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理财融资 > 希法亭金融资本

希法亭金融资本

发布时间:2021-05-14 15:54:21

㈠ 1.近代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方式主要有()、()、()、()等

背景:1、三国干涉还辽 ,拉开瓜分的序幕
2、《中俄密约》1896李鸿章:俄国取得中东铁路的修筑权,这是导火线 ;3、在工业革命的刺激下,帝国主义迫切需要扩大市场和寻求原料,这是最主要的国际背景。

瓜分狂潮的方式:
1、租借地;2划分势力范围
德国胶州湾山东
俄国旅顺、大连长城以北、新疆
法国广州湾两广云南
英国新界、威海长江流域
日本台湾福建
3、资本输出(方式):a、政治贷款;b铁路矿山修筑;c、开矿设厂
提问者评价
谢谢大家~~~

㈡ 再生产公式的参考书目

①C.贝特尔海姆:《凯恩斯和马克思著作中的国民收入、储蓄和投资》,1948年英文版。
②J.格洛姆鲍夫斯基:《扩大平衡再生产和固定资本》,1976年英文版。
③鲁道夫?希法亭:《金融资本》(1910),1981年英文版。
④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1913),1951年英文版。
⑤R.罗斯多尔斯基:《马克思的〈资本论〉的形成》(1968),1977年英文版。
⑥保?斯威齐:《资本主义发展的理论》,1942年英文版。
⑦都留重人:《凯恩斯与马克思──总体方法论》(1954),
⑧卫兴华:《政治经济学原理》(2004年版),
⑨载D.霍罗维茨编《马克思与现代经济学》,1968年英文版,
⑩杨斌林,《再生产平衡表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⑾杨斌林,《政治经济学创新与西方经济学批判》,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㈢ 能不能认为的制造金融危机难道货币战争中的银行家控制市场都是假的吗

