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簡述我國的金融機構體系。。
按我國金融機構的地位和功能進行劃分,主要體系如下:
1、中央銀行。中國人民銀行是我國的中央銀行,1948年12月1日成立。在國務院領導下,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穩定,提供金融服務,加強外匯管理,支持地方經濟發展。
2、金融監管機構。我國金融監管機構主要有: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中國銀監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中國證監會;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中國保監會。
3、國家外匯管理局。成立於1979年3月13日,當時由中國人民銀行代管;1993年4月,根據八屆人大一次會議批準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和《國務院關於部委管理的國家局設置及其有關問題的通知》,國家外匯管理局為中國人民銀行管理的國家局,是依法進行外匯管理的行政機構。
4、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監事會。監事會由國務院派出,對國務院負責,代表國家對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的資產質量及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狀況實施監督。
5、政策性金融機構。我國的政策性金融機構包括三家政策性銀行: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政策性銀行不以盈利為目的,其業務的開展受國家經濟政策的約束並接受中國人民銀行的業務指導。
6、商業性金融機構。我國的商業性金融機構包括銀行業金融機構、證券機構和保險機構三大類。
銀行業金融機構包括商業銀行、信用合作機構和非銀行金融機構。
證券機構是指為證券市場參與者(如融資者、投資者)提供中介服務的機構,包括證券公司、證券交易所、證券登記結算公司、證券投資咨詢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
保險機構是指專門經營保險業務的機構,包括國有保險公司、股份制保險公司和在華從事保險業務的外資保險分公司及中外合資保險公司。
(1)簡述異國金融機構體系擴展閱讀
產生和發展
最早的金融機構是銀行,它起源於古代的銀錢業和貨幣兌換業,貨幣兌換業規則是現代銀行業的先驅。古代銀錢業及貨幣兌換交易大多發生在寺廟周圍,及在中世紀西歐數月依次的定期集市上。從商人陣營中逐漸分離出來的貨幣兌換商,最初只為各國的朝拜者和國際貿易兌換貨幣,並收取一定的手續費。
隨著商品生產和交換的持續擴大和發展,為避免自己保管貨幣和長途攜帶貨幣的不便和風險,部分異地貿易商和國際貿易商便將貨幣交由擁有良好保管設施的貨幣兌換商保管,並委託後者辦理異地支付、結算業務。
現代意義上的銀行起源於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當時,地中海沿岸各國和地區經濟發展較快,貿易也異常活躍,處於地中海中心的義大利成為當時世界的貿易和金融中心,產生了世界上最早的銀行。此後,隨著世界商業貿易、金融中心逐步北移至荷蘭的阿姆斯特丹,銀行業擴展至西北歐其他國家。
社會的日趨細密,市場經濟不斷發展及其引致的多元金融需求,促成了其他金融機構的產生和發展。各類專業銀行,如投資銀行、不動產抵押銀行、進出口銀行等逐步出現;信託投資公司、證券公司、保險公司、金融公司、典當行等專業化金融機構,也漸次出現並在各自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❷ 簡述我國金融機構組成體系及主要業務.2,金融企業會計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金融企業執行的也是《企業會計准則》,其會計要素包括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六大要素。
❸ 簡述銀行金融機構體系與結構
(1)現代銀行的產生和特徵
最早的金融機構是貨幣經營業,而後演變產生現代銀行。
銀行是金融體系的主要環節。現代資本主義銀行形成的途徑:①由早期高利貸性質銀 行轉化而成;②由資本家合股建立的股份銀行。現代銀行具有不同於貨幣經營業的特徵。
早期的現代銀行都是商業銀行,而後從其中分離出另一類型銀行--中央銀行。
(2)金融機構體系
金融機構體系,是指一國金融機構按照一定的結構形成的整體。
各國金融體系各有特點,一般都包括以下三類環節:商業銀行;中央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
(3)我國金融機構體系的建立
我國金融機構體系的建立途徑:在各解放區銀行的基礎上組建中國人民銀行,沒收官僚資本銀行,改造民族資本銀行,發展農村信用合作社,由此形成以中國人民銀行為中心的"大一統"金融機構體系。
(4)我國金融機構體系的改革
大體經歷了如下三個階段:①高度集中的金融機構體系;②多元混合型金融機構體系。③中央銀行制度下的金融機構體系。
2、政策性金融機構
(1) 政策性金融機構是指那些專門從事政策性金融活動,支持政府發展經濟,促進社會全面進步,配合宏觀經濟調控的金融機構。其特徵有:經營目標是實現政府的政策目標;資金主要來自國家預算撥款,在國內發行金融債券和發行國外債券等。資金運用以中長期貸款為主;貸款重點是政府產業政策、社會經濟發展計劃中重點扶植的項目。
(2) 政策性金融機構的種類:開發性;農業政策性;進出口政策性等。
(3) 我國現有的政策性銀行有: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
❹ 簡答題、什麼是財政收入,它的形式有哪些 (5分) 2、簡述我國的金融機構體系。(10分) 3.
1、什麼是財政收入,它的形式有哪些?
