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投資 > 美國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意義

美國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意義

發布時間:2021-07-08 21:13:02

① 美國金融體制對我國有什麼借鑒意義

美國具有世界上最興旺的金融業,其金融監管嚴厲而不失靈敏性。縱觀美國金融監管制度變革的歷史,大致遵照了自在競爭——金融管制——放鬆管制——重新管制的變化過程。
20世紀30年代以前,美國的金融業較少遭到管制,處於自在競爭時期。直到1914年美國依法設立了中央銀行——聯邦儲藏體系,才標志著美國現代意義上的金融監管制度的構成。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危機宣布了經濟自在主義的破產,美國政府對金融業的態度從較少干預轉為全面的直接收制。20世紀70年代,美國墮入「滯脹」危機,新經濟自在主義重振旗鼓,並開端影響政府的經濟政策。放鬆管制浪潮在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到達高潮,這一方面帶來了金融業的蓬勃開展;另一方面由於在放鬆管制的同時缺乏必要的監視,從而引發了新一輪的金融危機,如20世紀80年代迸發的儲貸危機。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金融監管進入了理性變革時期,在監管理念和方式等方面停止了變革。1999年《金融效勞現代化法》的出台,廢棄了美國66年的分業運營制度,揭開了金融業混業運營的序幕。
從以上金融監管制度的革新過程來看,美國金融監管制度是在一次次整治金融危機的過程中樹立並完善的,每一次危機都迫使監管當局對監管重點和監管方式停止調整和變革,以順應金融環境變化的新請求。

② 美國1787年憲法的特點及意義

一、美國1787年憲法的特點:
(1)規定國家政體是三權分立體制。
(2)規定國家國體為聯邦制。
(3)明確中央政府的領導地位。
(4)規定憲法至上和人人平等原則。
二、美國1787年憲法的意義:
(1)世界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憲法,奠定了美國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礎;
(2)西歐的啟蒙思想政治學說與美國實際的結合,在整個政治制度史中堪稱典範,對以後資本主義國家制度的建立起到示範作用.
(3)聯邦制賦予政府強有力的權力,利於國家的鞏固;聯邦政府實行三權分立原則,權力之間制約平衡,防止專制獨裁,保障了資產階級民主制度的實行.
(4)地方自治權與中央政權形成較為和諧統一的關系,維護國家主權的同時,有利於地方的積極性的調動和創造性的發揮.
(5)體現和維護了獨立戰爭的重大成果,使政府建立在民主原則的基礎上,帶來美國的長期穩定.

③ 美國國會頒布金融服務業現代化法案的時間

忘了愛
美國國會,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
忘了愛

④ 研究美國金融危機的選題意義

相關資料:

美國金融危機的原因及啟示

當前美國因次貸問題而引發的華爾街金融危機成了全世界關注的焦點。發生在華爾街的金融危機不僅重創了美國脆弱的經濟,引起美國股市崩盤,也給出其它國家經濟帶來極大危害。那麼為什麼華爾街會發生嚴重的金融危機? 這場金融危機帶給我們什麼啟示?本文擬對此進行探討。

