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能够反应哪些经济问题
作为衡量宏观经济是否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的关键指标.中国的主要是用版食品、烟酒权、衣着、家庭设备、医疗卫生保健、文化教育娱乐、交通通讯、居住等八大类算比如你去年一个月工资1000元,消费者物价指数上升2%.那说明生活成本就提高了 以前100块享受的的东西,现在100块只能享受到90几元的东西..就是说通货膨胀了.一般上升3%-5%就是通货膨胀.超过5%就是严重通货膨胀.... 不过也不是下降就好... 杠杆一样
㈡ 高中政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会影响商品价格吗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不会影响商品价格。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是反映一定时期(年、季、月)内城市、农村居民所购买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变动程度的相对数。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曾称为“居民生活费用价格总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是综合了职工、农民消费价格指数计算取得。运用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可以观察、分析消费品零售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对城乡居民实际生活费用支出的影响程度。
计算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所选商品和服务项目,大约300余种,主要大项目有粮、油、肉、蛋、菜、服装、纺织品、家电、理发、洗澡、电影票、公园门票、挂号费、学杂保育费等。
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影响价格的因素包括生产成本、市场需求、社会竞争以及其他因素。
㈢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都有哪些功能影响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基本功能:
1、度量通货膨胀(通货紧缩)。CPI是度量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货膨胀是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升。CPI的高低可以在一定水平上说明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
2、国民经济核算。在国民经济核算中,需要各种价格指数。如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以及GDP平减指数,对GDP进行核算,从而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
3、契约指数化调整。例如在薪资报酬谈判中,因为雇员希望薪资(名义)增长能相等或高于CPI,希望名义薪资会随CPI的升高自动调整等。其调整之时机通常于通货膨胀发生之后,幅度较实际通货膨胀率为低。
4、反映货币购买力变动:货币购买力是指单位货币能够购买到的消费品和服务的数量。消费者物价指数上涨,货币购买力则下降;反之则上升。消费者物价指数的倒数就是货币购买力指数。
5、反映对职工实际工资的影响:消费者物价指数的提高意味着实际工资的减少,消费者物价指数的下降意味着实际工资的提高。因此,可利用消费者物价指数将名义工资转化为实际工资。
6、CPI对股市的影响:一般情况下,物价上涨,股价上涨;物价下跌,股价也下跌。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主要影响:
CPI是一个滞后性的数据,但它往往是市场经济活动与政府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CPI稳定、就业充分及GDP增长往往是最重要的社会经济目标。不过,从中国的现实情况来看,CPI的稳定及其重要性并不像发达国家所认为的那样“有一定的权威性,市场的经济活动会根据CPI的变化来调整”。
对汇率的影响
通货膨胀对美元的影响不太明确。通常情况在一个健康的经济扩张中,提高美元的利率能使美元更具吸引力。如果利率的上升主要来自通货膨胀的上升,它将损害美元。更高的通货膨胀率损害了外国人持有的美元投资的价值,因此CPI的持续上升对美元有负面影响。货币交易者对其他细微差别也十分敏感。例如,外汇市场的交易者认为美联储已经迅速行动并灵活控制了通货膨胀的压力,美元可能将保持它的价值甚至升值。
衍生含义
核心CPI,是指将受气候和季节因素影响较大的产品价格剔除之后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至2013年,我国对核心CPI尚未明确界定,美国是将燃料和食品价格剔除后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核心CPI。
这种方法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戈登(RobertJ.Gordon)于1975年提出的,其背景是美国在1974年-1975年受到第一次石油危机的影响而出现了较大幅度的通货膨胀,而当时消费价格的上涨主要是受食品价格和能源价格上涨的影响。当时有不少经济学家认为美国发生的食品价格和能源价格上涨,主要是受供给因素的影响,受需求拉动的影响较小,因此提出了从CPI中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变化来衡量价格水平变化的方法。
从1978年起,美国劳工统计局开始公布从消费价格指数和生产价格指数(PPI)中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之后的上涨率。但是,就是在美国经济学界,关于是否应该从CPI中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来判断价格水平,至今仍然存在很大争论,反对者大有人在。
㈣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即通常说的CPI(Consumer Price Index),它反映的是居民购买或消费一件商品及服务时的支出的变化情况。CPI越高,支出越多,在收入等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人民会感觉到物价上涨,钱不值钱,就是所谓的通货膨胀。
例如:2011年1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4.1%。如果2010年12月花100块可以买到的东西,在2011年12月份,就要花104.1块才可以买到。
