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上海建立國際金融中心對這個地區,這個國家會產生哪些影響建立國際金融中心需滿足什麼樣的條件
我想對這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會有很大的一個刺激作用,另外對這個城市的膚色也是有回很大的很大的一個效應,另答外上海市國際型大都市他的影響力在國際上也是很大的,所以上海建立國際金融城市,對整個國家的經濟建設的發展會取得很大的一個發展的一個成就
『貳』 關於上海成為世界金融中心的問題
我跟你說,中國政府要辦的肯定會辦的得到的。
集中力量辦事,你知道中國的這種作風的吧。
還有樓上的很多觀點都是錯的。
『叄』 為什麼上海不能成為世界金融中心
首先,你得知道嘛叫國際金融中心,然後,成為金融中心需要的條件,再然後,中專國具不具備這些條屬件。簡單說,中國的金融市場不是開放的,金融制度也很落後,所以,上海目前就不能成為啥中心了,不過正處於向中心移動滴過程中。
『肆』 上海為什麼能成為中國的金融中心
中國眾多的一線城市都比較有實力,上海為什麼能成為中國的金融中心?
首先,上海具有優越的地理條件。
第三,上海擁有規模龐大的金融機構。
上海有數量眾多的金融市場體系,包括商業銀行、證券公司、期貨公司、金融租賃公司、貨幣經紀公司、保險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託公司、票據業務中心等等類型齊全的金融機構體系。上海是我國中外資金融機構的最大聚集地,已形成了多元化的國際金融機構體系。
上海不僅是大陸金融產品最豐富、最集中的地方,還匯聚了世界上主要金融市場種類。隨著上海金融市場的規模日益擴大,在世界上也佔有一定地位。
『伍』 上海有可能成為全球的經濟中心嗎
我認為是可能的。
席捲全球的金融海嘯讓世界各大金融中心都陷入風暴的核心難以自拔。而已經率先看到經濟復甦曙光的中國,在多個場合表達了建立國際金融新秩序的強烈願望。不少經濟學家認為,全球金融中心的格局將在這次危機後發生重大變化,金融危機帶給中國的比較優勢,將促使來自中國的國際金融中心迅速崛起。經濟學家吳曉求甚至預言:「紐約、上海、倫敦將會成為新世紀三大國際金融中心。」且不論這一挑戰的艱巨性如何,上海無疑已經在中國政府的支持下邁出了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第一步。
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早前在英國《金融時報》上撰文指出,全球應建立國際金融新秩序,共同倡導並推進國際貨幣體系均衡的多元化,維護和支撐國際貨幣體系的穩定;推動國際金融組織改革,增加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和發言權等。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也在G20峰會時表露,作為新興經濟體的代表,中國將積極參與重塑國際金融新秩序。
大國崛起金融助力
在學界,關於中國自己的「國際金融中心」如何崛起,也是焦點話題。清華大學布魯金斯研究中心主任肖耿認為,全球金融危機使西方的金融市場受到重大沖擊,大量人才流失,機構缺乏資金,這就給中國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中國應抓住這次機會,盡快改善市場環境,迅速推進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所長吳曉求日前表示,全球金融中心的格局在這次危機之後將會發生重大變化。「紐約、上海、倫敦將會成為新世紀三大國際金融中心,各司其職,各盡其能,中國已經完全具備成為新世紀國際金融中心所有的條件」。吳曉求表示,如果說中國沒有新世紀的金融中心,中國的金融崛起還是難以實現,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還是難以完成,中國要實現從經濟大國到經濟強國的轉變,金融崛起必不可少。
匯豐中國區行政總裁翁富澤(RichardYorke)表示:「由於中國有望比其他任何大型經濟體都更快從經濟下滑中復甦,因此中國以及上海作為一個金融中心的重要性很可能將得到提升。」
追星超港路途仍遙
當然,無論中國能從全球危機得到什麼比較優勢,要使上海轉型為足以媲美香港和新加坡、甚至紐約和倫敦的金融中心,道路相當漫長。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認為,全球經濟發展的中心從發達國家轉向發展中國家,這是一個大趨勢,但不要期望在短期內就發生。
因為以美國為中心的美元貨幣體系和金融體系不是短期能改變的,發達國家所掌握的大量技術專利和資本貨物上的絕對優勢,也不是短期內可以改變的。所以,中國必須做長期努力的准備。