货币战争相关问答
回答者:张宇燕
问题一:中信出版社最近出版的《货币战争》一书,在社会上引起了热烈反响。在书中,作者宋鸿兵先生讲述了以罗斯切尔德家族为代表的“国际银行家”操纵世界300年工业化历史的故事。他所讲的那些听上去令人震惊的故事都是真的吗?
答:对你提出的问题的一个简单回答是:我不知道。在世界近代金融史上,罗斯切尔德家族的确曾有过很大的影响力。他们一度呼风唤雨,左右逢源,这 些都是有案可查的。不过这个家族目前的情况如何,则不太好说。宋鸿兵先生认为,如果仅按照每年6%的收益率来计算其家族资产,到今天大约有50万亿美元之 巨。如此庞大的资产以什么形式存在呢?应该主要是金融资产。可是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估算,截止到2006年底包括各种衍生品在内的全球金融资产总值为 350万亿美元左右。这样算来,仅罗家族就拥有世界全部金融财富的七分之一。坦率讲,对这个数字我将信将疑。
尽管数字可能与事实有出入,但说西方世界是由为数极少的精英所运作,我大体上还是赞成的。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就曾经指出,任何时期、任何国家 的上层都是由5%的人口构成的。这种被称作“布罗代尔5%法则”的现象,在欧洲和美国表现得特别明显。而少数上层成员中就一定包括罗斯切尔德那样的家族。 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我觉得《货币战争》所依据的逻辑框架看上去还是正确的,更重要的是,它谈了一个相当关键的问题。在这本书的扉页上我写的那两句推介语, 应该说基本表达了我对此书及此问题的总体看法:“这本书印证了我多年研究所形成的一个观念,即谁控制了货币谁就能支配一切;不过,我也同样希望作者讲述的 故事纯属臆想,因为这样我们便可以坚守住以往的信仰,即人类大致生活在一个诚实的世界中,没有被一小撮国际银行家玩弄于股掌。”
我越来越感觉到,以前许多人对货币问题的重要性过于低估了,以为货币不过是附在物质生产“肌体”上的“一张皮”,是派生物,其基本功能是服务于 物质生产,也就是说要方便贸易、加快流通、增进分工。就经济学而言,不仅微观经济学中没有货币的位置,在宏观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中涉及货币及汇率政策的场 合,货币都是作为一个外在物存在的,其本身并非整个生产过程的一部分。有趣的是,在认为“唯有货币是重要的”货币主义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看来,货币政策至多 在短期能够对生产过程施加些影响,而长期看货币是中性的。值得一提的是,最近流行于中国的制度经济学,其中也几乎看不到货币的踪影。对此,宋鸿兵先生则反 其道而行之,在《货币战争》中明确提出,在资本主义社会,真相是金融资本不仅主导整个物质生产过程,而且控制整个人类历史进程。
对接受主流经济学的人而言,货币作为一种权力并被国家或国家背后的金融大亨用来作为实现自身目标之工具,这一逻辑很新鲜,甚至有些振聋发聩。其 实这并不是全新的或具有独创性的观点。列宁在一百年前就曾在《帝国主义论》中说过,资本主义的高级阶段之一便是金融寡头的垄断。希法亭于列宁之前在《金融 资本》中也深入地触及了这一命题。除此之外,一些非主流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也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过货币本质问题。德国经济学家南普在其1924年出版的《货 币的国家理论》中就曾明确指出,货币和国家密不可分,脱离了国家的货币便成为无源之水,而没有以货币表现的征税权力的国家则形同虚设。古德哈特在1998 年的一篇题为《货币的两重含义》论文中,更是喊出了“货币即权力”的口号。而当今走红的金融史学家尼尔·弗格森在六年前出版的《金钱联系》中论证说,货币 的主要功能并不在于使世界运转起来,它自始至终都是使支撑现代经济生活的各种制度得以形成、并与战争密切相关的政治事件。顺带提一句,弗格森大概是对罗斯 切尔德家族史了解最多、也是最深入的人了。遗憾的是我没读过他得以成名的罗斯切尔德家族史论著。我对这部书很感兴趣,但又实在是无暇阅读。看来只有等将来 再读了。
问题二:对于“国际银行家”这个群体,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看待?
答:读了《货币战争》,普通读者会很惊愕,世界怎么能是这样呢?由几个大老板在幕后控制,甚至经济危机和世界大战等灾难竟然都是他们精心策划 的,用作者的话讲叫做“金融定点爆破”,他们有那么大的能量吗?他们真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吗?要回答这样的问题,首先要对“国际银行家”下个定义。从狭义 的角度看,他们只包括那些大的商业银行家和投资银行家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的领袖等人。虽说能量确实巨大,但如果不和国家结合起来,这些人便永远只能做全球政 治经济舞台上的配角。广义地讲,“国际银行家”还包括世界各国的中央银行家。一旦把中央银行家包括进来,也就是把国家权力引入其中,“国际银行家”就足以 成为全球主宰。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一个全球金融资产迅速膨胀的世界里,广义“国际银行家”的主导地位还会得到进一步加强。
从人的本性上看,银行家们一定是想通过金融权力来控制世界的,因为做到这一点会带来巨大的利益,而逐利又是他们实现自身价值的最终途径。不过靠 一两个家族的力量实现这一愿望的难度是很大的。全球金融市场毕竟不是一个完全垄断的市场,而是一个寡头市场,也就是说有一批实力雄厚的金融集团。这样一 来,为了控制世界,就需要银行家们形成团队,采取集体行动。按照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除了存在共同利益之外,结盟或共谋还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人数 要少,否则会出现“搭便车”现象;二是要有所谓“选择性激励”,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胡罗卜加大棒”。再有一个条件是各集团之间相互博弈的时间或次数要足 够长和足够多。满足了这些条件后,“国际银行家”作为一个群体便会应运而生。全球银行家在过去几百年间结成了一个同盟并将世界玩弄于股掌之中,这样的局面 在《货币战争》作者看来是真实的存在。我的看法是,从逻辑上看,只要条件满足,“国际银行家”就一定会出现。
接下来的问题有这么两个。其一,他们的能量是否真有那么巨大?对此我并不怀疑。当把中央银行家也算作“国际银行家”的一分子时,尤其是把中央银 行所代表的国家权力视为“国际银行家”达到目标的工具时,其能量之大是不容置疑的。这一点在今天要比百年前或三十年前更为明显。根据金融资产与实际产出之 比在过去半个世纪中迅速提高这一事实,《金融时报》的马丁·沃尔夫称今天的世界已经进入了所谓“金融资本主义”时代。其二,“国际银行家”们能否真正团结 起来?尽管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但对民族国家的认同感却没有同比例地减弱,利益也愈加分散。换言之,他们之间既相互共谋又激烈竞争恐怕是一种常态。由此看 来,欧洲、美国、日本及中东等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家组成一个坚固、持久和默契的联盟,是很难想象的。眼下欧美国家对日趋壮大的主权财富基金的恐惧,以及为约 束这些主权基金所做的努力,至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际金融市场上的那种既有共谋又激励竞争的现实。
