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谁宣布实施全国气候变化技术计划
世界银行日前宣布最新《气候变化行动计划》提出,2020年之前将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加30吉瓦可再生能源(足够为1.5亿户居民供电),扩大世界能源产能,为1亿人建立早期预警系统,协助至少40个国家制定气候智慧型农业投资计划。
据悉,这份计划旨在未来5年加快应对气候变化的步伐,帮助发展中国家为实施巴黎气候大会达成的历史性气候协定而提交的国家气候计划。这份计划的目标是履行世行在2015年10月宣布的承诺,即:在其成员国支持下增加气候融资额,争取到2020年达到每年290亿美元。
据了解,这份计划重点帮助各国调整政策、利用私营部门投资。世界银行成员机构国际金融公司的目标是将气候年投资额从目前的22亿美元增加到35亿美元,到2020年率先每年从私营部门撬动130亿美元增量资金。除自有资金外,世界银行还打算在未来5年动员250亿美元商业贷款投入清洁能源。世行还将继续努力协助各国实行碳污染定价。此外,世行计划为15个发展中国家的1亿人口建立早期预警系统,到2020年将能够快速救援遭受自然灾害或经济冲击人口的社会安全网覆盖人数增加5000万人。与此同时,世行将在15个城市试点一种新方式,目的是通过基础设施、土地利用规划与灾害风险管理一体化,增强城市韧性。
行动计划还提出,在未来5年增加3倍资金加强交通系统抵御气候变化的韧性,到2020年投入至少10亿美元促进节能和增强韧性。世界银行将协助至少40个国家制定气候智慧型农业投资计划,到2020年协助50个国家设计可持续森林战略,并促进气候知情型渔业管理。世行也将推动银行、养老金和资本市场采取协调一致的方式实施国家和全球所需要的变革,帮助金融业实现“绿色”发展,并建立特殊团队协助各国准备充足的贷款后备项目库,重点放在屋顶太阳能等领域,促进撒哈拉以南非洲发展分布式太阳能。
“遵循巴黎气候协定,我们必须立即采取大胆行动保护我们的地球,造福子孙后代。”世界银行行长金墉说,“我们紧急行动起来帮助各国完成重大过渡,增加可再生能源,减少高碳能源,建立绿色交通体系,为不断增加的城市人口构筑可持续的宜居城市。发展中国家需要我们的帮助来实施国家气候计划,我们会竭尽所能帮助他们”。
❷ 在全球变化中最为重要的三项议题有什么
聚焦一:全球粮食安全和气候变化
全球粮食安全和气候变化将继续成为2020年关注的焦点,它关乎各国能否按时完成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而从全球范围看,实现该目标还面临较大挑战。
联合国粮农组织评价办主任Masahiro Igarashi表示,目前全球仍有超过八亿人口面临长期食物不足困境,在人口数量居世界之首的亚洲,饥饿人数超过5亿人。
气候变化议题同样值得关注。联合国亚太经社会宏观经济政策和融资发展司司长Hamza Malik表示,虽然气候变化影响范围常被低估,但它对经济增长、减少贫困、技术发展等方面都有影响。
气候变化还与全球粮食安全息息相关。联合国粮农组织评价办高级官员Olivier Cossee指出,如何平衡生产更多食物和保证食物质量之间的关系,不损害人类子孙后代利益,也是未来全球治理一大挑战。
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强调,对待全球粮食安全和气候变化的挑战不能掉以轻心。未来全球农业和食品生产不仅要结合气候和环境对生产系统的影响,还要关注到地区问题独特性,对症下药,才能确保未来全球粮食安全的平稳。
聚焦二:中国经济转型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发展也受各界关注。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罗伯特·斯塔文斯认为,尽管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但与其他发达工业化国家相比,中国经济增长仍然处于高位。
柏林自由大学可持续发展专家、文明对话研究所高级顾问贝特霍尔德·库恩指出,中国经济发展优势在于国内巨大的市场消费潜能。同时,随着中国在新能源汽车等新兴领域投资加大,加之中美就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文本达成一致,实现6%的增长也并非难事。
柏林智库文明对话研究所经济学家弗拉基米尔·波波夫也表示,从长期看,中国经济具备保持中高速增长潜力。
除了经济发展,专家也对中国环境发展给予肯定与关注。
欧盟气候行动总司前司长乔斯·德尔贝克表示,中国国土面积大,每个地方面临着不同经济和生态环境压力,但中国政府坚持战略耐心和长期思维,在区域间形成协调,让短期可能会受到环境政策影响的地方也实现长期红利。
