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黄金为什么退出历史舞台它是否能够重新充当国际货币
世界的黄金储备和黄金的产量是有限的。全球每年黄金产量在2500吨左右,事实上每个黄金生产国把大部分这些黄金囤积了起来,真正拿到世界黄金市场上进行实物交易的是极少数,应该不超过500吨/每年。
曾经死亡的通用货币,基本上没有再次起死回生的,这个经济规律有数千年之久至今没有打破过。今天,各国的黄金储备只是作为一个货币补充,类似于一个非美元外币。黄金有可能回光返照一下,但是世界经济完全恢复成金本位,其可能性几乎是不存在了。(正如白银已经永远的退出了货币舞台,贝壳退出得更早)。
Ⅱ 货币起源过程中经历的四个阶段是什么
货币经历的四个阶段:
1、偶然的物物交换
偶然的物物交换指在原始社会未期,产生了人类最初的商品交换,它是在部落双方都有剩余产品这种极其偶然的情况下发生的,这时的商品交换带有很大的偶然性,所以叫偶然的物物交换。
2、扩大的物物交换
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物物交换的次数频繁了,参加交换的商品种类也增加了,这时的商品交换就是扩大的物物交换。
3、一般等价物作为媒介的交换
在交易的范围扩大、品种增加时,物物交换就显得非常困难,即使能够成立,也要耗费过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交换效率的低下严重阻碍了商品生产的发展。
于是,一般等价物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作为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统一表现的特殊商品。这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4、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
用什么商品充当一般等价物,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一样,这种情况客观上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因为金银自身稀有,而且易分割储存,所以就渐渐将它们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货币也就产生了。
(2)贵金属最终退出货币历史舞台是在扩展阅读: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质上是一种所有者与市场关于交换权的契约,根本上是所有者相互之间的约定。吾以吾之所有予市场,换吾之所需,货币就是这一过程的约定,它反映的是个体与社会的经济协作关系。
货币的契约本质决定货币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一般等价物,贵金属货币,纸币,电子货币等。它可以用作交易媒介、储藏价值、延期支付标准和记帐单位。
货币以发行者来分类,可分为公钱(法定货币)、私营货币和区域货币(社区货币)。公钱一般说来由政府来发行,当它存在的时候,一般说来占主导地位。私钱和区域货币则由非政府机构来发行。
按材资来分类,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使用不同的物品作为货币。可分为贝壳、珠子、棍子、金属货币(参见商品货币)、纸币以及数字货币。就性质来分,可分为真实货币和虚拟货币。
参考资料:网络-货币
Ⅲ 历史上哪些物品充当过一般等价物,为什么退出历史舞台
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往往因时因地而不同,交替地、暂时地由这种商品或那种商品承担。在古希腊的历史记载中,牛、羊、谷物等都曾充当过一般等价物。希腊古代诗人荷马的诗篇中,曾提到这样的交换关系:1个女奴隶换4头公牛,一个铜制的三角架换12头公牛。公元前500多年雅典的梭伦法典中,以占有大麦的多少划分居民富裕的等级。可见,在古希腊,公牛和谷物都曾是交易的中介和财富的代表,曾起过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在中国古代,羊、布、海贝、铜器、玉璧等都曾充当过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的这种时间上的不稳定性和地域上的局限性,不能适应商品交换广泛发展的需要。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过程中,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终于逐渐固定在某些特定的商品上。这种稳定的一般等价物就是货币。贵金属金、银,由于它有不易变质、易于分割和熔合、体积小而价值大、便于携带等自然属性,终于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货币商品。金银成为稳定的一般等价物即货币,便最终完成了价值形式的过程发展。
而贵金属铸币在流通过程中,常常因为磨损而不足值,但是人们仍然使用相应的价值来交换。后来为了方便流通,人们便使用抽象出来的价值符号来进行交换,于是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就诞生了,就是纸币。它本身是无价值的。
Ⅳ 贵金属金银成为货币的标志是什么
黄金一开始不是货币,只是商品,因其是贵金属、稀少、耐腐蚀、耐高温(早有真金不怕火炼一说)、不坚硬易分割、不生诱等原因,更易充当价值尺度、交换媒介和保值手段等,被各国殊途同归地当成货币使用。这是一个市场自然选择的结果。
