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主流量化平台在量化策略中提供的風險模型一般有哪些
國內的,優礦有提供風險模型的介面,其他的好像沒有吧。
優礦風險模型共提供了以版下9個數據接權口:
因子暴露數據
因子收益數據
特質收益數據
風險因子協方差矩陣表(日級別)
風險因子協方差矩陣表(short類型)
風險因子協方差矩陣表(long類型)
特質風險表(day類型)
特質風險表(short類型)
特質風險表(long類型)
㈡ 金融行業的風險主要有哪些
對於金融風險的種類,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會有不同的認識或不同的關注點。
對於經營金融者來說,金融風險是指所從事的經營活動給自己造成經濟損失的風險。此類風險主要有利率風險、外匯風險和管理風險,尤其是信貸風險。
所謂利率風險是指由於預期利率水平和到期實際市場利率水平的差異而造成損失的可能性。所謂外匯風險是指因匯率變動而蒙受損失或喪失所預期的利益的可能性。
所謂管理風險是指由於金融機構或經營者經營管理不善而造成損失的可能性。所謂信用風險,亦稱信貸風險,是指債務人不能按期償還債務本息,使債權人受到一定經濟損失的可能性。
(2)公司金融中量化風險的工具擴展閱讀:
金融風險管理過程:
金融風險的管理過程大致需要確立管理目標、進行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及處置等三個步驟:
(一)金融風險管理的目標。金融風險管理的最終目標是在識別和衡量風險的基礎上,對可能發生的金融風險進行控制和准備處置方案,以防止和減少損失,保證貨幣資金籌集和經營活動的穩健進行。
(二)金融風險的評價。金融風險評價是指包括對金融風險識別、金融風險衡量、選擇各種處置風險的工具以及金融風險管理對策等各個方面進行評估。
(1)風險識別。金融風險識別是指在進行了實地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運用各種方法對潛在的、顯在的各種風險進行系統的歸類和實施全面的分析研究。
(2)風險衡量。是指對金融風險發生的可能性或損失范圍、程度進行估計和衡量,並對不同程度的損失發生的可能性和損失後果進行定量分析。
(3)金融風險管理對策的選擇。是指在前面兩個階段的基礎上,根據金融風險管理的目標,選擇金融風險管理的各種工具並進行最優組合,並提出金融風險管理的建議。這是作為金融風險評價的最重要階段。
㈢ 保險公司風險管理工具有哪些
風險管理的定義 風險管理當中包括了對風險的量度、評估和應變策略。理想的風險管理,是一連串排好優先次序的過程,使當中的可以引致最大損失及最可能發生的事情優先處理、而相對風險較低的事情則押後處理。 現實情況里,優化的過程往往很難決定,因為風險和發生的可能性通常並不一致,所以要權衡兩者的比重,以便作出最合適的決定。 風險管理亦要面對有效資源運用的難題。這牽涉到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的因素。把資源用於風險管理,可能使能運用於有回報活動的資源減低;而理想的風險管理,正希望能夠花最少的資源去去盡可能化解最大的危機。 「風險管理」曾經在1990年代西方商業界前往中國進行投資的行政人員必修科目。當年不少MBA課程都額外加入「風險管理」的環節。 風險管理(risk management)在降低風險的收益與成本之間進行權衡並決定採取何種措施的過程。 確定減少的成本收益權衡方案(trade-off)和決定採取的行動計劃(包括決定不採取任何行動)的過程成為風險管理。 首先,風險管理必須識別風險。風險識別是確定何種風險可能會對企業產生影響,最重要的是量化不確定性的程度和每個風險可能造成損失的程度。 其次,風險管理要著眼於風險控制,公司通常採用積極的措施來控制風險。通過降低其損失發生的概率?縮小其損失程度來達到控制目的。控制風險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制定切實可行的應急方案,編制多個備選的方案,最大限度地對企業所面臨的風險做好充分的准備。當風險發生後,按照預先的方案實施,可將損失控制在最低限度。 再次,風險管理要學會規避風險。在既定目標不變的情況下,改變方案的實施路徑,從根本上消除特定的風險因素。例如設立現代激勵機制、培訓方案、做好人才備份工作等等,可以降低知識員工流失的風險。
