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⑵ 四川省「十二五」水利發展規劃指出,若按現有供水能力測算,我省供水缺口極大,蓄引提水是目前解決供水問
(l)設電動機的電功率為P,則P=UI ①
設電動機內阻r上消耗的熱功率為Pr,則Pr=I2r ②
代入數據解得Pr=1×專103W ③
(2)設屬蓄水總質量為M,所用抽水時間為t.已知抽水高度為h,容積為V,水的密度為ρ,則
M=ρV ④
設質量為M的河水增加的重力勢能為△Ep,則△Ep=Mgh ⑤
設電動機的輸出功率為P0,則P0=P-Pr ⑥
根據能量守恆定律得P0t×60%×80%=△Ep ⑦
代人數據解得t=2×l04s⑧
答:(1)電動機內阻消耗的熱功率為1×103W;
(2)將蓄水池蓄入864m3的水需要的時間為2×l04s.
⑶ 十二五水利建設任務主要包括加強農田水利建設等幾方面
「十二五」水利改革發展的六項主要任務:
一是突出加強防洪薄弱環節建設。基本完成5000多條重點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全面完成5400座小(1)型和4.1萬座小(2)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初步建成1836個縣級行政區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和群測群防體系,完成列入規劃的2721座大中型病險水閘除險加固任務,加快蓄滯洪區和控制性樞紐工程建設。加強海堤(塘)加固達標建設和風暴潮預警系統的建設。
二是大力發展農村水利。在確保2013年解決規劃內剩餘的1.02億農村人口、國有農林場和農村學校飲水安全問題的基礎上,全面解決新增農村飲水不安全人口的飲水問題,加快推進大中型灌區和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完成70%以上的大型灌區和50%以上的重點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任務,加強糧食生產核心區和後備產區的新灌區建設,大力推進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積極發展牧區水利,加大農村水電建設力度,開展農村河道綜合治理。
三是積極推進重點水源和水資源配置工程建設。在保護生態和水資源高效利用的基礎上,加快西南等工程性缺水地區重點水源工程建設,在資源性缺水地區因地制宜建設一批跨流域、跨區域的調水工程,積極開展河湖水系連通工程建設,加快城鄉應急備用水源工程建設,全面提高水資源調控水平,保障城鄉供水安全。
四是著力強化水資源高效利用與節約保護,大力發展管道輸水、噴灌和微灌等先進高效節水灌溉技術,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5000萬畝,全面推廣城市生活節水器具,加大工業節水改造力度,積極推進非常規水源利用。
五是繼續開展水土保持與水生態修復,進一步加強水土流失的防治,加大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力度,積極推進清潔型小流域建設,新增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25萬平方公里,繼續實施塔里木河、黑河、石羊河流域綜合治理和首都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規劃,開展敦煌、艾比湖、海河等重點地區與河湖水生態修復治理。
六是切實抓好行業能力建設。全面加強監測、科研、管理等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水利信息化建設,全面強化水利管理,不斷深化水利改革,大力推進水利法制建設,切實加強隊伍建設和科技創新。
⑷ 水利的水利人類
水是一切生命的源泉,是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中必不可少的物質。在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中,需要不斷地適應、利用、改造和保護水環境。水利事業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發展,並成為人類社會文明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
