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二戰時期德國的經濟到底如何
一、德國為了擺脫危機,不得不加強國家干預經濟,通過公共工程消滅失業,加強工業的國有化,同時也保證私有化為經濟帶來活力。
由政府舉債,興建公共工程。
大力擴軍。
配給制。
多管齊下,就這樣創造了納粹德國的「經濟奇跡」,失業近乎絕跡,經濟增速超過20%,各種百廢俱興。
二、這種飲鴆止渴的刺激經濟,帶來了幾個大問題。
如果軍隊不再需要產品,經濟該何去何從?這就成為了二戰爆發的重要的經濟因素,如果納粹德國不發動戰爭,在未來經濟就會因為大量的債務和赤字崩潰。事實上,1936-38年,德國的平均工資水平下降了25%。所以,不斷發動對外戰爭,創造軍需訂單,就成為了維持經濟的必須手段。
在1936年左右,世界市場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而工業成品(德國出口的主要產品)的價格在下跌,德國政府越來越難以維持收支平衡,1933-36年,德國的出口下降了9%,進口同比上漲9%,帶來了嚴重的貿易逆差。在這樣的情況下,政府只能通過強行控制個人市場投資的方式來刮地皮。1934-38年,德國的非上市流通證券所佔的市場份額從超過一半下降到大約10%左右。
即使在戰爭爆發,西歐都被納粹佔領的情況下,德國無法將工業產品往已經工業化的西歐傾銷,資本流動無法構成循環,德國只能陷入資本的自我循環狀態。
所以可以知道,德國的擴張必然是「全球性」的,不以元首意志而轉移的,所謂「換取德意志民族更大的生存空間」,倒不如說是向東打開市場。但由於希特勒政權各方面的原因,德國沒能滅亡蘇聯,從而加速了其敗亡。
三、在戰爭爆發後,德國維持經濟和資源收入主要來源於以下幾點:
在佔領國的掠奪式經濟政策。在德國政府的「新領土」,德國買家以強制的極低價格購買當地原材料。所謂的「生存空間」理論又使德國強行掠奪佔領國資源,法國的全國近半的車皮被用來輸送貨物給德國;1940年,挪威喪失了自身經濟收入的20%,1943年時達到了誇張的40%。
在佔領國強制征發廉價勞動力。當然,對於抵抗激烈的波蘭人和猶太人,則送進集中營強制勞動。對於其他國家,主要是以廉價僱傭勞動力為主。直到1944年,強制佔領國勞工已經佔到德國全體勞動力的1/4,這個數字是極為驚人的。
與同盟、佔領地區傀儡國的貿易。由於英國封鎖,德國基本隔絕於世界市場,無法從美洲亞洲獲得戰爭資源,於是納粹只能在歐洲范圍內尋求貿易夥伴,比如說瑞典的鐵、羅馬尼亞的石油、西班牙的鎢。甚至在蘇德交戰之前,德國與蘇聯的貿易也非常繁榮,蘇聯利用原材料、糧食和石油從德國換取了大量的工業產品。
⑵ 投資利潤和投資收益區別
投資收益是對外投資所取得的利潤、股利和債券利息等收入減去投資損失後的凈收益。嚴格地講所謂投資收益是指以項目為邊界的貨幣收入等。它既包括項目的銷售收入又包括資產回收(即項目壽命期末回收的固定資產和流動資金)的價值。
利潤也稱凈利潤或凈收益,從狹義的收入、費用來講,利潤包括收入和費用的差額,以及其他直接計入損益的利得、損失;從廣義的收入、費用來講,利潤是收入和費用的差額。利潤包括營業利潤、投資收益和公允價值變動收益。
投資收益屬於利潤范疇。
⑶ 為什麼現在要投資德國房產
很多人買房投資的時候,都會關注一個重要指標 -租金回報率!可是投資柏林的房產,您賺的僅僅是租金回報率嗎?當然不是了。今天就給您分析一下,投資柏林房產您賺到的地方。
當然了,投資柏林房產租金回報率還是相當可觀的。同樣作為首都以及歐洲的一線城市,柏林的租金回報率相對較高,通常都在3-5%。柏林市中心的房價基本上在4000-7000歐一平米。通常小戶型(大開間,一室一廳,兩室一廳)的租金回報率也是最高的,精裝修的房子通常可租到20-25歐/月/米。但相比較北上廣深的1%點多,柏林的租金回報率還是不錯的。
房價增值
如果說德國近幾年房價漲幅最高的城市,那麼就是柏林了,每年平均漲幅10%。
而房價上漲的主要原因歸結於以下幾點:
第一,柏林已成為歐洲的矽谷,大量的互聯網公司湧入,同時也帶動了資本市場的。全球著名互聯網谷歌,Facebook,亞馬遜公司,騰訊,阿里巴巴等均在柏林設立分公司。歐洲以及全球的頂級投資公司也在柏林尋找好項目,進行風險投資。因此,互聯網行業的發展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高端人才進駐柏林。高級人才不斷的大量湧入,必然就帶動了當地市場房地產市場的蓬勃發展。
第二,柏林的迅猛發展起步也就在這短短幾年間。而相對於德國其他大城市來講,柏林之前的房間一直處於低價位階段。慕尼黑,法蘭克福,漢堡,甚至杜塞爾多夫的房產價格都要比柏林高很多。而柏林作為德國的首都,歐洲的互聯網中心,自然就成為了投資商眼中的價格窪地。之前與其他城市的價格差必然會逐漸縮減。
對柏林比較了解的歐洲人,俄羅斯人和猶太人很早就看到了這點。所以現在房產市場上經常會看到來自這些地方的房產投資商。
歐元區經濟回暖歐元資產升值
2017年第二季度歐元區經濟形勢呈現積極復甦態勢,法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等主要國家經濟出現顯著改善。德國製造業增速創下逾六年最快,服務業也保持強勁。法國和義大利服務業增速也保持了強勁勢頭。一系列報告顯示,歐元區企業活動的增長將推動經濟走上持續復甦的道路。
歐盟統計局近日公布的歐元區第二季度經濟數據顯示,歐元區二季度GDP同比增長2.2%,環比增長0.6%。同時,歐盟28國GDP同比增長2.8%,環比增長0.6%,好於上一季度。至此,歐元區經濟已經連續擴張17個季度。
歐元區的經濟迅猛增長也推動了歐元的大幅升值。這對於國際房產投資者來講,投資的不動產也會在匯率上為其帶來巨大收益。今年年初時候,人民幣對歐元還保持在7.2的水平,而近兩個月匯率一路攀升至7.8,甚至有幾日幾乎接近8.0。不到半年,匯率上的盈利就要超過10%。
舒適的生活
可能看到這里您要說了,我隨隨便便北京上海一套房子,一年都賺幾番,投資柏林的房產才10%,有什麼好賺的?那我接下來說的這些,是您在北京上海不能擁有的。
健康的空氣
錢再重要,但是您要是沒有一個健康的身體,要錢又有何用?藍天在國內是奢侈品,而霧霾天則是常態。柏林的綠化率在德國排名第一。很多客戶看柏林房子的時候都會問小區是否有大花園?在德國人看來,公園早已是城市的一部分。每走5分鍾就會有一個公園,有綠樹,有草坪,有鮮花,有湖泊,有河流,任何人都可以免費進入,可坐,可跑。在柏林,不會有公園入場費,不會有"禁止踐踏"的牌子。在柏林,不會有霧霾天,這里只有健康的空氣,滿眼的綠色。
優質而免費的教育
在德國沒有學區房這種概念,因為在一個城市裡面教育資源的分配都是很平均的。學校的情況也不會有太大的差異。而柏林也擁有多所優質大學,包括洪堡大學,柏林工業大學,柏林自由大學,柏林藝術大學,夏洛騰醫學院, ESMT商學院等等。而且德國的教育從幼兒園到大學,不管是本土人還是外國人,都是免費的。您再回想一下國內,多少家長為了學區房而擠破了頭買房?多少個周末或是寒暑假您的孩子只是在昂貴的補習班裡度過?中考前高考前那些備戰的日日夜夜,您看著孩子還在挑燈夜讀,您難道不心痛嗎?而在德國,您並不需要為這些發愁。這里沒有學區房,大家都是平等受教育。周末寒暑假,更多的是社會實踐,體育活動,野外探險,出國游學等活動。
健全的醫療保障
德國是醫療事業非常發達的國家。醫療從業人員、設備、葯品等都是上乘的,德國獨立執業的醫師分布范圍廣,從根本上解決了「看病難」的問題,在德國看病不需要像國內那樣排隊掛號、排隊等醫生、排隊交費、排隊取葯,不需要向醫生塞紅包,完全沒有。它讓你感到很輕松,很便利,在德國看病,所有的表格都是由護士來填寫,最多也就是需要你簽個字。德國醫療保險體系比較完善,能夠公平涵蓋每一個人,患者不因居住地、身份、地位、民族、職業、年齡、性別而有任何差別,醫、葯是分離的,醫保報銷制度非常完善,也從根本上解決了「看病貴」的問題。此外,德國對外來文化善於包容、學習,包括我們的中醫,針炙、按摩等,包括陰陽太極圖,德國醫生都會,都懂,都在學。
⑷ 德國投資移民多少錢
德國投資移民多少錢?
