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讀<金融的邏輯>讀後感
[讀<金融的邏輯>讀後感]
最近的生活真的有點宅的感覺,整天在家裡面,我對外宣稱我在家看書,居然有100%的人持懷疑的態度,難道是我的生活作風讓人感覺不踏實,或者前科太多劣跡了,讀讀後感。不管各方面的聲音是怎麼樣的,我要負責地告訴每個人,我真的是在看書,除了看看新聞和死神,偶爾也在pplive上看看電影,不過其他的大部分時間還是在看書。
不知不覺中我已經買了十幾本書,在很短的一個月當中,基本上當當網上面近期暢銷的財經類管理類圖書我都買了。當然當中有些圖書確實寫得不怎麼樣,例如《西點軍校》。總體上感覺物超所值吧,就是經濟上面拮據了一些。今天把《金融的邏輯》一口氣給看完了,感觸很大。
於《貨幣戰爭》最大的不同就是,作者陳志武從一種理性思維的角度向我們詮釋了什麼是金融,金融的發展歷程,剖析近代的重大金融事件,對未來的金融市場宏觀的預測,在尊重市場規律的理性前提下,讓一個對金融一點概念性認識都沒有的人輕松地觸及了一個深不可測的「黑洞」。
對於我個人,在沒有看這本書之前,我覺得金融業界是上層人玩的游戲,對股票證券這類金融產品有著一種神秘感和三分敬畏。從這種層面上多少也反映了當代大學生的一種無知,更准確的來說是,我作為一個當代的大學生是多麼的無知,至少我能不能代表相當一部分大學生,這個論斷還需商榷。
什麼是金融?金融就是跨時間和跨空間的價值交換,任何有價值的東西包括一些不動產,「死」的資產,如房產,汽車這些都能通過金融市場的只能將其進行轉換。極大程度上活躍了資本市場。一個國家的資本市場活躍程度極大程度上取決於其金融市場的成熟度。歐美等國之所以經濟發達,原因不僅僅在於他們每年有上億元的軍費開支,也不僅僅在於他們人均的gdp,更重要在於他們有發達的金融市場,在商品市場,資本市場中活躍的金融市場不疑就是經濟的發動機。
以股票為例,股票就是對一件事物未來的估值,也就是說他體現的不是現在的市值,而是未來幾年的市場價值,是一種價值的提前兌現,也就是說微軟本來現在的市場價值沒有那麼多,阿里巴巴、網路等這些都是這樣,沒有股市,恐怕也沒有馬雲、李宏彥這些商業傳奇。或許更准確來說馬雲這些人要締造屬於自己的商業傳奇要經過公司一個漫長的積累,而有了股市,夢想提前兌現了,把一個好的東西未來十年二十年的價值都提前展現出來了,股票的價格是相對的。應該說,在金融市場中,所有的價值都是相對的。
在其他金融類的書當中沒有這通俗的表述過,讓人一下子知道了金融市場的本質,一種跨時間,跨空間的價值轉換,把未來的東西變現,把死的資產的價值變現。使一個市場中可用於交換的東西多了起來,而不是單單靠一種貨幣。
這就是覺得這本書第一點寫得好的地方,讓一個菜鳥知道什麼是金融。
第二點他說到了一個國家的金融市場有多麼重要,為什麼美國的債務經濟能夠持續強勢這么多年呢?