问题三:在《货币战争》一书中,美联储被描绘成一家私人银行,这让许多人感到诧异。事情真是如此吗?
记得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1988年的一篇论文中提到,人类三项最伟大的发明是:火、轮子和中央银行。考虑到美元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人们关 注美国中央银行、也就是美联储便再自然不过了。《货币战争》一书最有争议性的一个判断,在于给出了这样一个说法:美联储与其说是一家公共机构,不如说是一 家私人银行。这样说的理由如下:美联储的股东是私人银行家,十二个大区的美联储地区主席由这些股东推举,并且联邦储备委员会的相当一部分委员又来自于这些 大区主席;尽管美联储主席由总统提名国会任命,但美国货币政策的真正决策者还不是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而是根据《美联储法》而成立的美联储政策顾问委员 会,且后者的成员则是清一色的私人银行家。美联储是一家私人银行的说法造成了巨大冲击,并在很大程度上挑战了许多人习以为常的认知。
颠覆常识的东西通常也是争议较大的东西。实际上,在讨论美联储时,书的作者在细节描述上还是有很多值得进一步推敲的余地,至少有些故事没有讲得 很完整。事实上,美联储只是在成立初期一段时间内是纯粹私人银行性质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美联储总体而言还是在执行公共职能。另外,美元钞票由美联储的十 二个地区委员会印制不假,其私人股东按年分红也是事实,但是印量多少、股息高低等等,又都是被严格规定的。再有,印钞所得的铸币税收入,绝大部分都给了美 国财政部而并未流入私人股东之手。在所有这些细节中,容易产生误解的关键点在于美联储与财政部的关系。还有一点需要提及的是,“私人”这个词的确切含义。 英语 “private”这个词在用来说明公司或机构性质时,指的是不对外和非公开,私募基金中的“私募”,用的便是这个词。它对应的词是“public”,即 “公共”。上市公司有时也叫公共公司,其含义是对公众开放,谁都可以参与,所以公司上市英文也叫go public,但公共公司和在中国语境中通常理解的“公有”或“全民所有”,则差异很大。
据说在华尔街常年流行着一句话:美联储主席只是一个木偶。今年格林斯潘出版了他的回忆录《繁荣的年代》。9月18日《纽约时报》刊登的一篇书 评,题为“经济学家的生活,由爵士乐主题伴奏”。对于格林斯潘的一生,书评作者的基本评价是一曲主题音乐的伴奏者而非主角,并写道:“作为中央银行行长, 他也算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留下来的问题是,我们大家为什么不能实事求是地看待格林斯潘,而听任他被放大很多倍?”如果事实真是如此,也就是说美国货币金融 这台大戏的真正主角躲在了幕后,那么后台老板是谁呢?按照《货币战争》的逻辑,他们只能是那些“国际银行家”们。不无遗憾的是,宋鸿兵先生虽然把那层罩在 美联储上的面纱给揭开了,却没有把相关细节讲全说透,故事选取也多少有些支离破碎。我记得著名金融题材作家马丁·迈耶写过一本名为《美联储》的书,很不错 的,并已经被翻译成中文。阅读此书多少可以弥补《货币战争》的某些细节欠缺。
问题四:这部讨论金融的著作一经面市便成为畅销书,并引起轰动,其原因何在呢?
在我看来,《货币战争》受到如此广泛而热烈的关注,其成功的关键,在于作者讨论的问题触动了当今中国读者的神经。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快30年 了,而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就是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应该讲,我们对外开放的重心是放在了贸易与投资之上,而在金融领域的开放则十分谨慎。实践证明这样做在 策略上是正确的。然而时至今日,既有主动的一面也有被动的一面,中国已经开始迎接金融全球化的浪潮。我们的金融服务业正在逐步开放,外国银行的战略投资者 在进入中国,外汇储备累积到天文数字且还在飞速增长,国际国内出现资产泡沫和市场调整,人民币升值压力巨大,不知不觉中我们走到了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究 竟是积极参与创建亚洲单一货币,还是使人民币成为独立的国际货币。如果把金融自由化比作一条河,那么我们一只脚已经踏进去了。水究竟有多深我们不清楚,河 有多宽也不太清楚,过河途中会不会风平浪静,水中的生物是否危险凶残,这一切都是问题。恰恰是针对上述问题,《货币战争》给出了警示,因而给读者带来了巨 大的冲击。
当然,要想成为畅销书,仅仅靠讨论严肃而重大的问题还是不够的,而是要用畅销书的手法去写作。这就需要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有超出想象的情节,有 让读者着迷的人物。我之所以能一口气读完这本书,主要原因就在于在于宋鸿兵是一位讲故事的好手。他以“国际银行家”为主角,以一个个历史事件为依托,穿起 来一个逻辑框架,并辅之以很多历史进程中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银行家们挑选普林斯顿大学国际政治学教授出身的威尔逊担任美国总统,并利用其对货币金融的无 知瞒天过海,通过于己有利、最终又让威尔逊本人追悔莫及的《联邦储备体系法》,读来妙趣横生;犹太银行家和希特勒密谋并资助后者上台,以期实现犹太国家的 建立,此等故事于我可谓闻所未闻。由于它们都很好地印证了许多政治经济学命题,因而我在阅读时很是兴奋。
引起争议是一本书吸引读者眼球的另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作为一本著作,引起广泛争议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这么三个方面。首先是资料和 数据的真实性和充足性,其次是逻辑结构的严密性,最后是核心观点或政策导向在不同读者群心中激起的某种“对立”情绪。恰恰是在这三个问题上,《货币战争》 都很好地满足了成为一本畅销书的“引发争议之条件”。
有关资料和数据问题,我实际上前面已经回答过了。对《货币战争》一书中涉及到的许多具体史实,争议是比较大的,我现有的知识积累还不允许我对其 真伪做出判断。对此,可能许多读者和我有同感。不过话也要说回来,至少对相当一部分历史哲学家而言,什么是历史“事实”或“证据”这一问题,始终苦恼着他 们。《历史是什么》一书的作者卡尔是如此,《历史有意义吗》的作者波普尔也是如此,《历史的观念》的作者柯林武德还是如此。尽管在怀疑“证据”这一点上后 两者看法相近,但柯林武德不同意波普尔据此声称“历史无意义”的论点,而是代之以“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的主张,也就是说历史学家的基本工作,在于挖掘出 影响历史进程之重大事件决策者在做出选择时的真实想法。
