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主要股指期貨合約列表
國外常見指數期貨合約介紹
香港恆生指數期貨合約的產生與發展
日本股指期貨的產生與發展
韓國股指衍生品市場經驗探索
台灣地區金融期貨期權市場的發展簡況
滬深300指數是如何編制的?
滬深300指數主要成分股有哪些?
合約大小是多少?什麼是合約乘數?
滬深300指數期貨收取多少保證金?
合約有漲跌停板嗎?
什麼是熔斷機制?
每日的開盤價、收盤價是如何確定的?
每日結算價是如何確定的?
最後結算價是如何確定的?為什麼不用收盤價呢?
什麼是合約的最小變動單位?
合約掛牌幾個月份?
合約的最後交易日是哪一天?
股指期貨每天交易時間和股票市場一樣嗎?
一、國外主要上市股指期貨品種
1、全球主要股指期貨合約列表
國家 指數期貨合約 開設時間 開設交易所
美國 價值線指數期貨(VLF) 1982.2 堪薩斯期貨交易所(KCBT)
價值線指數期貨(VLF) 1982.2 堪薩斯期貨交易所(KCBT)
價值線指數期貨(VLF) 1982.2 堪薩斯期貨交易所(KCBT)
價值線指數期貨(VLF) 1982.2 堪薩斯期貨交易所(KCBT)
價值線指數期貨(VLF) 1982.2 堪薩斯期貨交易所(KCBT)
價值線指數期貨(VLF) 1982.2 堪薩斯期貨交易所(KCBT)
加拿大 多倫多50指數期貨(Toronto50) 1987.5 倫敦國際金融期貨交易所(LIFFE)
英國 金融時報100指數期貨(FTSE100) 1984.5 倫敦國際金融期貨交易所(LIFFE)
法國 法國證券商協會40股指期貨(CAC-40) 1988.6 法國期貨交易所(MATIF)
德國 德國股指期貨(DAX-30) 1990.9 德國期貨交易所(DTB)
瑞士 瑞士股指期貨(SMI) 1990.11
荷蘭 阿姆斯特丹股指期貨EOE指數 1988.10 阿姆斯特丹金融交易所(FTA)
泛歐100指數期貨(Eurotop100) 1991.6 荷蘭期權交易所(EOE)
西班牙 西班牙股指期貨(IBEX35) 1992.1 西班牙衍生品交易所(MEFFRV)
瑞典 瑞典股指期貨(OMX) 1989.12
奧地利 奧地利股指期貨(ATX) 1992.8
比利時 比利時股指20期貨(BEL 20) 1993.9
丹麥 丹麥股指期貨(KFX) 1989.12
芬蘭 芬蘭指數期貨(FOX 1988.5
日本 日經225指數期貨(Nikkei 225) 1988.9
大阪證券交易所(OSE) 東證綜合指數期貨(TOPIX) 1988.9 東京證券交易所(TSE)
新加坡 日經225指數期貨(Nikkei 225) 1986.9 新加坡金融期貨交易所(SIMEX)
摩根世界指數期貨(NISCI) 1993.3 新加坡金融期貨交易所(SIMEX)
香港 恆生指數期貨(HIS) 1986.5 香港期貨交易所
韓國 韓國200指數期貨(KOPSI200) 1996.6 韓國期貨交易所(KFE)
台灣 台灣綜合指數期貨(TX) 1998.7 台灣期貨交易所(TAIMEX)
澳大利亞 普通股指數期貨(All Ordinaries) 1983.2 悉尼期貨交易所(SFE)
紐西蘭 紐西蘭40指數期貨(NZSE 40) 1991.9
2、國外常見指數期貨合約介紹
標的名稱 SP500
DowJonesInstrialAverage
NASDAQ 100
FTSE -100
標准普爾500
指數期貨
道瓊斯平均工業指數期貨
納斯達克100
指數期貨
英國金融時報
指數期貨
交易所
CME CBOT CME LIFFE
商品代碼
SP DJ ND FTSE- 100
最小變動價位
0.1點($25) 1點($10) 0.5點($50) 0.5 (5英鎊)
契約價值
$250*SP $10*DJ $100*ND 10 英鎊* FTSE- 100
交易月份
三,六,九,十二 三,六,九,十二 三,六,九,十二 三,六,九,十二
最後交易日
合約月份第三個
星期四 合約月份第三個星期四 合約月份第三個
星期四 合約月份第三個
星期四
標的名稱 E-mini SP500
E-mini DJ
E-mini NASDAQ 100
