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恒生银行的历史
创办初期
1933年恒生银行创办时期,4位创办人中,何善衡出资最少,只有港币1,000元,但他却与恒生的发展关系最为密切。
恒生银号最初设于银号钱庄林立的上环永乐街70号一幢旧建筑物内,面积只有800平方呎。当时,银号董事长由林炳炎出任,经理和副经理则分别为何善衡及梁植伟,全银号职员仅11人,规模较小。初期主要经营买卖黄金,汇兑及找换的业务。开业首年,获利10,389港元。恒生银号以香港为基地,其后业务扩张至广州、上海等大城市。
日本侵华时期
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大陆富户纷纷南下,急于把银元兑成港币。由于恒生已在中国大陆遍设业务网络,生意滔滔不绝。中国国民政府急需外汇以资军费,恒生更独家代理政府的兑换业务,从中抽佣,获利甚丰。
1941年,香港沦陷,恒生被迫停业。林炳炎、何善衡等人带同资金及18位员工往澳门暂避。由于当时澳门已有由区荣谔创办了同名的恒生银号,他们遂改名“永华银号”继续经营。
1945年,香港光复后,他们返港,并把恒生银号搬往新址中环皇后大道中181号自置物业重新开业,新店规模较以前大。1946年,利国伟应邀加入,主理海外黄金买卖。
战后初期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中国大陆实行一连串严格的外汇管制。至朝鲜战争时期,联合国对中国大陆实行经济封锁,这既打击了海外对中国大陆的投资信心,也对原先拥有大陆网络的银行业务不利。此外,战后香港经济起飞,制造业及地产业崛起,借贷需求增加。在这两种因素下,香港的银行开始转型。
由于失去了中国大陆的联系,恒生也开始了业务转型。1952年12月5日,恒生注册为香港的私人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港元,实收资本500万港元,并成立新的董事局。当时,林炳炎已去世,由何善衡出任董事长,梁植伟任副董事长,何添任总经理。1953年,恒生迁入位于中环皇后大道中163至165号一幢5层高的自置物业,全面开展商业银行的业务。
当时,恒生主要客户是巿民大众及中小型企业。何善衡为职员订下了一系列服务守则,规定员工必须以诚待客,深得社会大众欢迎。至于中小企客户,主要为广东籍的制衣、玩具、电子、塑胶、五金的厂商。他们希望得到信贷,但却没有公司资产负债表及支持他们取得信贷的足够条件。由于恒生早已了解他们的背景,故不介意批出信贷。这些小公司,后来也发展成大公司、大集团,并成为恒生的长期客户。
1959年10月,恒生将注册资本增至3,000万港元,实收资本1,500万港元左右。1960年2月7日,恒生改组成香港的公共有限公司,正式改名为“恒生银行”。同年,在九龙油麻地及旺角成立两间分行,积极开拓港九的分行网络。1962年圣诞节,新总行大厦恒生大厦落成启用,楼高22层,是当时香港最高的建筑物,而恒生总行则于1991年迁至中区消防局旧址。
从1954年至1964年,恒生的资本帐户从630万港元增至5,250万港元,存款从2,100万港元增至7.2亿港元;总资产从3,200万港元增至7.61亿港元。在1965年香港股灾发生前,恒生在存款和资产方面是香港最大的华资银行,并在银行零售业务方面逐渐成为香港上海汇丰银行的主要竞争对手。
1965年银行危机
恒生控股权易手
1965年1月,香港爆发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大型的银行危机。
事缘在1月23日,明德银号发出的约值700万港元的美元支票遭拒付。消息传出后,许多存户纷纷拥至提取现金,由于银号一时间无法支付数额庞大的提款,最后1月27日,香港政府正式接管明德银号。其后,挤提蔓延至其他华资银行,如广东信托银行、恒生银行、广安银行、道亨银行、永隆银行等等。经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及渣打银行声明对香港的华资银行作出无限量支持,加上港府采取多项措施,至2月10日,风波暂告平息。但事件并未就此完结。直到3月,仍有部分报纸刊登了一些没有根据、中伤本地银行的流言,恒生是其中之一。期间,大客户悄悄地取消帐户;至4月初,挤提再次爆发,恒生银行更是首当其冲。
