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股票外汇 > 中印外汇比较

中印外汇比较

发布时间:2021-10-03 22:24:20

1. 中印汇率制度比较博士论文

这个是经济类论文,985博士毕业需要南核。字符数在1.2w,查重5%以下。就可以找核心的期刊去投稿了,审稿期一般是1-3个月,耐心等待编辑部回复即可

2. 目前中国与印度经济增长的比较

(一)中国经济(1979年至今)
1979年中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按照“渐进式”的方式,逐步放弃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向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政府对经济依然有某种程度上的主导作用。在这种改革下,在农村实现了第二次土地改革,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渐取代了农业合作社,同时,农村乡村工业得到全面的发展;城市工商企业的改革由“承包经营”到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造与建设,国有企业逐渐成为独立核算的市场主体;允许私人经营的发展,并打开国门,大量引进外资。这种经济体制在1992年后被中国政府称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工业化已经初步建立完成,现在正在步入后工业化时代。但中国的城镇化却落后于工业化。目前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0%多。
中国大陆经济规模迅速扩大,年均增长率近10%,是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2010年,中国GDP总量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人均GDP从1979年的275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4400美元,对外贸易规模世界第二,173种制造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居第一,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大发动机,外汇储备超过30000亿美元。
近10多年来,由于政府主导投资,房地产和基建过度投入,虽然改善了居民住房和基础设施,但产能过剩,环境退化严重,货币过量投放,政府债务增加;国有企业仍然存在政企不分,垄断经营的状况,效率低下,国有企业技术创新乏力,致使国家科技创新能力与GDP规模不相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通过创新驱动,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全面升级和绿色转型。

(二)印度经济(1991年至今)
1980年代后期,拉吉夫·甘地放宽投资限制,取消价格控制,降低企业税收。这些措施对经济增长有帮助,但同时导致政府财政赤字高企,经常帐户恶化。随着印度的主要贸易伙伴苏联解体,加上波斯湾战争使油价飙升,导致印度贸易失衡,政府濒临破产边缘。印度政府被迫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以接受IMF提出的改革经济制度为代价,获得了总额达18亿美元的紧急贷款资金注入后,当时的总理纳拉辛哈·拉奥与财长曼莫汉·辛格于1991年正式展开经济自由化改革,取消“牌照制度(Licence Raj)”(投资、工业及入口牌照),结束国营公司的垄断,同时放宽外来投资,免除了多个行业的外资审批制度。自此奠下了印度经济自由化的大方向,而此方针亦未受政党轮替所影响。但值得注意的是,没有政党敢触及强势的贸易协会和农场主的利益:改革从未涉及劳动法和农业补贴等敏感议题。1990年代,除了为数不多的低迷时期,印度经济发展迅速、人均预期寿命,识字率和食品安全等也随之进步。

(三)中印经济绩效比较
中印经济比较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长;二是经济发展。
第一,经济增长(GDP)。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1980年中国GDP(current US$)为189,400,991,348.9美元,印度为189,594,121,351.9美元;1990年中国GDP为356,937,329,023.3美元,印度为326,608,014,285.3美元。

第二,经济发展。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主要用“人类发展指数”来反映。“人类发展指数”主要包括健康长寿(用出生时预期寿命来衡量)、教育获得(平均受教育年限和预期受教育年限共同衡量)、生活水平(人均GNI:购买力平价美元来衡量)。人类发展报告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2013年世界人类发展指数平均为0.702,与2012年数据相比提高了0.008;中国人类发展指数0.719,与2012年数据相比提高了0.020 ,高于平均水平;印度人类发展指数0.586,与2012年数据相比提高了 0.032。显然,中国属于“高人类发展指数组”,印度属于“中人类发展指数组”。也就是说,1980年中国的GDP只相当于印度GDP的99.90%,中国的人均GDP只相当于印度的人均GDP的71.17%。从1981年开始,中国GDP超过印度,10年后的1991年,中国人均GDP才开始超过印度。进入21世纪,中国GDP大幅度超过印度。但中国GDP超速增长,其质量是不高的。中国1990年的货币总量为1.53万亿,2011年89.56万亿,21年翻了58.53倍。美国货币总量同期只增加了1.99倍。货币的超额投放,使房地产价格成倍翻涨,由此刺激房地产与基建疯狂建设,当然也就使GDP高速增长。

