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从众是一种什么接受群体影响的方式
一、什么是从众?
从众是指根据他人作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
从众的形式包括顺从和接纳。
靠外在力量表现出来的从众行为叫做顺从,我们之所以顺从,主要是为了得到奖励或避免惩罚。如果我们的顺从行为是由明确的命令所引起的,那么我们称它为服从。
真诚的、内在的从众行为叫做接纳。有时接纳会紧跟顺从。如下例:
纳粹选择军队候选人是基于其对权威的尊重与顺从。但是,单有这些倾向不能造就一个拷问官。于是,他们就委派受训者去看守囚犯,接着,参加搜捕队,然后,殴打囚犯,再接下去,观看整个拷问过程,最后亲自动手拷问。这样一步一步,一个服从的但其他方面仍正常的个体,逐渐发展成一个残暴的君王。顺从滋生了接纳。
二、从众是好是坏?
从众有时是坏的(会导致有些人酒后开车或表现出出种族歧视行为)
有时是好的(可以阻止人们排队时插队)
有时却无关紧要(网球运动员喜欢穿白色球衣)
当个体与周围其他人太不一样时会感觉不舒服。但,至少在西方文化中,如果个体与周围其他人完全一样的话,也会感觉不舒服。霍华德•弗洛姆金的实验表明,当个体认为自己是独特的并且这种独特感是中等程度时会产生较好的自我感觉。进而,他们将以维护自己个性的方式来行动。
三、哪些因素可以影响从众行为?
1、群体规模
米尔格拉姆的一个研究得出的结论:过路人模仿一个群体抬头观望的百分比随群体规模增加呈增加的趋势。
两个三人组引发的从众比率要比一个六人组引发的从众比率高。三个两人小组引发的从众比率更高。很显然,多个小群体的一致意见会使某个观点更可信。
2、一致性
当前面所有人都给出一致的错误答案时,个体的从众行为可能性增加。
但当有人作出正确答案破坏了群体的一致性时,个体的从众行为只有通常的四分之一。
3、凝聚力
引入一个名词:团体迷思
团体迷思指团体在决策过程中,由于成员倾向让自己的观点与团体一致(为了维护团体的凝聚力),因而令整个团体缺乏不同的思考角度,不能进行客观分析。一些值得争议的观点、有创意的想法或客观的意见不会有人提出、或者是遭到忽视及隔离。团体迷思可能导致团体作出不合理、甚至是很坏的决定。部分成员即使并不赞同团体的最终决定,但在团体迷思的影响下,也会顺从团体。
4、地位
地位高的人往往有更大的影响力,有时,人们会想方设法避免与地位低的人或受到别人嘲笑的人的意见相一致。
5、公开的反应
与面对群体相比,在秘密投票间里,我们更容易坚持自己的信仰。
6、无事前承诺
作出公共的承诺往往会使人们难以后退,对从众有正反两方面影响。
事前承诺:个体一旦对自己的立场做了承诺,就很少屈服社会压力。譬如说体操比赛的裁判,当看到其他裁判的评分后很少改变自己的分数。
而另一方面,环境保护主义者要求人们对回收废品、节约能源作出承诺,与声嘶力竭地呼吁相比,这更可能改变自己的行为。
四、个体为什么会从众?
1、规范影响
当人们需要面对群体做出反应时,会表现出较高程度的从众行为。
2、信息影响
如果任务难度比较大,个体感到无力胜任,也就是当个体关心行为的正确性时,也会表现出较高程度的从众行为。
五、一点思考
人们可能认为,奥斯维幸集中营的军官都是缺乏文明的恶棍。但是,在一天幸苦的工作之后,这些军官会欣赏贝多芬和舒伯特的音乐来舒缓自己。参加制定纳粹大屠杀的最后解决方案的14人中,有八个获得欧洲大学的博士学位。像绝大多数纳粹分子一样,他们表面看起来与正常工作的普通人没有两样。穆罕默德•阿塔,911事件的主谋,有报告说他曾是一个好孩子,是良好家庭出身的优秀学生。
在邪恶力量的支配下,善良的人们有时也会堕落,他们会对不道德行为进行合理化归因。
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在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谈谈你对我国治国方略理解8百字
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历史性任务,确立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方针。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重新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开启了蓬勃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虽然困难重重,但毕竟法律体系的建设已经起步。
从党的十二大召开至党的十四大召开前,立法工作全面展开,在此期间,我国立法或者修改法律100多件。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首次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首次明确“到2010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至2010年底,我国已制定宪法和现行有效法律共237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法律、法规基本含盖了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统一、符合现阶段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以宪法为核心和统帅,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等层次,宪法相关法、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部门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建成。
2011年3月10日上午,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吴邦国委员长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中宣布,党的十一大提出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立法工作目标,已经如期完成。
二十多年过去了,重温自己从事法律工作的经历,回顾我国的法制建设的历程,法制建设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密不可分,与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实践密不可分,与中国共产党高超的执政智慧密不可分。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是我国改革开放、维护社会稳定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同时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础。比如说劳动法律的起草,最早颁布的是《劳动法》,直至1997年才制定并颁布了《劳动合同法》,2010年颁布了《社会保险法》,至此劳动法律的框架基本建成,劳动法律基本完备。1996年我国才开始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度,在改革过程中,不顾实际,当时就制定一部完备的《劳动合同法》是难以想象的事情,无论是立法本身,还是立法后的执行过程,都难以想象。但是通过十多年的实践,当劳动合同制度的丰富实践为立法提供了大量的经验,同时劳动合同关系中两个主体劳动者和用工单位的矛盾凸显的时候,为了调整劳动者与用工单位之间的矛盾,协调劳动者与用工单位之间的关系,维护各方的利益,更好地维护社会的稳定,及时制定了《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障制度配套建立于1996年,当年由国务院制定了《工伤保险条例》等一系列的法规,并没有直接制定《社会保险法》,通过十几年的实践,在已经初步建成社会保险体系后,根据实践经验制定了《社会保险法》。
有幸见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建成,深深地感悟到三十几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坚持改革开放,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改革开放的新经验,这些成就就体现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
㈢ 牵挂一个人的心情短语
1、想你,从嘴到心,从早到晚,无时没有,无处不在,我在想念你!一种欲望无比强烈,想要和你在一起!
