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投資 > 國內與國際金融市場

國內與國際金融市場

發布時間:2021-02-24 21:01:47

⑴ 中國資本市場與國際金融市場持續「親密接觸」了嗎

2017年6月21日,明晟公司宣布將A股納入MSCI指數,預計可吸引170至180億美元投入A股市場。A股納入MSCI指數是順應國內際容投資者需求的必然之舉,體現了國際投資者對我國經濟發展穩中向好、結構優化升級、國際競爭力提升的信心。

A股納入MSCI指數的成功並不是偶然。無論QFII、RQFII、滬港通、深港通,抑或是正在研究中的滬倫通,中國資本市場正在國際化的道路上堅定前行。到2017年7月底,共有311家境外機構獲得QFII資格,獲批額度933億美元;222家境外機構獲得RQFII資格,獲批額度5842億元。

⑵ 中國與國際金融業的發展

經濟全球化與金融國際化 中國金融業發展和改革(下)

編者按: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都離不開金融改革與創新。金文撰寫的《經濟全球化與金融國際化》一文,從歷史的角度,全面闡述了金融業的起源發展,以及在經濟全球化與金融國際化的大趨勢之下,金融創新與經濟發展的內在關系,讀後引人深思。人民網天津視窗將持續報道該文章。以下為在《新金融觀察》第三十八期上刊載的「二十二、中國金融業發展和改革(下)」部分:

新中國成立後,建立了與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的集中、統一、單一的金融體系,中國人民銀行集管理職能與運營責任於一身,負責貨幣管理和信貸運營。除此之外,沒有信貸市場、保險市場和資本市場,也沒有建立人民幣價格市場化和國際化的貨幣體系。改革開放以後,國家發揮金融現代經濟核心作用,支持金融業與實體經濟共同發展,支持金融深化改革和對外開放,對銀行業、保險業和證券業實施分業監管,積極發展信貸市場、保險市場和資本市場,金融業發展和金融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在為實體經濟服務中得到持續發展。

獨立統一的貨幣體系建設

新中國高度重視貨幣體系建設。統一發行人民幣,迅速完成幣制改革,確立人民幣作為獨立的統一的國家貨幣地位;合理確定本幣價格及其利率水平,合理確定外匯價格及其匯率水平;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逐步開發人民幣的貨幣職能;根據國家發展和國際分工需要,積極發揮人民幣的重要作用,對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提高中國國際地位、維護國家和平統一起到了重要作用。

人民幣發行及幣制改革。人民幣(RMB)是中國法定貨幣,為紙幣本位制貨幣,沒有法定的含金量,執行價值尺度、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等職能。中國人民銀行是人民幣主管機關。1948年12月1日開始發行的第一套人民幣,主幣共有12種面額,包括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200元、500元、1000元、5000元、10000元和50000元。人民幣取代國民政府發行的各種貨幣,以及外國銀行發行的各種外國貨幣,結束了舊中國長期存在的幣制混亂歷史,對人民解放戰爭勝利和恢復發展經濟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新中國成立初期,國民政府統治時期遺留的惡性通貨膨脹問題尚未根除,戰後物質極度匱乏,導致物價節節上漲,第一套人民幣沿用了面額巨大的主幣幣值設計。1955年,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初步勝利,物價趨於穩定,財經狀況好轉,當年3月1日開始發行第二套人民幣,並根據經濟發展要求進行貨幣改革。主幣改為1元、2元、3元、5元和10元共5種面額,以1元兌10000元的比價,發行新幣並回收舊幣,5月15日停止流通第一套人民幣。第二套人民幣發行及同時實施的幣制改革,奠定了新中國獨立、統一、穩定的貨幣制度基礎,對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國人民銀行於1962年4月20日發行第三套人民幣,1987年4月27日發行第四套人民幣,1999年10月1日發行第五套人民幣,建立了中國獨立統一的人民幣貨幣體系。

