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說幾個著名對沖基金的金融案例
著名的對沖基金
對沖基金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喬治·索羅斯的量子基金及朱里安·羅伯遜的老虎基金,它們都曾創造過高達40%至50%的復合年度收益率。採取高風險的投資,為對沖基金可能帶來高收益的同時也為對沖基金帶來不可預估的損失。最大規模的對沖基金都不可能在變幻莫測的金融市場中永遠處於不敗之地。
量子基金
喬治·索羅斯1969年量子基金的前身雙鷹基金由喬治·索羅斯創立,注冊資本為400萬美元。1973年該基金改名為索羅斯基金,資本額躍升到1200萬美元。索羅斯基金旗下有五個風格各異的對沖基金,而量子基金是最大的一個,也是全球最大的規模對沖基金之一。1979年 索羅斯再次把旗下的公司改名,正式命名為量子公司。之所謂取量子這個詞語是源於海森堡的量子力學測不準原理,此定律與索羅斯的金融市場觀相吻合。測不準定律認為:在量子力學中,要准確描述原子粒子的運動是不可能的。而索羅斯認為:市場總是處在不確定和不停的波動狀態,但通過明顯的貼現,與不可預料因素下賭,賺錢是可能的。公司順利的運轉,得到超票面價格,是以股票的供給和要求為基礎的。
量子基金的總部設立在紐約,但其出資人皆為非美國國籍的境外投資者,其目的是為了避開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監管。量子基金投資於商品、外匯、股票和債券,並大量運用金融衍生產品和杠桿融資,從事全方位的國際性金融操作。憑借索羅斯出色的分析能力和膽識,量子基金在世界金融市場中逐漸成長壯大。由於索羅斯多次准確地預見到某個行業和公司的非同尋常的成長潛力,從而在這些股票的上升過程中獲得超額收益。即使是在市場下滑的熊市中,索羅斯也以其精湛的賣空技巧而大賺其錢。至1997年末,量子基金已增值為資產總值近60億美元。在1969年注入量子基金的1美元在1996年底已增值至3萬美元,即增長了3萬倍。
老虎基金
1980年著名經紀人朱利安·羅伯遜集資800萬美元創立了自己的公司——老虎基金管理公司。1993年,老虎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的對沖基金——老虎基金攻擊英鎊、里拉成功,並在此次行動中獲得巨大的收益,老虎基金從此名聲鵲起,被眾多投資者所追捧,老虎基金的資本此後迅速膨脹,最終成為美國最為顯赫的對沖基金。
20世紀90年代中期後,老虎基金管理公司的業績節節攀升,在股、匯市投資中同時取得不菲的業績,公司的最高贏利(扣除管理費)達到32%,在1998年的夏天,其總資產達到230億美元的高峰,一度成為美國最大的對沖基金。
1998年的下半年,老虎基金在一系列的投資中失誤,從此走下坡路。1998年期間,俄羅斯金融危機後,日元對美元的匯價一度跌至147:1,出於預期該比價將跌至150日元以下,朱利安
Ⅱ 投資理財案例分析
首先,要明白儲蓄、股票、債券、基金、保險都是不同的理財產品,都有各自的特點,儲蓄風險最低,但收益也比較低,股票風險大,收益卻很高,所謂收益與風險成正比,從這個層面來講,理財產品本身並沒有好壞之分,只有是否適合投資者之說。
其次,要了解投資者的投資風格,是保守型還是積極型?或者是穩健型?有些人喜歡在承擔高風險的情況下獲得高收益,他們會去股市淘金;但是有些人可能只想獲得穩定的收益,不願冒太大風險,他們會選擇儲蓄債券。所以,甲應該首先明白自己屬於什麼類型,然後再考慮投資。
