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巴菲特對格雷厄姆有哪些突破和背叛
格雷厄姆的思想如下:
第一,把投資的核心從對價格研究轉移到對企業的研究,還原股票的本質-----被分割的對企業的索取權。由此,格雷厄姆開啟價值投資之路。在研究股票背後的企業的時候,格雷厄姆發明了「內在價值」一詞。格雷厄姆的價值概念植根在有形價值上,更明確的說是植根在可以清算、可以出售、可以重組的基礎上,他甚至只願意相信自己可以看得見、可以拿出去變賣和清算的價值。他甚至覺得衡量企業不必以持續經營為假設,而是以有多少資產可以便賣為假設。這也是格雷厄姆的保守之處和歷史烙印。
第二,格雷厄姆牢守「安全邊際」,把買價放在投資的最重要一環。安全邊際是格雷厄姆投資方法論的核心和精髓。安全邊際思想反應出格雷厄姆對風險的極端厭惡,對股市的心有餘悸,對股票價格的不信任感。格雷厄姆強調安全邊際本質上就是強調買價的絕對低廉,甚至有「撿便宜」的味道。
第三,分散投資。格雷厄姆內心深處甚至害怕買價估計失誤或者害怕大蕭條重演,所以他又從分散投資的角度上給風險套上韁繩,用投資的多樣化再給投資加上一把安全鎖。
第四,尋找隱蔽資產。所謂隱蔽資產就是未被市場發現,以及隱藏在財務報表背後的資產。這符合格雷厄姆撿便宜的思維。
第五,堅持相對長期投資。因為格雷厄姆的投資思路不以企業持續經驗為前提,所以他的投資時間不會很長,相比較他的得意門生巴菲特,格雷厄姆算中短期投資者,他本人也承認,相對價格因素,時間是次要的。
第六,格雷厄姆對企業的分析工具是量化的。格雷厄姆精通保險公司精演算法,也是財務高手,其本人痴迷於用數學來量化分析各種財務指標。
第七,格氏反對過分依賴未來,反對過多預測。他強調,價值投資者主要應為現在支付,而不是為將來支付。他反對依賴未來的根本原因是他認為對未來的過多依賴必然滑向投機之路,又重新把價值投資引向高風險的災難。格雷厄姆也因此與成長性投資無緣。
格雷厄姆開創的基本分析方法和價值投資理論還原了股票本來的含義,打通了虛擬資本和實業資本之間的通道,是股票投資理論做出了重大貢獻。但,格雷厄姆畫地為牢,固守原教旨的價值投資體系。對這個體現就行破圖和超越的是巴菲特。
巴菲特吸取了格雷厄姆和費雪兩位投資大師的精華,並結合自己的投資實踐進行靈活運用,形成了自己的以安全邊際為基礎、結合企業成長性的的價值投資思想,巴菲特融合價值投資的保守和激進兩方面觀點,是價值投資的集大成者。
首先,巴菲特把價值研究從對資產的研究轉移到對企業的研究。巴菲特認為股票是企業整體的代表,所以巴菲特拋棄格雷厄姆的清算價值和賬面價值的方法,而是用企業長期競爭優勢來研究企業。巴菲特是從企業主人和股東的思路去研究,而格雷厄姆有點像清算律師和會計師的角色。
其次,巴菲特突破格雷厄姆對無形資產的偏見,把無形資產納入到企業內在價值的研究上來。巴菲特注意到企業無形資產的巨大價值,所以投資時非常重視企業的無形資產,比如商標權、專利權和法定許可權。
第三,巴菲特變格雷厄姆分散投資為集中持股,巴菲特更為自信。
第四,巴菲特把投資時間無限拉長,不但超越了格雷厄姆,也超越了費雪。巴菲特認識到堅持長期持股可以消除情緒化的波動,而且可以享受復利的巨大回報,同時降低交易成本。他說:如果你不願意持有一隻股票十年,那就不要擁有它十分鍾。
第五,巴菲特對抗風險的方法更加簡單實用,巴菲特把熟悉程度、理解能力、投資對象的簡單易懂以及管理層的人品和能力放到幾乎和低價差不多的地位加以考量。巴菲特拒絕復雜,他只投資自己「理解能力范圍」內的企業,為此他要求投資對象的業務必須簡單易懂,而且管理人員必須正直且富有能力。