很多讀過貨幣戰爭的人都知道,美國等發達的西方國家,國家都沒有貨幣的發行權的,貨幣的發行權都掌握在私人財團手上,如美聯儲這些精英組織手上。國家的開支只能以國家的稅收和信用做抵押發行政府債券,美聯儲買入後相應地發行一定比率的貨幣量,或者他國來購買,像中國和日本這些外匯大國。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像美國這些大國沒有有效對抗通脹的能力。
但是為什麼負債累累的國家的經濟能有如此迅猛的發展呢?原因有兩點:一個跟西方發達的金融技術和文化背景有關。另外一個就是跟投資回報率有關。
先說第二點吧,再強調一下,在金融的領域所有的價值都是相對的,也就是說資產有可能成為負債,債務也有可能是資產,債務資本不一定不好,關鍵是要看這筆債務的投資回報率,也就是說當這筆債務投資的回報大於債務本身,那麼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增值的,對於整個社會的總資產來說是增值的,只不過是錢在社會上和在政府的手中的區別。在美國,人民很富裕而政府負債連連;在中國,政府非常有錢當時人們貧富差距很大。這就是一個本質的區別。下面舉兩個例子,在05年布希白宮政府財政赤字創歷史新高,來自各個方面的壓力很大,但是那一年很奇怪的是,布希政府並沒有通過增稅和減少政府債券的發行來緩解政府財政壓力和輿論壓力,相反的,一連串的減稅措施出台和增發了美元債券。從這一點就看出了西方人的理財理念,赤字只是表面上的事情,如果通過發行債券融到了資本,用於各種投資和開銷,如果用於投資的那一部分的回報高於政府的債務總額,那麼這次融資就是正面的。也就是說當投資回報率在理性的范圍內,那麼政府的財政赤字又算什麼,只要社會的資產總額是增長的正面的,政府有錢跟民間有錢有什麼區別呢?同時人民的生活水平一定要是增長的,面對輿論壓力,只能是減稅。
事實上證明了一個負債累累的國家在持續的走強,人民越來越富裕,政府的赤字是相對的,國家的債務也是相對的,政府窮了,人民富了,政府的一分一毫開銷只能通過稅收和債券融資的形式,花的是人民的錢,當權者也要非常謹慎,讀後感《讀讀後感》。同時也培育著公民民主意識,整個社會無論從經濟、政治、文化,法治各個角度都往良性的角度發展。
而在中國,中央政府是富到流油,表面上國力蒸蒸日上,社會主義國家令行禁止,政府一呼百應,從中央到地方組織架構很清晰。金融危機一到,政府立刻就啟動了4000億資金給下面的企業過冬,國難當頭有這樣一個政府民眾不禁為之歡欣,但是當一切回歸理性之後,這些巨額資金大多投放到效率低下,腐敗連連的國有企業和製造數不勝數的呆壞賬的國有銀行身上,與其說是政府的一場大規模救市活動不如說是一場政府的一場自救活動。就好象古代的政府在保護自己的皇家產業一樣。而對於那些對社會有創造性推動的民營企業很多很多都餓死在這個寒冷的冬天,政府在大規模的發救濟糧,而自己卻餓死在黑夜中,而對於大多數民營企業,他們只是需要一點點資金,幾十萬幾百萬他們就是度過這個難關扭虧為盈,多麼諷刺的一場救濟活動啊。
改革開放以來,民營資產的發展對整個社會的貢獻是創造性的,很多人的智慧的加上國際上很多的金融環境,外資的進入把民營資本帶入了一個春天,在很多人抨擊外資,大肆宣揚資本主義陰謀論時,我很漠然,作為一個快離開大學的學生,我用較為理性的角度宏觀的看待這個問題,由衷地我要感謝外國資本,是他們看到了中國未來的發展契機,並且挖掘出了他們,但同時我也不否認他們是有利益驅動的。當時中國政府在干什麼,政府去民生工程去到了地方成了腐敗的肥料。中國是關系社會,那些民營資本靠什麼生存,在互聯網最冷的冬天,如果沒有國際風險基金的介入,相信我們今天看不到網路、攜程、阿里巴巴、騰訊、網易新浪一個一個互聯網傳奇。記得在今年的APEC峰會上面馬雲明確就呼籲各國的中小民企要立足自救,不要對政府的陽光政策抱太大的希望。