Nikkei-225
迷你標普500指數期貨
迷你道指期貨
迷你納斯達克指數期貨
日經225指數
交易所
CME CBOT CME SIMEX
商品代碼
ES YM NQ SSI
最小變動價位
0.25點($12.5) 1點($5) 0.5點($10) 5 點( ¥2500)
契約價值
$50*SP $5*YM $20*NQ ¥500 *SSI
交易月份
三,六,九,十二 三,六,九,十二 三,六,九,十二 三,六,九,十二
最後交易日
合約月份第三個
星期四 合約月份第三個
星期四 合約月份第三個
星期四 合約月份第二個周五的前一個營業日
3、香港恆生指數期貨合約的產生與發展
香港恆生指數期貨合約交易始於一九八六年五月六日,該股市指數期貨合約是根據恆生指數及其四項分類指數:地產、公用事業、金融及工商而定。合約分為四個月份,即當前月、下一月、以及後兩個季月,當前為4月,則合約分為4月恆指、5月恆指、6月恆指、9月恆指,4月合約現金交割之後,則合約變化為5月合約、6月合約、9月合約、12月合約,之後循環反復。合約價值則等於合約的現行結算價格乘以五十港幣。恆生指數期貨合約的產生和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香港股指期貨的產生及其迅猛發展階段、體制改革階段及其穩步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一九八六年五月至一九八七年十月,即總結為指數期貨的產生、迅猛發展和交易危機。一九八二年至一九八七年,世界股票價格指數正處於蓬勃發展時機,在世界股指期貨大發展的良好背景下,一九八六年五月份,香港期貨交易所成功推出恆生指數期貨交易。在恆生指數期貨合約掛牌上市後的短短一年多時間里,期貨交易火爆,發展勢頭迅猛,當年五月份日均成交量為1,800份,到了一九八七年十月,成交量突破25,000份,一九八七年十月十六日成交量破紀錄放大到40,000份。一九八七年十月十九日,美國華爾街股市單日暴跌近23%,並由此引發全球股市重挫的金融風暴,即著名的"黑色星期五"。一九八七年十月中下旬,香港股市同樣無法避免歷經四天的嚴重股災,股指期貨出現首次交易危機。由於香港期貨交易所應付對手風險能力不足,加之當時期貨保證公司保證服務欠缺,恆生指數暴跌420多點,香港期貨交易所不得不增加保證金和擴大停板價幅,期貨指數迅速跌至停板。很多會員由於大面積虧損需要及時補充履約保證金卻無力支付,導致保證金不足以支付結算額,欠款額高達數億港幣。十月二十日,紐約道.瓊期指數暴跌,鑒於不少恆生指數期貨合約拖欠債務,香港股票交易所及期貨交易所宣布休市四天。
第二階段:香港期貨交易所被迫改革。1987年10月,美國股市暴跌引發了全球股災,香港股市歷經四天慘跌,股指期貨交易出現嚴重危機。為了應對當時龐大的保證金不足引發的嚴重債務風險,特別是為防止日後期貨交易可能出現的潛在交割危機,香港期貨交易所著手對結算和保證制度進行大刀闊斧改革。
香港期貨交易所推出股指期貨合約時最早結算任務完全是由結算所承擔,結算所管轄會員的買賣,並監控會員可能發生的交易風險;而會員則管轄其客戶的買賣,負責監控客戶交易風險,會員執行結算所的可靠程序,但並不負有履行其保證的功能或義務,即不能保證客戶能支付任何未平倉合約保證金。一九八七年十月出現交割危機之後,結算制度的改革要求提上日程。一九八七年十月二十六日,香港期貨交易所作出一個拯救期貨市場的決定,即由香港政府出資50%,主要銀行和經紀出資50%,籌措一筆二十億元港幣的備用貸款給予香港期貨保證公司(之後增至港幣四十億元),增強其抗風險能力,保證香港期貨交易所所有期貨合約的履行。之後,保證公司動用了約二十億元港幣的備用儲備來處理未能履行合約經紀會員的十八億元未平倉合約。但之後政府規定該筆貸款將通過追討未履行責任會員欠款及期貨合約和所有股票交易的特別征費來償還。通過徵收特別征費償還交割債務,無形中將該筆拯救貸款轉嫁到了投資者身上。
