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投資 > 國際金融模型推導

國際金融模型推導

發布時間:2023-01-10 13:42:25

國際金融學的萌芽階段

現代國際金融學
在國際金融學萌芽時期,馬克思的有關論述尤其值得注意。盡管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主要是此時內外均衡問題尚不突出),馬克思未能就這一問題展開全面的論述,但在他廣泛的研究領域中也探索了這方面的若干問題,他的基本思想對我們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馬克思在國際金融學方面的貢獻主要集中在:第一,他說明了外部均衡問題的必要性,並進而指出了外部均衡問題的實質。馬克思從他對資本主義制度分析的邏輯出發,認為國際商業信用和資本信用會在國際范圍內造成虛假的需求和虛假的繁榮,促使「這一切國家同時出口過剩(也就是生產過剩)和進口過剩(也就是貿易過剩),物價在一切國家上漲,信用在一切國家過度膨脹。接著就在一切國家發生同樣的總崩潰⋯⋯」。在這些論述中,馬克思實際上間接地說明了一國在對外經濟交往中必須對商品、資本的跨國流動進行一定的控制,也就是存在著外部均衡問題。並且,在馬克思的論述中我們不難發現,他指出了外部均衡的實質在於正確處理跨國的信用活動,這一見解是極富見地的,因為國際范圍內的融資關系至今仍是外部均衡問題的核心,也是從貨幣金融角度出發的國際金融學研究的重要內容。
第二,他提出了內外均衡之間的關系問題。這可從他對金銀跨國流動與一國信用危機爆發之間聯系的分析中考察。馬克思認為,一國的黃金外流並不是信用危機的原因,但如果貴金屬外流是在國內產業周期的緊迫時間發生,就會「象加到天平秤盤上的一根羽毛的作用一樣,足以決定這個上下擺動的天平最後向哪一方面下墜」,促使信用危機的爆發。這樣馬克思實際上就將信用危機爆發這種極端形式與內外均衡沖突聯系起來了,在內外均衡關繫上進行了前驅性探索。
當歷史發展到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上半葉時,經濟條件又發生了重大變化。這一時期內一戰與經濟大危機的爆發使全球經濟處於動盪不安中,這主要體現在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其一是金本位制盛行、崩潰、部分重建直至完全崩潰以及浮動匯率制大行其道;其二是國際間的資本流動問題突出,尤其是大量的短期投機性資本表現出了極大的破壞力。在這一背景下,國際金融學范圍內的研究成果呈現出如下特徵:
第一,在外部均衡問題研究上出現重點轉移盡管在出現較大規模的國際資本流動後,外部均衡一般被直接視為包括貿易收支與資本帳戶收支在內的總體上的平衡,但是浮動匯率制的實行使人們的注意力更為集中在匯率穩定問題上。這一時期國際金融研究的突出成果是匯率決定理論的大發展,諸如購買力平價說、利率平價說、心理預期說等理論都在這一階段出現。
第二,在內外均衡關繫上的研究更加深人。這種深入主要體現在將資本流動這一因素納入了考察范圍,分析了資本流動尤其是短期投機性資本流動使經擠內外均衡之間關系更為復雜的作用機制。俄林、金德爾伯格等人均在這一領域有所建樹,納克斯的貢獻更加突出。值得指出的是:這一時期的資本流動表現出了強烈的投機特徵,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資本流動對宏觀經濟的其他作用,這導致二戰後重建國際經擠體系時採取了嚴格控制資本流動的措施,這一方面的研究就此中斷,從而使國際金融學未能更早地建立起來。
第三,在內外均衡同時實現問題上的研究更加豐富。這些研究呈現出的特徵是與當時的歷史條件相聯系的,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其一是在浮動匯率制背景下,對匯率政策調節內外均衡的研究,例如匯率調整引起國際收支變動的彈性理論的提出;其二是對經濟尤其是對外匯的直接管制政策的分析;其三則是在各國採取「以鄰為壑」的匯率政策的情況下,對各國經濟的依存性政策協調的可能性所進行的探索。
在這一時期的研究中,凱恩斯對國際金融學的貢獻特別值得重視。凱恩斯對國際金融學的探索是相對較全面的,除了眾所周知的利率平價說以外,他還取得了很多其他成果,盡管後者常常被忽視。這些成果主要是:
第一,對內外均衡目標有了更進一步的闡述。凱恩斯以前的古典經濟學由於缺乏對經濟的宏觀分析,因此對內部均衡的認識常常是含糊的,凱恩斯則完全突破了這一點,將解決失業問題納人了內部均衡的范圍。並且,凱恩斯在外部均衡問題上也有著更為深人的論述。在分析德國的戰後賠償問題時凱恩斯指出各國都應積極利用國際貸款來克服國內資本不足問題,恢復建設,並且在國際債務清償問題上,應根據出口剩餘確定轉移支付額,以確保其賠償能力。這樣,他不僅將對外融資問題引人到內部均衡問題中,還對對外融資的限度進行了分析,從而把內外均衡納人到一個統一的分析框架中。
第二,對內外均衡之間的關系有了更深的見解。凱恩斯本人在這一問題上的認識也有一個發展過程,在《勸說集》中,他比較直接地提到了內外均衡之間的沖突。他在分析是否恢復金本位制時指出,國內價格水準的穩定和匯率的穩定兩者常是不可能兼顧的,而「兩者不能兼顧時,一般說來,前者比較值得爭取」。凱恩斯在《貨幣論》中則對經濟內外均衡之間的關系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他在該書中提出,對外收支差額等於對外貿易差額這一經濟同時達到內外均衡的條件,並且還較詳細論述了內外均衡之間的相互作用尤其是通過利率機制達到的相互影響,對經濟運行中實現某一目標而對另一目標的干擾進行了深入分析。
第三,對內外均衡的實現方式有了突破性的認識。凱思斯最早表達了政策搭配的思想。凱恩斯分析了利率政策與匯率政策對經濟的不同作用方式,指出「維持對外平衡的作用機制基本上⋯⋯是外匯率的變化。銀行利率在維持對外平衡方面始終是一個次要的工具,而在維持對內平衡方面則是一個主要工具」因此在經濟出現不均衡時,要根據引起不均衡的原因選擇政策工具進行調控。這樣,他實際上對政策工具的配合與指派問題都有所論述。另外,凱恩斯也對各國經濟的依存性以及政策協調進行了一定的分析。
第二個階段
國際金融學發展的第二個階段是二戰後直到20世紀70年代初,在這一階段中並列於國際貿易學的國際金融學開始產生。國際金融學地位得以在這一時期得到提高的歷史條件在於:一是經濟理論的進步尤其是宏觀經濟學的形成為國際金融學提供了必要的理論准備;二是各國經濟日益開放使內外均衡相互沖突的現象日益嚴重,三是國際問貨幣金融聯系得到加強及各國經濟貨幣化程度提高從而研究內外均衡更依賴於貨幣金融的分析方法;四是二戰後建立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在內外均衡實現問題上具有嶄新的特點。布雷頓森林體系採取了固定匯率制及嚴格限制資本流動的做法,第一次以人為形式限定了內外均衡的實現條件,在布雷頓森林體系實行期間,國際金融學的發展主要體現在固定匯率制下如何通過政策搭配來同時實現經濟的內外均衡。具體集中在如下三方面:
第一,對內外均衡標準的研究。對於內部均衡問題,在凱恩斯提出「價格剛性」後,維持與價格穩定相一致的充分就業水平明確成為內部均衡的主要含義,並且在布雷頓森林協定中明確將之規定為政府政策的主要宗旨。對於外部均衡問題.在美元是主要的國際貨幣的情況下,布雷頓森林體系特定的調整機制使美國與其他國家的外部均衡標准出現了對立,一般國家均以盡可能獲取美元儲備作為外部均衡目標,而美國的外部均衡目標實際上是控制美元的輸出以確保黃金與美元的比價穩定。特里芬最早覺察到了美國與其他國家在外部均衡目標上的矛盾,從而通過著名的「特里芬兩難,預言了布雷頓森林體系必將崩潰。布雷頓森林體系下內外均衡目標的這一特點,成了當時推動國際金融學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
第二,對內外均衡關系的研究。這段時期國際金融學的另一個重要動力,就是米德首次直接、較完整、較系統地提出了內外均衡關系理論,在其代表作《國際收支》一書中,米德詳細探討了不同經濟條件下的內外均衡之間的相互關系,並且還分析了各國實現內外均衡目標時的相互影響,這在國際金融學說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他本人也為此而榮獲諾貝爾獎。值得注意的是,盡管米德將外部均衡的分析視角從貿易收支擴大到了包括資本流動在內的整個國際收支,但在他對內外均衡關系的分析中並沒有一以貫之的詳細分析資本流動對內外均衡關系的影響,也餃有將這一點在他的政策措施中明確提出,而且他主要針對的是固定匯率制的情況。實際上,在浮動匯率制及國際資金流動條件下,內外均衡之間的沖突更加深刻,這也是現代條件下開放經濟的主要外部環境,後人對這一問題的研究突破了米德最初的分析而使國際金融學的理論更加豐富、更有體系,我們在進一步的論述中將會看得更清楚。
第三,對內外均衡目標同時實現機制的研究。這構成該段時期國際金融學發展的第三個重要動力,與以前偏重於研究自動實現機制相比,這一時期偏重於政策調控的分析,並且政策搭配的基本思想已被明確提出,這一特點是與這一時期凱恩斯主義的政府積極干預經濟的思想有關的。「丁伯根原則」本是經濟政策理論的基礎,但它自從提出後,便因其對於內外均衡目標同時實現問題所具有的強烈的針對性而在國際金融學中得到迅速發展,並與「蒙代爾原則」一起,構成一國通過政策搭配同時實現內外均衡的理論基礎。這方面研究的主要內容,體現為在固定的匯率制度下如何通過各種政策工具的搭配實現內外均衡。在分析中,各政策工具對國際收支等變數的影響的研究趨向深入,國際收支的彈性理論、吸收理論等均發育成熟。在匯率制度選擇的問題上,弗里德曼等人倡導的浮動匯率制與納克斯等人倡導的固定匯率制之間爭論激烈,將匯率理論的研究引向深入。在具體的政策搭配方案設計上,米德提出了金融政策、匯率政策與直接管制政策的搭配方案,斯旺提出了匯率政策與需求增減政策的搭配方案,蒙代爾提出了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搭配方案,以及庫珀提出了經濟依存理論。
第三個階段
國際金融學發展的第三個階段,是以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作為標志。自那時以來,國際資金流動迅速發展,浮動匯率製取代了固定匯率制,各國經濟的內外均衡問題在這一新的歷史條件下顯得更加復雜、深刻、引人注目,以內外均衡同時實現問題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國際金融學迅速發展,至20世紀9D年代末基本形成了內容豐富、體系完整、邏輯嚴密、特色鮮明的獨立學科。
這一階段國際金融學的學科發展歷經了兩個時段,在浮動匯率制實行的初期,相當多的人認為可以通過匯率變動及其誘發的國際資金流動自發調節國際收支。因此對內外均衡的沖突及政策搭配等問題的注意力集中於均衡匯率決定的分析上,匯率的資產市場分析是這一時期研究的主流八十年代初期世界性債務危機的爆發,特別是九十年代貨幣危機的頻繁爆發,對國際金融研究者的震動很大。人們發現,單純依靠匯率調節內外均衡是不可能的,在國際資金流動的歷史條件下內外均衡的沖突更加嚴重,各國之間的經濟相互依存性也大大加深,從而對內外均衡同時實現的研究進人了一個更探刻更全面的階殷。總體上看,八十年代以來國際金融學的發展體現出以下幾個新特點,即:
第一,對外部均衡含義的重新界定。經過正反兩方面的實踐,研究者認識到簡單追求國際收支平衡是不夠的,應當既要發揮國際資金流動對維持國際收支平衡的作用,又要對國際資金流動進行必要的控制,而問題的核心在於確定經常帳戶的目標。因此,外部均衡作為反映合理開放性的指標被重新重視,它直接反映為與一國宏觀經濟相適應的經常帳戶余額,並且從廣義上說,還要包括匯率的穩定等綜合反映一國合理的對外開放狀態的有關內容。在這一時期,從資本流動的可持續角度提出的「潛在均衡分析法」與從時際最優化角度提出的「跨時分析法」這兩種有代表性的分析方法不約而同地進行了確定經常帳戶目標的嘗試。
第二,內外均衡實現的分析滲透到匯率理論中。與以往的國際金融理論往往分離為固定匯率制下的內外均衡分析以及單純的匯率決定理論兩部分不同,這一時期的匯率理論均為一般均衡模型,將匯率作為開放經濟的核心變數,從匯率與其他經濟變數的相互影響中把握宏觀經濟的均衡問題。因此,匯率理論成為現代國際金融理論的核心內容。在貨幣危機頻繁爆發的九十年代,內外均衡實現的分析又滲透到利率理論並且是與匯率理論的滲透相結合的。其最典型的代表是由奧伯斯特菲爾德提出的第二代貨幣危機理論。
第三,國際政策協調成為國際金融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八十年代初期,由於各國各行其是的緊縮性政策導致世界經濟陷入嚴重的衰退,因此由庫珀最早明確提出的宏觀經濟相互依存性問題在這一時期得到真正重視在大量研究中,對開放條件下經濟波動的國際傳遞機制、國際政策協調的必要性及成本收益分析、具體的國際協調的方案設計等都取得了豐富的成果,從而因其與內外均衡實現問題的密切聯系而構成了國際金融學中獨具特色的內容。
國際金融學
國際金融學自八十年代以來的發展非常迅速,尤其是九十年代以來,隨著貨幣危機的頻繁發生,國際資金流動造成的內外均衡沖突問題更加突出,並且這一資金流動的獨立規律越來越強,在相當程度上表現出「自我實現」的特點。因此國際金融學的內容更加豐富,研究更加深入,地位更加重要了。亞洲金融危機及歐元產生等歷史事件,使得內外均衡問題又發生了一些重大變化,可以說國際金融學又面臨著一場大突破。因此,總的說來,當代的內外均衡實現問題更加復雜了。以這一問題為主要研究對象的國際金融學這一新興學科處於整個經濟科學的發展前沿,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