人民幣匯率制度發展。新中國成立起至改革開放前,人民幣匯率制度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第一階段,1949年到1955年的浮動匯率制度。中國人民銀行在統一發行人民幣的基礎上,於1949年1月18日在天津首次公布人民幣匯率,建立了以本幣和利率為基礎的外匯和匯率體系。人民幣是紙幣本位貨幣,與當時美元世界貨幣的金匯兌本位制沒有直接聯系,因此不能按照貨幣的黃金平價確定人民幣價值及其匯率,只能採用物價對比法換算人民幣的匯率。新中國成立初期通貨膨脹嚴重,人民幣兌1美元的匯率,由1949年1月18日的80元(第一套人民幣),調至1950年3月13日的42000元(第一套人民幣),再調至1952年12月的26170元(第一套人民幣)。這一時期,中國對外貿易數量很少,對外貿易主體是私營企業。第二階段,1955年到1972年的固定匯率制度。生產資料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後,對外貿易主體改為國營企業,主要產品和貿易價格納入國家計劃,國家參照各國本幣的匯率,確定人民幣匯率,並使之與物價脫鉤。1956年和1972年兩個時點人民幣兌1美元的匯率,分別為2.46元(幣制改革後的新幣,下同)和2.24元。第三階段,1973年至1980年的一攬子貨幣加權平均制度。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後,又發生了嚴重的國際石油危機,很多國家將固定匯率制改為浮動匯率制,人民幣匯率頻繁調整,並改用一攬子貨幣加權平均的匯價,作為人民幣匯價調整變動的依據。人民幣兌1美元的匯率,由1973年的1.98元變為1980年的1.49元。自新中國成立起至1980年,中國主要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對內高度集權,對外高度封閉,國際貿易總量很小,國家外匯儲備很少,適時改革人民幣匯率形成制度,不斷調整人民幣匯率,促進了國民經濟和國際貿易發展。

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改革開放之後至1996年之前,國家對匯率制度進行了幾次改革。第一階段,1980年到1984年的雙重匯率制度。1979年,中國推行外貿管理體制改革,對外貿易由計劃管理改為市場競爭,同時開始實行雙重匯率制度,作為以市場手段管理外匯的制度試驗。國家除規定官方外匯牌價之外,還規定出口結匯和進口用匯指標,以多結匯和少用匯的指標余額,適用於市場外匯價,官方外匯牌價和市場外匯價兌美元的匯率,分別為1.50元和2.80元。第二階段,1985年到1990年重新恢復單一匯率制。推行人民幣雙重匯率制度,對內加重了部分外貿企業政策性虧損,對外造成了國際上的指責和非議。1985年1月,國家取消雙重匯率制度,重新恢復單一匯率制,人民幣兌1美元的匯率定為2.80元。但此前實行的雙重匯率制度已經打開了市場外匯價的人民幣價格的匯率市場發現機制,重新恢復的單一匯率制不僅未能消除已經形成的市場外匯價,反而加劇了官方外匯牌價與市場外匯價的市差和價差,形成了新的雙重匯率制度。第三階段,1991年到1994年實行匯率並軌制度。1991年,開始實行有管理的人民幣匯率浮動制度,國家參照國際外匯市場情況,對人民幣官方匯率進行適時適度地調整。1994年推行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國家將官方外匯牌價和市場外匯價兌1美元的匯率,由1993年12月31日的5.80元和8.70元,統一定為1994年1月1日的8.70元,建立了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直至2004年年底,人民幣兌1美元的匯率穩定在8.30元左右。

