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和静县第一小学庆80周年作文
我去年辩过这个题首先建议你去网络找一篇文章,叫做-------《大国崛起》:中国到底在哪里出了问题?里面有许多以国家兴旺举的例子刚好找到之前用过的一些材料中国人千百年的传统,向来以国家为重,国富才能天下稳固。但是,现代民主国家是建立在民众福祉基础上的,富民成了基本取向,富国则是顺理成章的结果。 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就明确提出,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改革方向也是向民众(包括企业)放权让利。正是这种国民财富分配指导思想的转变,为中国经济发展打开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源。 今日,我们中华民族正是崛起之时,国家把“以民为本”、“执政为民”作为根本的治国理念。 《管子·牧民》中有一句很有名的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勾践灭吴 十年的修养生息政策 强民也。 古巴教育的奇迹就是因为领导高度重视,投入了大量资金。实行免费教育。古巴在国家财政还很紧张的革命胜利初期就决定了实行了对各级教育都实行免费,这也就保证了所有人都有可能上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当今世界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 只有注重人才培养的国家才能,“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记得这是伟人毛泽东的一句哲理性名言。 一个事实:几乎所有国家在过去二十五年内教育经费占国民收入的比重都是趋于增加的。 洋务运动,兴办学堂 在很多危机下 只有强民才能救国才能富国,,例 :霍元甲Vs东亚病夫;鲁迅,“民族魂” 《呐喊》一生只为唤醒国民的思想,--强民也。 ··现实中,非洲任何一个国家的宪法丝毫不比英国的差劲,菲律宾的制度甚至可以和美利坚合众国相媲美。。。但这些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了自己,更没有正在享用大国崛起的宴席!两次战败的德国是近代战争史上最大的输家,不仅在历次战败后割地赔款,甚至连国家也数次被分割,但今天在世界的强国之中仍然有它的一席。 1763年普鲁士王腓特烈二世颁布的法令最为著名,它进一步规定5~12岁的儿童必须到学校受教育,否则对家长要课以罚金。 战后日本崛起,得益于重视教育和重视人才的培养。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万夫曾经指出:“从明治以来,一直到今天,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战后经济的发展非常惊人,为世界所重视,造成比情况的重要原因,可归结为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据统计,1870—1940年,美国人口增加了3倍,而中学生则增加了90倍。当时的口号是:“中等教育为所有适龄青年敞开大门”,到1918年时美国高中已发展到2万多所,而12亿人口大国的中国到1998年才有1万多一点的高中。由此可见,美国的高效率、高技术、高产出靠的是科技,靠的是先进的教育。今天,美国基础教育的方法在杜威式教育法的基础上几经改进,教育的口号是:“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各州都将40%的税收用于教育。上世纪80年代垄断着大约70%左右的专利发明,70%以上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奥运会奖牌总数第一。 反例1: 1876年,美国庆祝独立100周年的时候,在费城举办国际博览会,有37个国家参展,当时清政府也派出了展览团。在这次博览会上,英国展出最新的蒸汽机车,美国展出大功率电动机和发电机,德国展出加工枪炮的精密机床,中国展出的是纯银打制的27套件耳挖勺和小脚绣花鞋。 ----------,如果 强民先富国,当时的清廷肯定富的流油,但是民却不强,大部分的人确是没有经过很好的素质教育,正是因为没有强民政策。反之如果有了强民政策,国家定富。 反例2: 强民先富国的证据,孔子在卫国说,先富之,后教之。你可以问,对于很SB的一群人,如何才能让其富起来?民不强何以富?强民是根本大计。富国只是眼前利益。先富国再强民势必会造成国家社会的畸形发展,必然会因小失大,不能长久。对于现在的中国来说如果走富国而不强民的道路,肯定会让社会矛盾重重,根本不可能走的很远。而先强民的话,则会让强大的人民同心协力在强大的基础上来富裕自己的国家,这既能够保证社会的稳定发展,又是必然的一条道路。试问英国是不是在强大基础上才开展的工业革命,然后才能够不断的掠夺,达到国家的富裕呢?伊拉克的石油很多,石油其实都是钱。但是,如果这个民族不是足够强大的话,富裕只能让他们更加的落后,而且这个富裕是保不住的,也许过段时间自己现在所拥有的富有也会被其他强大的国家所掠夺。因此,富国必先强民。 强民-〉富国,发展人力资源-〉经济增长。·长期以来,经济学家大多都犯了一个错误,他们以为只有物质资本,才可以创造财富,却不知道人力也可以成为资本,并且有比物质资本更高的生产率。 一直到1961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在《论人力资本的投资》一书中,提出了人力资本概念。 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中指出: 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远大于对物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 同时人力资本投资,既有利于个人,也有利于社会。 人力资本如何形成?舒尔茨认为,关键是要对人进行投资。这种投资,包括四个方面:教育与培训;医疗与保健;鼓励劳动力流动;引进高素质移民等。 长期以来在我脑中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中国为什么这么穷。翻开史书,几千年来中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汉唐盛世自是无人可比,几百年前,大明朝的富庶也让外国人惊叹不已。至清朝乾隆年间,清帝国盛极一时,当时的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高达51%,今天的美国也难望其项背。 【名人】 孙中山 【名言】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 ...【清·何启、胡礼垣】天下有无君之国,不闻无民之国。民权在则其国在,民权亡则其国亡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古巴的例子, 古巴穷,但人强, 情况也只是目前而已,将来得到好的机遇定会发展。 美国不敢打他,再看看伊拉克,国富石油多,萨达姆暴政弱民政策,美国说打就打。 (3)民本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惟:惟独,只有。邦:国。本:根本。○《尚书.五子之歌》 夫民,别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圣 夫:发语词,无实义。别而听之:分别听信个人之辞。合而听之:全面听取。圣:无所不通。○《管子君臣上》 为国者以富民为本,以正学为基 为wéi:治理。正:使正当。○汉 王符《潜夫论.务本》 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 ○《三国志.吴书.骆统传》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天下兴行在民趋于正 兴行:重德行。○明 王廷相《慎言.御民篇》 善于富国者,必先理民之财,而为国理财者次之--------明朝 文渊阁大学士 邱浚 (如果康乾也能算盛世,那么明朝的“弘治中兴”有过之而不及。而弘治的中兴多多少少也是不能离开丘浚的一些功劳)
Ⅱ 求东京审判的28名甲级战犯分别被指控的犯罪条款
国际检察处在1945年底先后分批逮捕了一百余名的日本主要战犯(“甲级战犯”),对他们进行了普遍的侦讯,录取了大量的口供,并且在侦讯过程中还以“罪嫌不足”为借口擅自陆续释放了好几名犯人。同时,对这近百名在押战犯的罪行,检察处从法庭档案室里堆积的大量日本政府档案以及各盟国送来的许多文件中辛勤地做了一番挖掘、整理的工作。此外,对个别战犯的罪行还有重点地派员到外地进行过一些实地调查和证据采访。
因此,到了1946年开春,检察处对于所有在押的甲级战犯们的历史、地位和罪行已经摸出了一个初步轮廓,对于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也有了一个大体上的了解。他们此时所掌握的材料勉强够初步草拟起诉书之用。
但是在草拟起诉书之前,有一个先决问题,那便是:在这许多在押的甲级战犯之中,究竟有多少人、是哪些人应该首先作为被告起诉,提请法庭列为第一案去审理?显然,把全体在押战犯都包括在一个案件中去起诉受审是不适宜的。那时正在开庭的纽伦堡国际法庭,其受审的被告德国首要战犯也不过二十二人;而纽伦堡所审理的案情比东京法庭将审理的却简单得多,犯罪的年代也短一些。因此,国际检察处遂决定首批受审的人数应以纽伦堡受审的人数为标准,即使稍微有所增加,亦不应超过三十名。
另外一个先决问题,便是:在控诉被告们的犯罪行为时,其犯罪年代应从什么时候算起?到什么时候为止?对于犯罪行为应算到1945年日本投降时为止,检察人员是一致同意的。对于犯罪行为应从什么时候算起,他们之间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意见,发生过严重的争执。有些人说:远东国际法庭审理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战犯们的罪行,而日本对外侵略之所以变为世界大战的一部分是由于日军偷袭珍珠港。进而引起它对一系列国家的战争,所以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事件应该作为犯罪日期的起点。有的人说:日军之所以偷袭珍珠港以及随之而来的对一系列太平洋国家作战,都是为了要解决它对中国的战争,前者不过是后者的继续和延长,因此,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应该被认为是犯罪日期的起点。又有人说:1937年卢沟桥事件不过是1931年9月18日日军侵占沈阳和开始吞并满洲(中国东北四省)的继续和延长,事实上中日战争自那时起便已开始,因此“九·一八事件”应该被认为是犯罪日期的起点。更有人说:1931年“九·一八事件”之所以发生,其导因是1928年4月日军在皇姑屯炸死张作霖事件,从那时起日本侵占全中国的企图便已暴露无遗,而中日实际敌对状态那时便已发生,是故正本清源,被告战犯们的犯罪日期应从1928年算起。最后的这个主张无疑地是比较正确的,合乎逻辑的。从中国人的观点来说,也还算差强人意的。当然,这个日期还可以推得更久远一点,但是推得太久远了,提证是有困难的。
国际检察处经过郑重考虑和辩论之后,便决定采取最后的这一主张,因而对日本战犯们提起控诉的犯罪行为是从1928年(皇姑屯炸案)起至1945年(日本投降)止,总共约十七年的光景。
在起诉对象的人数(约二十至三十人)和犯罪的时期(约十七年)两个问题决定之后,检察处面临的另一个更困难的问题便是:哪一些在押的甲级战犯应该首先被起诉?换言之,哪二三十名甲级战犯应该被挑选出来作为第一案的被告,使其首先在远东国际法庭受审?
