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基金投資 > 董寶珍投資感悟

董寶珍投資感悟

發布時間:2022-03-08 02:33:37

1. 全倉+杠桿押注茅台的董寶珍,為何這么看好茅台

我覺得這是每個人的個人觀點,因為在投資市場當中確實會有很多人壓對寶,也會有一些人投資失敗,這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投資的事情本來就是需要獨立思考的過程,沒有任何人可以全盤抄別人的作業,我覺得大家只看到了董寶珍看好茅台,卻沒有看到很多人不看好茅台。投資市場上有無數個投資者,沒有必要單獨分析個例,因為個例本身就非常少,所以才能成為稀少的事物

董寶珍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傳奇。

當初很多人不看好貴州茅台的發展,認為貴州茅台的市盈率已經偏高,並且業績也沒有那麼好,甚至貴州茅台一度出現了很多利空的消息。在這種情況下,當年董寶珍特別看好貴州茅台,並且全倉加杠桿來壓住茅台。在2018年的時候,當年的茅台已經從800元漲到了2000元左右,董寶珍也賺得了豐厚的回報。很多人總是拿董寶珍舉例子,我覺得沒有這個必要。

2. 股票投資上你印象最深的一次虧損是什麼時候呢

我股票最慘的一次是五糧液,那是在2014年的春天。我做股票投資已經15年以上了,這是我最最刻骨銘心的事情,接下來我來回憶下當初的心情,跟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建倉,補倉,知道全部套牢,最多50%的虧損,虧到賬戶都沒勇氣打開。五糧液從26元買入500股關注以後,慢慢跟蹤買入,在18元大量抄底,後來在14元補上了自己的最後閑錢,賬戶里變成了一個股票。天不遂人願,最終五糧液跌到復權價12元才止跌,記得當時的股息率非常高了,內心還在想,如果有錢該多好,還要買。但殘酷的現實告訴我,賬戶最多浮虧已經是50%了。已經沒有勇氣打開賬戶看了。當時還看到房子倒是整體都有在漲一點。我甚至覺得買入股票是不是錯誤的選擇,因為不斷錯過了股市,跟錯過了樓市。更談不上資產保值,增值。

總之,但凡經歷過50%以上深套的投資者,才會有這種心疼到後背隱隱作痛的程度。如果我終於通過了煉獄的考驗,雖然選股方面還是一意孤行,甚至是挑剔。但投資策略裡面已經做了微調,組合的加入,讓我的投資更加平滑,不再大起大落。人生往往就是如此,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 討論為什麼這個博弈就像一個沒有明確結果的投資機會在現實世界中,投資者可以

博弈重在克服人性中的動物性
投資表面看是一場認知博弈,深層次上是一場人性博弈。投資對人的認知能力和人性控制能力都有極高的要求,財富何以能留在你的手裡,與你的理性、與你的認知、與你的人性控制有密切關系,此刻在銀行股下的我們恰恰有機會體會這一點。銀行股短期急速下跌和它的基本面無關,是由市場情緒和認知所決定的。市場情緒出現了恐慌,會引發一些超預期的波動,但這並不是說社會大眾的情緒就可以為所欲為。事實上,市場情緒越恐慌,規律越臨近展現。所謂「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物極必反否極泰來,規律是一種潛在的力量,不可能缺席。
市場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能夠通過理性的應用知識,知道哪個標的有前途和估值高低,但最終憑借這種認知獲利的人少之又少,因為會有一些超預期的復雜時刻出現。這時,外部現實會作用在你的精神世界上,而你的精神世界一半是理性,一半是動物性。動物性有一個特點,它越是在平靜的時候越不發作,越是在極端情況下越容易發作。理性則反過來了,越是在極端的情況下,越不容易發揮,越是在平靜的時刻越容易發揮。
所以,當極端的現實作用到你的精神世界的時候,你最根本的應對之道是控制自己的動物性,只有壓制住動物性,理性才能夠出來處理眼前的局面。投資最難的是,當眼前的極端局面作用到你精神世界的時候,你能不能控制住自己的動物性,這就是芒格所說的,投資最重要的核心能力是理性,更進一步說,投資的核心能力是控制動物性。
理性和非理性狹路相逢的時候,由為數眾多的非理性者所製造的局勢把你逼到牆角的時候,要知道這是你被造就、被磨練、被提升的大好機會,也是你獲得財富的必須要經歷的過程。就是因為在這個時刻不同的選擇,決定了不同人的命運和成敗,在這個時刻,你做出正確選擇的關鍵決定於你的內心,你的精神狀態,你對自我的動物性的克服,對自己理性思考的堅信。銀行股的投資人們恰恰遭遇了難得的被歷練,被造就的難得機會,何去何從將決定每個人的命運。
選自搜狐作者:董寶珍 供參考。

