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互聯網金融千人會成員有哪些
只知道互聯網金融協會會員
2. 深圳市互聯網金融協會的秘書長簡介
曾光,男,漢族,中共黨員,湖北咸寧人。曾在深發展總行任高級經理、國海證券專資產管理分公屬司華南區總監、嘉實證券(籌)創新總監。同時任中國互聯網協會互聯網金融工作委員會專家委員,中國互聯網金融30人論壇成員。深圳市互聯網金融協會籌備組負責人。也是中國人民大學高禮研究院互聯網金融導師,國際金融論壇互聯網研究中心研究員,互聯網金融千人會聯合創始人華南秘書長,麥肯錫咨詢專家庫成員。
3. 互聯網金融可能面臨哪些風險如何避免
第一是信用違約風險,即互聯網理財產品能否實現其承諾的投資收益率。例
如,阿里巴巴的余額寶當前的收益率低於5%,且余額寶的性質是貨幣市場基金。但網路百發的預期收益率高達8%,這就不由得讓我們想問,百發最終投資的基礎
資產是什麼?在全球經濟增長低迷、中國經濟潛在增速下降、國內製造業存在普遍產能過剩、國內服務業開放不足、影子銀行體系風險逐漸顯現的背景下,如何實現
8%的高收益?除了給企業做過橋貸款、以及給房地產開發商與地方融資平台融資外,還有哪些高收益率的投資渠道?
第二是期限錯配風險,即互聯網理財產品投資資產是期限較長的,而負債是期限很短的,一旦負債到期不能按時滾動,就可能發生流動性風險。當
然,金融機構的一大功能就是將短期資金轉化為長期資金,因此金融機構都會面臨不同程度的期限錯配,而其中的關鍵是錯配的程度。聯想到網路百發給出的承諾是
允許投資者隨時贖回,這無疑最大程度地加劇了流動性風險。既要允許隨時贖回,還能給出8%的預期收益率,這當然令缺乏經驗的投資者歡欣鼓舞,但也會令富有
經驗的投資者疑慮重重。
第三是最後貸款人風險。如
前所述,盡管商業銀行也面臨期限錯配風險、商業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也面臨信用違約風險與期限錯配風險,但與互聯網金融相比的一個重要區別是,商業銀行最終
能夠獲得央行提供的最後貸款人支持。當然,這一支持是有很大代價的,例如商業銀行必須繳納20%的法定存款准備金、自有資本充足率必須高於8%、必須滿足
監管機構關於風險撥備與流動性比率的要求等。相比之下,互聯網金融目前面臨監管缺失的格局,因此運營成本較低,但如果缺乏最後貸款人保護,那麼一旦互聯網
金融產品違約,最終誰來買單?互聯網金融企業有能力構築強大的自主性風險防禦體系嗎?
除上述傳統風險外,中國互聯網金融產品還面臨一系列獨特風險,以下筆者將按照重要性由高至低的排序來依次梳理這些風險:
其一是法律風險。目
前互聯網金融行業尚處於無門檻、無標准、無監管的三無狀態。這導致部分互聯網金融產品(尤其是理財產品)遊走於合法與非法之間的灰色區域,稍有不慎就可能
觸碰到「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或「非法集資」的高壓線。例如,前段時間湖北省的天力貸在運行半年後被擠兌、停止運轉後,就是被以非法吸收公眾存款而立案的。
由於缺乏門檻與標准,導致當前中國互聯網金融領域魚龍混雜,從業者心態浮躁、一擁而上,一旦形成互聯網金融泡沫,並出現較大幅度違約的格局,就很容易導致
中國政府過早收緊對互聯網金融的控制,從而抑制行業的可持續發展。中國的互聯網金融業應避免重蹈當年信託業、證券業發展初期的亂象。
其二是增大了央行進行貨幣信貸調控的難度。一
方面,互聯網金融創新使得央行的傳統貨幣政策中間目標面臨一系列挑戰。例如,虛擬貨幣(例如Q幣)是否應該計入M1?再如,由於互聯網金融企業不受法定存
款准備金體系的約束,這實際上導致了貨幣乘數的放大。又如,如何來看待傳統貨幣與虛擬貨幣之間的互動與轉化?另一方面,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也削弱了中央政府
信貸政策的效果。例如,如果房地產開發商傳統融資渠道被收緊,那麼很可能會考慮到通過互聯網金融來融資。事實上,最近一年來中國互聯網理財產品的大發展,
其宏觀背景就與中國政府收緊了對影子銀行體系的監控,導致地方融資平台、房地產開發商等市場主體不得不尋找新的融資來源有關。
其三是個人信用信息被濫用的風險。首先,由互聯網金融企業通過數據挖掘與數據分析,獲得個人與企業的信用信息,並將之用於信用評級的主要依據,此舉是否合理合法?其次,通過上述渠道獲得的信息,能否真正全面准確地衡量被評級主體的信用風險,這裡面是否存在著選擇性偏誤與系統性偏差?