風險管理的各個步驟 對於現代企業來說,風險管理就是通過風險的識別、預測和衡量、選擇有效的手段,以盡可能降低成本,有計劃地處理風險,以獲得企業安全生產的經濟保障。這就要求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應對可能發生的風險進行識別,預測各種風險發生後對資源及生產經營造成的消極影響,使生產能夠持續進行。可見,風險的識別、風險的預測和風險的處理是企業風險管理的主要步驟。 2.1風險的識別 風險的識別是風險管理的首要環節。只有在全面了解各種風險的基礎上,才能夠預測危險可能造成的危害,從而選擇處理風險的有效手段。風險識別方法很多,常見的方法有: 2.1.1◆生產流程分析法 生產流程分析法是對企業整個生產經營過程進行全面分析,對其中各個環節逐項分析可能遭遇的風險,找出各種潛在的風險因素。生產流程分析法可分為風險列舉法和流程圖法。 1.風險列舉法指風險管理部門根據本企業的生產流程,列舉出各個生產環節的所有風險。 2.流程圖法指企業風險管理部門將整個企業生產過程一切環節系統化、順序化,製成流程圖,從而便於發現企業面臨的風險。2.1.2◆財務表格分析法 財務表格分析法是通過對企業的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營業報告書及其他有關資料進行分析,從而識別和發現企業現有的財產、責任等面臨的風險。 2.1.3保險調查法 採用保險調查法進行風險識別可以利用兩種形式: 通過保險險種一覽表,企業可以根據保險公司或者專門保險刊物的保險險種一覽表,選擇適合本企業需要的險種。這種方法僅僅對可保風險進行識別,對不可保風險則無能為力。 委託保險人或者保險咨詢服務機構對本企業的風險管理進行調查設計,找出各種財產和責任存在的風險。 風險管理的分類風險管理主要分為兩類: 經營管理型風險管理,主要研究政治、經濟、社會變革等所有企業面臨的風險的管理。 保險型風險管理,主要以可保風險作為風險管理的對象,將保險管理放在核心地位,將安全管理作為補充手段。
㈣ 保險公司從金融角度上是一種風險管理工具通過什麼賺錢
畢竟還是投保的人,多出險的人少,而且保險公司他們也是有自己的投資項目的
㈤ 金融衍生工具在市場風險中的應用有哪兒些請舉例說明。謝謝!
衍生品 很多 可轉債 期權 遠期 ……
㈥ 風險管理策略的工具有哪些
風險管理策略工具共有七種:風險承擔、風險規避、風險轉移、風險轉換、風險對沖、風險補償和風險控制。
1.風險承擔
風險承擔亦稱風險保留、風險自留。風險承擔是指企業對所面臨的風險採取接受的態度,從而承擔風險帶來的後果。
對未能辨識出的風險,企業只能採用風險承擔。
對於辨識出的風險,企業也可能由於以下幾種原因採用風險承擔:(1)缺乏能力進行主動管理,對這部分風險只能承擔;(2)沒有其他備選方案;(3)從成本效益考慮,這一方案是最適宜的方案。
對於企業的重大風險,即影響到企業目標實現的風險,企業一般不應採用風險承擔。
2.風險規避
風險規避是指企業迴避、停止或退出蘊含某一風險的商業活動或商業環境,避免成為風險的所有人。例如:
(1)退出某一市場以避免激烈競爭;
(2)拒絕與信用不好的交易對手進行交易;
(3)外包某項對工人健康安全風險較高的工作;
(4)停止生產可能有潛在客戶安全隱患的產品;
(5)禁止各業務單位在金融市場進行投機;
(6)不準員工訪問某些網站或下載某些內容。
