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当期期末的不良贷款余额怎么算
摘要 不良贷款下降比率=(期末不良贷款余额-期初不良贷款余额)/期初不良贷款余额*100%
⑵ 不良生成率指标的分母是
不良贷款生成率计算公式: 不良贷款生产率= (期末不良 贷款-期初不良贷款+核销的不良贷款) /期初贷款余额。
所以分母是期初贷款余额。
在很多投资者眼里,不良贷款率是反映一家银行贷款质量,进而反映该银行风险控制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但中巴根据护城河模型分析后认为,不良贷款率并非反映银行贷款质量及风控能力的最好指标。相比之下,不良生成率能更好地体现银行的贷款质量和风控能力。
为什么说不良生成率比不良贷款率更能反映银行的贷款质量呢?原因有二。
首先,作为存量,不良贷款率更多反映的是历史状况,而投资更主要的是要关注当下并由当下分析和判断未来的,不良生成率就是反映当下状况的。
其次,不良贷款率不仅受不良贷款生成的影响,也受不良贷款核销(处置)的影响。真正反映贷款质量的是不良贷款的生成,核销反映的是银行对不良贷款的处置力度。
⑶ 银行不良贷款率怎么计算
不良贷款率计算公式如下:不良贷款率=(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各项贷款×100%
=贷款拨备率/拨备覆盖率×100%
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是评价金融机构信贷资产安全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不良贷款率高,可能无法收回的贷款占总贷款的比例越大;不良贷款率低,说明金融机构不能收回贷款占总贷款的比例越小。
正常类贷款定义为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贷款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关注类贷款定义为尽管借款人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
次级类贷款定义为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可疑类贷款的定义为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
损失类贷款定义为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对各项贷款进行分类后,其后三类贷款合计为不良贷款。
各项贷款指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借款人融出货币资金形成的资产。主要包括贷款、贸易融资、票据融资、融资租赁、从非金融机构买入返售资产、透支、各项垫款等。
供参考,谢谢!
⑷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怎么计算公式
不良贷款率计算公式如下:不良贷款率=(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各项贷款×100%
=贷款拨备率/拨备覆盖率×100%
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是评价金融机构信贷资产安全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不良贷款率高,可能无法收回的贷款占总贷款的比例越大;不良贷款率低,说明金融机构不能收回贷款占总贷款的比例越小。
正常类贷款定义为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贷款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关注类贷款定义为尽管借款人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
次级类贷款定义为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可疑类贷款的定义为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
损失类贷款定义为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对各项贷款进行分类后,其后三类贷款合计为不良贷款。
各项贷款指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借款人融出货币资金形成的资产。主要包括贷款、贸易融资、票据融资、融资租赁、从非金融机构买入返售资产、透支、各项垫款等。
(4)不良贷款生成率计算扩展阅读
危害性:
根据日本的经验,中国经济也象日本一样被不良贷款所拖累。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不良资产的危害性。
1、不良贷款率高,最大的危害是影响银行对经济的支持能力。中国的银行对贷款极其谨慎小心,就是因为不良贷款太多,影响了银行放款能力。
2、如果靠发行基础货币来解决不良贷款问题,容易引发通货膨胀。如果对之掉以轻心,不良贷款的大量发生还会诱发社会道德风险,如果加大处理不良贷款的力度又可能会引起企业连锁倒闭破产,增加财政风险和社会危机。
解决办法:
1、加强金融企业的业务监管,保证今后每一笔贷款的质量,防止新的不良贷款产生。
2、加大中国企业的体制改革,强化企业的经营和竞争机制。
3、适当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给一些能救活的企业输血,使之起死回生。
4、发行基础货币,冲淡不良贷款。
第3和第4种办法都是增加货币供给,通过适度通胀抵消不良贷款,从而活跃中国经济,使经济增加活力。
⑸ 不良贷款率
融机构不良贷款率是评价金融机构信贷资产安全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不良贷款率高,可能无法收回的贷款占总贷款的比例越大;不良贷款率低,说明金融机构不能收回贷款占总贷款的比例越小。