注冊公司最低注冊資金:2.5萬歐元。
申請人在德國開立回公司賬戶時,注入答2.5萬歐元作為公司注冊資金;
個人生活保障金:1.5萬歐元/人;
德國辦理注冊公司的相關規費:1509歐元,由相關機構直接從公司賬戶劃撥,可計入公司成本;
德國使館申請費:30歐元/人;機票:3000-5000人民幣/人;
在國內的相關文件公證費用:視申請人的背景而定,且各地收費不一樣,1000-2000元人民幣。
⑸ 德國有多大和中國相比,經濟到底哪些方面比中國強
德國
引言:
漢語中的德國或日耳曼,來源於同一個英語即German,這個稱呼大概是從公元前90年開始,指稱斯堪的那維亞(Scandinavia)南部移居中歐的民族。而「德意志」則是這些部族使用的語言,最後才演變成居住地的稱呼,更由此衍生成「德意志帝國」、「德國」。
德國作為一個地理單元在歷史上曾經幾經分裂,最近的一次分裂是上個世紀的四十年代末,當時德國分裂為東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國,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FRG)、西德(德意志聯邦共和國,The 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 GDR)兩個國家。並於1990年10月3日再次統一。本詞條中對[德國]理解為1990年東、西德重新統一後的國家。歷史上其他各個時期的德國,可參照相關詞條的解釋,如德意志民主共和國。
參考資料:
德國網站導航:http://www.world68.com/sort.asp?bid=7
國名釋義: 「人民的國家」
國名: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Die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國慶日:10月3日(1990年德國重新統一日)
納粹受害者紀念日:1月27日(蘇聯紅軍解放納粹德國設在波蘭境內的奧斯威辛集中營紀念日,1996年1月3日確定)
民主日 :5月7日
國旗: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5∶3。自上而下由黑、紅、黃三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相連而成。三色旗的來歷眾說紛紜,最早可追溯到公元一世紀的古羅馬帝國,在後來16世紀的德國農民戰爭和17世紀的德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代表共和制的三色旗也飄揚在德意志大地上。在擊敗拿破崙後,一位詩人見到一個穿黑披風佩掛紅色肩章及金色紐扣的學生義勇軍時,唱著「黑色象徵悲憫被壓迫的人們,紅色是爭取自由的心情,金色是理想和真理光輝的表徵」,於是以黑、紅、黃三色旗作為統一的德國的國旗。後多次改制。1949年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成立,仍以三色旗為國旗。1918年德意志帝國跨台後,魏瑪共和國也採用黑、紅、黃三色旗為國旗。1949年9月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成立,依然採用魏瑪共和國時期的三色旗;同年10月成立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也採用三色旗,只是在旗面正中加了包括錘子、量規、麥穗等國徽圖案,以示區別。1990年10月3日,統一後的德國仍沿用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國旗。三色國旗可在機場、賓館、宴會和其他場合懸掛。聯邦政府機構和駐外使館等懸掛帶有黑鷹圖案的國旗。