原始社會生產力低下,人類沒有改變自然環境的能力。人們逐水草而居,擇丘陵而處,靠漁獵、採集和游牧為生,對自然界的水只能趨利避害,消極適應。進入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後,隨著鐵器工具的發展,人們在江河兩岸發展農業,建設村莊和城鎮,遂產生了防洪、排澇、灌溉、航運和城鎮供水的需要,從而開創和發展了水利事業。 18世紀開始的產業革命,帶來了科學和技術的發展。一些國家開始進入以工業生產為主的社會。水文學、水力學、應用力學等基礎學科的長足進步,各種新型建築材料、設備、技術,如水泥、鋼材、動力機械、電氣設備和爆破技術等的發明和應用,使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大為提高。而人口的大量增長,城市的迅速發展,也對水利提出了新的要求。19世紀末,人們開始建造水電站和大型水庫以及綜合利用的水利樞紐,水利建設向著大規模、高速度和多目標開發的方向發展。
水利工程曾包括在土木工程學科之內,與道路、橋梁、公用民用建築並列。水利工程具有下列特點:水工建築物受水作用,工作條件復雜;施工難度大;各地的水文、氣象、地形、地質等自然條件有差異,水文、氣象狀況存在或然性,因此大型水利工程的設計,總是各有特點,難於劃一;大型水利工程投資大、工期較長,對社會、經濟和環境有很大影響,既可有顯著效益,但若嚴重失誤或失事,又會造成巨大的損失或災害。由於水利工程具有自身的特點,以及社會各部門對水利事業日益提出更多和更高的要求,促使水利學科在20世紀上半葉逐漸形成為獨立的科學。 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著各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以及系統論、控制論、資訊理論等新理論和電子計算機、遙感、微波通信等新技術的出現,水利事業進入蓬勃發展的新時期。但是在某些地方由於對水土資源的過量開發,或未能有效地進行保護,已造成惡果。例如:大量侵佔江河湖泊水域,降低了防洪能力;濫伐濫墾森林草原,加劇了水土流失;工礦排放有毒廢水,污染了水源;超量開采地下水,造成了水源危機等。因此,水利又面臨許多新的課題。
通觀歷史,人類與水一直存在著既適應又矛盾的關系。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人與水的矛盾也在不斷變化,需要不斷地採取水利措施加以解決,而每一次大規模的成功的水利實踐,都會進一步提高水利在人類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地位。 水資源與防洪工程將是「十二五」期間水利建設的重點領域,民間資本也可以參與水利建設項目。到2015年,防洪工程在1.8萬億投資份額的比例會佔到38%,水資源配置則為35%,目標新增供水能力的增速會達到40%。這對於水利行業而言是一個良好的發展機遇。
「十二五」水利投資年均增速20%以上,較「十一五」18%的年均增速有所提高。水利投資從「十一五」的7000億元增加至「十二五」的1.8萬億元,新增約1.1萬億元;同時中央投資從2934億元增加至8000億元,新增約5000億元,因此中央資金解決了近一半的新增投資,確保投資完成的可能性。而在地方投資部分,除10%的土地出讓金用於農田水利建設外,預計政府將通過稅收和金融政策積極引導社會資金投資水利。
水利項目建設是一個長久的、系統性的工程。我們在建設水利項目時,應從前期項目規劃、中期項目建設到後期項目維護等各環節統籌考量,提高項目建設速度、質量的同時,保障項目的運營長久高效。另外,開放民資進入水利行業,我們應當讓其參與到價格制定,使民資集投資、建設、定價與一體,真正從水利項目中盈利。
近幾年,中國水利與港口工程建築行業發展迅速。近兩年,國家政策給水利與港口工程建築行業帶來更多的利好,比如以「水利改革和發展」為主要內容的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的下發和水利發展「十二五」規劃的制定。
我國水利與港口工程建築企業大約有2000 家左右,行業競爭相對激烈。未來我國水利設施建設將掀起高潮,10年將投入4萬億元用於水利設施建設。在港口投資方面,2011年前三季度,我國沿海港口建設投資完成額為707.15億元,相比去年略有減少。
水利與港口工程行業尚處於供不應求的時代,企業的成功仍需在需求尚未形成之時就牢牢的鎖定並捕捉到它。那些成功的公司往往都會傾盡畢生的精力及資源搜尋產業的當前需求、潛在需求以及新的需求!同樣,在水利與港口工程建築領域,需求市場與政策導向深刻影響著行業內競爭企業的盈利能力與長遠發展。
隨著國家多項利好政策的出台,以及對民資的鼓勵扶持,水利與港口工程建築行業進入門檻不斷降低,競爭也不斷加劇,國內優秀的水利與港口工程建築企業愈來愈重視對行業市場的研究,特別是對企業發展環境和需求市場趨勢變化的深入研究。正因為如此,一大批國內優秀的水利與港口工程建築品牌迅速崛起,逐漸成為水利與港口工程建築行業中的翹楚! 長期以來,世界各地的人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的自然條件下,為著不同的目的,修建了大量的各種類型的水利工程。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在短短幾十年中所修建的工程之多,速度之快,規模之大,技術水平之高,均超過以往的歷史階段,並取得巨大的效益。