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互聯網金融是什麼
那麼現在大家探討的互聯網金融到底是什麼呢?事實上,目前業內存在的各種互聯網金融的探討,其實也一直處於概念模糊之中,各種模式,千差萬別,很難用一個統一的定義來進行界定。所以有必要進行一定程度的梳理,否則大量的討論都建立在基礎定義不同的基礎之上,很難有實質性的意義。
總體而言,目前市場上,習慣把所有涉及到金融業務的互聯網化經營模式,都定義成「互聯網金融」,當然業內還有一種傾向,其實是更直接、簡單的理解,就是只有互聯網企業,介入了金融領域,才是互聯網金融。
而金融企業使用互聯網手段,則不是互聯網金融,而習慣性界定為「金融互聯網」。這種劃分,單純的其實就主體劃分,習慣性將金融機構和互聯網企業對立起來,這種對立的後果是引發了業內大量的口水,實質的意義卻非常有限,因為人為排斥了兩者融合的可能性。
暫且撇開定義,我們就現象來看,目前最普遍定義為互聯網金融的模式,大概區分其實是四個模式。
第一個模式是線上P2P模式,(當然P2P背後也開始了很大的分化,拍拍貸模式,人人貸等模式,陸金所、有利網模式等,至於宜信模式,我個人認為是屬於P2P模式,但是更多是線下運作的概念,跟互聯網關系不大,所以暫不為定義互聯網金融。)還有一系列眾籌網站(這個模式目前處於起步階段,國外發展有一定的成績,國內暫時沒看到太多的實質性業務網站,點名時間是個代表,但是帶有一定的公益特徵,還有待觀望)。
第二個模式是以阿里、京東為代表的電商介入金融領域,所形成的各自互聯網金融模式,阿里最具代表性,衍生的金融模式也較多。
第三個模式其實是涉及到銀行支付結算體系的第三方支付,市場上存在了以支付寶、財付通為代表的200多家支付企業。
第四個模式則是大量的互聯網企業介入的金融服務領域,他們更多還是以服務金融機構為主要運營模式,本身不介入金融領域,例如東方財富網等基金代銷網站,還有如融360、好貸網的金融信息服務模式的網站。
如果還有一塊互聯網金融模式的話,那就是比特幣的出現,很多人把比特幣跟Q幣等同,我認為兩者是截然不同的。Q幣背後是等值人民幣作為信用基礎的,所以Q幣的誕生過程是不創造信用的,社會總體貨幣體系是均衡的。無論你怎麼玩Q幣,都不會給社會貨幣總量產生沖擊。
而比特幣不是,比特幣其實理論上是創造了一種貨幣體系,他存在的信用基礎是人們基礎於對恆定貨幣總量的預期,這種貨幣體系,創造了信用,理論上可以理解為發行了新的貨幣,規模如果足夠大,對社會會產生各種沖擊。
我自己對金融的理解,金融背後第一屬性絕對是政治屬性,也就意味著社會不可能產生脫離政治屬性的金融體系,比特幣的悖論就出現了,如果自娛自樂,那跟金融本質是無關的,一旦影響社會貨幣體系,必須納入監管。去中心化的比特幣,也就只是政治體系裡發行多元化貨幣的一種,所謂的顛覆也就無從談起。
目前市場上,最熱門討論最多的互聯網金融模式是P2P模式和阿里模式,P2P的發展從07年開始,到09年之後發展非常迅速,引起的關注也越來越多,由於進入門檻較低,監管空白,使得這個模式從一開始就處於了充分競爭的格局,為了保持各自的競爭優勢,P2P開始了出現各種分化,分化的背後使得大量的P2P模式。
總體而言,已經脫離了其最早誕生時候的初衷,現在的P2P的本質其實已經是批了互聯網外衣的金融機構了,只是這樣的金融機構沒有牌照準入,也沒有監管涉及,通過這一次金融改革的方向後,未來肯定不僅會發展得很好,而且也會有相應政策來維護這個新新的市場的!