❷ 讓·梯若爾的主要成就

梯若爾繼承了法國學者重視人文學科的傳統,再加上深厚的數學功底,很快就顯示出研究經濟學的卓越天賦。他當時主要研究宏觀經濟學和金融學,並於1982年 和1985年在最權威的Econometrica(經濟計量學雜志)發表了兩篇經典論文:《理性預期下投機行為的可能性》和《資產泡沫和世代交疊模型》, 這兩篇論文奠定了他在該領域的權威地位。
新產業組織理論:在學界產生革命性影響
此後,梯若爾轉向了當時正在興起的產業組織理論,他師從博弈論大師馬斯金(Eric Maskin),這使他熟練掌握了博弈論。
這門現代經濟分析的銳利武器。梯若爾將博弈論和信息經濟學的基本方法和分析框架應用於產業組織理論,開始構建新的框架,並用其分析解決產業結構調整中出現的許多新問題。
1988年,梯若爾代表作之一《產業組織理論》出版,標志著一個新理論框架的形成。自1970年代以來,博弈論方法的引入使產業組織理論發生了革命性變化,但在本書之前,這些新的理論模型僅散見於各種期刊,尚未出現一本教科書,梯若爾《產業組織理論》是第一本用博弈論範式寫成的教科書,是研究企業行為的 博弈論專著。
梯若爾在書中引用的許多文獻只是在本書出版數年後才公開發表,這使得本書的內容在今天仍具有較強的「前瞻性」。10多年來,該書一直作為世界著名大學研究生的權威教本,廣為流傳,歷久不衰。須知,從涉足產業組織理論到成為該理論的權威,梯若爾僅用了三年時間。
產業組織理論是近年來經濟學最活躍、成果最豐富的領域之一。產業組織理論以市場與企業為研究對象,從市場角度研究企業行為或從企業角度研究市場結構。
作為一種完整而系統的理論體系,產業組織理論的出現是與新古典的微觀經濟理論在解釋壟斷或不完全競爭問題上的失敗分不開的,或者從實踐看,產業組織是伴 隨本世紀以來大型製造業公司的迅猛涌現以後才出現的。20世紀30年代以後,以哈佛大學為基地的正統產業組織理論基本形成,理論界稱為哈佛學派。哈佛學派認為,結構、行為、績效之間存在著因果關系(SCP範式),即市場結構決定企業行為,企業行為決定市場運行的經濟績效。所以,為了獲得理想的市場績效,最重要的是通過公共政策來調整不合理的市場結構。
產業組織理論引起了越來越多的世界一流理論經濟學家們的注意和興趣。他們不斷地加入研究的行列。上世紀80年代前後,以梯若爾為代表的經濟學家將博弈論和信息經濟學的基本方法和分析框架引入產業組織理論的研究領域,對產業組織理論產生了革命性影響。
新產業組織理論的特點可以歸納為三個主要方面:從重視市場結構的研究轉向重視市場行為的研究;突破了傳統產業組織理論單向、靜態的研究框架,建立了雙向 的、動態的研究框架;博弈論的引入,意味著對傳統的由市場機制決定的瓦爾拉均衡可行性的懷疑,如現代大公司可通過許多非市場的制度安排,如合謀、內部整合、組織結構調整等來解決問題,而不依靠市場。 破解壟斷行業競爭與規制密碼
自1980年代中期始,梯若爾和拉豐(Jean-JacquesLaffont)共同開創了激勵理論的一個最新的應用領域———新規制經濟學,並以兩本經典著作《政府采購和規制中的激勵理論》(1993)和《電信競爭》(2000)完成了該理論框架的構建,確立了其在該領域的開創者地位。
20世紀80年代,世界各地在電信、電力、鐵路、煤氣、自來水等自然壟斷產業中掀起了「管制改革」的浪潮,放鬆管制、引入競爭、產權私有,由壟斷走向競爭已成為世界各地自然壟斷產業市場化改革的主導趨勢。
傳統的規制方法主要有兩種:基於服務成本定價的服務成本規制方法和基於拉姆齊定價規則的拉姆齊-布瓦德規制方法。由於忽略了規制中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 而使得它們無法提供正當的激勵。一般地,被規制的壟斷企業擁有有關運營成本的私人信息,並且總是有積極性隱瞞這種信息,因而規制方很難獲得精確的成本信息。在這種環境下,上述兩種方法會帶來極大的激勵扭曲。
管制改革的實踐,迫切需要新的產業管制理論的出現。梯若爾和拉豐開始探索將信息經濟學與激勵理論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應用於壟斷行業的規制理論的道路。
在批判傳統規制理論的基礎上,他們創建了一個關於激勵性規制的一般框架,結合了公共經濟學與產業組織理論的基本思想以及信息經濟學與機制設計理論的基本方法,成功地解決了不對稱信息下的規制問題。
梯若爾和拉豐於1993年出版的著作《政府采購與規制中的激勵理論》完成了新規制經濟學理論框架的構建,並奠定了他們在這一領域的學術領導者地位。
梯若爾和拉豐將新規制經濟學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應用於壟斷行業的規制問題,分析各種規制政策的激勵效應,並建立了一個規范的評價體系。2000年,作為對十幾年壟斷行業規制理論與政策研究的總結,他和拉豐合著了《電信競爭》一書,為電信及網路產業的競爭與規制問題的分析和政策的制訂提供了一個最為權威的理論依據。
10多年來,梯若爾從當代經濟學三個最前沿領域———博弈論、產業組織理論和激勵理論的研究中,獲知研究經濟學的真諦:要有經濟學家的直覺———即透過紛繁復雜的經濟現象把握經濟學本質的能力,時刻講求經濟學研究的方法論。憑此,自1990年代中期始,梯若爾不斷在經濟學的各個新領域拓荒,碩果累累。 1992年,在國際經濟計量學會第六屆世界大會上,梯若爾提交論文《經濟組織中的串謀問題》。串謀與勾結是所有的組織或機構中普遍存在的現象,早已為政治學家和社會學家所關注。串謀與勾結會給社會福利帶來損失,因而如何在制度設計中解決串謀問題,一直成為政治家和學者們不懈努力的目標之一,並在人類的制度 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
然而令人驚訝的是,這個重要現象長期以來卻一直未能受到主流經濟學家的重視。作為社會科學理論的皇冠明珠,主流經濟學的理論與實踐取得過令人矚目的成就, 但它在制度分析方面尤其是對於串謀現象的漠不關心和無所作為,無法令人滿意。究其根源,仍然是主流經濟學家對於新古典主義的完備市場假設這個教條的堅定信 念。
在產業組織理論和規制經濟學等諸多領域,串謀現象造成了產業政策和政府規制政策的嚴重扭曲,這一點即使在司法體系十分完備的歐美國家都普遍存在(如美國的安然公司和世界電信與安達信公司合謀做假賬等案件),更不用說許多處於制度轉型時期的發展中國家。
梯若爾這篇綜述性論文建立在他於1986年發表在《法、經濟學與組織雜志》上的基本框架———多代理人模型上,它指出了研究串謀問題的重要性並提供了基本方法論。在該論文中,梯若爾提出了著名的「防範串謀原理」:為了避免串謀帶來組織效率的損失,對於一般性組織,委託人總可以設計一組新的機制或契約,通過轉移支付等手段,使得代理人的收益超過他參與串謀的收益,從而抵消了代理人參與串謀的積極性。