3.風險轉移
風險轉移是指企業通過合同將風險轉移到第三方,企業對轉移後的風險不再擁有所有權。轉移風險不會降低其可能的嚴重程度,只是從一方移除後轉移到另一方。例如:
(1)保險:保險合同規定保險公司為預定的損失支付補償,作為交換,在合同開始時,投保人要向保險公司支付保險費。
(2)非保險型的風險轉移:將風險可能導致的財務風險損失負擔轉移給非保險機構。 例如,服務保證書等。
(3)風險證券化:通過證券化保險風險構造的保險連接型證券(ILS)。這種債券的利息支付和本金償還取決於某個風險事件的發生或嚴重程度。
4.風險轉換
風險轉換是指企業通過戰略調整等手段將企業面臨的風險轉換成另一個風險。風險轉換的手段包括戰略調整和衍生產品等。
風險轉換一般不會直接降低企業總的風險,其簡單形式就是在減少某一風險的同時,增加另一風險。例如,通過放鬆交易客戶信用標准,增加了應收賬款,但擴大了銷售。
企業可以通過風險轉換在兩個或多個風險之間進行調整,以達到最佳效果。
風險轉換可以在低成本或者無成本的情況下達到目的。
5.風險對沖
風險對沖是指採取各種手段,引入多個風險因素或承擔多個風險,使得這些風險能夠互相對沖,也就是使這些風險的影響互相抵消。
常見的例子有資產組合使用、多種外幣結算的使用和戰略上的多種經營等。
在金融資產管理中,對沖也包括使用衍生產品,如利用期貨進行套期保值。
在企業的風險中,有些風險具有自然對沖的性質,應當加以利用。例如,不同行業的經濟周期風險對沖。
風險對沖必須涉及風險組合,而不是對單一風險;對於單一風險,只能進行風險規避、風險控制。
6.風險補償
風險補償是指企業對風險可能造成的損失採取適當的措施進行補償。風險補償表現在企業主動承擔風險,並採取措施以補償可能的損失。
風險補償的形式有財務補償、人力補償、物資補償等。財務補償是損失融資,包括企業自身的風險准備金或應急資本等。
㈦ 目前金融風險管理領域比較主流的工具有哪些
金融風險管理的理論和方法在金融實業界的具體風險管理運用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同時主流金融學也給予金融風險管理許多重要的理論支持。而在主流金融學中占統治地位的理論基石卻是「有效市場假說」。該理論認為:投資者都是完全理性的,他們追求在一定風險水平下的最大收益;金融資產的價格已經反映了所有公開的信息,價格的變化互不相關,且收益率服從正態分布。然而,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金融市場出現了一些無法被「有效市場假說」所解釋的異常現象,如股市存在的「周末效應」,「一月效應」以及價格波動的明顯的自相關性特徵等。這些金融市場的異常現象對以「有效市場假說」為基礎的主流金融學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同時對以主流金融理論為理論基礎的現代金融風險管理提出了置疑。20世紀80年代後期,為了克服主流金融學在解釋實際金融市場異常現象時所暴露的種種不足,一類被稱之為「新金融學」的研究就逐漸蓬勃地開展起來了。「新金融學」研究的代表流派主要有20世紀80年代後期興起「行為金融學」流派和20世紀90年代興起的「經濟物理學」流派。其中,「行為金融學」的研究以心理學上的發現為基礎,輔以社會學等其它社會科學的觀點,嘗試解釋那些實際金融市場中無法被傳統金融學理論所解釋的種種異常的現象。而「經濟物理學」則是將物理學的理論,方法和模型應用到經濟學和金融學領域研究的一門新興學科。新金融學研究對現代金融風險管理所提出的挑戰主要針對金融風險的測度問題。因為一旦金融風險暴露的大小測度出現偏差,那麼下一步針對風險暴露所開展的風險管理活動可能就會失效。因此風險測度問題在整個金融風險管理活動中居於核心地位。新金融學研究表明,無論是金融風險的相對測度還是絕對測度指標,在理論上或實際運用中都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缺陷。舉例說,風險的相對測度只是一個相對的比例概念,並沒有回答某一資產或組合的風險到底有多大。另外,相對測度指標對測度對象的依賴性較高,它們無法測度包含不同市場因子或不同類型金融產品組合的風險,從而無法比較不同資產的風險大小。就絕對測度指標而言,當實際市場的資產收益率分布不滿足正態分布時,方差及VaR指標的准確度都將大大降低。在正態分布假設下計算的VaR值,常常會低估實際的風險.。
