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唐代元稹的诗《寄乐天》与白居易的诗《江楼月》的原文及分析鉴赏
寄乐天本篇作于元和十三年(818)通州任所。元稹与白居易都是少怀壮志,年青气盛,以济世拯民为己任。两人意气相投,一同致力于朝政革新,但仕途险恶,同被远谪。诗中回忆年青时的住事,对比今日的处境,不胜岁月蹉跎、有志难伸之感,为白居易悲伤,也是为自己悲伤。瞻望未来,前途何在?虽不曾意绪消沉,却也迷惘困惑。诗人的九折回肠、百般伤感,在诗中以常语出之而浅中见深;表现出志士失路、才人沦落的悲哀,令人慨叹不已。 江楼月:这是白居易给元稹的一首赠答诗。元和四年(809)春,元稹以监察御史使东川,不得不离开京都,离别正在京任翰林的挚友白居易。他独自在嘉陵江岸驿楼中,见月圆明亮,波光荡漾,遂浮想联翩,作七律《江楼月》寄乐天,表达深切的思念之情。后来,乐天作《酬和元九东川路诗十二首》,在题下注云:“十二篇皆因新境追忆旧事,不能一一曲叙,但随而和之,唯予与元知之耳。”这首七律《江楼月》是其中第五首。
诗的前半是“追忆旧事”,写离别后彼此深切思念的情景。“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明月之夜,清辉照人,最能逗引离人幽思:月儿这样圆满,人却相反,一个在嘉陵江岸,一个在曲江池畔;虽是一般明月,却不能聚在一起共同观赏,见月伤别,顷刻间往日欢聚步月的情景浮现眼前,涌上心头。“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以“一宵”言“相忆”时间之长;以“潜”表深思的神态。由于夜不能寐,思绪万千,便从人的悲欢离合又想到月的阴晴圆缺,嘉陵江岸与曲江池畔相距甚远,能否都是“明月”之夜呢?离情别绪说得多么动人。“两地阴晴远不知”在诗的意境创造上堪称别具机杼。第一联里离人虽在两地还可以共赏一轮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