陸家嘴論壇簡介
每年一度的上海經濟盛事-「2009陸家嘴金融論壇」本周五將拉開帷幕。是次一連兩日論壇的主題為「全球化時代的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將有百餘位境內外重量級政治、學術界名人與會。包括中國國務院有關領導、「一行三會」及上海市主要官員、中國主要金融機構負責人、國內著名專家學者,以及全球重要國家和地區的政府首腦、國際經濟組織領袖、國際著名金融機構高管和金融學者、市場運作專家都將與會發言,探討中國經濟金融形勢與政策、中國和全球金融市場展望、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在國際金融新格局下的機遇與挑戰等話題。本報獲論壇授權作為境外合作媒體,將全程報道這場智慧的碰撞。
金融中心排名東京悉尼劇挫
在金融危機爆發後,不少城市悲觀地宣稱自己的經濟狀況將惡化至幾十年前的水平。作為本次金融危機的重災區,紐約市政府就曾對記者表示,本地經濟可能倒退至上個世紀70年代經濟危機時期的水平。自從去年以來,華爾街的損失已經超過360億美元(約2,800億港元),其雇員數量也減少了四分之一。
倫敦紐約居前二
因海外需求銳減和日圓不斷升值,主要靠外需拉動的日本經濟遭受沉重打擊,目前正經歷35年來最嚴重的衰退。日本政府去年12月份的經濟報告將當前景氣狀況描述為「正在惡化」,這是7年來首次作出這種評價。歐盟統計局的初步統計數據顯示,去年第四季度歐元區15國經濟下滑1.5%,這是歐元區連續第三個季度出現負增長,表明歐元區經濟衰退程度進一步加深。
不過,根據最新調查研究結果,英國《金融時報》近期報道指,盡管金融危機令世界各大金融中心遭受重創,但倫敦和紐約證明了他們比實力相近的競爭對手更具適應性,二者依然高居世界金融中心排行榜前兩位。在這個3月份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排行榜上,倫敦以781分高居榜首;紐約以13分之差屈居第2;新加坡687分排名第3,香港684分名列第4,蘇黎士659分和日內瓦638分排名第5、第6。
京滬排名未提升
另外一些城市受到金融危機的沖擊相對劇烈。東京和悉尼排名大幅下降,東京從第7退居第15,悉尼從第10降至第16位。一些原本在榜單內屬於「二線」的城市正在迎頭趕上--與東京和悉尼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加拿大溫哥華和蒙特利爾,分別上升5位,晉升至第25和第26。
令人矚目的上海和北京並未因為金融危機而大幅提升排名。亞太地區,上海排名第35,下滑1位;北京51,下跌4位;首次納入調查的台北、吉隆坡及曼谷,分別排名41、45和50;此外,漢城排名53,滑落5位。
滬建金融中心傾向「大國模式」
國際金融中心全球戰略性布局調整往往是與全球經濟重心轉移相一致。例如,工業革命後倫敦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紐約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崛起;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世界經濟重心逐步向亞太地區轉移,中國、印度、東盟、東北亞的突出表現,使新一輪國際金融中心布局戰略性調整將趨向於亞太地區。
「大國模式」基礎內需大
發展中國家由於金融發展相對滯後,其金融中心的形成模式一般而言更傾向於「政府主導」的發展模式。在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模式上大體有兩種:一是「大國模式」,即憑借足夠大的內需推動一個大而全的金融體系全面發展,比如紐約、倫敦和東京,其金融中心的形成依賴強大繁榮的經濟基礎,包括大規模的經濟腹地、快速增長的貿易量和內需。
另一種發展模式是「小國模式」,即專注於發展有專業優勢的金融業務,以此建立超越本國經濟實力的金融地位,如瑞士蘇黎世和新加坡。
大國模式以倫敦國際金融中心為例。倫敦在18世紀初成為貿易中心,國內進口商品的80%和出口商品的70%都經過倫敦,後來40%的國際結算使用英鎊,英國的海外投資佔西方總投資額的一半,藉助英國強大的經濟實力倫敦成為當時首屈一指的國際金融中心。20世紀美國經濟在兩次大戰間的崛起,1929年美國在世界工業生產中所佔比重由1913年的38%上升到48%,紐約在國際金融市場中的地位如日中天,擔負了向國際市場融通美元資金的角色,並以國際貨幣市場、資本市場等的繁榮,成為舉足輕重的國際金融中心。
新加坡採用「小國模式」
在小國模式方面,以新加坡為例,其經濟規模不大,但具有非常完善的司法制度,經濟市場化和國際化程度很高,在私人銀行業務、賬戶管理及金融產品創新等方面走在亞太區的前列。其外匯市場日均交易量和衍生金融工具日成交量可佔全球的7%。
從中國的實際情況看,上海顯然走的是「國家干預、政府主導」的「大國模式」。
