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投資 > 薛洪言消費金融

薛洪言消費金融

發布時間:2021-05-08 03:38:20

1. 小心互聯網金融"現金貸" 稍不留心就攤上"高利貸"

盡管現金貸滿足了很多人的消費需求,但是也會出現諸如利息、服務費「滾雪球」、暴力催收、個人信息泄露甚至被盜用等毒瘤,這個市場還需要整治

近期一段時間,現金貸飽受輿論質疑:利率過高、野蠻催收、濫用個人信息等問題層出不窮。媒體的爭相報道也將現金貸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

對於當下看似「失控」的現金貸發展現象,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薛洪言對《投資者報》記者分析稱,現金貸「失控」並不是普遍的行業現象。他表示,問題可能在一些細分的領域有所發生,比如校園貸,但在監管介入後問題得到控制。此外,個別的環節存在失控,比如說暴力催收。局部的失控往往是處在高速發展的行業常態,並且因為從業者魚龍混雜,難免會發生一些問題。只要將問題控制在局部范圍內,失控的現象可以正常看待。

現金貸以利息和服務費盈利

有研究數據表明,國內約有50%的人得不到傳統金融機構的信貸服務。面對這塊尚未大規模開放的市場,互聯網金融開始介入,2015年左右現金貸業務興起。至今,據第三方媒體的不完全統計,市場上打著「現金貸」旗號的互聯網金融平台有上千家,活躍用戶約為3000萬人。

為什麼現金貸業務突然呈現出爆發式增長?開鑫金服總經理周治翰告訴記者,「現金貸」泛指無場景、無指定用途的小額貸款業務,其模式主要是借鑒了國外的「發薪日貸款」。薛洪言則指出,現金貸的爆發與消費金融的發展是一脈相承的。對於一些互聯網金融企業來說,有場景的就可以開展消費金融業務,沒有場景的只好去做現金貸,這就導致現金貸業務呈現出爆發的現象。

綜合互聯網金融行業發展的特點,一個概念或者一種模式產生並有不錯的前景時,往往有多家企業蜂擁而上。那麼現金貸的利益點在哪裡呢?一位互聯網金融企業高管對記者表示,現金貸宣傳的往往是日息(每日利息),甚至有「無息貸款」,一般急需用錢的人看到,感覺短期借用「還蠻合適」。但是,用戶還要這筆借款付出高低不等的服務費,這筆費用在借款發生時可能企業並未明示,實際上費用可能很高。

該高管表示,大部分規范的平台則一次性按照借款金額的5%左右收取服務費。但有的平台會按天收取服務費,服務費名目各異,信審費、管理費、手續費、平台運營費等。如果累計,到最後費用一定不菲。「用戶在借款時一定要仔細看相關合同,留意收費條款。」

而對企業方來說,是以正常還貸人群的利息和費用來彌補欺詐人群以及未還錢用戶帶來的壞賬。「只要壞賬不低於50%就可以繼續」。一位現金貸從業人員甚至如此表示。此外,利息再升高,就可以覆蓋獲客成本、運營成本等,逐步實現盈利。而現金貸企業通過大數據風控等技術手段,識別欺詐,判斷用戶信用水平,還可以逐步降低壞賬,這樣盈利就可以實現增長。

現金貸出現三大毒瘤

現金貸在業務規模增長的同時,也面臨著一些輿論的指責。利息和服務費「滾雪球」、暴力催收、個人信息泄露甚至被盜用成為用戶不得不防的現實。

以「XX貸款王」為例,期限一個月的貸款,日息千分之一,還有5%的一次性服務費,單月總費率為8%,8%×12+5%就是年化的總費用率。

如果是每日收取服務費的現金貸業務,則最終還款金額更加驚人。以一個現金貸平台為例,其日利率為0.03%,每天收取借款金額的0.97%為服務費,此外還要加收借款金額6%的平台運營費。若借5000元為期一個月,利息僅需45元,但服務費和平台運營費則要1755元。因此一個月後本息一共需要還6800元。如此計算下來,該平台的實際年化利率達到了366%。

此外,民間金融行業的潛規則也讓用戶防不勝防,部分平台會有「砍頭息」的操作,讓用戶在借款後來不及後悔。出借人借給借款人1萬元,但在給付借款人款項時直接把利息2000元扣除,只給借款人8000元,而借款人則給出借人出具了1萬元借據,即借據記載的數額大於實際借款數額。