㈧ 衍生金融工具的風險有哪些
1、衍生金融工具的風險概括為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營運風險和法律風險五類。
2、生物資產的特徵
生物資產與其他資產的形式不同,價值轉化機理也不一樣,故生物資產不但具有一般資產的特徵,且基於它具有動植物的自然再生產和經濟再生產相互交織的特點,還具有與其他資產不同的生物特徵。這些特徵主要表現為:
①具有生物轉化性和自然增值性。由於生物資產都是活的生物,其在生長過程中,依靠自然以及人力的推動能夠實現自身的轉化,如從一株幼苗長成一棵大樹,實現自然增值。
②具有生長周期性。生物資產的生命周期差異較大,有的周期很長,如林木,長達十幾年甚至上百年,有的周期又很短,如一般的農作物在一年以內。周期不同的生物資產,其流動性和性質也存在差異。
③生長具有地域差異性。生物資產依賴自然環境而生存,不同地區的自然條件導致了其生長的地域差異性。
④具有雙重資產特性。生物資產具有流動性資產(消耗性生物資產)和長期性資產(生產性生物資產和公益性生物資產)的雙重特性,且在一定情況下可以相互轉化。
⑤具有未來經濟利益不確定及高風險的特性。
3、企業清算會計核算的特點
企業清算核算,是在企業終止特定環境下,從清算了結的角度,對終止企業的資產、負債及所有者權益等,按照規定的程序進行清理、核算的一種會計處理過程。它與企業正常經營下的會計核算相比,有如下特點:
(1)核算目的不同;
(2)核算的范圍不同;
(3)核算的前提和原則不同;
(4)核算的賬戶有變化。
㈨ 金融衍生工具作為風險管理手段是怎麼發揮作用的
1. 避險保值
這是金融衍生工具被金融企業界廣泛應用的初衷所在。金融衍生工具有助於投資者或儲蓄者認識、分離各種風險構成和正確定價,使他們能根據各種風險的大小和自己的偏好更有效的配置資金,有時甚至可以根據客戶的特殊需要設計出特製的產品。衍生市場的風險轉移機制主要通過套期保值交易發揮作用,通過風險承擔者在兩個市場的相反操作來鎖定自己的利潤。一般那些以適當的抵消性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活動來減少或消除某種基礎金融或商品的風險,目的在於犧牲一些資金(因為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需要一定的費用)以減少或消除風險的個人或企業稱為對沖保值者。此類主體的活動是金融衍生市場較為主要的部分,也充分體現了該市場用於進行財務風險管理的作用。
2.投機
與避險保值正相反的是,投機的目的在於多承擔一點風險去獲得高額收益。投機者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市場中保值者的頭寸並不恰好互相匹配對沖的機會,通過承擔保值者轉嫁出去的風險的方法,博取高額投機利潤。還有一類主體是套利者,他們的目的與投機者差不多,但不同的是套利者尋找的是幾乎無風險的獲利機會。由於金融衍生市場交易機制和衍生工具本身的特徵,尤其是杠桿性、虛擬性特徵,使投機功能得以發揮。可是,如果投機活動過盛的話,也可能造成市場內不正常的價格震盪,但正是投機者的存在才使得對沖保值者意欲迴避和分散的風險有了承擔者,金融衍生工具市場才得以迅速完善和發展。
3.價格發現