一旦讨论行为者的想法,我们便开始讨论动机,而动机及其引发的一切行为后果,便构成了历史叙事的逻辑。《货币战争》的基本逻辑结构是说:时至今 日两百多年的人类近现代历史是“国际银行家”攫取财富并支配世界的历史,我们经历的所有重大历史事件以及人类日常生活的演进,都可以依据严密的逻辑还原为 “国际银行家”的“动机”。这样一种逻辑框架的优点在于简洁明了,缺点在于在追求简洁的过程中可能会忽略掉一些重要的变量或环节。这里我仅举政府与国际银 行家之间的关系为例。自十八世纪以来,特别是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之初,资本主义国家就总体而言,其根本特征是经济主导政治,是资本家或金融家操纵政治 家。但进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特别是小罗斯福成为美国总统之后,国家的权力迅速扩大,政治家掌控国家权力的能力迅速提高,结果在包括立法、行政、司法在内 的广义政府中,形成了具有独立意识和特定利益的政治家集团。由于这种变化,政治家集团与商人集团的关系就不再是一种主仆关系,而是一种大致平等的博弈关 系,换句话说,政府不再是“国际银行家”的玩偶了,而“国际银行家”的个人利益只有同国家利益交合在一起时才能充分实现。我总的感觉是,《货币战争》一书 最大的逻辑弱点就在于它对政府的作用考虑的太少。
见仁见智可以说是《货币战争》成为畅销书的一个关键因素。我们不妨把读者做一个粗略的分类。第一类是对货币金融问题感兴趣的普通读者,第二类为 政府官员,第三类由货币金融研究与教学者构成,最后一类乃货币金融机构的从业者。面对宋鸿兵先生讲述的触目惊心的故事,给出的振聋发聩的警告,提出的明确 大胆的应对政策,以及这本书长时间高踞畅销书排行榜之首的情形,不同类型的读者对《货币战争》的内心感受与言辞回应千差万别,甚至赞颂与诋毁并存,都是再 自然不过的事情了。这倒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对社会科学研究而言,毁誉参半往往意味着价值的存在。说这句话的人是几年前去世的哈佛大学经济系教授金德尔伯 格。他留下的那部厚重的学术著作《西欧金融史》,是很值得那些想进一步了解货币战争背景的读者阅读的。
问题五:世界金融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与黄金彻底脱钩之后的美元开始了超量发行的历史。宋鸿兵认为,1971年以来洪水般泛滥的美元,正在悄悄地剥夺全世界各国劳动者的钱财,并且加剧了世界范围的贫富不均。这个问题怎么看待?
答:宋鸿兵先生的这个判断没错。凡是在机场免税店买过商品的人大概都有这样的印象,那里出售的商品中电子产品是日本和韩国制造的,手表主要是瑞 士的,香水和威士忌酒等主要产自法国,皮革制品和太阳镜等则分别由法国、英国和意大利等国生产,除了一些品牌的香烟外,几乎见不到美国商品。我也曾感到纳 闷,在这样一个竞争性的大市场上,“美国制造”怎么会如此之少?仔细再一想,我就明白了,在这个市场上,美国提供的最有竞争力的产品是美元。所有的商品都 是由美元计价和结算的,人们不仅使用美钞,而且信用卡上也都印有醒目的美国信用卡公司VISA或MASTER标志。这就应了好像是克鲁格曼讲过那句话,大 意是说二战后到今天的全球经济格局,大致可以被描述成为:全世界都在努力生产美元能够购买的商品,而美国生产美元。怎么会这样?这就要回答你刚才提的问 题。
在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前,美元按固定的比价与黄金挂钩,同时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显然,布雷顿森林体系意味着美元等同于黄金,持有 美元就等同于持有黄金。为了进行贸易,各国必须持有一定量的美元。而为了拥有美元,这些国家就必须保持对美国大量出口,换言之,美国只有通过贸易逆差或对 外援助的途径才能够为全球提供国际贸易所需的硬通货。各国提供商品与服务,美国提供美元的基本交换格局,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产生的。这种为美国向全世界 攫取利益提供方便的机制,其可持续性是有疑问的。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芬写过一部题为《黄金与美元危机》的书。正是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著 名的 “特里芬两难抉择”,其含义是靠美国贸易赤字为全球提供世界货币,很可能会遇到两个局面:或是因为美国贸易赤字不足而导致“美元荒”并最终殃及全球贸易与 经济增长,或是因为美国贸易赤字过大而引起美元过剩并迟早危及美元与黄金比价。历史实际进程吻合了特里芬的预言。由于欧洲各国纷纷用手中的过剩美元按固定 比价向美国兑换黄金,这使得美国黄金储备大幅度减少,1971年尼克松总统宣布美元脱离黄金自由浮动。
为了说明的方便,我在这里引入一个概念,叫铸币税。在金属货币时代,西欧各国金币或银币的铸造权掌握在国王手中。在铸币过程中,他们常常利用降 低金银成色的办法获取额外好处。对铸币的接受者或使用者来说,铸币的标值和实际含金量之差,无异于向国王又交了一笔税。这就是铸币税的来历。进入纸币时 代,由于纸币印刷成本大大低于金银价值,铸币税的获利前景极度拓展。根据劳伦斯·怀特在1998年出版的《货币制度理论》中所说,美国小面值纸币的印刷成 本为3 美分,新版20美元和100美元纸币尽管采用了先进防伪技术,其印制成本也只有区区的6美分。在让别国持有美元过程中铸币税数量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不过用收取铸币税的方法牟利也是有条件的,其中基本条件是别人愿意持有你发行的货币,并且持有者的数量不断增加。从这个角度看,布雷顿森林体系 的坍塌其实就是一场美元信用危机。美元过多,人们不愿意让美元砸在自己手里。当时对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存废争议很大,像弗里德曼和蒙代尔这样的货币问题专 家,据说都被请到美国国会出席听证会。大家关心的实质问题,是现行体系寿终正寝后世界对美元的需求究竟会增加还是会减少。增加意味着美国获得的铸币税增 多,反之反是。后来的历史似乎表明,对美元的需求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而增大。其中的原因,恐怕主要是在一个浮动汇率的世界中,各国为了保持本国币值 的稳定而不得不储备更多的美元。
隐蔽地、似乎又是在自愿基础上的让别国持有美元,是美国以征收铸币税的方式占有别国资源或财富的一个重要手段,而这无疑加剧了世界范围内的贫富 不均。说到这我觉得有必要补充两点。其一,美国的确在以往的和现行的国际货币体中获取了巨大的利益,但如果换了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当拥有美国那样的权势 时,恐怕也会像美国那样行事的。其二,古人讲“人无衅焉,妖不妄作”。那些让美国或欧洲凭借货币占了很大便宜的国家或地区,其自身的货币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和不当政策是要负一定责任的,尽管有些弱点带有命定的色彩,比如国小,再比如经济落后。
后面还有 写不下
希望采纳