这个问题在检察处内部是有过很激烈的争议的。诚然,对于某些罪大恶极、臭名远扬的元凶巨魁如东条英机之流,大家是毫无异议的。但是对于比较次要的人物,各人却有不同的意见。例如,苏联陪席检察官自始便坚决主张鲇川义介(贵族院议员,满洲重工业日产社社长)和中岛知久平(中岛飞机之创始人,历任商相、铁相、军需相)应该列名为第一批受审的被告。但是季楠检察长未予同意,因为鲇川和中岛都是日本的大企业家、大资本家,而袒护财阀和资本家,自始便是美国政府的既定政策。关于这一点,我们在评述乡古洁(三菱重工业社社长)被突然释放时便已经提到过。
经过长时间的讨论和争辩,季楠最后决定挑选下列二十八人作为第一批起诉的被告(其顺序是按照其姓氏的英文字母的先后顺序排列的):
1.荒木贞夫(ARAKI,Sa)
2.土肥原贤二(DOHIHARA,Kenji)
3.桥本欣五郎(HASHIMOTO,Kingoro)
4俊六(HATA,Shunroku)
5.平沼骐一郎(HIRANUMA,Kiichiro)
6.广田弘毅(HIROTAKoki)
7.星野直树(HOSHINO,Naoki)
8.板垣征四郎(ITAGAKI,Seishiro)
9.贺屋兴宣(KAYA,Okinori)
10.木户幸一(KIDO,Koichi)
11.木村兵太郎(KIMURA,Heitaro)
12.小矶国昭(KOISO,Kuniaki)
13.松井石根(MATSUI,Iwane)
14.松冈洋右(MATSVOKA,Yosuke)
15.南次郎(MANAMI,Jiro)
16.武藤章(MVTO,Akira)
17.永野修身(NAGANO,Osami)
18.冈敬纯(OKA,Takasumi)
19.大川周明(OKAWA,Shumei)
20.大岛浩(OSHIMA,Hiroshi)
21.佐藤贤了(SATO,Kenryo)
22.重光葵(SHIGEMITSV,Mamorw)
23.岛田繁太郎(SHMADA,Shigetaro)
24.白鸟敏夫(SHIRATORI,Toshio)
25.铃木贞一(SUZUKI,Teüchi)
26.东乡茂德(TOGO,Shigenori)
27.东条英机(TOJO,Hideki)
28.梅津美治郎(UMEZU,Yoshijiro)
这二十八名战犯绝大多数都是在1945年底先后被捕的,早已被羁押在巢鸭监狱。但是其中有四个人情况并不是那样。他们是:重光葵、梅津美治郎、板垣征四郎、木村兵太郎。
重光葵和梅津美治郎是日本的投降代表。1945年9月2日盟国代表在东京湾密苏里号军舰上举行受降仪式的时候,他们二人分别代表日本天皇、日本政府和日本大本营在日本投降书上签了字。因此,盟军总部对他们多少有些“好感”,或者至少认为对他们应该有点“照顾”。所以,在四次逮捕令中,他们始终没有被列名为逮捕的对象。但是以其地位之高和罪恶之大,他们不但有资格被列为“甲级战犯”,而且应该列名为首批受审的主要战犯。事实上,检察处在决定首批受审人选的时候已经这样做了,他们是正式列名在起诉书里被控的两个人。然而对他们的逮捕却与向法庭提出起诉书同时。因此,他们入狱的时间便算是在正式起诉之后。正如我们在前面所指出的,在起诉书正式提出之后,检察官和被告便处于对立地位,彼此是不能有所往来或接触的。由于这个原因,检察处对他们二人便没有时间进行任何侦讯和录取口供的工作。在检察处对重光和梅津的控诉材料中,侦讯报告或本人口供是不存在的。
板垣征四郎和木村兵太郎也有类似的情况。他们二人之所以未被列名于1945年那四次逮捕令中,倒不是由于对他们有什么特殊照顾,而是因为他们那时都不在日本国内。当日本投降的时候,板垣大将和木村大将都在海外作战,担任着重要的军职(板垣是日本第七战区总司令,驻扎在新加坡;木村是缅甸派遣军总司令,驻扎在仰光)。在日本投降之后,他们都遭到当地政府的拘捕。由于他们的劣迹昭彰,早已被国际检察处选为第一批起诉的对象。但是等到开庭的前夕,他们才被押解来到东京,投入巢鸭监狱。因此,检察处也来不及对他们进行侦讯或录取口供的工作。
除了上述四人之外,其余二十四人都长期被羁押在巢鸭监狱里,并且都经过检察处很认真的侦讯,都有很详尽的口供书存案。在法庭审讯的过程中,这些口供都充分地被检察处作为证据利用了。
对于第一批起诉的这二十八名被告主要战犯的名单,人们大体上是感觉满意的,遗憾的只是检察处出于微妙的原因没有把任何重要的财阀、大资本家如鲇川义介、久原房之助、中岛知久平之流列名其间。但是,除了这个缺点之外,名单还算是差强人意的;所有的被告都是长期骑在日本人民头上的野心勃勃、罪恶昭著的法西斯侵略分子。在日本多年来的政治、军事、外交宣传各方面的罪恶活动中,他们的重要性是特别突出的。
把这二十八名被告战犯的地位或罪行分析一下,我们便可发现其中有:
(一)曾任国务总理大臣的东条英机(太平洋战争的发动者)、广田弘毅(老牌外交家)、平沼骐一郎和小矶国昭(老牌法西斯军人)。这四个首相都是日本政界中赫赫威名、不可一世的人物,在整个起诉期间(1928—1945年),他们都是日本对外侵略活动中的首要分子。
(二)积极鼓吹侵略的老牌军国主义典型人物荒木贞夫、南次郎。
(三)对华长期侵略中活动最力、罪恶最大的土肥原贤二、板垣征四郎、梅津美治郎,以及对中国人民施以残酷暴行的主犯松井石根、俊六。
(四)战时日本经济动员和对华经济榨取的主要策划者和执行者、理财家贺屋兴宣、星野直树。
(五)东条内阁发动太平洋战争的主要策划者及参加者永野修身、岛田繁太郎、木户幸一、铃木贞一、佐藤贤了、冈敬纯。
(六)太平洋战争期间在菲律宾、缅甸各地实施残酷暴行的主犯木村兵太郎、武藤章。
(七)积极推动侵略阴谋的老牌外交家重光葵、东乡茂德、松冈洋右,以及积极勾结德意轴心国家组织反共军事同盟的大岛浩、白鸟敏夫。
(八)疯狂鼓吹法西斯主义和对外侵略政策的理论宣传家和煽动家大川周明、桥本欣五郎。
把二十八名被告分为以上八类并不是绝对准确的,因为在这些人的长期活动中,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很复杂的,多种多样的,并不限于一格。上述划分只是就他们长期的复杂的活动中最突出的重点而作出的。同时,从这八类的分法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检察处之所以把他们列为第一批起诉的对象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因为他们在全部日本对外侵略战争中不但是主要的人物,而且是有代表性的人物。苏联派到远东国际法庭的陪席检察官高隆斯基在1947年3月27日关于“日本首要战犯的审判”的一次讲演中把东京被告战犯们分为五类,即(一)国务总理大臣;(二)军事要人;(三)外交要人;(四)财政经济要人;(五)日本帝国主义思想家。他把宫廷重臣木户幸一侯爵列于五类之外而独自成为一类。这虽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分类法,但是它的毛病却是在各类战犯的数字上太不平衡。被告中可以列入“军事要人”一类的要占半数以上,而其他各类却只能有二三人或三四人。此外,把许多“军事要人”笼统地划为一类也不易表现他们各自的特征和罪责重点之所在。因此,我们不采取高隆斯基的分类法。
当然,这二十八名战犯的代表性并不是完全的,可能还有不少在这八个方面或其他方面有代表性的战犯不曾被包罗进去。不过照原来国际检察处的设想,这只是起诉的第一案,其他重要战犯将来在第二案,甚至第三、第四案中还是要起诉的。这是当时国际检察处以冠冕堂皇的声明所郑重保证的。但是,后来事情的发展却证明完全不是这样。由于美国包庇日本反动势力的倾向越来越露骨,在远东国际法庭审讯第一案的过程中,国际检察处便把绝大部分在押的日本甲级战犯都个别地或分批地擅自释放了。在远东国际法庭对第一案宣判不久,国际检察处把巢鸭监狱所剩余的惟一的一批甲级战犯索性也全部释放了。至此,起诉的对象便完全消失了,远东国际法庭已经无事可做、无案可审了,结果只有无形解散。这种虎头蛇尾的做法曾引起过日本群众的非议和不满。他们问道:同样是甲级战犯,罪恶相差不远,何以有些人便判处绞刑或终身禁锢,有些人却完全逍遥法外,不但没有受到法律制裁,而且连受审都不曾经过?