一、美國金融危機的原因

美國因次貸問題而引發的金融危機有著復雜的確背景,我認為其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刺激經濟的超寬松環境埋下了隱患
2007年4月2日,美國第二大次級貸款機構新世紀金融公司宣布破產,標志美國次貸危機大爆發。次級抵押貸款危機的源頭是其前期寬松的貨幣政策。在新經濟泡沫破裂和「9.11」事件後,為避免經濟衰退,刺激經濟發展,美國政府採取壓低銀行利率的措施鼓勵投資和消費。從2000年到2004年,美聯儲連續降息,聯邦基金利率從6.5%一路降到1%,貸款買房又無需擔保、無需首付,且房價一路盤升,房地產市場日益活躍,這也成就了格林斯潘時代晚期的經濟繁榮。提供次級抵押貸款本是一件好事,使得低收入者有了自己的住房。對一般個人家庭來說,低利率和房產價格一路飆升,編織出一幅美好的前景,投資住房成為巨大的誘惑,於是大量居民進入房貸市場。到2006年末,次貸涉及到了500萬個美國家庭,目前已知的次貸規模達到1.1萬億至1.2萬億美元。
2.以房產作抵押是造成風險的關鍵
美國次貸的消費者以房產作抵押,房產的價格決定了抵押品的價值。如果房價一直攀升,抵押品價格保持增值,不會影響到消費者的信譽和還貸能力。一旦房價下跌,抵押品貶值,同一套房子能從銀行貸出的錢就減少。如果貸款利率被提高,次貸使浮動利率也隨著上升,需要償還的錢大大增加。次貸貸款人本來就是低收入者,還不上貸款,只好放棄房產權。貸款機構收不回貸款,只能收回貸款人的房產,可收回的房產不僅賣不掉,還不斷貶值縮水,於是出現虧損,甚至資金都流轉不起來了。房價縮水和利率上升是次級抵押貸款的殺手鐧。
從2005年到2006年,為防止市場消費過熱,美聯儲先後加息17次,利率從1%提高到5.25%,市場利率進入上升周期。由於利率傳導到市場往往滯後一些,2006年美國次貸仍有上升。但加息效應逐漸顯現,房地產泡沫開始破滅。
3.次級貸款資產的證券化加重了危機的擴散
美國絕大多數住房抵押貸款的發放者是地區性的儲蓄銀行和儲蓄貸款協會,地方性的商業銀行也涉足按揭貸款。這些機構的資金實力並不十分雄厚,大量的資金被投放在住房抵押貸款上對其資金周轉構成嚴重的壓力。一些具有「金融創新」工具的金融機構,便將這些信貸資產打包並以此為擔保,用於發行可流通的債券。給出相當誘人的固定收益,再賣出去。許多銀行和資產管理公司、對沖基金、保險公司、養老基金等金融機構投資於這些債券。抵押貸款企業有了源源不斷的融資渠道,製造出快速增長的新的次貸;投資機構獲得較高的收益。
各種各樣的金融衍生工具使得投資機構現金流得到更合理的利用,利益也得到了分解和共享,風險也得到了分攤。但事物都有兩方面,金融創新制度帶來風險分散機制的同時,也會產生風險放大效應。像次貸這樣一種創新使美國不夠住房抵押貸款標準的居民買到了房子,同時通過資產證券化變成次級債,將高風險載入在高回報中,發散到了全世界。從這個意義上說,凡是買了美國次級債的國家,就要被迫為美國的次級危機「買單」。當房地產泡沫破裂、次級貸款人還不起貸時,不僅抵押貸款企業陷入虧損困境,無力向那些購買次級債的金融機構支付固定回報,而且那些買了次級衍生品的投資者,也因債券市場價格下跌,失去了高額回報,同樣調進了流動性短缺和虧損的困境。自2007年第三季度開始,金融機構開始報告大額損失,反映了抵押貸款和其他資產的價值大幅下跌。
次級貸款資產的證券化過程實際上是資產組合和信用增級的一個過程,也是多種資產疊加、多個信用主體信用疊加的一個過程,在資產證券化後,這種資產證券化組合的信息和相關風險信息披露可能趨於更加不透明,導致市場中很少有人能清楚地讀懂其中的風險,更不用說對其進行實時的風險定價了。由於對資產真正的價值和風險認知不足,投資者嚴重依賴評級公司的報告作出決策。信用評級機構的信用評級在金融市場的作用和影響已經越來越大,信用評級也是資產證券化過程中的必要和重要環節。信用評級是否客觀公正,是否真正了解金融工具,是否存在著利益沖突和道德風險等,這些因素都會對全球金融市場產生重大影響。次級抵押貸款債券本來是從一些低質資產發展而來,「金融創新」則使這些低質資產通過信用評級公司評級獲得了高等級標號,事後證明價值被嚴重高估。
由於信息不對稱和風險損失不明,一旦次級抵押貸款出現了重大風險和損失,構築在這些證券上信用增強和信用疊加也會如同沙漠上的空中樓閣一般會「瞬間倒塌」,由此必然會引起廣大投資者的投資信心恐慌,規避風險的本能加速了投資者的拋售,並加劇了金融市場的動盪,金融災難也就在劫難逃。在次貸、證券化、信用衍生產品這個風險傳遞鏈條中,如果沒有信用評級公司的參與,次按危機或許根本就不能發生。