人民幣經常賬戶項目可兌換。1994年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以後,國家進一步深化外匯制度改革,1996年4月開始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匯管理條例》,旨在消除經常賬戶非貿易非經營性交易的匯兌限制,不再限制不以資本轉移為目的的經常性國際交易支付和轉移,不再實行歧視性貨幣安排和多重匯率制度,當年12月1日實現了人民幣經常賬戶項目的可兌換。主要的政策制度措施是:消除因私用匯的匯兌限制,擴大供匯范圍,提高供匯標准,允許中國居民境內的合法資產收益以及駐華機構和來華人員的合法人民幣收入換成外匯匯出;廢除企業外匯留成和外匯上繳制度,由銀行結匯售匯,取消境內的外幣計價結算,廢除外匯券,禁止外幣在境內流通;外商投資企業經常性用匯納入銀行結匯售匯體系,可保留一定比例的外匯收入,允許在華外資銀行和中外合資銀行辦理結套匯等業務,取消經常項目匯兌限制;取消外匯收支指令性計劃,建立外匯交易市場,改進匯率形成機制,國家對外匯和國際收支進行宏觀調控,增加人民幣匯率彈性,提高匯率生成機制的市場化程度。中國在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後,繼續調整完善國際收支和人民幣匯率政策,包括降低出口產品退稅平均稅率,支持企業在國外投資;國際金融機構可在國內發行人民幣債券,跨國公司可以集中操作外匯資源;提高個人出國(境)換匯限額,移民和非居民的國內資產可以兌換外匯出境;放寬外匯賬戶開戶和外匯賬戶限額管理,推行經常賬戶項目可兌換便利化等。

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2005年7月21日,中國實施人民幣匯率改革。第一,建立人民幣匯率市場形成機制。根據中國貿易順差程度和企業國際貿易適應能力,確定人民幣匯率升值2%,人民幣兌1美元的匯率為8.11元,同時調高境內商業銀行美元、港幣小額外幣存款利率上限。每日銀行間外匯市場的交易價格,人民幣兌美元的交易價格在中間價的千分之三內浮動,人民幣兌其他貨幣的交易價格在中間價的一定幅度內浮動。第二,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參照國際外匯市場主要貨幣匯率,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形成更富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機制,降低人民幣匯率的波動性。中國實施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要建立人民幣價格的市場形成機制,增強匯率等經濟杠桿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理順外匯供求關系,健全國際收支調節機制,為推進資本賬戶可兌換和人民幣國際化提供政策支持。自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開始至2011年4月29日,經歷了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人民幣兌1美元的匯率由8.30元降到了6.49元,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累計升值率超過25%;中國的外匯儲備由8189億美元增加到30446億美元。

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制度。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是以人民幣報關並以人民幣結算的進出口貿易結算業務,包括進出口信用證、托收和匯款等結算方式。2009年7月先在上海等五個城市試點,2010年6月擴大到20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試點,試點地區進出口量佔全國進出口總量的90%。試點地區累計辦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2010年為5063億元,2011年1季度達到3603億元。建立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制度,增加了國際結算的貨幣幣種選擇,降低外匯匯率風險,減少國際貿易交易成本,適應居民和非居民以人民幣作為國際結算貨幣的實際需求;以人民幣作為國際結算貨幣,使之形成了以交易為基礎的價格,增加了人民幣價格市場形成機制的參照標准,促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調整和完善;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提升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促進中國金融業的發展與開放,增強中國在國際市場上的金融資源配置能力

⑶ 資本市場發展與國際金融之間的關系

國際金融市場與國內金融市場的區別主要有:
(1)市場運作境界不一:

國內金融市場的活動領域局限於一國領土內,市場的參與者限於本國居民,而國際金融市場的活動領域則超越國界,其參與者涉及境外居民或多國居民。
(2)市場業務活動不一:
國內金融市場的業務活動一般不用外匯,也不必通過外匯市場進行;而國際金融市場的業務活動必然涉及到外匯交易活動,而且要通過外匯市場進行,外匯市場是國際金融市場的中心市場之一。
(3)市場管製程度不一:
國內金融市場必須受到貨幣當局的直接干預(含暗地干預),市場運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行政力量的左右;而發達的國際金融市場則基本不受所在國金融當局的管制,市場運行一般很少受到干預,甚至完全不幹預。
國際金融市場與國內金融市場的聯系表現:
(1)國內金融市場是國際金融市場得以發展的基礎:
世界上一些主要的國際金融市場,都是在原先國內金融市場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這些國際金融市場中的金融機構、銀行制度以及涉外業務與國內金融市場都有著密切的聯系。
(2)國內金融市場的貨幣資金運動與國際金融市場的貨幣資金運動互為影響:
國內金融市場的利率發生變動,會通過各種方式影響到國際金融市場上利率的變化,國內金融市場上貨幣流通發生變化成幣值變動,也同樣會影響國際金融市場上匯率的變動。
(3)國內金融市場上的某些大型雲掌財經機構,同樣也是國際金融市場運作的主要參與者:
國際金融市場是隨著國際經濟交易的發展與擴大而產生與發展的,依託國內金融市場發展,相輔相成,聯系緊密

⑷ 國內金融與國外金融的區別

1、內容不同:

國內所說的金融是指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指的是貨幣銀行學(money and banking)。它在計劃經濟時期就有,是當時的金融學的主要內容。人民銀行說我們是搞金融的,意思是搞貨幣銀行。第二部分指的是國際金融(international finance),研究的是國際收支、匯率等問題。

國外稱為finance的包括以下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是corporate finance,即公司金融。在計劃經濟下它被稱為公司財務。第二部分是資產定價(asset pricing),它是對證券市場里不同金融工具和其衍生物價格的研究。

2、領域不同:

國內金融屬於宏觀經濟學、貨幣經濟學和國際經濟學這些領域。

國外說的finance(金融),一定指的是微觀金融。在美國,貨幣銀行和國際金融通常設在經濟系,而公司金融和資產定價通常設在管理(商)學院。經濟系也會有一些研究公司金融的教授,因為這一領域與微觀經濟學,特別是產權和激勵理論,有密切關系。

(4)國內與國際金融市場擴展閱讀:

國際金融專業課程設置

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統計、金融市場與機構、財務會計、管理會計、國際商業基礎、國際金融、國際結算、管理信息系統、合同法、商業法、稅務籌劃、保險學、財務報表、投資分析與管理、管理學、市場營銷學和英語強化課程。

國際金融專業就業前景

國際和國內銀行、證券、保險、基金期貨信託、投資等金融機構,會計師事務所、評估師事務所和稅務師事務所等專業服務機構,各類工商業機構的財務和投資部門以及政府行政管理部門等。

⑸ 國際金融市場的區別與聯系

1.國際金融市場與國內金融市場的區別主要有:
(1)市場運作境界不一。
國內金融市場的活動領域局限於一國領土內,市場的參與者限於本國居民,而國際金融市場的活動領域則超越國界,其參與者涉及境外居民或多國居民。
(2)市場業務活動不一。
國內金融市場的業務活動一般不用外匯,也不必通過外匯市場進行;而國際金融市場的業務活動必然涉及到外匯交易活動,而且要通過外匯市場進行,外匯市場是國際金融市場的中心市場之一。
(3)市場管製程度不一。
國內金融市場必須受到貨幣當局的直接干預(含暗地干預),市場運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行政力量的左右;而發達的國際金融市場則基本不受所在國金融當局的管制,市場運行一般很少受到干預,甚至完全不幹預。
2.國際金融市場與國內金融市場的聯系表現:
(1)國內金融市場是國際金融市場得以發展的基礎。
世界上一些主要的國際金融市場,都是在原先國內金融市場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這些國際金融市場中的金融機構、銀行制度以及涉外業務與國內金融市場都有著密切的聯系。
(2)國內金融市場的貨幣資金運動與國際金融市場的貨幣資金運動互為影響。
國內金融市場的利率發生變動,會通過各種方式影響到國際金融市場上利率的變化,國內金融市場上貨幣流通發生變化成幣值變動,也同樣會影響國際金融市場上匯率的變動。
(3)國內金融市場上的某些大型金融機構,同樣也是國際金融市場運作的主要參與者。