最先出事的是香港仔分行。当时大批客户涌至提取存款,身为总经理的何添劝告不要急于提款。个别二、三十万港元的大客户如警司韩森,要求何添签名担保才停止提款。在总行,提款的人潮更伸延至皇后像广场的香港会所。汇丰再次表明支持恒生银行,并委派职员驻守恒生总行大堂,以证明有足够的现金供应,一叠叠的钞票遍布大堂的各个角落。但是,情况并未有改善的迹象。4月5日,恒生银行一日之内失去了8,000万港元存款,占银行存款总额的六分之一,至4月上旬共失去了2亿港元。
面对这个困境,何善衡召开了董事局会议商讨对策。其时,得出了三个解决方案:
1、接受美国大通银行的援助;
2、停业并由政府接管;
3、向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求协助。
经过多日商讨,在4月8日,董事局决议把银行控股权售予汇丰,并交由通晓英语的利国伟全权处理。4月9日,在得到香港财政司郭伯伟的批准后,立即与汇丰进行谈判。在谈判中,双方在恒生的总价值及出售股权数量分歧较大。汇丰认为恒生总值6,700万港元及要求收购恒生76%股权;但恒生方面认为其总值1亿港元,并只愿意出售51%股权。由于汇丰顾虑到若恒生倒闭自己也难以独善其身,遂于4月12日答允以5,100万元收购恒生51%股权(其后增持至62.14%至今)。消息传出后,风潮也告平息。
据悉,何善衡因恒生控股权从此断送而哭了两个晚上。不过,在出售当日,他亲自召开大会向员工解释,稳定人心。汇丰却无疑成了大赢家。汇丰不单以低廉的价钱买入最宝贵的资产,也除去了香港银行业最具威胁的对手,奠定了其在香港银行零售业的垄断优势。在收购后,汇丰只派出4位代表加入董事局,并继续保持原来的华人管理层,何善衡等人也得以留任,这是汇丰的远识卓见。当时,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总经理桑达士认为,恒生银行的成功在于其华人的管理层,所以汇丰不必插手。
恒生业务
在汇丰作为后盾下,恒生业务更大为扩展。
主力中小企业务:管理层仍坚持着专向中小企业埋首为主要方针。当时1960至70年代,香港工业起飞,中小企普遍缺乏资金扩展,恒生却给予财政上的支持,提供信用证及出入口融资服务。如华资大户郑裕彤发迹前,由他主理的周大福珠宝,得力于恒生的资助,往后由珠宝业进军地产业。而长实也与恒生素有渊源,当年李嘉诚经营塑胶花厂时,曾设法与何善衡会面。会面后,何善衡对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认为他做事干练,是有潜质的客户。小公司演变成大企业后,更成为恒生的长期客户。例如长实不少的楼盘,就由恒生提供按揭;由郑裕彤主政的新世界,恒生至今仍是其主要往来的银行。
住宅楼宇按揭服务:自1960年代开始,香港地产业也逐渐变得兴旺。为了力争中小型楼宇按揭市场,在1967年,恒生首创为中产阶级(又称“夹心阶层”)提供长达7年期的住宅楼宇按揭服务,一改当时最多为期3年的做法,令中产阶级得以置业。
招股上市:1972年,恒生银行在香港上市。它将股份面值降低,由1股变为10股,并发行新股,使实收资本从4,500万港元增至1亿港元。同年5月,恒生将其已发行股份的十分之一,每股面值10元共100万股,以每股价格100元公开发售,结果获得29倍的超额认购,冻结资金28亿港元,相等于香港政府1971年财政收入的一半。6月20日,恒生在香港交易所挂牌上市,这是战后在香港上市的第一家银行。当天,恒生以175元高开,全日最高升至186元,最后以165元收市,即恒生市值已高达16.5亿。此外,恒生的名字更因其在1969年编制的“恒生指数”而深入人心。
扩展分行网络:另外,恒生银行也在香港及中国大陆扩展分行,建立更广泛的网络。至1972年上市为止,恒生在香港已拥有20间分行,超过2,000名员工,成为仅次于汇丰的商业银行。及至1981年,分行数目更增至45间。同年,更取得在地铁沿线开设分行的专营权。在1980年代中期开始,恒生在中国大陆陆续建立分行。