4. 董寶珍的凌通價值網創始人

董寶珍也是中國凌通價值投資網的創立者和主要負責人。

5. 董寶珍的否極泰合夥基金執行合夥人

以精神文化經濟學為理論基礎創立否極泰合夥基金。
否極泰合夥版企業由董權寶珍做執行合夥人,依據《合夥企業法》成立的規范的合夥制企業。其基本理念是:「否極泰來、物極必反、人棄我取、人取我與,以義制利,以利行義,以促進合夥人利益,實現管理人價值!努力追求長期不低於指數的穩定中等回報。」否極泰合夥基金成立於2010年6月,基礎的投資理念就是董寶珍提出的精神文化經濟學為根源,其投資對象是尋找那些有歷史文化價值,以歷史文化為依託能夠不斷提升自身價格,但卻不至於遭來競爭者也不至於影響客戶購買意願的公司,通過投資此類公司獲取高的毛利率和高的回報率。目前在否極泰的現實投資實踐過程中,以精神文化經濟學為指導的投資效果正在逐漸的展開。

6. 價值投資好還是技術投資好

價值投資更有優勢,現在科技投資一般泡沫比較高

7. 董寶珍的從業經歷

1994-1998年在信託公司證券業務部工作;
1998-2005年經營專業證券信息公司;
2005年創辦凌通價值專投資網,凌通價值投資網已屬經成為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價值投資專業網站;
2008年底出版《熊市-價值投資的春天》一書;
2010年組建否極泰合夥基金,擔任基金執行合夥人。

8. 葉飛的新基金怎麼辦

葉飛的新基金可能會停止公募。葉飛在微博上爆料,提到了關於公募基金的兩個潛規則,一是類似券商的合作模式,二是公募與賣出方合作,賣出方從公募股票池中選擇認可的股票,先買入後,基金公募再次上漲,再按比例提現。
一、葉飛的新基金怎麼辦
5月15日,葉飛在某社交平台隔空喊話包括千合資本基金經理王亞偉、深圳東方港灣董事長但斌、深圳市林園投資管理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林園投資」)董事長林園、凌通盛泰投資管理董事長董寶珍在內的一眾私募大佬。5月18日,據第一財經,但斌回應: 「用戶不認識葉飛,只是很多年前和用戶一起出席一個活動,一起照了相、用戶把照片(在社交媒體)貼出來了,用戶根本就不認識用戶。
二、監管部門將「重拳出擊」
上述事件發生後,經過醞釀發酵,已成為社會及監管部門高度重視的事件。5月16日,證監會發文明確了立案嚴查的態度。據北京商報,券商業資深人士王劍輝表示,若有機構和個人通過合謀的行為來影響上市公司股價 ,一經查實,必然涉及到操控市場、操縱股價的違規行為。對於券商等中介機構而言,可能會面臨業務暫停甚至是相關負責人遭到市場禁入等處罰。「但該事件確實給監管部門在市值管理這一方面敲響警鍾,並就後續如何避免黑箱操作等違規行為發生『上了一課』。
綜上所述,對於葉飛提及的王亞偉和林園,前者並無回應,而林園投資方面表示對此事並不清楚。葉飛被強制執行超720萬截至目前,葉飛及其公司被執行數額超836萬元,在這樣的背景下,上市公司還需要更多、更及時的信息披露,讓市場變得有規可循、有法可依。