在許多江河上建成了數以萬計的水庫,總庫容達6萬億立方米,大大增加了對徑流的調節能力。通過水庫、堤防、河道整治、分蓄洪水等綜合措施,提高了許多江河的抗洪能力。如中國的黃河素以善淤善決善徙著稱,過去平均每三年兩次決口,災害頻繁,被稱為中國的憂患。經過整治,已四十餘年安瀾。又如美國的密西西比河,洪水經常泛濫,經過修建一系列防治工程,使1973年和1983年發生大洪水時,減少洪災損失各在百億美元以上。在灌溉和排水方面,戰後發展較快。1950年世界的灌溉面積為14.4億畝,佔世界耕地總面積的7%,到1986年已增至35億畝,佔耕地總面積的17%,其糧食產量佔全世界總產量的40%,其產值達全世界農業總產值的一半。水力發電在20世紀初仍為新興事業。1950年全世界水電裝機約為7120萬kW,到1986年已增至5.67億kW,佔世界可能開發的水能資源總數22.6億kW的25%,但開發程度很不平衡。西歐一些發達國家如瑞士、法國、義大利、英國等,水能開發程度都已超過90%;而水能資源較豐富的發展中國家,開發程度還很低。水運是世界上較早開發的運輸方式,受到各國的重視。如蘇聯的伏爾加河、北美的密西西比河、中國的長江、歐洲的多瑙河等,內河航運均較發達。19世紀後半葉和20世紀初,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先後通航,大大縮短了大西洋和印度洋及太平洋之間的海運航程,促進了世界水運的發展。當代世界第一大港荷蘭的鹿特丹港,年吞吐量已達3億t。在築壩技術方面,戰後發展很快,壩高和壩體規模都大大突破了過去的水平。據國際大壩委員會1986年登記,壩高15m以上的大壩約為3.6萬座,其中壩高在200m以上的有26座。世界最高的壩是蘇聯於1989年建成的羅貢壩,壩高335m。
與此同時,許多國家對於水土保持、水資源保護以及結合水利工程發展漁業和旅遊業等均較重視,並取得不同程度的效益。

⑸ 四川省「十二五」水利發展規劃的投資規模及資金籌措方案
按照「十二五」水利發展的目標任務,根據已經批准和編制的相關規劃、重點工程前期工作,在分析預測未來5年中央和地方投入可能的基礎上,研究確定「十二五」水利投資規模和資金籌措方案。
(一)投資規模。
「十二五」規劃投資規模1567億元(公益性投資1338億元,佔85%;經營性投資229億元,佔15%)。其中:水資源配置工程投資532億元,占規劃總投資的34%;農村水利工程投資551億元,占規劃總投資的35.1%;流域防洪減災工程投資329億元,占規劃總投資的21%;水土保持工程投資72億元,占規劃總投資的4.6%;節水型社會建設投資22億元,占規劃總投資的1.4%;發展能力建設項目投資61億元,占規劃總投資的3.9%。
(二)資金籌措方案。
資金籌措原則是:分級負責,分類籌措。公益性投資由全省各級人民政府負責,經營性投資引導社會多元化投入。
1.現有渠道的常規投入。根據近年來我省水利投入水平,通過爭取中央支持、省及省以下各級財政加大投入力度、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投入水利建設等方式,預計「十二五」現有投資渠道的常規性投入可達1226億元。
2.另闢渠道的新增投入。通過進一步加強向國家部委匯報爭取更大支持,制定落實《決定》和《實施意見》中加大水利投入的配套政策(比如進一步提高水利建設資金在國家固定資產投資中的比重、積極增加省級財政水利投入、落實提取土地出讓部分收益用於農田水利建設、用好用足水利建設基金和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基金政策等),通過省水務投資集團融資,新增投入341億元。

⑹ 中國水利水電的發展前景如何
水電作為優質清潔的可再生能源在我國發展前景良好。水電是世界上能夠進行大規模商業開發的第一大清潔能源。隨著世界能源需求增長和全球氣候變化,世界各國都把開發水電作為能源發展的優先領域。目前水力發電滿足了全世界約20%的電力需求,有55個國家一半以上的電力由水電提供,其中24個國家這一比重超過90%。我國水能資源蘊藏量居世界首位,全國技術可開發裝機容量5.42億千瓦,經濟可開發裝機4.02億千瓦,是僅次於煤炭的常規能源。截至2008年底,全國水電裝機容量達到1.72億千瓦,居世界第一,年發電量達到5633億千瓦時,佔全國電力裝機容量和年發電量的21.6%和16.4%。同時,我國水利水電科技水平顯著提升,成功解決了水電建設的一系列世界級技術難題,水電設計、施工和設備製造技術均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水電作為優質清潔的可再生能源,將在國家能源安全戰略中占據更加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國水能資源開發程度僅為31%,遠低於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發展潛力很大。根據國家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2020年全國水電裝機容量將達到3億千瓦,平均每年新增1200萬千瓦。我國水電事業的發展迫切需要推動水電可持續發展理論研究,大力開發環境友好型水電技術,加強水電建設的生態環境保護研究,在制約我國水電發展的重點研究領域和關鍵技術環節取得突破。
