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金融機構審核對擔保人的要求
擔保人需要滿足年齡在18-65周歲,自己有能力還款,個人的徵信還要良好。
2. 金融機構可否為企業提供擔保
金融機構分銀行業金融機構和非銀行金融機構兩類,都不能為企業提供擔保。
3. 替別人擔保 對自己貸款有什麼影響
為別人來擔保會影響個人自信用和個人資產負債率。當幫朋友做擔保時,朋友名下的貸款賬務,也會記錄到自己的個人信用記錄中去。若朋友發生了逾期或者欠款不還的情況,是會影響個人信用記錄的。
另外,幫朋友做擔保,朋友的債務也是自己債務。在朋友還清一切款項之前,無形中增加了資產負債率。若個人資產負債率過高,是無法取得貸款的。
因此,即便為他人做擔保,只要借款人信用記錄良好有較強的還款能力,也是可以找貸款機構申請貸款的。
4. 金融機構申請財產保全是否需要擔保
法律依抄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九十三條利害關系人因情況緊急,不立即申請財產保全將會使其合法權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的,可以在起訴前向人民法院申請採取財產保全措施。申請人應當提供擔保,不提供擔保的,駁回申請。
人民法院接受申請後,必須在四十八小時內作出裁定;裁定採取財產保全措施的,應當立即開始執行。
申請人在人民法院採取保全措施後十五日內不起訴的,人民法院應當解除財產保全。
5. 給別人擔保是否影響自己貸款
只有貸款人不能如期償還的情況下才會讓擔保人來承擔償還。只要符合貸款條件的,且信用記錄良好的,是可以辦理個人貸款的。
擔保是指當事人根據法律規定或者雙方約定,為促使債務人履行債務實現債權人的權利的法律制度。擔保通常由當事人雙方訂立擔保合同。擔保活動應當遵循平等、自願、公平、誠實信用的原則。
(5)金融機構為自身擔保擴展閱讀:
貸款(融資)擔保:
貸款擔保是擔保機構為放款人(金融機構)和借款人(主要是工商企業和自然人)提供的第三方保證。擔保機構保證在借款人沒有按借款合同約定的期限還本付息時,負責支付借款人應付而未付的本金和利息。貸款擔保合同在借款人收到所借款項時生效,借款人或擔保人償還本息後失效。
貸款擔保是信用擔保機構的主要業務,其目的主要是為了緩解企業融資難問題,分散銀行放貸、企業融資可能產生的風險,起到保證信用貸款安全、促進企業發展的作用。貸款擔保的主要形式:
1、流動資金貸款擔保。流動資金貸款是為解決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流動資金不足而發放的貸款。這種貸款的特點是貸款期限短(一年以內)、周轉性較強,融資成本較低,是客戶使用最為頻繁的貸款。為流動資金貸款進行的擔保稱為流動資金貸款擔保。
2、固定資產貸款擔保。企業購置機器設備、技術更新改造、購地建房、房地產開發、基本建設投資需要資金,向銀行申請貸款所提供的擔保。
3、銀行票據貼現擔保:是企業(持票人)在商業匯票未到期前,為了取得資金,貼付一定利息將票據權利轉讓給銀行為其提供的擔保。主要有銀行承兌匯票貼現擔保、商業承兌匯票貼現擔保等。
4、個人消費貸款擔保:是具有穩定的職業和經濟收入,信用良好,有償還貸款本息能力,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自然人用於購買消費品或用於教育、旅遊等個人消費需求時向銀行提出貸款為其提供的擔保。主要有個人住房按揭貸款擔保、汽車消費貸款擔保、個人住房裝修貸款擔保、大額耐用消費品貸款擔保、個人消費額度貸款擔保。
5、個人經營性貸款擔保:是個體工商戶或個人獨資企業因生產、經營周轉的需要向銀行貸款時為其提供的擔保。
6、下崗人員小額貸款擔保:專為解決由於申請額度小、從銀行獲得貸款有困難的下崗失業人員的資金需求。某些擔保公司運用自有資金委託銀行向其提供小額貸款。小額委託放款需提供足額反擔保。
綜合授信擔保:
綜合授信業務主要用於企業流動資金貸款需要,包括流動資金周轉貸款、銀行承兌匯票的承兌及貼現、商業匯票的擔保、國際結算業務項下融資等項目。企業可在批準的授信額度、期限和用途內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需要將各種貸款方式進行組合、循環使用。