收购永安银行:1980年中期,银行危机爆发。1984年,永安银行传出丑闻,总经理郭志匡挪用1,000万美元作为己用。1985年,永安由于无法收回该行董事及行政领导人的贷款,银行资本出现负值。1986年5月,恒生银行与永安银行达成协议,由恒生向永安注资1.76亿港元,取得该行50.29%股权,至此,恒生银行成为永安银行的最大股东。在恒生经营下,永安转亏为盈。1993年1月,恒生将永安银行卖给大新金融集团,获利4.78亿港元。
开拓中国大陆市场:恒生银行(中国)为恒生银行全资子公司,于2007年5月28日成立。截至2012年11月29日,恒生银行(中国)在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广州、东莞、深圳、福州、南京、昆明、宁波共11家分行,在上海、广州、深圳、北京、南京、东莞、珠海、江门、汕头设有26家支行,并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东莞及南京设离行式的自动柜员机。
⑵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永华南里支行怎么样
简介: 后更名为“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永华南里支行”。
法定代表人:田凯
成立时间:2000-05-02
工商注册号:110115001322764
企业类型:其他股份有限公司分公司(上市)
公司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永华南里9号楼一层
⑶ 10倍杠杆多少跌幅爆仓股民要如何避免爆仓
(一)十倍杠杆之下,买入的股票下跌10%就会爆仓,如果这时候你
不能及时补充进入保证金,那么就会被强制平仓,你就血本无归了,
因为下跌的10%已经把你的所有本金都跌没了。
(二)作为投资者,应该如何去避免股票爆仓的情况发生呢?
1.要想避免爆仓,我们就要控制好仓位
避免满仓操作,如前面举的例子,如果我们满仓操作,当股票连续下跌时,我们就只有坐等出局的份,连挽回的余地都没有。尽量分散投资,不把筹码押一支股上。
投资2-3支股票最佳,我们可以利用几支股票的盈亏互相弥补,当一支股票亏损时,还有别的股票在盈利,这样可以将我们的亏损将至最低。
2.避免投资高风险的股票
如ST股、涨跌不受10%控制的股票等等,这些股票很容易引起爆仓。一些股民赌性大,认为风险越大收益越高,值得一试,但是炒股投资不能靠侥幸心理,一旦爆仓或者资金被套,后悔的机会都没有。所以大家一定要谨记谨慎投资,小心才能驶得万年穿。
3.要制定一个严格的计划
股市操作中,主力庄家在布局一支股票之前都会制定严密的计划,什么时候股票建仓、什么时候吸筹、什么时候洗盘、什么时候出货等等。
那散户更是一样,选择一支股票之前,一定要对标的个股要有足够的了解,什么时候买入,什么时候卖出,什么时候加仓、减仓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风险发生的时候才能游刃有余的应对。
(3)永华外汇扩展阅读:
一、股票杠杆爆仓是指股票投资进行场外配资/融资操作时,,买入的股票下跌到某个价位时,必须追加保证金,如果没有追加,系统会自动把投资者股票卖掉,用于偿还所欠下的钱。股票进行杠杆投资时会面临较大的风险,极易出现亏损的情况。
二、股票杠杆投资是指以借款方式取得资金来购买的股票,特别是指利用保证金信用交易而购买的股票。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采用现金保证金交易购买的股票、采用权益保证金方式购入的股票、采用法定保证金方式购入的股票。
三、外汇交易爆仓是指在某些特殊条件下,投资者保证金账户中的客户权益为负值的情形。
在市场行情发生较大变化时,如果投资者保证金账户中资金的绝大部分都被交易保证金占用,而且交易方向又与市场走势相反时,由于保证金交易的杠杆效应,就很容易出现爆仓。如果爆仓导致了亏空且由投资者的原因引起,投资者需要将亏空补足,否则会面临法律追索。
⑷ 香港恒生银行的历史