不良贷款率计算公式如下:不良贷款率=(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各项贷款×100%=贷款拨备率/拨备覆盖率×100%。
正常类贷款定义为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贷款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关注类贷款定义为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
次级类贷款定义为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可疑类贷款的定义为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
损失类贷款定义为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对各项贷款进行分类后,其后三类贷款合计为不良贷款。
法律依据:《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第四条
五类贷款的定义分别为:正常: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贷款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关注: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次级: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可疑: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损失: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
以上是我的相关经验,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⑹ 什么是不良贷款生成率
1、不良贷款率指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占总贷款余额的比重。不良贷款是指在评估银行贷款质量时,把贷款按风险基础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其中后三类合称为不2良贷款。
2、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不外乎来自于银行外部的原发性因素和银行内部管理的内生性因素。
银行外部原发性因素
(1)借款人的因素。借款人可能是内部经营不善、产品市场萎缩,也有可能是借款人借改制之机故意逃废银行债务,缺乏还款意识。(2)政策因素。由于宏观经济政策缺乏连续性,经济波动的频率高、幅度大,使信贷扩张和收缩的压力相当大,在宏观紧缩、经济调整时期,往往形成大量贷款沉淀。(3)行政干预因素。主要表现
银行外部因素引发不良贷款率
为地方政府压,地方财政挤,迫使银行发放大量指使性贷款、救济贷款,贷款行为行政化,信贷资金财政化,直接削弱了贷款产生经济效益的基础。
银行内部管理内生性因素
(1)决策失误。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对借款人的现状及市场形势的判断偏差或失误引起重大信贷决策上的失败导致不良贷款的形成。(2)信贷人员素质。部分人员素质不高,难以进行贷款的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违规放贷时有发生;在执行信贷政策方面,有的信贷人员随意性很大,存在“人情代替制度”现象。(3)贷款结构不合理。贷款组合结构性失衡,如贷款投向不合理引起贷款过度集中等造成不良贷款的形成。(4)道德因素。信贷人员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的金融理论、企业财务管理、法律制度等业务知识外,还必须具有诚实的品格和强烈的责任心。部分信贷员“在其位而不谋其职”工作主动性差,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不能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甚至蓄意营私舞弊、违规违纪、违法犯罪,引起不良贷款的形成。
⑺ 信用卡不良率统计口径
2019年半年报公布时,我们曾在银行个贷不良会爆发吗?一文中指出,个别银行的信用卡、消费贷不良贷款规模,出现50%甚至更高的飙升,共有7家银行信用卡不良率上升。
信用卡不良是否会爆发?也是市场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
随着平安银行、招行两大零售银行相继公布2019年报,也能一窥信用卡不良率的最新情况。从短期趋势来看,恐怕不甚乐观:在两家银行整体不良率下降的背景下,信用卡不良率均出现较大幅度上升。
其中,招行的信用卡贷款不良率较上年末上升0.24个百分点,平安银行的信用卡应收账款较上年末上升 0.34 个百分点(平安银行称受口径调整影响较多)。
招行、平安银行:信用卡不良率均上升
先来看今天公布年报的招行。
与招行零售贷款下降不同的是,平安银行的个人贷款不良出现全线上升,包括房屋按揭、新一贷、汽车金融贷款、信用卡营收账款在内,不良率都出现了上升。
这其中,尤为引人关注的是信用卡应收账款和新一贷的不良率均上升了0.34个百分点。其中信用卡应收账款不良率1.66%,较上年末上升0.34个百分点, 对此,平安银行表示其中因为口径调整导致不良率上升 0.33 个百分点(以此来看,平安的信用卡不良率上升不大)。
不过,2019年,平安银行的信用卡不良贷款规模增加了14.2%。规模比招行的增加幅度要小一些。
对于不良率上升,平安银行表示,2019 年,受到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 共债风险上升、汽车消费下滑等外部因素的影响,消费金融全行业风险整体上升,基于更审慎的风险管控原则,采用了更为严格的五级分类标准, 整体不良水平保持稳健可控。