隨後期貨交易所繼續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加強其抗風險能力,並且使其監控市場風險的功能得到加強。改革內容主要有以下三點,其一,將會員分為四種等級,只替自己買賣的經紀劃為第一類經紀會員,代表自己及交易所會員客戶進行交易的經紀劃為第二類經紀會員,代表非會員客戶進行交易的經紀劃為第三類經紀會員,有包銷權的經紀則劃為第四類經紀會員。交易所依據承受風險的大小相應提高交易經紀會員的股本要求,通過此次改革,每一類經紀會員被要求對其顧客的財務狀況進行不定期監察,且會員還負有承受客戶可能拖欠保證金的風險。其二,通過改革成立二億港幣的儲備基金,代替以前的保證公司,期交所結算公司可以利用該筆基金直接支付經紀會員拖欠的保證金,及時化解市場交易、交割風險。其三,改革的另一結果是對結算所進行重組。為了更嚴格地保證經紀會員存放發展按金的安全性和流動性,通過此次重組,將結算公司並為期貨交易所的附屬公司,完成日常交易和交割的結算任務,更便於期貨交易所及時控制風險和應對危機。
第三階段:交易所改革後至今,金融期貨市場的規范和發展。經過系列改革,香港期貨交易所的交易活動逐漸穩定,投資者重新恢復對股指期貨交易的信心。市場體制和各項制度在這個過程中得到完善,市場秩序更加規范,交易量不斷上升,並且為我國內地的股指期貨建立和日後建設提供了借鑒和可行性經驗。
附:香港恆生指數期貨合約
相關指數
恆生指數(由恆指服務有限公司編纂,計算及發放)
合約乘數
每點港幣$50.00
合約月份
現月,下月,及之後的兩個季月(立約成本:被結算公司登記的恆生指數期貨合約的價格(以完整指數點計算)
立約價值
立約成本乘以合約乘數
最低格波幅
最低格波幅 一個指數點
持倉限額
無論長倉或短倉,以恆生指數期貨、恆生指數期權及小型恆生指數期貨所有合約月份持倉合共delta 10000為限,並且在任何情況下,小型恆生指數期貨的長倉或短倉都不能超過delta2000 ,計算持倉限額時,每張小型恆生指數期貨的倉位delta為0.2。
開市前時段
(香港時間) 上午九時十五分至上午九時四十五分(第一節買賣)及下午二時正至二時三十分 (第二節買賣)
交易時間
(香港時間)上午九時四十五分至中午十二時三十分(第一節買賣) 下午二時三十分至下午四時十五分(第二節買賣)
最後交易日的交易時間
(香港時間)9:45~12:30(第一節買賣)、14:30~16:00(第二節買賣)由於現貨市場的收市時間有可能會隨時更改,期貨市場的收市時間必須根據現貨市場收市時間的改變而自動做出相應調整。
交易方法
電子自動化交易
最後交易日
該月最後第二個營業日
結算方法
以現金結算
最後結算
恆生指數期合約的最後結算由結算公司決定,並採用恆生指數在最後交易日每五分鍾所報指數點的平均數為依歸,下調至最接近的整數指數點。
4、日本股指期貨的產生與發展
日本股指期貨的發展經歷了較為明顯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80年代初期到1987年,股指期貨在外界因素的推動下從無到有的初步試驗階段。日本於80年代初期即已開放了其證券市場,允許境外投資者投資境內股市。但是,其股指期貨合約卻首先出現在海外,1986年9月3日,日經225指數期貨在新加坡金融期貨交易所(SIMEX)交易。按照日本當時的證券交易法規定,證券投資者從事期貨交易被禁止。所以,當時的日本證券市場並不具備推出股指期貨交易的法律條件。而且,按照當時的證券交易法,日本國內的基金是被禁止投資SIMEX的日經225指數的,只有美國和歐洲的機構投資者利用SIMEX的日經225股指期貨合約對其投資於日本的股票進行套期保值。本國的機構投資者明顯處於不利位置。基於這樣的原因,1987年6月9日,日本推出了第一支股票指數期貨合約---50種股票期貨合約,受當時證券交易法禁止現金交割的限制,50種股票期貨合約採取現貨交割方式,以股票指數所代表的一攬子股票作為交割標的。
第二階段:1988年到1992年逐步完善的過渡階段。這一階段,通過修改和制訂法律,國內股指期貨市場逐步走上正軌。50種股指期貨剛剛推出的前幾個月,交易發展緩慢,直到1987年股市暴跌後交易量迅速發展起來。1987年10月20日上午,日本證券市場無法開始交易,賣盤遠大於買盤,由於漲跌停板的限制,交易剛開始即達到跌停板。由於當時50種股票期貨合約實行現貨交割,所以,境內投資者也無法實施股指期貨交易。而在SIMEX交易的境外投資者卻能夠繼續交易期貨合約。受此事件影響,1988年日本金融市場管理當局批准了大阪證券交易所關於進行日經指數期貨交易的申請。1988年5月,日本修改證券交易法,允許股票指數和期權進行現金交割,當年9月大阪證券交易所開始了日經225指數期貨交易。1992年3月,大阪證券交易所50種股票期貨停止了交易。
