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財政部新修訂的金融工具會計准則,知多少
公允價值是金融工具的一個計量模式,也就是說還有其他計量模式可以選擇。這個內容在企業會計准則22號裡面有,你可以去看看。聽起來你不是會計或者金融專業的學生,可以去搜一搜相同題目的論文來看看增加對概念的理解。 公允價值是金融工具的計量屬性之一,但是談不上最主要吧,其他的也挺主要的。後面兩個題目可以直接借用,但是中國資本市場不發達,衍生工具的種類不多,准則包含衍生工具的部分基本上是抄國際會計准則的,沒有太大實際意義。
『貳』 國際會計准則 有哪些 ifrs9 ifrs15
IFRS9 可能會導致公允價值應用范圍擴大
分階段修訂金融工具准則增大其評估難度
歐盟各級委員會成員更換</ol>歐盟是第一個宣布採用國際財務報告准則( IFRS) 的區域性組織,對 IFRS 的全球推廣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對 IFRS 的制定有很大影響力。盡管歐盟已經認可了大部分 IFRS,但對金融工具相關會計准則的認可卻幾經波折。從最初對 IAS32 和 IAS39 的推遲認可,到後來對IAS39 的「刪減後認可」( Carve-out) ,再到如今對 IFRS9 的推遲認可,很明顯,其中的核心問題是「公允價值計量」問題。歐盟認為,過多採用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工具會計准則可能對其金融產生消極影響。因此,歐盟希望 IASB 在公允價值計量應用方面不要過於激進,即 IFRS的公允價值計量應用情況不要比美國公認會計原則 GAAP 嚴格,否則會使歐盟的金融在市場競爭中處於不利境況。
『叄』 金融工具列報准則有哪些變化
新舊對比
新准則一共有9章82條,相較舊准則篇幅有所增加,主要變化是明確了金融工具的分類、金融負債和權益工具、特殊金融工具的定義,並將金融負債和權益工具做了區分,增加了收益和庫藏股相關列報與披露;明確了金融資產與金融負債相互抵消的條件;豐富了報表披露的具體內容,例如增加了金融資產轉移的披露、利潤表相關信息的披露、重大匯率風險敞口分幣種分析以及有關復合金融工具和嵌入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等。
新准則最大的變化是明確了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互相抵銷的標准。在舊准則中,我國對於金融資產和相關負債的抵銷還是持比較謹慎的態度的。舊准則沒有說明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抵銷的目標,沒有界定什麼是抵銷,什麼是抵銷權,這種抵銷權是無條件抵銷還是有條件抵銷等。由於舊准則沒有給出明確的界定,必然會對會計實務的操作帶來一定的影響,增加會計人員職業判斷的難度。在新准則中增加了抵銷權的定義,還以列舉的方式提出了5種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不能相互抵銷的情形。這種做法在當前我國企業持有的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較簡單且交易較少的情況下是適用的,但是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企業持有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的比重及其交易的復雜性將會不斷增加,以列舉的方法僅僅規范的是在原有環境下可能出現的情形,一旦出現新的情形,則難以應對。個人認為,我們需要對這些概念有明確的界定,從而為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提供指引和規范,避免陷入對准則持續「打補丁」的過程中。
中外對比
新准則的實質內容和國際會計准則基本相同。對列示和披露部分,分別基於國際會計准則第32號(IAS32)和國際財務報告准則(IFRS7)作出比較後,主要有以下差異:
(一)准則的命名。我國新准則以金融工具列報命名,規范了金融工具列示和披露兩方面的內容,國際會計准則用兩個准則IAS32:金融工具列報和IFRS7:金融工具披露分別規范。我國金融工具的列報,是更廣泛的概念,包括金融工具列示和金融工具的披露。列示只在財務報表內反映,披露是財務報表附註中的解釋說明。國際准則中的列報與我們的列示含義相同。
(二)不涉及事項。我國新准則不涉及以下六個方面的事項:1.長期股權投資;2.非貨幣性資產交換;3.職工薪酬;4.股利支付;5.債務重組;6.保險合同。國際會計准則不涉及五個方面的事項:1.子公司、聯營、合營中的權益;2.雇員福利計劃中的僱主權利和義務;3.保險合同;4.企業合並;5.股份支付。我國准則規范的范圍相對國際准則來說,范圍較窄,除國際准則不涉及的事項外,還包括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債務重組等項目。
新准則充分體現了與國際准則的趨同,例如全面採用公允價值,披露風險等。這對我國融入全球經濟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但准則的頒布只是起點,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可能還會遇到問題。為了更好地貫徹執行新准則,還需要注意以下事項:
(一)盡快頒布解釋公告或執行指南。就我國現階段的金融市場而言,筆者認為應該採用以詳細的規則為基礎的准則。盡管現在的准則很全面,但可操作性不夠強,特別是公允價值的大范圍採用,對會計人員專業判斷要求較高,對整個社會環境的要求也較高。我國應該盡快頒布解釋公告或執行指南等,以指導實務中的具體操作。