第三,甲需要明確投資理財的目的是什麼,投資理財當然是為了資金升值,但是最終目的還是用這些錢去生活,理財的目的是生活。因此,甲需要給自己設定理財目標,買房買車還是考慮退休養老保障等等,然後對自己的財務狀況進行規劃投資,不僅僅是體彩大獎,各種收入支出都應該納入規劃中,投資理財是人的一生中都應該做的事情,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Ⅲ 商業銀行課,有關商業銀行案例分析,高手幫忙,我們老師太垃圾無法解答,求專業人士解答
界上任何事物不論有無生命都存在著生命周期,企業也不例外。企業生命周期如同一雙無形的巨手,始終左右著企業發展的軌跡。企業戰略理論早於20世紀60年代由美國學者安紹夫(H・Jansoff)提出,在我國,企業戰略的研究與應用尚處於起步階段,有關周期性經濟理論研究領域還處於空白。通過研究,結合筆者累計搜集整理的大小1400多家企業案例,反復分析後,筆者最後把這些變化規律整理成文字,權當是經驗之談,供大家參考。
以12年為周期的變化規律
總的來說,企業生命周期變化規律是以12年為周期的長程循環。它由4個不同階段的小周期組成,每個小周期為3年。如果再往下分,一年12個月可分為4個微周期,每個微周期為3個月。該規律的行業特徵不太明顯,適用於各種行業,甚至大部分商業現象。
以上所說的是企業生命周期變化規律所體現出來的共同特徵,亦可稱總體規律。一般來說,企業發展是隨著不同的周期階段而變換著它的運行軌跡。由於不同的企業存在著不同的生命周期,不同的生命周期體現不同的變化特徵。盡管它們有共同的規律,但在4個不同周期階段變化各異,各自的發展軌跡也不同。筆者把這些不同的變化特徵歸納為如下三種變化:
1、普通型。周期運行順序:
上升期(3年)→ 高峰期(3年)→平穩期(3年)→ 低潮期(3年)
普通型變化最為常見,筆者統計,60%左右的企業屬於這種變化。它的4個小周期的運行相對比較穩定,沒有大起大落。屬於普通型變化的企業,即使經營業績平平,但只要在低潮期不出現大的投資失誤,一般都能比較順利地通過4個小周期的循環。
2、起落型。周期運行順序:
上升期(3年)→ 高峰期(3年)→低潮期(3年)→平穩期(3年)
起落型變化比較復雜,不易掌握,屬於盛極而衰,大起大落之類型。這類變化企業的比例約佔20%。它的運行軌跡在周期轉換過程中突發劇變,直接從高峰落入低谷。處於這個周期階段的企業,經營者一般都會被眼前的輝煌所迷惑,錯誤估計形勢,拚命擴大投資規律,准備大幹一場。殊不知這種投資決策的失誤,結果導致前功盡棄,甚至全軍覆沒。
筆者有這么一個案例:1996年,一位廠長向我咨詢投資之事。在咨詢過程中,發現他企業屬於起落型,而且運行周期馬上要到轉換階段。於是我直言不諱,向他指出危機就在眼前,千萬不要盲目投資,否則血本無歸。可這位廠長自恃這幾年掙了不少錢,不肯放過眼下這個發財機會,繼續擴建廠房,進口設備,結果不幸言中,損失慘重。
屬於起落型變化的企業應居安思危,必須謹慎地面對未來。就像IBM的總裁Gerstner所說的那樣:「長期的成功只是在我們時時心懷恐懼時才可能。不要驕傲地回首讓我們取得已往成功的戰略,而是要明察什麼將會導致我們未來的沒落。這樣我們才能集中精力於未來的挑戰,讓我們保持虛心學習的飢餓及足夠的靈活。」
3、晦暗型。周期運行順序:
下落期(3年)→低潮期(3年)→高峰期(3年)→平穩期(3年)
名曰晦暗,隱含韜晦之意。這類變化的企業與上述兩類變化相比,運轉周期中減少一個上升期,多出一個下落期。這就表明在12年4個小周期的循環中,這類企業可供發展的機會少了3年,而不景氣的階段多出3年。這類企業的比例約佔20%。
一個正常運作的企業,如果處於不景氣的低迷狀態中達6年之久,不光眾人士氣低落,企業決策者也面臨嚴峻的考驗。這個周期階段的企業決策者,容易產生以下兩種心態:一是徹底悲觀失望,對前途失去信心,不想作任何努力,任企業自生自滅;另一種則出於孤注一擲的賭徒心理,拚命擴大投資,採取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的方式來挽救敗......