世界格局驟變海嘯危機中各地「金融中心」提速撬動經濟力爭上游
4月29日,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劉鐵男在滬權威解讀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細則」……全球金融海嘯肆虐,內地各省市建設金融中心卻健步如飛。一方面,隨著金融危機的深入,關於重建世界金融新秩序和變革世界金融格局的革命性思潮,正在成為最炙手可熱的話題;另一方面,金融業作為撬動經濟發展的支點,正契合了內地新一輪的區域經濟發展大計。金融「危機」變為發展「契機」,而在這波金融中心建設熱潮的推動下,內地金融版圖的整體布局已具雛形。
近年來,在內地經濟轉軌和與世界經濟加速融合過程中,內地各經濟中心城市爭建金融中心的熱潮一浪高過一浪,尤其是從1992年中共十四大將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正式確立為一項國家戰略以來,旋即拉開了建設金融中心的序幕。中國加入WTO以後,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天津、重慶、武漢、濟南、廣州等城市相繼提出建設金融中心的設想。據內地媒體的不完全統計,加上最近這輪金融中心建設「沖擊波」,截至目前,內地提出要建立國際、國內、區域性金融中心的城市有多達90個。
而內地金融中心建設的整體布局也已初步顯現:上海、北京和深圳分別依託長三角、環渤海和珠三角三大經濟區;天津、廣州、杭州、南京、重慶、成都、西安等經濟中心城市對區域金融資源集聚的作用也在逐漸加強。
良好的地理位置,國家的支持,自身的不斷努力和發展等等條件,使得上海成為全球經濟中心變得可能。
『陸』 為什麼上海發展那麼好經濟條件在國內那麼優越卻沒有成為世界級的國際金融中心
成為世界級的金融中心嘛起碼要有2個條件 內部條件:上海要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必須依託本土化經濟的發展,上海不是被割裂的上海,而是整個中國的上海,以強大的內地經濟作為後盾,上海才有可能發展成一個國際金融中心。這一點很關鍵,這是內因。
外部條件:,花旗、匯豐、渣打、東方匯理、荷蘭銀行等19家外資銀行都不約而同地選定其駐上海機構為主報告行。當中國成了世界上主要的資本輸出國之一時,上海就會自然成為一個國際金融中心。目前國外看好上海,這是非常可喜的現象。
從目前的上海金融情況來看,上海已形成了一個集證券交易所、黃金交易所、外匯交易中心、全國過比拆借市場、鑽石交易所各大金融要素市場於一身的金融市場架構,加上林立的中外資銀行、保險公司,上海人已經開始夢想,期待這個城市能成為東方的曼哈頓。 上海作為中國金融中心的優勢是她巨大的經濟腹地和她曾是遠東最大的金融中心的輝煌歷史。上海自己的經濟實力和她的經濟腹地是香港都無法比擬的,這是上海最大的競爭優勢。 但目前上海融資環境仍然存在不足,首先是缺乏創業投資家。融資環境包括外環境和企業內部環境,而全球化企業是全球化金融的重要支撐,必須要吸引一大批的創業投資家。
以上條件上海都還不成熟再參照 國際金融中心 紐約、倫敦··· 紐約,成為世界金融中心是以美國強大的軍事政治和美元流通為依託的 倫敦,則是影射出昔日大英日不落帝國的點點余輝,有托關系的成分
『柒』 上海成為國際金融中心
上海
期待能成為東方的曼哈頓
上海震業長城企業咨詢有限公司的王震寰董事長對上海建設亞太國際金融中心表示了樂觀而謹慎的態度。
首先他認為,上海要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必須依託本土化經濟的發展,上海不是被割裂的上海,而是整個中國的上海,以強大的內地經濟作為後盾,上海才有可能發展成一個國際金融中心。這一點很關鍵,這是內因。
從外部條件來看,花旗、匯豐、渣打、東方匯理、荷蘭銀行等19家外資銀行都不約而同地選定其駐上海機構為主報告行。當中國成了世界上主要的資本輸出國之一時,上海就會自然成為一個國際金融中心。目前國外看好上海,這是非常可喜的現象。
從目前的上海金融情況來看,上海已形成了一個集證券交易所、黃金交易所、外匯交易中心、全國過比拆借市場、鑽石交易所各大金融要素市場於一身的金融市場架構,加上林立的中外資銀行、保險公司,上海人已經開始夢想,期待這個城市能成為東方的曼哈頓。
上海作為中國金融中心的優勢是她巨大的經濟腹地和她曾是遠東最大的金融中心的輝煌歷史。上海自己的經濟實力和她的經濟腹地是香港都無法比擬的,這是上海最大的競爭優勢。
但同時,加拿大經濟技術促進會海外事務部的張仁泰部長認為,目前上海融資環境仍然存在不足,張說,首先是缺乏創業投資家。張認為,融資環境包括外環境和企業內部環境,而全球化企業是全球化金融的重要支撐,必須要吸引一大批的創業投資家。
