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銀行的員工,幾乎都是年輕人,是不是年齡大的被辭退了
在日常生活中,難免會遇到去銀行辦事的情況,而進入銀行之後,除了保安年紀大一些,其餘的工作人員,都非常的年輕。所以,很多人就會比較納悶,難道銀行只招年輕員工嗎?那些四五十歲的老員工去哪兒了呢?或許是因為這些原因吧!
所以說,現在銀行的櫃員大多都是年輕人是銀行為了更好地為大家服務,從而也是為了培養一代又一代的年輕職工。
⑵ 在投資公司上班咋樣啊待遇好嗎
金融投資公司是一個對金融企業進行股權投資,以出資額為限依法對金融內企業行使出資人容權利和履行出資人義務,實現金融資產保值增值的投資公司,也可以理解成是一種金融中介機構,將個人投資者的資金集中起來,投資於眾多證券或其他資產之中。
⑶ 在金融投資公司上班靠譜嗎一個月真的能月入幾萬甚至幾十萬今天去了幾家做金融投資公司面試,他們都
就像大家都讀高中,有人考上了清華北大,有人卻過不了建檔線一樣。底薪就是個建檔線,至於幾十萬的工資就像一個學校有幾個學校考進了名校卻不能保證每個新生未來都能考進一樣難以確保。
⑷ 到證券公司上班好嗎
如有相關業務辦理建議在交易日交易時間進行辦理。可提前聯系對應營業部回或撥打95575(或02095575)咨詢。溫答馨提示:疫情防控期間如需前往營業部辦理業務,建議您先與營業部或020-95575電話預約。
⑸ 在投資公司上班咋樣啊待遇好嗎
金融投資公司是一個對金融企業進行股權投資,以出資額為限依法對金融企業行使回出資人權利和履行答出資人義務,實現金融資產保值增值的投資公司,也可以理解成是一種金融中介機構,將個人投資者的資金集中起來,投資於眾多證券或其他資產之中。
⑹ 在金融公司上班的,能做上分析師經理級別的位置。女孩一般年齡多大
20歲也有做的,跟入職時間有關
⑺ 在金融公司上班的人都很有錢嗎都會做投資
話可不能這么理解,這就跟別人說在銀行上班的人都很有錢一樣,這就是一個職業,目前金融內行業的平均收容入確實比較高,但也不可能都很有錢。不可否認由於專業的關系,他們會對投資理財更加敏銳,比如行業的周期性和經濟發展的趨勢等等,相對來說他們投資更有邏輯性
⑻ 在投資公司工作有前途嗎.
金融投資公司是一個對金融企業進行股權投資,以出資額為限依法對金融企業行版使出資人權利和權履行出資人義務,實現金融資產保值增值的投資公司,也可以理解成是一種金融中介機構,將個人投資者的資金集中起來,投資於眾多證券或其他資產之中。
⑼ 財務人員真的是越老越吃香嗎年齡大了公司還會招嗎
每天擠地鐵上班,日復一日地在一個崗位上重復工作,下班後看著孩子寫作業,周六周日和全家人去公園郊遊,每月定時收到銀行的分期房貸還賬單,有時為突然收到父母生病住院的消息而請假……
都說25歲是一個人最艱難的時候,其實熬過了25歲後,你會發現還有35歲在等著你。
是在一次次創業失敗後,小有成就的企業家?
還是站穩半隻腳,期待大展身手的職業經理人?
或是扛過重重壓力,破繭成蝶的老中青?
碌碌無為被淘汰出局的老油條?
茫然失落為家庭暫緩拼搏的女白領?
焦慮不安不上不下的夾心層一代?
