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全球性金融危機已經爆發過幾次各是什麼時間
影響全球的較大規模的金融危機有六次,分別是:
1、1929年至1939年:大蕭條;
6、2007年至2011年:美國次貸危機及全球金融危機。
拓展資料:
1、金融危機:
金融危機,是指金融資產、金融機構、金融市場的危機,具體表現為金融資產價格大幅下跌或金融機構倒閉或瀕臨倒閉或某個金融市場如股市或債市暴跌等。
系統性金融危機指的是那些波及整個金融體系乃至整個經濟體系的危機,比如1930年(庚午年)引發西方經濟大蕭條的金融危機,又比如2008年9月15日爆發並引發全球經濟危機的金融危機。
2、泡沫經濟:
泡沫經濟,指資產價值超越實體經濟,極易喪失持續發展能力的宏觀經濟狀態。泡沫經濟經常由大量投機活動支撐,本質就是貪婪。由於缺乏實體經濟的支撐,因此其資產猶如泡沫一般容易破裂,因此經濟學上稱之為「泡沫經濟」。
泡沫經濟發展到一定的程度,經常會由於支撐投機活動的市場預期或者神話的破滅,而導致資產價值迅速下跌,這在經濟學上被稱為泡沫破裂。
3、次貸危機:
次貸危機是指由美國次級房屋信貸行業違約劇增、信用緊縮問題而於2007年夏季開始引發的國際金融市場上的震盪、恐慌和危機。
全球「次級抵押貸款危機」,由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動盪引起的金融危機。一場因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產、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劇烈震盪引起的風暴2007年8月席捲美國、歐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場。
❷ 美國金融危機的具體時間是
美國金融危機的具體時間是1929年10月29日。
發生在1929年10月的華爾街大崩盤或許是金融世界遭受過的最大災難。在致命一天到來前的18個月里,華爾街股票市場的牛市似乎是不可動搖的,隨著投機者大量蜂擁進股市追求快速、大量的利潤,一些主要工業股票的價格竟翻了一倍多。一段時間以內,每天的成交量多達500萬股。隨著投資者大把將錢撒進股市,一些基金也急忙從利潤較低的投資領域撤出轉向股市。歐洲的資金也洪水般涌進美國,銀行總共貸款約80億元供給證券商用以在紐約股票市場進行交易。赫伯特-胡佛當選總統之後不久,曾試圖通過拒絕借款給那些資助投機的銀行來控制股市,但股價仍不斷猛漲,到1929年9月3日到達歷史最高點。當天一天的成交量便超過800萬股。
同月,股市價格首次開始下挫,但專家和政府的聲明卻向公眾保證,沒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可他們大錯特錯了。在10月24日,股市掉落到谷底。隨著股市以平均每天18點的速度狂瀉,驚慌失措籠罩了華爾街。由於投機者們蜂擁著爭取在股價跌得更低之前賣出手中的股票,股票行情自動收錄機已跟不上股市迅速下跌的行情。僅10月24日一天,便發生了1200萬筆交易,一個由銀行組成的聯盟迅速採取行動以控制局勢,但這僅僅是暫時的拖延。股價不久便又開始了無情的下跌,到10月29日甚至驟然下跌了平均40個百分點。隨著一些主要股票的價格縮減超過2/3,在大崩潰的頭一個月便有260億美元在股市化為烏有。成千上萬的美國人眼睜睜看著他們一生的積蓄在幾天內煙消雲散。但這僅僅是大蕭條的第一輪可怕打擊。
過去,美國也曾經歷過股市恐慌與金融蕭條,但沒有一次像這一次一樣對美國普通市民的生活產生如此深刻的影響,因為緊接而來的大蕭條將使大部分人身陷困難。
❸ 美國發生過幾次金融危機
經濟危機是從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中產生的,只要資本主義制度存在,危機就是不可避免的。從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看,自1825年英國開始出現第一次周期性普遍的生產過剩危機以來,每隔一定期間就要發生一次。除了上面談到的19世紀發生的幾次危機以外,進入20世紀,在1900年危機之後,又發生了1907年、1914年、1921年、1929~1933年和 1937~1938年的經濟危機。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又發生了次數不等的經濟危機。到目前為止,就幾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看,發生經濟危機的次數是:
美國7次(1948~1949、1953~1954、1957~1958、1960~1961、1969~1970、1973~1975、 1980~1982)
日本7次(1954、1957~1958、1962、1965、1970~1971、1973~1975、1981)
聯邦德國 7次(1952、1958、1961、1966~1967、1971、1974~1975、1980~1982)
法國 5次(1952~1953、1958~1959、1964~1965、1974~1975、1980~1982)
