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在計算股票市盈率時是否應該將利潤表中的「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納入計算公式中,請說說你的看法,
市盈率=股價÷每股盈利
每股盈利=凈利潤÷總股數
凈利潤=利潤總額-所得稅費用
利潤總額=營業利潤+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
所以,應該將利潤表中的「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納入計算公式中
Ⅱ 企業為什麼要做套期保值
我們知道做企業遇到的風險很多,總體歸為兩類,一類為系統性風險,是指風險的產生與形成不能由風險承擔者所控制的風險,系統性風險又分為兩類,一類是宏觀環境變化的風險,這類可分為不可抗力的自然因素變動的風險,以及由於政治因素、經濟因素和社會因素等變化的風險,這些因素的變動,是企業管理者不能左右的,如異常惡劣的自然災害及一個國家政局的動盪等等。另一類系統性風險是政策性風險,管理當局根據市場發展的特定階段通過制定、頒布、實施政策加強對市場的宏觀管理。政策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管理當局對行業的認識、經驗與成熟程度,因此政策的實施、變動帶有很大的主觀性,如果政策不合理,政策變動過頻或者政策發布缺乏透明度等,都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對市場的相關主體直接或間接的產生影響,造成不可預期的損失,進而引發風險。
另一類為非系統性風險,非系統性風險我們也可以把它叫做市場風險,是指通過企業相關主體採取措施,可以控制或管理的風險。包括信用風險、運行風險、技術風險、財務風險、法律風險等。其中運行風險又包括投資風險、經濟合同風險、產品市場(價格)風險、采購與存貨風險、債務風險、擔保風險、匯率風險等等。
企業的合理利潤是企業抵抗市場風險有效保證,是一個企業平穩運行的前提條件。當企業的利潤得不到保障時,企業的現金流、融資還貸能力、信譽、員工的工資福利、采購計劃、營銷策劃……等等都沒法保證,企業各個環節的每一個節點不確定因素都可能會對企業的運行造成影響。08年金融危機很多企業受到很大的沖擊,有的企業甚至因此倒閉,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生產資料價格大幅波動,企業的合理利潤得不到有效保證,企業資金流斷裂造成的。
套期保值英文叫做Hedging,也可翻譯為對沖,其核心為對沖市場風險,保證企業合理利潤。企業可以通過套期保值規避因產品或原材料價格大幅波動引發的部分運行風險和財務風險。
下圖是某企業做套保前與套保後利潤曲線:
1、確定采購成本,保證企業利潤。供貨方已經跟需求方簽訂好現貨供貨合同,將來交貨,但供貨方此時尚無需購進合同所需材料,為避免日後購進原材料時價格上漲,通過期貨買入相關原材料鎖定利潤。
2、確定銷售價格,保證企業利潤。生產企業已經簽訂采購原材料合同,通過期貨賣出企業相關成品材料,鎖定生產利潤。
3、保證企業預算不超標
A、企業招投標時通過期貨做相關原材料做預算,制定相關招投標方案,一旦確定中標後通過期貨鎖定相關原材料價格,保證企業利潤。
B、企業做年規劃時參考相關材料期貨價格,制定企業年度計劃和預算,通過期貨保證年度計劃有效執行。
4、行業原料上游企業保證生產利潤。
礦山、農場、化工廠等行業源頭企業通過期貨賣出相關產品,鎖定企業利潤。
5、保證貿易利潤
貿易商簽訂了相關買賣合同,在期貨賣出或買進相關期貨鎖定貿易利潤。
6、調節庫存
A、當認為當前原料價格合理需要增加庫存時,可以通過期貨代替現貨進庫存,通過其杠桿原理提高企業資金利用率,保證企業現金流。
B、當原材料價格下降,企業庫存因生產或其他因素不能減少時,在期貨上賣出避免價格貶值給企業造成損失。
7、融資當現貨企業需要融資時,通過質押保值的期貨倉單,可以得獲得銀行或相關機構較高的融資比例。
8、避免外貿企業匯率損失
外貿型企業在以外幣結算時,可以通過期貨鎖定匯率,避免匯率波動帶來的損失,鎖定訂單利潤。
9、企業的采購或銷售渠道。在某些特定情況下,期貨市場可以是企業采購或銷售另外一個渠道,是現貨采購或銷售的適當補充。10、其他視每個企業的具體情況而定......