保函業務:
付款保函,包括預付款保函、分期付款保函;
履約保函,包括投標保函、工程承包保函、工程維修保函、質量保函;債務保函,包括借款保函、租賃保函。
再擔保:
擔保公司對符合約定的商業性擔保機構、民間擔保機構及其它擔保機構提供個案業務再擔保服務。
再擔保方式主要採用固定比例再擔保、溢額再擔保和聯合再擔保三種。
固定比例再擔保是由擔保人和再擔保人約定,對在一定擔保責任限額內的業務,擔保人將全部同類擔保業務都按約定的同一比例向再擔保人進行再擔保,每項業務的擔保費和發生的損失,也按雙方約定的比例進行分配和分攤。
溢額再擔保是由擔保人將其超過預定限額的擔保責任向再擔保人進行再擔保,或由擔保人和再擔保人共同對被擔保人擔保,由再擔保人承擔超過擔保人預定限額的擔保責任,對每一項業務的擔保費和發生的損失也按雙方承擔的比例進行分配和分攤。
聯合再擔保是指對於數額較大的或超過擔保人規定擔保能力較多的單項擔保業務,經協商一致,可由省市擔保機構共同與被擔保人簽定委託保證協議,共同與銀行簽定保證合同,雙方按各自承擔責任的比例承擔相應的權利和義務。
參考資料:擔保-網路
6. 銀行金融機構能否作為擔保人
根據擔保法的規定,具有代為清償債務能力的法人就可以做保證人。銀行金融機回構能作為擔保人答。
同時對金融機構做擔保人附帶了一項要求即:不能被強令作擔保。
參考:
《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第七條 具有代為清償債務能力的法人、其他組織或者公民,可以作保證人。
第十條 企業法人的分支機構、職能部門不得為保證人。
企業法人的分支機構有法人書面授權的,可以在授權范圍內提供保證。
第十一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強令銀行等金融機構或者企業為他人提供保證;銀行等金融機構或者企業對強令其為他人提供保證的行為,有權拒絕。
7. 債權債務關系中,銀行等金融機構可否擔任保證人
趙紅燕律師趙紅燕律師解答:
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債權債務關系中,銀行等金融機構專可否擔任保證人」屬這個問題。
一、有的認為,銀行等金融機構和國家機關一樣,不得擔任保證人。
因為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資金,一方面來自中央銀行的貸款或國家的撥款,另一方面來自公眾存款,只能按照國家的金融法規開展金融業務,不能承擔保證責任;
再加上《擔保法》規定,銀行等金融機構對強令為他人提供保證的行為,有權拒絕。
故銀行等金融機構不能擔任保證入。
二、我們認為,中央銀行不能擔任保證人,其餘的各專業銀行均可擔任保證人,理由是:《擔保法》雖規定銀行等金融機構對強令其提供保證的行為有權拒絕,但並沒有對其自願性的保證作禁止性的規定;
各專業銀行已逐步成為商業銀行,是吸收存款、發放貸款、辦理結算的企業法人,並以其全部法人財產獨立承擔民事責任。
根據《擔保法》第七條的規定,可以作保證人《商業銀行法》第三條規定,商業銀行可以經營下列部分或全部業務:提供信用證服務及擔保。
8. 銀行金融機構能否作為擔保人
根據擔保法的來規定,具自有代為清償債務能力的法人就可以做保證人。銀行金融機構能作為擔保人。
同時對金融機構做擔保人附帶了一項要求即:不能被強令作擔保。
參考:
《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第七條 具有代為清償債務能力的法人、其他組織或者公民,可以作保證人。
第十條 企業法人的分支機構、職能部門不得為保證人。
企業法人的分支機構有法人書面授權的,可以在授權范圍內提供保證。
第十一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強令銀行等金融機構或者企業為他人提供保證;銀行等金融機構或者企業對強令其為他人提供保證的行為,有權拒絕。
9. 外商獨資企業是否可以為個人擔保