英國7次(1951~1952、 1957~1958、1961~1962、1966、1971~1972、1973~1975、1979~1982)
在戰後各國的歷次危機中,有的是屬於部分國家同期發生的,有的是普遍性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至於戰後究竟發生過幾次世界性經濟危機,但嚴格說來,屬於世界性經濟危機的只有三次,即1957~1958年,1973~1975年和1980~1982年的經濟危機,因為只有這三次危機表現了明顯的國際同期性。
在上述各次危機中,最嚴重的一次是戰前1929~1933年的大危機,這次危機震撼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波及所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被稱為「三十年代的大危機」。它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俄國十月革命後帝國主義時期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各種矛盾激化的條件下發生的。危機長達4年之久,生產下降和失業增長都達到了空前猛烈的程度。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生產幾乎下降了44%,比1913年的水平還低16%,倒退到1908年至1909年的水平,失業人數達到5000萬人左右,一些國家的失業率竟高達30~50%。資本主義世界的對外貿易總額下降了66%,倒退到1913年的水平以下。就美國來說,工業生產下降了56.6%,其中生鐵產量減少了79.4%,鋼產量減少了75.8%,汽車產量減少了74.4%,整個加工工業工人人數減少42.7%,支付工資總額降低57.7%,全失業人數達1200多萬人。危機使資本主義世界的各種矛盾進一步激化,德、意、日三國法西斯乘機上台,它們相繼發動了侵略戰爭,直至 1939年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1929~1933年的危機過去以後,轉入了一個長時間的「特種蕭條」階段。以後在生產還沒有發展到明顯的新高漲的情況下,又爆發了1937~1938年的經濟危機,至1939年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所打斷。1929~1933年的大危機是在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還不夠發展、資本主義的所謂「自動調節」還佔主導地位的情況下發生的。它證明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以及其他各種矛盾已經尖銳化到這種程度,如果不由國家去進行調節和干預,則資本主義制度將岌岌可危。於是以這次大危機為轉折點,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獲得了重大發展。 由於20年代中期世界經濟的的發展包含著局限性和不穩固性,盲目擴大的生產同容量相對穩定的國際國內市場發生尖銳的矛盾,導致了1929年經濟危機的爆發。危機以美國紐約股票價格狂跌開始,很快波及全美國,並迅速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危機發生後,各國統治者採取了以鄰為壑的短視政策,致命危機具有長期性、普遍性和空前的破壞性。危機對全世界影響巨大,並給世界經濟發展留下深刻的教訓。
❹ 美國下次金融危機是什麼時候
歷史上美國每隔4-7年就會爆發一次金融危機,或大或小,從美利堅合眾國誕生以內來一直如此。但是容這一次有點另類!
上一次美國金融危機是在2008年,到現在已經將近9年!華爾街的投資人正在越來越擔心,都知道頭上的劍快掉下來了,但是還沒掉。那種日子就像死刑犯要上刑場,老拖著,那真是生不如死。
所以羅傑斯先跳出來了,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公開表示,今年下半年或者明年,美國的金融危機一定會爆發。資本大鱷當然沒安好心,他說這次危機會是前所未有的!
黃金
❺ 國際金融危機分別發生在哪一年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西方國家一片混亂,七國集團(G7)和IMF等束手無版策,中國作為發展權中國家的代表,與巴西、印度等國家一起在二十國集團中發揚「同舟共濟」的「地球村」精神,先後承諾近1000億美元,擴大IMF的救助資金規模,並在國內率先推出4萬億元人民幣的財政刺激方案。
但是,西方國家在金融和經濟危機最危險時刻過去以後,便從「同舟共濟」轉向「同舟共擠」,好了傷疤忘了疼,不願放棄在全球治理中的「既得利益」,壓根兒也不願接受全球治理從「西方治理」逐步轉向「東西方共治」的現實。
金融危機是貨幣危機、信用危機、銀行危機、債務危機和股市危機等的總稱,一般指一國金融領域中出現的異常劇烈動盪和混亂,並對經濟運行產生破壞性影響的一種經濟現象。
他主要表現為金融領域所有的或者大部分的金融指標的急劇惡化,如信用遭到破壞,銀行發生擠兌,金融機構大量破產倒閉,股市暴跌,資本外逃,銀根奇缺,官方儲備減少.