第三,经济结构。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世界概况》中提供的国内生产总值(按国际汇率和购买力平价计算)和各产业所占比重进行估算,2012年GDP中,农业占比世界(平均水平)为5.9%,中国为10.1%,印度为17%;工业占比世界(平均水平)为30.5%,中国为45.3%,印度为18%;服务占比世界(平均水平)为63.6%,中国为44.6%,印度为65%。显然,两国农业比重都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印度的工业占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中国的服务业占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3. 中印对外贸易

中印确定重启边境贸易古道的具体时段

新华网拉萨6月19日电(记者冯雷 李建敏)中国和印度将于7月6日重新开放连接西藏和印度锡金段的乃堆拉山口边贸通道,恢复两国中断40多年的边境贸易。

中印两国官员18日在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举行会谈,会后签署的会谈纪要公布了重启乃堆拉山口边境贸易的时间。

根据会谈纪要,此次重新开放的乃堆拉山口还属临时边贸市场,即位于乃堆拉山口16公里左右山路上的洞青岗临时边贸市场,开放时间为每年6月1日到9月30日之间的周一至周四,每天上午10点到下午6点。

“两国边境贸易的发展将成为改变边境地区经济封闭状态、发展市场经济的重要力量,并带动交通、建筑、服务等产业的发展,为两国实现连接南亚贸易大通道的构想创造条件。”西藏自治区主管商务工作的副主席郝鹏说。

“通过双方边境贸易合作,将实现以贸易带动两国政治外交关系的稳定和发展,改善双边的贸易环境、疏通贸易渠道。这是中印两国政治外交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印两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两国边境地区人民的需要。”他说。

参加会谈的印度代表团团长、印度商工部辅秘克里斯缇·费尔南德斯表示:“乃堆拉山口贸易通道和边贸市场的恢复是一件伟大的历史事件,它揭开了印中经贸关系的新篇章。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扩大双边贸易,而且有助于两个伟大国家之间建立更加良好的双边关系。”

乃堆拉山口位于西藏日喀则地区亚东县与印度锡金段的交界处,海拔4545米,距拉萨460公里,距印度沿海城市加尔各答约550公里,曾是中印之间主要的陆路贸易通道。

20世纪初,这里的年交易额最高时达到上亿银元,占当时中印边境贸易总额的80%以上。但自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后,两国相继撤销了原边贸市场的海关等机构,乃堆拉山口由军队把守,边贸通道被铁丝网隔离。重新开放乃堆拉山口,将会对构建中国通向印度及南亚陆路大通道,扩大中印边境贸易,造福两国人民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亚东口岸虽未正式恢复开放,但边民互市贸易近年趋于活跃。亚东县政府部门统计数字显示,每年到亚东经商的边民达5000多人次,民间互市贸易额达360多万元。2004年,中印两国签署了经由乃堆拉山口进行边境贸易的备忘录;2005年,中国国务院正式批准了西藏在亚东县建设边贸市场的总体方案,亚东口岸恢复开放的事宜进入组织实施阶段。

郝鹏说,亚东边贸市场的开放,将大大促进中印贸易发展。从印度进口铁矿石、农畜产品可通过这个便捷的陆路通道,中国的羊绒、家电、中药材也有望通过这个口岸进入印度市场。

“去年西藏进出口总额才两亿美元,中印亚东边贸开通后,即使中印贸易额的10%通过这个山口,西藏的外贸额也会增加十几亿美元,这对西藏的带动太大了。”他说。

目前中印贸易大部分通过海运,而西藏的外贸绝大部分经由天津港,两地相距数千公里。“由于青藏铁路即将于7月1日通车运行,因而一旦走乃堆拉山口,拉萨经亚东至加尔各答等印度港口的距离就可缩短至约1200公里,这将有利于促进从中国西藏和内地通往南亚陆路大通道的形成。”郝鹏说。

中国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中印贸易额去年达187.3亿美元,比上年增加37.5%,预计今年将会突破200亿美元。中国已成为印度第二大贸易伙伴。

4. 中印双方严重对峙 印度外汇行业真比中国差吗

第一,中国和印度没有严重对峙,象朗洞那样的对峙,只能算了小规模冲突。
第二,印度的外汇储备(4200亿美元)和外贸总额(6200亿美元)可能只相当于中国的零头(中国分别为3.125万亿美元4.105万亿美元)。我不知道你所指的所外汇行业是指什么,印度不管那方面都和中国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5. 中印两国国内各方面情况比较

