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投資 > 金融機構開發金融產品的動因是什麼

金融機構開發金融產品的動因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1-06-12 07:06:03

㈠ 什麼是金融產品開發

金融企業為了適應市場需求而研究設計出與原有產品具有顯著差異的金融新產品,即金融產品中任何一個層次發生了更新或改變,使得產品增加了新的功能或服務,並能給客戶帶來新的利益和滿足新的服務需求,稱為金融產品開發。

㈡ 金融衍生工具產生的最主要動因是

金融衍生工具(又稱「金融衍生產品」)的主要功能有規避風險,價格發現,它是對沖資產風險的好方法。
注意:任何事情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風險規避了一定是有人去承擔了,衍生產品的高杠桿性就是將巨大的風險轉移給了願意承擔的人手中。交易者可以分為三類:對沖者(hedger)、投機者(speculator)以及套利者(arbitrageur)。
對沖者採用衍生產品合約來減少自身面臨的由於市場變化而產生的風險。投機者利用這些產品對今後市場變數的走向下賭注。套利者採用兩個或更多相互抵消的交易來鎖定盈利。這三類交易者共同維護了金融衍生產品市場上述功能的發揮。
金融衍生產品交易不當將導致巨大的風險,有的甚至是災難性的,國外的有巴林銀行事件,寶潔事件,LTCM事件,信孚銀行,國內的有國儲銅事件,中航油事件。

(2)金融機構開發金融產品的動因是什麼擴展閱讀:
常見工具:
1、期貨合約。期貨合約是指由期貨交易所統一制定的、規定在將來某一特定時間和地點交割一定數量和質量實物商品或金融商品的標准化合約。
2、期權合約。期權合約是指合同的買方支付一定金額的款項後即可獲得的一種選擇權合同。證券市場上推出的認股權證,屬於看漲期權,認沽權證則屬於看跌期權。
3、遠期合同。遠期合同是指合同雙方約定在未來某一日期以約定價值,由買方向賣方購買某一數量的標的項目的合同。
4、互換合同。互換合同是指合同雙方在未來某一期間內交換一系列現金流量的合同。按合同標的項目不同,互換可以分為利率互換、貨幣互換、商品互換、權益互換等。其中,利率互換和貨幣互換比較常見。

㈢ 普惠金融的原因及目的是什麼

這個概念來源於英文: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是聯合國系統率先在宣傳2005小額信貸年時廣泛運用的詞彙。其基本含義是:能有效、全方位地為社會所有階層和群體提供服務的金融體系。目前的金融體系並沒有為社會所有的人群提供有效的服務,聯合國希望通過小額信貸(或微型金融)的發展,促進這樣的金融體系的建立。
普惠金融體系應該包括以下幾個層次的內涵:
1、首先是一種理念:2006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孟加拉鄉村銀行總裁尤納斯教授說:信貸權是人權。就是說,每個人都應該有獲得金融服務機會的權利。只有每個人擁有金融服務的機會,才能讓每個人有機會參與經濟的發展,才能實現社會的共同富裕,建立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
2、為讓每個人獲得金融服務機會,就要在金融體系進行創新,包括制度創新、機構創新和產品創新。
3、由於大企業和富人已經擁有了金融服務的機會,建立普惠金融體系的主要任務就是為傳統金融機構服務不到低端客戶甚至是貧困人口提供機會,這就是小額信貸或微型金融——為貧困、低收入人口和微小企業提供的金融服務。為此,首先要在法律和監管政策方面提供適當的空間。其次,要允許新建小額信貸機構的發展,鼓勵傳統金融機構開展小額信貸業務。
國內最早引進這個概念的是中國小額信貸發展網路。為了開展2005年國際小額信貸年的推廣活動,他們決定利用這個概念進行宣傳。白澄宇提出用「普惠金融體系」作為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 的中文翻譯。也有人提出用「包容」等名詞,但經過考慮,覺得其他詞彙不能表達服務對象的廣泛性,最後還是用「普惠」這個概念,就是要讓所有人平等享受金融服務。
2004年11月,中國小額信貸發展促進網路的主頁開通,首頁的標題就醒目地寫下了網路的宗旨:「促進普惠金融體系,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在11月9日召開的網路成立大會上,我們再次提出這個概念,並寫進了網路的倡議書。
人民銀行研究局焦謹璞副局長於2006年3月在北京召開的亞洲小額信貸論壇上,正式使用了這個概念。