1933年恒生银号创办时期,4位创办人中,何善衡出资最少,只有港币1,000元,但他却与恒生的发展关系最为密切。
恒生银号最初设于银号钱庄林立的上环永乐街70号一幢旧建筑物内,面积只有800平方呎。当时,银号董事长由林炳炎出任,经理和副经理则分别为何善衡及梁植伟,全银号职员仅11人,规模较小。初期主要经营买卖黄金,汇兑及找换的业务。开业首年,获利10,389港元。恒生银号以香港为基地,其后业务扩张至广州、上海等大城市。 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大陆富户纷纷南下,急于把银元兑成港币。由于恒生已在中国大陆遍设业务网络,生意滔滔不绝。中国国民政府急需外汇以资军费,恒生更独家代理政府的兑换业务,从中抽佣,获利甚丰。
1941年,香港沦陷,恒生被迫停业。林炳炎、何善衡等人带同资金及18位员工往澳门暂避。由于当时澳门已有由区荣谔创办了同名的恒生银号,他们遂改名“永华银号”继续经营。
1945年,香港光复后,他们返港,并把恒生银号搬往新址中环皇后大道中181号自置物业重新开业,新店规模较以前大。1946年,利国伟应邀加入,主理海外黄金买卖。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中国大陆实行一连串严格的外汇管制。至韩战时期,联合国对中国大陆实行经济封锁,这既打击了海外对中国大陆的投资信心,也对原先拥有大陆网络的银行业务不利。此外,战后香港经济起飞,制造业及地产业崛起,借贷需求增加。在这两种因素下,香港的银行开始转型。
由于失去了中国大陆的联系,恒生也开始了业务转型。1952年12月5日,恒生注册为香港的私人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港元,实收资本500万港元,并成立新的董事局。当时,林炳炎已去世,由何善衡出任董事长,梁植伟任副董事长,何添任总经理。1953年,恒生迁入位于中环皇后大道中163至165号一幢5层高的自置物业,全面开展商业银行的业务。
当时,恒生主要客户是巿民大众及中小型企业。何善衡为职员订下了一系列服务守则,规定员工必须以诚待客,深得社会大众欢迎。至于中小企客户,主要为广东籍的制衣、玩具、电子、塑胶、五金的厂商。他们希望得到信贷,但却没有公司资产负债表及支持他们取得信贷的足够条件。由于恒生早已了解他们的背景,故不介意批出信贷。这些小公司,后来也发展成大公司、大集团,并成为恒生的长期客户。
1959年10月,恒生将注册资本增至3,000万港元,实收资本1,500万港元。1960年2月7日,恒生改组成香港的公共有限公司,正式改名为“恒生银行”。同年,在九龙油麻地及旺角成立两间分行,积极开拓港九的分行网络。1962年圣诞节,新总行大厦恒生大厦落成启用,楼高22层,是当时香港最高的建筑物,而恒生总行则于1991年迁至中区消防局旧址。
从1954年至1964年,恒生的资本帐户从630万港元增至5,250万港元,存款从2,100万港元增至7.2亿港元;总资产从3,200万港元增至7.61亿港元。在1965年香港股灾发生前,恒生在存款和资产方面是香港最大的华资银行,并在银行零售业务方面逐渐成为香港上海汇丰银行的主要竞争对手。
1965年银行危机:恒生控股权易手
1965年1月,香港爆发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大型的银行危机。
事缘在1月23日,明德银号发出的约值700万港元的美元支票遭拒付。消息传出后,许多存户纷纷拥至提取现金,由于银号一时间无法支付数额庞大的提款,最后1月27日,香港政府正式接管明德银号。其后,挤提蔓延至其他华资银行,如广东信托银行、恒生银行、广安银行、道亨银行、永隆银行等等。经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及渣打银行声明对香港的华资银行作出无限量支持,加上港府采取多项措施,至2月10日,风波暂告平息。但事件并未就此完结。直到3月,仍有部分报纸刊登了一些没有根据、中伤本地银行的流言,恒生是其中之一。期间,大客户悄悄地取消帐户;至4月初,挤提再次爆发,恒生银行更是首当其冲。