❻ 美國歷次金融危機時間
1792年一次大恐慌:聯邦政府在6500萬美元的國債之外承受1800萬美元來自於其他州政府革命戰爭所遺留的債務,投資政客覬覦這些公債,其中包括紐約政商關系密切的生意人William Duer,當時Duer密謀在紐約成立1家銀行,試圖壓低紐約銀行儲貸危機,但泡沫迅速破滅。財政部長漢密爾頓採取大膽的解決方法,從銀行借款買問題債券,藉此支撐市場價格。
1907年一次大恐慌:部分銀行和信託公司給鎖定某家銅產商股票的投機客,因為計劃失敗,這些金融機構出現擠兌潮,投資者對金融機構信心缺失嚴重,銀行大亨J.P.Morgan召集紐約銀行業者徹夜討論,並說服他們集資供存款戶提款,藉此提升民眾信心。
1933年一次大蕭條:即史上最著名的股市大崩盤後四年,總統羅斯福和國會成立住宅屋主貸款公司,從銀行接受不良貸款,再以較低的15年固定利率再次融資給100萬屋主,這些屋主多數因為股市崩盤而無法支付房貸。
1986-1995年儲貸危機:因為存款公司大舉擴張至商業不動產放款市場,3234家存貸公司垮了一半,美國政府成立RTC清楚不良資產,花費1240億美元。
2008年9月世界金融風暴驚濤駭浪:房地產發展過快、泡沫過多、布局不穩、災害風險預警體制不強、後期抗風險能力太弱、風險過後恢復能力未知。從而導致經濟不穩定現象之後以美國的次級債為導火索,開始了新一輪的經濟危機。
❼ 美國史上兩次金融危機分別是哪兩次
金融危機,是指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如:短期利率、貨幣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
1、這次金融危機主要是由美國的房地產泡沫破裂引起的。
次貸是美國信用評級不高的下層老百姓利率較高的次級貸款,他們通過抵押貸款可以有房子,而且房價不斷上漲,未來有能力還貸。 對於銀行來說,發放那麼多的貸款,為了保持他們資產的流動性,他們又以這些抵押貸款為保證,集中起來發放抵押貸款證券,形成抵押貸款證券化的過程。但是一旦房地產價格下降,房屋的總價值低於抵押貸款額,老百姓的違約風險大大增加,導致很多人違約,銀行的抵押貸款失去了還款現金流量,資金鏈斷裂,房屋價值也不夠償還債券,使得銀行或者這些抵押貨款機構出現流動性危機。隨著問題的擴大,很多銀行機構倒閉,相關的持有這些機構的債券的機構也遭遇危機。美國從事抵押貨款的主要機構是房地美和房利美,在這次問題出現 後,美國政府不得不出來救市,收購了這兩家機構,美林集團也被收購,還有因為次貸危機而倒閉的雷曼兄弟,不過政府並沒有救這個存在了150年的投資銀行。
一方面,很多國外的機構持有美國很多次級債,危機發生後都受到很大程度的影響,出現流動性危機。 另一方面,出現金融危機後,老百姓的信心受到打擊,不願意消費,導致總需求減少,使得整個經濟運行變得困難。同時由於美國國內產品很多靠進口,比如,中國就是出口美國的大國,中國GDP的三分之一是靠出口,受到美國國內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國的出口也很大程度上受到影響,導致國內沿海很多依靠出口為 主要企業出現問題,開始大規模的裁員,導致失業人數上升。使得我國的經濟運行也受到影響。其他國家也有相似的問題,並由此導致了全球經濟危機。 2、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同樣爆發了一場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這場危機也是從美國開始,迅速席捲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