㈣ 金融衍生工具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金融衍生工具產生是為了進行風險對沖(risk hedge)。但是這個是有一個前提條件就是你手頭有可以進行實物交易的東西。金融衍生工具很多,包括期權,期貨,遠期,掉期,還有組合的奇異期權之類的。

衍生工具產生的最跟本原因是避險,金融自由化會進一步推進衍生工具的發展。

(4)金融機構開發金融產品的動因是什麼擴展閱讀:

衍生金融資產產生於20世紀70年代。自出現以來,發展迅速。

70年代高通貨膨脹率以及普遍實行的浮動匯率制度,使規避通貨膨脹風險、利率風險和匯率風險成為金融交易的一項重要需求。衍生工具能有效地轉移投資者某些不願承擔的風險給願意承擔者。

各國政府逐漸放鬆金融管制以及通訊技術、信息處理技術的進步等有利條件促進衍生工具飛速發展。先進技術的出現,使實施套期保值、套利和其他風險管理策略的成本費用得以大大降低,從而也使衍生工具供給量大大增加。

金融業的競爭日益加劇促使金融機構不斷進行金融創新,推出新的金融衍生工具。

70年代以來期權定價模型等衍生工具估價模型和技術取得突破並有了長足的進展,這有利於投資者更為准確地對衍生資產進行估價、風險管理,有利於衍生工具的發行和使用,從而促進衍生資產的正常發展。

