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試比較中國金融市場與西方國家金融市場,中國存在哪些
中國與西方發達市場經濟國家金融制度比較一國的金融制度一般包括三大要素,即金融機構、金融市場和金融工具。金融機構是指經營貨幣資金的各種金融組織。金融市場是金融機構和其他經濟主體從事金融活動的場所和領域。金融工具則是表明債權債務關系,並能證明金融交易金額、期限和價格的書面文件。由於金融機構是金融市場上的主體,而金融工具是金融機構進行金融活動的手段,對金融工具的交易構成了金融市場的主要內容,因此,一國的金融機構在金融體系中舉足輕重。下面我主要通過介紹美國、英國、德國三個國家的金融機構體系與我國進行比較。
美國
《一》美國的以聯邦儲備體系為中心的金融機構體系美國的金融機構主要由聯邦儲備體系(中央銀行)、商業銀行、政府金融機構以及非銀行金融機構所組成。
(1) 聯邦儲備體系美國的聯邦儲備體系由聯邦儲備委員會、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和聯邦儲備銀行以及幾大顧問性質的機構組成。聯邦儲備委員會主要負責制定貨幣政策,監管12家聯邦儲備銀行和聯儲管轄范圍內的金融機構,確保美國支付體系的完整性和連續性,負責執行有關消費信貸的聯邦法規。同時,委員會還須向國會提交起經營情況的年報,以及一年兩度的有關國家經濟發展狀況和聯儲貨幣與信貸供應增長目標特別報告。公開市場委員會是負責實施主要的貨幣政策工具——公開市場業務的專門機構,即由他來決定聯儲在公開市場上應做何種交易。這些交易是指通過買賣政府和聯邦機構的證券,以吞吐存款機構的儲備,從而實現貨幣政策的目標。公開市場委員會也規定和指導外匯市場上美圓對外匯的操作。美國有12個地區性的聯邦儲備銀行,這些銀行在本區內設立自己的分行。它們的職責有:提出有關貼現率的建議;存款機構的准備金,通過貼現窗口向其提供貸款;印製、保管貨幣;清算存款機構的支票,為其轉帳;代理國庫;對轄區內的金融機構實施監管。
《二》商業銀行美國的商業銀行有兩個主要特點,雙軌銀行制度和單一制。雙軌銀行制度指商業銀行的注冊分為聯邦政府注冊的國民銀行和在州政府注冊的州銀行。單一制是指,美國政府一般不允許跨州設分支機構。還有美國對銀行的管理是非常嚴格的,除了50個州每州有一個銀行管理機構外,聯邦共有3個銀行管理機構並存,即:財政部所屬的通貨總監、聯邦儲備委員會和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對銀行進行檢查監督。
《三》政府金融機構 這是指有美國聯邦政府創辦的金融機構。主要有住宅信貸機構、農業信貸機構和進出口銀行。
《四》非銀行金融機構在美國,將商業銀行以外的所有金融機構統稱為非銀行金融機構。 包括,儲蓄貸款社,互助儲蓄銀行,信用社,保險公司,養老基金,信託公司,金融公司、投資公司以及投資銀行。在這些機構中有的可吸收存款,如儲蓄貸款社、信用社等;有的則不接受存款,且資產的流動性較小,如保險公司、退休養老基金等。前者稱之為非銀行存款機構,後者稱之為非存款金融機構。
《五》美國在國外的銀行二戰後由於美元成為國際市場的重要貨幣,美國壟斷資本迅速擴張,海外投資激增,以及跨國公司的崛起,需要巨額資金支撐美國壟斷資本在海外的擴張,這樣促使了美國銀行在國外的迅速發展。
以上這些主要內容就是美國的金融機構體系的框架。
下面接著介紹英國的金融機構體系的主要部分。 英國英國的金融機構由兩部分構成,英國的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英格蘭銀行是其中央銀行。英格蘭銀行作為中央銀行,主要的職能為:發行的銀行、銀行的銀行和政府的銀行。英國的銀行系統種類齊全,數量眾多,按照英國最新分類,"英國的銀行"主要包括零售性銀行、商人銀行、貼現行、其他英國銀行和海外銀行等機構。
英國的其他金融機構是指除了銀行以外的各類金融中介機構,主要包括房屋互助協會、國民儲蓄銀行、單位信託公司、金融行、養老金基金機構、保險公司。分行制是英國銀行體系的特色之一。