35歲,依舊為生活奔波、改變、堅持,逼迫著自己向前。
在我的35歲,是我最黑暗的一年。
畢業之後,我進入了一家國企做會計,日子過得不是特別好,但也算有保障,每個月拿著固定的工資,享受著公司的各種福利,生活安逸。都說會計是個金飯碗,我對此深信不疑。做賬、報銷、納稅、填年報……所有的工作流程我瞭然於心。和剛進來的年輕人相比,我自認為經驗豐富,做事老道,我也從不把他們放在眼裡。看著他們認真做事、孜孜不倦地請教、一絲不苟地做筆記時,每天加班趕工作時,我不以為然,都是一群剛進來的毛孩子罷了。我照樣每天按時按點下班,絕不拖延,只做好自己分內的事就行了,這是我的一貫原則。
我自認為自己踏實、安穩、嚴謹,具備會計人員的一切素養。
一切都在悄然無聲中改變。公司最近幾年業績不太好,領導層大換血,新來的領導30歲出頭,大刀闊斧地對部門進行改革,他的第一步就是對部門人員進行調整。公司里那些年齡大的,近乎「元老」級別的人,在他看來就是老油條,是阻礙公司發展的一大因素。
我被約談了。
「老張啊,你算是我們部門的老人了,從畢業以來就在公司干,我還是個大學生的時候,你已經在公司發光發熱做貢獻了。公司一直都感謝你,但是啊,這幾年,你也看到了,公司發展越來越糟糕,我剛進來,壓力也很大,你要理解我和公司啊。」
2016年5月25日,我失去了一直賴以為生的這份工作。每日在家抽煙、喝酒、脾氣暴躁、對妻子大聲呵斥,後來妻子忍受不了我,帶著孩子去娘家住了。
我一個人呆在空盪盪的房子里像一個孤魂一樣游離,不見陽光。就這樣恍恍惚惚地過著,11月底,我收到了銀行的房貸還賬單,那一刻,我像被當頭棒喝一般如夢初醒。
生活總是我們最好的導師。
你可以不思進取,但終有一天生活會讓你加倍償還;你可以渾渾噩噩,但有一天生活也會讓你大夢初醒。
書的2年之後,我被公司老領導推薦為財務主管,負責公司財務分析與決策。
未來我可能會繼續迎來我的45歲、55歲、65歲,我不知道等著我的又會是什麼。但是同樣的錯誤,我不會再犯,年齡在長大,能力也要提升,我會時刻警醒自己,終身保持學習的習慣,提升職業能力,不做時代的棄兒。
人的一生很有限,永遠不要給自己設限。
財會智能化時代,每一個會計人員都需要保鮮。
⑽ 我想知道,在一個金融行業單位做外事方面的工作,好嗎
一、序
在銀行和會計師事務所內部,由於具體的部門不同,工作是不太相同的,本文只是在總體上對這兩類公司做一個比較,純屬個人淺見(但是絕對真實並且不含個人喜好),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二、繁忙程度
好像是地球人都知道的,會計師事務所忙的變態,銀行不能說是清閑,只能說是比較正常。事實上確實如此。
審計部有忙季和淡季,忙的時候天天熬夜到2,3點,沒有周末,有時候從一個城市直接飛到另一個城市,在家一天都住不了。淡季的時候很閑,膽子大的不去公司都可以,去了也可以自己看書什麼的。所以審計部的好處是:忙得時候掙錢掙假期,閑的時候是復習考試得好時機。稅務部沒有明顯的忙季和淡季,但是一直會很均勻的忙,連續工作到十一二點也是常有的事。
其實在會計師事務所,特別是在稅務部,忙不忙和個人性格也是很有關系的(審計部沒有選擇,一定會忙),也就是說,總的來說會計師事務所很忙,但是也有些人是可以幾乎天天按時下班的。
通常作associate,是公司里級別最低的,也就是說公司里所有的人都可以讓你幫他們幹活,不過不管是經理還是senior,都會和你很客氣的說,"你有時間嘛,能不能幫我一個忙"。這個時候,心軟的人即使自己已經忙的要死,也會答應下來,這樣苦的是自己,很可能連加班費都沒有。有些人就會說自己沒有空,經理和senior們通常也不會強求。有些很強硬的associate會死活說自己忙,不接新活,以保證自己可以按時下班。不過如果總說自己忙,別人就不太再會把工作交給你做,評估的時候就要自己掂量了。所以如果想做top performer,拿top pay,以後有機會升經理,就要努力表現,也就很可能是最忙的。當然top pay不是看誰最忙,吃力不討好的也有的是。