㈤ 金融產業集聚的金融產業集聚的生成動因

金融產業集聚的生成動因包括金融產業集聚的生成的驅動因素及內在機理問題。多數學者對金融產業集聚的原因進行了理論和實證分析,並形成了豐富的理論成果。在金融產業集聚生成動因的理論依據方面, 大多數學者以Marshall(1920)、Weber(1929)、Po~er(1990,1998)等的集聚理論為基礎的,將金融產業集聚的主要原因歸結於以下經濟因素:外部經濟、規模經濟、集聚經濟和交易成本。Kindleerger f1974)認為是規模經濟使得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選擇一個特定的區位。外部規模經濟是自我加強的,更多的金融部門在一個區域內定位,那麼這些區域對於其他金融參與者來說更加具有吸引力。韓國經濟學家Park(1982/1989)將規模經濟理論集聚經濟理論應用於國際銀行集中發展和國際金融中心的成因分析上,他認為當一個地區跨國銀行的數量增多、規模增大時,國際中心便有形成的可能。同時外部規模經濟會進一步促成生產和經營單位的空間集聚,表現為行業內銀行之間的合作,金融機構之間共享基礎設施,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更加鄰近,流通環節的減少,信息溝通的便捷等。
Naresh R.Pandit(2001,2002)等學者採用了Swann(1998)提出的產業集群動態研究方法,對英國金融服務產業進行實證分析,得出的結論是集聚效應影響公司的成長及新進入者的數量,同一金融服務中心的不同金融部門之間存在相關性。Economists Advisory Group(1984)在《城市2O年:倫敦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未來》一文中指出:「金融中心發展緩慢,但是一旦建立,它們就顯示出生存的巨大能量。這部分是因為習慣的力量、顧客的忠誠或者簡單的慣性(或者說是「路徑依賴」),但大多是源於建立金融中心所享有的各種規模經濟。」Arthur(1994)提供了一個路徑依賴模型來描述下面情形:如果外部經濟(或者集聚經濟)盛行,那麼一個具體企業定位是怎樣變得比其他更為優越。他表明,對於一個特定種類的金融業務,這會使得這項業務對於其他銀行來說更加具有吸引力,這些規模遞增收益有助於一個地理上的「鎖定(1ock—in)」。也就是說,這使得一個區域優於其他區域,在此模型中,只要有新的企業進入,一旦它們選擇了區域就很難有移動。Taylor(2003)等通過對倫敦金融服務業集群的實證研究,結果表明由地理鄰近和面對面接觸而發展密切的人際關系是倫敦金融服務業集群持續發展至關重要的過程。熟練的勞動力、顧客和供應者三者關系的地方化對金融服務企業的創新和產品、服務的遞送很重要。
金融地理學主要從信息的角度對金融產業集聚的生成動因進行多角度的闡釋。Porteous(1995)一系列的工具去說明和解釋區域金融中心的發展,比如「路徑依賴」說明為何某城市能長久在區內維持優勢;而「不對稱信息理論」和「信息腹地論」則能解釋為何「路徑依賴」優勢會被改變或者削弱。Gehng(1998)~]用場摩擦理論和大量的實證分析,證明了某些金融活動在地理上的聚集趨勢與另外一些金融活動在地理上的分散趨勢並存。為了理解這看似矛盾的現象,根據信息內容將金融活動分類是特別有用的。信息敏感性的證券交易更易集中於相關證券信息更集中、更易交流的地區,而標准化證券可能較之更自由,對成本差別的反應更敏感。Zhao運用信息腹地理論來研究中國金融問題,他將信息分為標准化信息和非標准化信息。要想准確解釋非標准化信息的內涵和價值是非常困難的,必須要准確了解這類信息的廣闊背景(或日文化)。
正是由於信息的不對稱性質,金融部門需要接近於信息源。該研究還指出,信息外部性和不對稱信息不僅是塑造信息腹地的決定金融中心的重要因素,也是影響地區等級和全球層次的重要因素。標准化信息與非標准化信息的另一種表述為編碼知識(codified know1.edge)和默示知識(tacit knowledge o這是演化經濟學常用的表述方法。金融地理學家借用了這一概念,指出默示知識的學習需要面對面的交流face to facecontact)。因此,人們不可能完全擺脫地理因素的約束。Davis(1990)則通過對金融服務業領域的調查發現,在大都市區域里,大、中、小型的金融服務產業都傾向形成集聚。通過專業的勞動力人才以及其他相關領域的企業協助,例如會計業、保險精算、法律咨詢等,金融服務產業將更加接近市場,減少交易成本,通過彼此之間知識與經驗的分享,開發出創新技術。他指出,許多外部經濟與優良的信息流有關,假如在更加准確和更加有競爭力的金融服務和金融工具定價的基礎上,金融市場越大,那麼它的效率和流動性就越高,並且金融市場是高度相關的,彼此之間相關度將不斷增強。
Risto Laulajainen(2001)則從金融資源的流動性角度來研究金融產業集聚現象,他認為一種可自由兌換的貨幣或者一個重要國家的政府債券實際上是一種商品,在各個地方都可以同等交易,而邏輯上這種交易更傾向於在流動性好的大城市經濟學者則從經濟發展和城市發展理論的角度對金融產業集聚現象進行論述。在城市經濟中,城市功能的分化導致經濟系統中等級框架的出現。Gras(1922)描述了從鄉村、城鎮到城市經濟的發展階段,將專業金融機構所提供的服務作為大城市一項功能來研究,他描繪了城市作為腹地的四個階段,商業、工業、交通和金融業,金融業處在城市發展的最高階段,與商業、工業和房地產業相比,金融業具有更大的集中度。Vernon(1960)認為,城市吸引著具有巨大不確定性、需要面對面接觸的產業和服務業,吸引著那些以較快的互動速度為必要條件的行業。公司或者金融機構的集中能夠促進為熟悉復雜多變的市場需求而建立起來的客戶關系,紐約港吸引了批發商,批發商帶來了金融機構,金融機構又引來了全國性公司的核心機構。
金融產業集聚生成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企業選擇了同一個區位,但在競爭性的產業環境中,只有部分空間具有適合金融產業的空間要素,這種特殊的場所被Markusen稱為「光滑空間中的黏結點」。這種獨特的場所之所以成為金融產業集聚的合適溫床,就在於具有獨特的空間區位。空間區位是金融產業集聚的基本要素。Martin(1999)研究了不同金融機構的區位分布情況得出:銀行與證券交易機構、外匯交易機構的區位會有所區別,前者會相對較為分散,而後兩者會較為集中。Porteous對銀行區位模型進行了很好的理論分析。通過分析距離對銀行貸款監督成本影響的模型,他認為,如果市場潛力的空間分布是不均勻的,在不考慮價格競爭的情況下,將產生銀行的集聚,其結果類似霍特林(Hotelling)對企業的空間分析模型。Choi&Gehrig對世界主要銀行業中心的成因進行了理論和實證研究,研究證明了地區間貿易流量、直接投資規模、距離的遠近、文化的差異及當地銀行業商業機會的大小等因素是影響銀行跨國區位選擇的因素,但仍缺乏對這些因素重要性的實證檢驗。
E.P.David(1988)首先將企業選址理論運用到金融中心的形成研究中,並於1990年對企業選址理論進行了系統整理。該理論主要解釋在各種可供選擇的區位中,特定企業選擇特定區位的原因,在「理性經濟人」的假設成立的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行為均以利潤最大化為原則。他提出了一個清晰的分析框架,即影響企業選址的因素可分為供給、需求和外部經濟三部分,這就是所謂的企業選址的利潤最大化模型。但是利潤最大化模型有弊端,而且過於簡單化。我國學者潘江麗(2002)運用區位理論分析了金融機構選址決策的重要決定因素:1.地區成本優勢;2.人力資源的規模和質量;3.電信設施的先進性與安全可靠性;4.金融監管環境與稅收制度。從上述對金融產業集聚的生成原因的文獻回顧中可以看出,國內外學者還缺乏專門針對金融產業特性的集聚理論進行深入系統的探討,而僅僅是分析促使集聚形成的具體因素,況且針對這些具體因素的研究也比較分散,缺乏系統的模型。因此,從總體而言,對金融產業集聚內在機理的研究還不夠深入,需要有系統的理論和模型對其進行整合。