財政收入形式指的是國家取得財政收入的具體方式,中國財政收入由一般性財政收入和特殊財政收入構成。
1.簡介
是指國家取得財政收入的具體方式,即來自各個方面,各個部門,單位和個人的財政收入上交給國家。世界各國取得財政收入的主要形式都是稅收。
2.種類
中國財政收入的形式有如下幾種:
稅收收入;
依照規定應當上繳的國有資產收入。
這一部分除了教材中所述國有企業應當上繳的利潤之外,還包括國有資產投資產生的股息收入以及國有資產有償轉讓、出讓所取得的收入等;
債務收入;
國家機關收費收入;
罰沒收入;
來自國際的捐贈收入。
2、簡述我國的金融機構體系。
我國現行的金融體系包括以下機構:
一、中央銀行——中國人民銀行
二、國有商業銀行:
1.中國工商銀行 2.中國農業銀行 3.中國銀行 4.中國建設銀行
三、股份制商業銀行:
1.交通銀行 2.中信實業銀行 3.中國光大銀行 4.深圳發展銀行 5.上海浦東發展銀行 6.招商銀行 7.民生銀行:福建興業銀行、廣東發展銀行、華夏銀行等
四、政策性銀行:
1.國家開發銀行 2.中國進出口銀行
3.中國農業發展銀行
五、主要的非銀行金融機構:
1.中國人民保險公司 2.信用合作社和合作銀行 3.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 4.國家外匯管理局
六、外資銀行和涉外金融機構。
除了銀行體系以外;包括證券機構。
3、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與定期存款區別是:
(1)定期存款是記名不可轉讓的,存單通常是不記名和可以轉讓的。
(2)定期存款金額不固定,大小不等,可能有零數,存單金額則都是整數,按標准單位發行。
(3)定期存款的利率一般是固定的,到期才能提取本意,存單則有固定利率也有浮動利率,不得提前支取,但可在二級市場上轉讓。
以上供參考。
❺ 金融機構體系的構成
金融機構體系的構成 (1)現代銀行的產生和特徵 最早的金融機構是貨幣回經營業,而後演變產生現代答銀行。 銀行是金融體系的主要環節。現代資本主義銀行形成的途徑:①由早期高利貸性質銀 行轉化而成;②由資本家合股建立的股份銀行。現代銀行具有不同於貨幣經營業的特徵。 早期的現代銀行都是商業銀行,而後從其中分離出另一類型銀行--中央銀行。 (2)金融機構體系 金融機構體系,是指一國金融機構按照一定的結構形成的整體。 各國金融體系各有特點,一般都包括以下三類環節:商業銀行;中央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 (3)我國金融機構體系的建立 我國金融機構體系的建立途徑:在各解放區銀行的基礎上組建中國人民銀行,沒收官僚資本銀行,改造民族資本銀行,發展農村信用合作社,由此形成以中國人民銀行為中心的"大一統"金融機構體系。 (4)我國金融機構體系的改革 大體經歷了如下三個階段:①高度集中的金融機構體系;②多元混合型金融機構體系。③中央銀行制度下的金融機構體系。
❻ 請簡述現代金融體系的基本構成
簡單的說是由以下要素構成:
管理性金融機構(金融管理、監督)
商業性金融機構(以利潤為版目的)
政策性權金融機構(不以利潤為目的)
另外看看下面的網頁:
http://..com/link?url=_
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
❼ 簡述我國現行的金融體系分別有哪些金融機構
1、中國人民銀行
2、政策性銀行
3、商業銀行
4、保險公司
5、信託投資公司
6、證券機構
7、財務公司
8、信用合作組織
9、其他金融機構
❽ 簡述我國內地金融機構體系。
金融機構體系是指金融機構的組成及其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各國金融體系大多數是以中央銀行為核心來進行組織管理的,因而形成了以中央銀行為核心、商業銀行為主體、各類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並存的金融機構體系。
在中國,就形成了以中央銀行(中國人民銀行)為領導,國有商業銀行為主體,政策性銀行、保險、信託等非銀行金融機構,外資金融機構並存和分工協作的金融機構體系。
商業銀行
商業銀行在金融機構體系中居主體地位,是最早出現的金融機構。它們以經營工商業存、放款為主要業務,並為顧客提供多種服務。其中通過辦理轉帳結算實現著國民經濟中的決大部分貨幣周轉,同時起著創造存款貨幣的作用。下一章將進行詳盡的討論。
政策性專業銀行
政策性專業銀行是由政府投資設立的,根據政府的決策和意向專門從事政策性金融業務的銀行。它們的活動不以盈利為目的,並且根據分工的不同,服務於特定的領域。政策性專業銀行有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和農業發展銀行。
商業性專業銀行
商業性專業銀行與政策性專業銀行相對應,從事專門經營范圍和提供專門性金融服務,一般有其特定的客戶,以盈利為目的。它們的存在是社會分工發展在金融領域中的表現,隨著社會分工的不斷發展,要求銀行必須具有某一方面的專門知識和專門職能,從而推動著各式各樣專業銀行的出現。如投資銀行、儲蓄銀行、抵押銀行等。