二 资金 中国和印度一样穷,不过中国早期用土地等要素作为合作条件,开合作公司算是自己解决资金的一个方法,同时中国的经济命脉主要掌握在国有资产手中,中国通过各种债券,贷款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在一定时期我们的一些银行在包括一些隐性负债的情况下到了“技术性破产的”程度国家的货币贬值速度也有过剧烈的时候,但是最终给中国带来的是能够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优质基础设施。也带来了产业集群优势 印度的土地本身就不是国家的,他要做制造业单纯依靠外资就困难重重,印度的政府效率也很难向中国这样在一定时期内全国都在大规模招商引资,何况在地方他还有地主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印度的国家有资本没有中国这样的规模自然也很难提供大量的基建能力。 三 技术 中印技术都相对西方落后,不过中国的工业基础毕竟培育了一批人才,中国拥有消化这些技术的能力,或者说潜力,而印度相对“一穷二白”,在识字率,教育水平上中国也相对印度较好。 四 社会结构 中国的社会结构毕竟是工业化的社会结构,尽管有计划经济的过死制度需要改革,但是工业化的性质是在得,印度就多了,大城市的工业社会气氛浓厚,可在其他地区,封建势力依然存在,这些封建势力作为工业化的天然阻力自然影响印度的工业化进程。 于是中国成了世界制造中心,而印度在面对制造业转移时陷入了一个怪圈,即谋求工业发展需要土地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必然触动地主阶级利益,导致社会不稳定,而社会不稳定同样会让印度丧失世界产业转移机会。结果是制造业在印度走不通,所以印度要想达到工业化得找别的路子。 首先,工业化的发展要集中在工业化社会,也就是印度的大城市,其次土地因素限制要求这种产业对土地的需求较少,同样由于基建的限制,最好能耗不高,那么对于印度只有三产而且还是外包式服务业是印度最好的也是唯一的选择,利用印度的英语优势,向世界办公室的方向发展,印度人也算勤劳智慧,把这个产业做成了“正向循环”,于是一个“神话”的印度三产 也就在一片工业荒凉之上拔地而起了。 印度现在面临的问题 1 粮食 人口增长,城市化建设,耕地减少,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印度粮食减产,缺口增大,今年全球粮食减产。粮食危机以及印度大量的赤贫者将是重大的危机。 2 资源 尤其是能源,印度的房地产,工业运行,都需要大量的能源作为基础,如果石油暴涨,而印度缺乏足够的支付手段购买的话,对印度经济将造成重大打击。 3 泡沫 印度的经常性账目赤字 主要靠投资资金弥补逆差,一旦出现热钱涌退,印度的少量外汇能否支撑,是个很大的问题,而一旦对外支付出现困难,房地产 工业 大量的坏账将打击印度金融业 4 世界经济 印度的三产 几乎都拴在外国产业链上,一但出现世界经济衰退,比然影响印度的国内经济,印度的产业得不到本国市场的支持是印度最大的硬伤,而国内经济的衰退,对于购房者而言,自然会出现“次贷”危机,印度的银行业又将面对考验, 5 印度内部的分离势力, 在印度经济崩溃社会动荡时,是否再次出现印度分裂 , 6 印度的制度 印度内部的社会制度,多种制度并存 ,导致的结果是,一旦出现危机,中产根本无法顾及 大量的赤贫 难以 全民共渡难关,结果就是动荡加剧 那么一旦新德里泡沫破灭,印度出现金融危机,对外支付困难,在粮食,石油 多重作用下,内有经济萧条,赤贫者暴动,分离势力,印度很难幸运的像日本一样 只是 十年停滞,更可能的是像 菲律宾 印尼一样 陷入动荡。 印度没救了?1 印度还有 1万吨 的黄金储备,这些最后支付手段是印度的救命稻草,也是最后的经济保护网,2 外援 , 印度的需求 一个是粮食 一个是钱, 泡沫破灭后大规模的通缩需要资金来周转 , 所以 印度去找了美国,美国本身次债缠身,哪里有钱,粮食是美国的世纪战略,哪能为了印度而放弃,所以印度没要到,美国安抚印度 给了个 核能源合作,算是对印度大国地位的支持, 这个哪成 ,印度去要烧饼,美国给了个勋章,说只要跟着我干就给你荣誉,印度当然不同意,所以来找中俄谈了。