上海金融的對外開放度與對內開放度都有待進一步提高,利率與匯率的市場化尚待深入,貨幣市場建設相對滯後,金融市場的流動性低、轉換力弱,監管人員的素質與監管技術水平需要提高,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的透明度不高,金融信息化包括銀行IC卡的推廣進展不快,金融中介機構明顯不足,高素質的金融人才嚴重缺乏,所以,上海要成為國際金融中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物競天擇,強食弱肉。中國上海與香港掙搶國際金融中心。。。競爭有輸有贏,沒有什麼別的地方肯定不幹的問題。
探索農民工在歷史現階段的作用,才能正確認識城市裡面的農民工。農民工的作用,可以從他們對城市的發展的作用來認識,也要考慮這些農民工從城市回到農村後對農村發展的作用,以及農民工在我國城市化進程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首先農民工對城市發展建設的作用。多年來,我國城市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一座座高樓大廈拔地而起,一條條街道寬廣美麗,一片片草地綠茵綿綿登登都離不開農民工的強大功勞啊。就像城市的很多家庭所需要的保姆、維修工和衛生鍾點工,大部分就是從農村來的農民工。為大城市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實乃好事。
我國城市化水平比較低,促進提高城市化水平是我們時時刻刻工作之一。
大量的農民工到城市發展,成為城市的一個組成部分,如果我們規范管理好這些農民工,給他們一個平等的競爭平台,那些有一技之長的人就會在城市裡站穩腳跟,成為城市人,這樣就自然提高了城市化水平,這總比漫無邊際把某個地方的農民一夜之間全變為城市居民來得切實可行。所以,只要我們對農民工規范管理,給他們一個公平競爭的平台,並從戶口管理和子女入學方面給農民工一點關注,那麼農民工的發展可能就是我國城市化發展的一個有益嘗試,更是一個良好契機。
我們應該應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農民工,千萬不要瞧不起他們,這是錯誤的行為。
『捌』 上海如何成為亞洲乃至全世界的金融中心
目前公認的全球性國際金融中心是倫敦、紐約。除此之外,世界上還存在這許多區域性的國際金融中心,如歐洲的法蘭克福、蘇黎世、巴黎,亞洲的東京 香港 新加坡 上海 孟買等。 依靠中國經濟力量的不斷強大和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以及國家政策扶持,上海會逐漸超越香港和東京 成為第三個真正意義上的世界金融中心
『玖』 國際金融分析題 你認為把上海打造成國際金融中心,我們已經具備了哪些條件我們還欠缺哪些條件
我不拿積分的,就沒事寫寫:上海已經具備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所有條件,但除了一條就是人民幣匯率和利率的自由浮動,但要實現自由浮動起碼要10年左右時間,所以需要20年的時間才能實現吧。
『拾』 上海實現成為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的條件
上海依靠結構調整、市場發展、業務集聚,在打造「四個中心」核心功能方面取得顯著成效。白皮書指出,在國際經濟中心建設方面,2010年實現生產總值17166億元,其中服務業佔比達到57.3%,新增跨國公司地區總部、投資型公司、研發中心82家,累計達837家,經濟的服務和輻射功能進一步增強;
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方面,2010年上海金融市場交易總額416萬億元,較2005年增長10倍,上海證券交易所股票交易額位居全球第三,上海期貨交易所成為全球三大有色金屬定價中心之一;
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方面,2010年,上海港貨物吞吐量連續6年保持世界第一,集裝箱吞吐量首次躍居世界第一,浦東機場連續3年排名世界貨運機場第三;
國際貿易中心建設方面,「十一五」期間,上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位於全國大中城市前列,商品銷售總額位於全國大中城市第一,關區進出口總額接近全國1/4。
除了規模、數據,上海在國家有關部門支持下,為探索適應「四個中心」建設要求的基本制度框架,開展政策創新突破採取了一系列開創性舉措。比如,在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方面,開展了跨境人民幣業務試點、期貨報稅交割試點、新台幣現鈔雙向兌換業務試點,以及滬深300股票指數期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