研究串謀問題的另一個理論上的困難,來自於代理人串謀時所達成的支契約的可執行性。在法律上,一般地,這種支契約是非法的,因而很難將其納入到契約理論的框架中。
梯若爾則在非合作博弈的框架下,運用他所擅長的聲譽模型和重復博弈模型很好地解決了這個難題。他指出,串謀往往發生在具有長期合作關系的組織中,這種長期關系使得代理人在串謀時更重視合作的聲譽以及未來的收益,因而保證了串謀契約是自持的。
梯若爾這篇論文建立了串謀理論的基本框架,在這個框架基礎上,圖盧茲學派,尤其是拉豐和馬赫蒂摩(Laffontand Martimort)所作的突出貢獻使其成為完整的理論體系。 梯若爾成為爭論終結者
1999年,梯若爾在Econometrica發表了《不完全契約理論:我們究竟該站在什麼立場上》。這篇論文被認為是對當時轟動整個學術界的不完全契約理論之爭的「終結者之聲」,同時也是關於該理論最經典的綜述。
契約是一組承諾的集合,這些承諾是簽約方在簽約時作出的,並且預期在未來(契約到期日)能夠被兌現。完全契約是指,這些承諾的集合完全包括了雙方在未來預 期的事件發生時所有的權利和義務。但在現實中,絕大部分契約都是不完全的,這是因為簽約方在事前對未來所作的預期僅僅是基於雙方的主觀評估,未來所面臨的 不確定性在本質上是不可預期的。不完全契約面臨的核心問題是,由於簽約方的機會主義行為造成的資源配置的帕累托無效。
不完全契約理論之爭由來已久,1985年,威廉姆森(Oliver Williamson)在其經典名著《資本主義的經濟制度》中指出,由於契約的不完備性所帶來的交易成本,是導致資源配置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格羅斯曼(S.Grossmanan)和哈特( O.Hart)(986)在其經典論文中指出,產權,尤其是剩餘索取權的合理配置,可以消除不完全契約所帶來的交易成本,並且這也是用企業內部交易代替市場交易的根本原因。但隨著人們對不完全契約本質的 深入揭示以及機制設計理論的迅速發展,許多學者研究得出,通過設計一些激勵相容的機制,可以消除不完全契約的交易成本,從而可以在契約理論的框架內解決這一經典難題。
1999年,著名的《經濟研究評論》雜志在其66卷第一期以專輯形式掀起了不完全契約理論之爭的高潮。以哈特和摩爾(Hart&Moore1999)為代表的產權理論學派認為,當不確定性下的自然狀態足夠復雜時,從本質上不存在一個可行的機制來實現帕累托有效的資源配置,因而只有通過合理地配置產權等制度 安排來恢復資源配置的效率。這就是哈特-摩爾-西格爾(Hart-Moore-Segal)(1999)所證明的「不可能定理」。
而以梯若爾和馬斯金為代表的機制設計學派卻對上述結論不以為然,他們在《不可預見的偶然性與不完全契約》論文中,運用機制設計理論的最新成果證明,不可預 見的偶然性所造成的契約的不完全性,並不構成資源配置無效率的本質障礙,在當事人的效用函數不是非常限制性的情形下(即當事人沒有很怪的偏好),我們可以 設計出一個激勵相容的機制,實現帕累托有效的配置。
這就是馬斯金-梯若爾Maskin-Tirole提出的「可能定理」。
某些學者指責「Maskin-Tirole機制過於復雜因而無法在現實中應用」,梯若爾則針鋒相對地指出,所謂機制的復雜與否必須放到具體的應用范圍中去討論,如果機制的設計與實施的成本低於它所帶來的收益,這種機制就是可行的。
事實上,在現實運用中,涉及到大規模項目的招標與拍賣機制往往設計得非常復雜,以至於只有少數專家才能掌握。另一方面,產權配置,作為一種強制性的制度安 排,它所帶來的交易成本往往非常高昂,並且容易被低估甚至忽略,而制度安排的鎖定效應會導致長期交易的無效率。與此相比,機制,作為一種自持的契約安排, 其交易成本顯然要低得多。 2002年,梯若爾出版著作《金融危機、流動性與國際貨幣體制》,在國際金融學界引起巨大反響。以往針對金融危機的政策建議大都通過「adhoc」(缺乏 微觀基礎)的模型推導而來,梯若爾認為這些建議只看到了問題的症狀,而沒有看到深層原因,資本自由化並不能醫治百病。在該書中,梯若爾從最基本的假設出 發,考慮了國際金融體系下貸款人和借款人的關系對流動性和風險的影響,強調了市場失靈對於國際金融危機的重要影響。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首席經濟學家羅果夫(Kenneth Rogoff)教授說:「這是第一本為國際金融問題提供了全面的嚴格的理論基礎的著作,分析簡潔,文字優雅,富有洞察力,它讓我們重新審視國際金融機構的作用和缺點。」
公司財務領域的研究在過去二十年有了長足的進展,但傳統公司財務理論的缺陷一目瞭然:一方面,局 限於對稱信息框架下研究公司的財務結構對公司價值的影響,其代表性成果為莫迪里亞尼-米勒定理(簡稱MM定理),但MM定理所要求的條件過於理想化,使得 該理論在現實應用中受到很大限制,也無法解決公司財務領域出現的一些實際難題;另一方面,眾多令人眼花繚亂的模型互相獨立,不成體系,令人困惑。
2002年底,梯若爾出版了《公司財務理論》,在公司金融理論領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第一部一統江湖之作。梯若爾令人耳目一新、駕輕就熟地給一個 原本支離破碎和復雜得令人沮喪的領域帶來了無可置疑的統一和簡約之美。他以公司金融和契約理論的聯系統一全書,在不對稱信息框架下重新改寫了公司財務理論,運用對策論、激勵理論、產業組織理論的方法,重點討論了公司治理結構、控制權分配、流動性管理、監管與收購等問題,給公司財務理論界定了更廣闊的研究 范圍和新的研究重點與方向。
在上述每一個領域,梯若爾或以綜述性論文的方式,或以專著的方式完成該領域的理論框架的建構,並指出進一步研究的方向,然後悄然轉向另一個領域。現今他把目光又投向了經濟學更深層次的基礎性問題——經濟心理學的研究,並且已完成了5篇高水平的學術論文。普林斯頓大學迪克希特(Avinash Dixit)教授說:「梯若爾的經濟學直覺是經濟學理論價值的最完美的體現,他把智慧光芒的熱量撒向他所觸及的每一個領域。」誰會知道,梯若爾的下一個方 向會在哪裡? 梯若爾教授非常關心中國的經濟學教育,他曾多次到中國來講學。2002 年12月,應武漢大學高級研究中心主任鄒恆甫教授之邀,作為法國產業經濟研究所和武漢大學高級研究中心雙向交流的一個重要項目,梯若爾教授曾在武漢大學高級研究中心系統地講授公司金融理論和國際金融理論,這一講座代表了該領域最高水準。
縱觀讓·梯若爾20多年學術生涯中所作出的貢獻,足令任何經濟學家瞠目:300多篇高水平論文,11部專著,智慧的光芒和熱量灑向經濟學每一個研究領域。僅讓·梯若爾2005年在頂級雜志上發表的論文數目比歐洲其他所有的學校加起來還多。