㈣ 什么行业主宰着当今时代经济命脉

金融资本
jīnróng zīběn
[financial capital] 由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溶合或混合形成的资本
图书《金融资本》
[编辑本段]版权信息
作 者: (德)希法亭 著,曾令先,胡天寿 译
出 版 社: 重庆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7-1
字 数: 440000
页 数: 374
开 本: 16开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536696105
包 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经济 >> 经济学理论
定价:¥48.00
[编辑本段]编辑推荐
《金融资本》是希法亭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在这本书中,他强调并深入分析了马克思曾预言过但是没有能够详细分析的现象,特别是以托拉斯和卡特尔为形式的垄断现象。他按照辩证法的观点,把资本区分为三个阶段:高利贷资本、银行资本、金融资本。他分析了金融资本的形成过程,并把它定义为“由银行支配而由工业家运用的资本”。 该书为科学的帝国主义理论奠定了初步基础,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告诉你如何用乘法,而不是加法进行财富积累的权威读本。
金融资本给资本笼罩了一层神秘面纱,它使人很难看到资本的本质。从形式上看,金融资本是在独立的运动,其实,金融资本也是资本的一种反映形式。在资本的运动过程中,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分道扬镳,对此我们必须加以分析和研究。随着资本主义财富的增长,金融资本在资本主义全部资本中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如果不认识金融资本的运动规律,就不可能认识现代资本主义。——鲁道夫·希法亭
[编辑本段]内容简介
《金融资本》是作者最具影响的代表作,作者对马克思以后的世界经济发展作了一个全面的、科学的分析,因而在当时的理论界被当做《资本论》的第四卷而大受欢迎。希法亭把资本分为了三个阶段:高利贷资本、银行资本、金融资本。他分析了金融资本的形成过程,并把它定义为“由银行支配而由工业家运用的资本”。评论家认为,这是“一部论述资本和金融的第一流著作”。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鲁道夫·希法亭,1877年8月10日生于维也纳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中学毕业后,进入维也纳大学学习医学,并于1901年获得了博士学位。希法亭对经济学有浓厚兴趣,尤其对金融资本有深入研究,在考茨基主编的《新时代》上发表了一系列经济学著作,被认为是第二国际的权威理论家,也是奥地利马克思主义流派的重要人物之一。
[编辑本段]目录
原序
导读
一、本书的体例
二、马克思的货币理论和马克思时代以后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
三、希法亭的新观点
四、《金融资本》的特殊价值及当今金融资本突飞猛进的发展
第一篇 货币和信用
第一章 货币的产生
第二章 流通过程中的货币
第三章 信用货币
第四章 在产业资本中流通的货币
第五章 银行和产业信用
第六章 利息率
第二篇 虚拟资本
第七章 股份公司
第八章 证券交易
第九章 商品交易所
第十章 银行资本与利润
第三篇 金融资本和对自由竞争的限制
第十一章 利润率的平均化
第十二章 卡特尔与托拉斯
第十三章 垄断和商业
第十四章 资本主义的垄断和银行资本向金融资本的转化
第十五章 资本主义垄断的价格决定金融资本的历史趋势
第四篇 金融资本和危机
第十六章 危机的一般条件
第十七章 危机的原因
第十八章 经济周期过程中的信用关系
第十九章 萧条时期的货币资本和生产资本
第二十章 危机性质的变化卡特尔和危机
第五篇 论金融资本的经济政策
第二十一章 商业政策的转变
第二十二章 资本输出和争取经济区的斗争
第二十三章 金融资本和各个阶级
第二十四章 围绕劳动契约的斗争
第二十五章 无产阶级和帝国主义
[编辑本段]书摘
第一章 货币的产生
在交换过程中,如果某种商品畿够证明自己具有使用价值并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那么,这种商品也就可以成为满足同样条件的所有其它商品的交换价值,于是,这种商品便开始向货币转化。这样,商品便成为了货币,成为了所有其它商品的交换价值,成为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统一体。由于一切商品都通过使用价值的让渡而转化为货币,货币也就成为了所有其他商品的转化形式,成为了乒斤有其他商晶向货币转化的结果,成为了一般劳动时间的直接对象化,成为了个人劳动外化的产物。
理解为由全体社会成员自己决定和支配。
但是,缺乏统一组织机构的社会,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在这里,社会生产者被分解为相互分离的生产个体,他们的生产不再是社会的事务,而是表现为他们自己的私事,他们被社会的分工强制发展成为相互之间必须发生关系的私人所有者。但是,促使他们发生这种关系的活动,是生产产品的交换,因为,只有通过这种交换活动,才能使以私有制为主体的、以生产个体为单位的社会发生联系。但是,产品交换只是社会联系的中介,它只是理论经济学的分析对象。因为,社会主义社会里也允许产品交换,不过,这种交换是社会有意识地统一了分配标准之后的交换,可以这样说,这种交换是对社会分配的一种补充和完善,是服从于社会主观情绪的一种私人活动,因此,它不会成为经济学的分析对象。它在经济学理论中所产生的作用,就像在幼儿园中,洛德和福里基两个孩子相互交换玩具一样,这种交换与他们的父亲在商店里购买玩具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因为,用钱购买玩具这种交换,是社会交换活动总和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通过这种交换,社会才能实现生产共同体,只有通过这样的交换活动,被社会分工和私有制分化瓦解了的社会才能联结为一个整体。
如果马克思在某个地方说:在交换关系中,上衣在内部的交换要比在外部的交换具有更多的意义。那么,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交换关系在一个有一定联系的社会内部要比在另一种社会内部具有更多的意义。因为,只有在必须通过交换才能产生社会联系的地方,即在私有制和社会分工使每一个人相互分离而又彼此制约的社会里,交换才能具有社会统一的规定性,才能行使指挥社会生产的职能。在可以对社会生产进行自觉调节的共产主义社会,中央机关自觉地决定生产的对象、数量、地点和人员,在这个社会,所有的成员都必须贯彻执行中央的决定。总之,通过交换告诉商品生产者的道理,同社会当局必须将“自觉调节生产、决定劳动秩序”等道理告诉给社会成员是完全一样的。理论经济学的任务,就是去发现和认识这种交换的规律。由这种规律必然产生出商品生产过程中的社会生产调节,这就像在社会主义当局的法律、命令和规定中,必然产生出社会主义经济不受干扰的运行过程一样,不过,这种规律不是直接地规定人们在生产中的行动,而是以自然规律的方式通过“社会的自然性和必然性”来发挥作用。
因此,那些本来应该由独立的手工业者或资本主义企业家来回答的问题,也必须通过产品交换来回答。例如,商品生产怎样由简单商品生产向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发展?商品的交换关系是怎样产生及其变化的?我们认为,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交换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比如说,交换在社会主义社会和在以商品生产为目的的社会就有很大的不同。在以商品生产为目的的社会,交换在质上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在交换过程中商品的量的关系。在商品生产过程中,交换的基础是支配交换的比例关系,即体现在交换产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在共产主义社会,交换的基础则表现为主观意志的相同。在这里,交换只是一种偶然现象,它既不能成为理论经济学的考察对象,也不能进行理论分析。由于交换总是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量的关系,因此,长期以来,人们很少察觉到这种区别。
社会产品必须进行变换,正是这种变换,使交换活动变成了社会物质变换的中介。尽管那些个别的或分散的交换活动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只要它能使社会的产品交换成为可能,只要它能促进社会的生产和再生产,这种交换活动就能长期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生产是进行交换活动的前提条件,只有通过交换活动,个人才能同社会发生联系,并在整个社会的生产结果即社会的分配中获取其中的一个份额。
交换活动与整个社会生产的关系,使个别交换和分散交换冲破了偶然性和主观性的羁绊,变成了一种符合社会客观规律的事物,并成为社会物质变换的条件,于是,交换活动具有了必然性。因为,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只有通过交换活动才能存在,而社会也必须通过经济上的交换才能成为社会,也只有在这种社会,交换活动才能成为一种特殊的分析对象。
那么,在这种社会,作为社会物质变换中介的交换活动又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呢?在这种社会的交换活动中,货物已经成为商品。所谓的商品,是指这样一些物质,这些物质不再只是用于个人的需要,而是用于整个社会,它的萧条和兴旺也不再是由个人的需求决定,它的命运可能比奥德赛的命运更加变幻莫测。在这种社会,货物之所以成为商品,是因为这些货物的生产者,是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相互对立并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货物作为劳动产品,不仅具有自己的自然属性,而且也成为了社会的事实。因此,我们应该去探索这个作为生产共同体即劳动共同体的社会的规律,现在,个别劳动已经成为这个生产共同体所支配的总劳动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劳动已经成为形成价值的劳动。
事实上,交换活动是可以进行分析的,因为,交换活动不光是为了满足个人的需要,它在使个人需要变成一种工具的同时,把个人需要限制在社会需要的范围内。相对社会需要而言,个人需要是前提条件,个人需要得不到满足,社会需要就无从谈起。但是,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交换不具有集体主义社会中那种满足个人需要的职能,而是通过交换将个人需要纳人社会生产的范围,个人需要要想得到满足,就必须参与交换。在这里,交换只是表现物与物之问量的关系,而在交换中所置换的量,则被看成是社会生产总量中的一部分。社会生产总量由社会制造产品所耗费的必要劳动时问决定,社会是用全部劳动力来制造产品的统一体,而从事生产劳动的个人,则是社会统一体中的器官。在交换中,如果商品的量同生产这些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量相等,那么,商品就可以按照它们的价值进行交换。
如果商品交换的条件对所有社会成员都是相等的,如果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是自己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并用这些生产资料制造出产品在市场上进行交换,那么,这种交换就是价值平等的交换。但是,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大多数人的财产被剥夺,少数人垄断占有生产资料,这使交换的形态发生了变化。由于交换活动体现的是一种平等关系,所以,社会上的不平等在交换活动中则表现为平等,但这种平等不是价值的平等,而是生产价格的平等,劳动耗费的不平等被利润率平等所掩盖,这说明: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是决定性因素,商品交换不再以等量劳动为条件,而是以等量资本为条件,商品不是按它们的价值出售,而是按它们的生产价格出售。
商品是物化了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交换活动中,这种劳动时间常用来表示物与物之间的等量关系。商品的价值,并不用具体的劳动时间来表示,也就是说,并不表示为8小时的劳动、l0小时的劳动或l2小时的劳动,而是用来表示另一种商品的一定量,即用来充当另一种商品的等价物。例如,20码麻布=1件上衣,其中,1件上衣就是20码麻布的等价物。这件上衣与20码麻布之所以相等,是因为上衣与麻布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物化,有了这样的物化商品,所有商品都可以相互作为等价物。
商品的价值可以通过另一种商品来表现,这是由商品生产的性质所决定的。一个人的劳动产品要成为商品,这种劳动产品必须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商品交换关系和社会关系,必须通过交换活动才能产生。因为,只有在交换活动完成之后,生产者才能够知道他的商品是否真正满足了社会的需要,他花费的劳动时间是否真正体现了商品的价值。
商品生产者不需要什么人以社会的名义对他的工作进行评价,商品生产者要证明自己是商品生产社会的合格成员,只需拿出他用于交换的商品,通过这些商品,他可以向社会证明他的能力。因为,社会是将自己的事务建立在物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人和集体意识的基础上,因此,能够证明商品生产者能力的,就是社会的交换活动。商品生产者只有在完成了交换活动后,才能证明他生产的产品是社会需要的产品,这样,他才能重新开始生产。在交换活动中,为了让一种商品能表现所有其他商品的价值,于是,一种特殊商品出现了,这种特殊商品就是货币。
在交换活动中,只有当产品互相交换后,商品生产者A和商品生产者8才能作为商品所有者与社会生产发生关系。事实上,当一件上衣同20码麻布进行交换的时候,这种关系便成立了。如果商品生产已经社会化,那么,裁缝的生产就必须通过交换来进行,这时,他不再是只同麻纺织者发生交换关系,他还要同更多的生产者发生交换关系。一件上衣可以同20码麻布进行交换,也可以同5磅糖、10磅面包进行交换,由于所有的商品生产者都将发生这样的交换关系,从而产生了无数的交换冬式,在这些等式中,商品的价值是通过各种不同的商品来衡量,这给交换活动造成了极大的不方便,人们便开始固定地用某一种商品来衡量所有商品的价值。随着这种商品越来越频繁地被使用,最后,这种商品便成为衡量所有商品的一般价值尺度。
……