外資銀行在這一點上沒什麼可說的,通常7點的時候已經沒什麼人了,7點半回家可能就是最後一個了,大部分人可以6點多下班(假設5:30為下班時間)。而且在8小時工作時間之內,也沒有會計師事務所那麼緊張,通常可以悠閑和優雅的工作,不用像會計師事務所那樣打仗一樣的工作。
三、人員構成
1)男女比例
這一點上外資銀行和會計師事務所幾乎一樣,都是女多男少(大概男:女是1:3或4),但是級別越高,男的越多(唉,真不公平),最大的老闆就幾乎全是男的了。相對來說,普華算是男性最多的。
2)員工年齡
因為都是外企,所以都以年輕人為主。相比之下,會計師事務所的人員構成更為年輕。
會計師事務所每年升一級,如果到senior兩三年還升不成經理,估計就要走人了,再加上還沒到senior就辭職的,會計師事務所時時保持著年輕人為主。同時因為本身四大進入中國的時間並不很長,所以三十五歲以上就算是大齡了,而且都是以級別高的manager和partner為主。
銀行相對年齡跨度大一些,雖然也是大部分年輕人,三十好幾還做staff的大有人在。因為銀行並不希望員工離開銀行,所以員工本身沒有太大的離開公司的壓力,加上工作並不太繁忙,工作時間長了的員工也並不很願意離開銀行。
3)員工級別
會計師事務所:主要是associate,senior,manager,partner。
德勤在associate和senior之間還有一個consultant的級別,畢馬威是associate三年,之後就是assistant manager,實質上是senior,assistant manager二三年後升manager。
manager有大有小,與業績和做經理的年頭有關。但是不同級別的manager都是manager,都是report給partner,除了工資的差別,並不存在管轄關系,也就是說最大的manager也沒權利管即使最小的manager,除了senior manager,所有的manager在對外的title上都一樣,都是經理。
外資銀行:員工和經理
staff是一般的職員,但是staff又分好幾級,要一級一級得升。
executive就是一般所說的經理,有權簽字和作決定。但是executive的級別分得非常細,不同級別的經理直接存在的管轄關系,一級管一級,級級相扣。
4)外籍員工
外資銀行和會計師事務所一樣,雖然母公司可能是歐美的,但是其實大部分大陸的公司都是香港來管,因而大老闆一般都是香港人,大的老闆全是外籍,中方員工很少。這里的外籍指的主要是香港人,有一些東南亞的。歐美外籍也有,但是很少。
四大來說德勤的外籍最少,因為德勤德全球戰略之一就是localization,因而相比之下,員工升值做經理和合夥人的可能性更大。安永有很多香港經理。普華的香港和東南亞經理也很多的。
四、收入
我想可能大家比較知道會計師事務所的工資情況,但對外資銀行的工資狀況不特別了解。
1)會計師事務所
會計師事務所的基本工資不算高。特別是前兩年,通常沒有一般好一點的外企高。
審計部的工資加上加班費和差補,忙季的時候即使第一年的員工每個月拿一萬多也是很普遍的,不過真的是拿大把的青春換來的。我知道有些在前aa工作不到兩年的員工,就已經在四惠買房子了。所以在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部工作,掙錢這方面還是很吸引人的。