利息與服務費等變相增加,導致有些用戶最終還不上貸款,反而越積越多。而企業為減少壞賬,對這些用戶實行催收,過程會產生一些惡性事件。有觀點認為,飽受指責的「裸條」事件其實就是現金貸的亂象之一。出借資金的平台濫用借款人信息,向借款人好友發送借款人照片,以此威脅還款,是不正當的商業行為。

此外,多位互聯網金融從業者告訴《投資者報》記者,用戶一旦在一家平台注冊貸款,會有更多的平台來聯系推銷現金貸。當然,這在其他行業也多有發生,但因為小額借貸的用戶往往急需資金,可能會多家之間周轉。一旦出現還款不及時,最終承擔的本息將大大超出用戶的承受能力。

爆發與失控需合理加以控制

正如P2P網貸初期的發展一樣,現金貸此刻正迅猛發展。對於同時出現的一些失控現象,薛洪言表示,現金貸「失控」並不是普遍的行業現象。只要將問題控制在局部范圍內,失控的現象可以正常看待。

多位互聯網金融從業人士稱,現金貸的野蠻生長必然會引起監管的注意,當負面事件越來越多,監管應該會有舉動,這也是該行業的洗牌節點。

對此,中央財經大學金融法研究所所長黃震認為,一方面,不要「一棒子打死」,應允許「現金貸」具有一定的發展空間;另一方面,監管政策應不斷完善,進一步明確監管部門、准入門檻、業務紅線等,將行業引向健康發展的軌道。

目前「現金貸」行業仍處於起步期,尚未經歷完整的風險周期,部分平台自身風險控制能力薄弱,但為了提升競爭能力,盲目比拼放款效率、授信額度,形成風險隱患。「用戶本身還是要留意相關信息和合同,避免陷入不正規平台的借貸困局。」一家互聯網金融企業高管稱。

2. 「消費場景分期」是什麼意思

消費場景分期嗯意思幾天是不同的地方消費分期,比如線上線下消費兒都是可以分期的,希望能幫助到你。

3. 銀行什麼時候關閉直接代扣通道

靴子還是要落地了,據多家媒體日報道,已經准備了2年的網上聯合清算系統——網聯即將正式上線。近日,網聯下發了第42號通知,6月30日前銀行將關閉第三方支付直連銀行的代扣通道,督促第三方盡快接入網聯清算系統。

目前,一部分機構准備使用「協議支付」代替受到最嚴重影響的代扣業務,避免「斷糧」危機,但是從長期來看,直連代扣被關閉已無法更改。

2代扣:代扣一般指用戶通過線上或線下櫃台方式簽署「用戶-商戶-銀行」的三方協議,授權商戶可以從其銀行賬戶中扣錢。

3 快捷支付:快捷支付針對小額支付的需求場景,簡化了授權過程(比如只需要完成持卡人銀行卡、身份證、手機號的實名認證即可),同時通過下行簡訊驗證碼的形式來完成消費確認。

4. 「多頭借貸」亂象要被終止了嗎

國內首張個人徵信牌照終於下發。近日,中國人民銀行官網發布的公告信息顯示,百行徵信有限公司獲得人民銀行准予行政許可決定書。

百行徵信有限公司,俗稱「信聯」。根據央行公布的信息,信聯是由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牽頭,與芝麻信用、騰訊徵信、深圳前海徵信、鵬元徵信、中誠信徵信、中智誠徵信、考拉徵信、北京華道徵信等8家市場機構共同出資成立的一家市場化個人徵信機構,主要在銀、證、保等傳統金融機構以外的網路借貸等領域開展個人徵信活動。其中,互聯網金融協會持股36%,其餘8家機構分別持股8%。

同時,信聯雖然主要採集互聯網金融機構的信息,但其對傳統金融機構同樣開放,信貸數據可以供傳統金融機構查詢使用。這就意味著,以往想方設法躲避央行徵信,鑽空子不還貸款的「老賴」們,以後借錢恐怕沒那麼容易了。未來,用戶一旦形成信用污點,不僅無法在別的網貸平台上借到錢,在銀行機構貸款也成了難題,甚至還會影響個人就業、購房、購物、出行等各方面。可以預見的是,多頭借貸、「拆東牆補西牆」就沒那麼容易了。