其四是信息不對稱與信息透明度問題。如前所述,目前互聯網金融行業處於監管缺失的狀態。那麼,誰來驗證最終借款人提供資料的真實性?有無獨立第三方能夠對此進行風險管控?如何防範互聯網金融企業自身的監守自盜行為?畢竟,有關調查顯示,目前在互聯網P2P類公司中,有專業的風險控制團隊的僅占兩成左右。
其五是技術風險。與
傳統商業銀行有著獨立性很強的通信網路不同,互聯網金融企業處於開放式的網路通信系統中,TCP/IP協議自身的安全性面臨較大非議,而當前的密鑰管理與
加密技術也不完善,這就導致互聯網金融體系很容易遭受計算機病毒以及網路黑客的攻擊。目前考慮到互聯網金融賬戶被盜風險較大,阻礙了不少人參與互聯網金
融,這其中絕非沒有專業的金融或IT人士。因此,互聯網企業必須對自身的交易系統、數據系統等進行持續的高投入以保障安全,而這無疑會加大互聯網金融企業
的運行成本,削弱其相對於傳統金融行業的成本優勢。
綜
上所述,既然中國互聯網金融企業在起步階段就面臨如此之多的風險,那麼是否就應該以此為由放慢甚至扼殺這一寶貴的金融創新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有關各方
應該在充分考慮潛在風險的基礎上,推動互聯網金融的穩步、可持續發展。筆者提出的相關建議包括:第一,應充分加強行業自律。用行業准入來替代政府審批,通
過加強行業協會的作用,有助於規范行業的發展,並避免政府的過度介入。目前的中關村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以及互聯網金融千人會等,都是有益的嘗試;第二,
應該加強投資者教育,充分向投資者提示投資互聯網金融產品可能面臨的風險,且這一風險顯著高於投資類似的傳統金融產品的風險;第三,應該加強網路安全管
理,從更高層次上來防範黑客攻擊導致的系統癱瘓;第四,監管機構應該構建靈活的、富有針對性與彈性的監管體系,既要彌補監管缺位,又要避免過度監管。
4. 互聯網金融可能存在哪些風險
第一是信用違約風險,即互聯網理財產品能否實現其承諾的投資收益率。在全球經濟增長低迷、中國經濟潛在增速下降、國內製造業存在普遍產能過剩、國內服務業開放不足、影子銀行體系風險逐漸顯現。
第二是期限錯配風險,即互聯網理財產品投資資產是期限較長的,而負債是期限很短的,一旦負債到期不能按時滾動,就可能發生流動性風險。當然,金融機構的一大功能就是將短期資金轉化為長期資金,因此金融機構都會面臨不同程度的期限錯配,而其中的關鍵是錯配的程度。
第三是最後貸款人風險。盡管商業銀行也面臨期限錯配風險、商業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也面臨信用違約風險與期限錯配風險,但與互聯網金融相比的一個重要區別是,商業銀行最終能夠獲得央行提供的最後貸款人支持。當然,這一支持是有很大代價的,例如商業銀行必須繳納20%的法定存款准備金、自有資本充足率必須高於8%、必須滿足
監管機構關於風險撥備與流動性比率的要求等。相比之下,互聯網金融目前面臨監管缺失的格局,因此運營成本較低,缺乏最後貸款人保護。
除上述傳統風險外,中國互聯網金融產品還面臨一系列獨特風險:
其一是法律風險。目前互聯網金融行業尚處於無門檻、無標准、無監管的三無狀態。這導致部分互聯網金融產品(尤其是理財產品)遊走於合法與非法之間的灰色區域,稍有不慎就可能觸碰到「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或「非法集資」的高壓線。
其二是增大了央行進行貨幣信貸調控的難度。一方面,互聯網金融創新使得央行的傳統貨幣政策中間目標面臨一系列挑戰。例如,虛擬貨幣(例如Q幣)是否應該計入M1?再如,由於互聯網金融企業不受法定存款准備金體系的約束,這實際上導致了貨幣乘數的放大。
其三是個人信用信息被濫用的風險。首先,由互聯網金融企業通過數據挖掘與數據分析,獲得個人與企業的信用信息,並將之用於信用評級的主要依據。其次,通過上述渠道獲得的信息,能否真正全面准確地衡量被評級主體的信用風險,這裡面是否存在著選擇性偏誤與系統性偏差。
其四是信息不對稱與信息透明度問題。如前所述,目前互聯網金融行業處於監管缺失的狀態。有無獨立第三方能夠對此進行風險管控?如何防範互聯網金融企業自身的監守自盜行為。畢竟,有關調查顯示,目前在互聯網P2P類公司中,有專業的風險控制團隊的僅占兩成左右。
其五是技術風險。與傳統商業銀行有著獨立性很強的通信網路不同,互聯網金融企業處於開放式的網路通信系統中,TCP/IP協議自身的安全性面臨較大非議,而當前的密鑰管理與
加密技術也不完善,這就導致互聯網金融體系很容易遭受計算機病毒以及網路黑客的攻擊。目前考慮到互聯網金融賬戶被盜風險較大,阻礙了不少人參與互聯網金融,這其中絕非沒有專業的金融或IT人士。因此,互聯網企業必須對自身的交易系統、數據系統等進行持續的高投入以保障安全,而這無疑會加大互聯網金融企業的運行成本,削弱其相對於傳統金融行業的成本優勢。
綜上所述,既然中國互聯網金融企業在起步階段就面臨如此之多的風險,那麼是否就應該以此為由放慢甚至扼殺這一寶貴的金融創新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有關各方應該在充分考慮潛在風險的基礎上,推動互聯網金融的穩步、可持續發展。
相關建議包括:
第一,應充分加強行業自律。用行業准入來替代政府審批,通過加強行業協會的作用,有助於規范行業的發展,並避免政府的過度介入。目前的中關村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以及互聯網金融千人會等,都是有益的嘗試;
第二,應該加強投資者教育,充分向投資者提示投資互聯網金融產品可能面臨的風險,且這一風險顯著高於投資類似的傳統金融產品的風險;
第三,應該加強網路安全管理,從更高層次上來防範黑客攻擊導致的系統癱瘓;
第四,監管機構應該構建靈活的、富有針對性與彈性的監管體系,既要彌補監管缺位,又要避免過度監管。
5. 互聯網金融千人會的成立時間
互聯網金融千人會成立於2013年7月24日。
6. 互聯網金融有什麼風險啊
建議投資前先看它它的背景,是怎麼來盈利的,能不能隨時套現,是否可以專投活期,你的錢去了哪裡,屬它的資質,媒體報道,等全面了解,我是投資了 「輕易貸」 背景是開元金融,注冊資金25億,居國內榜首,可以很好的吸收風險,然後主要做4S店和卡車業務等,注冊資金居國內榜首。知道自己投資的平台,才能更好的規避風險,如果我的回答對你有用,請採納,謝謝!