二、美國金融危機的啟示

美國因次貸問題而引發的金融危機給我們的教訓是深刻的,我國應引以為誡。
1.認識和防範房貸的市場風險
房貸有房產作抵押,似乎是最安全的資產,但房產的價值是隨著市場不斷變化的。當市場向好時,房地產價格上揚會提高抵押物的市值,降低抵押信貸的風險,會誘使銀行不斷地擴大抵押信貸的規模。但房地產的價格也不可能無休止地漲下去,因為任何企業或個人都不可能無視其生產與生存的成本。當市場發生逆轉時,房價走低,銀行處置抵押物難,即使拍賣抵押物,其所得收益也不足以償還貸款。這不僅給貸款銀行帶來大量的呆賬壞賬,還會危及銀行體系的安全及整個經濟的健康發展。因此,銀行需要在風險和收益中做出理性的選擇,提高識別和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
2.認識和防範信用風險
次級貸款違約率高,原因在於貸款機構在放貸中沒有堅持「三C」的原則,即對借款人基本特徵(Character)、還貸能力(capability)和抵押物(collateral)進行風險評估。從國外的經驗看,借款人的基本特徵(年齡、受教育水平、健康狀況、職業)、購房目的(自住還是投資)、婚姻家庭狀況,還貸能力(房貸房產價值比、房款月供收入比、家庭總債務收比、資產負債比等)和抵押物(房產價值、新建房、二手房、使用期限、地段、獨戶、多層高層建築等)都與違約率密切相關。
香港在東亞危機中資產價格大幅縮水,許多購房者承受負資產的壓力,但銀行卻沒有出現違約率大幅上升的問題,就是因為香港銀行業自身有較強的抗風險能力,對個人住房貸款有嚴格資格審查標准,借款人購房多是自住,職業穩定,收入現金流不變,房產使用價值不變,仍會按期還貸。
我國的商業銀行在擴大個貸業務中應避免「政績目標」等非經濟和非理性色彩,減少行政手段介入信貸資金配置,加強對借款人還貸能力的審查,對不同信用風險等級的借款人實施不同的風險定價、借貸標准,包括自有資本金、首付比例、利率、期限等,以促進銀行從服務風險定價向客戶風險定價轉變,從粗放經營向精細化、個性化轉變,提高自身抵禦風險的能力。
3.建立完善信息披露機制和貸款規范
監管部門應監督從事住房信貸的銀行和保險機構,在各類貸款和保險產品的營銷中,要向借款人充分披露產品信息,讓借款者有充分的知情權、選擇權,減少信息不對稱對借款人權益的損害。推進標准化的合約、貸款審核程序、借貸標准,規范銀行貸款行為和貸後的服務。
4.建立房地產金融預警和監控體系,提高抗風險能力
既然金融風險在經濟生活中無處不在,是一種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監管部門的職責就是提高風險識別的能力,預測、防範、規避和化解風險,提高風險的可控性。因此,建立房地產金融預警和監控體系是迫在眉睫,它將對銀行體系的安全,房地產市場和整個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產生積極促進作用。
5.政府部門應從危機中得到警示
讓百姓安居樂業是政府的職責,但「人人享有適當住宅」並不意味人人都要買房,讓無支付能力的低收入者進入購房市場,拔苗助長不僅事與願違,還會產生許多負效應。特別在我國抵押擔保、抵押保險等相關金融基礎設施不健全的情況下,無形中讓銀行承擔了許多政策風險。因此,一個優化的住宅市場結構應是新建房與存量房,出售房與租賃房,商品房與政府提供公共住房多樣化的統一。政府應加大經濟適用房的供給,改變經濟適用房「只售不租」為「租售並舉」;並通過信貸、稅收、土地政策引導房地產企業增加中低價位普通商品房的供給,在開工許可審批中優先考慮普通商品住宅。
6.中國應建立健全抵押保險和擔保制度
中國應建立健全抵押保險和擔保制度,完善住房信貸風險防範和分擔機制。引入商業保險和政策性擔保的機制,有利於促進抵押貸款營銷的規范化、合約的標准化,抑制商業銀行盲目放貸的沖動;合理的保險風險定價機制,有助於商業銀行規避信用風險、道德風險和房地產市場周期波動風險。