Ⅳ 兵不血刃的收購——香港置地收購牛奶公司 是一篇案例分析 投資銀行學的 網上沒有答案 幫幫我!!!
1:要約收購
2:股權交換 狗熊擁抱
3:經濟、管理、戰略 是經濟
4:白衣騎士 與毒丸計劃
5:因倫敦公司對置地與牛奶公司的現狀不了解,所以在提出反對收購理由是都是按照正常情況而推斷出來的,而置地公司的許多方面都要更加優化,提出的規劃也能夠深入人心,所以倫敦公司提出的理由只是他從自我認知的角度說的,並不足以證明什麼。
自己寫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Ⅳ 求投資銀行參加與企業並購的案例
我國投資銀行參與企業並購的作用與障礙分析
http://www.51kj.com.cn/news/20060829/n79062.shtml
中資銀行加快海外擴張步伐 先後高調參與並購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2/content_6919614_1.htm
從參與企業並購看商業銀行拓展業務空間
http://fol.math.s.e.cn/mjdj/content/content.php?tb=mjdp&id=78
德意志銀行將積極參與零售銀行業並購活動
參考網址:
http://guide.ppsj.com.cn/art/9824/dyzyxjjjcylsyxybghd/
Ⅵ 有沒有人知道巴菲特的幾個經典投資案例
======================
巴菲特的經典投資案例詳見《投資聖經:巴菲特的真實故事》,可到下面網址查看:
http://finance.sina.com.cn/nz/bftstory/index.shtml
美國資深金融記者安迪用一個證券投資者的目光,將巴菲特66年的傳奇投資生涯,用200多個真實、生動的故事,樸素的語言,寓理於事地娓娓道來,在閱讀時令你愛不釋手的同時,使你倍感此書投資哲理的可讀、可懂、可信、可學。該書深受廣大讀者的推崇,被美國廣大投資者譽為「具有永恆價值的股票投資聖經」。巴菲特本人也非常喜愛此書,他讀完全書後,曾讓助手主動與安迪聯系,親自參加了該書的簽名售書活動。
======================
摘錄其中一節:
巴菲特投資可口可樂公司的情況
就在巴菲特准備購買價值10億美元的可口可樂股票,從而創下股票市場又一歷史記錄的前夕,他接到了可口可樂公司總裁唐.基奧(Don Keough)的一個電話。
聖母瑪利亞(橄欖球隊)理事會主席唐.基奧回憶說:「我問他一切可好,我說『沃倫,你有沒有買可口可樂股票?』」
「他滿懷激情地做了肯定回答。」基奧是一位備受歡迎的業余演講者,並因此而名聲在外。
唐.基奧接著說:「我們通話後不久,就有報道宣稱說沃倫購買了股票。通過推理,我們也斷定有人在買我們的股票。」話語之間暗示出,可口可樂公司的人們按照股票交易的模式可以推測出這個結論。
「(自從1987年股災之後)當股票市場從低谷開始回升時,一位來自中西部的不知姓名的證券經紀商開始了時不時地購買行動。1988年秋某一天,前任可口可樂公司主席羅伯托.高澤塔(Robert Goizueta)和基奧正在研究可口可樂公司股票走勢,突然間,基奧恍然大悟。他告訴高澤塔說:『你知道嗎,很可能就是沃倫.巴菲特。』」
「我們知道他對可口可樂公司一向都很感興趣,」基奧一邊說一邊又提及到,「1985年可口可樂公司推出櫻桃可樂時,巴菲特成為美國櫻桃可樂頭號愛好者。」
「他確實清楚的了解我們。而且是一個極棒的董事會成員。他了解這個公司,了解公司的財務數據。他是一位既了解情況又在發揮積極作用的董事。他對全球注冊商標的內在價值有著清晰而深刻的認識。」
在巴菲特先生購買可口可樂股票之後,基奧先生又有何舉動呢?這位原本在30年前就有機會加盟巴菲特合夥公司而卻拒絕巴菲特邀請的基奧說:「在他購買可口可樂股票以後,我終於成為伯克希爾公司一名小股東了。」
基奧感慨道:「真希望那個時候我投資入股了。」如果當時他這樣做了,巴菲特會把他當初讓基奧投入的5000美元升值為6000萬美元。你別不信,真是這樣!