对日本群众的这个问题,要找到一个合乎逻辑的答复是很难的。因此,我们惟有承认:东京审判,正如纽伦堡审判一样,只能被认为是对战犯们的一种“象征性”的惩罚。
Ⅲ 跟日本有关
□ 新撰组
1863年(文久三年)时,江户幕府为了招抚浪人而组织了浪士队,分裂后由近 藤勇和芹泽鸭(后来被近藤等人暗杀)组成剑客集团「新撰组」。1864年因袭击维新志士聚集的池田屋而声名大噪,史称「池田屋事件」。 此后,新撰组在维新志士们暗中活跃的京都,为了维护治安而挥舞着猛剑,当然那时也跟维新那一方的游记剑士交过几次手。 1868年三月,新撰组改名为「甲阳镇抚队」。在枪炮等近代武器开始使用的戊辰战争时,他们仍旧不放弃刀剑;于是便成为历史上最后的剑客集团,也因此获得现代不少的支持者。 新撰组迷众多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像《燃烧吧剑》《新撰组血风录》(司马辽 太郎著)这类优秀小说的出现。它们以新撰组的队员为主角,写成许多动人的故事,塑造出新撰组的独特魅力。 例如,有著坚韧精神的新撰组局长近藤勇、冷静无情令队员畏惧的副局长土方 岁三、如儿童般天真无邪的天才剑士——第一队组长冲田总司、出生於江户,认识了近藤,出任第二队组长的永仓新八、一说比冲田还强的第三队组长斋藤一 ,其他尚有因背叛新撰组而被斋藤斩杀的武田观柳斋、负责新撰组谍报活动的密探山崎蒸、性情豪迈爽朗的原田左之助以及组中的超级大巨人-怪力的岛田 魁……等等
新撰组是日本历史上最大、最强也是最后的剑客集团吗?幕末的混乱时世中,这支驻扎在壬生屯所,直属京都守护职的部队,担任着守护京都的重要职责。从天然理心流的强悍,“池田屋事件”的惨烈,“左手平刺法”的实用,直到理财高手土方的石田散,“新撰组”这个名字,直到如今还未被忘怀这点,是绝对可以肯定的。 1853年柏利的黑船叩关,结束了日本250年的闭关锁国。文久3年(1863年),在幕末倒幕的风云中以水户藩人芹泽鸭和近藤勇为首的试卫馆,成立了以维护京都治安为目的的新队伍。公武合体派公卿大名策动的“八·一八”政变,宣告着新撰组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仅装备着日本刀的队士,面对火枪的顽强,赢得了声望和幕府的信任。“壬生狼”初次显示了它的坚牙利爪。其后,使得“明治维新推迟了一年”的池田屋事件,更是使得这只队伍声名大振。 到底是“新选组”还是“新撰组”,史学界一直存在着分歧,这也是本文中没有统一名称的原由。私淑的名字是“新撰组”,然而如同《新选组血风录》这样的书名,还是保持原文比较好。其实新选组也罢,新撰组也罢,“诚”字旗所在的地方,就会出现的这只队伍,到底应该用怎样的称呼,真的那么重要吗?
不但拥有统一的制服、统一的思想体系(尊王、攘夷、佐幕),统一的剑法,甚至有统一的思想的新撰组,在队士居住的大屋墙上,挂着1863年8月发布的《法度书》。法度书原文有五条,大意是:严禁违背武士之道;严禁脱离组织;严禁随便改变策略;严禁办理抗、诉讼以及严禁私斗——说起来新撰组“恶·即·斩”的纪律,确实是实用得非常完全,因意见不和而先后“私自离队”的山南敬助和伊东甲子太郎,都被新撰组自身剿灭——一纸“法度书”,赋予了曾经名不见经传的这个组织强大的战斗力;自内而外的分裂,却也决定了它最终的毁灭。
以现在的目光来看,尊王、攘夷、佐幕的新撰组,实在是处于逆历史潮流的位置。如果说冷兵器的被替代是必然的选择,那么,在枪支的时代仍旧牢固的坚持着所谓武士道的精神,到底是一种对理想的坚持,还是仅仅特别的顽固?并未身处当时的时代,也无法体味在那样的乱世中,应该进行怎样的抉择;也许,无论身处怎样的阵营,所坚持的都无非是自己心里所相信的信念。挥动手中的兵刃,也是为了那种坚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无论是维新志士还是新撰组,也许都只是在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而已。
幕末,激进派维新志士曾以“天诛”的名义,斩杀与己持相反观点的人,执行斩杀行动的人便称为“刽子手(人斩り)”。为竭制勤王志士的“天诛”,幕府招浪士组进京,成立“新撰组”,名义上维护京都治安,实际上是与勤王派对抗。
□ 干部队士名录
局 长—近藤 勇(天然理心流)
总 长—山南 敬助(北辰一刀流)
参 谋—伊东 甲子太郎(北辰一刀流)
副 长—土方 岁三(天然理心流)
一番队长—冲田 总司(天然理心流)
二番队长—永仓 新八(神道无念流)
三番队长—斋藤 一(无外流、一刀流)
四番队长——松原 忠司 流派不明
五番队长—武田 观柳斋(北辰一刀流)
六番队长—井上 源三郎(天然理心流)
七番队长—谷 三十郎(神明流)
八番队长—藤堂 平助(北辰一刀流)
九番队长—铃木 三树三郎(北辰一刀流)
十番队长—原田 左之助(种田流枪术,一说是宝藏院流枪术)
诸士调役兼监察—山崎 烝 流派不明
二番队伍长兼监察—岛田 魁(心形刀流)
监察—尾形 俊太郎 流派不明
(注:在芹泽一派遭肃正前,新撰组局长是芹泽鸭;在山南敬助因脱队而切腹后,伊东甲子太郎兼任总长之职)
参考资料:http://healy.mm9mm.com/1.htm
新撰组真实历史
幕末,激进派维新志士曾以“天诛”的名义,斩杀与己持相反观点的人,执行斩杀行动的人便称为“刽子手(人斩り)”。为竭制勤王志士的“天诛”,幕府招浪士组进京,成立“新撰组”,名义上维护京都治安,实际上是与勤王派对抗。
新撰组
文久三年(1863年),新撰组成立,当时局长为芹泽鸭(芹菜烧鸭?^^)。不久,以土方岁三、近藤勇等天然理心流剑士为中心的新撰组骨干,以肃清组内败类为由,斩杀芹泽鸭,迫使新见锦切腹,并由近藤勇出任新撰组局长,土方岁三出任副长。然后一番队队长为冲田总司、三番队队长为斋藤一。可以看出,新撰组的中心力量都是天然理心流剑士。
元治元年(1864年)六月五日,长州藩维新志士在京都池田屋秘密集会。因为消息泄露,池田屋遭新撰组袭击,除桂小五郎(即维新三杰之一的木户孝允)因故未到会外,大部分长州藩志士高层人物或被斩杀,或被捕。这就是震惊日本的“池田屋事件”。新撰组一战成名。由于新撰组本处地处京都壬生地区,因此被人们称为“壬生狼”。
庆应二年(1866年),在坂本龙马的努力下,历来相互仇视的萨摩藩跟长州藩同盟,维新力量日趋壮大。
庆应四年(1868)年,戊辰战争爆发。在维新军队的攻击下,幕府军节节溃败。四月,德川幕府末代将军德川庆喜将政权交还天皇。
