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17世紀荷蘭對現代金融業發展的影響
17 世紀時, 面積相當於2.5個北京,憑借一系列現代金融和商業制度的創立,締造了一個稱霸全球的商業帝國。他們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聯合股份公司來聚集資本,壟斷了當時全球貿易的一半;他們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個股票交易所,比紐約的證券交易早了三百年,資本市場就此誕生。他們還率先創辦現代銀行,並發明了我們沿用至今的信用體系。
⑵ 經濟史上最著名的三大瘋案分別是:南海泡沫、荷蘭鬱金香和密西西比狂的具體情況介紹一下可以嗎謝謝
英國南海泡沫:
16世紀,荷蘭被稱為海上馬車夫,擁有強大的船隊,一度控制並壟斷了世界貿易的40%,還是股份制公司的發源地,第一家股份制公司也在荷蘭成立,同時成立了世界第一家股票交易所,是當時世界最發達的國家,堪稱現在的美國。
1593年,第一朵鬱金香引進荷蘭,沒過多久,就成為時尚、身份、地位、財富的象徵。早期的鬱金香商人轉到錢之後,更多人加入,最後老百姓也加入,鬱金香不僅僅是奢侈品,也徹底變成了投機品。
鬱金香從下種到開花,需要7年時間,非常難養,因此鬱金香是很稀缺的東西(和大牛股非常類似:稀缺,獨一無二,具有的故事也獨一無二)。但是全民參與的後果就是,鬱金香交易非常火爆,鬱金香火爆到什麼程度呢?連還沒有開花的球莖也拿出來交易了,也就是鬱金香期貨市場出現了(所以應該說,第一個期貨交易市場也是在荷蘭誕生),因此,鬱金香的價格暴漲再暴漲。
在鬱金香最瘋狂的時候,貴族們最華麗的嫁妝是一支鬱金香,如今讓眾多屌絲痛恨不已:一朵花就可以娶一個老婆,該是多好的年代呀。
當時,有一場著名的拍賣會叫做阿爾克馬爾城的拍賣會,說的是99朵鬱金香拍賣總價格為9萬荷蘭盾,相當於一個普通家庭300年的總收入,做一個粗略類比,目前中國一個4口之家一年各種灰不灰色收入約20萬人民幣,300年相當於6000萬人民幣。沒錯,6000萬!看來當時荷蘭人真的瘋了,賭徒的腦子都是豆腐做的。
法國密西西比泡沫:
法國的密西西比泡沫和英國的南海泡沫比較類似,在發生時間上也比較靠近。
法國政府當時債台高築,著名的蘇格蘭人約翰·勞提出紙幣供應計劃,具體來說就是我成立個大銀行,可以發行貨幣,有錢了,自然就可以解決政府的債務危機了,但是如何保證這個銀行的信用呢?
和南海公司一樣的套路,要保證信用那就得講一個大故事,——沒有比火爆的美洲殖民地概念更好的了。1717年8月,他買下密西西比公司,與密西西比河廣闊流域和河西岸的路易斯安那進行貿易,法國政府承諾給他25年的壟斷經營權。密西西比公司的股價由500里弗爾漲到15000里弗爾,漲幅超過了20倍。
但後來路易斯安那州傳來未發現金礦的消息,加上貨幣已經嚴重超發,公眾信心動搖,密西西比股價連續下跌,又跌到了只有500里弗爾,跌幅95%。
荷蘭鬱金香狂熱、南海泡沫事件、法國密西西比泡沫,是西方歷史早期爆發的三大的泡沫經濟事件。
(2)荷蘭農業金融服務案列擴展閱讀
此後幾百年裡,股市發生了各種各樣的泡沫,比如19世紀30年代美國股市泡沫、1980 年代的科威特股瘋(聽說總市值從 50 億美元膨脹到 1000 億美元)、1987年大股災、1990年前後的日本股市樓市泡沫、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2000年互聯網泡沫、2007年的金融危機、2015年中國股市泡沫(當然,中國股市泡沫時間多了去了)等。
當然,還有很多很有意思的泡沫,這些「變種」泡沫其實發生的基本原理和三大泡沫都是一樣的:標的物一定要稀缺,故事一定要大,一定要有賺錢效應,媒體等使勁鼓吹、人人奔向轉告,所有人都知道能賺錢,最後人類的羊群效應會瘋狂到讓你目瞪口呆。破滅的時候也非常類似,有巨大的外力作用,比如政策力量等等。
⑶ 急急急。。。。我想了解關於荷蘭農業的問題,
在荷蘭新聞,資料庫找,你不會是寫論文吧?