基奧,1958年出生於依阿華州蘇城,父親是一名牧牛人,母親是愛爾蘭籍美國人。他畢業於克萊頓大學,在校時曾是一位出色的辯論手。後全家遷居奧馬哈的法納姆大街,與巴菲特家正對門。
巴菲特說,基奧出色的個性魅力是吸引他巨額投資可口可樂公司的一個原因。
基奧曾在奧馬哈剛創辦的一家電視台工作過一段時間,解說WOWT-TV的足球比賽節目,並在此期間結識了約翰尼.卡森,後來結識了投資經紀人沃倫.巴菲特。此後,基奧辭去了電視台的工作轉而來到黃油-堅果咖啡製造商帕克斯頓-加拉弗公司從事廣告工作。
斯旺森家族收購了這家公司,並將其重新命名的「斯旺森食品」賣給後來被可口可樂公司收購的鄧肯咖啡公司。
這個把可樂作為自己飲食結構一部分的可口可樂先生,也成為了巴菲特誠邀許多人加盟巴菲特合夥公司的一個人。盡管基奧較晚時才與巴菲特共同投資,但他早以另一種方式參與其中了。基奧解釋說:「我和妻子米凱當初在奧馬哈結婚時,曾購買過由布魯姆金夫人經營的內布拉斯加傢具公司的傢具,它是伯克希爾公司下屬的一家子公司,而我們結婚到現在都40多年了。」
基奧說:「我已記不清當初我們彼此介紹時的情景了……那時巴菲特大約25歲,我大約30歲。」基奧已無法准確地回憶起他是如何認識巴菲特的,只記得他們曾做過鄰居。
「他還是原來的他……就是你所看到的。他的價值沒有變,他的故事並非是金錢,而是價值,人們應該了解他的價值所在……正如巴菲特在1991年伯克希爾公司的股東年會上,當他被問及有關選擇終生事業的問題時,他是這樣回答的:你要熱愛你的工作,並全身心地投入。」
銷售碳酸飲料的基奧以及後來的化學工程師羅伯托.高澤塔,他倆是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共事的,並在管理層上迅速發展。高澤塔是在1954年看完一則招聘雙語化學工程師的廣告後加盟可口可樂公司的。
1980年2月14日的晚上,在曼哈頓的「四季飯店」,為可口可樂公司主席保羅.奧斯丁舉辦的生日晚會上,他們倆人作為競爭對手來給奧斯丁祝壽。
基奧對高澤塔說:「你我各有千秋,不相上下,沒有人知道事情會如何發展。讓我們晚上好好地休息,無論誰是最後的勝利者,都要鼓勵對方迎頭趕上。」
高澤塔後被提升為主席兼首席執行官,他和基奧共同負責管理的團隊現在成為美國商業界高級管理團隊的楷模。1993年退休後,基奧擔任了艾倫投資銀行總裁。長期嗜煙如命的高澤塔於1997年10月18日死於肺癌並發症。高澤塔去世時,《亞特蘭大憲章》(1997年10月19日)整版報道了他一生的經歷。其中引用了巴菲特說過的這樣一句話:「他為公司留下最寶貴的遺產,是他精心挑選和培育的公司未來的領導班子。」
高澤塔去世後不久,道格拉斯.伊威斯特接替了他的職務,領導公司度過了重重危機。兩年後,由道格拉斯.戴福特接任。
可口可樂公司在2000年10月23日發布一個公告,基奧准備以高級管理部門顧問的身份重新加入公司。
戴福特在一個新聞發布會上說:「盡管基奧於1993年退休了,但是,在許多重大決策上,我依然與他保持著密切的聯系,他就如同公司董事會成員一樣。」
(摘自《投資聖經:巴菲特的真實故事》 中國與世界500強企業發展研究基金會籌委會供稿)
==================
Ⅶ 投資銀行幫助企業上市的案例
這是很費周折的事情,怎麼能輕易將出來的,收費很貴的,要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
Ⅷ 美國投資銀行業務案例
2000年12月31日,美國第三大銀行大通曼哈頓公司(the Chase Manhattan Corporation)兼並第五大銀行摩根公司(J.P. Morgan & Co. Incorporated)一案終於塵埃落定。由於兩家金融機構的顯赫地位和交易金額的巨大,使得它被視做銀行業並購的又一典範案例,並使得諸如銀行「大就是美」(Big is Beautiful)、「強強合並」以及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的業務互補等命題似乎更無懈可擊。然而,本文對這一案例的細節研究表明,事情遠非如此簡單。轟動過後,對這一案例作進一步深入的剖析和跟蹤研究,有助於我們從中得到切實有益的啟示,並真正把握全球金融服務業變革的邏輯、趨勢與未來挑戰。