最先出事的是香港仔分行。当时大批客户涌至提取存款,身为总经理的何添劝告不要急于提款。个别二、三十万港元的大客户如警司韩森,要求何添签名担保才停止提款。在总行,提款的人潮更伸延至皇后像广场的香港会所。汇丰再次表明支持恒生银行,并委派职员驻守恒生总行大堂,以证明有足够的现金供应,一叠叠的钞票遍布大堂的各个角落。但是,情况并未有改善的迹象。恒生银行一日之内失去了8,000万港元存款,占银行存款总额的六分之一,至4月上旬共失去了2亿港元。
面对这个困境,何善衡召开了董事局会议商讨对策。其时,得出了三个解决方案:
接受美国大通银行的援助; 停业并由政府接管; 向汇丰寻求协助。经过多日商讨,董事局决议把银行控股权售予汇丰,并交由通晓英语的利国伟全权处理。在得到香港财政司郭伯伟的批准后,立即与汇丰进行谈判。在谈判中,双方在恒生的总价值及出售股权数量分歧较大。汇丰认为恒生总值6,700万港元及要求收购恒生76%股权;但恒生方面认为其总值1亿港元,并只愿意出售51%股权。由于汇丰顾虑到若恒生倒闭自己也难以独善其身,遂答允以5,100万元收购恒生51%股权(其后增持至 62.14%)。消息传出后,风潮也告平息。
据悉,何善衡因恒生控股权从此断送而哭了两个晚上。不过,在出售当日,他亲自召开大会向员工解释,稳定人心。汇丰却无疑成了大赢家。汇丰不单以低廉的价钱买入最宝贵的资产,也除去了香港银行业最具威胁的对手,奠定了其在香港银行零售业的垄断优势。在收购后,汇丰只派出4位代表加入董事局,并继续保持原来的华人管理层,何善衡等人也得以留任,这是汇丰的远识卓见。当时,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总经理桑达士认为,恒生银行的成功在于其华人的管理层,所以汇丰不必插手。 在汇丰作为后盾下,恒生业务更大为扩展。
1、主力中小企业务
管理层仍坚持着专向中小企业埋首为主要方针。当时1960至70年代,香港工业起飞,中小企普遍缺乏资金扩展,恒生却给予财政上的支持,提供信用证及出入口融资服务。如华资大户郑裕彤发迹前,由他主理的周大福珠宝,得力于恒生的资助,往后由珠宝业进军地产业。而长实也与恒生素有渊源,当年李嘉诚经营塑胶花厂时,曾设法与何善衡会面。会面后,何善衡对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认为他做事干练,是有潜质的客户。
小公司演变成大企业后,更成为恒生的长期客户。例如长实不少的楼盘,就由恒生提供按揭;由郑裕彤主政的新世界,恒生至今仍是其主要往来的银行。
2、住宅楼宇按揭服务
自1960年代开始,香港地产业也逐渐变得兴旺。为了力争中小型楼宇按揭市场,在1967年,恒生首创为中产阶级(又称“夹心阶层”)提供长达7年期的住宅楼宇按揭服务,一改当时最多为期3年的做法,令中产阶级得以置业。
3、招股上市
1972年,恒生银行在香港上市。它将股份面值降低,由1股变为10股,并发行新股,使实收资本从4,500万港元增至1亿港元。同年5月,恒生将其已发行股份的十分之一,每股面值10元共100万股,以每股价格100元公开发售,结果获得29倍的超额认购,冻结资金28亿港元,相等于香港政府1971年财政收入的一半。6月13日,恒生在香港交易所挂牌上市,这是战后在香港上市的第一家银行。当天,恒生以175元高开,全日最高升至186元,最后以165元收市,即恒生市值已高达16.5亿。
此外,恒生的名字更因其在1969年编制的“恒生指数”而深入人心。
4、扩展分行网络
另外,恒生银行也在香港及中国大陆扩展分行,建立更广泛的网络。至1972年上市为止,恒生在香港已拥有20间分行,超过2,000名员工,成为仅次于汇丰的商业银行。及至1981年,分行数目更增至45间。同年,更取得在地鐡沿线开设分行的专营权。在1980年代中期开始,恒生在中国大陆陆续建立分行。
5、收购永安银行
1980年中期,银行危机爆发。1984年,永安银行传出丑闻,总经理郭志匡挪用1,000万美元作为己用。1985年,永安由于无法收回该行董事及行政领导人的贷款,银行资本出现负值。1986年5月,恒生银行与永安银行达成协议,由恒生向永安注资1.76亿港元,取得该行50.29%股权,至此,恒生银行成为永安银行的最大股东。在恒生经营下,永安转亏为盈。1993年1月,恒生将永安银行卖给大新金融集团,获利4.78亿港元。