㈥ 大型互聯網公司旗下基本現在都有自己的金融產品,為了什麼

大型的互聯網公司基本上都有自己的金融產品,主要的原因是為了流量變現。因為互聯網公司的變現途徑雖然有很多,但是能夠真正持續賺錢的業務,需要不斷地發展。雖然短期來看互聯網公司的各個產品可能具有優勢,但是指不定哪一天這個產品就會不那麼流行了,所以互聯網公司是有著居安思危的危患意識的。

一、為什麼大型互聯網公司旗下都有金融產品?

正如上面所講,大型互聯網公司開發出自己的金融產品,主要是為了流量變現,因為這些互聯網公司都有著龐大的用戶基礎,這些用戶基礎都是公司的一筆寶貴的財富。如果這些用戶基礎只是一個數字的話,本身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但是當大型互聯網公司開發出了金融產品,就可以引導這些用戶去進行金融操作,這個時候互聯網公司也可以通過用戶的操作過程中獲得盈利。

㈦ 為什麼金融機構不斷進行金融產品的開發 創新

金融產品的開發和創新的原動力是增加盈利的需要,但同時,金融創新需要版資金、人權力等資源投入,在當前盈利能力充足的情況下,應當說金融機構創新的積極性不高。
西方國家的金融創新如火如荼是因為西方國家的銀行都是私有銀行,根據《貨幣戰爭》的說法連美聯儲都是私有銀行,那麼國家對銀行的監管也是毫不客氣的,正是嚴厲的監管促使銀行進行金融創新以突破政府監管實現盈利。
金融創新是什麼?就是變著花樣賺錢,帶來的方便那是一不小心,或者是賺錢需要。

㈧ 金融產品開發有哪些基本要求

1.開發的新產品必須有足夠的市場:金融機構在推出新產品之前,應力求對將要開發的新產品的市場需求進行較為准確的預測,以保證新產品進入市場後有相當的銷路,為顧客所接受。

2.開發的新產品必須有自己的特色:新產品的特色主要體現在創新方面:不論是全新或是換代,還是改進,抑或是仿製的新產品,均應反映出市場需要與金融機構的經營特色。只有這樣,才能滿足和刺激顧客新的需求。

3.開發新產品,金融機構必須具備足夠的能力:新產品的開發要耗費一定的人力、財力、物力,特別是需要一定的技術力量支撐等,因此,金融機構在進行新產品開發時,必須充分考慮自己的能力,做到量力而行。

