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國際金融危機是怎麼回事
就是造一樣東西造的太多了,導致買不出去.比如一樣東西只要1000個就可以了,可他卻造10000的,所以就導致買不出去.
❷ 當今社會的國際金融危機到底是怎麼回事啊
本次金融危機抄首先來自次貸危機,由於次貸危機的惡化最終導致9月14日美國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破產以及同一天美國第三大投行美林證券被收購,隨後世界最大保險公司AIG宣布進入財政危機,美國政府注資接管。然後美國最大儲蓄銀行華盛頓互惠銀行進入危機。由於這一系列的變化,整個信貸市場出現危機,全球流動性資金減少,投資者對未來前景暗淡開始拋售股票,造成全球股市暴跌。金融危機開始蔓延到全球。
至於為什麼降息。因為在危機面前,所有的銀行都不願意借錢出去,因為他不知道明天你是否還存在,錢是否能夠收回。由於借不到錢,有的銀行資金緊張出現儲戶擠兌,所以政府就必須用自己的國家信用擔保,甚至國家接管(外國的銀行並不象中國一樣實行國有化)同時為了讓有錢的銀行借出來,就得降低利息,同時也是為了刺激消費。
❸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1、主要大國之間力量對比步入多級化新階段,彼此關系組合更多呈現為新興與西方大國之間的集群、競合博弈,大國關系競爭面顯著上升,對抗性增大。
2、經濟全球化、多邊主義與全球治理遭遇「特朗普逆風」。美國民粹主義甚囂塵上,特朗普政府一味強調「美國優先」和所謂的「公平貿易」。大肆推行貿易與投資保護主義等反全球化的倒行逆施,重點針對中國乃至盟友發動貿易戰。
3、社會信息化網路化智能化勢不可擋,新科技與新工業革命的雙刃劍效應凸顯。互聯網將全球「一網打盡」有利有弊,網路安全脆弱敏感,人工智慧與「無人化」等新技術應用加快,人類社會生產生活方式與國家安全潛伏著異化突變的風險。
4、文化多樣化進一步走強,「模式之爭」加劇。中國一貫倡導踐行文明對話與交流互鑒,獨立自主、對外開放、改革創新、行之有效的「中國模式」影響力增強,導致西方發達國家對華政治偏見與意識形態焦慮加重,故而大肆炒作與翻新「中國威脅論」。
5、國際關系行為體的多元化影響深遠且復雜。非國家行為體五花八門,大行其道,藉助全球化與信息化發展壯大。高科技跨國公司的能量尤為驚人,美國企業優勢明顯,中國企業迎頭趕上,政府權威及國家安全面臨侵蝕,以主權國家為中心的當代國際體系經歷著深刻轉型。
6、國際危機趨於常態化,「黑天鵝」與「灰犀牛」層出不窮。IMF警告全球過度舉債,指164萬億美元的全球債務規模超過了十年前金融危機最嚴重時的水平,高達全球GDP的225%。國際金融危機可能改頭換面、卷土重來。
❹ 論述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的影響
首先,在中國的外資金融機構整個的金融資產、盈利水平以及盈利能力可以說都是相當好的。另一方面,外資金融機構的總資產在我國整個金融業總資產中的比重相當低,不到5%。所以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對中國的整體金融體系不會構成太大的影響。雖然我國也有一定數量的銀行,如中行、工行、建行等局部的一些海外業務牽涉到了這次的次貸和金融危機之中,但是這一部分的資金規模比較小。因此這些中資銀行的海外業務,對國內整個銀行的業務也不會構成太大的消極影響。「整個中國的金融體系相對來說是比較穩健的,所以從金融層面上來講,對中國宏觀經濟的影響不會太大。」
其次,這次金融危機對外貿領域的影響會顯現得更直接一些,而對國內的內需和投資的影響並不太大。1到9月份的數據顯示,我國整體出口一直維持在20%以上的增長水平,而進口相對來說速度快一些,在29%左右。整體來看,整個外貿出口的增長包括貿易順差情況都是比較好的。所以即使最後的這三個月,可能會受到一些影響,也不可能從前9個月的20%的出口增長一下子降到負增長。即使出現所謂的低速增長,相信也不會低於10%以上。「我覺得整體全年出口增長的平均速度可能會在18%左右。所以從今年外貿的出口以及推動經濟增長的三輛馬車來看,對宏觀經濟的影響不會太大。」
第三,中國的宏觀經濟特別是資本項目並沒有實現所謂的對外開放,人民幣沒有實現自由兌換。因此可以說從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我國其實對自己設立了一道防火牆,這也恰恰是沒有大量的游資進入或者大量的游資很短時間內流入或者流出中國資本市場的現象發生。所以對我國企業本身的發展以及證券市場的影響也不會太大。目前我們國內的證券股票市場所出現的低迷或者說波動,實際上是與這次的金融危機沒有直接的聯系,它更多的是我們國內的投資者對國內證券機構和證券監管機構以及證券市場發展本身的一些問題的認識而已。
對中國實體經濟影響有限
張漢林教授認為此次國際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體現在進出口貿易,另一個方面就是對我國金融體系的影響。