❸ 一個金融學的模型問題,公式中的4個系數如何得來

這是一種非常簡單的估計模型,實際運用的理論價值並不是很高。如果要運用,是這樣的,統計分析都是以歷史會重演為基本前提的,通過時間序列回歸模型測算。選擇一隻股票,以文中所說的400天為考察期,將以往數年乃至數十年的Ri數值計算出來,第一天買入到400天賣出的收益率;查詢市場基準利率(一年定期)得到對應時間段的平均利率Rm,然後用回歸軟體分析結果,得出a和b的值,再根據目前的市場利率估算股票的均衡收益率。
這個模型的運用條件過於苛刻,一般需要假設經濟運行是平穩的,外部沖擊對於股票的影響是較小的,這種東東不適用於我國的股票市場分析。我國的股票市場還是波動很大,而且容易受到政策的外部沖擊,且投機性過高,理性程度偏低。

❹ 國際金融模型有哪些

也即國際學術界通常理解的Finance,主要含公司金融、投資學和證券市場微觀結構(Securities Market Microstructure)三個大的方向。微觀金融學科通常設在商學院的金融系內。微觀金融學是目前我國金融學界和國際學界差距最大的領域,急需改進。
2、宏觀金融學(Macro Finance)
國際學術界通常把與微觀金融學相關的宏觀問題研究稱為宏觀金融學(Macro Finance)。我個人認為,Macro Finance 又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微觀金融學的自然延伸,包括以國際資產定價理論為基礎的國際證券投資和公司金融(International Asset Pricing And Corporate Finance)、金融市場和金融中介機構(Financial Market And Intermediations )等等。這類研究通常設在商學院的金融系和經濟系內。第二類是國內學界以前理解的「金融學」,包括「貨幣銀行學」和「國際金融」等專業, 涵蓋有關貨幣、銀行、國際收支、金融體系穩定性、金融危機的研究。這類專業通常設在經濟系內。
宏觀金融學的研究在中國有特別的意義。這是因為微觀金融學的理論基礎是有效市場理論,而這樣的市場在中國尚未建立,所以公司和投資者都受到更大范圍的宏觀因素影響。金融學模型總會在開始說「讓我們假設……」,例如,以金融的範式——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為例,詹森(1972)歸納出CAPM建立在下述七個假設上:所有投資者追求單周期的財富期望效用最大化;根據期望收益的均值和方差選擇資產組合;可以無限量地拆借資金;對所有資產的收益回報有相同的估計;他們是價格的接受者,資本市場是完全競爭的;資產總量是固定的,沒有新發行的證券,並且證券可以完全分離,交易無成本;最後,資本市場無稅收。這些假設顯然過於苛刻,尤其在中國這樣的不成熟市場更難成立。
諸如此類的假設,側面反映了宏觀經濟體制、金融中介和市場安排等問題。而這些問題,正是我這里所定「宏觀金融學」的研究內容。我們必須重視對這些假設本身的研究。