如果以上兩點是金融衍生市場的內部性功效,那價格發現則是金融衍生市場的外部性功效。在金融衍生工具的價格發現中,其中心環節是價格決定,這一環節是通過供給和需求雙方在公開喊價的交易所大廳(或電子交易屏幕)內達成,所形成的價格又可能因價格自相關產生新的價格信息來指導金融衍生工具的供給和需求,從而影響下一期的價格決定。因為該市場集中了各方面的市場參與者,帶來了成千上萬種基礎資產的信息和市場預期,通過交易所內類似拍賣方式的公開競價形成一種市場均衡價格,這種價格不僅有指示性功能,而且有助於金融產品價格的穩定。
4.降低交易成本
由於金融衍生工具具有以上功能,從而進一步形成了降低社會交易成本的功效。市場參與者一方面可以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市場,減少以至消除最終產品市場上的價格風險,另一方面又可以根據金融衍生工具市場所揭示的價格趨勢信息,制定經營策略,從而降低交易成本,增加經營的收益。同時,擁有不同目的從事交易的參與者可以在市場交易中滿足自己的需求,最終形成雙贏的局面。
㈩ 衍生金融工具會給企業帶來哪些風險
衍生金融工具會給企業帶來的風險:
(1)市場風險
市場風險是指因為原生金融產品(如股票指數)價格發生變化,從而為金融衍生品交易商帶來損失的一種風險。在金融衍生工具的各種風險中,市場風險是金融衍生工具最為普遍、最為經常的風險,存在於每一種金融衍生工具之中。
(2)流動性風險
流動性風險主要包括兩類,市場流動性風險和資金流動性風險。前者是指由於缺乏合約對手而無法變現或平倉的風險。後者是指交易方因為流動資金的不足,造成合約到期時無法履行支付義務,被迫申請破產,或者無法按合約要求追加保證金,從而被迫平倉,造成巨額虧損的風險。整體而言,流動性風險的大小取決於合約標准化程度、市場交易規模和市場環境的變化。
(3)信用風險
信用風險是指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中合約的對方出現違約所引起的風險。在金融衍生工具市場上,信用風險的大小與合約的期限長短有著密切關系,一般說來合約的期限越長,此風險就越大,同時,對同一期限的合約來說,其信用風險隨著時間的推移還會發生不斷的變化。由於不同的產品可以在不同的交易所交易,相對而言,沒有制度保障的場外交易中交易雙方存在更大的信用風險。
(4)營運風險
營運風險是指由於公司或企業內部管理不善、人為錯誤等原因而帶來的損失。其風險來源包括兩種情況:一種是在日常經營過程中由於各種自然災害或意外事故,一種是由於經營管理上的漏洞,使交易員在交易決策出現故意的錯誤或者非故意的失誤,從而給整個機構帶來損失的風險。
(5)法律風險
法律風險是指因為法規不明確或交易不受法律保障,從而使合約無法履行而給交易商帶來損失的風險。
此風險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由於金融衍生工具市場的過快發展造成的,其形成原因主要有兩方面:
一是合約確認文件不充分,交易對手不具法律授權或超越許可權,或合約不符合某些法律規定,法院依據有關規定宣布金融衍生品合約無效,
二是交易對方因破產等原因不具清償能力,對破產方的未清償合約不能依法進行平倉,導致損失。
企業本身對金融市場的交易狀況也並不是完全了解情況,沒有掌握到充足的信息。因而企業在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上就存在著極大地、復雜的流動性風險。為了避免損失,降低風險,企業應該完善其風險管理制度,量入為出,不過度擴張與投資;使用多種籌資手段,適當運用商業信用;債務籌資保持在適當比例;對財務指標設立預警機制。積極防範風險,建立健全的風險防範機制,同時在出現危機時,也有合理的正確的處理措施。
企業只有積極地防範和正確的預警,以及面臨風險時冷靜地應對處理,才能合理地運用金融衍生工具為其帶來豐富的收益,同時又不至於在面臨風險時損失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