② 互聯網金融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從2014年開始互聯網金融發展加快,其實之前很長時間就開始了。只是2014年開始爆發。
③ 人民日報海外版 互聯網金融誰的
您好,非常高興為您解答:
人民日報海外版 互聯網金融誰的:
今年上半年上市銀行業績堪稱靚麗,並紛紛擁抱互聯網金融,加快了金融網路化步伐,甚至推出或計劃推出電商平台。但是銀行股的市場表現則不盡如人意,銀行股價接近凈值,個別還跌破凈值。
從股價表現來看,投資者更加青睞金融「攪局者」。作為「攪局者」,互聯網金融提出要服務「80%長尾市場」。從小貸公司的實踐來看,這個主要由小微企業構成的長尾市場實際上是利潤豐厚的「藍海」。過去幾年浙江省各金融機構利潤居於全國前列實際上也是得益於當地的小微企業。在基金、保險等金融產品銷售方面,互聯網金融企業利用「隨時隨地隨心」的特點發揮渠道優勢和成本優勢,蠶食銀行的中間業務收入。互聯網金融在渠道、小微企業、零售業務、成本、激勵機制等方面的優勢也可能體現在概念股股價上。
正因看到了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機遇,投資者對未來充滿憧憬;但是現實往往是骨感的,互聯網金融的成本和風險不容忽視。
互聯網金融是個「燒錢」的行業。互聯網金融能節約成本,但是互聯網金融高科技屬性決定需要高端設備、技術和人才,與之相對應的是高成本。互聯網金融企業一輪一輪地融資主要是追加投資的成本所迫。據公開的信息,阿里和騰訊一半以上股權在引資後為外資所有,馬雲及其團隊只保留了10%左右的股權,在上市前為如何保持控制權殫精竭慮。如果當時不是缺錢,這怎麼解釋?互聯網金融從小到大需要一個積累過程,不能期待一投入就產出,時間成本也是需要考慮的。投資者要冷靜測算投資成本和盈虧平衡點,做好現金流安排。
互聯網金融也是「高風險」的行業。金融的重點和難點就在於風險管理,互聯網金融也不能例外。小微企業貸款在全世界都是高風險業務。互聯網金融涉足資產類業務,將要重點管理信用風險;涉足支付類業務,則要重點管理操作風險。對於產生於英美的P2P、眾籌等互聯網金融模式如何在中國實現落地,中國沒有現成經驗,畢竟法制和信用體系差距很大。這些直接融資模式需要更高的法制和信用水平,金融消費者和公眾對它們的要求會越來越高,消費者權益保護的任務也會越來越重。IT系統的穩定性和安全性也是互聯網金融面臨的課題。
發展互聯網金融可能取得制度和技術雙重紅利,還寄託了發展包容性金融的厚望,將得到政府的鼓勵和支持,但是投資者須自擔風險,不能指望政府兜底,也不能期待降低監管標准。
如果投資者充分考慮互聯網金融的成本和風險,互聯網金融概念股走勢會變化嗎?
④ 金融互聯網是什麼
互聯網金融(ITFIN)就是互聯網技術和金融功能的有機結合,依託大數據和雲計算在開放的互聯網平台上形成的功能化金融業態及其服務體系,包括基於網路平台的金融市場體系、金融服務體系、金融組織體系、金融產品體系以及互聯網金融監管體系等,並具有普惠金融、平台金融、信息金融和碎片金融等相異於傳統金融的金融模式。[3]
簡介
編輯
互聯網金融是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企業(以下統稱從業機構)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實現資金融通、支付、投資和信息中介服務的新型金融業務模式。互聯網與金融深度融合是大勢所趨,將對金融產品、業務、組織和服務等方面產生更加深刻的影響。互聯網金融對促進小微企業發展和擴大就業發揮了現有金融機構難以替代的積極作用,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打開了大門。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有利於提升金融服務質量和效率,深化金融改革,促進金融創新發展,擴大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構建多層次金融體系。作為新生事物,互聯網金融既需要市場驅動,鼓勵創新,也需要政策助力,促進發展。[4]
發展歷程
編輯
中國互聯網金融發展歷程要遠短於美歐等發達經濟體。截至目前,中國互聯網金融大致可以分為三個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90年代~2005年左右的傳統金融行業互聯網化階段;第二個階段是2005 - 2011年前後的第三方支付蓬勃發展階段;而第三個階段是2011年以來至今的互聯網實質性金融業務發展階段。在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過程中,國內互聯網金融呈現出多種多樣的業務模式和運行機制。[5]