英國的銀行最早普遍實行分行制,被稱為英國模式,其特徵是:總行設在大城市,然後在國內外廣設分支機構作為總行的派出機構,由此控制全國的大部分銀行業務。英國銀行制度另一重要特點是,存在著不少專門從事票據貼現業務的貼現所。英國與其它國家不同,企業一般不直接向存款銀行要求貼現,存款銀行也不直接向英格蘭銀行要求貼現,而是通過貼現所辦理貼現與再貼現業務。
最後,倫敦作為世界上重要的金融中心,吸引了大批的投資者,因而就有大量的外國銀行雲集倫敦。
德國德國的銀行體系是從19世紀中葉,隨著國家工業化及其所引起的資本需求而發展起來的。德國的金融體系由中央銀行、商業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組成。德意志銀行是德國的中央銀行,在金融體系中處於中心地位,擁有較大的獨立性和權威性。聯邦銀行被認為是歐洲各國中最具有獨立性的中央銀行,按銀行法規定,聯邦銀行可以不接受政府對該行發布的指示。當聯邦銀行和聯邦政府在處理問題上有分歧而不能取得協議時,政府只能提出推遲作處決定的要求,而不能否決銀行的決定。
德國的商業銀行資本雄厚,非常活躍,在金融市場上處於強有力的地位。屬於商業銀行的有大銀行(主要三大家)、區域性銀行、外國銀行和私人銀行。德國的商業銀行對工商企業控制力較強,主要是採取參股辦法進行控制,通過參股,形成許多以銀行為核心的大的壟斷資本集團,由於是同一集團,銀行對企業資金的支持也是積極的。
還有德國的銀行業務基本上是多樣化和綜合化。除了商業銀行還有專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包括儲蓄銀行、信用合作銀行和保險公司。
以上就是這三個主要的西方市場經濟國家的金融體系結構,下面我主要寫我國的金融體系結構,從而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差別。中國我國已基本形成了以中國人民銀行為領導,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為主體,多種金融機構並存,分工協作的金融機構體系格局。具體結構是:中央銀行;政策性銀行;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其他商業銀行;農村和城市信用合作社;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保險公司;在華外資金融機構。
(1)作為我國中央銀行的中國人民銀行,是在國務院領導下制訂和實施貨幣政策,對金融業實施監督管理的國家機關。它具有世界各國中央銀行的一般特徵:是通貨發行的銀行、銀行的銀行和政府的銀行。中國人民銀行的分支機構根據履行職責的需要而設立,作為派出機構,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的授權,負責其轄區內的金融監管管理,承辦有關業務。
(2)政策性銀行是由政府投資成立的,根據政府的決策和意向專門從事政策性金融業務的銀行它們的活動不以營利為目的,並且根據具體分工的不同,服務於特定的領域,所以也叫政策性專業銀行。有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三家銀行。在起經營過程中,貫徹不與商業性金融機構競爭,自主經營與保本微利的基本原則。
(3我國金融機構體系中主體地位的是四家國有獨資商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目前,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無論在人員,機構網點數量上,還是在資產規模幾市場佔有分額上,均處於我國整個金融領域絕對舉足輕重的地位。除了以上三大板塊以外,還有其他商業銀行,農村和城市信用合作社,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保險公司和在華外資金融機構。上面的四大部分主要是介紹了四個國家的金融機構體系的主要部分。通過對它們的說明,可以看出它們之間的很大區別,我國可以借鑒它們的某些優點。