國徽:為金黃色的盾徽。盾面上是一頭紅爪紅嘴、雙翼展開的黑鷹,黑鷹象徵著力量和勇氣。 1950年制定的德國國徽也是歷史的產物。其圖案為一枚土黃色盾徽上繪一隻風格獨特的黑色雄鷹,鷹的喙、爪均為紅色。這一圖案最早出自於十二世紀的霍亨京倫家族,該家族曾統治普魯士,後來成為德國皇室。以雄鷹入圖,早在九世紀就已經出現。據說,該圖案是由法蘭克國王查理一世的軍隊從羅馬帝國傳人德國的。
國歌:「德意志之歌」的第三段,歌詞是奧古斯特海因利希·霍夫曼·馮·法勒斯雷本(1798年—1874年)於1841年撰寫的,曲調由約瑟夫·海頓(1732年—1809年)譜寫。1922年,魏瑪共和國第一任帝國總統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將「德意志之歌」升格為國歌。1952年,在聯邦總統豪伊斯和聯邦總理阿登納之間的一次通信中,這首歌重新被承認為國歌。聯邦總統魏茨澤克和聯邦總理科爾在1991年8月的通信中確認了」德意志之歌」對統一的德國的傳統意義。
國花:矢車菊,又名藍芙蓉、荔枝菊、翠藍,屬於菊科。經過德國人多年的培育,這種「原野上的小花」已經有淺藍、藍紫、深藍、深紫、雪青、淡紅、玫瑰紅、白等多種顏色。頭狀花序生在纖細莖稈的頂端,彷彿一位雋秀的少女,向著「生命之光」——太陽,祈禱幸福和歡樂。矢車菊是德國的名花,德國人用她象徵日耳曼民族愛國、樂觀、頑強、儉朴的特徵,並認為她有吉祥之兆,因而被譽為「國花」。
國鳥:白鸛,一種著名的觀賞珍禽。在歐洲,自古以來白鸛就被認為是「帶來幸福的鳥」,是吉祥的象徵,是上帝派來的「天使」,是專門來拜訪交好運的人的。白鸛被選為國鳥後,不少德國家庭特地在煙囪上築造了平台,供它們造巢用。
國石:琥珀
自然地理:德國位於歐洲中部,東鄰波蘭、捷克,南接奧地利、瑞士,西界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北與丹麥相連並臨北海和波羅的海,是歐洲鄰國最多的國家。面積為357020. 22平方公里(1999年12月)。地勢北低南高,可分為四個地形區:北德平原,平均海拔不到100米;中德山地,由東西走向的高地塊構成;西南部萊茵斷裂谷地區,兩旁是山地,谷壁陡峭;南部的巴伐利亞高原和阿爾卑斯山區,其間拜恩阿爾卑斯山脈的主峰祖格峰海拔2963米,為全國最高峰。主要河流有萊茵河(流經境內865公里)、易北河、威悉河、奧得河、多瑙河。較大湖泊有博登湖、基姆湖、阿莫爾湖、里次湖。西北部海洋性氣候較明顯,往東、南 部逐漸向大陸性氣候過渡。平均氣溫7月14~19℃,1月-5~1℃。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山地則更多。1995年1月1日起,根據1982年國際海洋法協定,德國在北海和東海的領海由3海里增至12海里(約22公里),其面積各增加4100和1700平方公里。
人口:8237萬(2001年底),主要是德意志人,還有少數丹麥人、吉卜賽人和索布族人。有750萬外籍人,占人口總數的9%。通用德語。居民中33.7%的人信奉基督教新教,33.2%的人信奉羅馬天主教。
德國在19-20世紀期間為什麼發展神速?
