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投資 > 歐盟互聯網金融

歐盟互聯網金融

發布時間:2021-09-02 09:14:38

互聯網金融在中國興起原因是什麼

一是互聯網和網購人口眾多。2005年,中國網民數量11100萬人,普及率只有8.5%;2010年,網民45370萬人,普及率上升到34%;2014年,網民達64875萬人,普及率達47.9%。到2015年5月,中國網民已達6.68億人,比整個歐盟的人口還多。電子商務改變了絕大多數中國人的生活,網購規模年年創新高。2015年,僅天貓「雙十一」一天就創下交易額912億元,而2015年美國的「黑五」當天網購的銷售額僅相當於174億元人民幣,為天貓的19%。
二是科技及互聯網技術的階段性成熟。大數據、雲計算、移動互聯網、垂直搜索引擎四大技術是公認的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四大技術支柱。
三是日益增長的中小微企業及個人投融資需求一直得不到很好滿足是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的市場基礎。我國小微企業約佔全國企業數量的90%,創造80%左右的就業崗位,約佔60%的GDP和約50%的稅收,但截止到2014年底,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占企業貸款的比例公為30%。
四是居民財富收入增長帶來的理財需求。2013年底,中國個人持有可投資資產額達92萬億元,越過30%的中國消費者將收入的25%左右投入儲蓄,而儲蓄率在其他國家往往不到10%。老百姓手中的錢多了,理財需求市場大了,不同層級的人有不同的理財需求,迫切需要新的金融業態提供更廣泛的產品滿足不同需求,傳統銀行對20%的有錢人提供的產品多些,不太關注80%大眾(儲蓄不多人)群體的需求。
五是上升到國家戰略受到政府高度重視是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的政策和大環境基礎。互聯網金融於2014年、2015年兩次寫入總理政府工作報告,總理多次肯定互聯網金融業態,明確提到「互聯網金融異軍突起」和要求「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從監管上看,允許先做業務後逐步規范發展的監管政策給了互聯網金融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間。這在國外是很難見到的。
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中國人民銀行等10家單位聯合發文中對互聯網金融的作用或意義作了如此表述:互聯網金融對促進小微企業發展和擴大就業發揮了現有金融機構難以替代的積極作用,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打開了大門。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有利於提升金融服務質量和效率,深化金融改革,促進金融創新發展,擴大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構建多層次金融體系。
近幾年來,隨著「互聯網+」浪潮的推進,我國互聯網金融創新發展呈現一波接一波的熱潮。但是在這種熱潮中出現了許多亂象,如P2P「跑路」平台增加、借貸金額達數百億元的大型P2P平台涉嫌非法集資、不計成本巨資做廣告、業務員不良營銷等。現在該是對互聯網金融熱潮進行冷靜思考的時候了,只有理性對待互聯網金融熱潮,才能使其步入健康規范發展的軌道,切實保護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最近被曝光的「e租寶」案例,顯示了網貸行業從「熱」到「冷」的「悲喜劇」。2015年12月16日晚,北京警方通過官方微博「平安北京」發布消息稱,「e租寶」網路金融平台及其關聯公司涉嫌犯罪問題被依法立案偵查,警方對相關犯罪嫌疑人採取了強制措施,對涉案資產實施了查封、凍結、扣押。「e租寶」成立僅逾一年半時間,其累計投資金額就超過700億元,如果其涉嫌犯罪問題被查清、得到處罰,那麼將給投資人帶來較大的損失。
創新需要冒險。因此互聯網金融既能創造支付寶和余額寶這樣的神話,也會發生各類互聯網金融平台破產甚至「跑路」等嚴重問題。而導致後者的根源就在於對風險的控制跟不上業務的快速發展。鑒此,在推動互聯網創新的過程中必須要以做好風險管理為前提。

Ⅱ 互聯網消費金融大戰硝煙再起!

近年消費金融新產品不斷涌現,僅2014年就動作不斷:2月,京東「白條」正式公測,3月騰訊阿裡布局網路信用卡,7月阿里巴巴推天貓分期付款,9月網路發布「百發有戲」……
布局熱情或來源於網購族的迅速發展。艾瑞咨詢集團聯合總裁兼首席運營官阮京文指出,2014年上半年中國網路購物用戶增長超過預期,規模已經達到3.3億人。龐大的消費需求孕育了一個潛在可觀的消費金融市場,但是消費金融在國內仍處在起步發展階段。有數據顯示,目前國內銀行發放的貸款中,有82%都是貸給企業,只有18%是貸給個人消費,而這18%中又有15%是房貸,真正利用消費金融工具來進行日常消費的比例只有3%。
此外,由於受到嚴格的監管,專業消費金融公司業務創新的空間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根據有關規定,國內消費金融公司的業務不包括房貸和車貸業務,僅能提供各種消費貸款,如家用電器、旅遊、婚慶、教育、裝修等耐用品消費項目。然而,這些領域貸款占個人消費貸款的比例很低。
互聯網公司作為消費金融「新貴」,能扭轉這個局面嗎?筆者認為,互聯網大佬們至少可以在拓展目標客戶、擴大經營范圍和強化跨界合作三方面有作為。
拓展目標客戶。與美國和歐盟消費金融公司的目標客戶相似,我國消費金融公司主要的經營目標是有穩定收入來源的年輕人、年輕家庭和中低收入群體。顯然,這部分人信貸需求大,對教育、旅遊等有很強的消費願望,並且有較為穩定的還款能力。但這畢竟是消費金融市場的一小部分,互聯網大佬們完全有能力喚醒更多「沉睡資本」。消費金融應是為追求更高生活品質的人提供的信用服務,這可以看做是刺激消費的一種手段,其針對群體應該按照消費需求劃分,而不是收入。互聯網公司可以把產品與消費金融模式結合,進而滿足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天貓分期付款可以算是一個互聯網時代消費金融的初級版,以後還可以推出不同的產品,設計不同的搭配,用金融連接消費和投資,以吸引更多人參與到游戲中。
擴大經營范圍。從美國、歐盟和日本消費金融公司發展實踐看來,除了不斷翻新貸款組合的花樣外,多樣化貸款用途也是業務拓展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國居民的消費習慣更傾向於「現收現付」的消費方式,因此,國內的消費金融公司也紛紛拓展貸款渠道。以捷信金融消費公司為例,最初公司經營范圍是向消費者提供各類電子產品和家電產品,後來將駕照考試、婚紗禮服等產品項目也納入其中,現在公司在天津開設超過550家門店為消費者提供信貸服務。相比之下,互聯網公司在為產品找銷路方面有天然的優勢,不管是京東、網路、騰訊還是阿里,都可以做到平台產品促銷與信貸推廣可以無縫對接,信貸產品創新速度和質量留下了更多想像空間。
強化跨界合作。不可否認,互聯網公司在很多方面都有優勢,至少每一個新產品出現,都能夠吸引到足夠的注意力,但軟肋也很明顯,那就是消費金融專業管理經驗不足,通過跨界合作來提升消費金融運作的專業性是一個可考慮的方向。與美國、歐盟國家不同,我國的信用體系建設尚不完善,還沒有完備的個人信用資料庫。如果一味強調產品創新而出現濫發信用現象,產品風險系數提升,這將給互聯網公司埋下安全隱患,盡管現在互聯網公司都注重沉澱數據,以提升對借貸者風險評估水平,但數據的有效性、分析的專業性還待檢驗。如果金融管理經驗不足,可以把部分業務外包給專業性更強的金融機構,或者合作。比如可以與小貸公司、P2P平台等合作,獲取個人、企業的徵信數據,借鑒其風控模式等。
(圖片來源網路)