② 匯豐銀行是英國的銀行,但為什麼叫香港上海匯豐銀行呢
匯豐銀行(中國)有限公司於2007年4月2日正式開業,總行設於上海,是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有限公司全資擁有的外商獨資銀行,其前身是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有限公司的原中國內地分支機構。
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有限公司於1865年在香港和上海成立,是匯豐集團的創始成員和集團在亞太區的旗艦,亦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最大的本地注冊銀行及三家發鈔銀行之一。匯豐集團乃世界規模最大的銀行及金融服務機構之一,在世界85個國家和地區設有約9,500個分支機構。
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有限公司143年來從未間斷在內地的服務,是在內地投資最多的外資銀行之一,入股內地中資金融機構及自身發展的總投資已超過50億美元,其中包括入股交通銀行19% 的股份,平安保險16.80% 的股份,以及上海銀行8% 的股份。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有限公司在上海設有一間分行,從事外匯批發業務。
目前,匯豐中國共有87個網點,其中20間分行設於北京、鄭州、成都、重慶、大連、東莞、廣州、杭州、寧波、青島、上海、沈陽、深圳、蘇州、天津、武漢、廈門、西安、濟南和長沙;另有67間支行設於北京、成都、重慶、大連、廣州、杭州、青島、上海、深圳、蘇州、天津、武漢、廈門、西安和沈陽。
這一不斷擴大的分行網路在內地外資銀行中首屈一指。融匯國際經驗和對本地市場的深入了解,匯豐中國獨具優勢,為您或您的業務提供廣泛的銀行和金融服務。
匯豐銀行在中國各分行的主要業務可分為兩類:一是工商銀行業務(Corporate Banking),包括項目方面的貸款與房地產貸款、進出口押匯與票據托收、證券託管與B股業務、外匯資金安排等四個方面;二是零售銀行業務(Retail Banking),如存儲賬戶、匯款、旅行支票、信用卡、商戶服務等。匯豐銀行上海分行還為客戶提供房地產按揭貸款等業務。
[編輯本段]匯豐銀行還擁有港元的發行權
香港匯豐銀行簡稱匯豐銀行,是香港最大的商業銀行,也是日本以外的亞洲最大的商業銀行、世界最大的跨國銀行之一。1995年該行的資產額3440億美元,居世界大銀行第31位,存款額818.37億美元,資本和准備金億美元,一級資本比率9.4%,總資本比率為14.5%,(一九九五年六月)僱傭職工100,000人,總行設在香港。
匯豐銀行是為與中國貿易的公司提供融資服務於1864年在香港建立的。1865年開始營業,同年在上海設立分行,爾後在天津、北京、漢口、重慶等地設立分支機構。該行是英國人更確切地說是蘇格蘭人建立的。它是英國資本對舊中國進行經濟侵略並控制舊中國金融市場的機構,在中國發行紙幣,壟斷外匯市場。1911年後取得關、鹽兩稅的存款權,又領導對華貸款的帝國主義銀行團,提供侵略性的政治借款和鐵路、礦山等經濟借款。解放後,該行在中國的分支機構除上海分行經中國政府允可經營外匯業務外,其餘先後關閉。匯豐銀行在其建立的最初年代裡就加緊海外活動。1866年該行在日本設立第一家分行,並且在泰國開辦第一家銀行。1880年該行在紐約創辦了第一家英國銀行。19世紀、20世紀之交,匯豐銀行在菲律賓、新加坡、斯里蘭卡、印度和馬來西亞設立了更多的行。在此期間,該行還在倫敦、里昂、漢堡等地設立了分支機構。在美國、法國和德國匯豐銀行一直是經營年代最長久的英國銀行。
匯豐的優質服務已獲得廣泛的認可,所獲獎項包括:
《金融亞洲》中國最佳外資銀行
《資產》中國最佳資金管理銀行
《Global Finance》最佳私人銀行
《銀行家》亞洲與西歐最佳銀行
《歐洲貨幣》評為「中國最佳外資銀行」(連續4年)
積極開拓內地市場 匯豐銀行任命首位華人主席