Ⅲ 國際大宗商品暴漲,我國該如何應對
我來說下個人的看法。
從全球來看,大宗商品基本上是各種原材料,是工業生產與社會生活的必須品。對於,國際大宗商品來說,只要需求量上來,形成上漲預期,其價格便會節節攀高。
除此之外,世界各國央行若執行量化寬松的政策,也會導致大量資金湧入大宗商品,推動其價格上漲。
大宗商品上漲雖然讓資源輸出國和熱炒資金賺得盆滿缽滿,但對於資源進口國來說,卻是另一番景象: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工廠需要花更多的錢購買原材料,進而導致成品價格上漲,最後,進口國形成物價快速上漲的情況。
綜上所述,是個人關於大宗商品上漲時,我們的應對措施的一些想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Ⅳ 石油石化行業的產業鏈
石油石化產業鏈的構成
石油化工是指以石油和天然氣為原料,生產石油產品和化工產品的整個加工工業,包括原油和天然氣的開採行業和油品的銷售行業,是我國的支柱產業之一。通常可以將石油石化產業分為:石油開采業、石油煉制業、石油化工、化工製品和化肥行業等。
「石油開采」指的是將原油和天然氣從地下采出的過程,並將原油和天然氣分離。「石油煉制」指的是將原油加工成汽油、柴油、煤油、石腦油、重油等油品的過程。「石油化工」指的是,將石油產品和石化中間品加工成石化中間品的過程。
而「化工製品」指的是將石化中間品加工成製品的過程。「化肥行業」指的是將石油產品合成為化肥的過程。每個過程有其自身的功能和特點。具體分類和特點如下:
石油工業包括全球的勘探、開采、煉制、運輸(通常利用油輪和管道運輸)和油品銷售等。石油也是許多化工產品的原料,包括醫葯品、熔劑、化肥和塑料等。該行業通常被分為三個主要部份:上游、中游、下游。通常將中游納入下游之內。
(4)化工廠爆炸對期貨價格的影響擴展閱讀
石化產品價格形成機制
1、價格傳導的過程
鑒於化工領域廣泛存在著「中間體」,而國內又缺少交易「中間體」的現貨市場。因而我國石化終端產品的價格形成過程較為復雜,往往受到上游價格壟斷的影響。
產業鏈圖顯示了石化產業鏈的主要環節,其產業鏈末端產品的價格經由各自產業鏈的加工環節傳導形成。
芳烴亦可來自石油輕餾分的催化重整。石油輕餾分和天然氣經蒸汽轉化、重油經部分氧化可製取合成氣,進而生產合成氨、合成甲醇等。
三烯三烴經與無機產品反應可獲得「中間體」,包括PE、EG、聚乙烯醇、丙烯晴、已內醯胺、對二甲苯等,也就是產合成樹脂、合成橡膠等產品的原料。
通常價格的形成主要受兩種因素主導:一是消費拉動,二是成本推動。在這兩種類型之間,價格傳導的過程和效果也大不相同。
(A)消費拉動型
在消費拉動的情況下,受下游需求增長的影響,價格開始上漲。此時,該加工環節的邊際利潤也隨之增長,進而拉動原材料價格的上漲。這一過程在產業鏈中的每一個加工環節中重復,至傳導至產業鏈的源頭石腦油)。某一環節受到阻礙,特別是在產能遠遠大於產量或者需求的環節。
(B)成本推動型
在成本推動的情況下,產業鏈源頭原材料價格首先上漲,其結果要求將增加的原材料成本轉嫁到該加工環節的產品價格之中。這一過程在產業鏈中的每一個加工環節重復,直至傳導至產業鏈末端的終端產品。不同的是,成本的推動不如需求的拉動那麼順利。
(C)消費萎縮
與上述兩種情況相反的是,消費萎縮和成本下降時的傳導過程。當消費萎縮時產品開始積壓,企業開始減產,導致該加工環節的原材料價格下降。這一過程逐漸向上游傳導,最終迫使產業鏈源頭產品價格回落。該上游產品有可能是其他產業鏈的上游。
(D)成本下降
對於下游企業來說,原材料成本的下降是件好事。不但可以提高加工利潤,還可以降低產品價格,擴大市場。然而,在成本下降的整個傳導過程中,加工企業卻很難應對。面對不斷降價的原材料,無論以何種價格買入,企業都要面臨虧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