❺ 什麼是國際金融

【國際金融概述】
國家和地區之間由於經濟、政治、文化等聯系而產生的貨幣資金的周轉和運動。
國際金融與一國的國內金融既有密切聯系,又有很大區別。國內金融主要受一國金融法令、條例和規章制度的約束,而國際金融則受到各個國家互不相同的法令、條例以及國際通用的慣例和通過各國協商制訂的各種條約或協定的約束。由於各國的歷史、社會制度、經濟發展水平各不相同,它們在對外經濟、金融領域採取的方針政策有很大差異,這些差異有時會導致十分激烈的矛盾和沖突。
國際金融由國際收支、國際匯兌、國際結算、國際信用、國際投資和國際貨幣體系構成,它們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譬如,國際收支必然產生國際匯兌和國際結算;國際匯兌中的貨幣匯率對國際收支又有重大影響;國際收支的許多重要項目同國際信用和國際投資直接相關,等等。
[編輯本段]【國際金融構成】
國際金融作為一個學科可以分為兩個構成部分:國際金融學(理論、體制與政策)和國際金融實務。前者包括:國際收支、外匯與匯率、外匯管理、國際儲備、國際金融市場、國際資本流動、國際貨幣體系、地區性的貨幣一體化以及國際金融協調和全球性的國際金融機構等。後者的內容則包括:外匯交易(包括國際衍生產品交易)、國際結算、國際信貸、國際證券投資和國際銀行業務與管理等等。
[編輯本段]〖國際收支〗
國際收支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定義,國際收支即「一國和其他國家之間的商品、債務和收益的交易以及債權債務的變化」。國際收支一般按一年、半年或一個季度計算。一國的國際收支不但反映它的國際經濟關系,而且反映它的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水平。
長期以來,國際收支的主要問題是:許多國家國際收支不平衡,各國為調節、改善國際收支狀況常常產生許多矛盾和斗爭。一國國際收支不平衡是經常現象,要做到收支相抵、完全平衡十分困難。但是,無論是逆差還是順差,如果數額巨大且又長期持續存在,都會引起一系列不良後果。因此,各國政府大都會採取各種干預措施,力求改善國際收支不平衡狀況。一國採取措施往往會引起其他有關國家相應採取對抗和報復行動,從而減弱或抵消該國調節措施的作用。而且,有時調節國際收支的辦法又同發展國內經濟的要求背道而馳。譬如提高利率,若恰逢經濟復甦時期,這一措施就會大大影響經濟的恢復;而經濟復甦受阻,又會影響國際貿易的增長。
一國的國際收支與一國的國際收支平衡表有所區別。國際收支是一國對外國的貨幣資金收付行為,國際收支平衡表則是將一國一定時期(一年、半年或一個季度)的國際收支情況分別按不同項目編制的記錄和統計表。國際收支平衡表可以綜合反映一國同外國在一定時期內貨幣資金往來的全面情況,因此各國都很重視國際收支平衡表的編制工作。
[編輯本段]〖國際匯兌〗
國際匯兌是指因辦理國際支付而產生的外匯匯率、外匯市場、外匯管制等安排和活動的總和。
外匯一般指充當國際支付手段、國際流通手段和購買手段的外國貨幣以及外幣支付憑證。金銀成為貨幣後,作為國際支付的主要手段是貴金屬。票據出現後,作為信用工具也可用來辦理國際支付。匯率是以一國貨幣表示的另一國貨幣的價格。實行金本位制時,各國貨幣匯率波動不大,處於相對穩定狀態。1929~1933年經濟危機後,金本位制徹底崩潰,從此開始了不能兌換黃金的紙幣制度由於通貨膨脹長期存在,紙幣不斷貶值,各國匯率不穩定的狀態日趨嚴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體系,美元與黃金掛鉤,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據以訂出各國貨幣的固定匯率。固定匯率制對戰後世界經濟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1973年,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制完全解體,各國紛紛實行浮動匯率制。此後,由於不再有固定匯率制的限制,匯率波動頻繁,波幅較大,對各國的對外貿易影響極大。為此,世界各國均對本國匯率的動態實行某種程度的控制或干預。
外匯管制是一個國家為維護本國經濟權益和改善國際收支,對本國與外國的國際匯兌、國際結算等實施的限制和管理。當代幾乎所有國家都不同程度地實行有利於本國的外匯制度,只是方式、方法和具體內容有所不同而已。
[編輯本段]〖國際結算〗
國際結算是指國際間辦理貨幣收支調撥,以結清不同國家中兩個當事人之間的交易活動的行為。它主要包括支付方式、支付條件和結算方法等。
國際結算所採用的方式方法是在各國經濟交往中自發產生的,匯款、托收、信用證等主要國際結算方式都是歷史的產物。20世紀60~80年代,廣泛採用電子計算機、電傳、電視轉帳等現代化手段,結算的技術水平大大提高。
國際結算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國際金融業務,且涉及許多復雜的社會、經濟問題。社會制度不同、經濟發展水平相異的國家或國家集團,對國際結算方式的要求和選擇,經常發生各種矛盾和沖突。各國都力爭採用對本國最為有利的結算方式。
[編輯本段]〖國際信用〗
國際信用是國際貨幣資金的借貸行為。最早的票據結算就是國際上貨幣資金借貸行為的開始,經過幾個世紀的發展,現代國際金融領域內的各種活動幾乎都同國際信用有著緊密聯系。沒有國際借貸資金不息的周轉運動,國際經濟、貿易往來就無法順利進行。國際信用主要有:國際貿易信用、政府信貸、國際金融機構貸款、銀行信用、發行債券、補償貿易、租賃信貸等。
國際信用同國際金融市場關系密切。國際金融市場是國際信用賴以發展的重要條件,國際信用的擴大反過來又推動國際金融市場的發展。國際金融市場按資金借貸時間長短可分為兩個市場,一是貨幣市場,即國際短期資金借貸市場;二是資本市場,即國際中長期資金借貸市場國際金融市場中規模最大的是歐洲貨幣市場,這個市場上的借貸資本是不受各國法令條例管理的歐洲貨幣。在歐洲貨幣市場中佔主要地位的是歐洲美元,其次是歐洲馬克。此外還有亞洲美元市場。歐洲貨幣市場是巨額國際資金的供求集散中心,它和由其延伸出來的其他眾多國際金融市場及離岸金融市場,將世界各地的金融活動都納入龐大的金融網路,使借貸資金的國際化有了更深入的發展。
[編輯本段]〖國際投資〗
各國官方和私人對外國進行的投資,其總體就是全球范圍的國際投資。國際投資是貨幣資本從一國轉移到另一國,以獲取更多利潤為目的的活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國際投資幾乎全都是資本主義國家的資本輸出。戰後,蘇聯、東歐國家開始對發展中國家進行投資。與此同時,一些發展中國家也開始參加對外投資活動,其中主要是石油輸出國。20世紀到80年代初,對外投資較多的發展中國家已有40餘個。
21世紀後,國際投資進入金融經濟的新時代.對沖基金發揮了跨時代的作用。
[編輯本段]〖國際貨幣體系〗
自發或協商形成的有關國際交往中所使用的貨幣以及各國貨幣之間匯率安排的國際制度。這是國際金融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最初的國際貨幣制度是金本位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資本主義世界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這個體系一方面通過固定匯率制促進了資本主義國家戰後經濟和世界貿易的恢復和發展,一方面使美元取得了等同於黃金的地位美元的優越地位使它成為各國普遍接受的國際支付手段、國際流通手段和購買手段,並成為許多國家外匯儲備的重要組成部分。後來,隨著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這些國家的貨幣也相繼開始發揮與美元不相上下的作用。1973年美元再度貶值以後,布雷頓森林會議建立的國際貨幣體系崩潰。浮動匯率製取代了固定匯率制。
20世紀60年代以來,國際社會多次討論國際貨幣體系的改革問題,並於1969年和1978年兩次修改國際貨幣基金協定。但由於各國間的矛盾和沖突,國際貨幣制度存在的困難和缺陷始終未能得到解決。
國際金融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能在銀行系統、非銀行金融機構、公司企業從事國際金融業務、國際貿易業務及本專業的教學、研究工作的德才兼備的高級專門人才。畢業生基本掌握經濟學科的基礎理論;系統掌握外匯、外資、國際結算等國際金融基礎理論,現代化銀行的經營管理方法,以及有關信託投資、資金融通方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熟悉我國有關國際金融的法律、方針與政策;熟練掌握英語,具有較強的聽、說、讀、寫、譯能力,能用英語從事業務工作。
國際金融專業主要開設課程有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財政學、國際經濟學、貨幣銀行學、國際金融市場、國際貿易實務、國際金融管理、國際結算、外匯銀行會計、保險概論、投資項目評估、英文函電等。
國際金融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能在銀行系統、非銀行金融機構、公司企業從事國際金融業務、國際貿易業務及本專業的教學、研究工作的德才兼備的高級專門人才。畢業生基本掌握經濟學科的基礎理論;系統掌握外匯、外資、國際結算等國際金融基礎理論,現代化銀行的經營管理方法,以及有關信託投資、資金融通方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熟悉我國有關國際金融的法律、方針與政策;熟練掌握英語,具有較強的聽、說、讀、寫、譯能力,能用英語從事業務工作。
國際金融專業主要開設課程有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財政學、國際經濟學、貨幣銀行學、國際金融市場、國際貿易實務、國際金融管理、國際結算、外匯銀行會計、保險概論、投資項目評估、英文函電等。
圖書《國際金融》
[編輯本段]基本信息
作 者: 錢榮堃 等編著
出 版 社: 南開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2-11
字 數: 357000
頁 數: 394
開 本:16
I S B N :9787310017348
包 裝: 平裝
所屬分類: 圖書 >> 管理 >> 金融/投資 >> 國際金融
定價:¥18.00
[編輯本段]內容簡介
本教材比較適合金融學專業的本科學生,以及考上MBA的低年級的學生。學習本教材需要有初級的微觀、宏觀經濟學和貨幣銀行學的理論基礎,以及基本的公司財務和會計學知識。
本教材將所涉內容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礎篇,包括三章,分別是國際支付體系、國際收支賬戶,以及外匯與匯率。主要內容是展示國際貨幣及國際金融交易產生的本源,是全書展開分析的基礎。第二部分是市場篇,包括四章,分別是外匯市場、匯率決定理論、國際金融市場和跨國公司財務管理。主要內容是分析國際金融市場的運行機制和市場環境,以及企業如何利用國際金融市場進行投融資和風險管理。第三部分是資本流動篇,包括四章,分別是國際收支理論、國際收支調節、國際儲備,以及國際資本流動與國際金融危機。主要內容是分析國際收支均衡的機制及失衡的原因,以及國際收支調節及相關的國際資本流動對不同類型經濟所產生的深刻影響。第四部分為政策篇,包括四章,分別是匯率政策、開放經濟條件下的宏觀經濟政策、國際貨幣制度,以及國際金融機構。主要內容是展示開放經濟條件下的宏觀經濟內外均衡和國家之間的宏觀經濟政策協調,並以國際貨幣合作作為全書的終結。

❻ 國際經濟學問題

1.指派法則,將穩定國內經濟使其在沒有過度通貨膨脹的情況下達到充分就業之均衡的任務分配給財政政策,而將穩定國際收支的任務分配給貨幣政策,讓每一種政策工具集中於一項任務,從而免去了部門間不必要的協調甚至妥協。 2.在國際金融史上,一共出現了三種匯率制度,即金本位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和浮動匯率制。

1、金本位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

1880-1914年的35年間,主要西方國家通行金本位制,即各國在流通中使用具有一定成色和重量的金幣作為貨幣,金幣可以自由鑄造、自由兌換及自由輸出入。在金本位體系下,兩國之間貨幣的匯率由它們各自的含金量之比--金平價(Gold Parity)來決定,例如一個英鎊的含金量為113.0015格林,而一個美元的含金量為23.22格林,則:

1英鎊=113.0015/23.22=4.8665美元

只要兩國貨幣的含金量不變,兩國貨幣的匯率就保持穩定。當然,這種固定匯率也要受外匯供求、國際收支的影響,但是匯率的波動僅限於黃金輸送點(Gold Point)。黃金輸送點是指匯價波動而引起黃金從一國輸出或輸入的界限。匯率波動的最高界限是鑄幣平價加運金費用,即黃金輸出點(Gold Export Point);匯率波動的最低界限是鑄幣平價減運金費用,即黃金輸入點(Gold Import Point)。

當一國國際收支發生逆差,外匯匯率上漲超過黃金輸出點,將引起黃金外流,貨幣流通量減少,通貨緊縮,物價下降,從而提高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輸出增加,輸入減少,導致國際收支恢復平衡;反之,當國際收支發生順差時,外匯匯率下跌低於黃金輸入點,將引起黃金流入,貨幣流通量增加,物價上漲,輸出減少,輸入增加,最後導致國際收支恢復平衡。由於黃金輸送點和物價的機能作用,把匯率波動限制在有限的范圍內,對匯率起到自動調節的作用,從而保持匯率的相對穩定。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35年間,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等國家的匯率從未發生過升貶值波動。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各國停止黃金輸出入,金本位體系即告解體。第一次世界大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各國貨幣基本上沒有遵守一個普遍的匯率規則,處於混亂的各行其是的狀態。金本位體系的35年是自由資本主義繁榮昌盛的「黃金時代」,固定匯率制保障了國際貿易和信貸的安全,方便生產成本的核算,避免了國際投資的匯率風險,推動了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的發展。但是,嚴格的固定匯率制使各國難以根據本國經濟發展的需要執行有利的貨幣政策,經濟增長受到較大制約。

2、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

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也可以說是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制。1944年7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勝利的前夕,二戰中的45個同盟國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New Hampshire)的布雷頓森林(Bretton Woods)村召開了「聯合和聯盟國家國際貨幣金融會議」,通過了以美國財長助理懷特提出的懷特計劃為基礎的《國際貨幣基金協定》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總稱布雷頓森林協定,從此開始了布雷頓森林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了國際貨幣合作機構(1945年12月成立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又稱「世界銀行」),規定了各國必須遵守的匯率制度以及解決各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的措施,從而確定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