(二)健全企業風險管理機制。新准則要求披露較為詳盡的信用風險、利率風險、市場風險、數量信息等,實際操作中將有較大難度。因為這不僅涉及系統改造,而且涉及整個企業風險管理模式的轉變。目前,我國企業的風險管理水平較低,除了銀行、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外,其他企業很少專門建立風險管理流程。因此,健全的風險管理機制是新准則實施的有效保障。
『肆』 金融工具國際准則為什麼過於復雜
因為金融工具國際准則涉及的問題關系的國家較多,如果修訂不完善就會造成國際經濟糾紛,所以修訂過程就會過於復雜。
『伍』 關於金融工具減值的國際會計准則問題
徵求意見結束了,但是替換還沒有完成,委員會在匯總意見呢,爭論很大的,不是很容易出來,原先的計劃是新IFRS9 2013年開始執行,最近有消息說要推後兩年。建議你可以登錄IASB的官方網站了解更多:http://www.ifrs.org/Home.htm
『陸』 新金融工具准則將對哪些方面產生影響
一、新會計准則中與金融企業相關的重要變化新會計准則對衍生金融工具、套期保值和金融資產轉移等業務的會計核算和信息披露進行了全面梳理,填補了我國會計標准在這些業務領域的空白。(一)金融資產與負債的變化1、金融資產與負債分類的變化:從流動性到風險性。在現行《金融企業會計制度》中,資產和負債是根據流動性來劃分的。但隨著金融創新程度的加快和衍生工具的發展,金融工具長短期的界限變得模糊,所以從流動性方面劃分,無法真正反映出資產和負債的本質屬性。新會計准則主要強調了資產和負債的持有目的和功能性,其劃分標准則更強調其風險性;2、金融資產與負債計量的變化:從歷史成本到公允價值。現行會計制度規定銀行的各項財產在取得時應當按照實際成本計量。新會計准則規定銀行初始確認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應當按其公允價值計量,並且對於不同類型的資產與負債,在後續計量中採取不同的計量方式。交易性資產與負債、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後續計量採用公允價值。持有到期投資,貸款和應收款項以及其他負債,按實際利率法,以攤余成本計量。(二)金融資產的減值從預期計提到客觀發生計提新會計准則對金融資產減值的規定作了較大的調整,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1、計提依據的變化。以貸款損失為例,現行會計制度規定,銀行應對預計可能發生的損失,計提貸款損失准備。而新會計准則規定,銀行有客觀證據表明該貸款發生損失的,才應當計提貸款減值准備;2、損失准備轉回的變化。按照現行金融企業會計制度,已沖銷的貸款損失,以後又收回的,其核銷的貸款損失准備予以轉回。而新會計准則對計提損失准備的轉回區別對待:對以攤余成本計量的金融資產和可供出售的債務工具確認減值損失後,如有客觀證據表明該減值已恢復,且客觀上與確認該項損失後發生的事項有關,原確認的損失應當予以轉回,計入當期損益;可供出售權益工具投資的減值損失,在活躍市場沒有報價且其公允價值不能可靠計量的權益工具投資發生的減值損失,不得轉回。(三)金融資產轉移的變化金融資產的轉移一直是會計實務中的一個難點,為此,新會計准則單獨規定了一項《金融資產轉移》。新准則規定,金融資產轉移分為整體轉移和部分轉移兩大類。銀行已將金融資產所有權上幾乎所有的風險和報酬轉移給轉入方的,應當終止確認該金融資產。(四)套期會計處理的變化《企業會計准則第24號——套期保值》對套期會計作了明確的規定。套期會計方法是指在相同會計期間將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項目公允價值變動的抵銷結果計入當期損益的方法。套期分為公允價值套期、現金流量套期和境外經營凈投資套期三種,對於不同的套期形式則採用不同的確認和計量方法。二、新會計准則的變化對金融企業的影響金融企業具有高負債性高風險的特點,不僅注重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動性,而且關注資本的充足水平和存在的各類風險。按照傳統的會計處理法,由於衍生金融工具具有不確定性,難以將其確認為資產或負債,僅作為表外項目在報表注釋中加以披露。但是,衍生金融工具表外處理不能全面准確地反映商業銀行的風險信息。由於目前國內金融企業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量很小,對資產負債的總量影響也很小,但隨著我國商業銀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量的增加,衍生金融工具對財務報表的影響將不容忽視。由於新的會計准則主要是原則導向,而公允價值計量、套期會計等非常復雜,它將對金融企業的財務會計及金融企業的經營管理帶來很大的影響。1、公允價值的影響。本次會計准則修訂的重要變化是公允價值得到廣泛運用,對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和債務重組恢復採用公允價值作為基本的計價原則,將原來為了抑制上市公司虛構利潤而計入資本公積的項目允許計入當期損益,與國際會計准則的處理原則一致。公允價值是新會計准則最大的亮點,新會計准則在金融工具核算、投資性房地產計量等方面採用公允價值,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更好地反映市場價值變化對商業銀行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影響,使利益相關者更准確地判斷商業銀行面臨的風險。