㈤ 奥地利是唯物主义吗

【唯物论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这种哲学思想认为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内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容.也就是说“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唯心主义(idealism)即唯心论,又译作理念论,是哲学中与思想、心灵、语言及事物等彼此之间关系的讨论及看法.马克思主义认为唯心主义是哲学两大基本派别之一,是与唯物主义对立的理论体系.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即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唯我论 solipsism 认为世界的一切事物及他人均为“我”的表象或“我”的创造物的哲学观点.它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的逻辑结论.典型代表者有18世纪英国哲学家G.贝克莱、19世纪奥地利物理学家E.马赫等人.他们把世界看作是个人感知的结果或个人精神创造的产物,认为只有自我及其意识才是唯一真实的、本原性的存在.

㈥ 什么叫金融资本

随着工业资本的集中,银行业也走向了高度集中,从而导致了银行业的垄断。银专行业垄断的形属成使银行的作用发生了根本变化,由普通的中介人变成了万能的垄断者。银行垄断的产生和银行作用的变化,使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的关系日益密切,不断融合,从而产生了金融资本。 金融资本是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相互融合或混合生长而形成的垄断资本。金融资本是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占统治地位的垄断资本形式。金融资本既支配着工业又控制着银行业同时又主宰着国家经济命脉的一种资本形式。金融资本是资本存在的一种高级形式。 我们这里所指的金融资本有两重意思: 其一,它指用于增殖的货币(资本)本身。这些货币以与用于工业、商业中的货币不同的特殊方式–即通过货币本身的直接周转-增殖自身,中间不会转换为生产资料制造商品,也不会通过买卖一般商品赚取差价。它主要的增值手段是利息收入。 其二,指那些掌握有大量货币,并将其(部分地)用于金融资本用途的企业及机构。 就后者而言,大致包括下列形式的金融资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及投资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及基金、保险公司(人寿、财产、再保险等)、证券公司、金融集团..

㈦ 财经 名词解释 货币 生产价格 金融资本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纸币代替金属货币以后,人们通常把流通中的纸币称为货币。
生产价格——是指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等于商品的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之和。
金融资本——由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溶合或混合形成的资本。

㈧ 货币战争上的内容可信吗

你可以把它当小说来看,但要把它当学术研究资料来看那就算了,通篇其实就俩字——阴谋。
比如你说地球是方的,可不可以?当然可以,这是你的学术自由。但你要说出你的观点支撑是什么,你的资料来源出处你凭什么说地球是方的,只有这样你的东西才有可能得到别人的信服。
《美国货币史》这本‘小儿书’。。。相信很多人都看过,我很喜欢作者的一点就是他非常会灌水。。。会把他的数据或者理论支撑点的来源非常明确的告诉你,几乎每一页都有一小半的篇幅列举这个数据的来源是什么。这样在你看他的书时如果感觉写的不对,颠覆了你的认识的时候你可以很轻松的找出其来源,然后你可以通过研究这个来源去认同作者的观点或者驳斥作者的观点。