「最佳人選」
12月6日,香港上海匯豐銀行公布重要人事變動。現任匯豐亞太區董事局主席艾爾敦將於明年5月退休,其職務由恆生銀行副董事長兼行政總裁鄭海泉接任,鄭海泉將成為匯豐銀行創立139年來,首位擔任此職務的華人,也是在匯豐集團內職位最高的華人。 「作為第一個坐上這個位置的中國人,我感到十分榮幸。」在6日晚召開的記者會上,鄭海泉說,匯豐政策一直是以最理想人選,擔當最適當職務,而不論國籍、種族。他認為,獲得任命與自己的華人身份無關,但他也同意,由華人任主席,有助於匯豐在內地發展業務。 鄭海泉說,他的主要任務是將匯豐在亞洲的業務繼續做大,並希望將匯豐打造為「董事及客戶覺得驕傲,樂意與我們做生意,員工亦引以為傲的機構」。 匯豐銀行的傳統是每5年更換一次高層領導。對於這次涉及多個高層職務的大變動,即將退休的艾爾敦說,鄭是接替他的「最佳人選」。 資料顯示,艾爾敦的年薪高達1700萬元,鄭海泉目前則接近770萬元,兩者相差超過一倍。估計鄭海泉接任主席後,年薪也會水漲船高,並入住主席專用豪宅。 對內地金融改革有信心 香港上海匯豐銀行分別於1865年3月和4月成立於香港和上海。1991年匯豐控股成立,匯豐銀行成為匯豐控股的全資附屬機構。匯豐控股總部設於倫敦,主席是龐約翰爵士。匯豐銀行於1965年收購了香港恆生銀行51%的股權,成為恆生的控股股東,目前持有恆生銀行62.14%的股權。因此,嚴格地講,鄭海泉擔任匯豐亞太區主席,實際上是匯豐銀行的內部調動。 此次與鄭海泉同時被任命的,還有前渣打銀行大中華區總裁王冬勝,他將出任匯豐銀行執行董事,主管香港和內地業務。匯豐銀行總經理柯清輝則將接替鄭海泉之職,並同時擔任匯豐銀行執行董事。 盡管匯豐否認此次高層變動與開拓內地市場有關,但近年來,匯豐積極開拓內地市場則是不爭的事實。目前,匯豐是在內地擁有網點最多、投資金額最多的外資銀行之一。過去三年,匯豐對內地中資金融機構的總投資將近30億美元,顯示其對內地金融改革的信心。 曾患小兒麻痹,視雇員為老闆 鄭海泉1948年出生於一個6口之家,是家中長子,父母為水果小販。3歲時,鄭海泉不幸患小兒麻痹,屢醫無效,父母擔心他未來找不到工作。他明白若不努力,一生只能靠人憐憫過活,因而學習格外刻苦。
20世紀70年代,鄭海泉考入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經濟學系,這成為他一生的重要轉折點。大學時代的鄭海泉活躍於學生運動,並於1972年當選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副會長。
大學畢業後,鄭海泉在盲人輔導會里做過兩年的社工,此後赴紐西蘭繼續修讀經濟學。回港後,1978年,鄭海泉加入匯豐銀行財務部,此後在匯豐銀行策劃部工作,1986年成為匯豐銀行首席經濟研究員,1995年任匯豐總經理,1998年調任恆生銀行副董事長兼行政總裁。
鄭海泉在政界也很有名。他曾於1991年至1995年被香港總督委任為立法局議員;1994至1997年被中國政府委任為香港事務顧問;1995年至1997年被任命為行政局議員。
鄭海泉在恆生工作的6年半時間里,恆生的業務一直穩步發展,股價由1998年的30多元猛漲至目前的100多元。鄭海泉的管理哲學是視雇員為老闆,提倡下屬評價老闆的工作。最令他自豪的是,即使經歷了香港的經濟低谷,恆生在他的領導下,卻沒有裁過一個雇員。他不斷為雇員提供內部培訓,以便他們能適應新的工作。
匯豐銀行百年-集團經營原則
匯豐集團恪守五大基本經營原則:
維持卓越的客戶服務
營運講究效率、注重效益
維持雄厚資本及充裕流動資金
貫徹審慎的貸款政策
嚴格控制開支
集團忠心盡責的雇員,落實上述原則,同時加強與客戶建立長遠關系,並促進雇員的跨國合作。
③ 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的銀行與金融專業怎麼樣同時收到卡迪夫大學國際經濟、銀行和金融的offer 大家給個意見
紐卡斯爾英國排名25吧,綜合還是不錯的~
卡迪夫沒聽過說實話= =