在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爵士看来,未来绿色和低碳经济将是中国经济转型的驱动力,中国有能力引领“一带一路”国家和全球碳减排走上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轨道。
聚焦三:多边合作
在全球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形势下,专家表示,全球治理需要加强多边合作,增进理解,才能实现共赢。
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署长于尔根·弗里德里希表示,必须推动多边进程,因为无论是在解决贸易争端上,还是在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解决全球治理问题都需要多边主义。
联合国南南合作办公室气候与可持续发展部主任张晓华认为,在多边合作体制下,讲规矩是关键。中国是多边合作的拥护者,未来需要发挥多年来积累的国际信任,推动多边合作。
对外经贸大全球价值链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殷晓鹏也指出,推动多边合作不仅能帮助中国更好地融入世界,也能帮助各国更好了解中国。
面对全球治理议题,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太阳能中心主任喜文华表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有各自不同需求,需要互相理解和支持,才能最终实现共赢。
(2)气候变化融资扩展阅读
全球变化与人类社会发展
人类有史以来,就逐水草而居。因此,水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命脉和生命线。水决定经济发展和城市的规模,水决定经济的结构和生产方式,水决定人居的生存环境和健康水平与生活质量,水决定国家的发展方向,水决定国家的兴衰。
水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水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城市国家安全的首要保障条件。尤其是在水资源紧缺的地区,水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命运的关联尤为突出。
研究意义
水是生命之源,浪费水资源就等同与浪费我们自己的生命。可不愿看到的是,在我们身边水源正在逐渐地逐渐地减少,有些则是被人类自己愚蠢地污染了,保护水资源,这不是无聊的口号,不是单纯的父母教育孩子的话语,而是真正关乎我们切身利益的一件事情。
在世界,在中国,哪怕是在位于沿海地区的水源丰富的温岭都时常发生水资源短缺的现象,保护水资源不能只存在于幻想,而要,而要付诸与行动。这的确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啊!生命不能停止流动,我们不能没有水,就如同不能没有血液。就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起保护水资源,使我们稀缺的水资源能够得到而可持续的利用。
这的确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啊!生命不能停止流动,我们不能没有水,就如同不能没有血液。就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起保护水资源,使我们稀缺的水资源能够得到而可持续的利用。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专家聚焦2020年全球三大热点议题
❸ 全球气候变化协议谈判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全球气候变化协议谈判的核心问题包括减排、适应、融资、技术和能力建设等。
最关键的问题是发达国家的中期减排目标问题和用于帮助发展中国家的资金问题。
❹ 全球变化中最为重要的三项议题有____、____与____。
全球粮食安全和气候变化、中国经济转型与多边合作。
一:全球粮食安全和气候变化
联合国粮农组织评价办主任Masahiro Igarashi表示,全球仍有超过八亿人口面临长期食物不足困境,在人口数量居世界之首的亚洲,饥饿人数超过5亿人。气候变化议题同样值得关注。联合国亚太经社会宏观经济政策和融资发展司司长Hamza Malik表示,虽然气候变化影响范围常被低估,但它对经济增长、减少贫困、技术发展等方面都有影响。