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匯率制度,概括起來就是美元與黃金掛鉤,其它貨幣與美元掛鉤的「雙掛鉤」制度。具體內容是:美國公布美元的含金量,1美元的含金量為 0.888671克,美元與黃金的兌換比例為1盎司黃金=35美元。其它貨幣按各自的含金量與美元掛鉤,確定其與美元的匯率。這就意味著其他國家貨幣都釘住美元,美元成了各國貨幣圍繞的中心。各國貨幣對美元的匯率只能在平價上下各1%的限度內波動,1971年12月後調整為平價上下2.25%波動,超過這個限度,各國中央銀行有義務在外匯市場上進行干預,以保持匯率的穩定。只有在一國的國際收支發生「根本性不平衡」時,才允許貶值或升值。各會員國如需變更平價,必須事先通知基金組織,如果變動的幅度在舊平價的10%以下,基金組織應無異議;若超過10%,須取得基金組織同意後才能變更。如果在基金組織反對的情況下,會員國擅自變更貨幣平價,基金組織有權停止該會員國向基金組織借款的權利。

綜上所述,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固定匯率制,實質上是一種可調整的釘住匯率制,它兼有固定匯率與彈性匯率的特點,即在短期內匯率要保持穩定,這類似金本位制度下的固定匯率制;但它又允許在一國國際收支發生根本性不平衡時可以隨時調整,這類似彈性匯率。

1971年8月15日,美國總統尼克松宣布美元貶值和美元停兌黃金,布雷頓森林體系開始崩潰,盡管1971年12月十國集團達成了《史密森協議》,宣布美元貶值,由1盎司黃金等於35美元調整到38美元,匯兌平價的幅度由1%擴大到2.5%,但到1973年2月,美元第二次貶值,歐洲國家及其他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紛紛退出固定匯率制,固定匯率制徹底瓦解。

固定匯率制解體的原因主要是美元供求與黃金儲備之間的矛盾造成的。貨幣間的匯兌平價只是戰後初期世界經濟形勢的反映,美國依靠其雄厚的經濟實力和黃金儲備,高估美元,低估黃金,而隨著日本和西歐經濟復甦和迅速發展,美國的霸權地位不斷下降,美元災加劇了黃金供求狀況的惡化,特別是美國為發展國內經濟及對付越南戰爭造成的國際收支逆差,又不斷增加貨幣發行,這使美元遠遠低於金平價,使黃金官價越來越成為買方一相情願的價格。加之國際市場上投機者抓住固定匯率制的瓦解趨勢推波助瀾,大肆借美元對黃金下賭注,進一步增加了美元的超額供應和對黃金的超額需求,最終美國黃金儲備面臨枯竭的危機,不得不放棄美元金本位,導致固定匯率制徹底崩潰。

3、浮動匯率制度

一般講,全球金融體系自1973年3月以後,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制度就不復存在,而被浮動匯率制度所代替。

實行浮動匯率制度的國家大都是世界主要工業國,如、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等,其他大多數國家和地區仍然實行釘住的匯率制度,其貨幣大都釘住美元、日元、法國法郎等。

在實行浮動匯率制後,各國原規定的貨幣法定含金量或與其他國家訂立紙幣的黃金平價,就不起任何作用了,因此,國家匯率體系趨向復雜化、市場化。

在浮動匯率制下,各國不再規定匯率上下波動的幅度,中央銀行也不再承擔維持波動上下限的義務,各國匯率是根據外匯市場中的外匯供求狀況,自行浮動和調整的結果。同時,一國國際收支狀況所引起的外匯供求變化是影響匯率變化的主要因素--國際收支順差的國家,外匯供給增加,外國貨幣價格下跌、匯率下浮;國際收支逆差的國家,對外匯的需求增加,外國貨幣價格上漲、匯率上浮。匯率上下波動是外匯市場的正常現象,一國貨幣匯率上浮,就是貨幣升值,下浮就是貶值。

應該說,浮動匯率制是對固定匯率制的進步。隨著全球國際貨幣制度的不斷改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於1978年4月1日修改「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條文並正式生效,實行所謂「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由於新的匯率協議使各國在匯率制度的選擇上具有很強的自由度,所以現在各國實行的匯率制度多種多樣,有單獨浮動、釘住浮動、彈性浮動、聯合浮動等待。

(1).單獨浮動(Single Float)。指一國貨幣不與其它任何貨幣固定匯率,其匯率根據市場外匯供求關系來決定,目前,包括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等在內的三十多個國家實行單獨浮動。

(2).釘住浮動(Pegged Float)。指一國貨幣與另一種貨幣保持固定匯率,隨後者的浮動而浮動。一般地,通貨不穩定的國家可以通過釘住一種穩定的貨幣來約束本國的通貨膨脹,提高貨幣信譽。當然,採用釘住浮動方式,也會使本國的經濟發展受制於被釘住國的經濟狀況,從而蒙受損失。目前全世界約有一百多多個國家或地區採用釘住浮動方式。

(3).彈性浮動(Elastic Float)。指一國根據自身發展需要,對釘住匯率在一定彈性范圍內可自由浮動,或按一整套經濟指標對匯率進行調整,從而避免釘住浮動匯率的缺陷,獲得外匯管理、貨幣政策方面更多的自主權。目前,巴西、智利、阿根廷、阿富汗、巴林等十幾個國家採用彈性浮動方式。

(4).聯合浮動(Joint Float)。指國家集團對成員國內部貨幣實行固定匯率,對集團外貨幣則實行聯合的浮動匯率。歐盟(歐共體)11國1979年成立了歐洲貨幣體系,設立了歐洲貨幣單位(ECU),各國貨幣與之掛鉤建立匯兌平價,並構成平價網,各國貨幣的波動必須保持在規定的幅度之內,一旦超過匯率波動預警線,有關各國要共同干預外匯市場。1991年歐盟簽定了《馬斯赫特里特條約》,制定了歐洲貨幣一體化的進程表,1999年1月1日,歐元正式啟動,歐洲貨幣一體化得以實現,歐盟這樣的區域性的貨幣集團已經出現。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中,過去美元在國際金融的一統天下,正在向多極化發展,國際貨幣體系將向各國匯率自由浮動、國際儲備多元化、金融自由化、國際化的趨勢發展

❼ 金融學前沿課題

我是一個理財師,對於金融方面的知識還是比較了解一些的,而且我自己也是金融學專業的人,我們的金融學,比較前沿的課題有下面幾個,希望大家可以參考:

第一、金融模型的研究是一個比較困難的前沿學科,對於經濟和金融的數據化分析要求十分的高,特別是金融模型,必須在數學基礎上開始建立自己的研究項目,這點要求金融學的人,必須有極高的數學素養。

第二、金融貨幣推理,這是一種對於貨幣分析的前沿研究,難度比較大,而且現在的研究范圍還比較小,所以要求專業性極強,特別是對於貨幣知識,要求有一定的專門實際操作的經驗,這點來說難度很大。

第三、金融衍生品的學術研究,是金融專業裡面實用的專業,也是比較前沿的專業,金融衍生品有很多類型,比如期權期貨互換之類,要求研究的人專業性比較強,同時具備一定的實際知識。

第四、金融的資金融通,是一個研究的最前沿,也是現在國際和國內比較關注的一個研究課題,不過這類研究范圍很大,幾乎涵蓋所以的金融轉換,所以研究的人必須具備極高的金融學和經濟學基礎。

第五、金融服務研究,這類研究是最近十幾年開始的一個研究課題,主要是對於金融行業繼續深化服務品質的一種研究,提高金融效率的一種研究。

上的這些研究的課題,對於金融專業來說,是最前沿的研究項目,其復雜程度很高,所以金融專業的人,要研究這些課題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而且要有一種毅力,我在這方面有一定接觸,所以希望開始研究的朋友們,把自己的精力全部的集中起來,這樣才可以真正的做好研究工作!