9. 基金經理排行榜前十名

1、羅偉冬,賽亞資本,深圳,管理股票策略產品數4,近五年收益率內651.97%。

2、辜若容飛,磐耀資產,上海,管理股票策略產品數31,近五年收益率360.22%。

3、裘慧明,明汯投資,上海,管理股票策略產品數5,近五年收益率355.85%。

4、解環宇,明汯投資,上海,管理股票策略產品數5,近五年收益率355.85%。

5、董寶珍,凌通盛泰,北京,管理股票策略產品數5,近五年收益率310.13%。

6、謝葉強,寧波寧聚,寧波,管理股票策略產品數7,近五年收益率288.31%。

7、林園,林園投資,深圳,管理股票策略產品數88,近五年收益率281.35%。

8、韓廣斌,新思哲投資,深圳,管理股票策略產品數7,近五年收益率277.87%。

9、張曉君,仙童投資,天津,管理股票策略產品數10,近五年收益率263.95%。

10、李昌民,廣州雪球投資,廣州,管理股票策略產品數5,近五年收益率250.02%。

10. 投資者為什麼容易低估股市賺錢的難度

如果你對股市中的投資者留意觀察一下,會發現不少投資者都有過度自信心理,這種心理是人人都具有的一種普遍心理現象。那麼這種心理現象是如何形成的?對投資者的投資行為會有怎樣的影響?如何克服過度自信心理、提高投資收益?筆者在此文中與各位同仁談談這個有趣的話題。
在談過度自信心理之前,我們先看下面幾種現象:
現象之一:有機構隨機對一些司機進行抽樣調查,讓他們評估一下自己的開車水平,結果90%的司機認為自己的開車水平高於平均水平,但這在統計學意義上是不可能的,說明多數司機高估了自己的開車水平。
現象之二:創業成功的概率有多高?聯想集團創始人柳傳志在一次記者采訪中曾這樣說:「一萬個創業者里跑出來一個就不容易了」。但有一個對2994名新創業公司老闆的調查表明,大多數人認為他們成功的機會有70%。
現象之三:股市遵循「七虧兩平一賺」規律,也即:最終能在這個市場賺錢的只佔參與人數的10%左右。但如果你隨機問一些身邊的股民朋友,多數人還是認為自己能夠在這個市場賺錢,只是暫時沒賺到而已。
從筆者例舉的三個現象中可以看出,人的過度自信心理,是一種非常普遍的心理現象。
人的這種過度自信心理來自何處?有研究認為,主要來自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來自關於知識的假想,第二個部分來自關於控制的假想。
來自知識的假想是指人們有這樣一種傾向:認為隨著信息的增加,自己對未來的預測也會更加准確。也就是說,人們認為信息的積累會增加自己對某件事的了解,從而提高決策的水平。但事實並非總是如此。
下面舉兩個例子。
例子一:不少買彩票的彩民為了提高中獎概率,學了很多選號技巧,比如盡量選近期的熱號等。但從統計科學來看,學再多的選號技巧,也無法改變中獎概率。企圖通過選號等技巧來提高中獎概率,不過是彩民的一種意淫。
例子二:在股票市場,許多股民把大量精力用於研究股票的K線圖,收集此股票歷年的高點、低點、波浪形狀等信息,希望藉此來尋找股票上漲的規律,提高對一隻股票未來走勢預測的准確性。但有研究者曾通過隨機擲硬幣的方式,畫出了一組K線圖,跟真實股票的K線圖放在一起,讓投資者辨認,結果沒有投資者能夠辨認出哪些是真正股票的K線圖,哪些是用擲硬幣方式畫出來的假股票K線圖。如果兩者沒有區別,我們又如何能夠相信股票K線圖的非隨機性呢?
不過關於技術分析,我要對道氏理論特別說幾句話。

道氏理論研究的對象是市場指數,主要通過鐵路指數與工業指數相互驗證來判斷市場趨勢,曾經似乎「靈驗」,但後來時靈時不靈,讓人搞不清該相信哪一次。在這一理論產生之初,以之前及之後一段時期的兩種指數相互驗證來確認,確實可以在很大概率上判斷市場的牛熊。但道氏理論的創始人查爾斯·H·道從來沒有說過可以把自己的這一發現用於個股趨勢的分析判斷,用道氏理論來分析個股,是後來人的發明。
來自關於控制的假想是指:人們常常認為自己可以對一些不可控制的事件施加一定的影響,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它的結果。但這往往不過是一種錯覺。
下面舉幾個例子:
例子一:許多彩民認為自己精挑細選出來的彩票命中的概率會高於其他彩票。彩民之所以有這種錯覺,是因為他們認為自己通過「自主選擇」而不是「隨機選擇」這一主動行為,對未來的中獎概率產生了影響。
例子二:在股票市場,當牛市來臨時,股民們很容易賺錢,許多股民就把賺到錢這一結果歸結為自己的水平,認為自己目前的水平已經能夠「控制」投資的結果,即賺錢,但事實上,大多數股民能在牛市中賺到錢,不過是運氣好而已。正如一句話所言:只有當退潮的時候,才知道誰在裸泳。熊市中的累累虧損讓許多股民自認為的所謂「水平 」「原形畢露」。
著名的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研究認為,人的過度自信心理是「眼見即為事實」的一種表現。
什麼是「眼見即為事實(what you see is all there is)」?卡尼曼在《思考,快與慢》中這樣表述:「在證據不足的情況下過早下結論對我們理解直覺性思考非常有幫助,我將會用一個冗長的縮寫來代表這種情形:WYSIATI,意思為『what you see is all there is』,即眼見即為事實。
「眼見即為事實」揭示了人直覺性思考的一個特點:根據頭腦中現有的信息作出判斷,忽視信息的全面性與准確性。用卡尼曼的話講就是:「衡量系統一(即:無意識的快思考)是否成功的方法是看它所創造的情境是否具有連貫性,而與故事所需數據的數量與質量關系不大。信息匱乏是常事,一旦出現這種情況,系統一則會倉促作出結論。」
人們通過「眼見即為事實」來作出判斷的典型例子,我可以舉一下自己觀看大學生辯論賽的體會。