所以說,政府有錢國民窮不一定好,政府太有錢了容易滋生強權和腐敗,對整個社會的發展不一定是積極的。
第三點、中國的金融市場現狀和前景
在以前我閱讀過的金融類書中經常說到中國A股等,之前對於A股的概念老是很書本化,原來中國的股市還是一個基本為國有企業服務的市場,幫助國有企業融資的一個平台,民營資本很難進去,這也很好的解釋了為什麼中國很多有名的民企選擇在納克達斯上市,在香港上市。像網路、搜狐和阿里巴巴這些,之前一直認為馬雲李宏彥那些人怎麼那麼不愛我,現在知道了。如果我是馬雲,遇到這樣一個提問,我可以大聲回答道:我非常愛我的國家,但是我的國家能不能像他說的那樣愛他的子民一樣的愛我。。」
自古以來,士、農、工、商。商人在中國永遠是最悲情一個階層,即便是在商業文明如此發達的今天。中國人向來仇富,商人是創造財富的一個階層,商人商人,無奸不商。在今天,富商犯法,政府無情地懲戒,社會輿論無情的指責;貪官犯法,政府顧及形象和社會影響,來一個體面的內部雙規,民眾固然切齒,但是憤怒過後更多的是識像的敢怒不敢言或者的理性的司空見慣。整天社會的道德秩序就在這樣維持著,靠傳統的觀念在維系,法治永遠是那麼脆弱,隱性的規范更起到主導。
在普通的家庭當中,大多數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好好的讀書,找一份穩定工作,去大國有公司,去考公務員,中國是崇尚強權的社會,而不注重資本價值和法治。整個社會體系至上而下都不利用發展健全的金融體系。
忙碌的十一月份,有一位50多歲的長者對我說了一番意味深長的話
「80年代是激情燃燒的時代,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寬;90年代是產業化的時代;2000年以後是信息化,自動化的時代;而現在是金融時代和法治化的時代。年輕人你准備好了沒有.
從意識的層面上,我真的沒有意識到這場挑戰的到來,何其具有諷刺性的就是,一個大學畢業生連股票都沒有一個系統的了解,甚至乎有點恐懼,覺得他是一個可怕的金融產物,覺得他在攫取我們創造的價值,成為投機者掠奪的工具。在中國,很多人認為股市是一個投機的市場,無數人帶到幻想涉險去豪賭一把,很多人血本無歸。一種原始的賭博文化的延伸。實際上,在美國,國民把股市當作一種投資,理性去對待他,從市場規律的角度去分析,去理財。當一切回歸理性,中國股市的無序,是必然的,市場有它固有的供求規律,跨越了這一層,接下來的只有一次又一次的股市泡沫。
夜很深,給人一種安逸,彷彿喧囂和攘攘都離每個人很遙遠,窗外的漆黑,似乎在暗示著什麼。是寧靜背後真正的躁動,當我們走出這番寧靜之後,或許恐懼的現實就是接踵而來。
我們為什麼要恐懼危機?
或許一切都像我們對股市的不了解一樣,一切都是因為無知
很多時候,知道自己無知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知道自己無知之後還不知道去悔改,去學習和充實自己。
喧囂的十二月,有一如既往忙碌的上班族,有招聘會血腥的人肉市場,有擠在獨木橋上的公務員大軍。置身其中,不能說是坦然自若,還是那樣把,不管做什麼,人不能貶值,同時還要通過做事,為身邊的人帶來真正意義上的價值
這樣的人生才有意義!