6、开拓中国大陆市场
恒生银行 (中国)为恒生银行全资子公司,于2007年5月28日成立,中国大陆共设有三十二个网点,包括10间分行(位于北京、上海、杭州、广州、东莞、深圳、福州、南京、宁波及天津)、22间支行(9间在上海、4间在广州、4间在深圳、2间在北京、1间在南京、天津及1间在东莞)。
⑸ 北京瑞奇融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北京瑞奇融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简称“瑞奇融通”)于2011年9月15日正式成立,注册资金1000万。主营业务有:大宗商品贸易(基础化工品、建材、煤炭等贸易);金融衍生品交易(股指期货、国债期货、外汇、期权);证券期货投资(股票、商品期货、债券、基金);股权投资(参与定向增发、参与重组购并、市值管理、现货交易市场投资);融配资中介服务、MOM资管平台;证券投资组合资管服务、 期货投资组合资管服务,混合对冲基金理财产品管理;第三方理财产品销售(私募股权、外汇理财、信托产品、基金专户理财产品);公司自主开发产品销售(软件销售、投资培训课程、投资资讯产品);网点建设、网点培训服务等。
经营理念
公司始终坚持“以客户财富保值、增值为根本”,“以服务贴心周到为原则”,“以客户完全满意为目标”,从全国股权投资产品、信托产品、基金理财产品、证券期货资管产品等产品中采集与精选出适合客户财务状况和风险偏好的,精心搭配的理财方案。作为专业的理财服务机构和独立的第三方理财服务销售机构,我们始终以客户的资金安全和稳健增值为最高原则,以制度为保障,通过严格的风险控制机制,精选优质理财产品和服务,帮助客户实现稳定、安全的财富增值。
从固定收益产品,到房地产信托产品、股权投资,再到私募股权,我们将始终坚持做好产品把关,效益分析,产品背景分析,和产品风险内部定级。用我们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诚意至上的服务意识为客户提供朋友式、家人式的财富规划,为客户创造实实在在的价值。我们志在成为您的最靠谱,最贴心的私人理财专家。
精良团队
公司拥有一支高端的、梯次配置优化的研究服务团队,云集大量具有海外工作和留学背景、名校毕业的高学历专业人才,专注于证券、期货与金融衍生品领域的广度和深度研究。在宏观经济、金融工程、产业服务等方面实力雄厚,致力于为各类投资者提供各种策略型投资产品、指数型投资产品及组合型投资产品等高端服务产品。瑞奇融通构建了完善的产业衍生业务服务支持平台,直接与企业和机构投资者进行对接,帮助企业和机构投资者制定套保、套利、增值方案。
精选产品
公司设定严格的产品精选标准,建立多级风险控制机制,专门设立产品精选部、风险评估部和风险管理专家委员会,以“产品选、审分离”的原则,实行按标准精选产品,独立审核,专业管理。
产品采集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优选产品供应商,采用全流程的严格风险控制:由投资专家、风控专家、法务专家进行对相关公司和项目进行风险把控,让客户放心。
企业文化
瑞奇融通与时俱进,务实拓展,树立了良好的行业形象,“以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以服务贴心周到为经营原则,以客户完全满意为最终目标,不断地追求卓越。竭诚为广大客户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开拓财富增值途径,提供多元化金融产品;提供全方位、高水准、专业化的优质顾问式服务,努力实现客户资产的保值、增值,铸就理财服务行业的民族品牌;建立与客户之间新型的朋友式的互相信任的关系;打造多元化、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和风险管理平台。未来,我们将立足国内、面向全球,致力于建立全国加盟分支机构,完善渠道建设,让我们的理财产品和服务随时就在客户身边,打造一条让朋友信得过的财富增值的稳健之路!