6. 请比较下中印的经济模式

中国与印度所在的亚洲曾经是非常富庶的地方。到19世纪,随着西方对印度的殖民、对中国的殖民渗透,中国与印度及亚洲很快就成为世界上最为贫困的地区,而且大部分贫困人口恰好集中在中国与印度。 日本于1950 年代走出亚洲经济复兴第一步。这是因为中国与印度在争得民族独立与解放之后,出于对西方国家的“敌意”而选择了被事实证明是缺乏效率的“计划经济体制”,结果未能实现有效的经济增长。 中国在1979年走上了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道路,创造了令世人震惊的经济奇迹。印度也在1992年开始了向市场经济转型,之后10多年里,发生了在印度历史从来没有过的经济增长。 中国与印度的崛起为解决世界性的贫困问题提供了新的希望。只有经济增长才能有效地减少和消灭贫困,即财富的创造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性因素,而分配至多只能解决公平问题,绝对不能解决贫困问题。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使大致 4亿左右的贫困人口脱贫。印度在刚开始改革时,贫困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36%,改革仅 8 年,其贫困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就下降了八个百分点,平均每年降低一个百分点。 中国和印度的崛起有助于减少和消除世界性的贫困,但西方国家的崛起则制造了世界性的贫困。在西方国家崛起的过程中,我们不仅看到发生在其国内的阶级分化与收入分配对于资本的过度倾斜,及由此而产生的贫困,而且还看到由西方国家的殖民活动与帝国主义战争造成的世界性贫困增长,从而使整个世界日益被分化为发达的工业化富国与不发达的发展中穷国。或许有人认为美洲是例外,但是在美洲发生的现象与其说是殖民还不如说是移民,因此即使在西方学者的很多著作中,也从不把美洲作为西方的殖民地看待,他们称美洲为西方的衍生国家。 正是有了这种本质上区别,所以中国和印度的崛起从开始就具有和平性而非掠夺性,并将对控制世界人口增长做出更积极的贡献。也表明各国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及文化遗产可以不尽相同,但是实现经济增长、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和现代社会的必经之路则是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中国和印度的崛起可以为世界经济带来新的增长动力。它们都是 “人口年轻”国家,可以为世界带来巨大的“人口红利”;它们拥有强大的低成本制造能力,可以让世界在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而不通货膨胀;从长期来看,它们将为世界创造一个规模空前巨大的新兴市场。 中国和印度为何会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前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基本制度的计划经济,印度是以私有制为基本制度的计划经济,这种根本制度上的差异导致了它们向市场经济转型时,必须要选择不同的改革道路。 中国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所有制改革,这项改革从20世纪80年代始自农村,以星星之火燎原之势迅速地在整个经济领域中推行,成功地奠定了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制度基础。 印度在改革前就存在数量众多的私人企业,因此其通向市场化的道路就是放松政府管制、大力推进经济自由化与贸易自由化。印度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减少贸易限制,1992年开始真正的自由化改革。1991年印度的平均关税为83%,到1998年降低了30%以上。从1992年改革开放至今,印度的 GDP翻了一番多,人均GDP提高了近 4 倍。 中国和印度对外开放的模式存在着相当显著的差别。中国的主要方式是出口导向和引进外资,印度则采取了对外投资与自由贸易的方式。这是因为两国面临完全不同的初始条件。 中国的初始条件有:劳动几乎无限可供给、内需严重不足、企业和企业家的高度稀缺而不能把国内储蓄有效地转化成为生产性的资本来增加国民财富和居民收入。这决定了中国只能采取出口导向和大规模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模式。 印度的初始条件有:比中国更好的企业制度和金融体系、劳动力素质不高(文盲率40%以上)、基础设施非常糟糕、政府效率非常低下。因此只能选择对外投资和自由贸易。由于印度政府在对外开放方面的不作为,决定了印度制造业难以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中国和印度都处在国际分工的底端,区别在于中国处在国际制造业分工的底端,印度处在国际软件业分工的底端。世界银行2005年度的世界发展报告表明,在构成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各种制约因素中,名列首位的并不是制度、技术和金融体制等软性因素,恰好是人们通常都认为并不重要的基础设施,这点中国优于印度。 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不同,中国沿着从农业到制造业再到服务业的发展道路循序渐进。1990年时,中国农业占GDP的比重为27%、工业(包括制造业和采掘业等)占GDP的比重为42%、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为33%、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31%。到2003年,这些数据变化为15%、52%、39%和33%,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5%、12.3%、11.7%和8.8%。 印度则部分地采取直接从农业生产国转向以服务为基础的道路。 1990年时,其农业占GDP的比重为31%、工业占GDP的比重为28%、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为17%、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则高达41%。 2003年的产出结构相应地变化为22%、27%、16%和51%,其各大产业部门的年均增长率则分别为2.7%、6.0%、6.5%和7.9%。 导致中印两国增长模式差异的主要原因有: 投资环境决定了中国要比印度更适合发展制造业。中国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因为中国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源于商品和服务税,支出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印度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所得税、利得税、资本收益税和国际贸易税,支出主要用于国内外债务利息的支付,大致要占到其支出总额的30%左右(2003年)。另外两国地方政府的行为也大不相同。 中国的总体商业环境比印度好。在中国创办企业需41天,印度要花89天。中国财产登记注册要32天,印度要67天。中国处理破产企业所需时间平均为2.4年,印度则需10年。 中国的劳动力总体素质优于印度。2003年中国小学教育的总入学率116%、中学67%、高等教育13%,印度分别为99%、50%、11%。中国2002年成人的识字率男性为 95%、女性为 87%,青年识字率男性和女性均为 99%,印度的数据为 68%、45%,以及80%和65%。正是这种差异使中国适合发展制造业,印度则选择了服务业。