⑹ 國際金融市場3000字

簡介

國際金融市場(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s)
在國際領域中,國際金融市場顯得十分重要,商品與勞務的國際性轉移,資本的國際性轉移、黃金輸出入、外匯的買賣以至於國際貨幣體系運轉等各方面的國際經濟交 往都離不開國際金融市場,國際金融市場上新的融資手段、投資機會和投資方式層出不窮,金融活動也凌駕於傳統的實質經濟之上,成為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主導因 素。

含義

狹義
國際間長短期資金借貸的場所。
廣義
指從事各種國際金融業務活動的場所。此種活動包括居民與非居民之間或非居民與非居民之間,一般指的概念是指廣義概念。例如:有短期資金市場、長期資金市場、外匯市場、黃金交易市場等。
功能

國際金融市場是指國際間的資金融通與資金交易的市場。
功能:市場機製作用;保障作用;國際結算中心的作用;調節國際收支的作用;提供經濟發展所需資金的作用。
模式:自然演進型和人工創造型。
發展

產生
1.國際交往增加,以貨幣為媒介的國際間貿易發展,在信用不發達的中世紀產生了鑄幣兌換業。

美國證券交易市場
2.交往發展,信用產生與發展,產生了國際間借貸,迅速擴大集中產生了象倫敦、紐約等大的國際金融中心
實質
在二戰前,各國的金融市場、金融中心實質上是市場,即市場的延伸,表現為資本的輸出,即使象倫敦國際金融中心,非英國人可以在市場上發債券籌集資金,這一點是國際性的,當然此市場受到金融法規、法律、法令管轄,不能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國際金融市場,為傳統的國際金融市場,也稱在岸國際金融市場(On shore Financial Market)。
歷程
1.一戰前。英國工業革命最早(19世紀初,19世紀30年代完成工業革命),經濟較早較快地得到發展,對外擴張從海外殖民地掠奪了大量巨額利潤,資金實力雄厚,GBP逐漸成為世界主要結算貨幣,成為貨幣霸主,倫敦率先發展為國際金融中心。
2.二次大戰。英國參與了戰爭,經濟力量大為削弱,加之許多殖民地國家獨立和世界的殖民者的爭奪瓜分,而美國未參與戰爭,發了戰爭財,實力猛增,美元逐步取代英鎊,瑞士作為中立國,經濟、貨幣都較穩定,逐漸形成了紐約、蘇黎世、倫敦三大國際金融中心。
3.戰後各國經濟恢復和快速發展,形成了法蘭克福、盧森堡、日本、亞太地區等國際金融中心,特別是日本的迅速崛起,東京成為繼倫敦、紐約之後的三大國際金融中心。
市場的劃分

國際金融市場可以按照不同的分類方法來劃分。
(一)按性質不同:
傳統國際金融市場:從事市場所在國貨幣的國際信貸和國際債券業務,交易主要發生在市場所在國的居民與非居民之間,並受市場所在國政府的金融法律法規管轄。
離岸金融市場:其交易涉及所有可自由兌換的貨幣,大部分交易是在市場所在國的非居民之間進行的,業務活動也不受任何國家金融體系規章制度的管轄。
(二)按資金融通期限的長短劃分:
國際貨幣市場:指資金借貸期在1年以內(含1年)的交易市場,或稱短期資金市場。
國際資本市場:指資金借貸期在1年以上的中長期信貸或證券發行,或稱長期資金市場。
(三)按經營業務的種類劃分:
國際資金市場:是狹義上的國際金融市場,即國際間的資金借貸市場,按照借貸期限長短由可劃分為短期信貸市場和長期信貸市場。
國際外匯市場:由各類外匯提供者和需求者組成的,進行外匯買賣,外匯資金調撥,外匯資金清算等活動的場所。主要業務包括外匯的即期交易,遠期交易,期貨交易和期權交易。倫敦是世界最大的外匯交易中心,世界上比較重要的外匯交易市場還包括紐約、蘇黎世、法蘭克福、東京和新加坡。
證券市場:是股票,公司債券,和政府債券等有價證券發行和交易的市場,長期資本投資人和需求者之間的有效中介,是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
國際黃金市場:指專門從事黃金交易買賣的市場。
(四)按金融資產交割的方式不同:
現貨市場:指現貨交易活動及場所的總和。
期貨市場:主要交易類型有外國貨幣期貨、利率期貨、股指期貨和貴金屬期貨等。
期權市場:是投資者進行期權交易的場所。