戊辰战争后,新撰组残部在土方岁三的带领下,向东北投奔会津藩,与其他佐幕军队一起,继续抵抗维新政府。但是,由于会津若松城战役的失败,新撰组残部只得继续向北逃奔至北海道函馆。
明治二年(1869年),箱馆战争爆发。岁三独自骑马举刀突入敌阵,被步枪子弹贯穿胸部,战死。新撰组正式结束。
新撰组 局长——近藤 勇 保五年——庆应四年(1834-1868)
天保五年十月四日,近藤勇出生于武州多摩郡上石原豪农宫川家。幼名胜五郎,后改称胜太。十六岁时成为天然理心流三代目近藤周助的养子,改名为近藤勇。文久元年八月二十七日,二十七岁的近藤勇继承天然理心流宗家,成为该流派四代目。
文久三年(1863年),率试卫馆天然理心流门人加盟进京浪士组。浪士组解散后残留京都,成为京都守护松平容保下属,并与芹泽鸭一派共同成立“新撰组”。肃正芹泽鸭与新见锦一派后,近藤勇出任新撰组局长一职。
元治元年(1864年)六月五日,长州激进派维新志士在京都二条池田屋密谋火烧京都,趁乱暗杀佐幕派人物。不料消息泄露,近藤勇率新撰组进攻池田屋,将与会人物一网打尽,令长州派大伤元气。因为池田屋事件,新撰组一战成名。
庆应四年(1868年),戊辰战争爆发。京都伏见鸟羽一战,幕府军大败,逃往江户。在下总国流山一战中,为掩护其他新撰组队员及同志撤离,近藤勇向维新政府军投降。因为当时幕府是维新政府“朝敌”,近藤勇投降后,当局不许近藤勇以武士身份切腹自尽,而判其斩首。
庆应四年四月二十五日,在板桥平尾一里冢,近藤勇被斩于自己的爱刀“虎彻”之下,时年三十四岁。
以下是天然理心流刚被录用时,近藤所作以赠友人的一首汉诗,表明了他的志向:
富贵利名
岂羡む可けんや
悠悠として
官路は浮沈に任す
此身更に
苦辛在るに有り
饱食暖衣は
我心に非ず
撰组 副长——土方 岁三天保六年——明治二年(1835-1869)
天保六年五月五日,土方岁三出生于武州多摩郡石田村。父亲在岁三出生前就已去世。岁三五岁时,母亲亡故。于是幼小的岁三跟着二哥和二嫂过日子。后来,岁三的姐姐嫁给了佐藤彦五郎后,便把岁三接过去一起生活。
岁三的姐夫佐藤彦五郎热心于剑术。通过姐夫,岁三认识了天然理心流的近藤勇,并成为天然理心流门人,到江户试卫馆修习剑术。
文久三年(1863年),幕府招浪士队进京护卫将军德川宗茂。之后,浪士队解散,清河八郎率部分浪士东归。此时,京都守护松平容保受命差配残留在京都的浪士。近藤勇试卫馆一派跟芹泽鸭一派投于松平容保门下,并成立维护京都治安的“新撰组”。
同年,试卫馆一派以扰乱法度为名,迫使新撰组副长新见锦切腹,并斩杀局长芹泽鸭。并由近藤勇出任局长,岁三出任副长。岁三制订新撰组的组规“局中法度”,若有违背者,立即切腹。因为岁三在执行法规以及对待敌人时毫不手软,于是便有了“新撰组魔鬼副长”的称谓。
庆应四年(1868年)一月,戊辰战争爆发。在伏见鸟羽一战中,岁三代替受伤的近藤勇,率新撰组参加幕府军队与维新军交战。在维新军的西洋炮火的强大威力下,幕府军大败,新撰组随幕府军逃往江户。在下总国流山一战中,由于维新政府军的奇袭,幕府军再次败走。此时,近藤勇决意投降,以掩护其他新撰组队员撤退。与近藤诀别后,岁三率新撰组残部与幕臣大鸟圭介合流,参与了宇都宫、会津等地的战役,以及参加了为抵抗维新政府而成立的奥羽越列藩同盟,但均以失败告终。只好向虾夷(即北海道)继续逃奔。
明治二年(1869年),政府军攻打北海道的所谓“虾夷共和国”。箱馆战争中,箱馆市被攻落,“虾夷共和国”的投降只不过是时间问题。因为战友的死讯不断传来,以及失败已成定局,岁三决意战死沙场。
五月十一日,岁三单骑冲入敌阵,被步枪子弹贯穿胸部,战死。时年三十五岁。
岁三不仅是位英雄,同时也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俳人。他死后,留下了一部作品集《丰玉发句集》。岁三的辞世之句:
たとひ身は虾夷の岛根に朽ちるとも
魂は东の君やまもらん
这是岁三的照片
新撰组一番队长——冲田 总司天保十三年——庆应四年(1842-1868)
天保十三年,冲田总司出生于江户,幼名冲田宗次郎(想起和月笔下的那个总是在微笑放电的濑田宗次郎没有?)。父亲冲田胜次郎是白河藩阿部正备的家臣。
总司十岁时,便跟近藤周助学习天然理心流剑术。并且由于天资聪颖,最早获得了天然理心流的真传,后来可以说是新撰组第一高手。跟斋藤一一样,总司的剑法偏重于刺突。他的绝招名为“无明剑”,是以三段突刺为攻击手段的剑术:先以“平晴眼”起势,然后以极快的速度踏前并向对手刺突攻击,连续刺突三次,一气呵成。(玩过SNK《月华的剑士2》的朋友知道真田小次郎的一招“无明剑”吧?那可是冲田的绝招哦!号称新撰组零番队队长的真田小次郎应该就是以冲田总司为原型的吧!或许是“影之冲田”?哈哈)
文久三年(1863年),总司与近藤勇、土方岁三等试卫馆一门加盟进京浪士组,并一同留在了京都。新撰组成立后,总司担任了组里的剑术教练,并兼任一番队队长。
元治元年(1864年)六月五日,池田屋事件爆发。在池田屋一战中,总司斩杀了长州藩维新派重要人物吉田稔麿跟肥后的松田重助。当新撰组正准备凯旋回邸时,总司突然吐血昏倒。此后,总司便开始长年与病魔缠斗。
庆应四年(1868年),戊辰战争爆发。伏见鸟羽一战后,新撰组随幕府败走江户。由于长年的肺结核病,重病在身的冲田总司在千驮谷的植木屋平五郎宅中疗养。同年五月二十九日夜,总司梦到一只黑猫,并在梦中将此一黑猫斩杀。第二日,总司便撒手人寰,去世时只得二十六岁
新撰组三番队长——斋藤 天保十五年——大正四年(1844-1915)
天保十五年生,御家人山口裕助之次男。父亲本是明石藩的一名足轻,后来买了御家人的称号。
斋藤一很早就认识了江户试卫馆的近藤等人。然而由于误杀了人,斋藤逃往京都避难。文久三年(1863年)试卫馆应募入京后,斋藤找到并加入了试卫馆,并跟近藤、土方、冲田等人一同留在京都。新撰组成立后,斋藤一担任副长助理跟三番队队长。
斋藤一的剑术跟冲田总司一样偏重于刺突。与冲田迅疾的“三段突”相比,斋藤的绝招“牙突”更注重于一击必杀:左手执剑柄的尾部并向后收,右手与剑尖同时指向敌人,然后于左足迅速踏前的一瞬间左手将剑刺出。由于左手执剑柄尾部,因而攻击范围更长,所以很多时候敌人是在以为不会中刀时出人意料地中刀。由于在入试卫馆前,斋藤一就已经是一刀流的免许皆传,所以斋藤的天然理心流剑术中柔和了很多一刀流的技法。这也是他跟冲田的不同之处。(玩过SNK《月华的剑士2》的朋友不知注意没有,在选人画面,鹫冢庆一郎的姿势就像是斋藤一的“牙突”哦,而且跟真田小次郎一样,鹫冢庆一郎也穿着新撰组的队服。或许鹫冢庆一郎的原型就是斋藤一呢!)