〔讀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Ⅱ 看見未來的書評
從1969年到現在才過去46個年頭,半個世紀都不到,互聯網領域發生的變化已不是翻天專覆地所能夠概括的。而且現在互屬聯網都是人人參與的時代,可以說參與本身就是一種互聯網精神。《看見未來:改變互聯網世界的人們》作為全球首部歷史創造者親證的互聯網通史,不僅僅對總結互聯網的發展有著深層次的意義,同時對互聯網的發展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尤其是我們人人都是互聯網歷史的創造者,更是有著不可推卸的書寫責任。
作者寫的是互聯網通史,為什麼書名叫《看見未來》。只有回顧歷史才能展望未來。當我們對歷史有著梳理和剖析,我們對互聯網的未來才有明朗的前景規劃和道 路鋪墊。當余晨帶領我們走過奇妙而陌生的互聯網精神之旅,我們更能夠清楚地看到互聯網的未來。
《看見未來》這本書是互聯網金融圈的人所寫的第一本描述互聯網歷史的書,具有特殊的意義。
Ⅲ 2020奮進逐夢讀後感怎麼寫
逐夢路上讀後感500字 這幾天,我認真的閱讀了《築夢路上》。這本書里一個個關於中國夢,浙江夢的真實故事非常感人,深深地吸引著我,使我浮想聯翩。在逐夢的路上,他們披荊斬棘,無所畏懼,勇敢前行!逐夢路上,他們齊心協力,眾志成城,一路高歌。 這本書有更多相關作文>> 逐夢路上讀後感500字 這幾天,我認真的閱讀了《築夢路上》。這本書里一個個關於中國夢,浙江夢的真實故事非常感人,深深地吸引著我,使我浮想聯翩。在逐夢的路上,他們披荊斬棘,無所畏懼,勇敢前行!逐夢路上,他們齊心協力,眾志成城,一路高歌。 這本書有五大發展理念,分別為「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 創新是人類進步的源泉,引領了每一次科學技術革命。許多偉大的發明深刻的影響了世界。因此,我們要崇尚科學,追求真知,銳意創新,保持持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也正是如此,第一章「創新」正是我最難忘的一章。 你知道「矽谷」嗎?「矽谷」是美國加州聖塔拉拉谷的別稱,蘋果電腦就是那裡的。在中國也有一個「矽谷」——那就是杭州的雲溪小鎮。雲溪小鎮位於杭州的轉塘科技經濟園區,是西湖區依託阿里巴巴公司和轉塘經濟園區兩大平台合力打造的一個以雲生態為主導的產業小鎮。雲溪小鎮的目標是通過3-5年的發展,集聚上千家涉及雲企業,涵蓋雲計算應用如APP開發、游戲、互聯網金融、移動互聯網、數據挖掘等領域,形成完整的雲計算產業鏈條,實現產值100億元,稅收5億元以上。小鎮將會建一個50000平方米的IT信息產業歷史博物館,展示以雲計算為特色的互聯網IT產業發展歷程。它的特點就是創造與創新,就是夢想和未來。 看到這里,我由衷地為祖國、為家鄉的發展感到高興。並心生嚮往,夢想著自己長大後也能成為高科技領域中的一員。當然,夢想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年齡的增大就能實現。我們還需要胸懷大志,積累豐富的知識,持之以恆的決心和信念,以及頑強拼搏、勇於探索的精神,。我的夢想平凡而簡單,我想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哪天實現了呢?」我堅信只要從小勤奮學習,鍛煉能力,有付出,有努力,就能追上自己的夢,追上中國的夢,在逐夢路上大步向前吧