2內容

(1)國際貨幣市場
(2)國際資本市場
(3)國際外匯市場
(4)國際黃金市場
(5)國際租賃市場

3特點

(1)無形市場,一般無固定場所,也有有形市場。
(2)機構眾多,復雜(銀行、金融機構),世界范圍。
(3)通過現代化電訊網路開展業務。

4形成條件

1.政局穩定。這是最基本條件。
2.有較強的國際經濟活力。對外開放,貿易具有一定規模,對外經濟交往活躍。
3.外匯管制少,基本上實現自由外匯制度,管理很松,征低稅或免徵稅,貨幣政策、財政政策較松,較優惠。
4.國內發達的金融市場。機構、信用、體制、設施、通訊。
5.地理位置好,交通便利,通訊設施完善。
6.國際金融人才。高素質能提供高效率服務。

5市場作用

1.大規模的國際資金的運用、調撥,合理高效地進行配置調節。生產和資本國際化。
2.調節各國國際收支。①匯率自動調節;②國際儲備動用;③金融市場上借貸籌措資金,維護一國國際收支。
3.暢通國際融資渠道,能使一些國家;產順利地獲得經濟發展所需資金。聯邦德國和日本的興起就依賴歐洲貨幣市場;亞洲貨幣市場對亞太地區經濟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4.銀行業務國際化。跨國銀行,各國銀行通過市場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在國際間建立了良好信用關系。
資金餘缺的調配,極大地推動了第三世界經濟發展,從而使整個世界煥然一新。
當然也會產生消極影響,游資的沖擊,危機傳播,投機存在帶來了諸多不安。

6風險

國際金融市場風險主要由國際金融投資者主觀預期、投資交易成本、投資者的投機行為和一個國家本身的金融市場狀況等因素引起,這些因素的變化內在地使國際金融市場失去均衡,導致國際金融資本流動變化無常,如果資本流出流入國家沒有防範能力,就極易產生金融風險。