通常CPI>3%就认为是通胀,CPI>5%是严重通货膨胀。
㈤ CPI数据对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呢
CPI是一个滞后性的数据,但它往往是市场经济活动与政府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CPI稳定、就业充分及GDP增长往往是最重要的社会经济目标。
从中国的现实情况来看,CPI的稳定及其重要性并不像发达国家所认为的那样“有一定的权威性,市场的经济活动会根据CPI的变化来调整”。
对汇率的影响
通货膨胀对美元的影响不太明确。通常情况在一个健康的经济扩张中,提高美元的利率能使美元更具吸引力。如果利率的上升主要来自通货膨胀的上升,它将损害美元。
更高的通货膨胀率损害了外国人持有的美元投资的价值,因此CPI的持续上升对美元有负面影响。货币交易者对其他细微差别也十分敏感。例如,外汇市场的交易者认为美联储已经迅速行动并灵活控制了通货膨胀的压力,美元可能将保持它的价值甚至升值。
1、度量通货膨胀(通货紧缩)。CPI是度量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货膨胀是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升。CPI的高低可以在一定水平上说明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
2、国民经济核算。在国民经济核算中,需要各种价格指数。如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以及GDP平减指数,对GDP进行核算,从而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
3、契约指数化调整。例如在薪资报酬谈判中,因为雇员希望薪资(名义)增长能相等或高于CPI,希望名义薪资会随CPI的升高自动调整等。其调整之时机通常于通货膨胀发生之后,幅度较实际通货膨胀率为低。
4、反映货币购买力变动 :货币购买力是指单位货币能够购买到的消费品和服务的数量。消费者物价指数上涨,货币购买力则下降;反之则上升。消费者物价指数的倒数就是货币购买力指数。
5、反映对职工实际工资的影响 :消费者物价指数的提高意味着实际工资的减少,消费者物价指数的下降意味着实际工资的提高。因此,可利用消费者物价指数将名义工资转化为实际工资。
6、CPI对股市的影响:一般情况下,物价上涨,股价上涨;物价下跌,股价也下跌。
(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影响消费扩展阅读:
CPI的统计方法
各省(区、市)调查总队要在当地抽选调查市县和价格调查点。目前我国调查地区样本总数共有550多个市县,采价点样本近3万个,近4000名受过专业培训的价格采集员从事价格收集工作。
第一步,调查市县自主选定价格调查点。
这些市县要确定价格调查的商店、农贸市场和服务网点(统计术语称之为调查点),调查点的确定方法如下:首先,将所有调查网点分别以零售额和经营规模为标志,从高到低排队;然后,依据所需调查点数量进行等距抽样,并结合大小兼顾及分布合理的原则抽选。
第二步,价格采集。
各省(区、市)都有固定的价格调查人员和临时调查员按统一规定进行价格收集工作。调查点确定以后,各市、县价格调查人员就要按照规定时间对选定的商店、市场和服务网点的商品或服务价格,采用“三定”原则进行收集调查登记,“三定”原则即定点、定时、定人直接采价。
定点,就是到已选定的调查点,即固定的调查商店和农贸市场,以保障价格资料来源的稳定性和可比性。
定时,即在固定的日子和时间来采价,这是保证基期价格和报告期价格在时间上具有可比性,因为采集价格的时间不同,商品的价格也存在差异。
这一点鲜活商品体现的最为明显,比如鲜菜,通常是上午刚上市时价格高一些,晚上收市时价格则低一些。因此,在进行价格调查时,不但每个月的调查次数和日期应保持一致,每次调查的时间也应相对固定。
定人,就是在一定时期内由固定调查人员去调查,这是为了避免因调查人员的频繁变动而引起的人为价格调查误差,保持价格资料的稳定性、连续性和可比性。同时各地也常常利用价格采集点的计算机管理系统作为辅助性调查工具。
实际采价时还有以下一些原则:同一规格品的价格必须同质可比,即产品性质基本相同可以进行比较;如果商品的挂牌价格与实际成交价格不一致,应调查采集实际成交价格;
对于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价格变动比较频繁的商品(如鲜菜、鲜果等鲜活食品),至少每5天调查一次价格;一般性商品每月调查采集2-3次价格。
第三步,数据上报。调查市县每月将调查的价格资料通过网络上报给省(区、市)调查总队,经过审核后由调查总队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数据上报到国家统计局。
㈥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持续上升,会有什么影响
如果消费者物价指数升幅过大,表明通胀已经成为经济不稳定的因素的时候,央行会有紧缩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风险,从而造成经济前景不明朗,因此该指数过高的升幅并不被市场欢迎。
㈦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 与哪些因素有关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是一个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购买的消费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宏观经济指标。它是度量一组代表性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的价格水平随时间而变动的相对数,是用来反映居民家庭购买消费商品及服务的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
居民消费价格统计调查的是社会产品和服务项目的最终价格,一方面同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同时在整个国民经济价格体系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主要包括食品类、烟酒及用品类、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交通和通信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居住类。云南财经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的张艺探析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统计回归模型,研究结果发表在汉斯出版社《统计学与应用》2015年3月期刊上.