⑺ 關於水利十二五發展規劃全文
水利部部長陳雷24日在此間舉行的全國水利工作會議上表示,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全球氣候變化影響加大,我國水利面臨的形勢更趨嚴峻。「十二五」期間,圍繞水利發展八大目標,我國將著力增強水旱災害應對與綜合防禦能力、水資源合理調配與高效利用能力、水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能力、科學治水與依法管水能力。這八大目標是:
——防洪減災綜合體系進一步完善。大江大河防洪體系基本建成。重點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基本完成,現有病險水庫和大中型病險水閘隱患基本消除,山洪災害防治區監測預警系統和群測群防體系基本建立。全國洪澇災害年均直接經濟損失占同期GDP的比重降低到0.7%以下。
——城鄉供水安全保障水平顯著提高。流域和區域水資源合理配置格局初步形成,與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相適應的城鄉供水體系基本建立,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全面解決。全國新增供水能力400億立方米左右,全國乾旱災害年均直接經濟損失占同期GDP的比重降低到1.1%以下。
——農村水利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完成70%以上的大型灌區和50%以上的重點中型灌區骨幹工程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任務,凈增農田有效灌溉面積4000萬畝,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5000萬畝。新增農村水電裝機1000萬千瓦。
——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大幅提高。節水型社會建設取得顯著進展,水資源高效利用與有效保護體系基本建立。全國萬元GDP用水量降低到140立方米以下,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到80立方米以下,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3。 ——水環境保護與水生態建設成效顯著。全國重要江河湖庫水功能區主要水質指標達標率提高到60%。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體系初步建立,新增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25萬平方公里,地下水嚴重超采區超采狀況初步扭轉。
——依法治水管水能力不斷增強。符合我國國情水情的較為完善的水法規體系基本形成,預防為主、預防與調處相結合的水事糾紛處理機制基本建立。
——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突破。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體系初步建立,以公共財政為主渠道的穩定增長的水利投融資體制基本形成,水利工程良性運行與管護機制基本健全,水價形成機制初步理順。
——行業能力建設取得重要進展。水利科技創新水平明顯提升,水文服務能力和水利信息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基層水利服務體系基本建立,水利公共服務能力顯著增強。
陳雷介紹,明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水利部將加快實施全國重點地區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設規劃,確保2012年年底前完成規劃確定的2209條中小河流的重要河段治理任務,加快西南地區「潤滇」「澤渝」「興蜀」「滋黔」一期工程建設步伐,加快實施中型水庫建設規劃,啟動實施小(2)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規劃和全國大中型病險水閘除險加固規劃,再解決6000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確保完成30處以上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發展有效灌溉面積800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