④ 我是學國際銀行與金融,在英國留學,今年10月畢業,想回上海發展,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你要想進銀行的話,最好要開好學歷證明這些材料,回國後可以公證文憑,一般大型國有企業和銀行都要這些。如果銀行沒有熟人關系的話,那就只有靠自己的臨場應變能力和專業知識的積累了,平時可以多看些金融方面的新聞。
⑤ 對比英國銀行的發展與中國的銀行的發展,可以學到什麼
銀行都是嫌貧愛富的,你越有錢,他越幫你,你沒錢,他嘲都不會嘲你。你有錢他是你孫子。你沒錢他是你大爺
⑥ 英國銀行有哪些
1、英格蘭銀行是英國的中央銀行。1694年由英國皇室特許蘇格蘭人威廉 · 彼得森(WilliamPaterson)等創辦。初期主要為政府籌措戰費,並因此而取得貨幣發行權。1844年根據新銀行法(《皮爾條例》) 改組,分設發行部和銀行部,後逐漸放棄商業銀行業務,成為中央銀行,1946年由工黨政府收歸國有。
⑦ 現在大四了,正在申請學校,打算去英國讀研,想問問卡迪夫的國際經濟,銀行和金融這個專業怎麼樣
和你說啊 隨意的 不是內圈和外圈的學校 都不能在英國金融業里找都工作的
以你的條件的話 找個名氣大的學校去讀 專業排名是浮雲 回國好糊倒你老闆就可以了~~
⑧ 英國卡迪夫大學國際經濟銀行與金融專業怎麼樣
很好,很不錯
⑨ 英國的四大銀行
四家銀行:巴克萊( Barclays ),匯豐銀行( HSBC ),勞埃德( Lloyds/TSB ),桑坦德( Santander )。
匯豐銀行 HSBC:匯豐銀行辦理業務時很方便。不過鑒於匯豐銀行不允許持有短期語言課簽證的同學們開戶,所以要是不是聯合或者正課簽證,就必須要選擇其他的銀行。
勞埃德 Lloyds/TSB:勞埃德總部位於倫敦,是一家規模非常大的私營銀行,利息相比其他銀行較高一些。 TSB 和巴克萊是平時見過同學們用的最普遍的兩家銀行卡。它的各項服務都與巴克萊差不多,學生賬戶不收年費,網上銀行及手機 APP 超級方便。賬戶分為存儲賬戶和現金賬戶,現金賬戶用於消費,可以透支,但是如果不開通透支業務的話金額超過 20 磅並且長期不還款的話有可能會被扣款。
桑坦德 Santander:桑坦德總部位於西班牙,是西班牙最大銀行,同時也是歐洲地區的第二大銀行。每月 5 鎊的月費,據說如果用桑坦德的卡交房租和水電費可以免年費,桑坦德的網上購物不是自帶的,需要開通,每月 2-5 磅的服務費,不過會有 cash back 。
蘇格蘭皇家銀行是僅次於英國匯豐銀行的英國第二大銀行、蘇格蘭第一大銀行,成立於1727年。除一般銀行理財服務外,銀行還設有保險和公司財務等業務。
2008年金融危機中,該行損失嚴重被國有化,英國政府出資455億英鎊(約合694.2億美元),持有該銀行81%的股份,成為英國第一家國有化銀行。
銀行集團首席執行官斯蒂芬·赫斯特受命於危難,在金融危機之際,接受挑戰穩定銀行大局。今年5月,蘇格蘭皇家銀行在愛丁堡銀行總部舉行2013年年會,預計2014年經營狀況將恢復常態,銀行資產重組程序可望基本完成。
⑩ 德國銀行 與英美銀行 結構差異
內容摘要:英國和德國是世界上金融業成熟的國家,但是二者在金融制度上卻存在顯著差異。英國是以市場為主導的金融制度,而德國則是銀行主導的金融制度。本文從金融市場和銀行中介業方面分析了英德金融制度的差異。
關鍵詞:英德 金融制度 對比分析
金融制度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它由一國的金融監管制度、金融組織制度和金融市場三大部分構成。英國和德國是世界上金融業成熟的國家,但二者在金融制度上有顯著差異。英國是以市場為主導的金融制度,而德國則是銀行主導的金融制度。本文從金融市場和銀行中介業方面分析了英德金融制度的差異。
金融市場的差異
(一)股票市場的差異
英國擁有一家股票交易所—倫敦股票交易所,1973年,所有11家地方證券交易所被全部合並到倫敦股票交易所。在倫敦交易所里有兩個市場:主板市場和另類投資市場(AIM)。主板市場專門為經營業績良好的成熟企業融資,上市條件嚴格。AIM市場專門為規模較小的成長性企業籌集資金,上市條件較為寬松,沒有規模、經營年限和公眾持股量等限制。截止2007年2月,共有3211家公司在倫敦股票交易所上市,其中1579個公司在主板市場上市,1632家公司在AIM市場上市,這包括700多家外國公司在英國的主板或AIM市場上市。