Ⅳ 網貸點評網的知名度怎樣
網貸點評是P2P網貸行業垂直門戶網站,在網貸資訊、數據統計和服務上一直走在行業的最前沿。P2P平台是一個很不錯的途徑,配置相對齊全的平台,可以初步考慮一下,但也不要作為唯一的參考依據,畢竟投資是個嚴禁的事情,要知道投資不是投機。
Ⅳ 風吹江南之互聯網金融的書評
互聯網總是催生新事物和新浪潮,比如互聯網金融(ITFIN),在忽然之間,微信紅包來了,眾籌來了,寶寶們來了,P2P來了……就成為了一種浪潮,勢不可擋,讓人還沒來得及看清它,就淹沒了頭頂,至少淹沒了站位較低的大眾的頭頂。不過,人的站位是有高下的,總有人站得高,所以看得遠。江南憤青就屬於這一類人,獨處山巔,當眾人身處浪潮而隨波逐流的時候,這位身處山巔的金融高手,看到的確實這股潮流的態勢和氣勢,在浪潮將至未至的前夕,便在網路上發表獨立意見,當大家都有些回過味來的時候,才發現這些文字的睿智。在編輯的真誠溝通下,作者選擇把這些觀潮筆記整理出書,而且用互聯網思維,徵得了序言。這本書的出版,與知乎眾籌那本《創業時,我們在知乎聊什麼》一樣,都是互聯網時代的風景。說作者在山巔觀潮,一點都不誇張。因為高度,所以幾乎把互聯網金融的浪潮內容都收入眼底,從余額寶到比特幣到P2P,只有你沒看到的。尤其是P2P,我自認一直關注互聯網投資,但也是關注有利網才有所了解,但從寫作時間看,就在思考P2P的運作特點、風險特徵以及監管難度。隨著有利網、醫貸界等P2P網站的興風作浪,很多人開始嘗試投資P2P,收益率大都承諾在12%左右,但是高收益必然意味高風險,貌似已經有P2P公司開始跑路,正是應驗了作者對於P2P的預言,在作者看來,P2P承諾的高收益是不符合金融邏輯的,簡言之,如果算上5%的壞賬率,P2P要向貸方收納將近20%的傭金,幾近高利貸,是毫無金融道德可言的,也不足以長久支撐。再如比特幣,作者同樣做了深入的分析,指出了其動力在於互聯網無政府主義的意識形態,迎合了激情,但是,同樣因為過於依賴這一點,又缺乏信用的保證,一旦用戶心態發生改變,今日價值不菲的比特幣,很可能被投機者拋棄,演變為程序垃圾。年初比特幣的火熱以及現今的低潮,似乎都印證了作者的觀點。再如余額寶,這個在馬雲強大修辭能力的感染下,儼然成為悲情英雄的產品,對牛逼哄哄的中國金融業帶來了不小的沖擊。作者認為余額寶在本質上是貨幣基金,因此在規模上肯定會有天花板(幾萬億),而且余額寶在客觀上肯定會成為投資標桿而增加社會資金的成本,因此,余額寶是一個承載不了太多期待的產品,而事實上余額寶最近的表現,也確實失去了2013年的風光。金融,被認為是經濟學中最難學的事物,原本屬於小眾。但江南憤青這本書,卻能深入淺出,在談結合實際緊密談互聯網金融的同時,也不忘將專業和哲學、人生放在一起談論,有張有弛,激勵之中有平和,狂放之中有睿智。中國的通俗經濟學一直不如美國,原因就在於專業與生活的割裂。江南憤青的出現,似乎預示著這種割裂在縮小,期待更多江南憤青們的出現!
Ⅵ 數據之巔的書評
★塗子沛先生開啟了一道大門,我相信,後面會有更多的發展,讓大家進入這一個重要的現代文化園地。
——許倬雲 著名歷史學家、美國匹茲堡大學歷史系榮譽講座教授
★在《數據之巔》這本書中,塗先生跳到了哲學思考的層面,以統計學的社會應用為切入點,解構數據文化在美國政治、經濟乃至軍事發展上起到的關鍵作用,一環扣一環,構思精巧,故事生動,邏輯清晰,讀起來實在「解渴」。感謝塗先生的智慧,為時代貢獻了一部傑作!