雖然信聯被寄予厚望,但多頭借貸問題不會因信聯的成立在短時間內就迎刃而解。黃震認為,信聯效果如何還取決於其對數據的採集能力。「信聯不具有強制各家機構接入數據的權力,將來大量機構的信息如何納入信聯的數據平台,目前也還沒有明確的標准和要求,這些都是尚待解決的問題。」

數據共享也是信聯面臨的一大挑戰。信用數據是各徵信機構的核心競爭力,要讓各機構自願實現數據共享,不是件容易的事。明確各徵信機構的利益分配,統一數據共享標准,出台相關政策明確從業機構的數據上報和質量義務,是信聯的當務之急。

5. 如何看待央行取消信用卡透支利率上下限區間管理

新年伊始,信用卡利率市場化再進一步。

從銀行業內獲悉,央行近期下發《中國人民銀行關於推進信用卡透支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通知》,自2021年1月1日起,信用卡透支利率由發卡機構與持卡人自主協商確定,取消信用卡透支利率上限和下限管理(即上限為日利率萬分之五,下限為日利率萬分之五的0.7倍)。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8月,民間借貸利率的保護上限「靴子」落地,隨之而來的市場討論中也不乏有關於持牌金融機構利率調整的探討。彼時,有專家指出,民間借貸利率下調之後,持牌金融機構利率也會面臨很大的下調壓力,而信用卡利率下調會帶動整個持牌放貸機構體系的定價下行。

取消信用卡透支利率上下限區間管理

早在2016年4月15日,央行發布《關於信用卡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取消此前統一規定的信用卡透支利率標准,實行透支利率上限、下限區間管理,上限為日利率萬分之五,下限為日利率萬分之五的0.7倍。這一通知自2017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彼時,央行有關負責人表示,對信用卡利率設置上限和下限,待時機成熟再全面實施市場定價,有利於發卡機構在過渡期內積累定價數據和經驗。

時隔4年,在2021年伊始,央行下發文件,取消信用卡透支利率上下限區間管理。

央行同時要求,發卡機構應通過本機構官方網站等渠道充分披露信用卡透支利率並及時更新,應在信用卡協議中以顯著方式提示信用卡透支利率和計結息方式,確保持卡人充分知悉並確認接受,披露信用卡透支利率時應以明顯方式展示年化利率,不得僅展示日利率,日還款額等。

麻袋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蘇筱芮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信用卡透支利率由發卡機構與持卡人自主協商確定,是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重要表現,與去年10月16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修改建議稿)》中的精神一脈相承,彼時文件內容中就已表示,「商業銀行可與客戶自主協商確定存貸款利率」。

6. 「信聯」獲批首張個人徵信牌照作用是什麼

報道稱,信聯最重要的「初心」,是在籌建之初便已明確的,即補位民間個人徵信。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產業升級與區域金融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李虹含介紹,當前徵信領域並非空白,有央行徵信中心、國家信息中心等國有機構,不過,央行徵信等數據主要來源於金融機構,在互聯網信息上存在不足;從數據結構來看,央行徵信中心更多是結構化數據。

信聯的籌建恰是始於個人徵信牌照「難產」之際。李虹含表示,批籌成立的信聯的主要目的,就是把央行徵信中心未能覆蓋到的個人客戶金融信用數據納入,構建一個國家級的基礎資料庫,實現行業的信息共享,以有效降低風險成本。預計廣受詬病的現金貸問題將得到解決,不斷失信的消費金融借款人也會受到懲戒。

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薛洪言接受采訪時表示,從市場角度來看,對於多元化的徵信機構有著強烈的需求,與央行個人徵信系統相比,信聯在數據源和數據結構上會有比較明顯的差異,在人群覆蓋上可以更多元化,能夠很好地填補市場空白。

據了解,信聯服務的對象主要有五大主體,包括從事互聯網金融個人借貸業務的機構、從事放貸業務的傳統金融機構、公檢法與金融監管等相關部門、個人信息主體、從事徵信和反欺詐服務的第三方符合資質要求的機構等。其中,從事互聯網金融個人借貸業務的機構將是信聯最主要的服務對象。