㈨ 哪里有地方购买金融资本证明

金融资本 jīnróng zīběn [financial capital] 由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溶合或混合形成的资本 图书《金融资本》 [编辑本段]版权信息 作 者: (德)希法亭 著,曾令先,胡天寿 译 出 版 社: 重庆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7-1 字 数: 440000 页 数: 374 开 本: 16开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536696105 包 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经济 >> 经济学理论 定价:¥48.00 [编辑本段]编辑推荐 《金融资本》是希法亭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在这本书中,他强调并深入分析了马克思曾预言过但是没有能够详细分析的现象,特别是以托拉斯和卡特尔为形式的垄断现象。他按照辩证法的观点,把资本区分为三个阶段:高利贷资本、银行资本、金融资本。他分析了金融资本的形成过程,并把它定义为“由银行支配而由工业家运用的资本”。 该书为科学的帝国主义理论奠定了初步基础,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告诉你如何用乘法,而不是加法进行财富积累的权威读本。 金融资本给资本笼罩了一层神秘面纱,它使人很难看到资本的本质。从形式上看,金融资本是在独立的运动,其实,金融资本也是资本的一种反映形式。在资本的运动过程中,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分道扬镳,对此我们必须加以分析和研究。随着资本主义财富的增长,金融资本在资本主义全部资本中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如果不认识金融资本的运动规律,就不可能认识现代资本主义。——鲁道夫·希法亭 [编辑本段]内容简介 《金融资本》是作者最具影响的代表作,作者对马克思以后的世界经济发展作了一个全面的、科学的分析,因而在当时的理论界被当做《资本论》的第四卷而大受欢迎。希法亭把资本分为了三个阶段:高利贷资本、银行资本、金融资本。他分析了金融资本的形成过程,并把它定义为“由银行支配而由工业家运用的资本”。家认为,这是“一部论述资本和金融的第一流著作”。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鲁道夫·希法亭,1877年8月10日生于维也纳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中学毕业后,进入维也纳大学学习医学,并于1901年获得了博士学位。希法亭对经济学有浓厚兴趣,尤其对金融资本有深入研究,在考茨基主编的《新时代》上发表了一系列经济学著作,被认为是第二国际的权威理论家,也是奥地利马克思主义流派的重要人物之一。 [编辑本段]目录 原序 导读 一、本书的体例 二、马克思的货币理论和马克思时代以后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 三、希法亭的新观点 四、《金融资本》的特殊价值及当今金融资本突飞猛进的发展 第一篇 货币和信用 第一章 货币的产生 第二章 流通过程中的货币 第三章 信用货币 第四章 在产业资本中流通的货币 第五章 银行和产业信用 第六章 利息率 第二篇 虚拟资本 第七章 股份公司 第八章 证券交易所 第九章 商品交易所 第十章 银行资本与利润 第三篇 金融资本和对自由竞争的限制 第十一章 利润率的平均化 第十二章 卡特尔与托拉斯 第十三章 垄断和商业 第十四章 资本主义的垄断和银行资本向金融资本的转化 第十五章 资本主义垄断的价格决定金融资本的历史趋势 第四篇 金融资本和危机 第十六章 危机的一般条件 第十七章 危机的原因 第十八章 经济周期过程中的信用关系 第十九章 萧条时期的货币资本和生产资本 第二十章 危机性质的变化卡特尔和危机 第五篇 论金融资本的经济政策 第二十一章 商业政策的转变 第二十二章 资本输出和争取经济区的斗争 第二十三章 金融资本和各个阶级 第二十四章 围绕劳动契约的斗争 第二十五章 无产阶级和帝国主义 [编辑本段]书摘 第一章 货币的产生 在交换过程中,如果某种商品畿够证明自己具有使用价值并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那么,这种商品也就可以成为满足同样条件的所有其它商品的交换价值,于是,这种商品便开始向货币转化。这样,商品便成为了货币,成为了所有其它商品的交换价值,成为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统一体。由于一切商品都通过使用价值的让渡而转化为货币,货币也就成为了所有其他商品的转化形式,成为了乒斤有其他商晶向货币转化的结果,成为了一般劳动时间的直接对象化,成为了个人劳动外化的产物。 理解为由全体社会成员自己决定和支配。 但是,缺乏统一组织机构的社会,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在这里,社会生产者被分解为相互分离的生产个体,他们的生产不再是社会的事务,而是表现为他们自己的私事,他们被社会的分工强制发展成为相互之间必须发生关系的私人所有者。但是,促使他们发生这种关系的活动,是生产产品的交换,因为,只有通过这种交换活动,才能使以私有制为主体的、以生产个体为单位的社会发生联系。但是,产品交换只是社会联系的中介,它只是理论经济学的分析对象。因为,社会主义社会里也允许产品交换,不过,这种交换是社会有意识地统一了分配标准之后的交换,可以这样说,这种交换是对社会分配的一种补充和完善,是服从于社会主观情绪的一种私人活动,因此,它不会成为经济学的分析对象。它在经济学理论中所产生的作用,就像在幼儿园中,洛德和福里基两个孩子相互交换玩具一样,这种交换与他们的父亲在商店里购买玩具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因为,用钱购买玩具这种交换,是社会交换活动总和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通过这种交换,社会才能实现生产共同体,只有通过这样的交换活动,被社会分工和私有制分化瓦解了的社会才能联结为一个整体。 如果马克思在某个地方说:在交换关系中,上衣在内部的交换要比在外部的交换具有更多的意义。那么,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交换关系在一个有一定联系的社会内部要比在另一种社会内部具有更多的意义。因为,只有在必须通过交换才能产生社会联系的地方,即在私有制和社会分工使每一个人相互分离而又彼此制约的社会里,交换才能具有社会统一的规定性,才能行使指挥社会生产的职能。在可以对社会生产进行自觉调节的共产主义社会,中央机关自觉地决定生产的对象、数量、地点和人员,在这个社会,所有的成员都必须贯彻执行中央的决定。总之,通过交换告诉商品生产者的道理,同社会当局必须将“自觉调节生产、决定劳动秩序”等道理告诉给社会成员是完全一样的。理论经济学的任务,就是去发现和认识这种交换的规律。由这种规律必然产生出商品生产过程中的社会生产调节,这就像在社会主义当局的法律、命令和规定中,必然产生出社会主义经济不受干扰的运行过程一样,不过,这种规律不是直接地规定人们在生产中的行动,而是以自然规律的方式通过“社会的自然性和必然性”来发挥作用。 因此,那些本来应该由独立的手工业者或资本主义企业家来回答的问题,也必须通过产品交换来回答。例如,商品生产怎样由简单商品生产向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发展?商品的交换关系是怎样产生及其变化的?我们认为,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交换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比如说,交换在社会主义社会和在以商品生产为目的的社会就有很大的不同。在以商品生产为目的的社会,交换在质上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在交换过程中商品的量的关系。在商品生产过程中,交换的基础是支配交换的比例关系,即体现在交换产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在共产主义社会,交换的基础则表现为主观意志的相同。在这里,交换只是一种偶然现象,它既不能成为理论经济学的考察对象,也不能进行理论分析。由于交换总是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量的关系,因此,长期以来,人们很少察觉到这种区别。 社会产品必须进行变换,正是这种变换,使交换活动变成了社会物质变换的中介。尽管那些个别的或分散的交换活动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只要它能使社会的产品交换成为可能,只要它能促进社会的生产和再生产,这种交换活动就能长期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生产是进行交换活动的前提条件,只有通过交换活动,个人才能同社会发生联系,并在整个社会的生产结果即社会的分配中获取其中的一个份额。 交换活动与整个社会生产的关系,使个别交换和分散交换冲破了偶然性和主观性的羁绊,变成了一种符合社会客观规律的事物,并成为社会物质变换的条件,于是,交换活动具有了必然性。因为,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只有通过交换活动才能存在,而社会也必须通过经济上的交换才能成为社会,也只有在这种社会,交换活动才能成为一种特殊的分析对象。 那么,在这种社会,作为社会物质变换中介的交换活动又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呢?在这种社会的交换活动中,货物已经成为商品。所谓的商品,是指这样一些物质,这些物质不再只是用于个人的需要,而是用于整个社会,它的萧条和兴旺也不再是由个人的需求决定,它的命运可能比奥德赛的命运更加变幻莫测。在这种社会,货物之所以成为商品,是因为这些货物的生产者,是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相互对立并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货物作为劳动产品,不仅具有自己的自然属性,而且也成为了社会的事实。因此,我们应该去探索这个作为生产共同体即劳动共同体的社会的规律,现在,个别劳动已经成为这个生产共同体所支配的总劳动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劳动已经成为形成价值的劳动。 事实上,交换活动是可以进行分析的,因为,交换活动不光是为了满足个人的需要,它在使个人需要变成一种工具的同时,把个人需要限制在社会需要的范围内。相对社会需要而言,个人需要是前提条件,个人需要得不到满足,社会需要就无从谈起。但是,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交换不具有集体主义社会中那种满足个人需要的职能,而是通过交换将个人需要纳人社会生产的范围,个人需要要想得到满足,就必须参与交换。在这里,交换只是表现物与物之问量的关系,而在交换中所置换的量,则被看成是社会生产总量中的一部分。社会生产总量由社会制造产品所耗费的必要劳动时问决定,社会是用全部劳动力来制造产品的统一体,而从事生产劳动的个人,则是社会统一体中的器官。在交换中,如果商品的量同生产这些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量相等,那么,商品就可以按照它们的价值进行交换。 如果商品交换的条件对所有社会成员都是相等的,如果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是自己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并用这些生产资料制造出产品在市场上进行交换,那么,这种交换就是价值平等的交换。但是,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大多数人的财产被剥夺,少数人垄断占有生产资料,这使交换的形态发生了变化。由于交换活动体现的是一种平等关系,所以,社会上的不平等在交换活动中则表现为平等,但这种平等不是价值的平等,而是生产价格的平等,劳动耗费的不平等被利润率平等所掩盖,这说明: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是决定性因素,商品交换不再以等量劳动为条件,而是以等量资本为条件,商品不是按它们的价值出售,而是按它们的生产价格出售。 商品是物化了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交换活动中,这种劳动时间常用来表示物与物之间的等量关系。商品的价值,并不用具体的劳动时间来表示,也就是说,并不表示为8小时的劳动、l0小时的劳动或l2小时的劳动,而是用来表示另一种商品的一定量,即用来充当另一种商品的等价物。例如,20码麻布=1件上衣,其中,1件上衣就是20码麻布的等价物。这件上衣与20码麻布之所以相等,是因为上衣与麻布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物化,有了这样的物化商品,所有商品都可以相互作为等价物。 商品的价值可以通过另一种商品来表现,这是由商品生产的性质所决定的。一个人的劳动产品要成为商品,这种劳动产品必须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商品交换关系和社会关系,必须通过交换活动才能产生。因为,只有在交换活动完成之后,生产者才能够知道他的商品是否真正满足了社会的需要,他花费的劳动时间是否真正体现了商品的价值。 商品生产者不需要什么人以社会的名义对他的工作进行评价,商品生产者要证明自己是商品生产社会的合格成员,只需拿出他用于交换的商品,通过这些商品,他可以向社会证明他的能力。因为,社会是将自己的事务建立在物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人和集体意识的基础上,因此,能够证明商品生产者能力的,就是社会的交换活动。商品生产者只有在完成了交换活动后,才能证明他生产的产品是社会需要的产品,这样,他才能重新开始生产。在交换活动中,为了让一种商品能表现所有其他商品的价值,于是,一种特殊商品出现了,这种特殊商品就是货币。 在交换活动中,只有当产品互相交换后,商品生产者A和商品生产者8才能作为商品所有者与社会生产发生关系。事实上,当一件上衣同20码麻布进行交换的时候,这种关系便成立了。如果商品生产已经社会化,那么,裁缝的生产就必须通过交换来进行,这时,他不再是只同麻纺织者发生交换关系,他还要同更多的生产者发生交换关系。一件上衣可以同20码麻布进行交换,也可以同5磅糖、10磅面包进行交换,由于所有的商品生产者都将发生这样的交换关系,从而产生了无数的交换冬式,在这些等式中,商品的价值是通过各种不同的商品来衡量,这给交换活动造成了极大的不方便,人们便开始固定地用某一种商品来衡量所有商品的价值。随着这种商品越来越频繁地被使用,最后,这种商品便成为衡量所有商品的一般价值尺度。 ……