國際金融市場:交易頻繁
國際金融市場的活動一般由外匯交易商和金融投資者充當主體。無論是套利保值還是投機,都是以匯率和利率的預期為基礎。「外匯交易商制訂買賣外匯的決策奠基於他們的匯率預期,而匯率預期又取決於他們對匯率趨勢相關的政治、經濟的掌握。」各交易商和投資者對未來匯率或利率的預期是一個博弈的過程,對匯率和利率預期的差異直接導致國際資本流動的大幅波動。
按現代經濟學的觀點,預期均衡是指合理預期和預測。即是對所有可得的、與變數的未來發展趨勢有關的信息所作出的預期和預測。只要市場參與者都能根據自己所能得到的、與變數的未來發展趨勢有關的信息來進行預測,那麼最終結果必然是與從市場角度得到的信息相一致,達到預期均衡。所以,只要投資者或投機商發現市場的實際情況與他們的合理預期有差異,他們就會改變其定價策略,利用市場差價獲利。各投資者主觀預期的差異可以內生地擴大或縮小資本流動的波動性。
國際金融投機主體經常以各種基金的合法身份出現,其資金具體表現為國際游資(HOTMONEY),投機行為的主要目的是利用非正常的投機手段,獲得正常投資收益以外的資本利益。當投機基金非常龐大,達到對特定的匯市形成和匯率趨勢基本控制的程度時,投機行為就會給金融市場產生直接沖擊,導致一國金融市場風險的產生。
投機行為的基本特徵是,市場參與者在預測到經濟政策或諸如匯率和利率等經濟變數不能維持時,突然進行大幅度的資產重組,「投機性沖擊是在市場預測經濟政策不一致時所作出的理性反應」,「不一定要將投機性沖擊視為市場的反常行為,相反,它被看作是競爭性市場在預測到經濟政策的不連續性後的典型反應」。
在投機活動的形成過程中,存在下列因果關系:基本經濟因素的錯位程度、收支衡的頻率和嚴重性引起資本流量的增加,資本流量的增中引起投機活動量的增加。伴隨著資本流量的增長,外匯需求規模擴大,不穩定性出現增強,發生動盪的事件的可能性也會增加。如果外匯具有作為一種理想資產的特徵的話,那麼,隨著外匯價格越來越大的波動,從中投機的機會也將增加,只要投機主體存在,就會引起投機活動量的增加。
投機活動量對國際金融市場產生三個效應:第一,投機活動量的上升直接導致外匯需求規模和不穩定性的上升,金融動盪增加;第二,投機活動量的增加造成匯率沒有穩定點或者基本走勢不能獨立於投機影響的狀態;第三,金融機構在外匯交易活動中的投機行為大大增加。與傳統銀行業務獲利性減少相聯系,投機活動量的增加使金融機構的外匯業務重點越來越傾向於貨幣投機,隨此重心的轉移,外匯市場的任何波動更有可能引起投機性的買進和賣出,使金融市場的波動更加復雜化。

7區別與聯系

1.國際金融市場與國內金融市場的區別主要有:
(1)市場運作境界不一。
國內金融市場的活動領域局限於一國領土內,市場的參與者限於本國居民,而國際金融市場的活動領域則超越國界,其參與者涉及境外居民或多國居民。
(2)市場業務活動不一。
國內金融市場的業務活動一般不用外匯,也不必通過外匯市場進行;而國際金融市場的業務活動必然涉及到外匯交易活動,而且要通過外匯市場進行,外匯市場是國際金融市場的中心市場之一。
(3)市場管製程度不一。
國內金融市場必須受到貨幣當局的直接干預(含暗地干預),市場運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行政力量的左右;而發達的國際金融市場則基本不受所在國金融當局的管制,市場運行一般很少受到干預,甚至完全不幹預。
2.國際金融市場與國內金融市場的聯系表現:
(1)國內金融市場是國際金融市場得以發展的基礎。
世界上一些主要的國際金融市場,都是在原先國內金融市場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這些國際金融市場中的金融機構、銀行制度以及涉外業務與國內金融市場都有著密切的聯系。
(2)國內金融市場的貨幣資金運動與國際金融市場的貨幣資金運動互為影響。
國內金融市場的利率發生變動,會通過各種方式影響到國際金融市場上利率的變化,國內金融市場上貨幣流通發生變化成幣值變動,也同樣會影響國際金融市場上匯率的變動。
(3)國內金融市場上的某些大型金融機構,同樣也是國際金融市場運作的主要參與者。

8發展

國際金融市場是隨著國際經濟交易的發展與擴大而產生與發展的。它從最早的國際清算中心,到最早的國際金融市場,直至今天極具特色的歐洲貨幣市場等,歷經了幾個世紀的發展過程。
1.國際金融市場的萌芽
2.最早的國際金融市場
3.二次大戰後的國際金融市場

liugendong摘自:網路

⑺ 金融市場的國際、國內的劃分

1、2屬於國內金融市場(因為交易主體都是國內機構)
3、4屬於國際金融市場(交易主體有一方不是國內機構)
5、6屬於離岸金融市場(和歐洲貨幣市場區別不大,資金的供求雙方都不是本國居民)