庆应四年(1868年),戊辰战争爆发。伏见鸟羽一战幕军惨败,逃往江户。此后,斋藤与近藤一同参加了甲州镇抚队,同样大败,逃回江户。后来斋藤又随幕军逃到东北会津,并于此代替受伤的土方岁三指挥新撰组。
戊辰战争后,日本迎来了明治新时代。斋藤一化名藤田五郎,成为警视局的一名警官。此时的斋藤一,一边怀念幕末时代一起战斗的战友们,一边拿起自己的剑,继续贯彻自己“恶·即·斩”的信念。
大正四年九月二十八日,斋藤一去世,享年七十一岁
新撰组全员名录(共466名)
领导者
局长
近藤 勇
芹沢 鸭(原)
新见 锦(原)
助勤
平山 五郎
平间 重助
野口 健司
佐伯 又三郎
副长
土方 歳三
山南 敬助(総长)
伊东 甲子太郎(参谋)
组长
冲田 総司(一番)
永仓 新八(二番)
斎藤 一(三番)
松原 忠司(四番)
武田 観柳斎(五番)
井上 源三郎(六番)
谷 三十郎(七番)
藤堂 平助(八番)
铃木 三树三郎(九番)
原田 左之助(十番)
监察
山崎 烝
篠原 泰之进
吉村 贯一郎
新井 陆之助
服部 武雄
尾形 俊太郎
伍长
岛田 魁
富山 弥兵卫
茨木 司
林 信太郎
桥本 皆助
加?#123; 道之助
阿部 十郎
近藤 芳助
粂部 正亲
伊东 鉄五郎
川岛 胜司
河合 耆三郎(勘定)
队长
相马主计
注一、四位局长助勤,都是芹沢一党,后来被整肃了。
注二、这是新撰组最后的领导者,参加了五棱郭的攻防战。
平队士
新田 寅之介
森下 平作
清水 休左卫门
森 鹰之介
古川 小二郎
矢金 繁造
正木 织之助
山 寅之助
细井 鹿之助
吉沢 平三
三井 丑之助
岩崎 一郎
松原 几太郎
冈田 克己
吉村 新太郎
小幡 三郎
武藤 又三郎
加藤 罴
梅戸 胜之进
中井 三弥
荒木 信太郎
前野 五郎
佐久间 顕助
松本 俊造
木幡 胜之进
松本 主税
加贺爪 胜之进
和田 六郎
柴山 徳三郎
安部 隼多
高野 良右卫门
上原 栄作
白原 七郎右卫门
大月 藤三
中村 小次郎
冈田 五郎
田村 大三郎
小沢 宗司
本多 太一郎
熊沢 元蔵
船津 釜太郎
近藤 隼雄
矢口 健一郎
坂本 平三
村上 万次郎
桜井 数马
足立 林太郎
佐々木 一
吉村 芳太郎
沢 忠辅
中岛 登
市村 鉄之助
田村 银之助
佐々木 爱次郎
近藤 周平
山野 八十八
横仓 甚五郎
安富 才介
野村 利三郎
宫川 信吉
大石 锹次郎
酒井 兵库
斎藤 一诺斎
松本 舍助
池田 七三郎
井上 泰助
河合 鉄五郎
三好 胖
三浦 启之助
森 常吉
高木 刚次郎
谷川 辰吉
山脇 隼太郎
立川 主税
谷 万太郎
菊池 央
谷口 四郎兵卫
蚁通 勘吾
石井 勇次郎
竹内 武雄
岸岛 芳太郎
中西 登
柴田 彦三郎
山崎 八蔵
武部 银次郎
木下 巌
新井 破魔男
汉 一郎
铃木 练三郎
小洼 清吉
栗原 仙之助
千田 兵卫
长岛 五郎作
志村 武蔵
津田 丑五郎
粕屋 十郎
高田 文次郎
中村 金吾
吉田 俊太郎
内海 次郎
神崎 一二三
越后 三郎
尾関 弥四郎
三品 仲司
毛内 有之助
清原 清
今井 佑次郎
奥沢 栄助
马诘 柳太郎
马越 三郎
安藤 早太郎
田中 寅蔵
新田 革左卫门
尾関 雅次郎
松本 喜次郎
楠 小十郎
佐野 七五三之助
浅野 薫
御仓 伊势武
葛山 武八郎
荒木田 左马之助
松永 主计
伊藤 与八郎
家木 将监
佐々木 蔵之助
伊木 八郎
亀井 造酒之助
木内 峰太
竹内 元太郎
笹冢 峰蔵
藤本 彦之助
宿院 良蔵
松井 竜三郎
菅野 六郎
马诘 信十郎
杉山 腰司
柳田 三次郎
三浦 繁太郎
田所 弘人
安藤 勇次郎
田中 伊织
蚁通 七五三之进
中村 久马
池田 小三郎
浜口 飞一
金子 次郎作
土方 対马
小原 険太郎
细川 内匠
木下 弥三郎
松崎 静马
上坂 甲太郎
上田 金吾
冢本 善之助
森 六郎
岛田 弥一郎
山田 春隆
牧野 源七郎
和田 隼人沼尻 小文吾
大谷 勇雄
矢田 健之助
大村 安宅
元井 和一郎
小川 一作
青柳牧 太夫
小原 银蔵
相场 薫三郎
小原 孔三
伊东 浪之助
加藤 民弥
逸见 胜三郎
中西 小六
稲吉 雄三郎
前田 蔵人
伊东 隼之助
水口 市松
大桥 半三郎
宫川 数马
江畠 小太郎
室 宅之助
小川 佐太郎
和田 重郎
冈戸 万次郎
轮堂 贞三
冲田 承之进
芦屋 升
小川 信太郎
甘地 一撰
木村 良之助
石川 三郎
川村 林次郎
市桥 镰吉
日下部 远江
伊东 主计
日下部 四郎
植田 末次
小林 峰太郎
大谷 良辅
小林 桂之介
辛岛 升司
佐久间 荘太郎
川津 平三
斎藤 清一郎
木村 広太
桜井 勇之进
后藤 大介
佐久间 登人
佐野 牧太
塩沢 麟次郎
司马 良作
斯波 绿之介
铃木 直人
真田 四目之进
田内 知
篠崎 信八郎
田村 一郎
小路 平三郎
富川 十郎
岛田 幸之介
中村 玄道
瀬山 多喜人
中村 五郎
白井 鹰之进
中山 重蔵
田中 梅太郎
林 小五郎
武城 九良太
林 正吉
中条 常八郎
三品 一郎
田村 金七郎
宫武 织蔵
藤原 和三郎
村上 清
石井 清之进
鹿内 主税
天海 胜之进
柴冈 刚三
一色 善之丞
清水 卯吉
市村 辰之助
白戸 友卫
上田 马之丞
高山 次郎
井上 新左卫门
田中 律造
大内 枪之助
玉置 良三
内山 元次郎
中村 吉六
梶谷 麟之助
本田 岩吉
大町通 南太郎
松沢 乙造
诹访 市次郎
万田 河三
小堀 诚一郎
三品 二郎
田村 录四郎
宫本 腾太
玉川 将之介
向馆 登
畠山 芳次郎
村上 三郎
富永 政之助
森 権次郎
三浦 恒次郎
吉田 万吉
円尾 启二郎
渡辺 市造
山本 二十六
石井 七郎
森 庵六之助
石田 入道
加藤 熊五郎
大宫 友実
和高 虎之助
大宫 友贤
木村 胜之助
加藤 定吉
河合 弥三郎岸田 兼吉
関口 房太郎
黒川 佐吉
渋沢 吉之助
铃木 乙治
藤本 吉之介
高桥 渡
永田 镰三郎
中村 清七
横山 锅二郎
西沢 武吉
丸山 驹之介
西沢 义吉
明石 覚四郎
林 久吉
青地 源太郎
林 竹之助
五十岚 伊织
星川 三平
秋山 义三郎
松本 正
上田 安达之助
吉村 二郎
岩崎 胜次郎
青木 连
大野 内蔵之介
青山 次郎
佐久间 银太郎
天野 十郎
冈田 米太郎
印具 马作
大桥 山三郎
内山 栄八
粕屋 小次郎
角谷 糺
冈村 亀太郎
木下 胜蔵
河村 八十右卫门
佐治 寛
金子 庄兵卫
铃木 量平
小岛 造酒之丞
多冈 太郎
木村 忠次郎
高须 熊雄
洒井 要次郎
高桥 恭辅
小林 幸次郎
竹内 笃平
佐藤 房太郎
竹内 徳雄
指田 竹次郎
千叶 栄
高冈 仓太郎
坪田 忠蔵
関川 代次郎
寺井 主税
土田 新之丞
寺岛 繁三
高桥 珊瑚郎
中沢 务
鸟羽 多喜松
长瀬 清蔵
鹤冈 健四郎
成合 清
长沢 政之丞
野辺 民雄
中川 小十郎
野村 游喜
西村 五十五郎
福与 男也
西脇 乾三郎
藤井 安八
西村 小左卫门
松沢 弾治
西脇 源六郎
水谷 藤七
古屋 丈之助
本武 権平
福田 胜之进
柳沢 腾马
前田 岩太郎
若田 栄吉
细川 千太郎
赤羽 音吉
前场 小五郎
池田 庄司
前场 喜司马
石尾 健吉
松井 徳太郎
一瀬 寛治
真崎 宅太郎
稲吉 竜马
山形 时太郎
入崎 丞
三浦 松五郎
上田 清蔵
山久知 文次郎
大槻 银蔵
山际 平三郎
大场 久辅
饭田 七九郎
小田 数马
山崎 林五郎
柏尾 一郎
石井 伊之助
越 ノ海
饭沼 粂之进
関 清辅
碓氷 升之助
田中 一
石川 伊太郎
角田 五郎
加?#123; 惣三郎
浜田 善次
冈岛 品三郎
早川 林平
钩木 伝三郎
藤沢 竹城
桐山 銭三郎
松田 六郎
白石 五六郎
村上 一佐藤 安二郎
村山 谦吉
田辺 太三郎
矢部 兵吾
高桥 良之助
大松 系斎
土方 幸太郎
谷山 诚一郎
玉置 伊之助
服部 幸次郎
正木 直太郎
梁田 佐太郎
藤沢 彦次郎
松山 几之介
结城 有无之助
山浦 鉄四郎
吉田 寅之助
大野 右仲
和田屋 和三郎
江川 七郎
金山 敬助
大石 造酒蔵
参考资料:
http://www.shineblog.com/user1/4399/archives/2004/41915.shtml
Ⅳ 辩论题 富国先强民正方答辩全流程或者资料
我去年辩过这个题
首先建议你去网络找一篇文章,叫做-------《大国崛起》:中国到底在哪里出了问题?