7. 如何做好金融行業商業化

——原標題:2019年中國金融科技行業市場分析:驅動金融智能化變革 未來存在兩大發展風口

1、中國金融科技行業的首個發展規劃和頂層設計發布

「AI+金融」是剛剛閉幕的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熱門議題之一。2019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不僅吸引了華為、騰訊、微軟、IBM、商湯科技等科技公司,還吸引了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平安、螞蟻金服等金融公司

金融科技在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被熱議,是中國金融科技蓬勃發展的真實寫照。2019年8月下旬,央行頒布了《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年)》(以下簡稱「《規劃》」),這是中國金融科技行業的首個發展規劃和頂層設計。

與會的行業人士普遍認為,隨著《規劃》的頒發,中國金融科技將迎來長足的發展,「人工智慧下一個風口是金融科技的2B業務」。

咨詢公司KPMG預測,中國金融科技領域的投融資額,將在2020年超越美國。

2、中國金融科技行業發展前景廣闊

據悉,美國金融科技起步較早。原因是金融危機後,次級客群徵信需求、監管科技需求日益受到關注;另外,21世紀以來,AI、大數據的發展讓大數據風控、智能投顧、智能投研、區塊鏈等技術在美國呈現跨越式發展。

相比較而言,中國的金融科技起步較晚,但以2013年移動支付快速發展為起點,金融科技已經廣泛應用於支付、財富管理、消費金融、保險科技、監控科技等領域。

2019年被業內譽為「金融科技的變革之年」,這一年,依託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從「數字化」、「智能化金融」、「網路化」打造科技金融新生態,助力金融行業提升服務水平,不斷推動金融行業轉型升級。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報告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金融科技投資行業發展景氣高,行業投資規模顯著提升。具體來看,在投資規模上,2013-2018年,全球金融科技行業投資規模波動上升。2018年,全球金融科技投資金額創下歷史紀錄,投資金額達1118億美元,是2013年的近6倍。

2013-2018年全球金融科技投資金額統計及增長情況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第一財經總經理陳思劼表示,在金融和商業領域一場深刻的變革已經在發生。一批新型的金融機構從一開始就依靠技術革新、金融科技來開辟市場,而傳統的金融機構也開始意識到必須要積極地布局智能金融的業務,包括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技術,才能擁有自己的未來。新技術不斷催生金融科技新物種、新模式、新產業。可預見的是更富有獲利效率的金融科技新生態正在形成。

政策的支持也為行業的新一輪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2019年8月下旬,央行頒布了《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年)》,這是中國金融科技行業的首個發展規劃和頂層設計,對金融科技推動我國金融業高質量發展給予了充分肯定,也為行業發展指明了方向。

根據《規劃》目標,未來的三年將成為金融科技發展的關鍵期。度小滿金融CEO朱光此前表示,未來3至5年中國金融科技將進入最好的時代,同時趕上人工智慧科技的高速發展期,人工智慧落地的場景非常多。

度小滿金融副總裁許冬亮在會上表示,近年來,中國金融科技領域的投資呈現爆發性的上升態勢,按照這個趨勢的發展,3年之後我們在這個層面有機會超越美國。中國有非常強的優勢,第一,巨大的人口基數以及爆發的消費需求孕育大量的發展機會;第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也給金融科技的發展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礎。

3、中國金融科技快速發展驅動金融智能化變革

中國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驅動金融智能化變革。「事實上,人工智慧應用的一個重要前提是產業的數字化和數據化,目前在金融、互聯網等領域,人工智慧應用較為深入,根本原因是這兩個產業的數字化進程最為徹底。」同盾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李偉東表示。

許冬亮認為,金融科技將在獲客、風控及服務三方面對金融業進行智能化改造。在智能獲客方面,許冬亮認為平台需要三個重要的能力,第一是用戶的多維度實時觸達能力;第二是用戶畫像構建能力,「光觸達用戶不夠,還要了解用戶」;第三是演算法,「能夠把(用戶)需求及時匹配」。

在風控及服務方面,許冬亮表示,度小滿金融在金融雲、金融大腦的「技術底座」的基礎上,利用反欺詐、多頭防控、信用風控等技術,幫機構有效應對風險;依託智能經營、智能投研、智能機器人(14.650,
0.24, 1.67%)客服等技術,幫助機構降本提效。

上海新顏人工智慧科技有限公司CEO黃向前重點介紹了人工智慧技術在風控方面對金融的改造。黃向前表示,「從我們掌握的數據情況來看,目前在國內智能金融應用投融資市場裡面,智能風控佔比約三分之一。從整個應用的效果來看,智能風控最活躍、市場規模佔比最大。」