甲乙雙方就某一問題展開辯論,雙方為了壓倒對方,會只講有利於己方觀點的論據。所以你如果觀看辯論賽,應當會有這樣的感覺:當甲方首先提出自己的觀點,並拿出相應的論據,你在未深入思考,或者說用直覺判斷的情況下,可能會覺得甲方說得有道理。待乙方拿出反駁甲方觀點的論據來論證己方觀點後,你對甲方觀點的認同度會下降。這其實就是人在信息不充分的情況下以直覺性思考快速作出判斷時容易出錯的原因。這種直覺性的判斷是人處理事務時本能上最愛用的辦法,除非有意識地發動理性來思考,否則很難改變。
「眼見即為事實」是人的一種認知偏見,這種偏見導致我們只重視已知的,忽視未知的。「初生牛犢不怕虎」就很形象地說明了這個問題:「牛犢」之所以在「老虎」面前能夠不害怕,很自信,是因為牛犢只知道自己蹄子的歷害,卻不知道老虎的歷害之處。同樣,多數司機高估自己開車的平均水平,是因為多數司機根本沒有認真思考過「平均水平 」到底是什麼樣的水平 。
同樣,「眼見即為事實」的認知偏見使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容易高估自己、低估他人,因為我們對自己的技能比較了解,卻對他人的技能了解不多,所以會更多地關注於自己的技能,忽視他人的技能。
「眼見即為事實」的認知偏見使我們在作決策時容易產生」規劃謬誤「,高估自己做事成功的概率。因為我們只看到自己的目標與計劃,忽視了跟我們做同樣事情的其他人的一般情況,這種「一般情況」有一個學術名詞叫「基礎比率。比如前面提到的股市中的「七虧兩平一賺」規律,就是一個基礎比率。許多股民高估自己在股市賺錢的概率,就是忽視了股市的這個「基礎比率」。許多創業者高估自己創業成功的概率,也是忽略了創業成功的基礎比率。
那麼,人們能不能通過訓練,克服過度自信呢?卡尼曼對此並不樂觀,因為其障礙在於:「主觀自信是由人們構建的連貫的故事決定的,而不是由支持它的信息的質量與數量決定的。」
那麼,在投資實踐中,如何避免因過度自信心理對投資帶來的負面影響?下面我談幾點不成熟的體會:
首先,初入股市,一定不要拿承受不起虧損的錢來炒股。
由於人在對個人水平作判斷時,經常會忽略「基礎比率」,從而出現高估自己的情況。股市中的「七虧兩平一賺」的規律就是股市賺錢的基礎比率,我們常常忽略了這一比率,在無確切的證據可以證明自己具有不同於一般投資大眾的「天賦異稟」的情況下,高估自己在股市賺錢的能力,從而在初入股市時投入太多的資金,結果造成家庭生活困難等惡果。
筆者在初入股市時,其實並不知道人有這種過度自信心理,只是覺得股市賺錢應當沒有許多人想像的那麼容易,加之筆者屬於保守性格,追求安全第一,所以投資股市的前五年,投入的資金很少。事後來看,這樣的做法非常明智,否則,2008年40%的虧損就可能讓自己的家庭財務受到嚴重拖累。
其次,不要過於集中投資。
有些投資者,由於對某一隻股票有過非常深入、細致的研究,就以為自己掌握了這只股票充分、有效的信息,以為自己對公司的未來很有把握,開始產生過度自信心理,把全部資金都撲在這一隻股票上,結果搞得很狼狽。
私募基金經理人董寶珍多年來對茅台有非常深入的研究,所以2013年前後,他清倉所有其他持股,全部資金只投入貴州茅台這一隻股票,而且還上了杠桿,並與人打賭茅台不會跌破某一市值,結果因賭約失敗被迫裸奔。董寶珍當時的表現,就是典型的過度自信。幸運的是,茅台股價在低見118元後就反轉了,否則因杠桿爆倉了,董先生的基金經理人生涯可能就結束了。
對於投資應當集中還是分散,我沒有確定的意見,但對於過度的集中投資,我認為應當謹慎。
第三,不要在收集一些無謂的信息上浪費時間。