❽ var模型的var模型

主研:黃適富 楊柱遜 王志 楊蒼松
引言
進入90年代,隨著國際金融市場的日趨規范、壯大,各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也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特別是金融產品的創新,使金融機構從過去的資源探索轉變為內部管理與創新方式的競爭,從而導致了各金融機構的經營管理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發達國家的各大銀行、證券公司和其他金融機構都在積極參與金融產品(工具)的創新和交易,使金融風險管理問題成為現代金融機構的基礎和核心。隨著我國加入WTO,國內金融機構在面對即將到來的全球金融一體化的挑戰,金融風險管理尤顯其重要性。
傳統的資產負債管理(Asset-Liability Management)過分依賴於金融機構的報表分析,缺乏時效性,資產定價模型(CAPM)無法揉合新的金融衍生品種,而用方差和β系數來度量風險只反映了市場(或資產)的波動幅度。這些傳統方法很難准確定義和度量金融機構存在的金融風險。1993年,G30集團在研究衍生品種基礎上發表了《衍生產品的實踐和規則》的報告,提出了度量市場風險的VaR( Value-at-Risk )模型(「風險估價」模型),稍後由JP.Morgan推出了計算VaR的RiskMetrics風險控制模型。在些基礎上,又推出了計算VaR的CreditMetricsTM風險控制模型,前者用來衡量市場風險;JP.Morgan公開的CreditmetricsTM技術已成功地將標准VaR模型應用范圍擴大到了信用風險的評估上,發展為「信用風險估價」(Credit Value at Risk)模型,當然計算信用風險評估的模型要比市場風險估值模型更為復雜。目前,基於VaR度量金融風險已成為國外大多數金融機構廣泛採用的衡量金融風險大小的方法。
VaR模型提供了衡量市場風險和信用風險的大小,不僅有利於金融機構進行風險管理,而且有助於監管部門有效監管。
⒈1995年巴塞爾委員會同意具備條件的銀行可採用內部模型為基礎,計算市場風險的資本金需求,並規定將銀行利用得到批准和認可的內部模型計算出來的VaR值乘以3,可得到適應市場風險要求的資本數額的大小。這主要是考慮到標准VaR方法難以捕捉到極端市場運動情形下風險損失的可能性,乘以3的做法是提供了一個必要的資本緩沖。
⒉Group of Thirty 1993年建議以風險資本(Capital—at—risk)即風險價值法(VaR)作為合適的風險衡量手段,特別是用來衡量場外衍生工具的市場風險。
⒊1995年,SEC也發布建議,要求美國公司採用VaR模型作為三種可行的披露其衍生交易活動信息的方法之一。
這些機構的動向使得VaR模型在金融機構進行風險管理和監督的作用日益突出。
國際金融風險管理的發展
從國際金融風險管理發展歷程來看,近20年來,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一)80年代初因受債務危機影響。銀行普遍開始注重對信用風險的防範與管理,其結果是《巴塞爾協議》的誕生。該協議通過對不同類型資產規定不同權數來量化風險,是對銀行風險比較籠統的一種分析方法。
(二)90年代以後隨著衍生金融工具及交易的迅猛增長,市場風險日益突出,幾起震驚世界銀行和金融機構危機大案(如巴林銀行、大和銀行等事件)促使人們對市場風險的關注。一些主要國際大銀行開始建立自己的內部風險測量與資本配置模型,以彌補《巴塞爾協議》的不足。主要進展包括:市場風險測量新方法—Value At Risk(VaR)(風險價值方法)。這一方法最主要代表是摩根銀行的「風險矩陣)系統」;銀行業績衡量與資本配置方法——信孚銀行的「風險調整的資本收益率(Risk AdjustedReturnon Capital,簡稱RAROC)」系統。
(三)最近幾年一些大銀行認識到信用風險仍然是關鍵的金融風險,並開始關注信用風險測量方面的問題,試圖建立測量信用風險的內部方法與模型。其中以J.P.摩根的Credit Metrics和Credit Suisse Financial Procts(CSFP)的Credit Risk+兩套信用風險管理系統最為引入注目。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世界金融業風險(如1998年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損失的事件)出現了新特點,即損失不再是由單一風險所造成,而是由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等聯合造成。金融危機促使人們更加重視市場風險與信用風險的綜合模型以及操作風險的量化問題,由此全面風險管理模式引起人們的重視。
經過多年努力,風險管理技術已達到可以主動控制風險的水平。目前有關研究側重於對已有技術的完整和補充,以及將風險計值法推廣到市場風險以外(包括信用風險、結算風險、操作風險)等其他風險領域的嘗試。
從金融風險定量管理技術來看,國際金融組織和金融機構先後發展了如下新技術
(1)新資本協議
1999年6月3日,巴塞爾銀行委員會發布關於修改1988年《巴塞爾協議》的徵求意見稿,該協議對銀行風險管理新方法給予充分的關注,具體表現在:對銀行進行信用風險管理提供更為現實的選擇,方法有三種:①對現有方法進行修改,將其作為大多數銀行計算資本的標准方法,在這種情況下,外部信用評估(指標准普爾和穆迪公司等的評級)可用來細致區分某些信用風險。②對於復雜程度較高的銀行,巴塞爾銀行委員會認為可將其內部評級作為確定資本標準的基礎,並且對於某些高風險的資產,允許採用高於100%的權重。③新協議明確指出:「一些利用內部評級的、復雜程度更高的銀行還建立了以評級結果(以及其它因素)為基礎的信用風險模型。這種模型旨在涵蓋整個資產組合的風險這一特點,在僅僅依靠外部信用評級或內部信用評級中是不存在的。但是由於一系列困難的存在,包括數據的可獲得性以及模型的有效性,很顯然信用風險模型目前還不能在最低資本的制定中發揮明顯作用。」委員會希望在經過進一步的研究和實驗後,使用信用風險模型將成為可能,並將汁劃關注這方面的進展。這說明,巴塞爾銀行委員會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目前摩根等國際大銀行使用的計量信用風險模型。
對市場風險管理方面進展給予肯定,並突出了利率風險和操作風險的管理。此外還肯定了一些新的金融創新工具。如新協議就資產證券化問題提出了新風險權重計量方案,對某幾種短期承諾採用20%的信用風險轉換權數。並明確指出:「降低信用風險的技術如信用衍生產品的近期發展使銀行風險管理的水平大幅度提高。」
(2)、風險價值法(VaR)
在風險管理的各種方法中,VaR方法最為引人矚目。尤其是在過去的幾年裡,許多銀行和法規制定者開始把這種方法當作全行業衡量風險的一種標准來看待。VaR之所以具有吸引力是因為它把銀行的全部資產組合風險概括為一個簡單的數字,並以美元計量單位來表示風險管理的核心——潛在虧損。VaR實際上是要回答在概率給定情況下,銀行投資組合價值在下一階段最多可能損失多少。
VaR特點①可以用來簡單明了表示市場風險的大小,單位是美元或其他貨幣,沒有任何技術色彩,沒有任何專業背景的投資者和管理者都可以通過VaR值對金融風險進行評判;②可以事前計算風險,不像以往風險管理的方法都是在事後衡量風險大小;③不僅能計算單個金融工具的風險。還能計算由多個金融工具組成的投資組合風險,這是傳統金融風險管理所不能做到的。
VaR主要應用①用於風險控制。目前已有超過1000家的銀行、保險公司、投資基金、養老金基金及非金融公司採用VaR方法作為金融衍生工具風險管理的手段。利用VaR方法進行風險控制,可以使每個交易員或交易單位都能確切地明了他們在進行有多大風險的金融交易,並可以為每個交易員或交易單位設置VaR限額,以防止過度投機行為的出現。如果執行嚴格的VaR管理,一些金融交易的重大虧損也許就可以完全避免。②用於業績評估。在金融投資中,高收益總是伴隨著高風險,交易員可能不惜冒巨大的風險去追逐巨額利潤。公司出於穩健經營的需要,必須對交易員可能的過度投機行為進行限制。所以,有必要引入考慮風險因素的業績評價指標。
但VAR方法也有其局限性。VaR方法衡量的主要是市場風險,如單純依靠VaR方法,就會忽視其他種類的風險如信用風險。另外,從技術角度講。VaR值表明的是一定置信度內的最大損失,但並不能絕對排除高於VaR值的損失發生的可能性。例如假設一天的99%置信度下的VaR=$1000萬,仍會有1%的可能性會使損失超過1000萬美元。這種情況一旦發生,給經營單位帶來的後果就是災難性的。所以在金融風險管理中,VaR方法並不能涵蓋一切,仍需綜合使用各種其他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亞洲金融危機還提醒風險管理者:風險價值法並不能預測到投資組合的確切損失程度,也無法捕捉到市場風險與信用風險間的相互關系。
(3)風險調整的資本收益法
風險調整的資本收益是收益與潛在虧損或VaR值的比值。使用這種方法的銀行在對其資金使用進行決策的時候,不是以盈利的絕對水平作為評判基礎,而是以該資金投資風險基礎上的盈利貼現值作為依據。
每家銀行都清楚風險與收益的關系。在進行一項投資時,風險越大,其預期的收益或虧損也越大,投資如果產生虧損,將會使銀行資本受侵蝕,最嚴重的情況可能導致銀行倒閉。雖然銀行對投資虧損而導致的資本侵蝕十分敏感,但銀行必須認識到,承擔這些風險是為了盈利,問題的關鍵在於,銀行應在風險與收益之間尋找一個恰當的平衡點,這也是RAROC的宗旨所在。決定RAROC的關鍵是潛在虧損即風險值的大小,該風險值或潛在虧損越大,投資報酬貼現就越多。