里面有许多以国家兴旺举的例子
刚好找到之前用过的一些材料
中国人千百年的传统,向来以国家为重,国富才能天下稳固。但是,现代民主国家是建立在民众福祉基础上的,富民成了基本取向,富国则是顺理成章的结果。
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就明确提出,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改革方向也是向民众(包括企业)放权让利。正是这种国民财富分配指导思想的转变,为中国经济发展打开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源。
今日,我们中华民族正是崛起之时,国家把“以民为本”、“执政为民”作为根本的治国理念。
《管子·牧民》中有一句很有名的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勾践灭吴 十年的修养生息政策 强民也。
古巴教育的奇迹就是因为领导高度重视,投入了大量资金。实行免费教育。古巴在国家财政还很紧张的革命胜利初期就决定了实行了对各级教育都实行免费,这也就保证了所有人都有可能上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当今世界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 只有注重人才培养的国家才能,“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记得这是伟人毛泽东的一句哲理性名言。
一个事实:几乎所有国家在过去二十五年内教育经费占国民收入的比重都是趋于增加的。
洋务运动,兴办学堂
在很多危机下 只有强民才能救国才能富国,,例 :霍元甲Vs东亚病夫;鲁迅,“民族魂” 《呐喊》一生只为唤醒国民的思想,--强民也。
··现实中,非洲任何一个国家的宪法丝毫不比英国的差劲,菲律宾的制度甚至可以和美利坚合众国相媲美。。。但这些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了自己,更没有正在享用大国崛起的宴席!两次战败的德国是近代战争史上最大的输家,不仅在历次战败后割地赔款,甚至连国家也数次被分割,但今天在世界的强国之中仍然有它的一席。
1763年普鲁士王腓特烈二世颁布的法令最为著名,它进一步规定5~12岁的儿童必须到学校受教育,否则对家长要课以罚金。
战后日本崛起,得益于重视教育和重视人才的培养。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万夫曾经指出:“从明治以来,一直到今天,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战后经济的发展非常惊人,为世界所重视,造成比情况的重要原因,可归结为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据统计,1870—1940年,美国人口增加了3倍,而中学生则增加了90倍。当时的口号是:“中等教育为所有适龄青年敞开大门”,到1918年时美国高中已发展到2万多所,而12亿人口大国的中国到1998年才有1万多一点的高中。由此可见,美国的高效率、高技术、高产出靠的是科技,靠的是先进的教育。今天,美国基础教育的方法在杜威式教育法的基础上几经改进,教育的口号是:“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各州都将40%的税收用于教育。上世纪80年代垄断着大约70%左右的专利发明,70%以上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奥运会奖牌总数第一。
反例1:
1876年,美国庆祝独立100周年的时候,在费城举办国际博览会,有37个国家参展,当时清政府也派出了展览团。在这次博览会上,英国展出最新的蒸汽机车,美国展出大功率电动机和发电机,德国展出加工枪炮的精密机床,中国展出的是纯银打制的27套件耳挖勺和小脚绣花鞋。
----------,如果 强民先富国,当时的清廷肯定富的流油,但是民却不强,大部分的人确是没有经过很好的素质教育,正是因为没有强民政策。反之如果有了强民政策,国家定富。
反例2:
强民先富国的证据,孔子在卫国说,先富之,后教之。你可以问,对于很SB的一群人,如何才能让其富起来?民不强何以富?强民是根本大计。富国只是眼前利益。先富国再强民势必会造成国家社会的畸形发展,必然会因小失大,不能长久。对于现在的中国来说如果走富国而不强民的道路,肯定会让社会矛盾重重,根本不可能走的很远。而先强民的话,则会让强大的人民同心协力在强大的基础上来富裕自己的国家,这既能够保证社会的稳定发展,又是必然的一条道路。试问英国是不是在强大基础上才开展的工业革命,然后才能够不断的掠夺,达到国家的富裕呢?伊拉克的石油很多,石油其实都是钱。但是,如果这个民族不是足够强大的话,富裕只能让他们更加的落后,而且这个富裕是保不住的,也许过段时间自己现在所拥有的富有也会被其他强大的国家所掠夺。因此,富国必先强民。
强民-〉富国,发展人力资源-〉经济增长。
·
长期以来,经济学家大多都犯了一个错误,他们以为只有物质资本,才可以创造财富,却不知道人力也可以成为资本,并且有比物质资本更高的生产率。 一直到1961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在《论人力资本的投资》一书中,提出了人力资本概念。
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中指出: 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远大于对物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 同时人力资本投资,既有利于个人,也有利于社会。
人力资本如何形成?舒尔茨认为,关键是要对人进行投资。这种投资,包括四个方面:教育与培训;医疗与保健;鼓励劳动力流动;引进高素质移民等。
长期以来在我脑中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中国为什么这么穷。翻开史书,几千年来中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汉唐盛世自是无人可比,几百年前,大明朝的富庶也让外国人惊叹不已。至清朝乾隆年间,清帝国盛极一时,当时的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高达51%,今天的美国也难望其项背。
【名人】 孙中山
【名言】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
...【清·何启、胡礼垣】天下有无君之国,不闻无民之国。民权在则其国在,民权亡则其国亡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古巴的例子, 古巴穷,但人强, 情况也只是目前而已,将来得到好的机遇定会发展。 美国不敢打他,再看看伊拉克,国富石油多,萨达姆暴政弱民政策,美国说打就打。
(3)民本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惟:惟独,只有。邦:国。本:根本。○《尚书.五子之歌》
夫民,别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圣
夫:发语词,无实义。别而听之:分别听信个人之辞。合而听之:全面听取。圣:无所不通。○《管子?君臣上》
为国者以富民为本,以正学为基
为wéi:治理。正:使正当。○汉 王符《潜夫论.务本》
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
○《三国志.吴书.骆统传》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天下兴行在民趋于正
兴行:重德行。○明 王廷相《慎言.御民篇》
善于富国者,必先理民之财,而为国理财者次之--------明朝 文渊阁大学士 邱浚 (如果康乾也能算盛世,那么明朝的“弘治中兴”有过之而不及。而弘治的中兴多多少少也是不能离开丘浚的一些功劳)
Ⅳ 阴历1987年9月15日是什么星座
星座看阳历,你的阳历是11月6日,星期五,星座是天蝎座 (10/24 - 11/22)
天蝎座
个性强烈冲动。有足够的精力和胆识,不惧艰难。观察力敏锐,经常能够洞悉事情的真相,对事物也有独到的见解。行事时,采用完全的破坏和创新方式, 充满神秘的色彩。从无害人之心,但是人若负我,则会反击报复对方,采取适当的回应手段。对精神和物质的要求很高,同时也付出相当的努力,奋战不懈,对爱恨 的反应,十分强烈。
2010年是天蝎座旺盛开展,阔步向前的一年! 有效日期:2010-01-01~2010-12-31 整体概况
本年度天蝎座再度翻身,不到一年内就摆脱阴霾,崛起的运势很强。在去年的磨难历练之后,学会大步向前的姿态,去除幻想而更务实成功。木星双鱼座,鼓舞了天蝎座,运势超级强旺,而且是少数没有被土星克到的星座冥王星的位置也还好,可以说是本年度最好运的幸运星。唯有火星在不利角度盘旋,到了下半年就过去了。
功课学业
天蝎座这一年学业运又恢复了良好的水平,至少有让自己满意的表现,也不再人心惶惶地担忧课业的情况了!
工作职场
今年年天蝎座事业运回稳后,还持续上扬,感到比过去都来得有成就感,会积极地努力表现,新的机会很多,要及时把握。少许的挫折,也成为锻炼进步的最佳砥砺,自己能为自己开创的多的路。
金钱理财
天蝎座本年度财运大致持平,而因为整体运上扬,也跟着好一些,有一些助力,赚取更多收入。然而有不少饭局,这也花费颇大。金融投资方面的运势也算是可以,你会一直小心翼翼,但却时常遇到惊险的事。多半就在一有贪念杂念的时候,容易就这样失误而被套牢了!