⑻ 國際金融市場與國內金融市場之間有何區別與聯系

國際金融市場與國內金融市場的區別主要有:
(1)市場運作境界不一:

國內金融市場的活動領域局限於一國領土內,市場的參與者限於本國居民,而國際金融市場的活動領域則超越國界,其參與者涉及境外居民或多國居民。
(2)市場業務活動不一:
國內金融市場的業務活動一般不用外匯,也不必通過外匯市場進行;而國際金融市場的業務活動必然涉及到外匯交易活動,而且要通過外匯市場進行,外匯市場是國際金融市場的中心市場之一。
(3)市場管製程度不一:
國內金融市場必須受到貨幣當局的直接干預(含暗地干預),市場運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行政力量的左右;而發達的國際金融市場則基本不受所在國金融當局的管制,市場運行一般很少受到干預,甚至完全不幹預。
國際金融市場與國內金融市場的聯系表現:
(1)國內金融市場是國際金融市場得以發展的基礎:
世界上一些主要的國際金融市場,都是在原先國內金融市場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這些國際金融市場中的金融機構、銀行制度以及涉外業務與國內金融市場都有著密切的聯系。
(2)國內金融市場的貨幣資金運動與國際金融市場的貨幣資金運動互為影響:
國內金融市場的利率發生變動,會通過各種方式影響到國際金融市場上利率的變化,國內金融市場上貨幣流通發生變化成幣值變動,也同樣會影響國際金融市場上匯率的變動。
(3)國內金融市場上的某些大型金融機構,同樣也是國際金融市場運作的主要參與者:
國際金融市場是隨著國際經濟交易的發展與擴大而產生與發展的,依託國內金融市場發展,相輔相成,聯系緊密
參考國際金融市場:http://ke..com/link?url=_VBQ6W48xe5oSm42HrlIo7Dra

⑼ 境內和境外金融市場的區別

國際金復融市場與國內金融市場的區別制主要有:
(1)市場運作境界不一。
國內金融市場的活動領域局限於一國領土內,市場的參與者限於本國居民,而國際金融市場的活動領域則超越國界,其參與者涉及境外居民或多國居民。
(2)市場業務活動不一。
國內金融市場的業務活動一般不用外匯,也不必通過外匯市場進行;而國際金融市場的業務活動必然涉及到外匯交易活動,而且要通過外匯市場進行,外匯市場是國際金融市場的中心市場之一。
(3)市場管製程度不一。
國內金融市場必須受到貨幣當局的直接干預(含暗地干預),市場運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行政力量的左右;而發達的國際金融市場則基本不受所在國金融當局的管制,市場運行一般很少受到干預,甚至完全不幹預。

閱讀全文

與國內與國際金融市場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招商e貸款額度 瀏覽:469
股票量價齊跌說明什麼 瀏覽:368
方正重組理財 瀏覽:392
過戶多久拿到監管資金 瀏覽:977
近期的理財詐騙公司 瀏覽:721
260108基金今天凈 瀏覽:647
貸款提車上路需要多久 瀏覽:383
證券咨詢公司的投資顧問 瀏覽:382
杭州南海成長股權基金 瀏覽:373
合肥鑫匯金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瀏覽:671
基金控庄的股有什麼特點 瀏覽:958
醫院股權融資 瀏覽:245
信託產品圖片 瀏覽:201
中原高速03月07日資金揭秘 瀏覽:515
怎麼買萬達股票 瀏覽:306
湖南源匯信託 瀏覽:891
汽車融資網站 瀏覽:747
外匯價1美元人民幣 瀏覽:649
方正科技股票價格 瀏覽:802
景順長城動力混合基金凈值 瀏覽: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