同時,公允價值也是最大的難點,在實施中將存在一些問題:一是由於公允價值在大多數情況下不能直接取得,需要估算和驗證,因此採用公允價值計量將會增加銀行成本,存在跨行一致性問題;二是公允價值很容易受市場變化的影響,而我國市場分割現象非常嚴重,由此可能會導致公允價值無法可靠計量;三是對非市場化金融工具,採用估價技術確定其公允價值不得不嚴重依賴銀行的內部模型,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人為操縱計量結果的行為。公允價值的運用削弱了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因為公允價值不以交易為基礎。同時,由於新會計准則中資產負債表的資產能夠以公允價值或者攤余成本核算,而負債基本上是以成本核算,這對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比例管理提出了挑戰。2、雙重計量模式可能降低會計信息的一致性,並增加對會計信息的理解難度。按照新會計准則的有關規定,金融企業可以使用歷史成本和公允價值兩種方法來計量不同類別的資產和負債,從而使金融會計信息建立在兩種計量基礎上,降低了會計信息的一致性,也增加了對會計信息的理解難度。金融企業與新會計准則|有關金融研究的論文資料3、可能出現利潤操縱現象。新准則的實施,在與國際接軌、鼓勵企業發展的同時,也帶來很多負面效應。首先,新准則實施短期會造成金融企業利潤波動,尤其是境外業務及衍生金融產品業務較多的金融企業,如中國銀行。另外,由於新准則在確認、計量、披露方面主觀性增加,會計信息由謹慎向中性過渡,濫用會計准則現象。4、信息披露的要求更加嚴格。新會計准則主要從信息質量和信息內容兩方面規范銀行業會計信息披露行為。信息質量的標准和信息內容的標准將對現行會計信息披露的真實性和透明度產生深遠影響。5、職業判斷和操作難度加大,需要的會計人員參與到金融企業中。職業判斷新會計准則基本是原則導向的,而且很多規定非常復雜,大量業務需要會計人員進行專業判斷,這直接增加了金融企業准確、一致地進行業務核算的難度,甚至會出現業務相同而會計處理完全相反的極端情形。6、對金融企業風險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會計准則對衍生金融工具進行表內確認和計量,而這種確認和計量要有完善的風險管理政策、金融工具估值技術、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等,否則無法達到表內確認和計量的要求。同時,套期會計要求對套期行為的有效性進行持續評價、要求提供每筆套期業務的風險管理書面文件等。所有這些都對金融企業風險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金融企業對新會計准則影響的對策目前我國只在上市和擬上市的金融企業實施新會計准則,但隨著我國銀行業經營水平的提高,將來有可能在全行業范圍實施新會計准則。因此,各金融企業都應對實施新會計准則的影響有正確認識,採取相應措施以適應新准則的要求。1、組織全方位、各層次的培訓工作,深入學習新金融會計准則及相關國際准則。由於新准則的實施會對風險管理、信息系統、乃至整個經營管理體系帶來較大的影響,因此,對新准則的培訓,不能僅僅局限於財會專業方面,而要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培訓,尤其是對風險管理部門的培訓。2、改進現有會計核算體系的相應內容,建立完善的風險管理政策、金融工具估值技術和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考慮系統的解決方案。新准則要求的諸多事項,如金融衍生工具的風險控制問題、公允價值的取得及計量問題、用未來現金流折現計算資產減值等等,都需要系統解決方案。根據《金融時報》2005年10月19日《銀行如何滿足國際會計准則的核算要求》一文介紹,通過與國際領先銀行的緊密合作,SAP公司已成功開發了「金融工具會計系統」,以滿足銀行執行國際會計准則的需要。目前國內有很多銀行已經在使用公司的系統,可以考慮借鑒國外的先進作法,為設計適合我國金融企業的系統打基礎。3、積極開展同業交流。目前,國內金融企業已有全面實施國際會計准則的先例,交通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已在香港上市。對於其他金融企業來說,應該積極開展同業交流,了解同業先行者全面實施國際會計准則方面的安排和步驟,以及在執行金融工具會計准則方面的經驗和做法,從而提高整個業界對於新准則的理解與執行能力。4、改善組織結構,招聘高層次的專業人才。目前許多金融企業的組織結構都走向扁平化,應根據衍生金融工具的發展規模,適時成立相應的內設部門,並配備專門人員管理金融工具尤其是衍生金融工具;同時加強內控制度建設,避免單人操盤,防止決策失誤,實現風險資產管理專門化。金融企業應招聘一些能夠准確把握市場行情、具有敏銳風險意識、對於確定公允價值的認定標准和計提金融資產減值准備等方面有著較深刻認識的金融人才。另外,應該加強與監管部門、財政部門和稅務部門的溝通與協調,為金融企業審慎經營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金融行業會計標准與國際慣例趨同是不可逆轉的趨勢。這次我國新會計准則體系的構建在會計標准國際化方面邁出了關鍵一步,為我國金融業整體實現向國際會計慣例的趨同提供了千載難逢的良機。金融企業應高度重視新會計准則實施可能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周密考慮、充分准備、順利平穩完成向新會計准則的過渡,努力將新會計准則的精髓運用到本單位的會計實踐中,充分發揮它們對本單位完善公司治理,實現質量、效益、規模協調發展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