在1929年11月,紐約股票市場崩潰後,西方銀行家、企業家、政治家和經濟學家並未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不少人認為這只是心理恐慌造成的,股票市場很快就會恢復正常。美國股票市場的崩潰正是這樣一場經濟危機爆發的火山口。隨著股票市場的崩潰,美國經濟隨即全面陷入毀滅性的災難之中。 西方其它國家經濟的穩定和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美國的資金流入和向美國的商品輸出。這些國家一旦失去美國的資金和市場,也就隨之被捲入了經濟危機。接著,西方工業國又把經濟危機擴散到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 工、農、商業曠日持久的危機,終於導致了金融大混亂。奧地利最大的銀行——奧地利信貸銀行因無法收回對本國和東歐各國企業的貸款,1931年5月 宣告破產。這馬上在德國引發銀行存戶擠兌存款風潮,國民銀行等大銀行因而倒閉。英國也出現了紛紛向銀行提取黃金的風潮,7月中旬至10月外流黃金價值2億 英鎊。9月下旬,英國宣布廢除金本位制,英格蘭銀行停止兌付黃金。接著,其它一些國家也廢除金本位制,西方的貨幣制度開始崩潰。歐洲的金融風潮波及美國,儲戶紛紛向銀行提款。美國公眾人心惶惶。
西方各國為了擺脫危機,盡量把危機後果轉嫁給本國人民和亞非拉人民。有堆積如山的農產品賣不出去。 西方各國同時又極力把禍火引向他國。1930年6月,美國國會通過了斯穆特——霍利關稅法,把關稅平均提高了20%以上。其他各國也相繼提高了關 稅,進行報復。除關稅戰外,各國還展開了貨幣戰。傾銷戰。從英國廢除金本位制,英鎊貶值開始,56個國家相繼使本國貨幣貶值,以增加出口,減少進口。日本 甚至讓日元貶值近4O%,藉以大幅度降低棉紡織品等出口價格,向世界各地大肆傾銷。 1932年7~8月,英國和英聯邦各自治領政府在加拿大渥太華舉行英帝國經濟會議,在會上簽署了一系列雙邊貿易協定。英國同意自治領商品免稅輸入,各自治領也降低或免收英國貨關稅。英國的行動加劇了經濟集團化趨向。 英、美、法在各自的勢力范圍內,分別形成了英鎊、美元和金本位集團。日本力圖通過侵略戰爭,擴大日元集團。德意也要求重新瓜分世界。高築經濟壁壘和經濟集團化妨害了經濟交往,經濟危機進一步惡化。 危機持續的時間過去一般是幾個月,或者一兩年左右,而這次危機卻長達四年。危機以後,進入了蕭條時期,此後的兩三年內,經濟只有少數活躍和回升,沒有出現復甦和繁榮。1937年便又爆發了新的經濟危機。
❽ 美國歷史金融危機在歷史是什麼時候
1929-1933年,美國股票暴跌,拉開美國金融危機的序幕,總統胡佛實行自由放任政策加劇了危機,1932年羅斯福上任,實行新政,擺脫了危機
❾ 美國歷史上的的金融危機是哪一年是如何產生的
1929至1933年,美國經濟危機暴發的歷史背景:
20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出現了繁榮的局面,逐步掌握了世界經濟霸權,紐約成為世界金融中心。其原因應包括:國內的技術革新和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的推動;國際上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刺激和戰後相對穩定的政治經濟局面提供了極好的條件。在經濟繁榮的背後,美國長期盲目投資,經濟比例失調,農業不景氣,失業人員增加。日益膨脹的供應量大大超過國內外的支付能力,潛伏著生產相對過剩的危機。到20年代後期美國經濟出現危機和蕭條。盲目擴大的生產同容量相對穩定的國際國內市場發生尖銳的矛盾,導致了1929年經濟危機的爆發。危機以美國紐約股票價格狂跌開始,很快波及全美國,並迅速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
於是1929年~1933年世界性的經濟危機爆發了。
1929~1933年集中爆發在美國和歐洲的「大蕭條」的確災難深重.「大蕭條」是對20世紀30年代大危機的一個特定的稱呼。即商品實際價格下跌、購買力減弱,供給大於需求,失業增加,庫存擴大,生產萎縮,公眾恐慌,以及商業活動的普遍低迷,那樣一種持續時間長、萎縮幅度更大、地理波及面更廣、出現頻率更高的經濟狀況。
「大蕭條」不僅給美國的經濟帶來了極為不利的影響,以至於到了1939年美國的生產才全部恢復到1929年的水平;也給美國的人口、家庭、教育、道德、信念、生活水平等方面造成了嚴重的危害,結婚率和出生率大幅度降低,這期間出生的孩子成為著名的「蕭條的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