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浦發銀行被罰4.6億是銀行業監管動真格的了嗎
1月22日新華社發文對「浦發銀行成都分行因為掩蓋不良貸款被監管部門罰款4.62億元」一事表態,稱去年以來,監管部門「動真格」向涉案銀行屢屢開出巨額罰單,凸顯了加強銀行業監管的決心。業內人士認為,此次監管部門對浦發銀行開出巨額罰單,具有重要的震懾意義。從防控金融風險的角度看,今後一段時間,整治銀行業亂象的工作還將持續深化推進。
「銀行在經營過程中出現壞賬原本很正常,但應該通過合規合理的方式來處置,而此次事件暴露出銀行試圖通過『技術手段』來逃避掩蓋,延遲風險而非消除風險,最後只能是飲鴆止渴。」奚君羊表示。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趙亞蕊認為,要實現銀行業的長治久安,就必須要消除亂象生成的體制機制。同時,從業人員的行為是風險治理的根源,而加強問責,增加從業人員的違規成本,能夠促使從業人員更加自律。
一位銀行業內人士也表示,當前我國銀行業股東管理、公司治理和風險防控機制還相對薄弱,從業人員的違規行為也時有發生,健全公司治理和強化問責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
B. 又有哪些銀行同業業務違規處罰
二)、處罰案例
在已經公布的59件同業業務違規案例中,問題最多的是提供隱性擔保和違規出表,案例佔比高達30%。其次是同業資金投資違規投資非標業務,還有譬如同業資金轉存款和少量同業代付問題。
典型案例如天津銀監局查處廣發銀行天津分行的違規案例,在違規事由中提到該分行於2014年12月23日用自有資金15億投資A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的定向資產管理計劃,定向用於向B公司發放委託貸款15億,委託貸款用於B公司歸還其母公司——C公司替其支付的河西某地塊的土地出讓金。根據「實質重於形式」原則,該筆業務的實質為該分行通過以自有資金投資定向資管計劃變相用於向房地產開發企業B公司融資15億,用於其支付土地出讓金;廣發銀行天津分行未按規定對同業投資業務計提風險資產;該筆業務定期存單質押未記賬,罰款30萬元。
另外典型案例如江蘇銀行查處的中國銀行江蘇省分行,類似上述案例,中國銀行江蘇分行辦理同業委託定向投資業務,在該業務中,中銀江蘇分行為資金提供方和風險實質承擔方,交易對手銀行僅發揮通道作用,不承擔風險。資金投向其授信客戶,所投資金也佔用該客戶的授信額度但中銀江蘇分行將該業務納入「定期存放境內同業」會計科目核算並按同業資產的標准計量風險和計提相應資本。
在已公布數據中,建設銀行被罰的金額最高,達到910萬人民幣;被罰金額排名前四的也是傳統四大行。
C. 銀行處理不良資產處置有哪些問題及風險防範
銀行核銷方式 所謂銀行核銷呆壞賬方式,是指對那些確因客觀條件造成的而企業無法償還的債務,實行合理的債務核銷沖減制度。具體辦法是沖減銀行的壞賬准備金,即銀行在自身風險防範能力許可的范圍內,承擔這部分貸款損失。
我國國有銀行利用呆壞賬准備金對國企債務進行沖銷,1996年的沖銷額度為200億,1997年為300億,1998年為400億,沖銷重點主要是國有企業集團。根據有關報道,2004年央企共申報核銷損失3178億元人民幣,加上財政部已核準的近1000億元損失,共計4000多億元人民幣。而在過去幾年中,四大國有銀行已經剝離了近1.4萬億元。毫無疑問,這些損失最終都是由廣大民眾來承付。
作為處置銀行不良資產的一種方式,銀行核銷呆壞賬方式雖然從某種意義上「解放」了企業,但卻直接影響了銀行賬面盈利情況。大量壞賬的存在給銀行造成較高的准備金成本,銀行盈利的很大部分被用於提取貸款准備金,銀行的資本充足率相應降低,進而減少了流動性供給的來源。
企業兼並收購重組方式 優質企業對劣質企業進行收購兼並等形式的資產重組也可以化解部分不良資產。在處置過程中,通過對企業進行重整實行債務重組,通過多種渠道將企業債務轉化為投資、改善企業財務狀況,通過優勢企業兼並或由新的投資者收購,從而達到轉化不良資產的目的。
在現實中,企業重組大多是由政府通過行政手段撮合,政府作為資產所有者,指定買賣雙方,並傾向於把虧損嚴重、改造前景不好的企業推向市場,但又不願「低價甩賣」,使得產權交易市場冷清。這樣的「拉郎配」極有可能使效益好的企業背上包袱,為不良資產的處置增加新的障礙。
D. 浦發成都分行驚爆775億大案原行長被怎麼處理了
浦發成都分行驚爆775億大案! 原行長被「雙開」。