黃向前指出,人工智慧助力打破傳統金融風控技術壁壘,「人工智慧技術賦能風控後,能夠通過大量數據運算之後進行風險定價,從獲客到信貸的授信、放款、催收,能夠實現全流程化的處理。人工智慧技術在提高效率、放貸的精準度、降低風險這一塊都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此外,黃向前認為,隨著計算機視覺大規模的使用,圖像的處理、檢索、重構都能極大地提高整個智能風控的效率、效果。「在支付過程中,已經開始大規模地通過人臉識別實時地做一些風險的控制。此外,利用虹膜和聲紋等生物特徵進行風控的嘗試,也能提升反欺詐的效果。」

「未來,隨著區塊鏈技術、5G技術大規模應用,新一代的人工智慧技術將使整個金融行業的業務運營、風控、貸後相關的管理發生革命性的變化。」黃向前稱。

4、未來中國金融科技風口在哪?

金融智能化變革成為趨勢,未來的發展方向在哪?李偉東堅定地認為,人工智慧下一個風口是金融科技的2B業務。

德意志銀行環球金融交易業務部中國創新及金融科技產品主管祝一也認為發展方向是2B的業務。「其實外資銀行大部分在中國國內都不是以網點取勝,我們關注的主要業務還是2B的業務」。

「我們是希望把客戶和我們的金融科技合作夥伴打包在一個圈上發揮更大的作用,讓銀行不再像傳統銀行,金融科技公司也不是傳統的金融科技公司,客戶也會變得更加數字化和智能化。」祝一表示。

北京眼神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周軍則認為,金融風口在銀行業務,將銀行的理財產品植入民眾生活各個場景里去,讓金融和民眾生活場景密不可分,這是金融企業應該做的事情。

1)在蘇寧金融研究院院長助理薛洪言看來,金融科技發揮作用可以從兩個角度衡量:

一個是金融科技的角色,激活了傳統金融科技里的活力;

第二個是在科技金融融合的過程當中,科技本身慢慢獨立化,獨立的解決方案對外輸出和賦能,科技開始成為金融業的生產要素。

2)薛洪言認為,未來金融科技的風口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在金融業內部從C端到B端的轉移帶來整個金融科技進一步的發展風口。

二是從金融到產業的拓展。其實金融科技不僅可以用於金融行業,還可以運用到產業領域、智慧城市的建設等,這也是未來一個大的風口。從場景的拓展來看,整個金融科技未來的風口在於場景不斷地深化和拓展。

——更多數據來源及分析請參考於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科技金融服務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8. 異常交易等於可疑交易

央行在今年7月出了一個新政策,即將在2019年的1月1日起實施。

個人單天交易5萬,轉賬20萬以上,將受央行可疑監控。

也就是說,個人使用支付寶或者微信購物消費達5萬塊錢以上、轉賬金額達20萬以上,就有可能被列入大額可疑交易進行監控。

1

1月起第三方支付個人交易5萬

轉賬20萬以上或受監控

7月13日,中國央行印發非銀行支付機構開展大額交易報告工作有關要求:以客戶為單位,當日單筆或者累計交易額人民幣5萬元以上、外幣等值1萬美元以上的現金收支需報告。

個人使用第三方支付機構單日現金收支達到5萬塊錢以上,

或境內轉賬50萬元,

亦或者跨境轉賬20萬元以上,
支付機構都要向央行提交大額交易報告。同時,互聯網金融機構也要上報5萬元以上的大額現金交易。

中國人民銀行根據需要可以調整大額交易報告標准。

大額交易報告的具體要素內容、報告格式和填報要求由中國人民銀行另行規定。非銀行支付機構開展大額交易報告工作的其他要求按照《金融機構大額交易和可疑交易報告管理辦法》有關規定執行。

也就是說,明年開始,當你一天累計消費5萬,轉賬20萬以上,就有可能被央行列入大額可疑交易進行監控。

不過這些交易報告,不需要個人以及企業提交,不影響平常正常的合法合規的交易支付。業內人士指出,新規是為了反洗錢和反恐怖融資的需要。

2

互聯網金融要提交

大額和可疑交易報告

除了第三方支付機構,所有從事互聯網金融業務的機構都將納入反洗錢和反恐融資統一監管框架。

10月10日,央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又聯合發布《互聯網金融從業機構反洗錢和反恐怖融資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管理辦法》)。