它的交通與農業占很大比例,也很發達
⑷ 荷蘭農業模式在中國可行嗎
肯定的說,荷蘭的農業模式在中國不可行,但是經驗卻可以借鑒。
為什麼說荷蘭農業模式在中國不可行呢?
綜上所述,雖然荷蘭農業模式很先進,但我國在目前的現狀下要大面積推廣荷蘭的成功農業模式,是不現實的。
⑸ 17世紀荷蘭對現代金融業發展的影響因素
17世紀被認為是阿姆斯特丹的黃金年代。荷蘭商船從阿姆斯特丹開往波羅的海、北美洲和非洲,以及今天的印尼、印度、斯里蘭卡和巴西,由此構建了世界貿易網路的基礎。荷蘭東印度公司與荷蘭西印度公司發行的大量股票為阿姆斯特丹商人所擁有。這兩個公司所奪得的海外屬地後來演變為了荷蘭的殖民地。阿姆斯特丹也在此時成為了歐洲航運和世界融資的中心。160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的阿姆斯特丹辦公室開始出售自己的股票,並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家證券交易所。
⑹ 荷蘭農業對經濟的作用 1500字
荷蘭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基本模式主要有3種:市場與農戶連接型,合作社與農戶連接型,企業與農戶連接型。 1.市場與農戶連接型。這是荷蘭農業一體化經營的重要形式。市場與農戶的連接具體表現為「拍賣市場」與農戶連接和超級市場與農戶連接兩種模式。 「拍賣市場」在荷蘭農業一體化經營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國際上也享有盛名。「拍賣市場」與農戶的連接是荷蘭農業一體化經營最富特色的模式。「拍賣市場」的具體運作程序是:農戶將所生產的產品按照質量標准規定進行分類、分級和包裝並經檢驗合格後,送入拍賣大廳,購買者(一般是大批發商)按照規則進行競價,出價高者獲得產品.成交後市場內部系統自動結算貨款和配發產品。拍賣市場的最大優點就是交易效率很高.一般在幾個小時之內就可完成全部的交易。 拍賣市場在農業一體化經營中發揮的主要作用是:實現了生產者與購買者的直接見面,有效地解決了農產品的銷售問題,尤其是保鮮周期很短的農產品的銷售問題,使農戶與市場直接連接起來;用嚴格的質量標准引導農戶實現標准化生產,提高了農產品的質量和農業的標准化水平;拍賣過程公開、公平,充分自由競爭,可以形成合理的價格,有助於保護農民的利益,合理真實的價格信號還有助於調節市場供求,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等等。除「拍賣市場」為中心的一體化經營外,以「超級市場」為中心的農業一體化經營在荷蘭也很盛行。 2.合作社與農戶連接型。荷蘭的農業合作社不僅存在於農業生產領域,而且廣泛存在並發揮作用於農產品加工、銷售、貿易和農業信貸、農業生產資料供應等領域。荷蘭農業合作制度的基本點是:合作社完全基於農民之間的協定,完全基於自願原則,完全按照民主方式進行管理,參加合作社的農民對自身的生產決策和生產過程享有完全的責任和獨立性;合作社完全獨立於政府,其活動不受政府的干預;合作社實行多重會員制,即一個農民可以同時是幾個合作社的社員;合作社的層次分為基層合作社、地區合作社和全國性合作社,為了保護合作社的利益,全部農業合作社都被組織於「全國農業合作局」(NCR),NCR的職責主要是代表合作社的利益,協調合作社之間的關系,協調合作社與其他經濟組織之間的關系,推動合作社事業的發展。合作社在農業技術交流、農產品加工和銷售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合作社的加工、銷售活動,使農戶與合作社之間形成了緊密聯系,發展了農業的一體化經營。 3.企業與農戶連接型。在這種形式中,一些大的農產品加工企業或貿易企業,直接與農戶連接,進行農產品生產、加工和銷售的一體化經營。由於荷蘭的農產品銷售系統非常發達,農產品標准化程度很高,加工企業和貿易企業所需要的貨源大都能從拍賣中獲得,因此,企業與農戶直接連接的一體化經營未能成為荷蘭農業一體化經營的主要模式。 荷蘭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所獲得的成功提供了如下經驗: 1.充分發揮農業的比較優勢。荷蘭農業一體化經營和農業發展獲得成功的一個基本原因就是按照比較優勢原則進行農業資源配置和結構組合,使農業充分發揮了比較優勢,實現了比較優勢。 荷蘭的農業發展和一體化經營堅持從農業的比較優勢出發,農業的資源配置和結構組合充分體現了比較優勢原則,即對於優勢領域就多發展、多出口,對於非優勢領域就少發展甚至不發展,用進口來彌補國內消費。