比如,有些投資者熱衷於小道消息、熱門薦股等信息。有人做過統計,這些信息對提升投資者的收益有害無益。還有一些投資者在研究K線圖的各種技術指標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建議這些投資者了解一下發明這些指標的人在股市上發財了沒有。
竊以為,投資者真正要做的,是認認真真地閱讀一家上市公司的年報、招股說明書等基本面資料,考察行業、產品銷售、消費需求等市場實際情況,分析企業競爭優勢及估值情況,這才是根本。
第四,在投資順風順水的時候,要注意抑制頻繁交易的沖動。
人在投資順風順水的時候,就容易忽視運氣的作用,把投資賺錢更多歸為自己的水平 ,從而自信心爆棚,接著就開始做傻事。由於過度自信心理,你很可能會加大交易頻率,買入不符合自己估值標準的股票,或者拋棄保守投資原則去做一些無謂的冒險。頻繁交易帶來的另一個後果就是交易成本的增加,長期來看對收益率提升有害無益。
第四,盡量通過客觀事實來糾正自己的過度自信。
比如,有的投資者對自己的投資水平盲目樂觀,投資路子已經走歪了,自己還不知道。對於這樣的投資者,建議不妨把自己過去多年的投資收益計算一下,看看年復合收益增長率能達到多少,是否穩定,是否產生了絕對收益,是否跑贏了大盤。如果收益很低甚至虧損,不要找外在理由推託,比如罵中國的市場環境、罵政府、罵上市公司(不少人會這么做),要老老實實承認自己的水平不高,承認自己一定在投資理念或實際操作中存在問題,而不是繼續盲目自信地按老路走下去。這里給大家鏈接一篇筆者寫的一篇文章:《如何判斷一個人的真實投資水平》,鏈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75e4fc0102wh12.html,大家可以對照一下自己的情況。
蘇格拉底曾說:「我只知道一件事情,就是我一無所知。」我的體會,人的過度自信心理,雖然有直覺思維本能上的原因,但在理性的層面上,人的過度自信,其實跟知識不足也有很大的關系。人學的知識越多,越會覺得自己知道的太少,所以蘇格拉底才會有那樣的感慨。如果不學習,不研究,不經歷,人就會把一些事情看得過於簡單化,導致無知無畏,盲目自信。就像許多人在摸彩票上所犯的一些錯誤,其實就是對概率的無知。所以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應當是克服過度自信心理的途徑之一。

閱讀全文

與董寶珍投資感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安泰豐貴金屬投資公司58同城 瀏覽:162
股票價格還有負的嗎 瀏覽:825
丹麥對人民幣匯率計算器 瀏覽:867
中國農業銀行外匯轉帳 瀏覽:214
今天美元對人民幣中間匯率是多少錢 瀏覽:50
南京商廈古今內衣價格多少錢 瀏覽:1000
黑角現貨交易 瀏覽:730
樂投天下投資 瀏覽:638
社保基金怎麼進了鹽湖股份 瀏覽:567
560002基金發行價 瀏覽:241
貴金屬深加工流程 瀏覽:395
債券價格表 瀏覽:309
炒外匯圖片 瀏覽:222
德州線下貸款 瀏覽:725
後市融資 瀏覽:735
一塊錢人民幣等於多少比索 瀏覽:362
歐元匯率人民幣最高多少 瀏覽:487
呼和浩特股票配資 瀏覽:333
銀行黑名單怎麼貸款買車 瀏覽:764
中小型融資擔保企業法務怎麼樣 瀏覽: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