第六,巴菲特的投資理論核心體現在他的「護城河」理論上。巴菲特認為競爭對手難以攻擊的可持續競爭優勢就是護城河。最典型的護城河就是高轉換成本,比如一些軟體,一旦客戶熟悉之後就很難再花精力和時間去學習新的軟體,這對一些市場佔有率很高的軟體企業來說就享受高轉換成本這個護城河的保護。還有品牌溢價,網路效應,這些都是典型的護城河。
經過巴菲特的努力,價值投資才有了新的局面。可以說,巴菲特對價值投資,無論是理論還是實物,都是重大突破者。
⑵ 《聰明的投資者》與《證券分析》哪本適合初學者
當然是《聰明的投資者》適合初學者,這本書的序言里就有這樣的說法。
而《證券分析》適合專業投資者,相對會很難。初學者還得從前者開始看起的好。
《聰明的投資者》共有三個版本,都為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分別是:2010年8月出版的《聰明的投資者》(第4版)(精裝)、2011年7月出版的《聰明的投資者》(原本第4版)(精裝)、2014年07月《聰明的投資者》(實戰版)。這部《聰明的投資者》,是有史以來第一本面向個人投資者並為其提供投資成功所需的情緒框架和分析工具的專業書籍。至今,它仍然是面向投資大眾最好的一本書。
《聰明的投資者》是經過修訂後的第4版,旨在將格雷厄姆的理念運用於當代金融市場的同時,保留其原文的完整性。為了便於理解,在格雷厄姆的原文頁下增加了一些注釋,而格雷厄姆的原文注釋則移至書後的「章節附註」中。
在格雷厄姆原著的每一章之後,你都會看到一篇新增的評論。在這些引導讀者的內容中,將添加一些新的例證,以此來說明,對今天的投資者來說,格雷厄姆的原則仍然是多麼貼切(以及多麼使人思路開闊)。像所有的經典著作一樣,本書會改變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而且,通過教育我們,這本書也能夠獲得新生。你讀得越多,就理解得越深刻。以格雷厄姆為向導,你必定會成為一個非常聰明的投資者。
《證券分析》被譽為投資者的聖經,自1934年出版以來,八十年暢銷不衰。市場反復證明,《證券分析》是價值投資的經典之作。《證券分析》第6版是1940年版本的升級版。而《證券分析》1940年版本是作者格雷厄姆和多德最滿意的版本,也是股神巴菲特最為鍾愛的版本。第6版在保持原書原貌的同時,增加了10位華爾街金融大家的導讀,既表明了這本書在華爾街投資大師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也為這部經典著作增添了時代氣息。
《證券分析》的作者本傑明·格雷厄姆是價值投資理論的奠基人,被譽為「華爾街教父」。他既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任過教授,又在華爾街創造過輝煌的投資業績;既經歷過讓投資者得意忘形的大牛市,又經歷過讓投資者沮喪絕望的大蕭條。市場錘煉了格雷厄姆,也證明了價值投資的意義所在。
《證券分析》第6版是由著名經濟學家巴曙松老師領銜專業翻譯團隊,歷時一年半,精心打造的最專業、最權威的中文譯本。正如巴曙松老師所言:「歷史不會重演,然而總是押著韻腳。當前中國證券市場的轉型,同樣需要確立價值投資的理念。我決定組織力量翻譯《證券分析》第6版的初衷,也正在於此。」
⑶ 格雷厄姆的證券分析值得一看嗎我馬上大二
當然值得一看啊!吸取投資大師的精華為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