Ⅲ 歐盟為什麼有資格發微軟款呢這是什麼關系

多情微軟無窮賤!中了暗算的中國有多痛?
1998年,世界首富、微軟總裁比爾•蓋茨接受《財富》雜志采訪時說:「有人不花錢買軟體,喜歡偷(steal),但只要他們想偷,我們希望他們偷我們的。因為他們會上癮,我們將研究在未來十年如何向他們收錢。」
2003年,微軟開始對網吧發難。如鎮江市版權部門陸續接到微軟對鎮江百家網吧安裝使用盜版Windows視窗操作系統的投訴,接到微軟投訴的地方版權局要求當地網吧必須立即使用正版微軟軟體,否則面臨巨額處罰。2005年,全國僅正規網吧就擁有350萬台以上的電腦,家庭用戶個人電腦4950萬台以上,而根據調查,這些電腦基本上都使用著盜版的Windows-XP軟體。
而一套伺服器操作系統Windows2003SERVER需要8200元,可涵蓋10台電腦,另外90台電腦每台軟體授權費用為230元。也就是說,一個有100台電腦規模的網吧,購買正版軟體需要28900元。

受到消費者使用習慣以及此類軟體兼容性等問題的制約,網吧基本上不可能選擇採用Linux操作系統,選擇Windows幾乎無法避免。

從2005年2月開始,微軟宣布在中國市場大規模實施「正版增值計劃」,WindowsXP操作系統全面降價,家庭版為786元,專業版為1270元,而此前市場上的價格分別為1400元和2200元以上。同時對普通盜版用戶實施的技術攔截,捷克、挪威、中國版本的Windows從2月開始不能使用微軟的下載網站,盜版用戶在對系統進行升級後出現了「只能使用30天」的對話框,限期一過系統將自動鎖死。

微軟出了一種特別便宜的「簡裝版」操作系統,微軟在泰國、馬來西亞等國都有推出,幾乎是繞著中國走,但就是沒進到中國來。

【竹卿點評】中國電腦盜版是微軟故意放縱的!這一點IT界的人在2000年左右已經非常清楚了。IT界多位名人也證實放縱盜版過程根本就是微軟蓄意所為---是微軟的公司策略,甚至有微軟內部的電子郵件作證。而它的故意放縱的時間,可以追溯到1998年甚至更早,那時,正是中國高科技產業和民族軟體企業艱難起步的階段。

轉眼就近10年了。誰是盜版Windows-XP軟體的最大輸家呢?是以微軟為代表的美國的高科技軟體產業嗎?還是中國的高科技民族軟體產業?

在過去10年中,微軟在中國採取故意放縱盜版的策略,默許甚至鼓勵中國人使用盜版windows操作系統,而且盜版windows在功能上和正版windows基本相同(微軟也默許盜版通過網路升級,不要以為那是盜版者能力高強,其實不過是微軟故意這樣做而已)。微軟的windows操作系統在中國有兩個價格,一個是1400元左右的正版,一個是5元錢的盜版。從這個意義上說,盜版windows操作系統的最大製造商正是微軟自己,而不是別人。

微軟在中國採取故意放縱盜版的策略,對中國的高科技產業和民族軟體企業,打擊可以說是致命的,它對中國的高科技企業發展產生的嚴重後果已經清晰的展現在世人的面前:

在Windows成熟的生態環境下,在微軟故意放縱盜版的策略下,通過大量的盜版軟體——>沖擊中國的軟體產業——>微軟windows操作系統壟斷中國國內軟體市場(正版+盜版)。Windows就像毒品一樣,使大多中國電腦用戶除了使用Windows外,不習慣使用其它操作系統。大量盜版和Windows培養起來的用戶習慣,沉重打擊了中國的高端軟體產業(除了微軟下游的廠商沒有受到打擊)。

在只有5元錢的盜版windows操作系統價格下,中國還有可能發展自己的操作系統嗎?國內的正版軟體要研製出自己的操作系統,先期投入的研發資金,沒有幾十億或者更多的成本投入,沒有巨大的投資風險嗎?一定能出成果嗎?有哪個操作系統能夠賣出5元錢的價格?那個中國軟體企業有這樣的資金與實力敢冒這樣的風險?還有哪個傻瓜軟體企業敢去研發這樣的操作系統?

在萌芽狀態並艱難起步的中國軟體企業,在微軟的強大競爭壓力和沖擊下,早已經是潰不成軍,不得不轉向受盜版影響較小的專用軟體、系統集成或技術服務領域,國產的通用系統軟體、支撐軟體和應用軟體產品不斷萎縮,其日漸沒落的趨勢幾乎不可挽回。國內軟體企業與1999年相比,數量減少了近一半,中國軟體市場上的通用軟體產品除了幾個殺毒軟體外,幾乎難覓蹤跡。

國內生產辦公軟體WPS的金山公司曾經被認為是中國軟體企業中最有實力與微軟對抗的企業,然而面對微軟Office辦公軟體盜版的強大競爭壓力和沖擊下,市場縫隙空間越來越小,盡管金山公司採取了降價等一系列措施,但是最終還是一敗如山倒,不得不把未來發展重點轉向了網路游戲軟體。

微軟壟斷國內軟體市場,早已經預示了金山WPS等民族軟體的沒落。中國的整個高科技產業和民族軟體企業,再也沒有能夠與微軟相抗衡的公司或軟體誕生。這對中國,對於我們的民族軟體企業,對於我們的高端軟體產業,對於一個國家的安全、經濟利益和長遠發展,是有利嗎?還是有害的?