對金融體系的影響也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對我國本國的金融機構金融體系的影響;另一個是在國內的外資金融機構的影響。因為在2005年,我國才根據WTO的規定允許外資金融機構開設人民幣本幣業務。而實際上外資金融機構在國內人民幣本幣業務的開展規模和數量上,相對來說都是比較小的。而且他們在中國都是盈利的。所以,「我相信全球歐美幾個大的銀行投資機構包括證券公司等,雖然在歐美發達地區可能是虧損的,但是它們在中國地區乃至大中華區都是盈利的,這個得益於中國的影響。從這一點來看,它們不會在短期內過多過塊地全面停止或者收縮中國區的業務,因為在中國區是賺錢的,而目前在其它地區不賺錢。我相信它不會把這個資金抽回去。」
❺ 《歐元危機不會導致全球經濟二次探底》最新txt全集下載
歐元危機不會導致全球經濟二次探底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10日凌晨,歐盟成員國財政部長達成一項總額高達7500億歐元的救助機制,以幫助陷入債務危機的歐元區成員國走出泥潭,遏制希臘債務危機的恐慌繼續蔓延,維護整個歐元區的金融穩定。
這項新的救助計劃的緊急出爐,顯然是在全球股市受整個歐元區債務危機的影響導致全球股市暴跌、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深度回調、市場信心下挫,全球擔心「債務流感」向全球蔓延,導致全球經濟有可能出現二次探底的情況下被迫通過的,歐元區的財長們盡管重申受援國必須削減赤字和壓縮支出的前提條件,但在「二次探底」的恐慌面前,已經容不得更多的討價還價和博弈。
其實,早在去年年底希臘危機爆發伊始,國際社會關於金融危機第二波,世界經濟二次探底的討論就甚囂塵上。而在西班牙和希臘不出意外步了希臘被國際評估機構「降級」的後塵,義大利和愛爾蘭亦岌岌可危的時候,整個歐元區被感染的可能性大大提高,特別是經濟規模遠甚於希臘的西班牙債務危機全面爆發,歐元區的心理防線將被徹底……
應該是全本了
❻ 國際金融危機!!!
金融危機爆發的一個根本原因是金融機構大量的不良資產和交易性資產的大幅縮水。美國這次金融危機這兩個方面都存在,次級住房抵押貸款形成了大量壞賬,資本市場的大幅下跌導致金融機構交易性資產虧損嚴重。中國目前銀行業不良資產已得到很大改善,總體看不良率並不高。
另一個爆發點可能產生在熱錢撤離導致對外支付危機上。中國基本上沒有這方面的擔憂。一是中國資本項目下沒有完全放開,用有些專家的話說就是,熱錢進來不容易,出去更難。
中國各界最為擔憂的是,全球金融危機可能導致經濟衰退,歐美國內消費出現低迷,直接影響到出口導向型的中國經濟。這個擔憂有一定道理,但中國經濟由出口拉動轉為消費拉動的前景是樂觀的,中國未來投資不會下降太大,投資對經濟的拉動依然強勁。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全球金融危機下,中國金融是安全的,中國經濟前景是樂觀的。因此,中國資本市場完全沒有必要看國際市場臉色瞎起鬨,百姓、投資者以及市場對中國經濟、金融、資本市場應該充滿信心。
❼ 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造成的主要負面影響!
經濟危機主要是對資本市場的沖擊;對我國外匯儲備縮水的影響,進而影響國內部分金融機構的業績。如果我國持有的一些美國公司的債券並且該美國公司面臨倒閉,不言而喻,這部分借款面臨無法收回的風險,畢竟有一些債券是無抵押債券,因此,相關部門就該相應地計提相關損失。
❽ 國際金融危機的主要表現
國際金融危機的基本特徵:金融領域所有的或大部分的金融指標的急劇惡化,專以至於影響相屬關國家或地區乃至全世界經濟的穩定與發展。
主要表現有:
1.股市暴跌。是國際金融危機發生的主要標志之一。
2.資本外逃。是國際金融危機發生的又一主要標志之一。
3.正常銀行信用關系遭到破壞,並伴隨銀行擠兌、銀根奇缺和金融機構大量破產倒閉等現象的出現。
4.官方儲備大量減少,貨幣大幅度貶值和通脹。
5.出現償債困難。
❾ 國際金融危機分別發生在哪一年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西方國家一片混亂,七國集團(G7)和IMF等束手無版策,中國作為發展權中國家的代表,與巴西、印度等國家一起在二十國集團中發揚「同舟共濟」的「地球村」精神,先後承諾近1000億美元,擴大IMF的救助資金規模,並在國內率先推出4萬億元人民幣的財政刺激方案。
但是,西方國家在金融和經濟危機最危險時刻過去以後,便從「同舟共濟」轉向「同舟共擠」,好了傷疤忘了疼,不願放棄在全球治理中的「既得利益」,壓根兒也不願接受全球治理從「西方治理」逐步轉向「東西方共治」的現實。
金融危機是貨幣危機、信用危機、銀行危機、債務危機和股市危機等的總稱,一般指一國金融領域中出現的異常劇烈動盪和混亂,並對經濟運行產生破壞性影響的一種經濟現象。
他主要表現為金融領域所有的或者大部分的金融指標的急劇惡化,如信用遭到破壞,銀行發生擠兌,金融機構大量破產倒閉,股市暴跌,資本外逃,銀根奇缺,官方儲備減少.
❿ 國際金融危機事件
經濟危機大概每10年經歷一次,最近的一次是1997年的金融風暴,今年的危機涉及到全球為有歷史以來最嚴重的一次之一,按照經驗來判斷危機結束可能到明年,但是對經濟的影響有一定的緩沖時間大概在5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