恋爱婚姻
天蝎座今年的爱情运非常好的, 因为木星来临的喜悦加上其他许多因素影响,有对象出现,然而自己内心却还没有准备好的状况,产生了矛盾。因为今年你的事业运势和事业心也正开展,以往在爱情这一块似乎是缺憾的角落,却不一定选择爱情。有伴侣的你:还不错的紧密关系,防止命运作用,自己掌握控制双方关系。单身的你:年尾之前是爱情强运,要成不成,就看这一年了,很重要,这次看自己的选择而不是命运作用。
Ⅵ 上海有什么免费的活动组织吗
你好,【星期天读书会No.062】《犯罪小说家》:犯罪小说圈的黑色故事 时间: 12月15日 周日 14:00-16:00
地点: 黄浦区 淮海中路627号3层新华书店
聆听光影世界的音乐之声
时间: 12月15日 周日 14:00-16:00
地点: 徐汇区 淮海中路1555号 上海图书馆正门4F多功能厅
中信·海上博雅讲坛第3期】顾铮:民国上海摄影漫谈
公益 学术 文化 摄影 上海史
时间: 12月15日 周日 14:00-16:00
地点: 黄浦区 福州路401号上海古籍书店
流动美术馆@STAYREAL CAFE——荒木经惟摄影展分享交流会
放映会 荒木经惟
时间: 12月14日 周六 09:00-10:00
地点: 徐汇区 淮海中路999号环贸广场LG2-246
【稻草人旅行时光TravelTime】爱,在路上 12月14日
旅行 爱情 周末 分享会 休闲 交友 在路上
时间: 12月14日 周六 19:00-20:30
地点: 黄浦区 粒子咖啡馆(卢湾区蒙自东路63号)
下班后创富俱乐部
学术 健康 理财 投资 走进心灵世界 公益
时间: 12月14日 周六 13:30-15:30
地点: 闵行区 上海市漕宝路龙茗路
融理财下午茶
理财 投资 学术 健康 公益
时间: 12月14日 ~ 2014年02月01日 每周五、六 13:30-15:30
地点: 闵行区 上海市闵行区龙茗路1915号2楼
Ⅶ 刘尚清的重要事件
开办纯益缫丝公司
1918年9月10日,张作霖任东三省巡阅使,政治势力不断扩大。金融自“一二大洋券”发行后,挤兑之风也稍有缓和。是年11月,刘尚清以奉票25万元在奉天大北关开办“纯益缫丝公司,生产花素绸和纯丝。”1919年6月,张作霖的亲信孙烈臣被北京政府任命为黑龙江省督军兼省长。孙烈臣于赴任前在奉天同张作霖商定黑龙江省重要文武官员的人选问题:起用丁超为督军署参谋长,袁金凯为秘书长,宋文郁为全省警务处长,刘尚清署理财政厅长,网罗奉系文武官员,组成黑龙江省新班底。8月,刘尚清辞去东三省官银号总办,彭贤暂代其职。9月24日,刘尚清被派往黑龙江省署理财政厅长。1920年兼鹤岗煤矿公司总办。6月5日任黑龙江省财政厅长兼任吉林永济官银号总办。1921年5月免去黑龙江省财政厅长职。
复出任东二省官银号总办
张作霖随着政治权势延伸到东三省全境,愈感到财政金融混乱造成的危害再不能继续下去了。为进一步巩固其统治,扩大地盘,有必要改变原有钱法各自为政的局面,遂设立一联合金融机构,使金融灵活变通。故于1922年1月筹建东三省银行,行址设在哈尔滨。11月委任刘尚清兼该行总办。1924年初,刘尚清提议再次发行“一二大洋汇兑券”,却遭到东三省官银号总办于冲汉的反对,遂之于又提出辞职申请。7月,为统一东三省币制,东三省官银号又将东三省银行、兴业银行合并,增资奉大洋两千万元。刘尚清复出任东二省官银号总办。
在第二次直奉战前,“潘复在经济上同直系关系相当深,在直奉掌握财政时,安插一些人势力,暗中左右一切。直系在第二次直奉大战中败北后,潘复又帮助直系拉拢奉系权要人物,如介绍刘尚清等奉系得力人物参加德兴盐务公司,以保全直系经济力量。”1925年刘尚清任奉天商埠局局长,9月兼任中东路督办。
奉天省长兼领财政厅长职
1926年3月10日,张作霖准奉天省长王永江辞职,派莫德惠接任财政厅厅长,暂任代理奉天省长。9月23日,刘尚清辞去中东路督办职,于冲汉继其后任。1927年6月,张作霖在北京就任海陆军大元帅,组织军政府,成为北洋政府末代最高统治者。潘复受命组阁,刘尚清出任潘内阁农工商总长。同年10月3日,张作霖特任刘尚清署理奉天省长,与莫德惠的职务对调。至此奉天才有正式省长。刘尚清以奉天省长兼领财政厅长职,遂即返奉走马上任。
刘尚清既到任,政务厅长王镜寰乃辞,易以关定保协助刘尚清治理金融财政。关乃辽阳人,旧时为王永江所赏识。刘尚清还派张之汉、李友兰、孙祖昌、吴恩培为省公署参议,皆一时奉天省所谓名流,多为东北金融界刘之旧部,参与谋划要政与决策,驾驭起来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刘尚清任省长兼财政厅长,可谓受命于张作霖统治走向没落、财政金融危难之际,遂施行其金融之熟练手法。首先整顿金融,“以不兑现纸币大量收购土产换现。”并下令,限制私立银行钱号不能大宗收购粮食,以便集中于官府经营。同时刘尚清还在税目上增设附加,其最不得人心的要算筹济局的设立,但未能起作用。金融一度平稳,奉票比现洋由二十七、八元回到十九元。
任东大校长
1927年11月1日,王永江病逝于金州老家,依例刘尚清应兼领东北大学校长,成为东北大学第二任校长。刘尚清接任东大校长后,即以同乡冯广民代替吴家象为东北大学总务长。并将文、法、理、工四科改为四个分院,以省公署第四科主任、留美文学学士周守一(又名周天放)为文学院院长;以商务印书馆奉天分馆经理、留美法学硕士藏启芳为法学院院长;以留美工学博士孙国封为理学院院长;高惜冰为工学院院长;杨王桢仍任工厂厂长。刘尚清的治校方法与王永江大相径庭,曾引起许多师生的不满。
刘尚清主政东北金融有年,可谓行家里手,长奉天省之初,财政金融一度出现平稳趋势,奉票比现洋换算已差十余元乃至二十余元,因此进一步采取措施,先禁各私立银行钱号倒空买粮,并严令各机关存款一律送存官银号,一面下令官银号酌情兑现。刘尚清深知,凡此种种皆治标之策,欲求金融根本稳定,势必筹治治本之良方,其良策在于裁军息争缩减军费也!
筹划安排军费开支
张作霖穷兵黩武,军费向无定数,更不受预算限制,举兵十余载,向无预算可言。刘尚清当政省长以来,月军费约需现洋七百五十万元,年军费需现洋九千万元。此款政府并无着落,币制很难维持,金融紧迫万分。为渡过财政危难燃眉之急,刘尚清遂于1928年3月7日,“下令增加地亩税,上等地每亩由现洋一元四角增至三元六角;中等地每亩由-元增至二元四角;下等地每亩由六角增至一元四角。”刘尚清以理财家之理想认为,军费必须有定数,并纳入财政预算,方可求得财政根本解决,军费现需数目过大亦必缩减。于是,3月中旬,刘尚清偕官银号总办彭贤赴北京谒见张作霖,力陈应裁减军费,并将其纳入政府预算;还张罗借款三千万元为金融之急救。张作霖对刘尚清此举非常不满。为此刘尚清在北京守候了四十六天之久,经过激烈争执,张作霖始将军费压到每年现大洋五千万元。尔后刘尚清又与北京政府磋商救济奉票办法,“决定以二千五百万元为基金‘整理’奉票。其中东三省自筹二千万,向中、交两行借五百万。”刘尚清方带着张作霖手签呈文回奉交科办理,大家为之高兴,认为财政总算有了办法。刘尚清由京返省之日,各界知道军费已定,借款也有成议,奉票兑现洋一元兑换奉票二十六、七元提价到十九元,钻营投机者因此倒闭甚多。
刘尚清筹划安排每年五千万元大洋的军费开支,首先由奉天省库拨款一千五百万元;其次由东三省盐运使盐款项目下拨二千五百万元;再次由吉林省拨六百万元,黑龙江省出四万百元,凑成此数。措施虽行,然军费终不能节减,且战事频繁有增无已,公文定案于纸上,空谈终不能约束张作霖。由于军需不能节减,乃别筹抵补,遂设东三省临时筹运局,以张志良为督办筹款济军。筹济之道多端,甚至种鸦片、争彩票。经过刘尚清的努力,金融稍有好转,奉票与现洋比由二十七、八元回到十九元。但由于时局日趋恶化,再加上日本人提出铁路问题,日本侨民与中国居民杂居问题,威逼太甚,仍不能挽救整个颓势。