微軟代表著美國,也代表著美國的國家意志,它本身的發展就是美國全球經濟利益的一部分。它自身也構成了美國核心利益——經濟的命門——科學、技術創新能力威力最強大的部分。美國清楚知道———保持領先和超越他國科技實力的重要性,意識到這才是美國全球經濟霸權的根基所在,它更是關繫到美國國家生死存亡和未來世紀命運前途的關鍵因素,因此,它也絕不允許在任何一個國家出現搖動其全球經濟霸權根基的強有力的競爭對手!

美國為了保護它的核心利益經濟命門,一直在全球的范圍內實施有針對性的蓄意打擊他國的科學、技術創新能力的策略。那些有實力挑戰和動搖美國全球經濟霸權的國家,無論這個國家是它的盟友———歐盟、日本,還是它的全球戰略對手———中國和俄羅斯,只要有這樣的可能性,都會面臨美國對其蓄意的打擊。而這種蓄意打擊的方式,對中國而言,暗算大飛機是一種、風險投機基金是一種、微軟在中國採取故意放縱盜版的策略,也是其中的一種。

微軟在中國採取故意放縱盜版的策略,與當年的麥道「幫助」中國的大飛機一樣,其背後隱藏著不可告人的目的,成為美國無情的扼殺中國的科學、技術創新能力的又一利器——沉重打擊中國的高端軟體產業,企圖把艱難起步的中國民族軟體產業扼殺在萌芽之中,無法與之競爭,目的是從根本上支撐美國的全球經濟霸權並維持美國的全球利益,削弱中國的全球經濟實力。微軟的這種策略,其隱蔽性、欺騙性和危害性,卻沒有引起我們的政府及民間的高度的重視和足夠的警惕,其結果意味著什麼?大飛機的夭折的前車之鑒,我們還不應該為此深思嗎?

我們怎樣去應對微軟故意放縱盜版的策略對中國民族軟體產業的無情扼殺?我們應該如何阻止和反擊美國多年處心積慮對中國科學、技術創新能力的蓄意打擊?

歐盟的反壟斷法正在努力禁止微軟利用Windows 操作系統控制市場,在2004年底對微軟的捆綁式銷售處以4.97億歐元的罰款,並要求其改變操作系統的銷售方式,這給微軟在歐洲市場的擴張帶來巨大羈絆。在其他國家微軟也不是一路綠燈,在韓國微軟就舉步為艱,遭地方軟體全面封殺。這是一種有益的可以借鑒的方法, 2007年8月30日中國制定並通過自己的反壟斷法,並將在2008年8月1日起施行。這對應對當前微軟的壟斷對中國的高端軟體產業深重打擊,帶來微妙的轉機。

但是,當我們試圖用中國的反壟斷法去應對微軟的壟斷和擴張時,卻忽然發現一個我們必須面對的事實:當微軟的盜版在中國境內泛濫成災,由於大量盜版的存在,微軟的正版軟體銷售並不高。表面的充分證據顯示,微軟竟然還是整件盜版事件的最大「受害者」———中國不但不能對微軟實施巨額的罰款,反而可能要應對微軟「知識產權受中國大量侵害」的申訴和處罰!

微軟用心之險惡,後手之狠毒、目光之長遠、結局設計之巧妙,對形勢發展之精確把握程度、沉重打擊對手而能全身而退之策略,環環緊扣而無懈可擊,滴水不漏、讓我們深受其害無法可施,最終卻啞口無言,有苦自知。這樣的對手,難道不可怕嗎?難道不值得我們高度警惕嗎?

中國的高端軟體產業必須走上自主開發的技術和產品之路,擁有屬於自己的知識產權,才能在未來的全球經濟體系中擁有一席之地,才能使中國在21世紀的科學技術的領域中全面超越美國,進而代替美國成為新的全球經濟中心。Linux這種免費的能自由開發的開放源代碼軟體的出現,給我們帶來了除微軟之外的另一種機遇和選擇。

Linux承載著中國高端軟體產業走向未來的希望,已經成為中國全球戰略中不可缺少的關鍵部分,目前,中國、日本和韓國就共同開發應用在Linux平台上的應用軟體達成了一致協議,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必將鼓勵更多的本地軟體開發者轉向Linux,將一定比例的軟體進行本地化開發,從長遠的趨勢預示著Linux前景美好。

中國要成為一個技術強國,成為經濟強國與美國抗衡,走產業升級,從低端低值走向高端高值,哪裡可能在3~5年內一蹴而就?這是一個相當漫長的歷程,現在才僅僅開了個頭。

Linux雖然一定程度上成熟,但不是window那麼「傻瓜方便」,使用Linux還是需要一定的專業知識---例如最簡單的幾乎什麼外部設備你都要學會安裝:所以目前Linux、Unix基本上佔領了伺服器市場,但是台式機市場幾乎為零。Linux目前基本以上網、文字處理等簡單應用為主,大型游戲、專業軟體都還無法支持。Linux離桌面電腦普及化,還有非常漫長的道路,也需要中國人長期不懈的堅持努力。

自大航海時代始到互聯網時代的今天止,中國經濟從「世界工廠」起步後,正在逐步邁向知識產權高技術產業和國際金融產業,中國的成功雖不見得讓所有的國人滿意,但是中國的力量在持續提升,中國的影響在不斷擴大,中國領導人的治理理念理所當然地最有資格成為帶領全人類進步的思想武器,未來世界的規則制定權肯定離不開中國貢獻。這個世界需要改變也必須改變。

如果說,「世界工廠」對美國來說只是搔癢而已,美國還樂顛顛的接受,那麼高技術產業和國際金融產業,則是將會刺死美帝國的兩把利劍---完全動搖美國的全球金融帝國的基礎。

這一點,美國資本利益集團清楚得很!中美之間,這場經濟戰爭在所難免,我們並不想致人於死命,我們追求全球和諧共存,但是美國是不甘心其一手禁錮的世界經濟脫離其控制的,是不甘心其既得利益受到損失的,它們一定會無所不用其極的想打斷中華民族崛起的過程,這場經濟戰爭不是我們發動的,但是我們被迫必須迎戰乃至勝利,否則中華民族崛起之路將被美國打斷。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國己准備好迎接這千年的機遇與挑戰了嗎?溫柔的陷井,中美兩國誰將是21世紀的大贏家?