气候变化还与全球粮食安全息息相关。联合国粮农组织评价办高级官员Olivier Cossee指出,如何平衡生产更多食物和保证食物质量之间的关系,不损害人类子孙后代利益,也是未来全球治理一大挑战。
二、中国经济转型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发展也受各界关注。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罗伯特·斯塔文斯认为,尽管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但与其他发达工业化国家相比,中国经济增长仍然处于高位。
柏林自由大学可持续发展专家、文明对话研究所高级顾问贝特霍尔德·库恩指出,中国经济发展优势在于国内巨大的市场消费潜能。同时,随着中国在新能源汽车等新兴领域投资加大,加之中美就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文本达成一致,实现6%的增长也并非难事。
三、多边合作
在全球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形势下,专家表示,全球治理需要加强多边合作,增进理解,才能实现共赢。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署长于尔根·弗里德里希表示,必须推动多边进程,因为无论是在解决贸易争端上,还是在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解决全球治理问题都需要多边主义。联合国南南合作办公室气候与可持续发展部主任张晓华认为,在多边合作体制下,讲规矩是关键。中国是多边合作的拥护者,未来需要发挥多年来积累的国际信任,推动多边合作。
(4)气候变化融资扩展阅读:
对外经贸大全球价值链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殷晓鹏也指出,推动多边合作不仅能帮助中国更好地融入世界,也能帮助各国更好了解中国。面对全球治理议题,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太阳能中心主任喜文华表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有各自不同需求,需要互相理解和支持,才能最终实现共赢。
欧盟气候行动总司前司长乔斯·德尔贝克表示,中国国土面积大,每个地方面临着不同经济和生态环境压力,但中国政府坚持战略耐心和长期思维,在区域间形成协调,让短期可能会受到环境政策影响的地方也实现长期红利。在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爵士看来,未来绿色和低碳经济将是中国经济转型的驱动力,中国有能力引领“一带一路”国家和全球碳减排走上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轨道。
❺ 绿色贷款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高效利用等经济活动用于投向哪些领
①③符合题意,”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由此,可以看出:发展绿色金融有利于促使企业转型升级,有效抑制污染性投资、发挥金融杠杆作用,助力经济绿色化转型;
②不符合题意,发展绿色金融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之间无关;
④错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
故答案为C.
❻ 非洲应怎样应对气候变化
有证据表明,非洲国家-例如加纳、埃塞俄比亚和南非-已经为他们自己的适应努力承诺了一些资源。
该报告中的国家案例分析发现到2029/2030年,如果按照还中度乐观增长情景,根据假设的情景,加纳将为适应融资承诺2.33亿美元,埃塞俄比亚2.48亿美元,南非9.61亿美元及多哥1820万美元。然而,即使非洲国家承诺增加本国资源投入,还是需要国际资金填补增大的气候适应缺口。目前的绿色气候基金和适应基金等多边和双边国际资金水平不足以填补缺口。
“因为挑战的艰巨性,应该继续深入探索筹集还没有被开发的国际、地区和国内资源的潜力和可行性,”施泰纳说
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增加国际气候融资也许可以为适应提供充足的资金。但是即使这样,只有全面和有效的国家和地区政策计划、能力建设和治理的补充下资金实施才能达到充分的潜力。
报告还指出,推广有效的促成框架以加强私营部门参与适应活动也将为填补资金缺口作出重要贡献因子。
❼ 澳大利亚淡化气候变化警告,因何太平洋岛国陷入争执