4.開發的新產品必須與顧客特點相適應:開發的新產品必須與相應顧客層的社會文化、價值觀念、消費習慣等相適應,以使開發出的金融產品能夠較快地為市場及一定的消費群體所接受。

5.開發的新產品必須能夠產生效益:對金融機構而言,開發金融產品必須能夠為它創造一定的經濟效益。當然,對這種效益的衡量可能有短期與長期之分。有的金融產品的開發在短期內或許不一定能對金融機構產生正效益,此時需要金融機構對其未來的或潛在的發展潛力作出判斷,以確定是否開發與推廣這種新產品。另外,對一個國家或地區而言,金融產品的開發還應具備一定的社會效益。

㈨ 金融機構存在和發展的原因

實體經濟需要有人推動,資本做為一種商品,需要從低價值的窪地尋找高價值的土堆。而金融機構就是搬運工,並從中獲取中間價值蓬勃發展。

㈩ 金融產品創新的原因

(一)歷史積累方面的原因。

縱觀西方金融產品創新發展史,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可分為避管型創新,轉嫁風險創新,防範風險創新,到如今的各種創新並舉,可以看出商業銀行產品創新需要有歷史的積淀和各個階段創新產品的延續性。我國銀行是由計劃經濟時期的專業性銀行轉變為現在市場經濟時期的商業銀行,僅有十多年歷史,在經營管理方面、銀行技術設備、人才儲備等方面有很多不足。由於歷史的原因,我國銀行業自有資本金不足、壞帳、呆帳等不良資產問題嚴重,承受風險能力差,這一系列問題顯示出我國銀行業系統的內在脆弱性,不利於金融產品創新的開展。

(二)金融環境方面的原因。

1.國內法制建設相對落後。

近年來,我國經濟金融環境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而相應的法律法規卻跟不上步伐。例如,銀行理財業務和電子服務業務缺乏法律的支持。產品創新的要求與相對滯後的法律法規建設之間的矛盾,會使得新興的產品隱藏著一定法律風險。

.2.金融監管制約著金融創新。

從國際情況來看,金融監管對金融創新有著刺激和抑制兩方面作用,而我國居民的高儲蓄率和政策性的高存貸利差使得銀行無利潤壓力,資本市場尚未完全成熟使得銀行創新缺乏動力,因此,金融監管對我國銀行僅表現出抑製作用。金融監管主要表現在利率管制、外匯管制、銀行業務管制等方面。從利率方面來看,雖然將市場機制引入利率管理,但利率調整仍在很大程度上受國家經濟形勢影響。政府制定的高存貸利差使銀行穩獲高額利潤,同時利率管制剝奪了銀行對產品創新的定價權,這些使得銀行產生產品創新的惰性,即使有了創新熱情也會因為管制而喪失創新能力。

金融監管還有兩個方面的問題。其一,監管理念保守,遵循一種「法律無明文規定的即為禁止」「規定能夠做的才允許做」。其二,監管體制方面的約束,「分業經營,分業監管」使商業銀行產品創新只能是在傳統業務內的低層次產品創新,即不能在各種金融機構交叉業務上進行更高層次的創新。簡言之,我國現有的金融監管方式嚴重製約了商業銀行創新的積極性。

閱讀全文

與金融機構開發金融產品的動因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9年鋼鐵產能置換投資 瀏覽:93
現代眾車理財是真是假 瀏覽:817
看懂股票k線 瀏覽:649
操縱股票罪 瀏覽:759
000372基金 瀏覽:142
603839股票 瀏覽:804
近期退市股票 瀏覽:979
股票數據線 瀏覽:647
力哥說理財第一季 瀏覽:645
蘇州鑫元匯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瀏覽:21
黃金價格近幾年變化 瀏覽:828
2019個人消費貸款怎麼貸 瀏覽:261
車子貸款網 瀏覽:448
個人如何開立期貨期權賬戶嗎 瀏覽:251
亮亮視野融資 瀏覽:190
理財手機銀行 瀏覽:705
米庄理財大嗎 瀏覽:571
信託疫情建議 瀏覽:348
年年有魚理財 瀏覽:745
股指期貨當月IC 瀏覽: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