PS:網路上有句流言:出來混,早晚是要還的。DB會害了國產軟體。
可是一台電腦硬體才3~4000元,一套操作系統就動輒幾K,想不DB也難,
可是一直D真的上癮了,想想卡巴斯基、或者KV這些一般軟體廠就有能力控制DB,
微軟可以讓DB存在,不是微笑的默許是什麼?
我們該深思了。

Ⅳ 求指教幾個供應商信息表的幾個英語詞怎麼翻譯!並且求最貼切。

不好意思,有些不會翻~
1. ECC NO. 歐盟商品代號
2. EXCISE REGISTRATION NO. 特許稅登記號/消費稅登記號
3. EXCISE RANGE 消費稅目錄
4.EXCISE DIVISION 消費稅部分
5.EXCISE COMMISSIONERATE 消費稅傭金率
6.SERVICE TAX REGD NO. 服務稅登記號/勞務稅登記號
7.VAT/TIN NO. 增值稅登記號
8.CST REGN NO. (CENTRAL SALES TAX REGN NO.)上繳中央銷售稅登記號
9.LST REGN NO. ( LOCAL SALES TAX NO.)地方徵收銷售稅登記號
10.PAN NO. 永久帳號
11.IFS COCE (Internet Finance Service……)互聯網金融服務 COCE……
12.AUTH. DEALER 主分銷商
13.SUB-DEALER 次分銷商
14. STOCKIEST ……

Ⅳ 需要一篇歐盟對華投資的中英文對照文章,5000字!跪求,謝謝!!

你可以到我所填寫論文網站去搜索你所需要的容!!! 自1975年中歐建立外交關系以來,歐盟對華政策的演變總體上對發展中歐經貿關系是越來越有利的。1978年中國和歐共體簽署了第一個貿易協定,相互給予最惠國待遇,同時成立了中歐經濟貿易混合委員會,並於1985年5月在原貿易協定的基礎上又簽訂了《中歐貿易和經濟合作協定》,雙方同意在工業、農業、科技、能源、交通運輸、環保、發展援助等領域開展合作,對合作生產、合資經營、合作開發、技術轉讓、金融合作、技術援助、人員培訓與交流等各種合作提供便利和促進。歐盟隨後所有的對華經貿政策都是在1985年文件的基礎上發展和深化的,雖然在這個過程中也經歷了一些曲折。
1989年之後的幾年,歐共體單方面中斷與中國的高層往來、軍事合作、政府貸款和合作項目,使得中歐經貿關系的發展受到嚴重的影響和阻礙,但自1992年起,由於中歐政治關系大體恢復,中歐經貿關系也開始了新一輪的發展。1995年7月,歐盟委員會提出了《中歐關系長期政策》,強調要同中國全面發展政治、經濟和貿易關系,明確表示歐盟與中國應建立長期合作關系以保證自實現雙方共同的目標。這是歐盟有史以來制定的第一個對華關系長期發展戰略,它不僅是對1985年協定的深化,更重要的是它表明歐盟對華戰略性政策框架初步形成,對中歐經貿關系發展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1996年11月,歐盟委員會又公布了《歐盟對華合作新戰略》,將歐盟對華長期政策進一步具體化,再次強調歐盟對華政策的全面性、獨立性和長期性,表示要進一步促進雙方在經貿、科技、發展援助等領域內的交流與合作。1998年3月25日,歐盟委員會公布了《與中國建立全面夥伴關系》文件,要求把中歐雙邊政治經濟關系提高到歐美、歐日的同等水平上;支持中國盡早加入世貿組織等,並於2000年9月發表了關於執行1998年文件的報告。

為了使歐盟更加卓有成效地執行1998年確定的對華政策和追求歐盟與中國關系長遠目標的實現,歐盟委員會在2000年報告的基礎上又於2001年5月提交了《歐盟對華戰略:1998年文件執行情況和促進歐盟政策更為有效的未來步驟》文件,制訂了具體務實的中短期目標:在國際社會中與中國進一步接觸,其中關於政治和全球性問題的對話格外重要;支持中國在法治和尊重人權的基礎上轉變為開放的社會,這是歐盟與中國關系的核心;使中國融入世界經濟,這對中國繼續改革開放具有重大意義,也是全面深化歐盟與中國的關系的關鍵;更好地利用歐洲現有資源支持與中國的交往;正確利用現代技術,擴大歐盟在中國的影響力。2002年3月,歐盟發表《國家戰略報告:中國》,繼續強調1998年和2001年歐盟對華文件所確定的對華政策目標,並進一步明確了對華合作的三個重點領域。第一,通過機構強化與能力建設、人力資源開發與構建穩健的商業法規框架以及促進私人部門的知識訣竅與技術的轉移來確保中國經濟與社會改革進程的可持續性;第二,通過提供知識和專業技能來促進可持續發展,協助中國謀求環境保護、社會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更好的平衡;第三,鼓勵良好治理,促進法治、民主與經濟、社會、政治與公民權利的履行以及強化構成市民社會網路的結構與進程。

一、利益訴求

與任何國家的對外經貿政策一樣,歐盟對華經貿政策的變遷也反映了歐盟對發展中歐經貿關系的利益訴求以及這種利益訴求的動態變化,此外,歐盟1995年後的對華經貿政策中的一個重大變化是歐盟試圖促進中國與歐盟的制度趨同,這在發展政策中體現得極為明顯;另一個顯著特點是歐盟對華總體政策越來越積極,而指導經貿實踐的具體政策措施則越來越苛刻。