稅務部拿死工資,沒有什麼額外的收入,因而掙的算是少了。
但是我個人覺得會計師事務所的senior級別的基本工資算是高的了,一般基本工資有一萬多。跳槽過來的senior如果有本事,和老闆談個月薪兩三萬也是有的(趕上經理了,不過這種情況較少)。
2)外資銀行
我不知道是不是有些人會覺得外資銀行是一個高工資的地方,事實上外資銀行的薪水是比會計師事務所少的。不算加班等收入,僅僅工資這一項,外資銀行級別較低的經理還沒有會計師事務所的senior(特別是seniorII)拿得多(不過也沒有會計師事務所那麼忙)。一般的staff和會計師事務所的associate的基本工資差不多。
3)加班費(每個公司都有調整,此部分數據僅做參考)
會計師事務所的加班費不一定是加幾個小時班就有幾個小時的加班費,下班後的工作到底多少能算作加班拿加班費,要看為什麼客戶加班,這個客戶給的服務費多不多,也要看這個客戶的經理手鬆手緊,會批多少加班(因為員工的加班是要直接作為主管經理的成本的,因而有的經理並不希望員工經常加班,所以是否願意批准員工的加班大家就自己推理吧)。據我所知普華的加班基本是加多少拿多少(不過好像普華的senior就沒有加班費了,記不太清了);畢馬威以前還可以,現在據說有了新的加班政策,加班的總小時數減20為實際的發到手的加班費,也就是說每個月加班少於20小時不算加班,加班如果50小時(前提是經理批准過的),最後發30小時的加班費,反正是加班比以前嚴了;
外資銀行這點最好,加班幾乎全是加幾個小時拿幾個小時的加班費。員工加班到7點鍾,這種在會計師事務所根本算不上加班的加班,在外資銀行也可以照實拿加班費的。因為經理是沒有加班費的(事務所的經理也一樣沒有),所以有的級別高的員工加上加班費,有時掙的比級別低的經理都多。
4)出差補助(此部分數據金座參考)
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部員工,出差補助是一項很大的收入。以前畢馬威是一天180,現在好像是160,普華德勤什麼的是150/天(數據僅做參考)。以前是不管客戶是否管飯,一般都是160或150每天給,現在變成如果客戶管飯,就要160或150減去飯費才算差補。以前的aa是出差一定住當地最好的酒店,現在也是本著節約的原則了,可能有4星就不住5星了。外資銀行的出差機會非常少。
5)工資漲幅
都是一年一漲。會計師事務所工資漲的比較多,特別是junior到senior,senior到manager這種跨級的,漲的就更多,每年漲百分之十幾的,百分之五十的,甚至工資翻倍的也是有的。外資銀行也是升級了漲的多一點,但是升級不像會計師事務所那樣一年一升有規律,有時幹了幾年也不升,因而一般漲的較少,也就是個通貨膨脹率,百分之幾吧。
6)獎金
事務所的staff沒有獎金,經理有獎金,合夥人應該有獎金和分紅。經理的獎金和業績掛鉤。外資銀行各有不同,匯豐好像沒獎金,恆生好像是有獎金的。
7)小結
總的來說,事務所的associate和外資銀行的一般staff工資差不多,但是事務所的有加班和差補,因而總收入多得多。事務所升級有規律,工資每年漲的多,因而senior比外資銀行的小經理掙得多。兩個地方級別高的經理掙的就差不太多了。
五、工作性質
1)總體工作
審計部是別人有一系列已經准備好的東西,你的任務是去檢查這套東西是不是真實公允可靠的,當然這其中會有一系列的方法,也有一些咨詢的東西在裡面,但是審計本身的性質決定了審計最主要的工作是核實,包括核對數字是否正確,不停的向第三方發函證等確認會計信息是否真實等。