最初的金币,在其标明价值时,与其本身的重量所值是一致的。我国历史上是否铸造过金币,我不清楚,但银元是有过的。黄金、银子、银元与铜币一起,均可作为货币使用。这些金属或金属币,本身就有其价值含量。
由于黄金稀少,由于金属沉重,越来越不能满足流通的需要,于是有了纸币,纸币既是政府信用,因为政府才有铸币权,同时也以黄金储备为其担保。
由于政府的信用并不是绝对可靠的,而黄金因其稀少,具有绝对可靠性,在国与国之间有经济往来时,货币的信用要以黄金的储备来担保,货币量要与黄金的储备量一致,纸币只是黄金的标志物。这就是金本位制。在国际间,美元曾经是与黄金挂钩的货币,即其他国家可用美元去兑换美国的等量黄金。1971年,由于美元爆发危机,尼克松宣布停止履行外国可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美元从此与黄金脱钩。
当着货币不再实行金本位制或银本位制时,货币就只剩下了信用关系,以政府的信用、社会的稳定为担保。当这种信用担保关系存在,所有的人都认为这个货币可以作为等价物换回等量的商品时,币值就稳定。一个好处是,由于科技发展,货币可以不受黄金储备制约,获得更多的表现形式,更好地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例如电子货币,瞬间可以在国际间往来,分流,快捷地组织经济活动。但由于不再以黄金储备为担保,如政府当局为自己解困或因某种原因超量发行了货币,货币就贬值,信用关系就受到了破坏。在这个时候,黄金的价格就上升。
按照经典说法,价值有两项内容:一是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可以不通过劳动获得,例如空气人人都需要,具有极高的使用价值,须臾不可缺少,但人人都不需要付出劳动即可通过自由呼吸获得;二是交换价值,需要通过劳动产生,交换价值是按照平均社会劳动时间来计算的。天然物的价值,是使用价值,劳动产生的既是使用价值同时还是交换价值。交换价值在市场上的表现即是价格,价格是围绕价值受多种因素影响上下浮动的。
另外,金银在多领域都是有广泛用途的,金银都具有很好的传导性和延展性,其优点还远不止这些,不是因为没有用处,只是因为稀少,人们会非常珍惜地使用罢了。
Ⅳ 货币 会退出历史舞台吗
应该是不可能的,货币的产生就是人类经济的发展,这是不可能消失。
Ⅵ 简述货币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五次极为重大的演变:
1、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
2、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的演变。
3、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4、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
5、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
中国从春秋时期进入金属铸币阶段到战国时期已确立布币,刀货,蚁鼻钱,环钱四大货币体系。以后又经历了秦、唐、汉、魏晋南北朝,直到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发行第一套人民币。
知识拓展:
纪念币
普通纪念币是具有特定主题,限量发行的人民币。中国人民银行从1984年发行第一套普通纪念币至今,共发行了63套75枚(张)普通纪念币,总发行量约8.5亿枚(张)。面额有1角、1元、5元、10元、50元、100元不等,将中华人民共和国50多年的辉煌成就及重大历史事件浓缩于纪念币的方寸之间。
Ⅶ 中国最早的纸币交子,最后为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我们曾经介绍过交子出现在北宋的原因,已经忘记的读者可以点击链接回顾——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为何出现在宋朝:多角度看交子产生的原因。产生于北宋的交子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出现纸币的国家。那么曾经在北宋繁荣一时的交子,最后结局是什么呢?
北宋 交子
到了公元1075年,当时在位的是神宗赵顼,《资治通鉴长编》中记载了神宗皇帝和王安石、吕惠卿的一段对话:
神宗:交子兑钱,盐钞兑盐,不会互相影响的。
王安石:(盐钞兑盐是足额取货的),我们发行那么多交子,哪里有那么多本钱(准备金)呢?(这里有个老实人,大家快来欺负他~)
神宗:一开始的时候老百姓来兑钱,就按面额兑给他们,他们相信了交子的价值,然后就不用那么多本钱(准备金)了。
吕惠卿:一开始还是要本钱(准备金)的,信用建立以后,就能顺利流通了。
上曰:交子自以钱对,盐钞自以盐对,两者不想妨。
王安石:怎得许多作本?
上曰:但出纳尽使民间信之,自不消本。
吕曰:始初须要本魄信后然后带得行。
《资治通鉴长编》卷272
在神宗赵顼的时候,熙宁年间,统治阶级其实已经知道纸币的发行可以不需要本钱(准备金),只要一开始让老百姓相信了就行。但是北宋初期,交子的贬值幅度并不大,不遵守准备金制度增发纸币的隐患尚未凸显。
到了徽宗崇宁二年,也就是公元1103年,宋朝对西北用兵。当年收复了湟州(今青海乐都)。次年三月,为了经制西夏,巩固边防,征讨吐蕃,收复青童(今青海西宁地区)。此后与西夏、吐蕃、辽连年战争。到了宣和七年,也就是公元1125年,宋金战争又起。大多数年份军费开支占总财政支出的70%以上,因为军费开支巨大,国库开始告急。怎么办呢?