我们相信,一份辛勤、一份收获,未来的北京瑞奇融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通过不断的努力创新,强强联合,与资本市场对接,形成覆盖国内外的经营服务网络,培养忠诚于行业长期发展的人才队伍,与客户一起开创更加灿烂辉煌的未来!
法定代表人:周一星
成立日期:2011-09-15
注册资本:3000万元人民币
所属地区:北京市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1101155825344902
经营状态:开业
所属行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公司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人员规模:100-499人
企业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永华路1号院1-4号北侧1至3层3号
经营范围:投资管理;企业管理;投资咨询;劳务服务;生物技术开发;技术进出口;代理进出口;租赁建筑机械设备;组织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不含演出);承办展览展示;软件开发;教育咨询(不含出国留学咨询与中介服务);家政服务(中介除外);保洁服务;设计、制作、代理、发布广告;经济贸易咨询;企业形象策划;市场调查;会议服务(不含食宿);销售原粮、农业机械设备、服装、新鲜蔬菜、新鲜水果、家庭用品、建筑材料、装饰材料、五金产品(不含三轮摩托车及残疾人机动轮椅车)、文具用品、门窗、金属材料、工艺美术品、电子产品、针纺织品、家用电器、体育用品、计算机、软件及辅助设备、汽车零配件、珠宝首饰、塑料制品、医疗器械(限I类)。(“1、未经有关部门批准,不得以公开方式募集资金;2、不得公开开展证券类产品和金融衍生品交易活动;3、不得发放贷款;4、不得对所投资企业以外的其他企业提供担保;5、不得向投资者承诺投资本金不受损失或者承诺最低收益”;企业依法自主选择经营项目,开展经营活动;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依批准的内容开展经营活动;不得从事本市产业政策禁止和限制类项目的经营活动。)
⑹ 外汇历史数据,这个真实吗
历史数据都是真实的,谁也没那个功夫造假,外汇是场外交易,也就是说,没有统一的交易所撮合成交,都是店头交易,即场外交易,所以没有统一成交价。每家经纪商的报价都略有差异,几个点的点差。这是正常的。找历史长期的外汇数据,找专业的金融数据库看看。比如永华数据中心的数据就很好
⑺ 北京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大兴支行怎么样
北京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大兴支行是2006-04-20注册成立的其他有限责任公司分公司,注册地址位于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永华南里1号楼。
北京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大兴支行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110115787760184H,企业法人章雁缨,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北京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大兴支行的经营范围是:办理人民币存款、贷款、结算业务;办理票据贴现;代理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销售政府债券;代理收付款项;办理外汇存款;外汇汇款;外币兑换;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的业务范围内授权的业务;保险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制度许可范围内的险种。(企业依法自主选择经营项目,开展经营活动;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依批准的内容开展经营活动;不得从事本市产业政策禁止和限制类项目的经营活动。)。
通过爱企查查看北京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大兴支行更多信息和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