稅務部幫助客戶報稅,代理記賬,代表處和分支機構的建立,以及和稅務及財務相關的咨詢。sociate做一些准備的工作,但是做到senior,會有一些復雜的case,依據客戶的實際情況,為客戶度身製作tax planning,像轉移定價,合並,清算中的稅務問題等技術性很強的東西。
外資銀行主要是審查客戶的情況,看是否,以及給客戶多少貸款額度,額度一旦給了客戶,就要根據客戶的要求,做一些操作性的東西(提款,貸款展期,提前還款等)。
2)工作和部門分工
審計部沒有什麼具體的分工,主要看客戶,小的客戶像代表處什麼的,那就什麼科目都一兩個人看了,大的客戶一般就要分工,可能一個人只看應收賬款,一個人只看其他應付款等等。有時候會長時間不停的核對檢查應收賬款是否真實公允等。
稅務部一個人什麼都要會。不過普華是有分工的,做公司稅的員工只做公司稅,做個人稅的只做個人稅,所以一個客戶可能兩三個associate或者senior;畢馬威好像是與會計相關的業務單獨分出來有一部人管;德勤是最沒有分工的,不管會計還是稅務還是什麼別的,一個客戶每個級別只有一個人,這個客戶所有的方面都是一個人照顧到(我覺得這樣是對一個人成長最好的)。
外資銀行因為在大陸可以開展的業務還不多,因而部門也不多。貸款部的客戶經理是工作的核心,負責審查和分析公司的經營狀況,財務情況等多方面因素,最後下決定可以貸給客戶多少錢。Operation部門是負責貸款合同簽出後,提款,換款,摧帳等工作,資金部負責調配銀行所有的資金,看整個銀行的資金是否足夠支持客戶的提款,不夠就去同業拆借,還有負責外匯的部門等(幫客戶外匯買賣投資是投行的業務,傳統的商業銀行只是聽從客戶的指示進行兌換)。
總的來說,事務所的分工不是很細,一個人通常要本部門的知識都掌握,什麼業務都能做上手,外資銀行的分工非常細,一個一個小team,每個team有自己的獨立職責。
3)對細節的追究
稅務部對細節最重視,因為稅款工資等都是最sensitive的東西,錯一塊錢客戶都不幹,而且錯了就是對稅務局錯了,多算了幾乎退不回來了,少算一點稅務局也不幹。所以很多稅務部的人都有輕微的壓迫症(嚴重了就是疾病了),就是本來做對了還要不停的檢查,本來信封都封好了,還要再拆開檢查一遍對不對。
審計部具體問題處理不太一樣。
外資銀行基本是抓大放小。做信貸分析時更是如此,基本都是以千甚至百萬做單位來分析的。當然算利息什麼的是一定不能錯的,不過好在是和客戶之間的交易,實在錯了還不是無法挽救。
4)個人意見
首先,我個人認為工作幾年後是稅務部最有意思,因為主要是咨詢的東西,是你根據客戶的情況幫客戶做計劃以減少稅負,比較creative。而且中國稅法不健全,並且隨時有新法規出台,因而可以弄出花樣的東西比較多,而且一個case能否成功的得到稅務局的批准,是要看一個人的綜合能力,包括和稅務局的人套磁之類的。與審計部和外資銀行相比,稅務部是更需要動腦筋的。
如前面說的,審計工作的本質就是審查會計報表的真實性等,而外資銀行是分析可否答應客戶的要求,答應後就去完成一系列的操作,也就是說這兩種工作都不需要給客戶出主意告訴客戶該怎樣做,而是按照規定或者客戶的要求去做,因而程序上的東西比較多。
其次,我覺得會計師事務所的工作比銀行要嚴謹,因為純粹是靠人力資源掙錢的服務性公司,所以任何提供給客戶的東西都是力求完美,不出任何差錯(所以呆久了神經會變得很脆弱),起碼經理是這樣要求的,做錯了即使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損失,也會挨經理說的。而銀行基本基本上是銀行與客戶的之間的交易,所以雙方都好商量,時間久了和客戶就熟了,更加可以在做事情時有所商量。不過在計算收入時,每個公司都是最細致和最有原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