僅供參考,請自借鑒

希望對您有幫助

⑤ 美國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是什麼時候通過的

1999,11,4

⑥ 金融對於美國的意義

當然等於一切,其實對於每個比較有影響力的國家都是。你要研發新武器,你需要經濟。所以你可以看到在美國大學,基本一半的學生會選擇和金融有關的項目,其實說到底什麼跟金融脫不了關系。美國那麼大的一個國家,和他其國家聯系那麼緊密,這個國家倒了,其他國家就會很危險,所以這次FINACIAL CRISIS不是美國金融危機而是世界金融危機

⑦ 美國金融危機的原因

根本原因是利率的上升和次級貸的存在.
打個簡單的比方來說明這個問題吧,不過可能會有點長,:)

比如一個房子在最高的時候是100萬,你買了,但你沒有錢或者不夠付30%的首付,或者信譽不夠等等,正常條件下很難從銀行借到錢.
因為有些銀行(或者能提供房屋貸款的類似銀行的機構)推出了次級貸,相當於是你只要付很少一部分首付,甚至是0首付,同時你承諾每個月還一定的錢給銀行,銀行就同意給你放貸,把這個房子的錢先付給房產商,然後你就每個月還貸,你可以先住這個房子,但如果你不還錢的話,銀行有權收回,.

這個時候,房價下降了,比如說原來標價的100萬的房子變成了70萬,這個時候你才給銀行從頭到尾一共付了10萬,你一算就算我去買個新的只要付70萬,而要還清以前的貸款,至少還要付90萬,那你就選擇不付錢了,就是斷供了(有些人也可能是因為利率實在太高了還不起了).這個時候銀行在這個交易中就損失了20萬(70萬房子加上10萬你的還款,比以前銀行放的款100萬少了20萬,所以銀行損失20萬.)這個20萬就是不良的資產,如果房價繼續下跌,銀行還會損失,同時銀行還得擔負這個房子的一些日常費用.

在這個交易中,如果銀行還採用了杠桿交易,比如說他明明只有20萬自有資金,又借入了80萬(80萬可以是向社會發行債券,承諾一定的利息)外部資金來完成這個交易(100萬),那樣的話就叫杠桿交易.這樣現在危機發生了銀行相當於是沒有資產了,而借入的錢還需要不斷的交利息啊,但卻沒有錢收入,相當於變成只出不進啊,那遲早有一天要花完的。(雷曼就是這么死的,杠桿化過頭了)

當這種事情大量發生的時候,銀行很快就會因為沒有流動資金,甚至資不抵債而倒閉了.參與這種交易的可能會有保險公司,私人投資銀行,商業銀行等等。如果這些機構倒閉了,企業的融資就會成問題,這樣容易引起實際企業資金鏈的斷裂,進而導致實際企業的破產.這些機構一般都會向機構或者社會發行債券,一旦這些機構倒閉,這些債券就變成了廢紙,投資者的錢就打水漂了.