因为威胁到了周边的太平洋岛国国家的生存,甚至已成为部分岛国生死攸关的首要问题,太平洋岛国是受气候变暖影响最大的地区之一。
(三)太平洋岛国是受气候变暖影响最大的地区之一,因为他们对环境环境特别敏感和脆弱,气候变化对生存权和发展权影响特别重大。长期以来,太平洋岛国一方面提出系列全球治理的主张,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实践活动,并取得显著成效。未来仍需多措并举,在多边合作机制下积极探索全球治理新路径。
❽ 世界上有一次最重要的气候变化大会是哪一年举行的,在哪里,它首次提出了什么
巴黎气候大会难在哪?将全球气候的命运寄托在一次会议上,显然不现实。一方面,对待气候变化,各国在科学上和政治上还存在明显的局限;另一方面,196个缔约方形成的文本只能是最大公约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大陆型国家与小岛国,欧洲与非洲,发展阶段不一,执行气候协议的定位不一,能力不一,使命不一。因此,巴黎气候协议只是全球在气候治理路上的一个新起点。截至北京时间12月11日下午16时记者发稿时,全球196个缔约方仍没能达成新协议。其实,不管巴黎气候大会达成怎样的协议,“巴黎只是个重要契机,但之后要走的路还有很长。”一切就像澳大利亚乐施会首席执行长所说的,巴黎谈判的意义在于设立新的“长期目标”。那么,如果满分是10分,巴黎气候大会能够打几分呢?排放目标有约束力吗?减少碳排放量一直都是焦点,问题是工业化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排放大国各自承担多少。工业化国家关于限制排放目标的责任早已在《京都议定书》中被提及,这次的重点放在“有约束力”这点上,所谓“有约束力”,指的是明确的法律语言,能够以此对缔约国家承担相应责任进行监督的权利。相较于之前就已经有过相关承诺的国家,新兴国家的排放计划是巴黎会议的主要商讨对象,其中包括中国和印度。有分析指出,中国之所以举足轻重不仅因为它是碳排放大户,也因为它同时是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新兴国家,是介于传统“北南”鸿沟的重要桥梁。中国一直在推动减排方面做了大量努力。今年6月30日,中国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了《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文件,为巴黎气候大会的成功注入了正能量。中国提出,将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203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中国是世界上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年目标的惟一的发展中国家。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对中国的努力评述道,现在的中国作为温室气体主要排放的国家,却又是在再生能源发展方面投入最大的国家,现时改革的速度和决心比其它国家都大。资金援助可实现吗?融资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难题,考验着各国的信心和耐心。一直以来,由发达国家援助发展中国家缓解与适应气候变化的做法被广泛接受,然而实际兑现模糊且随意。这一现状能否改变将成为衡量巴黎气候大会成色的关键:承诺具有法律约束力,保证可以被透明地执行;到2020年不低于每年1000亿美元的援助;伴有其他不改变现有发展援助分配的气候资金。气候资金主要用来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此前的联合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华沙会议确定了“长期资金”目标:发达国家到2020年每年提供1000亿美元资金,并保持执行的透明度。然而,兑现承诺却显得异常艰难,今年10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出版的气候融资报告显示,发达国家为发展中国家气候行动提供的公共和私人资金在2014年有618亿美元,与承诺的1000亿美元目标仍有较大差距。还有部分发展中国家对此质疑,认为实际上连618亿美元也没有达到。不但没有兑现承诺,欧盟和美国还提出,除工业化国家外,其他国家也应参与出资。对此,中方认为,发达国家应兑现此前的承诺,到2020年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并于2020年后在此基础上继续增加,同时鼓励发展中国家自愿提供资金。