德國有8個地區股票交易所,但大多數的交易在法蘭克福股票交易所進行。德國的股票市場可以劃分為官方市場、受管制的官方市場、新市場和受管制的非官方市場。官方市場是最重要的市場,90%的股票在此交易,上市公司必須滿足嚴格的條件才能在此發行股票。在官方市場上交易的多是德國傳統大型股份公司(如賓士、奧迪、西門子等)和一些國外大型企業的股票。官方市場上市費用高,對信息披露的義務要求非常嚴格。受管制的官方市場,上市條件相對寬松,無須提供公司創辦書,可用一份簡單的報告代替。入市成本比官方市場低50%。新市場於1997年開市,主要為創新型中小企業服務。新市場一度迅猛發展,由於上市標准過於寬松,對上市企業缺乏監管,投資者對其失去信心。2003年5月被關閉。受管制的非官方市場(Freiverkehr),是一個無固定組織形式的市場,原則上沒有法定的信息披露要求,也沒有審批問題,證券的上市交易只需司法機構的認可即可。到2004年1月,在德國所有市場上有10710家上市公司,其中法蘭克福有5781家。但是在這1萬余家公司中,德國本土企業只有973家,而來自國外的公司高達9737家。
從分析可以看出,英國股票交易所只有一個,擁有兩個市場,德國有8個交易所、3個市場(新市場實際已經不存在)。英國本土企業占市場主體,德國的外國股票所佔比重比英國的外國股票比重更高。共同點是兩國股票市場的國際化程度都很高,但英國的外國股票交易量遠比德國大。以2002年為例,英國的外國股票交易量是21000億美元,德國是1010億美元,前者是後者的20倍。
(二)債券市場的差異
英國債券市場按發行人劃分,可以分為政府債券、金融公司債券和非金融公司債券。任何債券的發行都要經過FSA的審核和批准。近年來政府發行債券的數量大幅度上升,自2003年以來,每年發行額都在500億英鎊以上。政府債務的發行與管理在傳統上由英格蘭銀行負責,1998年4月以後,這項職能轉移至財政部的債務管理局(DMO),同時短期利率的制定職責也轉移到DMO手中。英國政府債券發行最顯著的特點是做市商制度,做市商是指DMO批準的具有直接從DMO買賣政府債券並銷售的經紀商,它肩負兩種職能,既可以自己購入,也可幫助其他公司購買,一般通過競標的方式購買,目前英國政府債券市場上有17家金邊證券做市商和5家內部交易商經紀人。
德國債券市場是世界第三大債券市場,發行部門有非金融公司、政府部門、金融公司和外國籌資者,債券的類型有政府債券、金融債券和公司債券。德國的公司債券與英國類似,公司債券所佔比重較小,如果只考慮國內債券籌資情況,非金融公司籌資比重多數年份低於10%,造成這種原因是德國公司債券的發行額度需要經過政府部門的批准,手續繁復,耗時較多,另一個原因是間接融資容易。對於政府債務的管理,德國採用的是多部門分工合作方式,即由聯邦財政部、聯邦中央銀行、聯邦證券管理局、聯邦財務代理股份公司共同負責, 聯邦財政部制定國債發行政策並對政府收入與支出進行監控,聯邦中央銀行負責具體發行,聯邦證券管理局負責債券債務登記管理以及還本付息工作,聯邦財務代理股份公司負責制定具體的發行方案,顯然這種管理體制與英國有很大的差異。
英國債券發行的總量遠遠高於德國的發行額,但德國的外國機構發行的債券所佔比重高於英國同類指標。
銀行中介業的差異
(一)業務范圍的差異
英國的銀行部門可以分為兩類:全面認可銀行和許可存款銀行(LDTs)。全面認可銀行經營范圍廣泛,包括存款、信貸和債券買賣。LDTs的服務領域有限,主要集中在吸收公眾存款方面,這些是小的金融機構,在公司名稱里不能使用「銀行」二字。
德國銀行業可以分為綜合銀行和專業銀行。綜合銀行屬於「全能銀行」,提供全部金融服務,包括吸收存款、貸款以及從事有價證券業務等,它主要由三類銀行構成:儲蓄銀行、商業銀行和合作銀行。專業銀行指從事特殊業務的銀行如抵押貸款銀行、開發銀行、住房儲蓄銀行等,其業務范圍通常受到相關法律限制,但是近年來隨著金融監管的放鬆,其經營的范圍有擴大的趨勢。