目前還只是金融機構的倒閉(稱做金融危機),還沒有影響到實體的企業,如果政府不能很好的控制這些金融企業的倒閉,對實體經濟的影響遲早會到來,那樣就叫經濟危機了. 美國人拯救了AIG,而不救雷曼就是從保護這些實體經濟的角度考慮的,AIG更多的涉及到實體經濟,而雷曼不是.

這就是另一種的蝴蝶效應,一個買房者的斷供,到最終引起了真個經濟的蕭條!目前而言這其中大部分原因是在於監管的不力。
希望採納

⑧ 美國頒布金融服務業現代化法案是什麼時候

美國內戰(南北戰爭、美國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 ①根本原因:南方種植園奴隸制經濟版阻礙了北方資本主義經濟權的發展。
(奴隸制的廢存問題) ②時間:1861——1865年 ③重大事件:導火線:1861年3月林肯就任美國總統; 開始:1861年4月南方軍隊挑起內戰;。

⑨ 結合美國銀行業發展的情況,說明混業經營趨勢的背景與成因,對中國有什麼啟示

所謂混業經營是指商業銀行及其它金融企業以科學的組織方式在貨幣和資本市場進行多業務、多品種、多方式的交叉經營和服務的總稱。

混業經營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

(1)自然混業階段。1933年之前,混業模式經營流行於世界各國。所謂的自然混業是指自發形成於經濟效益的刺激。美國作為最典型的例子,那時金融業在美國的實施主要是以實行最低限度的管理為原則從而平衡競爭秩序。隨著美國對金融監管政策不斷的放鬆,銀行控股公司在美國迎來了飛速發展階段,這標志的美國開始實施混業經營模式。

(2)嚴格分業階段。1933年的經濟「大蕭條」是一條分水嶺,這四年的大蕭條對於實施自然混業經營的美國產生了顛覆性的影響。銀行,證券大量的倒閉,這種混業的金融運作模式助長了股市投機,造成了股市混亂,對於股市暴跌。隨即,1933年經過國會的商議通過了《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美國的分業經營時代由此開啟。

(3)回歸混業階段。進入了20世紀70年代,金融創新發展迅速,傳統的商業銀行面對金融創新的嚴重沖擊開始衰退,業務收入逐漸減少,與此同時,全能型銀行的跨國經營給嚴格執行跨國經營銀行帶來了很大的沖擊。面對如此大的競爭壓力,美國社會開始呼籲放寬金融管制,允許銀行再次進行混業經營。1999年美國國會通過了《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這一法案的通過,標志分業經營體制的瓦解,混業經營成為主流。

我國在改革開放以來,也經歷了從混業經營的混亂,到分業經營的過程。由於金融監管的不到位和對混業經營業務認識不到位,縱容金融企業在競爭中進行大量的違規操作,造成金融市場混亂。所以金融監管的加強對混業經營的發展至關重要。

有三點需要做到:

希望採納

⑩ 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為什麼放鬆監管

收益

閱讀全文

與美國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華楓投資 瀏覽:974
炒股炒外匯 瀏覽:922
港澳一元等於多少人民幣 瀏覽:643
癌症銀行貸款 瀏覽:150
短期理財渠道 瀏覽:813
段永基投資 瀏覽:251
中國外匯管制限額 瀏覽:288
股指期貨後買基金 瀏覽:254
2880表價格 瀏覽:232
中林集團信託 瀏覽:193
在陸金所里投資安全嗎 瀏覽:315
期貨大行情特點 瀏覽:239
買基金用什麼賬戶 瀏覽:903
英鎊對人民幣匯率建行 瀏覽:185
股票簡單解釋 瀏覽:34
pe股票ttm是什麼意思 瀏覽:825
海航投資值得長線嗎 瀏覽:358
什麼股票賺錢最快 瀏覽:295
東亞銀行信託 瀏覽:890
電子賬戶交易密碼忘了 瀏覽: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