《管理辦法》要求,互聯網金融從業機構反洗錢和反恐怖融資工作的基本義務:

一是建立健全反洗錢和反恐怖融資內部控制機制。

二是有效進行客戶身份識別。

三是提交大額和可疑交易報告。

四是開展涉恐名單監控。

五是保存客戶身份資料和交易記錄。
該辦法也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

《管理辦法》明確,互聯網金融機構包括但不限於網路支付、網路借貸、網路借貸信息中介、股權眾籌融資、互聯網基金銷售、互聯網保險、互聯網信託和互聯網消費金融等。

該辦法也規定,客戶當日單筆或者累計交易人民幣5萬元以上(含5萬元)、外幣等值1萬美元以上(含1萬美元)的現金收支,金融機構、非銀行支付機構以外的從業機構應當在交易發生後的5個工作日內提交大額交易報告。

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指出,金融機構和非銀行第三方支付機構一直在執行反洗錢相關監管規定,這次意在把更多的互聯網金融業態納入反洗錢和反恐融資統一監管框架,消除監管空白地帶,這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互聯網金融逐步融入主流金融監管體系的一種標志。

3

新規不會影響個人客戶正常交易

一些市民擔心,這兩個新規實施後,個人用第三方支付轉賬或消費都將受限制。

事實上,大家不用有此擔心。

從新規條文來看,主要是對機構的規定和要求,並沒有讓企業和個人履行報告義務,因此大家只要進行正常交易,都不會有感知。

「其實央行對於銀行等金融機構早就提出了上報大額交易的要求,而且還必須報送可疑交易報告,可普通人這么多年使用銀行卡並沒感到有什麼障礙,所以大家不必擔心第三方支付機構和互聯網金融機構納入監管體系後,自己會有什麼不便。」

某銀行資深人士張先生指出,

這個規定並不是為了限制大家正常的大額消費和支付,而是為了打擊洗錢、恐怖等相關非法活動。

平時大家正常消費、轉賬、取現,沒有涉及相關違法活動,就不會受影響。當然,如果異常交易被認定為可疑交易,將被凍結賬戶甚至要受到相關處罰。
還有業內人士指出,支付寶、微信等大家常用的第三方支付機構不可能涉及現金收支,所以對於第三方支付機構而言,最大可能需要報送的是境內每日50萬元、跨境每日20萬元的交易,而絕大部分客戶賬戶應該都達不到這個標准。

4

央行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

北京市中鵬律師事務所律師丁凱分析,央行一方面是為了反洗錢,下一步可以做的是,打擊違法犯罪活動和個人偷逃稅。

現金相對較難追蹤的。如果通過銀行卡、網上交易,難免會留下各種交易痕跡。所以犯罪份子都喜歡現金。

你詐騙了別人的錢,只要別人的錢是通過銀行卡匯給你的,無論你轉到哪張銀行卡、哪種支付賬戶,那麼都能被按圖索驥、追查得到。

只有把錢取現出來,才能一定程度脫離監控。

如果你是一個官員,貪污了幾百萬幾千萬。無論你存在哪個銀行賬戶,也難免會被監控得到。

所以大熱的電視劇人民的名義,貪官會把現金藏在自己的別墅里,堆滿了整個房子。

所謂洗錢,就是通過隱瞞、掩飾非法資金的來源和性質,通過某種手法把它變成看似合法資金的行為和過程。主要包括提供資金帳戶、協助轉換財產形式、協助轉移資金或匯往境外等。

比如,某毒販通過販毒掙了1000萬,這1000萬就是違法收入,理論上是不能花的。因此,毒販需要將該筆收入通過合法的形式,洗成合法收入,這樣就可以名正言順的花了。

律師丁凱稱,有在國內現階段,假設該毒販真的通過販毒掙了1000萬,他根本不需要洗,直接花就完了,現實中很少看到有人因為花錢不當被抓起來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兩個:

1、中國社會存在大量的現金交易,因此,如果該毒販的1000萬是通過現金交易的形式花出去的,你根本就無從查起他到底花了多少錢,也就無所謂洗錢不洗錢了。

2、中國現階段沒有完善的個人收入申報制度。反洗錢的前提是,你先要知道他的合法收入是多少,但是由於沒有完善的個人收入申報制度,你根本就不知道他的合法收入是多少,因此,也就談不上去打擊違法收入了。