圖片來源:中國財經圖庫
通過監管檢查和按照監管要求進行的內部核查發現,浦發銀行成都分行為掩蓋不良貸款,通過編造虛假用途、分拆授信、越權審批等手法,違規辦理信貸、同業、理財、信用證和保理等業務,向1493個空殼企業授信775億元,換取相關企業出資承擔浦發銀行成都分行不良貸款。
據了解,浦發銀行成都分行實則利用超1000個殼企業承債式收購,以騰挪不良貸款,違規操作資金規模近千億。
所謂承債式收購,是不良貸款騰挪的一種手段。比如甲企業由於欠息在銀行的貸款即將成為關注類,這時銀行找來乙企業(如空殼企業)以一筆資金收購甲企業的這部分債務。與此同時,銀行給乙企業新發放一筆貸款,乙企業再用這筆貸款的資金償還此前甲企業欠銀行的利息。通過上述一番騰挪,原本要逾期的貸款就又變成了正常貸款。
通過這番不良資產騰挪,浦發銀行成都分行出現了長期「零不良」的繁榮假象。銀監會相關負責人表示,這是一起浦發銀行成都分行主導的有組織的造假案件,涉案金額巨大,手段隱蔽,性質惡劣,教訓深刻。
E. 我國當前是怎麼處置銀行不良資產的,有什麼優點和弊端注意「當前」
銀行核銷方式 所謂銀行核銷呆壞賬方式,是指對那些確因客觀條件造成的而企業無法償還的債務,實行合理的債務核銷沖減制度。具體辦法是沖減銀行的壞賬准備金,即銀行在自身風險防範能力許可的范圍內,承擔這部分貸款損失。
我國國有銀行利用呆壞賬准備金對國企債務進行沖銷,1996年的沖銷額度為200億,1997年為300億,1998年為400億,沖銷重點主要是國有企業集團。根據有關報道,2004年央企共申報核銷損失3178億元人民幣,加上財政部已核準的近1000億元損失,共計4000多億元人民幣。而在過去幾年中,四大國有銀行已經剝離了近1.4萬億元。毫無疑問,這些損失最終都是由廣大民眾來承付。
作為處置銀行不良資產的一種方式,銀行核銷呆壞賬方式雖然從某種意義上「解放」了企業,但卻直接影響了銀行賬面盈利情況。大量壞賬的存在給銀行造成較高的准備金成本,銀行盈利的很大部分被用於提取貸款准備金,銀行的資本充足率相應降低,進而減少了流動性供給的來源。
企業兼並收購重組方式 優質企業對劣質企業進行收購兼並等形式的資產重組也可以化解部分不良資產。在處置過程中,通過對企業進行重整實行債務重組,通過多種渠道將企業債務轉化為投資、改善企業財務狀況,通過優勢企業兼並或由新的投資者收購,從而達到轉化不良資產的目的。
在現實中,企業重組大多是由政府通過行政手段撮合,政府作為資產所有者,指定買賣雙方,並傾向於把虧損嚴重、改造前景不好的企業推向市場,但又不願「低價甩賣」,使得產權交易市場冷清。這樣的「拉郎配」極有可能使效益好的企業背上包袱,為不良資產的處置增加新的障礙。
F. 企業用這種方式償還對我銀行的不良貸款究竟在掩蓋什麼
一樓分析有道理。建議再思考A公司乃至個別關聯企業在其它銀行某些存款賬戶可能存在被司法凍結、輪候凍結等情形。企業基本面的關聯企業調查真不容忽視,是否反映出來是一回事,有沒有做好調查工作又是另一回事。
G. 信用卡不良記錄能掩蓋么掩蓋了所有不良記錄都不顯示了么
信用記錄不能掩蓋,在央行的徵信系統可以查到,是抹不掉的,五年後,才可以
H. 如何發現銀行同業資金空轉管理存在的問題
銀行資金「空轉」形式主要有同業「空轉」、票據「空轉」、理財「空轉」、信貸「空轉」四種形式。
同業「空轉」包括同業直融直投型、同業通道型和同業繞道「自娛自樂」型。其中同業直融直投型的典型形式為「同業融資+應收投資」,即通過同業存放、賣出回購等方式吸收同業資金,對接投資理財產品、資管計劃等,放大杠桿、賺取利差。同業通道型主要是銀行通過同業投資等渠道充當他行資金管理「通道」,賺取費用,而不承擔風險兜底責任。
票據「空轉」包括違規開票、違規買賣和違規出表。其中違規開票是指,無真實貿易背景循環開票,虛增存款和中間業務收入。違規出表是指銀行藉助跨業合作通道,通過信託、券商等「通道」模式,運用理財資金投資票據資產。
信貸「空轉」主要的表現方式是貸款置換,包括表內自營貸款置換他行表內貸款、表內貸款置換他行表外融資等方式,多被用於企業舉新債還舊債,而未被真正運用到生產運營中。
理財「空轉」過程中,個別銀行的部分理財資金被用於購買該行或他行理財產品。比如,在信託公司的幫助下,企業通過銀行的理財業務獲得資金,用於投資購買獲益更高的理財產品。還有一種形式是理財資金違規投向貴金屬投機、資本市場等高風險或非實體領域。這類理財產品僅對應特定風險承受能力的客戶。
I. 違規利息掛賬掩蓋不良是什麼意思
將沒收到的貸款利息掛賬掩蓋不良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