RAROC可用於業績評估,如果交易員從事高風險的投資項目,那麼即使利潤再高,由於VaR值較高,RAROC值也不會很高,其業績評價也就不會很高。實際上近幾年出現的巴林銀行倒閉、大和銀行虧損和百富勤倒閉等事件中,都是由於對某一個人業績評價不合理所致,即只考慮到某人的盈利水平,沒有考慮到他在獲得盈利的同時承擔的風險對其進一步重用的結果。RAROC方法用於業績評估,可以較真實地反映交易人員的經營業績,並對其過度投機行為進行限制,有助於避免大額虧損現象的發生。
(4)、信貸矩陣(Credit Metrics)
1997年4月初,美國J.P摩根財團與其他幾個國際銀行——德意志摩根建富、美國銀行、瑞士銀行、瑞士聯合銀行和BZW共同研究,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個評估銀行信貸風險的證券組合模型(Credit Metrics)。該模型以信用評級為基礎,計算某項貸款或某組貸款違約的概率,然後計算上述貸款同時轉變為壞賬的概率。該模型通過VaR數值的計算力圖反映出:銀行某個或整個信貸組合一旦面臨信用級別變化或拖欠風險時所應准備的資本金數值。該模型覆蓋了幾乎所有的信貸產品,包括傳統的商業貸款;信用證和承付書;固定收入證券;商業合同如貿易信貸和應收賬款;以及由市場驅動的信貸產品如掉期合同、期貨合同和其他衍生產品等。具體計算步驟是首先對信貸組合中的每個產品確定敞口分布;其次,計算出每項產品的價值變動率(由信用等級上升、下降或拖欠引起);再次將單項信貸產品的變動率匯總得出一個信貸組合的變動率值(加總時應考慮各產品之間的相互關系)。由此可見,在假定各類資產相互獨立的情況下,每類資產信用風險組合的風險值等於該類資產的敞口分布與其信用等級變動或拖欠的變動率。即等於信用等級變動或拖欠變動率x貸款額。
(5)最近,美國華盛頓國際金融研究所針對當前的主要信用風險模型以及資產組合模型進行了分析測試,旨在找出衡量信用風險的最好方法,為計量信用風險確定一種比較規范的模型,並用於確定資本金的分配,從而為國際銀行業的發展及其風險監管創造條件,並計劃與巴塞爾銀行委員會合作進行這方面的工作。
VaR風險控制模型
一.VaR模型基本思想
VaR按字面的解釋就是「處於風險狀態的價值」,即在一定置信水平和一定持有期內,某一金融工具或其組合在未來資產價格波動下所面臨的最大損失額。JP.Morgan定義為:VaR是在既定頭寸被沖銷(be neutraliged)或重估前可能發生的市場價值最大損失的估計值;而Jorion則把VaR定義為:「給定置信區間的一個持有期內的最壞的預期損失」。
二.VaR基本模型
根據Jorion(1996),VaR可定義為:
VaR=E(ω)-ω* ①
式中E(ω)為資產組合的預期價值;ω為資產組合的期末價值;ω*為置信水平α下投資組合的最低期末價值。
又設ω=ω0(1+R) ②
式中ω0為持有期初資產組合價值,R為設定持有期內(通常一年)資產組合的收益率。
ω*=ω0(1+R*) ③
R*為資產組合在置信水平α下的最低收益率。
根據數學期望值的基本性質,將②、③式代入①式,有
VaR=E[ω0(1+R)]-ω0(1+R*)
=Eω0+Eω0(R)-ω0-ω0R*
=ω0+ω0E(R)-ω0-ω0R*
=ω0E(R)-ω0R*
=ω0[E(R)-R*]
∴VaR=ω0[E(R)-R*] ④
上式公式中④即為該資產組合的VaR值,根據公式④,如果能求出置信水平α下的R*,即可求出該資產組合的VaR值。
三.VaR模型的假設條件
VaR模型通常假設如下:
⒈市場有效性假設;
⒉市場波動是隨機的,不存在自相關。
一般來說,利用數學模型定量分析社會經濟現象,都必須遵循其假設條件,特別是對於我國金融業來說,由於市場尚需規范,政府幹預行為較為嚴重,不能完全滿足強有效性和市場波動的隨機性,在利用VaR模型時,只能近似地正態處理。
VaR模型計算方法
從前面①、④兩式可看出,計算VAR相當於計算E(ω)和ω*或者E(R)和R*的數值。從目前來看,主要採用三種方法計算VaR值。
⒈歷史模擬法(historical simulation method)
⒉方差—協方差法
⒊蒙特卡羅模擬法(Monte Carlosimulation)
一.歷史模擬法
「歷史模擬法」是藉助於計算過去一段時間內的資產組合風險收益的頻度分布,通過找到歷史上一段時間內的平均收益,以及在既定置信水平α下的最低收益率,計算資產組合的VaR值。
「歷史模擬法」假定收益隨時間獨立同分布,以收益的歷史數據樣本的直方圖作為對收益真實分布的估計,分布形式完全由數據決定,不會丟失和扭曲信息,然後用歷史數據樣本直方圖的P—分位數據作為對收益分布的P—分位數—波動的估計。
一般地,在頻度分布圖中(圖1,見例1)橫軸衡量某機構某日收入的大小,縱軸衡量一年內出現相應收入組的天數,以此反映該機構過去一年內資產組合收益的頻度分布。
首先,計算平均每日收入E(ω)
其次,確定ω*的大小,相當於圖中左端每日收入為負數的區間內,給定置信水平 α,尋找和確定相應最低的每日收益值。
設置信水平為α,由於觀測日為T,則意味差在圖的左端讓出
t=T×α,即可得到α概率水平下的最低值ω*。由此可得:
VaR=E(ω)-ω*
二.方差—協方差法
「方差—協方差」法同樣是運用歷史資料,計算資產組合的VaR值。其基本思路為:
首先,利用歷史數據計算資產組合的收益的方差、標准差、協方差;
其次,假定資產組合收益是正態分布,可求出在一定置信水平下,反映了分布偏離均值程度的臨界值;
第三,建立與風險損失的聯系,推導VaR值。
設某一資產組合在單位時間內的均值為μ,數准差為σ,R*~μ(μ、σ),又設α為置信水平α下的臨界值,根據正態分布的性質,在α概率水平下,可能發生的偏離均值的最大距離為μ-ασ,
即R*=μ-ασ。
∵E(R)=μ
根據VaR=ω0[E(R)-R*] 有
VaR=ω0[μ-(μ-ασ)]=ω0ασ
假設持有期為 △t,則均值和數准差分別為μ△t和 ,這時上式則變為:
VaR=ω0·α·
因此,我們只要能計算出某種組合的標准差σ,則可求出其VaR的值,一般情況下,某種組合的數准差σ可通過如下公式來計算
其中,n為資產組合的金融工具種類,Pi為第i種金融工具的市場價值,σi第i種金融工具的標准差,σij為金融工具i、j的相關系數。
除了歷史模擬法和方差—協方差外,對於計算資產組合的VaR的方法還有更為復雜的「蒙特卡羅模擬法」。它是基於歷史數據和既定分布假定的參數特徵,藉助隨機產生的方法模擬出大量的資產組合收益的數值,再計算VaR值。
根據古德哈特等人研究,計算VaR值三種方法的基本步驟及特徵如下表。
.
風險估價技術比較
分類
步驟HSMVaR—Cov Monte—Carlo
⒈確認頭寸 找到受市場風險影響的各種金融工具的全部頭寸
⒉確認風險因素 確認影響資產組合中金融工具的各種風險因素
⒊獲得持有期內風險因素的收益分布 計算過去年份里的歷史上的頻度分布 計算過去年份里風險因素的標准差和相關系數 假定特定的參數分布或從歷史資料中按自助法隨機產生
⒋將風險因素的收益與金融工具頭寸相聯系 將頭寸的盯住市場價值(mark to market value)表示為風險因素的函數 按照風險因素分解頭寸(risk mapping) 將頭寸的盯住市場價值(mark to market value)表示為風險因素的函數
⒌計算資產組合的可變性 利用從步驟3和步驟4得到的結果模擬資產組合收益的頻度分布 假定風險因素是呈正態分布,計算資產組合的標准差 利用從步驟3和步驟4得到的結果模擬資產組合收益的頻度分布
⒍給定置信區間推導VAR
排列資產組合順序,選擇剛好在1%或5%概率下剛≥1的那一損失
用2.33(1%)或1.65(5%)乘以資產組合標准差 排列資產組合順序,選擇剛好在1%或5%概率下剛≥1的那一損失
VaR模型在金融風險管理中的應用
VaR模型在金融風險管理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特別是隨著VaR模型的不斷改進,不但應用於金融機構的市場風險、使用風險的定量研究,而且VaR模型正與線性規劃模型(LPM)和非線性規劃模型(ULPM)等規劃模型論,有機地結合起來,確定金融機構市場風險等的最佳定量分析法,以利於金融機構對於潛在風險控制進行最優決策。
對於VaR在國外的應用,正如文中引言指出,巴塞爾委員會要求有條件的銀行將VaR值結合銀行內部模型,計算適應市場風險要求的資本數額;G20建議用VaR來衡量衍生工具的市場風險,並且認為是市場風險測量和控制的最佳方法;SEC也要求美國公司採用VaR模型作為三種可行的披露其衍生交易活動信息的方法之一。這表明不但金融機構內部越來越多地採用VaR作為評判金融機構本身的金融風險,同時,越來越多的督管機構也用VaR方法作為評判金融機構風險大小的方法。
我國對VaR模型的引介始於近年,具有較多的研究成果,但VaR模型的應用現在確處於起步階段,各金融機構已經充分認識到VaR的優點,正在研究適合於自身經營特點的VaR模型。

閱讀全文

與國際金融模型推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森信股票 瀏覽:819
永坤投資 瀏覽:583
25萬元理財 瀏覽:573
劉備融資 瀏覽:390
貸款結清證明能補不 瀏覽:299
吉林土地信託 瀏覽:192
富國基金虧損嚴重 瀏覽:295
港幣兌換人民幣5月9匯率查詢 瀏覽:929
國亨貴金屬北京分公司地址 瀏覽:408
我被騙成投資人怎麼辦 瀏覽:515
小哥說理財 瀏覽:301
蒙華鐵路募集資金 瀏覽:982
理財7個點 瀏覽:215
股票納入指數 瀏覽:701
股票信息披露違規 瀏覽:665
江蘇共贏高科投資有限公司 瀏覽:421
瑞典的錢和人民幣匯率 瀏覽:945
車童網融資 瀏覽:61
盈凱外匯怎麼樣 瀏覽:710
期貨帶實盤 瀏覽: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