——郭為 神州數碼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塗子沛先生的《數據之巔》通過追溯梳理美國的數據歷史、展望人類的數據未來,給中國社會提出了一個數據時代的新命題——如何構建數據文化?本書引人入勝、發人深思,是不可不讀的好書。——馬蔚華 招商銀行前行長
★數據本無大小,但運用數據的立場卻分出大小,是謂大數據。數據表示的是過去,但表達的是未來,所以觀察數據需要有歷史觀。塗子沛先生的這本新作《數據之巔》以大歷史、大數據、大社會、大進步的格局,通過數據將遙遠拉近,將悠久縮短,將巨大歸聚,將過程簡直。無論你從事何業或研究何題,都值得認真閱讀這部巔峰之作。
——朱小黃 中信銀行行長、中信集團監事長
★大數據是互聯網金融的基礎支柱。互聯網金融是雲計算、大數據、社交網路這個移動互聯大時代里的小時代。時代潮流,浩浩盪盪!塗子沛先生的大數據系列著作,帶您觀時代大潮!——肖風 通聯數據董事長、萬向信託董事長
★塗子沛先生《數據之巔》一書的歷史高度和現實意義,超出了他的《大數據》。如果說他上部書開啟了中國人對大數據的認識,此書則從歷史的角度來說明,對數據的理解和掌握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中國人在「初數時代」是被動的、落後的,黃仁宇在他的名著《萬曆十五年》中也將中國明朝未能走向資本主義歸結為中國人不能在「數目字上管理國家」。在新世紀的大數據時代,我們能否成為參與者甚至領導者?子沛這本書中有諸多可貴的思考和啟示,我向讀者推薦。
——田溯寧 中國寬頻資本董事長
★塗先生深思熟慮,用語殷殷,穿行在中美兩國的歷史中,努力發掘各個大數據改變觀念,改造社會,改革制度的故事,無論人與事件,都是栩栩如生,發人深省。這本書讓我們有目標有信心,也給我們創新的無限空間。
——王巍 中國金融博物館理事長
★大數據的江湖有兩派,國家治理派和產業升級派。塗子沛先生無疑是國家治理派的宗師,這本書在美國200多年的政界商海、刀光劍影中勾勒出雄渾的數據思維、文化、價值觀和方法論。臨到尾處,我的期待愈來愈強。他的第一本書《大數據》在通篇的歷史視角、西方視角後,煞費苦心附上一篇「挑戰中國」的尾聲,把人拉回當下、令人掩卷憂思;這次果不其然,子沛以整整一章的濃墨重彩,挑戰了「智慧城市」這一兼具進行時和未來時的話題,而當涉及中國元素時,子沛的行文中出現了暖色調,那種欣賞和希冀讓人寬慰之極、意猶未盡!期待《數據之巔》之後,山不窮,峰更高。——吳甘沙 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院長
★塗子沛先生已經成為中國大數據和數據分析領域最前沿的思想者和專家,如果您想了解大數據的歷史、現實和未來,這本書將是您的必讀書目。
——托馬斯·H·達文波特 巴布森學院教授,麻省理工學院數字商務中心研究員
Ⅶ 想要全面、深入了解互聯網行業,你會推薦閱讀哪些書籍
《區塊鏈:從數字貨幣到信用社會》這本書較為系統地對區塊鏈的歷史和回現狀、起源與發展以及答問題和未來發展方向進行了總結,並從多個方面和行業對區塊鏈的定義、創新,以及區塊鏈的前景和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理論闡釋,探討未來區塊鏈如何引領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方向,對我們如何看待區塊鏈技術的崛起和其在人類發展中所起到的作用有重要的參考意義和理論價值。
Ⅷ 《哈佛商業評論》為什麼會采訪華夏信財董事長李彬《哈佛商業評論》采訪華夏信財董事長李彬是因為他的什
《哈佛商業評論》來報道的都是比較正能自量的商業人物。李彬於2015年創立了華夏信財,是中國大陸為數不多獲得外商直接投資(FDI)的互聯網金融服務平台,華夏信財成立以後,發展速度在業內還是比較快的,因此李彬被報道也挺正常的。
Ⅸ 雪中悍刀行的書評
《雪中悍刀行》這部作品,由烽火戲諸侯花費四年時間創作而出。這一次總管沒某讓書專迷們失望,雪中的屬江湖有始有終,小二上酒開始,也由小二上酒告終。洋洋灑灑幾百萬字,林林總總百餘號人。那麼《雪中悍刀行》這部作品到底怎麼樣呢?老書蟲不作過多解釋,來看看書迷們怎麼說。
其實一部小說而已,非要去談文筆,說劇情。這不是做學術,上綱上線就沒意思了,非得這么去套一部作品,那現如今有幾部作品能稱得上文筆、劇情皆是一流的?要求別太高,自己喜歡就好!
Ⅹ 求推薦一本高端點的金融周刊 注重國際視野和國內金融市場且涉獵互聯網金融的。少一點時政評論最好
推薦一下,我知道的《經理人》、《中國金融》、《睿財經》、《華融匯》等,希望有一本能滿足你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