以農業為依託的發展
工業化以前的德意志以農業為主,且處於分裂狀態——保持德意志的分裂一直是英法等大國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標。而德意志的分裂的確對德國的經濟發展起了很壞的阻礙作用,但這種作用在德國統一後便轉化為推動工業化的巨大動力,德國社會中所有要求工業化與都市化的力量迅速地佔領了德國的政治舞台。其資本投資率在1850年前後估計只有5%,在1850-1860年間則增長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9%,70年代則為12.5%。
德國現代工業的基礎逐漸形成後,從19世紀中期起,產生了一批大公司,它們是德國現代工業的標志,盡管德國的大公司形成的速度極快,其形成過程與英國和比利時等國卻沒有什麼不同。最初都是從紡織部門開始,因為僱傭了大量的勞動力,毛織業也慢慢採取了現代的模式,但其對整個經濟結構的轉軌影響不大,主要是棉織業和絲織業在機械化的進程中取得了最大的成功。而手工業盡管落後,但也堅持到了80年代,才被迅速出現的大公司所取代。
德國的工業化大躍進是隨著1840-50年代鐵路網的修建和魯爾地區發現巨大礦藏而開始的。鐵路的修建帶動了鋼鐵工業、煤礦工業與機械工業。德國的煤礦從1820年的1.3百萬噸增至1850年的5.1百萬噸,到1913年的190百萬噸,加上87萬噸的褐煤,幾乎佔了整個歐洲大陸煤產量的三分之二,生鐵在1826年超過了10萬噸,1867年超過一百萬噸,而到1913年超過了13百萬噸。鋼產量從1870年的126000萬噸增為1913年的17.6百萬噸。生產組織的規模很大,很現代並具有很高的效率。例如,1900年時至少有24個魯爾的煤礦的年產量超過了500000噸,1902年,德國平均每個鋼鐵工廠的產量為75000噸
鐵路是德國比法國發展得更快的一個部門,而且這種發展是在全德統一之前就開始的。所以德國鐵路的特點是有很多小的中心,而不是如同法國那樣有一個統一的全國性規劃和基礎。
德國的這種特點反倒成為它經濟發展的一個十分有利的因素,因為它的鐵路完全是以經濟為目標而發展起來的,以民族的需要而迅速發展。政府規劃建設,私人也進行投資,兩者的共同投入加快了德國的鐵路建設的速度。德國鐵路的大規模建設開始於19世紀40年代,前後經歷了30年左右的高速度發展,這種鐵路發展對德國工業革命的重要性怎麼強調也不過分,「德國的工業革命……看來是隨著鐵路作為主導部門的不平衡發展。」 鐵路投資作為國民凈投資的比例在1851-4年為11.9%,1855-9年為19.7%,而在1875-9年達到了25.9%的高峰。起初,對鋼鐵和機械的巨大需要超過了德國的生產能力,不得不從英國和比利時進口,但隨著德國鐵路交通網的形成,德國的鋼鐵和機械生產能力也隨之發展,這種發展為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從1860年起,德國作為鋼軌進口國的局面開始改變,從1860-5年,德國每年有23000噸鋼可用於出口,1866-71年,更增為150000噸。
通過銀行的貸款,德國的鐵路建設從未遇到過資金短缺的問題,德國政府在這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政府擔保銀行的投資收益不致受到侵犯,並使得那些獲利較低的鐵路得以修建。由於政府的參與,至1914年時,德國政府已控制了整個鐵路網。
德國經濟得以迅速發展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將重工業的發展放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上。重工業以采礦業為龍頭,而采礦業的起步則是以洛林地區豐富的礦藏開始的。雖然在采礦業德國並未趕上它的老對手英國,但卻與以美國相等的速度發展著,所以在歐洲來說仍然是很快的。德國的煤產量從1871-1875年間的年平均3450萬噸上升為1913年的19150萬噸。在同一時期,褐煤的產量從970萬噸上升為8750萬噸,鐵礦石的產量上升為2870萬噸。 采礦業的發展推動了鋼鐵工業的發展。生鐵的產量在1871年估計為160萬噸,在1910年已達到1480萬噸。1900年,當英國的生鐵產量達到910萬噸後,超過了德國的850萬噸時,德國在鋼鐵產量方面則以740萬噸超過了英國的600萬噸的產量,1910年,德國的生鐵產量為1310萬噸,而鋼產量則為1300萬噸,與歐洲的其他國家遠遠地拉開了距離。