7. 公安經偵介入快鹿集團調查
央廣網北京4月5日消息(記者趙珂)據經濟之聲《天下公司》報道,今天有消息傳出,據上海快鹿集團內部員工透露,3月份快鹿關停了幾家子公司,自己所在的快鹿全資子公司,員工辭退了一半,一把手薪水停發。由電影《葉問3》假票房引發的連鎖反應似乎仍然沒有停止的跡象。
上海快鹿是一家民營投資公司,它旗下的子公司——大銀幕(北京)電影發行控股有限公司是電影《葉問3》的發行方。3月4日,《葉問3》開始上映,5天就拿下6個億的票房,但隨後就被曝出各種票房造假問題。最終,經主管部門查實有3200萬虛假票房,並遭到相應處罰。
正所謂「拔出蘿卜帶出泥」,《葉問3》的假票房事件雖然告一段落,但上海快鹿卻在媒體的審視下不斷爆出各種問題。先是旗下的兩家上市公司因為假票房事件而股價猛跌,然後金鹿財行和當天財富這兩家被認為是快鹿系的公司先後都發生了理財產品延期兌付和客戶擠兌的情況。
根據公告,金鹿財行、當天財富涉及的兌付金額分別為3億元和15億元。兩家公司都在公告里表示,快鹿集團會給他們的理財產品做資金擔保。但目前又傳出快鹿集團本身的資金出問題的消息,快鹿還能兌現自己的承諾嗎?《天下公司》今天分別詢問了金鹿財行和當天財富。金鹿財行的工作人員強調,快鹿的資金擔保是有書面授函的:
金鹿財行:您說的這個是快鹿30億的資產擔保,我們這邊也有書面授函這個情況我知道有,然後他還是說延遲兩三個月兌付,簽署資產保全協議,並且到我們總部蓋章,我們這邊在這周之內,會有具體的兌付時間列表會通知到客戶的。
當天財富方面則表示,外界傳言並不可信:
當天財富:首先你說的這個快鹿集團出問題這個事情我不知道,第二點就是外面飛的消息有可能只不過是公司一些暫時的方案,也不一定是真的。因為現在這種非常時期也有可能是以訛傳訛,亂七八糟的消息都在飛,沒什麼太大問題的情況下大家還是保持鎮定,聽公司怎麼講才是關鍵。因為我覺得作為員工來講,外面的消息我看了真的是在笑,那些消息是怎麼造出來的。
我們還對這兩家公司的高層以及快鹿集團的高管提出了采訪要求,但直到現在還沒有得到對方回應。
據業內人士介紹,快鹿集團對《葉問3》進行了一系列資本運作,有公司負責賣相關的眾籌產品,有公司去買票房收益權,有公司認購票房收益權投資基金,還有公司為這個基金提供收益保底。
表面上看,資本市場對《葉問3》抱有極大信心。但實際上,《葉問3》資本運作涉及的幾十家公司,都與上海快鹿集團關系曖昧,有的甚至直屬快鹿麾下。也就是說,《葉問3》的投資資金在快鹿的關聯公司間流轉後,最終又回到了快鹿手中。
快鹿的這種操作手法有沒有問題?互聯網金融千人會聯合創始人湯潯芳說,在法律層面上,很難說這是違規:
湯潯芳:他有什麼問題我們說了不算,得公安機關先查才能說了算。第二個就是說業務討論上看他各個實體之間法律層面有沒有瑕疵。中國法律的架構,包括P2P平台還有資產端資金端的股東之間的關系,還有關聯擔保這個事情,在中國的法律層面沒有明確的界定不能去做。比如所關聯擔保是不是合法,他沒有說不合法。還有一個就是資金端資產端後面的股東、P2P平台和擔保方後面的股東是一致的,合不合法,我咨詢了好幾個專業律師他們也沒說不合法,不能去做這個事,就是難以在法律層面說違規。
有觀點認為,快鹿集團一直在玩的就是一場龐氏騙局的游戲,出事情是遲早的事。湯潯芳認為,從快鹿的業務來看,不太像龐氏騙局:
湯潯芳:現在爆發出來的就是一個《葉問》這樣一個事情,我覺得很難說他是一個龐氏騙局,龐氏騙局是他自己賺的錢沒辦法給到投資人收益,然後不斷地用發新標去還舊的貸款融資,但是你看整個快鹿集團是不是這么做,我覺得也不一定。
現在,外界流傳消息稱快鹿集團資金鏈已經出現問題,湯潯芳表示,這件事只有公安機關調查以後才能有定論,現在大家都只能猜測:
湯潯芳:得看他自己本身的老闆有多少資產,上市公司多少資產,看他能不能填補《葉問》帶來的虧空。那麼資金鏈緊張是很多公司都存在的一個事情。但是說有沒有斷資金鏈的鏈條,我覺的現在下判斷還為時尚早。因為確實不知道他們具體內部的情況,去打聽的時候也確實打聽不出來,問也問不出來,你很難去下這個判斷。我們又不是公安機關,沒有他後台運營的數據,就是關於快鹿這個事情我覺得非常具體的下結論是對他平台上的投資人不負責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