增发交子来扶持财政,成为了当时宋政府的选择。
交子在徽宗崇宁、大观年后发行量激增,和战争有很大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交子大量超发,同时期内铁钱的数量却未出现显著增长,超出了准备金的允许范围,也超过商品交换所需数量,使得物价猛增,交子也落入了大幅度贬值的深渊。
交子大幅贬值
公元1109年,宋徽宗大观三年改交子为钱引,交子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钱引"与"交子"的最大区别,就是"钱引"没有准备金,不许兑换,是一种完完全全的信用货币,政府可以随意增发。其实这个时候,纸币已经从流通工具变成了政府从民间获取财富,来弥补财政缺口的工具。
不止交子,南宋的会子也是一样的命运。宋金元时期,每个朝代初期由于进行有效的信用建设和制度管理,纸币都运行良好,但到了中后期,统治阶级往往因为财政压力而超发纸币,使全国性的恶性通货膨胀最终压垮帝国的经济。基于这些历史,明清时期的统治者大多数时间都没有发行纸币,由白银充当主要的货币职能,并且也没有铸造银元,使得经济的交易成本上升,这与世界货币史演变的主流是全然相悖的。
可惜,虽然纸币率先出现在中国,但是无奈古人却没能利用好它。
Ⅷ 黄金的非货币化为什么会退出历史舞台 会不会重出国际货币
因为黄金的开采量远远不能满足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同时由于黄金储量集中在少数国家中,这也对不产黄金的国家构成了不公平。
所以黄金不会重出国际货币
Ⅸ 求解:关于纸币(政治)
教材主编陈友芳教授解答——纸币有无价值 原来的《经济常识》关于纸币是这样定义的: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新教材《经济生活》是这样定义的: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那么,货币符号与价值符号的区别是什么呢?纸币到底有哪些职能? 教材主编陈友芳给予我们这样的解答: 新教材对于纸币的概念作出了很大的调整与修改。在说明这个问题之前,我首先介绍一些有关货币的知识。 货币发展的历史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在货币发展早期,货币由商品充当。在这之后,人类进入了一个更为漫长的金属货币时代。在金属货币时代,并不是没有纸币的流通,但是当时,纸币的发行、流通是以贵金属作为保证的,纸币的价值实际上由跟它挂钩的、由它背后贵金属价值来决定,纸币是只是货币符号。举一个大家都熟悉的例子,二战以后,很多国家的货币已经与黄金脱钩,这时该建立怎样的货币体系呢?于是,世界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当时,美元与黄金挂钩,一美元等于三十五分之一盎司黄金。其他国家货币与黄金脱钩,他们的货币价值如何确定呢?其他国家将货币与美元挂钩,确定与美元的固定的汇率,即兑换比率。当然,兑换比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不断波动的。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可以看出,货币直接或者间接与黄金挂钩。到了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美元与黄金脱钩。从那时起,黄金彻底退出货币历史舞台,人类进入一个崭新的货币时代,即“信用货币时代”。 在信用货币时代,市场上流通的货币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纸币,还有一类是银行存款货币。因此需要明确的是,市场上流通的人民币不全是纸币,是分为两种的,就是上面提到的纸币和银行存款货币。 从货币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实物货币还是金属货币,充当货币的物体本身就具有内在价值,例如刚才提到的,一美元代表三十五分之一盎司黄金。信用货币则不同,100元的人民币内在价值未必有100元,但是它代表了100元的价值,我们称它为价值符号。这时我们就会疑问,纸币到底有什么职能呢?过去,我们认为,纸币只有一个职能,就是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流通手段。但是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纸币具有货币的一切职能。 纸币一样具有价值尺度职能,(以人民币为例)在市场中,所有的商品都由人民币标价,它具有流通功能。人民币也具有支付手段职能,人们的工资都由人民币支付,它也具有储蓄功能。目前人民币还不具有世界货币的职能,但是,人民币已经迈出了成为世界货币的第一步。我们国家在对外贸易的结算中,开始允许将人民币作为结算工具。这样我们可以看出,纸币不仅仅具有流通职能,也具有其他职能。 过去认为,纸币是货币符号,在“金本位”时代,这是正确的,但是今天我们所处的货币时代已经不一样了,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是货币时代。曾有老师问过我,纸币到底具不具有价值,这取决于我们对于价值的定义。如果我们将价值定义为购买力,目前的一般的经济学教材认为,货币的价值就是货币的购买力,如果将货币的价值定义为购买力,那么纸币则具有价值,因为它具有购买力;如果将价值定义为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那么就要承认,纸币没有价值。 综上所述, 纸币是价值符号。
求采纳
Ⅹ 黄金和白银是什么时候被当作货币使用的
黄金和白银作为贵金属,都曾作为货币先后出现在历史舞台上。首先是黄金在秦汉前后被广泛使用,然后是白银在宋代开始登台唱主角,并且逐渐以合法货币的身份登上经济流通舞台。金、银在货币流通史上的代兴,对当时的社会经济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