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牛肉屬於紅肉還是白肉
紅肉就是烹飪之前略帶紅色的肉。基本上是哺乳動物的肉,因為肉中含有肌紅蛋白,因此為紅色。例如豬肉、牛肉、羊肉等。不過雖然三文魚的肉是紅色的,它並不屬於紅肉。
什麼是白肉?
白肉指的是烹飪之前顏色發白的肉。比如,禽類和魚類。
紅肉和白肉的區別
紅肉肌肉纖維較為粗硬,富含飽和脂肪。飽和脂肪酸指的是穩定、不活躍的儲存能量供給能量的物質,吃多了會引起血脂增高、動脈硬化等心腦血管疾病,因此肥胖、慢性疾病患者應控制食用。
不過紅肉並不是沒有優點,除了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外,還富含鐵、鋅、硒等礦物質元素,較容易被吸收,因此對貧血人群較好,能幫助補充鐵元素。
白肉相對而言纖維細膩些,脂肪含量也比較低,含有較多的不飽和脂肪。不飽和脂肪酸與飽和脂肪酸恰恰相反,屬於不穩定、活躍的物質,具有很多特殊的生理活性,對人體的健康非常重要。
白肉中脂肪、膽固醇含量也比紅肉低。
選擇紅肉還是白肉?
雖然紅肉比白肉的脂肪酸含量高,近年來還有「紅肉致癌」的新聞,但是並不是意味著紅肉就沒有可選之處。尤其是貧血的人或是在經期的女性,更需要攝取紅肉補充鐵元素。
雖然白肉富含不飽和脂肪酸,但是過度攝入不飽和脂肪酸容易氧化產生自由基等,對身體不利。而且白肉也是含有飽和脂肪酸的,雖然含量比紅肉少,但是攝入過多也會導致與吃紅肉同樣的後果。
綜上所述,我們不能完全排斥紅肉也不能舍棄白肉,生活中可以選擇紅白肉混合或者交替食用的方式,並且要注意烹飪方法。
紅、白肉每天能吃多少?
世界癌症基金會建議每人每一周食用紅肉不超500克。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也建議每人每天食用畜禽肉不超75克。
無論是哪種肉類,過量食用或是完全不吃都不利於人的健康,因此還是建議適量吃。
⑵ 偉大女性有哪些
我國的女科學家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葯學家,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屠呦呦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
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種分子式為C15H22O5的無色結晶體,一種熔點為156℃~157℃的活性成份,他們將這種無色的結晶體物質命名為青蒿素。1973年,屠呦呦合成出了雙氫青蒿素,以證實其羥(基)氫氧基族的化學結構,但當時她卻不知道自己合成出來的這種化學物質以後被證明比天然青蒿素的效果還要強得多。1981年10月,在北京召開了由世界衛生組織等主辦的國際青蒿素會議上,屠呦呦以首席發言人的身份作《青蒿素的化學研究》的報告,獲得高度評價,認為"青蒿素的發現不僅增加一個抗瘧新葯,更重要的意義還在於發現這一新化合物的獨特化學結構,它將為合成設計新葯指出方向"。2011年9月,青蒿素研究成果獲拉斯克臨床醫學獎。獲獎理由是"因為發現青蒿素--一種用於治療瘧疾的葯物,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數百萬人的生命"。2015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以屠呦呦研究員為代表的一代代中醫人才,辛勤耕耘,屢建功勛,為發展中醫葯事業、造福人類健康作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