记得采纳啊

7. 中国和印度经济增长比较

中国与印度既是邻国,又是人口大国,目前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两个国家,两国国情有很多共同之处,两国经济发展模式为世界瞩目。印度学术界爱把中国作为重要参照对象来研究印度经济,我国学术界对中印综合国力比较也情有独钟。现对比两国经济状况,把两国纳入全球坐标中衡量,着重比较两国国际竞争力与经济全球化程度。 1 各自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数据和比较 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储蓄与投资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经济增长速度快慢。中国在1997—1999年期间国内总储蓄占GDP的比例为42.5%, 国内总投资占 GDP的比例是36.6%,印度同期分别是20.3%、23.9%。中国在1990-1999 年期间国内总投资年均增长率为12.8%,印度只有7.4%。1997年中国股票市场融资占GDP的比例是22.9%,印度为33.7%,1999年中国股票市场融资达3307 亿美元, 印度为 1846亿美元。19 98年中国国内投资占世界比重为17.59%,印度仅占5.74%。1995 年中国资本市场占世界比重只有0.2 4%,印度为0.71%,而 1998年中国上升到0 .840/o,印度则降至0.38%。1975年中国资本资源占世界比重仅为1.73%,印度占 1.74%,1998年中国升至9.4%,印度为2.5%,1998年中国资本资源占世界比重比印度要高3.8倍。2001年中国国内储蓄率为3 8.9%,投资率为67.4%,印度分别为22. 4%、22.7%。可见,无论是国内储蓄率或投资率,还是在世界资本资源中的地位,中国比印度高得多,这也是造成中印经济增长速度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印度资本市场历史比中国早,但现在中国资本市场融资规模也超过了印度。 2 生活水平的比较 7月31日亚洲开发银行公布《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国际比较方案:购买力平价计算的初步报告》,以人均“家庭实际最终消费”(afch)数据比较亚太地区23个经济体人民的经济福址与生活水平。香港、台湾、新加坡分列前三名,尼泊尔、孟加拉、老挝、柬埔寨和越南分列倒数一至五名,印度和蒙古与人均gdp超出其一倍的中国,荣列倒数第六、七、八名。而人均gdp低于中国的不丹、斯里兰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等国,其人民的经济福址,平均生活水平均高于中国。 3 各自政策优缺点 人力资源发展 经济增长的目的在于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国际竞争力很大程度取决于一个国家人力资源的竞争,人们获得教育的机会和能力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2001年中国总人口数量12.7亿,印度为10.3亿。1999年中国劳动力人口数(15--64岁)占世界比重为22.4%,印度占16.2%。我国人力资源比印度更具有竞争优势。下面主要从教育水平与健康状况来比较两国人力资源发展。 人们技能与知识的提高依靠教育,以下根据世界银行《人力资源发展报告》从 4个方面指标来衡量两国教育水平。(1)教育费用。