一、舉世矚目的銀行兼並
2000年9月13日,大通曼哈頓公司正式宣布與摩根公司達成了兼並協議。雙方交易的條件是,大通將按照9月12日的收盤價,以3.7股去交換摩根的1股,交易價值高達360億美元。12月11日,美聯儲理事會以全票通過批准了這項兼並計劃,並發表聲明:「美聯儲認為,在競爭及資源集中方面,該項兼並對大通和J.P.摩根直接競爭的銀行業市場或其他相關的銀行業市場而言,都不會造成重大不利影響。」12月22日,雙方股東大會順利通過了兼並計劃。12月31日,兼並正式完成。新組成的公司取名為J.P.摩根大通公司(J.P. Morgan Chase & Co.),新公司的股票已於2001年1月2日在紐約股票交易所開始交易。
據測算,新公司的收入將超過520億美元,利潤高達75億美元,擁有9萬員工,6600億美元總資產,成為位於花旗集團美洲銀行公司之後的全美第三大銀行集團。這筆交易還使其位列全球投資銀行前列,與摩根斯坦利添惠、高盛和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並駕齊驅。新公司的總部仍將設在先前兩家公司共同的所在地紐約市。原摩根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道格拉斯·沃納將出任新公司的總裁,而原大通總裁威廉·哈里森(Willam Harrison)則成為銀行行長兼首席執行官。新公司的業務除了包括原摩根公司擅長的金融咨詢、商業貿易以及債券發行外,銀行抵押貸款、保險銷售等方面的業務則是大通銀行的強項。沃納表示,兩家銀行的大規模合並是旨在組建一個全球范圍的銀行集團,這將有利於雙方在業務上展開互補,預計新組建的公司將有很好的發展前景。
二、兼並背後的故事
(一)贏家和輸家
從交易結果來看,這項交易導致摩根推動了獨立性。在新董事會13個席位中,摩根只佔了5席;從交易的過程看,大通的計劃是基於戰略的考慮,而摩根只是被動地接受並放棄了主權。
表1:近幾年大通並購情況一欄表
時 間
兼並或收購的對象
交易價格
1995年
化學銀行
100億美元
1999年
美國投資銀行Hambrecht & Quist
13.5億美元
2000年4月
英國投資銀行 Robert Fieming 集團
77.5億美元
2000年9月
J.P. Morgan
360億美元
資料來源:根據各有關報刊整理
(二)大通的策略
大通—摩根案安全的真正特色的價值,首先反映在媒體鮮為報道的大通發展策略上。為了更好地理解這一點,我們不妨對大通和摩根的歷史以及兼並的背景作一下簡單的回顧。
1、大通的發展歷史
大通的歷史可追溯到18世紀未。1997年亞歷山大·漢密爾頓(Alexander Hamilton)和艾倫·伯福米德(Aaron Burrformed)在紐約成立曼哈頓公司,當時的目的是為紐約提供自來水,後改為銀行。1877年,J.湯普森取林肯政府財政部長S.P.蔡斯(Chase:漢譯「大通」)的姓創辦了大通國民銀行。1929年J.D.洛克菲勒奪得控制權,次年,將其並入自家的公平信括公司,名稱仍沿用前者。1955年,大通國民銀行與曼哈頓銀行合並組成大通曼哈頓銀行,資產額達到70億美元。1965年參加聯邦儲備系統和聯邦存款保險公司。1969年成立銀行持股公司——大通曼哈頓公司,大通曼哈頓銀行則為其主要子公司。截至1999年底,大通的資產總額達4061億美元,成為美國第三大銀行,在1999年全球500強排名第二十三。
2、兼並背景
近年來,大通已連續進行了幾次具有轟動效應的並購:1995年收購了化學銀行,並在接下來幾年建立並發展了自己的投資銀行業務;1999年買下了西海岸的投資銀行Hambrecht & Quist---一家專門為高科技公司提供首次發行股票(IPO)服務的公司;2000年4月,收購了英國的投資銀行羅伯特·弗萊明集團(Robert Fleming);5月,大通又購買了Beacom集團;9月大通宣布兼並摩根,交易金額達到大通曼哈頓所做一毓並購中最大的一筆。