丁凱分析稱,這個問題,在明年開始的個稅申報制度逐漸建立起來後,可能有望得到部分解決。

個稅申報制度,假設你申報了100萬,你卻消費了1000萬,就可能有問題了,因為你的消費明顯超出你的收入。

如果犯罪分子掙了1000萬,2019年可能就不是那麼容易能夠花出去了。因為你總不至於在申報收入時,直接申報販毒掙了1000萬,這樣的話就成大傻缺了,司法機關直接把你抓了。

所以,這1000萬你既不能申報,也不能存在銀行,也不能通過電子消費方式支付,也不能購買大額實名制產權的物品,比如房產、汽車等,只能通過現金方式消費。

這樣的話,就增加了你消費的難度。

有的朋友可能會想,那我送給別人行不?比如,給自己女朋友,或者父母、親戚或任何其他人。

理論上也不行。因為接收錢財的人,同樣要申報收入。比如,你女朋友申報了10萬元收入,但卻花了1000萬,嚴重超出正常收入,稅務機關可能就會來查詢,這多出的990萬哪兒來的?女朋友說,某某送的。稅務機關再一查,這個某某並沒有申報1000萬收入,於是,這990萬收入來源就有很大違法嫌疑了。

這樣順藤摸瓜,很多人的違法犯罪行為就被倒查出來了。

這個邏輯推斷,同樣也適用於貪官。以後貪了巨額財產,真的只能存放在家裡保險櫃了,只能零星現金消費,沒辦法大筆大筆的花了。

所以,央行的監管新規,和明年開始實施的個稅申報制度,其實是套組合拳,增加了通過違法犯罪活動獲得違法收入的法律成本。當然,也打擊偷逃稅行為。

上面的邏輯推斷也同樣適用於合法收入但卻未報稅的情形。比如,你合法掙了1000萬,但卻只申報了100萬收入,則剩下的900萬想要花出去,也難了。只要你名下的消費明顯超出你的申報收入,稅務機關可能分分鍾就要讓你來補稅了。

來源丨中國基金報、經濟日報

501閱讀
搜索
輸入姓名查詢個人徵信
永久刪除微信轉賬記錄
微信小程序查個人徵信
個人購物訂單查詢
信用卡秒批免費申請
微信借錢怎麼申請借款

9. 為何受困第三方支付整頓

日前,一份關於農行停止互聯網金融支付通道的通知將日趨低調的互聯網金融再次送上風口浪尖。通知顯示,農業銀行嚴禁將農行代收介面用於互金理財、基金、消費金融、還款等場景。其中,涉及投融資行業的農行代收、實時收款、實名支付交易通道於3月19日17∶30關閉。同時,在農行之前,已有招商銀行、民生銀行、華夏銀行等3家銀行關閉相關支付埠。

另一家消費金融公司高管同樣表示,此類消息較早就有,但影響主體為投資端,如P2P等放款機構,以分期購物為主的消費金融公司在金融領域算是負債機構,沒有投資渠道,幾乎沒有影響。

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也表示,此輪整頓並非是銀行停了P2P等的支付通道,而是加強了對第三方支付機構代扣介面的管理,進而影響了P2P的代扣業務。

閱讀全文

與薛洪言消費金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紅棗期貨和價格換算 瀏覽:651
紅棗期貨即將上市 瀏覽:878
愛建信託客服 瀏覽:508
基金外包服務市場 瀏覽:293
融資融券c 瀏覽:125
2015年神秘資金 瀏覽:909
黃驊外匯 瀏覽:832
悟空理財體驗金什麼用 瀏覽:327
擇期外匯交易是 瀏覽:844
投資大連油虧損情況 瀏覽:532
尿素期貨有 瀏覽:585
資金佔用監管核查的專項說明 瀏覽:312
投資是藝術不是科學的區別 瀏覽:922
基金華夏2號凈值 瀏覽:873
2018年投資者信心 瀏覽:74
融資入股協議 瀏覽:166
馬雲健康股票是什麼意思 瀏覽:992
父母投資 瀏覽:708
五一後基金行情 瀏覽:474
證券投資方法 瀏覽: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