1995-1997年公共教育费用占GDP 的比例中国为2.3%,印度3.2%,印度高于中国;公共教育费用占政府费用比例中国为12.2%,印度11.6%,我国略高。(2)教育比例。1994 —1997年学前教育, 小学中学占总教育比例中国69.6%,印度96%。(3)平均受教育年数。1999年中国 15 岁人口平均受教育年数7.11年,印度为5.06年。(4)识字率。1998 年中国成人识字率、青年识字率分别为82.8%、97.2%,印度相应为55.7%、70.9%。 健康卫生状况关系到人的生活质量,我们从7个方面数据进行比对。(1)健康费用。1990--1998年健康方面公共费用占GOP的比例中国2.3%,印度仅0.6%。(2)获得安全水源与拥有卫生设施人口。1990-1996 年中国获得安全水源与拥有卫生设施人口分别为9 0%、21%,印度各为81%、16%,两国卫生条件欠佳。(3)婴儿死亡率。1998年中国每千人婴儿死亡率为31,印度却达70。(4)预期寿命。中国70.1岁,印度62.9岁。(5) 营养状况。 1997 年每人每天摄入热量与摄取蛋白质中国分别为 2897卡、78克,印度相应为2496卡、59克。(6)拥有医生数。1992-1995年中国每10 万人拥有医生数115个,印度只有48个,中国比印度高2.3倍。(7)疾病情况。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暑(UNAIDS)《2002巴塞罗那报告》,2001 年中国成人感染 HIV / AIDS人数为85万人,印度竞达580万人;成人患流行病比例中国0.1%,印度0.8%。 中国教育水平与健康状况明显好于印度,说明在人力资源发展方面中国取得了更大的成就 4 展望两国未来经济发展趋势 中国与印度都建立起相对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产业经济体系,通过比较两国的产业结构构成,可发现两国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1970年中国农业、工业与服务业占GDP的比例分别为34%、38%与28%,印度则分别为45%、22%和33%,这一期间印度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第二产业比重太小,第三产业比重两国接近。1998年中国农业、工业与服务业占GDP的比例分别是18.4%, 48.7%、52.9%, 印度各占 29.S%、24.7%、45.9%,而世界产业构成为5%、34%、61%,我国第一、第二产业比例过高,第三产业比重太小,印度第一产业比例太大,第二产业比例过小,第三产业比重比我国大,但比世界水平低,两国产业结构都存在不合理之处,都需进行产业结构调整。1990-2000年期间中国农业、工业、服务业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 1%、13.5%、9%,印度相应为3%、6.7%、8%,从各产业发展速度看我国要快于印度,我国农业与工业总产值的规模也比印度大得多,对世界农业增长与工业增长的贡献十分显著。

8. 深度专题《中印对比系列三:印度对哪些大宗商品潜

印度对多项大宗商品的消费量排名已经在全球前列,是第二大黄金消费国(仅次于中国),第三大粗钢产国(仅次于中日)、第三大原油消费和进口国(仅次于美中),第三大煤炭消费国(仅次于中美),还是最大的白糖消费国、棉花生产国、食用油进口国。考虑到被其庞大的人口分母稀释后,人均消费量还很小,未来的上升空间很大。其绝对体量相对中国而言还比较单薄,不能盲目乐观认为印度需求短期内能拉动大宗反转,但五到十年间印度市场必将成为重要影响变量。