在风险控制上,平安银行表示,信用卡业务充分利用量化工具管控风险。一方面通过大数据平台和先进定量分析技术,改善新户获客结构与品质,严控外部共债风险;另一方面,通过推广AI 智能催收,加大清收力度,探索“催收-诉讼-谈判”联动催收模式。
从两家银行的信用卡不良率变化来看,谈爆发还为时尚早,信用卡不良的风险目前也处于可控状态中。随着样本逐渐增加,趋势可能会更明朗。
上升背后:信用卡贷款的一些隐忧
总体来看,银行信用卡不良率上行的原因,一方面是共债风险传导至银行消费金融,信用卡市场增幅放缓。据国盛证券统计,2019年上半年信用卡+消费贷仅新增3500亿元,不足去年的20%,分母增速放缓。
另一方面,与部分银行近几年的激进扩张有关。自从2018年中信用卡不良率开始暴露,目前尚未见顶回落。经济压力导致部分客户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降低。两重因素叠加,致使信用卡业务风险有所上升。
2020年,上述风险叠加疫情影响,信用卡的资产质量可能受到更严峻的考验。
3月17日,银保监会首席风险官肖远企表示,2月银行业新增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信用卡贷款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2020年2月末,个人消费类贷款环比减少5644亿元,其中信用卡贷款环比减少4043亿元。
肖远企表示,个人减少消费,既有物流不畅等原因,也有可能是个人就业受到影响、失去收入来源等,预计这一现象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在疫情的影响下,包括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金融公司等在内的各类涉足消费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面临的压力显著增加。
可以想见,分母(信用卡贷款余额)在减少,分子(信用卡不良余额)在增加,银行业信用卡不良的压力可想而知。
招行也在年报中表示,2020年,宏观经济金融形势更加复杂多变,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资产质量管控将面临挑战。
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风险因素,是信用卡贷款回收难度加大。对此,联合资信在最新报告中指出,疫情延缓了信用卡不良资产的回款进度。
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对部分行业、地区的回收金额影响突出,减少甚至切断了受冲击行业、地区内不良信用卡债务人的还款来源。
“局势的恶化对于本就入不敷出的不良信用卡债务人无疑雪上加霜,无稳定收入、经营失败和失业人群作为不良借款人中的大多数,在此时更是难以早日获得新的收入来源。这会令不良信用卡债务的回收产生明显延期,后续将随疫情持续时间逐渐回归原有的回收水平。”
另一方面,大多数银行会将不良信用卡债务委外催收,疫情发生后催收公司延迟复工,远程办公的工作效率降低,导致二、三月份的回收水平大幅降低,之后受到影响的程度仍然由疫情持续时间的决定。
而疫情期间,部分银行免收信用卡违约金,也使一些心存侥幸之人以此为借口继续拖欠贷款,而此行为一方面较难被核实,另一方面在当前时期也无法继续硬性催收。这也是当前信用卡资产质量面临的重要调整。
信用卡科技创新是一大亮点
尽管有不良率上升等压力,信用卡更大的亮点是科技与服务创新、跨行业合作等带来的积极改变。
2019年,招行信用卡业务的一大特点是数字化获客。以招商银行App和掌上生活App为平台,探索和构建数字化获客模型,通过联名营销、联动营销、场景营销、品牌广告营销、自媒体粉丝营销、MGM(客户推荐客户)社交营销等方 式,打造新的获客增长点。
截至报告期末,掌上生活App累计用户数达9,126.43万户,信用卡数字化获客占比达64.32%。招行从信用卡第三方渠道(主要为微信、支付宝服务窗和官方QQ)获取的粉丝量累计达1.39亿。
二是积极探索拓展内容生态、品质电商、汽车生活等生活场景,重构与用户的连接。截至2019年末,掌上生活App累计用户数9126.43万户,其中非信用卡用户占比31.51%。掌上生活App日活跃用户数峰值903.58万户,期末月活跃用户数4664.34万户,客户规模和活跃度持续领跑同业信用卡类App。
三是信用卡智能服务体系方面,持续以掌上生活App为主、第三方渠道为辅,进一步探索新兴渠道的1+N服务生态布局。招行采用“端到端客户旅程方法论”,重点对零售客户首面经营旅程、MGM(客户推荐客户) 旅程、代发业务旅程和信用卡账单分期旅程进行全流程体验重塑,改进效果显著。
截至2019年末,招行信用卡流通卡数9530万张,较上年末增长13.04%;流通户数6450万户, 较上年末增长11.16%。2019年实现信用卡交易额43486亿元,同比增长14.62%;实现信用卡利息收入 539.99亿元,同比增长17.44%;实现信用卡非利息收入259.89亿元,同比增长25.42%。
从平安银行的信用卡创新来看,一是持续丰富产品体系,深化跨界融合。2019年,聚焦生活娱乐、 商旅、车及车生态、商超等行业,重点挖掘行业内高战略价值的合作企业。
二是积极拓展APP服务边界,全方位提升客户体验。通过搭建“乐分享”平台,形成社交化、 场景化的获客及营销新模式,通过与优秀品牌进行合作,共同打造线上场景化消费生态,目前已有近40家优质品牌入驻口袋商城,有效带动了用户规模和活跃度提升。
依托科技赋能及大数据驱动,平安银行2019年,通过“一键即享”流程办理信用卡的客户量超 400 万户。2019 年,信用卡新增发卡量 1430 万张,就有近 90%通过 AI 自动审批;信用卡推出“一键办卡、即享优惠”科技服务,实现场景化获客和营销,发卡时间由原来的2天缩短至最快2分钟。
从信用卡客户数据来看,2019 年末,平安银行信用卡流通卡量突破 6000 万张,总交易金额 3.3 万亿,同比增长 22.5%。
两家银行是零售与金融科技融合创新的代表性银行,这是值得同业学习的地方。
当然,以上数据还只是信用卡行业的冰山一角。随着更多银行年报的公布,信用卡不良的趋势也会更清晰,也将能看到更多信用卡的创新路径,对此轻金融也将继续保持跟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