(1)出於歐盟經濟利益需求

從既得的經貿利益來看,歐盟對華經貿政策與經貿關系實績形成了相互促動的良性循環。1985年中歐貿易協定之後,歐盟與中國的貿易突飛猛進,1984年- 2000年間,中歐貿易額增長了近12倍。據中國海關統計,2001年,中歐貿易額達766億美元,比2000年增長11%,其中歐盟進口409億美元,同比增長7.1%,歐盟對華出口357億美元,同比增長15.8%.按照中方統計,2001年,中歐占我外貿總值15%,歐盟是居日本、美國之後的我國第三大貿易夥伴。歐盟對華直接投資自1985年以來也取得了極大的進展。特別進入20世紀90年代,歐盟已成為中國吸引外資的主要對象,歐盟企業對華投資穩步增長。2001年,歐盟來華直接投資項目數為1217個,實際投入40億美元。到2001年底,歐盟來華投資項目數達12583個,實際投入303億美元。歐盟對華投資的增長快於我國全部直接投資的平均水平。1986年- 2000年期間,歐盟對華直接投資項目、合同金額和實際投資金額的年均增長速度分別達到29.0%、25.9%和25.9%,均高於我國全部外商直接投資的年均增長水平;歐盟對華投資的資金密集程度明顯高於其他國家/地區的對華投資,2000年歐盟投資合同的項目平均規模超過800萬美元,遠遠高於全部外商直接投資280萬美元的平均水平。在技術出口方面,歐盟國家是中國引進先進技術與設備的最大供應者。2000年- 2001年,歐盟成員國向中國出口技術分別為2317項與1050項,合同總金額為130億美元。截至2001年底,中國從歐盟成員國引進技術共13495項,合同總金額約672億美元,占我國引進技術總額的一半左右。良好的中歐經貿關系實績為歐盟對外經貿關系的促進與平衡提供了堅實基礎,完全符合歐盟的經濟利益需求,這促使歐盟在總體政策上重視中國,加強中歐經貿關系。

從潛在的經貿利益看,歐盟將繼續在政策上支持中歐經貿關系的發展。2001年,中國GDP位列世界第6位,而歐盟2001年文件認為,「按照購買力平價理論」,中國的經濟實力總體上已經與日本持平,僅次於美國。而且,中國已成為電信、運輸、能源和環保等行業的全球生力軍和重要市場;據估計,到2005年,中國還將擁有3億互聯網用戶,而同期美國的用戶數量為2億。2001年中國對外貿易已經突破5000億美元,為世界上第七大貿易國;中國所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迅速上升,僅低於美國而躍居世界第二,已連續9年成為吸引外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而歐洲由於正在建構一個全新的市場結構與政策結構使企業與消費者預期謹慎,從而對歐盟經濟增長產生了暫時的不利影響,經濟活動難具活力。歐盟1961年- 1970年國內生產總值平均增長4.9%,1971年– 1980年降為3.0%,1981年-1990年再降為2.4%,1991年- 2000年更降至2.0%,同期美國則分別為4.2%、3.2%、3.2%和3.4%;而且,與美國和日本不同的是,歐洲的外貿依存度更高。與此同時,我國對歐盟出口僅占其自盟外進口總額的5%左右,歐盟對華投資占其對盟外投資的比重還不到2%,雙方合作潛力依然巨大。加速發展中歐經貿關系將為歐盟獲得廉價優質的資源與商品(服務)、存量與增量龐大的出口市場以及穩定與高回報的投資場所,有利於促進歐盟的經濟增長。因此,為中歐經貿關系提供政策保障顯然符合歐盟的經濟利益需求。

(2)出於歐盟國際政治利益需求

2000年歐盟葡萄牙首腦會議所確定的未來五年戰略性目標明示了歐盟不僅要在歐洲成為領袖,而且要在世界上樹立領袖風范。這種願望是由歐盟的經濟實力所激發,也將由經濟實力來保證。按人口、GDP、資本輸出以及對外貿易等指標(根據OECD統計)來衡量,歐盟的經濟實力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而隨著歐盟的擴大,歐盟的經濟實力將進一步加強,尤其重要的是,歐盟不僅因為新加入國家正處於經濟起飛階段而擁有更大的市場規模與市場容量,而且歐盟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資本輸出國和商品與服務出口國,再加上歐盟相對寬容的對外技術交流與發展合作政策,對世界其他地區的經濟發展特別是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至關重要。歐盟是經濟「巨人」,但歐盟並不甘心僅僅如此,因而,歐盟正在謀求並且正在逐步成為與美國模式大不相同的重要政治力量。歐洲的目標不僅是要制定世界貿易規則,為了保證外部經濟對歐洲的穩定性和確定性,歐洲也將要求參與乃至直接制定國際貨幣規則,歐元是謀求這個權力的起點。歐洲將會憑借強大的統一貨幣來參與國際貨幣體系規則的制定,遏制美元霸權,伸張歐洲貨幣利益。由於經濟實力的支持和歐洲各國貨幣在世界貨幣體系中的實際地位決定了歐元的崛起和強大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歐盟的國際權力需求採取了完全不同於美國單邊主義的「溫和模式」——歐盟尤其重視在國與國之間通過接觸、對話與合作來擴大共識和解決分歧,不搞硬性對抗;在處理國際事務中十分重視並寄希望於「多邊主義」,強調共同利益、權力分享和遵守有約束力的共同游戲規則等。這必將為更多的國家所接受,同時也將為諸多的國際組織所歡迎。「9.11」事件不僅更加強化了歐盟的信念,而且也更加強化了國際社會對歐盟模式的認同。在歐盟看來,「9.11」事件是一個歷史的轉折點,它使得在國際社會中一些早已存在的問題凸現出來,在全球化的時代,局部的不穩定必然會帶來全球性的後果,為此,歐盟強調在多邊體系之中、通過有效的國際性的法律手段來對抗恐怖主義;歐盟希望「9.11」事件之後的國際秩序會有一個良性的發展,加強與包括阿拉伯國家在內的第三世界的關系,通過加強與這些國家的對話,通過更大程度地向這些國家開放市場來促進它們的發展,促進它們與歐洲各國的聯系,進而穩定這些國家內脆弱的政治制度。在對外貿易方面,歐盟委員會主管貿易的委員巴斯卡爾·拉米9月17日在歐洲議會演講時表示,未來貿易政策的首要目標是謀求穩定與安全,向第三世界國家更多地開放市場,通過WTO等多邊貿易體系,在共同的法律框架之下,加強同第三世界國家的聯系,這符合歐洲的利益。因此,考慮到中國的政治經濟地位,不難理解,發展中歐經貿關系自然就成為歐盟謀求國際政治利益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歐盟對華政策的內在涵義。對外政策大體可以分為五類:信號性政策、試探性政策、條件性政策、分離性政策與實施性政策。信號性政策只是一種外交辭令、姿態與信號,既不存在責任問題,也不存在執行問題;試探性政策是謀求一種回應與反饋,可能成為下一步政策決策的基礎;條件性政策是取決於一定條件才得以執行的政策;分離性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話語與行動存在背離現象,或至少利用話語的不完整性,最典型的例子是歐盟將中國從「非市場經濟國家」名單上刪除,但在實踐中,主要還是按照非市場國家的標准來處理的;實施性政策一般都是技術性很強的政策,如關稅政策、技術標准等。可以說,歐盟對華政策文件中這些涵義都得到了體現。對外政策含義的多重性為歐盟在處理中歐關系以及謀求中國對歐盟的支持方面准備了廣闊的活動空間。