张作霖于1928年5月9日通电求和无望,又于6月2日发出出关通电,表示撤军息争,退回东北闭关自保。奉天省长刘尚清于同日对铁路沿线各县发出密电,通知沿线各地,事先妥为警备,毋稍疏懈。6月3日晚,张作霖悄然离开北京,4日晨,回奉专车抵达皇姑屯车站,刘尚清、张景惠等在那里迎候,并说明其余家人和文武官员,都在奉天新站等候。张作霖同迎侯人员招手后,专车继续前进,只有张景惠上车同行。晨5时45分,回奉专车行至南满路与京奉路交叉处的三洞桥遭日本关东军暗算,张作霖被炸身负重伤,吴俊升当场身亡。张作霖经温守善等人抢救抬上宪兵司令齐恩铭的汽车上,急驰帅府。参议长藏式毅、省长刘尚清在帅府二门迎接。张作霖终因流血过多抢救无效而殒命。张作霖之死完全是日本人的预谋,其真正目的“并不是为了杀害张作霖一个人”,更阴险的用心在于“乘列车爆炸和张作霖之死引起社会紊乱之机,立即出兵进而挑起大规模武装冲突,然后使用武力彻底解决满洲问题,一举占领奉天后,建立傀儡政权。”因此,皇姑屯事件发生后,日本人在奉天及北宁路沿线制造了一系列寻衅事件。
皇姑屯炸车案发生后,东北各界都议论纷纷,忧虑将有战事来临。奉天当局已识破日本帝国主义阴谋诡计,留在奉天的头面人物,省长刘尚清、参议长藏式毅,对这一突发事变,没有惊惶失措,而是小心谨慎地应付逆来之横事,使得日本军警想寻隙也找不到借口。当时奉天并没有一点混乱现象。省长刘尚清和参议长藏式毅商议决定派奉天兵工厂几个俄国籍工程师会同地方军政官员,前往出事地点进行调查。同时由刘尚清、藏式毅等作主一面佯称张作霖受轻伤,严密封锁消息,密不发丧;一面急促张学良返奉。尽管日本驻奉天总领事、町野顾问千方百计以探病为由,要亲视张作霖的伤势以探明虚实。刘尚清仍固示镇静,回答:“大帅精神很好;饮食喝牛奶。”日本的松井、本庄繁、荒木等人也频频前来探视,刘尚清也都如此回答。“刘尚清在省署宴请日本要人,参加午餐会的如林总领事、内田领事、河野副领事及守备队长,地方事务长,上井原顾问等互相联欢盛极一时。”刘尚清并在宴会上发表演说:“愿中日两国继续‘亲善’,勿因无根之言,致生疑虑”以此来稳住日本人勿起歹意。同月,“刘尚清致电南京政府,表示愿改悬青天白日旗,服从国民政府,望勿对东三省用兵”,在电文中申明大义,避免此时发生兄弟阋于墙之不快事情,让日本人得利。刘尚清等人在千钧一发之时,不得不导演的一幕病榻乔装的悲喜剧,居然瞒过日本人的耳目,使日本关东军一直弄不清事情真象,因而不敢轻举忘动。经此危疑震撼妥善安置之后,才宣布父死子继,终于渡过了这一危难。
战乱之中
刘尚清“言行有板有眼,待人彬彬有礼。处事最稳健,颇具‘孔明一生唯谨慎’之长处;更以精明著称,洞悉独善其身的哲理,有时则被视为过于持重,每置身于毁誉之间,亦或未始不是几度出抚入阁的契缘。”刘尚清在皇姑屯事件后能折冲樽俎间,应付时局,就是一段颇具机智的得意之往事。
1928年6月17日,张学良返抵奉天,18日奉天宣布张作霖死耗。20日,张学良通电就任奉天督办,刘尚清辞去省长职。7月4日,张学良就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7月19日成立东北临时保安委员会,公推张学良为委员长,袁金凯副之,张作相、刘尚清为委员。东北保安委员会任命张学良为东北大学校长,刘尚清辞去东北大学校长职。
张学良主政东北后,决心息兵罢战,集中全力建设东北。对各方面进行整顿。在整顿军事的同时,积极进行理政建政工作。为加强统一领导,东北保安委员会于1929年1月9日改为东北政务委员会,其委员有张学良、张作相、万福麟……,莫德惠,刘尚清则被聘为委员。刘尚清也是后来南京国民党政府任命的东北政务委员会11名委员之一。
1928年12月29日,东北改旗易帜,刘尚清代表东北方面进入南京国民政府任委员。1929年1月10日,奉天发生惊人的内变,即所谓枪杀杨常事件,东北元老张作相对这椿既成事实的血案,自皆无言叹息,终以“叛变”罪加诸死者,此举亦不无杀鸡警猴的镇压作用。一时间闹得人心惶惶,如“元老刘尚清已感不安,曾谓急去汤岗子数日避避锋头”实际并未多所株连。
1930年4月,蒋、阎、冯,桂中原大战爆发,手握重兵雄踞关外的张学良有举足轻重之势。各派代表云集沈阳,对张学良进行拉拢,张学良尚举棋不定。6月间,东北军政委员会在沈阳举行一次高级会议,专门研究如何应付时局的问题,当时分为三派;以张作相为首的一派人主张保境安民,不与任何方面合作,尤其不与蒋介石合作,刘尚清尤为赞成这派人的主张;以万福麟为首的一派人主张静听张学良的主张,本人并无独立主张与见解。
1930年12月,刘尚清就任南京国民党政府内政部长,是时任各部部长中唯一的东北人。1931年“6月兼任国民政府委员、中央政治会议委员;8月兼救济委员会委员;9月兼任全国经济委员会委员;12月连任国民政府委员,免内政部长职。”
刘尚清是东北的要人,平素喜谈矿利,又与张氏父子情投意合,张学良约其一同办矿,东北矿务局自承办复县复州湾煤矿,刘尚清就参与其事,并担任复州湾矿业公司挂名董事长 (刘系挂名,不曾投资),之后便成为矿务局的重要成员之一。矿务局长王子文遇事经常就商于刘。若后来计划筹建的东北矿务有限公司如能成立,刘尚清当居仅次于张学良的位置。“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知道河北金矿储量甚是丰富,为大利所在,遂找刘尚清、王子文谋之创办冀北金矿股份有限公司,开采金矿。张学良出任冀北金矿公司董事长,刘尚清副之。
1933年5月,刘尚清任军事委员会北平军分会委员。1934年1月,张学良归国后,被蒋介石任命为豫、鄂,皖“剿共”副总司令。张学良在武昌立即召见东北军要员,先后来武昌会见的有李杜、鲁穆庭、刘尚清、荆有岩等,谈话的内容是东北军的南调和训练问题。
“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为整理关内边业银行业务,在天津另设总行。由于经营范围缩小,取消了总裁制,改为经理制,派长芦盐使荆有岩兼任边业银行监理,韦锡九为经理,共负全责。斯时,边业银行资金所余无几,力量很弱,韦锡九建议张学良应向住在关内的东北人士募集一些役金,遂在1936年成立了董监会。此时边业银行又以经理制改为董事长制,举刘尚清为董事长,张学良、王树玲、张作相,于学忠、马占山、高纪毅等九人为董事。
1936年12月12日,张杨两将军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和平解决,张学良陪蒋介石回南京后,便失去了自由。蒋介石背信弃义扣押了张学良,使东北军失去了重心和凝聚力。在营救张学良的方式上东北军内又形成以少壮军人为首的主战派,以老一派军人为首的主和派。两派在营救张学良将军的方式上意见分歧相持不下,最后竟兵戎相见,酿成少壮军人盲目狂热的行动,枪杀王以哲将军的“二二事件”的悲剧。事件发生后,东北军被瓦解,三位一体遭到破坏。东北军高级将领:于学忠、何柱国、缪激流、刘多荃等人对坚持三位一体的团结发生了动摇,竟放弃甲案,接受乙案。于学忠按南京指示,曾电留平津的东北人士,征询意见并希望推代表,和西安代表何柱国军长同赴溪口晤张以决定甲、乙两案取舍问题。东北人士在天津王树翰宅邸会商,参加者有张作相、万福麟、刘尚清、刘哲、莫德惠,王树常、汤玉麟、刘翼飞,胡毓坤、陈兴亚、高纪毅等,这些人都被视为保守派。会上,首先由王树翰报告于学忠电文,之后,万福麟就甲、乙两案抢先发言,力主接受乙案。大家都赞成万的意见,并公推王卓然、田雨时为代表赴南京。继而驻西北的东北军六位代表去溪口谒见张学良后,又有东北元老刘尚清、王树翰、刘哲、莫德惠,王树常前往溪口晤张。
东北军经过“二二事件”的内乱,一些高级将领对留驻西北维持原来商定的和平方案产生异议,互不信任,意见分歧。特别是东北军高级将领于学忠、何柱国、缪激流、刘多荃,根据自己的意愿,符合蒋介石的阴谋,放弃甲案,接受乙案,部队全部东调。可东北军撤出陕甘以后,由于蒋介石自食言肥,唆使某些安徽籍人士的反对,乙案亦未实现。致于所传江苏省主席、豫皖绥靖主任由东北军将领出任,因刘峙致电蒋介石,不应奖励叛变而罪有功,遂皆取消,改任于学忠为淮海警备司令。后经东北爱国人士高崇民的奔走呼吁,南京政府发表于学忠为江苏绥靖主任,所统率的部队只有他的51军;王树常为豫皖绥靖副主任协助刘峙工作;何柱国为西安行营副主任,帮助顾祝同工作;刘尚清为安徽省主席,以便妥善安置东北流亡关内人员以及东北军政人员的家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