此外,也可通过企业、基金会、发展中国家内部基金等不同渠道,把资金的蛋糕做大。行动路线清晰吗?行动力度是巴黎气候协议谈判中的一项关键议题。中国和法国在11月初发表的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表示,中法支持“每五年以全面的方式盘点实现经议定长期目标的总体进展”。在巴黎,关于“力度”的争论在于究竟把全球温度上升的限制目标设定为2摄氏度还是1.5摄氏度。不久前,“把温度控制在2度以内”还是各国广泛认同的谈判前提,德国公区的也赫然写着“把温度控制在2度以内”的宣传口号。然而,谈判开始不久后,欧盟和小岛国开始频繁推介“温控1.5度”的目标,随后美国也加入其中,和他们一起成立一个名为“更高目标”的集团,并呼吁其他国家加入,这一度成为谈判的最大变数。无论是2度还是1.5度,实现“把温度控制在2度以内”或是“温控1.5度”的清晰路线图和具体操作指导意见才是未来协议生效时最重要的内容。虽然喊出更有雄心的新目标,发达国家如何兑现旧的“欠账”的问题目前依然没有解决的迹象。巴黎大会之前,代表发展中国家的G77+中国集团就明确指出,现有文本里并没有就发达国家兑现气候资金承诺做出足够安排,全球升温红线归根结底还是绕不开资金问题。
❾ 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影响谈谈在低碳经济时代我们肩负的责任与使命
全球暖化,不仅带来了沙尘,还有暴风雪、寒流,暴雨、热浪等等极端天气接踵而来。专家预测,全球气候还会进一步变暖,并且变暖的幅度有可能加大,美国的《科学》杂志,刊登了一项最新研究成果,称2009年之后,至少有一半的年份,全球平均气温将超过历史上最高的1998年,将有更多的极端天气频繁出现,人类不得不面临南北半球冰火两重天的考验。同时联合国评估报告提醒,人类如果不重视环保,到本世纪末,平均气温最多将上升6.3摄氏度,这是一个怎样可怕的数字?简单讲,如果平均气温上升3摄氏度,仅在亚洲,每年就有700多万人,面临洪水侵袭。如果气温上升4摄氏度,全球就会有30多亿人,面临缺水问题。目前全球气候极端变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着地球上几乎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据统计,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全球平均每年发生120起自然灾害,而现在已增至每年500起左右,在过去20年里,全球发生的自然灾害数量增加了3倍多,受灾人数在过去20年内增加了68%,达到2.54亿人。去年公布最新观测的结果,世界第一大岛,北极格陵兰岛,融冰速度仍在上升,而在南极西部及东部,更出现首次融冰现象,澳洲南方飘浮着一排一排来自南极的冰山。科学家预估,大约2020年到2037年的某一个夏天,也就是最快十年以后,北极融冰会完全消失,从直升机上俯瞰海岸线,格陵兰冰原融化的冰山碎块,飘浮海面,处处可见暖化的足迹。格陵兰的融冰速度,将决定本世纪人类的命运。随着全球变暖日益加速,造成各地区极端寒潮频发。进入2010年,北半球更是遭受了强寒流及创记录的大雪侵袭,从东北亚到俄罗斯,从西欧至美国大平原,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强降雪和大降温。寒冷程度创造了30年以来最低记录,许多地区气温直逼零下二十二度,甚至四十度,宛若一片南极的大极地,大雪严寒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交通拥堵,横跨英吉利海峡,连接英国、法国、比利时的高速铁路,欧洲之星,在大雪纷飞的去年圣诞节前夕,成了欧洲旅人的恶梦。5列欧洲之星列车,陆续出现电路故障而抛锚,2500名乘客受困隧道,原本只要两个小时的车程,足足待了16个半小时。车上的乘客宛如陷入恐慌的黑洞。艾尔维勒图(法国气候专家):在未来几年内,气候仍将继续变暖。逐渐会对未来世界各地的天气变化起决定性作用,这个过程会持续30年,40年,甚至半个世纪。但总而言之,是不可避免的。为了避免2050年气候变暖产生严重后果,应该从现在就开始减排行动。目前全球有30万人死于气候变化,专家预测说,未来全球将有一半的河流水量大幅度减少或被严重污染,世界上80多个国家,和占全球40%人口严重缺水。如果这一趋势得不到遏制,在30年之内全球一半的人口,将面临水荒。12%的鸟类和四分之一的哺乳动物濒临灭绝,三分之一的鱼类资源枯竭。联合国的专家早前就指出,“很明显亚洲尤其容易受到全球变暖的威胁”。
❿ 从气候变化到低碳经济 的论文 800字左右。
《旅游业如何适应和缓解气候变化》报告提出了其他的一些方法,使航空和旅游业可能有助于过渡到低碳经济。 除了削减手提行李、削减飞机上的免税额等措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