2、我对你的思念如同空气是我唯一不可缺少的。
3、蓝天碧海终有涯,你我之情无时尽,我将浓浓长思念,化作期盼与祝福。
4、你知道思念一个人的滋味吗,就像喝了一大杯冰水,然后用很长很长的时间流成热泪。
5、一年,我只想你个月。一周,我只想你天。思念像马拉松一样漫长,像万里长城一样绵长,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欠我的感情债,等你周末分期偿还。
6、等,无止境的等,而思念却填满了我的心。
7、想你,清风朗朗,轻风又起,捧起一杯不觉已清泪两行。在清请淡里呢喃着你的名字。用丝丝温柔织成一透明的茧子。将自己静静的包围。
8、奈何爱还在眉头,欲走还留,我的思念向谁送。
9、山川河流可以使人与人互相阻隔,却无法将心与心阻隔,无论你走到天涯海角。我的心永远陪伴着你。
10、白驹过隙,带走的只是时间,却不曾带走思念。
㈣ 冰棍理论的争议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以国企改革中的MBO(管理层收购)为靶子,炮轰了一些人对于国有资产不断消融的“冰棍理论”。郎咸平认为,国有企业改革中所显现的问题,是一个缺乏信托责任的问题。国有企业老总做好是应该的,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事实上你做错了事情并未负起相应的责任。这是因为我们的土壤出了问题,一个没有信托责任的土壤,这会造成社会贫富更加悬殊,社会更加不安宁。郎咸平说,有人提出一套荒谬的理论叫“冰棍理论”,说国有企业底子不好,就像冰棍一样逐渐融化,与其自己融化光了,不如送给国企老总。这是一种无道德、无良知的理论,是掠夺国有资产的理论。郎咸平认为,我国国企改革目前缺乏的是严刑峻法所催生的信托责任。“现在国企改革缺的不是激励机制,而是需要用严刑峻法推广信托责任”,郎教授对此深信不疑
㈤ 全球为什么关注气候变暖的问题
如果气候持续变暖,那么地球上的冰山就会溶化,那地球上的陆地将会被淹没。
㈥ 世界上最有钱的国家
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 Luxembourg(卢森堡),已连续多年人均收入水平排名世界第一。
卢森堡大公国(卢森堡语:Groussherzogtum Lëtzebuerg,法语:Grand-Duché de Luxembourg,德语:Großherzogtum Luxemburg),简称卢森堡,位于欧洲西北部,被邻国法国、德国和比利时包围,是一个内陆小国,也是现今欧洲大陆仅存的大公国,首都卢森堡市。
因国土小、古堡多,又有“袖珍王国”、“千堡之国”的称呼 。
卢森堡地形富于变化,在历史上又处于德法要道,地势险要,一直是西欧重要的军事要塞,有北方直布罗陀的称号。
卢森堡于公元963年形成统一体。15~18世纪经历西班牙、法国、奥地利的统治,1815年成为大公国。1867年成为中立国,1948年起放弃中立。
卢森堡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欧盟和北约创始成员国之一,拥有欧盟多个下设机构,如欧洲法院、欧洲审计院以及欧洲投资银行,被称为继布鲁塞尔和斯特拉斯堡之后的欧盟“第三首都”。
同时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还是欧元区内最重要的私人银行中心,及全球第二大仅次于美国的投资信托中心。金融、广播电视、钢铁是其三大经济支柱产业,该国失业率极低,人均寿命80岁。
(6)融化信托扩展阅读:
经济
1、概况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连续多年位居世界前列。自然资源贫乏,市场狭小,经济对外依赖性大。钢铁工业、金融业和卫星通信业是卢森堡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586.3亿美元,经济增长率3.1%。
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624亿美元,经济增长率2.3%。(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主要经济数据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624.04亿美元(2017年)。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4万美元(2017年)。
经济增长率:2.3%(2017年)。
货币名称:欧元(Euro)。
通货膨胀率:2.3%(2018年11月)。
失业率:5.5%(2018年)
2、资源
资源贫乏。森林面积约9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1/3。卢98%的能源靠进口,主要是天然气和石油产品。2016年全国电力消费的11.7%靠自产,其中7.1%来自可再生能源。卢政府反对发展核能。
3、农业
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不断下降,2016年约为0.2%。农业生产主要位于卢北部、东部,多半由拥有50公顷以上土地的大农场经营,其中畜牧业占农业生产50%以上,另有葡萄种植、林业、狩猎、渔业等。农业用地13.14万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