德國充分利用了它的重工業發展的優勢,在其他產業部門迅速地趕上並超過了英國和法國等最早起步的工業國家。其具體的一些指標為:1,在不太長的時期內建立了它的十分完整的鐵路系統,其鐵路長度從1870年的18887公里增至1912年的60521公里;2,建立了一支世界上最龐大的商業貿易艦隊,其蒸汽動力的船隻從1871年的81994萬噸增至1913年的4380348萬噸,3,迅速地擴大了自己的機械製造工業,使德國在很短的時間內成為世界最大的機器輸出國之一,而軍事工業在機械工業中所佔的重要性也在日益增加。1912年,克魯伯公司在埃森就僱傭了68300工人。在同一時期,德國的電氣工業和化學工業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從僱傭的人口看,這兩個行業的工人總數並不是很多,但由於其擁有的先進技術和進一步發展的潛力,使其的重要性遠遠超過了它們在工業中所佔的比例。
事實上,早在德意志帝國建立以前,德國的一些重要企業就已經開始發展起來了。1816年,德國最早的鑄鋼廠之一的克魯伯工廠因為負債而停產,1818年其創始人弗里德里希·克魯伯使它恢復生產後,在1826年被迫將工廠轉交給他的兒子,但情況仍然沒有起色。所幸的是在德意志關稅同盟建立後,德意志的經濟開始起步,1834年,由於鐵路的修建,克魯伯接受第一批鑄鋼車輪的訂貨,於是,工廠的轉機出現並開始了真正的發展。1831年,其工廠的工人才11人,1849年已經增加到683人,至19世紀中葉已經超過了1700人。而這時克魯伯已經不但供應車輪,而且還生產火炮,並且有半數以上是供應外國的。
電氣工業的發展是與威納爾·馮·西門子和埃米爾·拉特瑙的名字聯系在一起的。西門子是一個靈巧的發明家,他在1867年設計並製造了發電機並將其用於電氣化鐵路上。在與西門子的合作下,拉特瑙在1883年成立了德國愛迪生電氣公司,後來逐漸脫離了西門子而成為獨立的德國通用電氣公司。這兩個公司推動了德國電氣工業的發展,並具有強大的技術創新能力。
化學工業的起步不同於電氣工業,這是因為德國早已形成了化學實驗的傳統。不過,化學工業的決定性發展是在德意志帝國時期內完成的,很多化學工業後來合並為德意志中央染料公司並一直保持到現在。這個染料公司在德國的化學工業中一直處於十分領先的地位,德國的染料、化學制葯以及其他的化工產品在此期間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加上德國在基礎科研方面的實力,使德國的化工產品享有了國際性的聲譽。
正是由於這些大公司的規模性發展,使德國的工業能夠後來居上,迅速地趕上並超過了先起步的英法等國。
如果不充分考慮到銀行的作用,那麼任何對德國工業化的思考都是不完整的。可以這樣認為,德國工業的迅速發展與德國的銀行業形成的獨特系統有很大的關系。與英國、美國和法國相比,德國的銀行系統為德國的工業化提供了最有力和最成功的刺激。在德意志,銀行的含義與英國是不同的,在這里,銀行是一個商業銀行,投資銀行與投資信託的聯合體,而這個聯合體只有在中央銀行的支持下才能有效地發揮作用。
一戰以前,具有代表性的銀行,只將其較少部分的資金投入政府的債券,另一部分則投資於商業票據,這些票據得到了德意志銀行的承認,因而被認為是一種流動儲蓄。不過,德國銀行的資金大多是直接投資於工商企業和用於促進工業的發展。工業的發展或資金的籌集都要通過某一銀行來進行,在這樣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國際性的財團。銀行或財團控制股票或債券以固定的價格發行,並將其盡量出售給公眾。其結果是銀行通過自己的職權保留了對工業化商業公司股票和債券的潛在所有權,這就使其具有了直接干預工商業運行和管理的能力。