(3)歐盟對華經貿政策更為關注制度趨同

中歐雙方在很多政治領域還存在著巨大的分歧,如人權、西藏、台灣等,中歐關系已經因此而遭遇過挫折。正如歐盟2001年發布的《歐盟對華戰略:1998年文件執行情況和促進歐盟政策更為有效的未來步驟》文件所表明的,「跟中國建立夥伴關系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中國的政治體制不同於歐盟與之保持密切聯系的其他大多數主要國家,歐盟對人權等問題的關注間或導致雙方關系緊張」。2001年文件是歐盟對華政策的最新立場和行動要點,它既表明了歐盟通過長期政策的制定希望保持良好的可持續的中歐經貿關系,也同時表明了歐盟的擔憂,這種擔憂既來自理解中國問題的困難,也來自中國對歐長期政策的不明朗與非法律化,還來自歐洲人認為的中國政治的不確定性。在2002年《國家戰略報告:中國》對中國的形勢分析中,歐盟的擔憂再次得到體現。實際上,1995年之後,歐盟對華經貿政策的一個重大變化是歐盟不僅強調經貿關系的發展,而且更為關注經貿關系作為一種政治工具來謀求融入國際社會,謀求中國與歐盟的制度趨同,這在歐盟的「發展合作」領域體現得最為明顯。

Ⅵ 互聯網金融對第三方支付平台有哪些監管措施

1.國內第三方支付的有關監管政策
從國務院107號文、央行5號文,到央行暫停二維碼支付及虛擬信用卡、79號文暫停新增銀行卡收單業務,再到近日央行和銀監會聯合下發的10號文,在中國第三方支付十多年的發展歷程中,第三方支付首次被如此逐漸加碼的監管,下面將重新梳理監管部門的各種文件和監管措施,以便理解監管措施、理清框架和順序。
2014年1月13日,國辦107號文《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影子銀行監管有關問題的通知》要求金融機構跨市場理財業務和第三方支付業務由人民銀行負責監管協調。明確了第三方支付的監管主體和職責。
3月13日,央行支付結算司發出《關於暫停支付寶公司線下條碼(二維碼)支付業務意見的函》。
3月14日,原本還處於內部小范圍討論的《支付機構網路支付業務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版本流出,對支付轉賬限額的管理引起熱議。
3月22日,建設銀行便迅速下調了快捷支付限額,至此工行、農行、中行、建行等四大行均收緊了快捷支付限額,其中,工行還統一了快捷支付介面。
4月10日,銀監會和央行聯手發出《關於加強商業銀行與第三方支付機構合作業務管理的通知》(銀監發〔2014〕10號),從保護客戶資金安全和信息安全出發,對有針對性的問題細化了規范,涉及客戶身份認證、信息安全、交易限額、交易通知、賠付責任、第三方支付機構資質和行為、銀行的相關風險管控等。
2.國外第三方支付的監管模式
美國對第三方支付的監管主要從三個角度來進行:
一是從業機構監管的角度,將第三方支付公司是為貨幣服務機構,不需獲得銀行業務許可證,而是以發放牌照的方式管理和規范,明確規定初始資本金、自由流動資金、投資范圍限制等方面內容。
二是從功能監管的角度,將第三方支付平台上滯留的資金視為負債,通過提供存款延伸保險服務實現對其監管。
三是對於監管范圍和職責分工,規定所有貨幣服務機構都必須在美國財政部的金融犯罪執行網路上注冊,開業前要通過認定。
歐盟對第三方支付公司的監管主要通過對電子貨幣的監管實現。規定第三方支付媒介職能是商業銀行貨幣或電子貨幣,必須取得銀行業執照或電子貨幣公司的執照才能開展業務。對第三方支付機構所從事的金融業務監管要求如同傳統銀行業金融機構一樣,從資本監管、投資范圍、業務風險、信息披露四個角度進行監管。