大通為何要頻頻進行如此大規模的並購活動?是為了擴大規模,以求「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ll)嗎?或者為了實現商業銀行業務與投資銀行業務的「完美結合」嗎?筆者提醒人們注意以下兩點:
第一,就規模而言,如果說是在20世紀80年代,商業銀行所關切的目標的確是資產規模與市場份額,然而這往往導致資產的盲目增長與不計效益的市場份額,這一擴張式發展模式的結果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近75%的成員國經歷了嚴重的銀行業問題。因此,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商業銀行業的戰略目標已被重新定位,效率與收益已成為銀行所追逐的首要目標,然後才在此基礎上追求資產規模和市場份額。從著名的《銀行家》雜志對1999年世界大銀行的排名表來看,即便是一級資本占第一位的花旗集團,也並非追求資產規模的第一位,而是致力於改善資本回報率、資產利潤率和成本/收益比等收益和效率指標。大通的一級資本在世界排名第五位,資產規模排名第20位,但其平均資本利潤率排在第78位,資產收益率排在第151位,成本收益比為55.04%。從下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這些才是大通兼並行動最關注的指標。
第二,就業務而言,大通在並購投資銀行的同時,已開始大力收購投資銀行的同時,已開始大力收縮其商業銀行零售業務。2000年9月初,大通宣布出售旗下的Manhattan信用卡公司以及它在香港地區的零售銀行業務,盡管信用卡業務是大通的一大特色,盡管在1999年底,大通在香港的零售銀行業務盈利高達8400萬美元,資產凈值達2.73億美元(對「資產規模論」的再一次否定),大通仍然果斷放棄。由此可見,大通的戰略原則是「有所為,有所不為」,其用意非常明顯:希望專注於批發業務,而並非刻意追求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業務的所謂「完美結合」。
實際上,大通並購投資銀行的一系列行動,是一場根本性的股票價值革命。大通並購之舉的最大壓力,來自大通收購化學銀行後股東乃至管理層對大通銀行股票市場價值的嚴重不滿。1998年,大通的股票雖然上漲了33%,但市盈率(PE)僅為15,而美國地區性銀行達到21,其他中心銀行也為19左右。表2的數據進一步顯示,在過去的5年中的任何時候,美國銀行業的PE值都低於S&P500種股指;而在美國銀行業股票價格最高時,大通的PE值仍位居未端。形成成上述差距的最重要原因是,在「新經濟」和投資銀行業備受青睞的時代,投資者對「商業銀行」概念的興趣已大打折扣,而將資金投向具有前者背景的公司。在過去的5年中,投資銀行業最高的PE值達到了34.18,最低的為11.80,均高於商業銀行的對應值。盡管幾年來大通一直度試圖通過自建方式進入投資銀行業務領域,但與老牌的投資銀行相比,大通微不足道,特別是在利潤率最高的股票承銷業務上,大通都遠遠落後(參見表3和表4)。因此,大通銀行要提高其市場價值,必須進行脫胎換骨的改變,在這方面,花旗集團(Citigroup)已作出了典範,它在華爾街已被視為一家金融服務公司而非傳統的商業銀行,因而頗受投資者的青睞。
表2:大通公司的股票PE值對比(2000年8月25日)
PE值
大通公司
同業平均值
同業最高值
同業最氏值
S&P500
當日
12.5
12.6
114.2
0.4
35.6
5年來最高值
20.4
22.8
28.8
20.4
49.4
5年來最低值
10.6
9.4
10.6
8.4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