在發揮比較優勢的基礎上,通過進口那些非比較優勢產品,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既提高了農業資源的利用效率,又提高了農業的外向度,實現了農業的有效發展。 2.高度重視市場體系建設。荷蘭的市場體系十分完善,農產品交易系統非常發達,形成了有效的農產品營銷制度。農產品營銷活動緊緊圍繞消費者的需求和市場變化進行,以產品鏈為核心,每一種農產品都形成了自身的產品鏈,沿著產品鏈把產前、產中和產後的各項活動聯結為一個有機整體。政府十分重視市場體系建設,制定嚴格的市場准入制度和公平的交易制度,維護市場秩序,對市場交易活動進行嚴格管理,為農業一體化經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場環境。 3.為農民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務。農業的正常運行,尤其是現代商品農業的健康運轉,僅靠農戶的自我積累,是難以實現的。農業需要來自外部的資金支持,農民需要良好的金融服務,這是發展農業一體化經營的基本條件。為了解決農民的融資問題,為農業提供一個良好的融資渠道,荷蘭發育了農民合作金融制度。農民合作金融制度的組織資源是「農民合作銀行」,該行成立於1896年,是世界上最早的農民合作金融組織之一,現已發展成為荷蘭的第二大銀行並躍身世界400家大銀行之列。農民合作銀行在性質上屬於合作社,作為農民的金融合作社或信貸合作社,它與農民的生產合作讓、加工合作社、銷售合作社和生產資料供應合作社等並無實質區別。農民合作銀行的職能是為其社員提供信貸支持和其他金融服務,其信貸資金完全來源於所吸收的存款和經營活動。政府並不向農民合作銀行注入信貸資金,也不幹預農民合作銀行的經營活動,政府的作用是允許農民合作銀行的存在,並為其發展提供必要的社會環境。農民合作銀行在農民的信貸和金融服務方面發揮了支柱作用,目前荷蘭農民的全部信貸中,90%以上來源於農民合作銀行。實踐證明,農民合作金融組織對促進農業健康發展是必要的和有效的。 4.為農業構建堅實的科技基礎。荷蘭有著相當發達的農業教育、科研和推廣系統,農業教育、科研和推廣被譽為荷蘭農業發展和一體化經營的三個支柱。政府對農業教育、科研和推廣非常重視,把發展農業教育、科研和推廣事業作為政府的重要職責。農業教育已經形成了十分完善的體系,由初等、中等、高等和大學四個層次組成。初等農業教育學制4年,學生在6年普通初級學校畢業後,可選擇進入初等農業學校學習,初等農業教育主要提供農業基礎,每個年輕農場主都必須經過初等農業教育訓練;初等農業教育結業後,學生可選擇進入中等農業學校學習,也可以選擇農業教育以外的學校學習。中等農業教育學制為2-4年,學生要選擇一個專業,主要訓練學生掌握與農業有關的各種職業技能,許多學生正是通過中等農業教育而成為獨立的農場主的。高等農業教育由5所農業學院承擔,其訓練涉及農業經營、研究和農業組織等領域,學制一般4-5年,學生畢業後可獲得相當於其他國家學士的學位。大學農業教育由瓦赫寧根大學承擔,這是農業教育的最高層次,學制一般5-6年,畢業後可獲得相當於其他國家碩士的學位,再繼續深造4年可獲得博士學位。除正規農業教育外,荷蘭的農業職業教育和技術培訓也很發達,培訓系統幾乎覆蓋了農村的每個角落,同業農民之間還有自發組織的「學習俱樂部」,相互切磋和交流經驗。教育使荷蘭農民具有了很高的素質,大多數農民都能講流利的英語,能夠跟上世界農業科技發展的步伐,這是荷蘭農業具有高競爭力的基石所在。農業科研由農業實驗站、區域研究中心、研究所和大學等部分組成,各自的研究方向和重點不同,分工明確,並相互協作,研究經費充足,設備先進,許多研究領域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研究成果及時推廣於農民,很快就轉化為生產力。農業科研和推廣為農民提供了雄厚的科技支持,有效地推動了農產品科技含量的提高,科技進步對荷蘭農業增長的貢獻率已超過了80%,這是荷蘭農業具有持續競爭力的根本原因所在。政府對農業教育和科研給予了充足的經費支持。 5.對農業進行一體化的行政管理。荷蘭政府對農業實行一體化行政管理,這為農業一體化經營的發展提供了組織制度條件。荷蘭有著強大的農業行政管理機構,作為中央政府管理農業的行政機構的農業部,職能包括了「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過程,農產品的生產、加工、營銷及國際貿易,農業生產資料的供應及農業資源環境保護,農業教育、科研和推廣,農業技術服務,農產品質量監督,農業政策以及對農民的財政支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