Ⅶ 美國金融危機對歐盟的影響及歐盟採取的策略

美國金融危機發生的機理

金融危機的爆發
2007 年3 月,美國第二大次級抵押貸款機構新世紀金融公司瀕臨破產,美國股市首次因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危機而出現大跌。6 月,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旗下基金因涉足次級抵押貸款債券市場出現虧損,再次引起美股大跌。
8月6日,美國第十大抵押貸款機構——美國住房抵押貸款投資公司向法院申請破產保護,成為繼新世紀金融公司之後美國又一家申請破產的大型抵押貸款機構。
8月8日,美國第五大投行貝爾斯登宣布旗下兩支基金受次貸危機影響倒閉。
8月9日,法國巴黎銀行宣布暫停旗下三隻涉足美國房貸業務的基金交易;歐洲中央銀行宣布向相關銀行提供948億歐元資金——次貸危機波及其他西方市場。此舉導致歐洲股市重挫。
8月13日,日本第二大銀行瑞穗銀行的母公司瑞穗集團宣布與美國次貸相關損失為6億日元。日、韓銀行已因美國次級房貸風暴產生損失。
8月15日,美國道瓊斯工業指數,上午還在上升和下降之間徘徊,之後終於轉頭向下,跌破了13000點,以今年4月以來的最低點收盤。標普500指數也跌到使得今年收益全無的境地。
二 美國金融危機發生的機理
2.1 金融危機的產生背景
2000年,由於累積多年的互聯網泡沫破裂,美國經濟陷入衰退。為拯救美國經濟,時任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從2000年5月開始連續11次降息,將聯邦基準利率從6.5%下降至2003年6月的1%。但隨著美聯儲大幅降低利率,房地產價格也繼續上漲,按揭貸款不斷上升,次按規模不斷擴大,次級債的發行推動了金融機構的房地產按揭貸款規模。2003年-2006年四年美國平均房價漲幅超過50%,1995年-2006年房價翻了一番多,次級貸款市場迅速發展。目前全美抵押貸款規模約10萬億美元,而次級抵押貸款就達1.5萬億美元左右。
由於擔心房地產市場泡沫過大,自2004年6月開始,美聯儲連續加息17次,聯邦基金利率從1%提至5.25%,2006年6月以後,美國房地產價格出現了負增長,抵押品價值下降,加重了購房者的還貸負擔,美國住房市場大幅降溫。不斷上升的利率和下降的房價使很多次級抵押貸款市場的借款人無法按期償還借款,債務違約開始出現並上升,不少次級抵押貸款機構因此陷入嚴重財務困難,甚至破產。當這些貸款變成壞賬時,危機爆發了。
此次由美國房地產市場泡沫破裂引起的次貸危機,現在已發展成為一場全球性的金融風暴,由於其還在發展中,其影響深度和持續時間還難以預測。
2. 2 次貸危機的形成和演進過程
美國這次發生的金融危機,是由於房地產經濟泡沫破滅引起的,也叫美國次貸危機。次貸危機,是指美國房地產市場上的次級抵押貸款的危機。美國的住房抵押貸款市場根據信用人的等級高低分為三類:優質貸款市場(Prime Market)、「Alt-A」貸款市場、次級貸款市場(Sub-prime Market)。次級抵押貸款市場里的貸款人是些沒有固定收入,缺乏良好的信用史,因而存在較高違約風險的借款者。次級市場的貸款利率通常比優惠級抵押貸款高2%~3%,並且每到5年或10年其還款金額就要自動重置,貸款機構將按照貸款總額重算月供金額,使還款金額劇增。
由於次級抵押貸款的信用風險比較大,違約風險是優質住房貸款的7倍,因此,次級貸款的利率比優質住房抵押貸款高350個基點,且80%左右為可調整利率。一開始,次級貸款市場因為其較高的風險的特點,是放貸機構不感興趣的領域,但在過去的幾年,美國經濟繁榮,房屋市場升溫,只要保證較低的利率和房價的上升,就會維持一個較低的違約率,投資者便會從中賺取巨額利潤。
次級住房抵押貸款可謂貸款里利潤最高但也風險最大的產品,房貸公司為了分散風險,於是把信貸資產組合,證券化後再轉賣給那些不同風險喜好等級的投資者,於是出現了按揭抵押債券(MBS ,Mort2gage Backed Securities) 、資產支持證券(ABS ,Asset2ed - Backed Security) 、債務抵押憑證(CDO ,Collat2eralized Debt Obligations ) 、信用違約掉期( CDS ,Credit Default Swap) 等一系列金融產品及衍生品。到2005年,至少60%的次級抵押貸款已被證券化,經過評級機構評級後,由投行承銷賣給對沖基金、退休基金、保險基金、教育基金甚至各種政府託管基金。次級抵押貸款證券化的飛速發展使貸款人可以通過出售信貸資產組合獲取低成本資金,反過來推動了次級抵押貸款的飛速發展。
在美國次級貸款市場佔七成份額的房利美和房迪美公司,由政府主宰,將貸款打包成證券,他們通常會制定明確的放貸標准,嚴格規定哪些類型的貸款可以發放。隨著這兩家公司的丑聞爆出,整個次貸市場開始爭搶這兩家公司所購貸款,美國一些金融機構被次貸市場的巨額利潤沖昏了頭腦,丟棄了防範風險的經營理念,對次抵押貸款原有的放貸標准在高額利潤面前成為一紙空文,違背放貸標准,大量發放次貸。據統計顯示,次貸佔美國全部房貸比例從2001年的不足5%躍升到2316% ,絕對額達到1189 萬億美元。
時至今日,已經全球成千上萬高風險偏好的對沖基金、養老金基金以及其他基金介入,放貸機構間競爭的加劇催生了多種多樣的高風險次級抵押貸款產品。寬松的貸款資格審核成為房地產交易市場空前活躍的重要推動力,但也埋下了危機的種子。
次級貸款及其金融衍生品的發展是建立在低利率和高房價這個外部大環境的基礎之上的,然而一旦這個基礎發生了改變,抵押資產價值就會縮水,危機就會產生,而且會波及整個鏈條。2007年,次級抵押貸款的拖欠率(拖欠30天)和取消抵押贖回權的比率分別高達13.33%和4%,遠遠高於優級抵押貸款2.57%的拖欠率和0.5%的取消抵押贖回權比率。由於資產支持證券的反復衍生和杠桿交易,房地產市場的波動將使這些信用衍生品市場及相關的金融市場產生更為劇烈的波動,從而,一級市場上的次級貸危機演變成了二級市場上的次級債危機。由於全球很多機構投資者持有美次級債券,因此此次金融危機迅速波及全球股市,美國股市連續出現較大跌幅。
從危機發展到現在的情況來看,危機的涉及面已經遠遠超過了銀行體系能夠控制的范圍。危機不斷擴散到不同金融主體和金融市場,從貸款機構到養老基金、投資銀行、保險公司、對沖基金,從銀行間貸款市場到股票市場,從美國國內市場危機到全球金融市場。
2.3 美國金融危機的形成原因
導致這次全球性金融危機最直接的原因是美國房地產市場泡沫破裂。2002年至2007年,美國房地產市場投機嚴重,房價上漲速度驚人,房地產市場出現泡沫。據估計,2007年初美國房地產市場房屋總價值約21萬億美元,其中有8萬億美元是投機的價值,泡沫占房屋總價值的38%。
此次金融危機以利率的不斷上升和房價持續下跌為導火索,其根源是由於相關衍生產品包裝過度以及金融機構財務杠桿過高,放大了金融市場風險,使房價及利率的波動產生一系列連鎖反應,從而造成市場的整體波動,演變為全球性危機。此外,在進行一系列金融創新的同時,美國金融監管體系缺位。美國的金融監管體制存在重大缺陷,沒有及時跟上金融形勢和金融創新的發展。20世紀90年代以來,金融自由化的泛濫及各類金融創新使得全球金融市場體系過度利用金融杠桿進行風險管理和投機交易。次貸危機作為現有金融市場體系危機的導火線,危機的本質是信用危機,信用危機又導致流動性危機,其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將是深遠而長久的。
三 美國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影響
時至今日,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的影響開始顯現出來,從美國、歐洲逐漸向各新興經濟體蔓延,有進一步加深的趨勢,接下來實體經濟增長放緩和盈利滑坡將不可避免。此次危機不僅表現在金融方面的影響,還表現在對消費者信心上的影響。例如,美國一些個人消費者,由於市場存在許多不確定性,如今他們已經失去了消費信心;對於一些小企業,則很難獲得信貸,阻礙了他們的進一步發展,信用緊縮造成一些經濟體通貨緊縮的風險已明顯增加。因此,各主要國家政府和央行更要加強協調政策,在繼續抑制通脹壓力的同時也要警惕通縮的出現。