9. 中印国力对比要求详细

中国与印度既是邻国,又是人口大国,目前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两个国家,两国国情有很多共同之处,两国经济发展模式为世界瞩目。印度学术界爱把中国作为重要参照对象来研究印度经济,我国学术界对中印综合国力比较也情有独钟。本文不仅对比两国经济状况,还把两国纳入全球坐标中衡量,着重比较两国国际竞争力与经济全球化程度。基础设施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密切,我们选择一些指标进行比对就会发现两国的差距。据世界银行数据,人均用电量,1997 年中国为714 KWH牗千瓦小时牍,印度仅次363 KWH 。在1998 年中国电力生产占世界比重为8.2%,印度只占3.47%。电力系统的损耗在1997 年中国8%,印度却高达18%。中国在1998 年拥有电话主线70条,印度只有22条,1997 年中国电话装机等待的时间不到一个月,印度需一年。印度公路状况极差,缺少高速公路,港口与机场设施陈旧,交通运输极端落后,能源严重短缺,尤其是石油,基础设施的滞后影响了外国投资环境,严重制约了印度经济的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国领先的优势十分明显。资本资源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储蓄与投资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经济增长速度快慢。中国在1997-1999 年期间国内总储蓄GDP的比例为42.5%,国内总投资占GDP的比例是38.8 T ,印度同期分别是20.3%、23.9%。中国在1990-1999 年期间国内总投资年均增长率为12.8%,印度只有7.4%。1997 年中国股票市场融资占GDP的比例是22.9%,印度为33.7%,1995 年中国资本市场占世界比重只有0.24%,印度为0.71%,而1998 年中国上升到0.84%,印度降至0.38%。1975 年中国资本资源占世界比重仅为1.73%,印度占1.74%,1998 年中国升至9.4%,印度为2.5%,1998 年中国资本资源占世界比重比印度要高3.8倍。2001 年中国国内储蓄率为38.9%、投资率为37.4%,印度分别为22.4%、22.7%。可见,无论是国内储蓄率或投资率,还是在世界资本资源中的地位,中国比印度高得多,这也是造成中印经济增长速度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印度资本市场历史比中国早,但现在中国资本市场融资规模也超过了印度。经济规模与发展水平G NP 牗国民生产总值牍、 GDP牗国内生产总值牍与G NI牗国民总收入牍是考察一个国家经济整体实力的重要指标。首先,看GNP:据世界银行《2000�2001 世界发展报告》数据,中国1999 年 GNP 为9802 亿美元,在参与排序的206个国家与地区中列第7位,人均G NP780 美元,列140 位;按购买力平价牗 PPP牍计算中国的GNP则高达41122 亿美元,列第2位,人均GNP升到3291 美元,列128 位;1999 年印度 GNP 为4422 亿美元,列11位,人均 GNP450 美元,列163 位;按 PPP 计算印度GNP为21441 亿美元,列第4位,人均G NP2149 美元,列153 位。再看 GDP :2000 年中国GDP总量为1.08 万亿美元,列世界第六位,印度GDP达4794.04 亿美元,居世界第12位。按 PPP 计算GDP,2000 年中国GDP为49660 亿美元,印度为24320 亿美元。2001 年中国人均G DP 牗 PPP牍为4329 美元,印度为2464 美元。1990 —2000 年期间中国GDP年均增长率10.3%,印度为6%。经济总量比较我国领先,两国人均GNP、 GNI 都偏低,中国依然占有优势。产业结构通过比较两国的产业结构构成,可发现两国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1970 年中国农业、工业与服务业占GDP的比例分别为34%、38%与28%,印度则分别为45%、22%和33%,这一期间印度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第二产业比重太小,第三产业比重两国接近。1998 年中国农业、工业与服务业占GDP的比例分别是18.4%、48.7%、32.9%,印度各占29.3%、24.7%、45.9%,而世界产业构成为5%、34%、61%,我国第一、第二产业比例过高,第三产业比重太小,印度第一产业比例太大,第二产业比例过小,第三产业比重比我国大,但比世界水平低,两国产业结构都存在不合理之处,都需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从各产业发展速度看我国要快于印度,我国农业与工业总产值的规模也比印度大得多。对外开放度印度在90年代以前由于对外国投资采取严格限制的政策,印度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规模很小,1992 年以来印度加快了金融自由化改革,积极鼓励外国投资,不断放宽对外国投资者限制,外国投资发展很快,外国直接投资从1990 —1991 年度的0.91 亿美元上升到1999-2000 年度的51.91 亿美元,2001 —2002 年度更高达59.25 亿美元,证券投资从1990-1991 年度的0.06 亿美元增至1993-1994 年度35.67 亿美元,因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1998 —1999 年度为负0.61 亿美元,但2001 —2002 年度回升到40.9 亿美元,证券投资流入规模在大部分年度大于直接投资。就外贸、外资发展比较而言,无论规模还是发展速度,我国占有绝对优势,我国经济全球化程度比印度高得多。