㈩ 帝国主义的概念探讨

英国经济学家霍布森在其1902年出版的《帝国主义》和德国经济学家希法亭在其1910年出版的《金融资本》等著作中试图系统的阐述自己关于帝国主义的观点。列宁在1917年出版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中,批判、继承和发展了他们的思想,第一次对作为资本主义特殊阶段的帝国主义开展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分析。列宁认为,“如果必须给帝国主义下一个尽量简短的定义,那就应当说,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列宁选集》第2卷第808页)列宁在该书中指出,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的过渡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后完成的。

阅读全文

与希法亭金融资本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景顺长城财富号基金好吗 浏览:586
马来西亚mfc理财平台 浏览:596
a轮融资占股 浏览:349
理财经济 浏览:486
儿童理财书 浏览:530
罗普斯金3600价格 浏览:817
邮政银行贷款月利息是多少钱 浏览:457
信托理财收益率 浏览:79
安徽国厚金融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浏览:698
豆蔓理财招聘 浏览:11
天地茶业股票 浏览:752
融资per 浏览:703
北京博瑞创业投资有限公司 浏览:946
买基金什么时候上车 浏览:481
汇添富外延基金到底怎么了 浏览:811
融资建造类型 浏览:160
寿险理财规划师有用吗 浏览:605
保垒理财 浏览:759
ec融资 浏览:720
花生理财预警 浏览: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