為處理商務或為商人提供短期貸款和交易上的服務,德國從1835年開始逐漸出現了比較集中的銀行與金融系統,但其在19世紀中期以前還是比較原始的,私人銀行為數不多,且缺乏規模較大的銀行。改變這種局面的決定性的第一步是1846年普魯士政府將柏林的皇家銀行轉變為普魯士銀行,並賦予它發行紙幣的權力,這成為德國銀行朝著現代方向發展的標志。當德意志帝國建立後,它便轉變為中央銀行,其任務是維持新建立的金本位制。與英格蘭銀行不同的是,它擁有很多分行,並隨時准備在遇到麻煩時支援其他銀行,作為回報,其他銀行也必須接收更加先進的管理系統。
不過德國銀行的最大特點是其資金的來源,由於官方的刻意關照,德國銀行家主要依靠自己的資金而不是儲戶的存款,所以他們願意進行較為中長期的工業投資,並自己承擔風險。這樣,他們也就比英法的銀行家更有興趣直接參與工業公司的管理工作。
這樣的金融服務對整個迅速擴張中的工業有著特殊的意義,尤其是在鋼鐵、煤礦、電氣、機械和重化學工業等需要大量資金的行業更是如此。正是由於德國銀行的這個特點,保證了德國工業化較高的增長率,而銀行業也由此得以迅速地擴張,並在國民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具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結果銀行業忽視的那些行業如紡織等,其發展的速度則在很大程度上被扭曲了。
銀行本身的發展也出現了集中的趨勢,1913年 德國銀行業的發展基本上被4家大銀行所控制。但大銀行投資對社會的發展起著更加有利的作用,如在住房等的建設方面就是如此。此外,各種歷史文獻證明德國銀行對經濟發展起了重要的積極作用,這種貢獻不僅在於它為重工業提供了大量的風險資金,而且在於銀行直接參與了企業的管理和運作,提高了企業的效率。
為了確保在市場的風險中渡過難關,各家銀行都必須擁有一大筆資金。但德國銀行的資金大部分都用於了投資,所以它們的存款大部分也來源於它們投資的企業。由於越來越多的資本流入了工業,在1850年左右就已經出現了一大批私人銀行,而這些銀行也由於德國工業的發展而迅速地發展起來。由於這一特點,德國銀行一開始就與英美銀行不同,它不是作為商業信貸的借貸機構而建立,而是作為對工業提供資金的投資機構而發展起來的。按德國學者的看法,德國銀行在1848年以後對工業的投資顯示了一種革命的精神,這些私人銀行家 在當時是資本市場萬能的主人。德國第一家現代銀行集團在1848年建立不是一件偶然的事件,這種革命性的工業投資思想十分明顯地受到了普魯東思想的影響,他提出為了工人的利益組織工業銀行,而其特點在法國的信貸銀行中還可以發現。
由於這種特點,德國在1849年就出現第一家礦業股份公司,由銀行與工業界聯合起來共同發展工業。在這種活動中,銀行並不總是提供一切貸款,很多資金也是由一些個人提供的,但銀行把所有這些關系聯結到一起,使其在工業的發展中發揮了持久的影響力。隨著德國工業的全面發展,銀行幾乎在每一個新的領域都參與了開發與發展的活動,並在每一項工業的發展前景中成為一個主要的因素。銀行的這種權力不僅來自它所持有的這些企業的股票,而且來自於自己顧客的支持。銀行憑著其公認的權力和作為保險人的影響力,積極地參與了工業的決策,並委派自己的職員加入公司的董事會。而大量的工業業務由銀行職員承擔,工業企業也通過銀行董事擁有了自己的商業顧客。
像克魯伯公司和斯森公司這樣的大型重工業企業,最初原本是完全獨立的,但逐漸地也與銀行的關系日益密切,而一些主要的銀行也相互競爭著與這一類的大公司建立密切的聯系。這種趨勢發展到後來,每一家大銀行都至少與一個以上的大型重工業集團建立了緊密的聯系。 而銀行與企業的這種聯合的趨勢加快了銀行和企業在各自的領域的集中的趨勢,使得德國的壟斷財團的規模迅速地超過了老牌的英法等國。銀行的合並加速了工業的集中,由於銀行的逐步集中,越來越多的銀行集中投資於幾個有限的產業,或是幾個行業,但它們在生產技術上是相互聯系的,而這種趨勢很自然地有助於壟斷集團的形成,其結果是,銀行運用其影響力加速了德國的工業組織的規模化和卡特爾的形成。