其他非銀行機構
商業銀行、中央銀行及其他專業銀行以外的金融機構,統稱為非銀行性金融機構。非銀行性金融機構籌集資金發行的金融工具並不是對貨幣的要求權,而是其他的某種權利,如保險公司發行的保險單只代表索賠的權利。從本質上來看,非銀行性金融機構仍是以信用方式聚集資金,並投放出去,以達到盈利的目的,因而與商業銀行及專業銀行並無本質區別。如保險公司、投資公司、信用合作社等。
金融監管機構
金融監管機構是根據法律規定對一國的金融體系進行監督管理的機構。其職責包括按照規定監督管理金融市場;發布有關金融監督管理和業務的命令和規章;監督管理金融機構的合法合規運作等。中國的金融監管機構包括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
❾ 概述我國現行的金融機構體系
中國大陸現行的金融機構體系的特點是:由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業監督管專理委員會、中國證屬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作為最高金融管理機構,對各類金融機構在金融業分業經營的條件下實行分業監管,具體構成是:各類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信用合作機構;信託投資公司;金融租賃公司等。
❿ 西方經濟學中:簡述金融體系的演變
一 引 言
由於各國經濟規模、技術以及政治、文化習俗、歷史背景上的差異,不同國家的金融體系,或者說金融機構與金融市場的存在形式及其對比(金融結構)可謂千差萬別。理論界為了探討金融體系設計對其功能的影響,從不同的角度對金融體系進行了劃分。目前為學術界接受的是依據金融中介機構(銀行)和金融市場在金融體系中發揮作用的不同而劃分的以德、日為代表的「銀行主導型(bank\|based)」與以美、英為代表的「市場主導型(market\|based)」兩大模式在眾多學者的眼中,金融體系的這兩種制度設計理論上在資金集聚、風險配置、信息處理以及公司治理等(金融)功能實現機理與效率上存在顯著差異(Allen and Gale,1995、1997、2000;Thakor,1996;Levine,1997;Rajan and Zingales,2003a)。當然,對於金融體系的差異,在這類劃分之外,學術界還有很多其他類別之分。。
以德國為代表的歐洲金融體系一般被認為是銀行主導型模式的典範。但這一判斷目前似乎已不能准確描述歐洲金融的現實。在過去20年間,歐洲傳統的以商業銀行為主導的金融體系經歷了一場極為深刻的「結構性變革」,或者說相對於銀行等金融中介,歐洲金融市場作為一個整體,無論是其市場規模(如市值、交易額等)還是其證券產品種類的多樣性、復雜性等方面都有了極為明顯的改變,導致歐洲企業出現了向「保持距離型模式」的轉變態勢,「市場化」成為歐洲金融體系演變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那麼,歐洲金融體系在過去20年間究竟發生了哪些變化?這些變化是否意味著歐洲金融體系正在從傳統的「銀行主導模式」向美國「市場主導模式」轉變?對於歐洲而言,這場金融變革究竟是有益還是有害?本文試圖在回顧歐洲金融體系20年變革的基礎之上,對相關問題做一個較為深入、系統的分析。
如果與美、英兩國相比,80年代初歐洲大陸金融體系表現出極為明顯的銀行主導型模式,或者說其金融市場的發展嚴重滯後於銀行等金融中介的發展,除了支付體系有流動性提供功能之外,儲蓄動員、資金的配置與流動、風險的管理以及激勵問題的監控功能也主要圍繞著銀行等金融中介來實現,而其市場則由於規模、結構以及價格(信息)效率等因素的制約,其應有的經濟功能客觀上受到了極大抑制。
二 變革的起點:20世紀80年代初的歐洲金融體系
......
三 銀行與市場的動態演變:20年來歐洲金融變革的基本表現
(一)歐洲金融體系變革後的市場與銀行
......
(二)歐洲銀行體系
......
(三)歐洲資本市場
......
(四)歐洲銀行與資本市場聯系的動態變化
......
四 歐洲金融體系結構性變革的動因分析
......
五 金融變革與歐洲經濟:效應分析
......
六 結 語
近20多年來,伴隨著歐洲金融市場的飛速擴張及其銀行地位的相對弱化,歐洲大陸金融體系經歷了一場深刻的結構性變革。某種意義上說,歐洲金融體系這場變革的出現與持續是一系列有利的國際條件、經濟條件以及政治條件疊加之後的必然結果。從現實來看,這場變革不僅僅是放鬆管制:新的金融工具被創造出來,新的金融市場增加了,而且人們在允許每一個經紀人對沖他的金融風險的重要性上達成了共識。然而問題是,盡管歐洲金融變革現在仍在繼續,但由於目前變革積極效應在各國之間的分配可能存在不對稱現象,反對變革的聲音在歐洲內部一直沒有平息,歐洲金融體系的未來變革仍然存在很多不確定性。歐洲金融體系的演變將對全球金融體系的變革帶來不可忽略的影響,我們需要繼續跟蹤歐洲金融體系未來的變化才能真正了解當前這場變革的影響並對中國的金融體制改革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