据《经济学家》推出的全球化指标,1993 —1997 年期间年均变化率印度仅为2%,我国为7%,中国对外开放度远胜于印度,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于印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国际竞争力牗一牍 IMD 国际竞争力中印排名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是国际竞争力评价的权威机构,每年根据国内经济状况、国际化程度、政府作用、金融环境、基础设施、企业管理、科学技术和国民素质等方面指标体系对参评国家竞争力进行评价,推出《世界竞争力年鉴》。中国在IMD竞争力排名中处中游,但与印度相比名次大大靠前,在1995 —1998 年期间名次不断上升,1999 —2001 年间有所下降,2002 年又上升了两位,印度排名居下游,以两年为周期上下摇摆,在38-42 之间徘徊。IMD竞争力排名说明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比印度强。两国都需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牗二牍 WEF 全球竞争力中印比较根据美国竞争力委员会1999 年对56个国家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的成果,也揭示了我国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我国在创新因子指标排在45,印度为37,其中上游创新能力牗由研究开发投资、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素质、科研机构的质量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决定牍我国与印度几乎平起平坐,我国第25、印度26位;但下游创新能力牗申请专利的数衡量牍我国比印度要弱,下游创新因子排名我国为48、印度37。我国上游创新能力与下游创新能力脱节,说明我国创新成果商业运作不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通道不畅。中国经济的微观竞争力落后于宏观竞争力,微观竞争力与印度相比也落下风。除1998 年外印度历年名次好过中国,但到2002 年两国差距在缩小,中国只比印度低一位。当前竞争力指标是建立在微观竞争力指标基础上,旨在区分影响劳动生产率的主要因素,通过衡量人均GDP水平来考察当前经济成就。中国当前竞争力与印度相比落后了很多,2000 年低11位,2001 年也相差7位。2001 年公司运作与战略排名中国列39位、印度居43位,商业环境质量比较中国排在47位、印度名次是34,在商业环境质量方面我国处于劣势。这反映了我国企业运行的商业环境有待改善,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偏低,企业运营方式与发展战略不够成熟。2002 年我国商业运作环境有所改观,上升到38。国民财富的增长,归根结底依靠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只有进一步提高我国企业竞争力,才能实现人均GDP的快速增长。牗三牍 GITRR 信息技术中印竞争力在网络就绪、网络应用构成与可行因素构成这3项指标排名印度都领先于我国。网络就绪指标中国64、印度54。网络应用构成指标我国到70位、印度60。可行因素构成排名中国第56位、印度49位。在次级指标方面,我国只在信息基础设施、商业与经济环境、ICT机会与社会投入3个方面比印度位置靠前,而在硬件、软件与支持、网络接入、网络政策、网络社会、网络学习、网络经济、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方面排名都落后于印度,特别是硬件、软件与支持、ICT政策、网络学习方面名次悬殊很大,反映了我国信息技术与印度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软件业印度遥遥领先于我国,印度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软件出口大国,2000 年软件出口额达80亿美元。近几年信息技术产业托起了印度牛市,预计2008 年印度软件业产值870亿美元,出口达500亿美元,软件业成为了印度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而我国软件出口还微不足道。中国在自然资源、基础设施、资本资源、人力资源、经济总量、国际化程度等方面与印度相比处于领先地位,两国经济结构都须进一步调整,都须注重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宏观经济的竞争力我国整体占优,但经济创造力竞争力我国不及印度,微观竞争力印度强于中国,信息技术竞争力印度优势明显,我国经济增长的潜力比印度大

阅读全文

与中印外汇比较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能反映主流资金的指标公式 浏览:734
10年期国债期货价格在哪看 浏览:912
混合股股票 浏览:589
众生药业定向增发价格 浏览:76
股票就像小三 浏览:144
外汇战法排行 浏览:639
南京什么宝理财 浏览:997
黄金的未来走势 浏览:616
cpa融资租赁 浏览:744
深股通流入资金周排名 浏览:759
通达信普及版带交易吗 浏览:911
至尊外汇 浏览:123
2019投资界大健康投资峰会 浏览:683
恒指期货一个交易日是几点到几点 浏览:606
个人质押贷款期限一般为 浏览:862
欧元汇率人民币即期 浏览:328
25日人民币兑换澳元汇率 浏览:497
紫金银行理财 浏览:55
中泽股票 浏览:921
跃岭股票 浏览: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