⑤ 互聯網金融的概念是謝平什麼時間提出來的
互聯網金融的概念是謝平在2012年4月7日"金融四十人年會"上首次公開提出的。
⑥ 什麼是互聯網金融
互聯網金融是指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企業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實現資金融通、支付、投資和信息中介服務的新型金融業務模式
互聯網金融不是互聯網和金融業的簡單結合,而是在實現安全、移動等網路技術水平上,被用戶熟悉接受後(尤其是對電子商務的接受),自然而然為適應新的需求而產生的新模式及新業務,是傳統金融行業與互聯網技術相結合的新興領域
⑦ 謝平什麼時候提出的"互聯網金融"的概念
謝平復在2012年4月7日"金融四十人年會"上首次制公開提出了"互聯網金融"概念。在短短幾年中,互聯網金融已經成為中國金融界和IT界熱門的詞彙,相關創業活動也非常活躍。互聯網金融目前的六種主要類型--金融互聯網化、移動支付和第三方支付、互聯網貨幣、基於大數據的徵信和網路貸款、P2P網路貸款、眾籌融資。
謝平,經濟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互聯網金融"概念提出者。
中國投資公司副總經理,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常務理事會副主席。
歷任中國人民銀行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非銀行金融機構司司長、湖南分行行長、研究局局長、金融穩定局局長,申銀萬國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央匯金公司總經理。
曾經三次獲得過「孫冶方經濟科學獎」。研究領域涉及貨幣銀行學、中央銀行貨幣政策、金融體制改革、金融市場、金融監管等。
著有《中國金融制度的選擇》、《中國金融資產結構分析》、《轉向市場經濟過程中的貨幣政策》、《新世紀中國貨幣政策的挑戰》、《中國農村信用合作社體制改革的爭論》、《中國金融腐敗:從定性到定量》、《中國金融改革思路:2013-2020》等多部學術著作。
⑧ 互聯網金融四條紅線是誰最早提出的
主要包括四條紅線:
一是要明確平台的中介性;
二是明確平台本身不得提供擔保;
三是不得搞資金池;
四是不得非法吸收公眾存款。
⑨ 「互聯網金融生態」是誰首先提出來的
從現狀來看,「互聯網+」處於初級階段,是個都在熱談但是沒有落實的理論階段。各領域針對「互聯網+」都會做一定的論證與探索,但是大部分商家仍舊會處於觀望的階段。從探索與實踐的層面上,互聯網商家會比傳統企業主動,畢竟這些商家從誕生開始就不斷用「互聯網+」去改變更多的行業,他們有足夠的經驗可循,可以復制改造經驗的模式去探索另外的區域,繼而不斷的融合更多的領域,持續擴大自己的生態。
互聯網+真正難以改造的是那些非常傳統的行業,但是這不意味著傳統企業不做互聯網化的嘗試。很多傳統企業都在過去幾年就開始嘗試營銷的互聯網化,多是藉助B2B、B2C等電商平台來實現網路渠道的擴建。更多的線下企業還停留在信息推廣與宣傳的階段,甚至不會、不敢或者不能嘗試網路交易方面的營銷,因為他們找不到合適的方案來解決線下渠道與線上渠道的沖突問題。還有一些商家自搭商城,但是成功的不是太多。但是自創品牌,通過電商平台銷售經營的服裝及零食等商家已經摸索出了一條電商之路。
與傳統企業相反的是,當前「全民創業」時代的常態下,與互聯網相結合的項目越來越多,這些項目從誕生開始就是「互聯網+」的形態,因此它們不需要再像傳統企業一樣轉型與升級。「互聯網+」正是要促進更多的互聯網創業項目的誕生,從而無需再耗費人力、物力及財力去研究與實施行業轉型。可以說,每一個社會及商業階段都有一個常態以及發展趨勢,「互聯網+」提出之前的常態是千萬企業需要轉型升級的大背景,後面的發展趨勢則是大量「互聯網+」模式的爆發以及傳統企業的「破與立」。
⑩ 互聯網金融這個詞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1999年開始,國內就有服務於交易的支付網關模式,標志著中國互聯網金融開始興起。嚴格的說,這個模式在1999年就開始有的,只是那個時候不叫這個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