醒地认识到在朝廷的风险。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一句,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充分说明了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之间抉择上独自徘徊的困惑心态,这正是苏轼矛盾心理的纠结之所在,也是他中秋之夜一腔愁思的根源之所在。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高处不胜寒

阅读全文

与高处不胜寒比喻股市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豆油期货交割质量标准 浏览:220
外汇风险防范论文 浏览:514
小本理财投资交易 浏览:283
北京中金恒昌投资担保有限公司 浏览:607
2014年上半年贷款 浏览:279
我乐股票什么时候上市 浏览:770
贷款通则老版本 浏览:393
基金嘉实回报混合 浏览:678
团贷网投资人统计 浏览:728
上海艾瑞德投资公司 浏览:356
基金有退市的风险吗 浏览:6
30年房改房贷款 浏览:690
3990日元代表多少人民币 浏览:59
国人住酒店可以付外汇 浏览:7
售出交易性股票投资 浏览:274
jw外汇 浏览:418
基金基本不赚钱 浏览:959
cme人民币外汇期货杠杆率 浏览:153
人民币期货在香港上市公司 浏览:237
鹏华添利宝基金如何 浏览: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