1、對外擔保的相關概念(1)對外擔保根據《境內機構對外擔保管理辦法》(下稱《辦法》)第二條規定,對外擔保,是指中國境內機構(境內外資金融機構除外,以下簡稱擔保人)以保函、備用信用證、本票、匯票等形式出具對外保證,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下稱《擔保法》)中第三十四條規定的財產對外抵押或者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第四章第一節規定的動產對外質押和第二節第七十五條規定的權利對外質押,向中國境外機構或者境內的外資金融機構(債權人或者受益人,以下稱債權人)承諾,當債務人(以下稱被擔保人)未按照合同約定償付債務時,由擔保人履行償付義務。(2)對外擔保當事人根據《境內機構對外擔保管理辦法實施細則》(下稱《辦法細則》)第六條規定,對外擔保當事人包括擔保人、被擔保人、受益人。擔保人是指符合《辦法》第四條規定的境內具有法人資格的,或者經法人授權的機構,包括中資金融機構、內資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不包括境內外資金融機構。其中,對外保證項下的擔保人為保證人;對外抵押項下的擔保人為抵押人;對外質押項下的擔保人為出質人。被擔保人是指境內內資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和境內機構在境外注冊的全資附屬企業及中方參股的企業。受益人是指中國境外機構以及境內的外資金融機構。其中,對外保證項下的受益人為債權人;對外抵押項下的受益人為抵押權人;對外質押項下的受益人為質權人。2、根據相關法規,結合本類案例,涉及以下法律問題:(1)當事人是否適格根據《辦法細則》第六條規定,本類案例中的擔保人和受益人主體資格均沒問題。被擔保人則應當是境內內資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和境內機構在境外注冊的全資附屬企業及中方參股的企業。而本類案例中的被擔保人是境外機構,似乎不符合規定。這也是有個別地區外匯管理部門認為不符合受理規定的理由所在。應當說,這一認定是片面的。《辦法細則》第四十七條規定,以下擔保適用本細則:(一)對外反擔保;(二)擔保人為境外機構向境內債權人提供的擔保;(三)擔保人為境外機構向開辦離岸銀行業務的境內金融機構融資所提供的擔保。本類案例應當屬於該條第(三)項的情形。即,本類案例中的受益人實際上屬於開辦離岸銀行業務的境內金融機構,因此應當適用《辦法細則》辦理對外擔保業務。(2)需要符合哪些具體規定如前列明,對外擔保業務涉及多項法規。首先,既然涉及擔保,應當符合《擔保法》及《擔保法司法解釋》的一般規定。其次,由於涉及對外擔保,應當符合外匯管理的規定。《辦法細則》第三條規定,對外擔保應當經外匯局批准,本細則另有限定的除外。第八條規定,外商獨資企業可以自行提供對外擔保,無需得到外匯局逐筆批准。《辦法》第十四條規定,擔保人提供對外擔保後,應當到所在地的外匯局辦理擔保登記手續。因此外商獨資企業可以自行對外擔保,但應辦理對外擔保登記。同時,對於外商獨資企業對外擔保也有相應限制。《辦法》第七條、第八條規定,外商獨資企業不得為經營虧損的企業提供擔保,不得為外商投資企業的注冊資本提供擔保。《辦法》第五條第二款規定,非金融企業法人對外提供的對外擔保余額不得超過其凈資產的50%,並不得超過其上年外匯收入。上述規定也是外匯管理部門受理對外擔保登記後主要的審核條件。第三,外商獨資企業對外擔保涉及《外資企業法》及《外資企業法實施細則》(下稱《外資細則》)等規范和約束。根據《外資細則》第24條的規定,外資企業將其財產或者權益對外抵押、轉讓,須經審批機關批准並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備案。這一規定亦構成了對外擔保業務辦理中的前置審批和備案要求。同時,按照外經貿部在《關於對外資企業將其財產或者權益對外抵押問題的答復》中對《外資企業法實施細則》第24條規定做出的進一步解釋,外商獨資企業提供對外擔保,應滿足投資者按照企業章程規定如期繳付出資以及抵押期限不超過企業經營期限等條件。亦明確了對外擔保審批的實質內容。最後,對外擔保涉及股權質押或土地、房產抵押的,還應符合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股權質押登記或國土房產管理部門抵押登記的一般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