德國同時迅速成為了一個企業和商業機構聯合與合並的中心國家。盡管許多小的公司仍然存在並積極地發展著自己的業務,但由於德國強調發展資本密集型的重工業,加上政府的支持,為新的大公司和卡特爾的發展提供了極為有利的環境。1870年時,超大型公司如克魯伯等已經控制著德國金屬、礦產、以及軍火和造船等行業。這些行業巨大的資本需求鼓勵了德國的投資銀行與這些大公司結合以保證自己的利潤。一些新發展起來的行業如化工與電氣行業,很快就被兩到三家企業所控制,其原因就在於它們得到了投資銀行的支持。這些大公司如西門子等,不僅在國內發展了若干小的分公司,而且在國外也發展起若干分支,成為國際性的壟斷公司,由於其雄厚的資本實力和飛速發展的前景,使得這些壟斷集團不僅能夠有效地控制市場的需求,甚至能夠不顧市場力量的左右而自行地設定某類產品的價格。 實際上,鋼鐵、煤炭以及一些其他的重要的工業資源和產品,在德國乃至整個世界都被一些著名的卡特爾所控制,其價格不是由市場決定,而是由壟斷公司所決定的。這是在工業化發展的第二梯隊中生產的一種全新的經濟現象,這種現象的出現也使得英國古典式的純粹自由放任的經濟發展戰略成為了歷史的陳跡。
卡特爾是西方普遍存在的一種壟斷組織,與英美不同的是,在德國的這些壟斷性組織得到了德國政府的支持。在某些行業,卡特爾甚至成為生存的必須方式。1905年,大約有385家卡特爾,而到1907年,它們已經控制著全國50%的鋼,74%的煤和70%的紙張市場。 到20世紀以後的時間里,德國內部的卡特爾的趨勢在進一步加強。卡特爾的數目從1923-24年間的1500個增加到1930年的2100個;法本公司在1926年以後控制了化學工業;到1926-27年時聯合鋼鐵廠已經重新集合了四家最大的鋼鐵生產商;並且在1929年德意志銀行和貼現會社合並以後,德國的三家銀行控制了幾乎全部銀行系統。1933年德國政府更通過一項法律,要求各公司參加各自所屬部門的卡特爾,使德國的資本主義的組織徹底系統化了。 從純理論的角度講,或許認為競爭對於提高效率是有益的,但德國的卡特爾式的工業化證明,這種民族國家式的集約化競爭手段是其在國際競爭和經濟增長方面最成功的組織方式,因為它能夠同時考慮到橫向和縱向的合理化措施。
學術界傳統的觀點一般認為,德國有一個干預性很強的政府和一個主動積極的官僚體系,很多文獻都強調德國政府在其工業發展過程中的積極作用,尤其是普魯士政府在工業化初期階段所起的積極作用
⑹ 在德國投資哪些基金資金安全嗎
今亞投資的資料:「股票基金」、「養老基 金」、「混合基金」、「資金市場回基金」和「房地產基答金」。與「開放基金」相對的另一大類是「封閉基 金」,這種基金在時間、數額或者范圍等方面是有限定的。
⑺ 德國ROL投資回報率最高的三個營銷渠道是什麼
很好,天天生產力不同,大小不同。
⑻ 投資收益和投資凈收益的區別
你好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投資收益:是對外投資所取得的利潤、股利和債券利息等收人減去投資損失後的凈收益。嚴格地講所謂投資收益是指以項目為邊界的貨幣收入等它既包括項目的銷售收入又包括資產回收(即項目壽命期末回收的固定資產和流動資金)的價值。投資收益是指投資者從投資中所獲得的投資報酬。
投資凈收益指企業投資收益減投資損失後的凈額。投資收益和投資損失是指企業對外投資所取得的收益或發生的損失。投資收益扣除投資損失後的凈收益,是企業利潤總額的構成項目。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 望採納!
⑼ 德國百姓如何投資理財
德國老百姓的投資方式一般相當保守,資金投向大都是風險較小收益內平穩的人壽保險、容傳統儲蓄或購買住房。德國老百姓月收入的大部分都用來繳納各種社會保險金,其中醫療保險約14%、護理保險為2%、養老保險約19%、失業保險是6%。因此,普通工人手裡能夠用來投資股市的錢並不多。而另一方面,德國企業融資的主要渠道是銀行,通過在證券市場上市直接融資,不是德國企業融資的主要選擇。因此,德國企業、銀行發行股票數量較少,老百姓也就「無股可炒」。 德國政府和證券交易所也曾試圖吸引普通老百姓參與股票投資。在1996年到2000年,在聯邦政府私有化改革的推動下,德國掀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炒股熱。然而,好景不長,在全球科技股泡沫影響下,法蘭克福DAX指數從8136點跌至2188點。全民炒股的熱潮以慘敗告終,直到現在,很多當初孤注一擲的小股民還沒有恢復元氣。
⑽ 去不知道去德國投資有什麼項目比較有前景
在德國不管你投資什麼行業,要熟悉行情的情況下開,德國現在的政策很嚴,很多事情都和中國不一樣的,今亞投資,可以詢問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