英德銀行業的差異表現在於德國實行的全能銀行制,而英國實行嚴格的銀行分業經營制。英國在金融「大爆炸」後,這種管制放鬆了,銀行可以持有保險公司和企業的股票,參與金融市場,各種金融機構之間的業務界限變得模糊。
(二)其他差異
除了在銀行結構即業務范圍的差異外,英德銀行部門的差異還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銀行在企業外部融資的地位不同。英國的非金融性企業的外部資金雖然主要來自於銀行,但其比重不到50%,而股票與債券合計有近40%。相反,從1970—1996年,德國企業的外部長期融資中,銀行貸款所佔比重平均為82%,股票和債券僅佔12%。由於英國的銀行地位相對低下而金融市場地位相對重要,西方學者將英國金融體系歸屬於市場主導型金融體系;德國的情況正相反,因此德國的金融體系歸屬於銀行主導型金融體系。
2.盈利水平不同。英國銀行業擁有較高的利潤率。由於德國的州立銀行和抵押銀行利率非常低,排除這些銀行所得到的數據更具可比性。從利息收入看,二者差不多,但是英國的非利息收入遠遠高於德國,而在人員成本上德國又高於英國,所以英國的利潤與資產的比率高於德國0.4個百分點。英德銀行業績的差異也可以從股票反映出來,2003年,德國所有銀行股票的平均收益是0.7%,英國則高達11.1%。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主要有:英國銀行的非傳統銀行業務很發達,成為重要的收入來源;德國的銀行業壟斷程度較英國低,英國可以在一定程度獲得壟斷利潤,英國銀行業務的收費普遍高於德國;德國的公共銀行部門和合作銀行在銀行業占的比重很大,這些銀行不以銀行最大利潤為目標,提供服務的費用和利息要求都很低;英國的銀行都是盈利為目標的;德國中小企業主要從公共銀行部門(儲蓄銀行)獲取服務,降低了德國整個銀行業的收入;英國的零售銀行和分支機構較德國少,降低了經營成本。3.銀行國際化程度不同。英國的銀行業國際化程度一直高於德國,英國擁有更多的外國銀行分支機構,外國銀行的貸款量佔英國總貸款量的20%以上,而德國的外資銀行所佔份額不到10%。
4.銀企關系不同。相對英國而言,德國銀行與企業之間的關系更加密切,這種親疏有別的關系根源於公司治理制度的差異。英國和美國的法律強烈要求公司管理者代表股東利益行事,利潤最大化是公司唯一的目標。如果代理人不能滿足股東的利潤目標,公司將會被敵意接管。德國的治理機制可以用「雙層管理,共同決策」來概括。
雙層管理指德國的股份公司有監事會和管理委員會共同負責公司的治理,其中監事會負責公司的治理和監督管委會,對於特殊問題,如公司結構調整、改變業務范圍、戰略性安排、紅利分配以及收購其他公司等均需得到監事會的同意,監事會有權任命、監督和解散管委會或某些成員;管委會則是負責公司的具體管理工作。
共同決策是指監事會的成員一半由股東選舉的代表構成,另一半則由雇員選舉,代表勞方的利益,公司的決策由資方和勞方共同作出。股東利益是管理層追求的目標但不是唯一的目標,還必須考慮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在公司的利益鏈條中有股東、管理者、銀行和雇員四方,而銀行居於核心地位。如果公司資金陷入困境,銀行採取的手段是追加貸款,而不是讓其破產,因此在德國很少發生敵意接管。反過來,由於德國金融市場不發達,公司缺少其他的籌資渠道,只能依賴開戶銀行並與其保持長久的關系。
物質產品的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表現為供給的無限性和需求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又是有效需求及創新不足。可持續發展是網路經濟的基本發展模式。原基生產的M-B和B-C就是可持續發展生產模式,它選擇任何具有最低使用價值和最小社會(含企業)成本的物質材料作為生產投入來備制B,同時,它是按最終消費品有效需求量的原基材需求量來備制B,B構造為C,不能實現社會價值的產品量極少。可見,網路經濟與可持續發展存在必然的聯系,其聯系也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