本研究运用SPSS软件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多元回归分析,首先对自变量进行共线性诊断,然后运用逐步回归法得到最优回归模型:
y=16.033+0.309x1+0.213x2+0.092x3+0.224x8
y是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该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为0.001018,模拟精度达到99.8982%,模拟精度较高,具有可行性。通过分析此模型可知,食品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x1)、烟酒及用品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x2)、衣着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x3)、居住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x8)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有显著性的影响,且有正向的推动作用,它们之间呈一种线性关系。
食品价格的上涨对CPI的上涨有很强的推动作用。因此,应该促进第一产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证农产品的供求平衡。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资,鼓励对农业科技的研究,推广节约成本又成效高的农业技术。政府可制定相关的措施进行主要农产品的市场调控,稳定食品价格;也可指派专业人员深入农户,对种植和养殖技术及产品的储存进行指导,对运送农产品的物流公司给予相关福利政策,从而使农业成本和浪费率降低,产量增高,进而达到稳定农产品价格的效果。
烟酒及用品类价格的上涨对CPI的上涨的推动作用也很大。一些香烟和酒类等通过炒作等手段使价格增长的较高,甚至出现天价,政府也可制定相关措施和政策对其价格进行调控,例如给各个档次的烟酒制定一个价格最高的上限,且不同档次的区间长度选取要适中,不宜过大,从而避免出现价格失调的现象。
衣着类价格的上涨也是CPI上涨的一个主要推动因素。对此,我们可以通过鼓励棉花等原料的种植以及绵羊等动物的养殖,通过增大衣着原料的产量来降低工厂的原料采集成本,进而达到降低衣着类价格的效果。
CPI持续上涨的主要驱动因素中居住类的上涨趋势也非常明显。近年来,房地产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对整体物价的上涨具有很大的刺激作用。对此应继续加强和改善房地产调控,在引导商品房产业健康发展的同时,结合旧城区改造,大力建设保障性住房,增加住房的有效供应,采取长效措施遏制房价的过快上涨。
㈧ 消费物价指数的功能影响
1、度量通货膨胀(通货紧缩)。CPI是度量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货膨胀是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升。CPI的高低可以在一定水平上说明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
2、国民经济核算。在国民经济核算中,需要各种价格指数。如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以及GDP平减指数,对GDP进行核算,从而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
3、契约指数化调整。例如在薪资报酬谈判中,因为雇员希望薪资(名义)增长能相等或高于CPI,希望名义薪资会随CPI的升高自动调整等。其调整之时机通常于通货膨胀发生之后,幅度较实际通货膨胀率为低。
4、反映货币购买力变动 :货币购买力是指单位货币能够购买到的消费品和服务的数量。消费者物价指数上涨,货币购买力则下降;反之则上升。消费者物价指数的倒数就是货币购买力指数。
5、反映对职工实际工资的影响 :消费者物价指数的提高意味着实际工资的减少,消费者物价指数的下降意味着实际工资的提高。因此,可利用消费者物价指数将名义工资转化为实际工资。
6、CPI对股市的影响:一般情况下,物价上涨,股价上涨;物价下跌,股价也下跌。 CPI是一个滞后性的数据,但它往往是市场经济活动与政府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CPI稳定、就业充分及GDP增长往往是最重要的社会经济目标。不过,从中国的现实情况来看,CPI的稳定及其重要性并不像发达国家所认为的那样“有一定的权威性,市场的经济活动会根据CPI的变化来调整”。
对汇率的影响
通货膨胀对美元的影响不太明确。通常情况在一个健康的经济扩张中,提高美元的利率能使美元更具吸引力。如果利率的上升主要来自通货膨胀的上升,它将损害美元。更高的通货膨胀率损害了外国人持有的美元投资的价值,因此CPI的持续上升对美元有负面影响。货币交易者对其他细微差别也十分敏感。例如,外汇市场的交易者认为美联储已经迅速行动并灵活控制了通货膨胀的压力,美元可能将保持它的价值甚至升值。 核心CPI,是指将受气候和季节因素影响较大的产品价格剔除之后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至2013年,我国对核心CPI尚未明确界定,美国是将燃料和食品价格剔除后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核心CPI。
这种方法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戈登(Robert J.Gordon)于1975年提出的,其背景是美国在1974年-1975年受到第一次石油危机的影响而出现了较大幅度的通货膨胀,而当时消费价格的上涨主要是受食品价格和能源价格上涨的影响。当时有不少经济学家认为美国发生的食品价格和能源价格上涨,主要是受供给因素的影响,受需求拉动的影响较小,因此提出了从CPI中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变化来衡量价格水平变化的方法。
从1978年起,美国劳工统计局开始公布从消费价格指数和生产价格指数(PPI)中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之后的上涨率。但是,就是在美国经济学界,关于是否应该从CPI中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来判断价格水平,至今仍然存在很大争论,反对者大有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