Ⅷ 中國金融科技加速布局歐州有機會

從歐洲市場來看,目前支付寶支付僅僅是在歐洲購物退稅時作為工具之一。沒有看到在商店、商場等消費市場被廣泛應用。
雖然中國在互聯網金融領域領先於世界,但客觀地說在金融業務智能化、雲端化,以區塊鏈技術為基礎的數字貨幣發展上,在全球並沒有領先,當然由於有互聯網金融的基礎,也沒有落後太多。
中國科技金融進入歐洲市場就基本談不上。現階段,科技金融領域基本被美國、歐洲與日本的大金融公司與科技公司佔領。特別是在智能投資顧問與區塊鏈技術的數字貨幣上,中國已經明顯落伍了。美國科技金融已經從研究階段進入到實際運用環節了,日本緊隨美國企業特別是金融企業都在將人工智慧機器人應用於股市、保險、理財、資管等市場分析。美國一些企業正在將區塊鏈技術應用於全球結算網路與平台的使用之中。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企業中網路正在依託人工智慧的強大技術基礎,宣布進入科技金融領域,但目前僅僅是概念化炒作。中國工商銀行等宣布進入科技金融領域,開始研發區塊鏈技術。但基本都停留在規劃上,真正看到明顯效果,進入實戰階段的幾乎沒有。
不過,中國新聞網2017年4月19日報道說,近日,國際商業結算控股有限公司(IBS)公告稱,在歐洲獲得電子貨幣機構許可證,可面向全歐洲國家提供電子貨幣發行、兌換以及支付服務,完成其在歐洲布局重要的一環。這是中國金融科技公司首次在歐洲境內獲得此許可證,意味著中國金融科技逐步實現體系化布局,引領全球步伐進一步加快。
2017年3月29日,IBS全資子公司UAB「IBS Lithuania」獲得歐盟頒發的EMI許可證,該證書全稱為電子貨幣機構許可證。該許可證在歐盟范圍內通行,無限期有效。
據了解, IBS可依據EMI許可證向所有歐盟國家提供支付和電子貨幣發行相關的服務,如外匯兌換、基金保管活動、數據積累和存儲等;有權管理支付系統以及從事其它電子貨幣相關活動;以及向企業和個人直接提供包括支付、匯兌、存款、發行支付卡等金融支付服務,並以此形成金融服務體系。
其特點在於,基於IBS依託區塊鏈技術建立的全球清算網路,並採用最適合跨境貿易體系的扁平化架構,只有清算銀行、商業銀行(以及第三方機構)兩層,可以極大地縮短清算路徑、促進清算效率、提升信息處理的安全性。
IBS依託區塊鏈技術建立全球清算網路,這是真正的科技金融核心技術。一般的支付寶、微信支付只能歸結於互聯網金融領域。對IBS這個機構不是十分了解,網路上相關信息也不多。如果是真正的研發區塊鏈技術,大力度開發數字貨幣,並且獲得歐洲電子貨幣機構許可證的話,這樣的公司是有遠見的,也堪稱走在了全球企業開發科技金融的前列。是中國金融領域一件大事情,著實可喜可賀啊!
整個歐洲在電子商務、物流快遞、互聯網金融、科技金融等方面相對中國來說確實是落後了。歐洲市場無論電子商務、物流快遞、科技金融等市場潛力都非常大。中國企業包括科技企業、金融企業佔領歐洲絕對可以賺得盆滿缽滿。衷心希望中國企業迅速覺醒並行動起來,大踏步進入歐洲乃至東南亞、非洲、南美洲市場。
IBS此前曾聯合泰國第三大銀行泰華農民銀行開發區塊鏈平台系統,進行泰銖和人民幣轉賬結算。
隨著人民幣國際化和中國遊客在全球購買力的提升,中國金融科技企業紛紛前往歐美「開疆拓土」。並在不同場景和路徑下形成「百花齊放」的格局,大有逆襲國外之勢。
2016年8月,電商巨頭阿里巴巴旗下支付寶同全球支付領軍企業銀捷尼科公司達成合作,正式登陸歐洲。英國媒體2017年4月又報道,微信支付不久將正式進入英國,英國將成為繼義大利之後第二個開展微信支付業務的歐洲國家。不過,這些金融科技公司的業務僅限於支付,更多的金融業務尤其是借貸等核心業務,只能看見幾大國有控股商業銀行的身影。
IBS依靠具有龐大國際貿易大數據基礎的億贊普集團,在布局歐洲金融核心業務同時,加速建設下一代分布式全球清算網路,並且探索區塊鏈技術在清算支付行業的應用。作為中國金融科技公司首次在歐洲獲得電子貨幣機構許可證,或可成為中國金融科技從磕磕絆絆到發展成熟的一個里程碑事件。最大的意義在於,中國的金融科技企業在規范程度和風險控制方面獲得了歐美的認可,這有利於今後產品和服務的體系化。
星展銀行和安永會計師事務2017年4月發布報告指出,中國已從全球「FinTech中心」爭奪戰中脫穎而出。分析認為,接下來將有更多的中國金融科技企業邁出海外布局的步伐,引領全球金融潮流。當然,這或是溢美之詞,也有言過其實成份。最終還要看實際效果、落地情況。

閱讀全文

與歐盟互聯網金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創鑫貸理財 瀏覽:451
投資者的理財意識風險 瀏覽:975
悟空理財與pro 瀏覽:546
股指期貨第四次調整 瀏覽:581
微粒貸貸款的利弊 瀏覽:424
歡樂頌2外匯交易系統 瀏覽:525
信託資金的風險 瀏覽:650
黃金外匯110 瀏覽:193
富人理財方法 瀏覽:627
中山市小額貸款銀行 瀏覽:177
民生銀行電子外匯轉賬 瀏覽:729
外匯轉賬交稅 瀏覽:918
外匯暴利方法 瀏覽:65
廈門諾亞理財 瀏覽:251
中信擔保理財 瀏覽:734
美電貝爾股票 瀏覽:16
那些股票系 瀏覽:589
貴金屬交易專業術語 瀏覽:323
股票百分比計算器 瀏覽:203
城市規劃股票 瀏覽: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