第三階段:對股票指數進行修改,股指期貨市場走向成熟。由於日經225指數採用第一批上市的225種股票,以股價簡單平均的形式進行指數化。針對這樣的情況,大阪證券交易所根據大藏省指示,開發出了新的對現貨市場影響小的日經300指數期貨以取代日經225,並於1994年2月14日起開始交易。此後,日本股指期貨市場便正式走向成熟。
新加坡國際金融交易所(SIMEX)首開先河,於1986年推出了日本的日經225指數期貨交易,並獲得成功。而日本國內在兩年以後才由大販證券交易所(OSE)推出日經225股指期貨交易。1990年,美國的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也推出日經225指數期貨交易,形成三家共同交易日經225指數的局面。而在競爭中,由於新加坡推出較早已形成一定優勢,因此一直保持領先地位。直到1995年初英國皇家巴林銀行期貨交易員尼克里森因在投機日經225指數中的違規操作而導致巴林銀行倒閉事件發生後,市場對SIMEX的日經225指數產生了信心危機,資金才又開始迴流日本市場,OSE才趁機奪回了主導權。從某種意義上說,巴林事件的發生也是OSE與SIMEX市場競爭的結果。為了爭奪OSE的市場份額,SIMEX不惜放鬆對市場的監控,在巴林銀行持倉已明顯偏高的情況下,不做及時的處理,直接導致了巴林銀行的巨額虧損。如果SIMEX採取有效辦法展開市場競爭,並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那幺新加坡完全有可能在日經225指數期貨市場一直占據主導地位。但是總的來說,日本在本土推進日經225股指期貨交易時長期還是處於尷尬地位。從2005年的數據來看,全球日經225指數期貨市場中,日本本土只佔有55.05%的份額。2005年新加坡的日經225指數期貨價格嚴重影響著日本本土的日經225指數價格,新加坡的日經225擁有了很大程度的定價權。
⑵ 股指期貨的發展歷程
自1982年美國堪薩斯期貨交易所(KCBT)推出價值線指數期貨合約後,國際股票指數期貨不斷發展,是金融期貨中歷史最短、發展最快的金融產品,已成為國際資本市場中最有活力的風險管理工具之一。本世紀70-80年代,西方各國受石油危機的影響,經濟活動加劇通貨膨脹日益嚴重,投機和套利活動盛行,股票市場價格大幅波動,股市風險日益突出。股票投資者迫切需要一種能夠有效規避風險實現資產保值的手段。在這一前景下,1982年2月24日,美國堪薩斯期貨交易所推出第一份股票指數期貨合約----價值線綜合指數期貨合約。同年5月,紐約期貨交易所推出紐約證券交易所綜合指數期貨交易。
1982年--1985年 作為投資組合替代方式與套利工具。在堪薩斯期貨交易所推出價值線綜合指數期貨之後的三年中,投資者改變了以往進出股市的方式----挑選某個股票或某組股票。此外,還主要運用兩種投資工具:其一,復合式指數基金(SyntheticIndexFund),即投資者可以通過同時買進股票指數期貨及國債的方式,達到買進成分指數股票投資組合的同等效果;其二,指數套利(ReturnEnhancement),套取幾乎沒有風險的利潤。在股票指數期貨推出的最初幾年,市場效率較低,常常出現現貨與期貨價格之間基差較大的現象,對於交易技術較高的專業投資者,可通過同時交易股票和股票期貨的方式獲取幾乎沒有風險的利潤。
1986年--1989年作為動態交易工具。股指期貨經過幾年的交易後市場效率逐步提高,運作較為正常,逐漸演變為實施動態交易策略得心應手的工具,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第一,通過動態套期保值(DynamicHedging)技術,實現投資組合保險(PortfolioInsurance),即利用股票指數期貨來保護股票投資組合的跌價風險;第二,進行策略性資產分配(AssetAllocation),期貨市場具有流動性高、交易成本低、市場效率高的特徵,恰好符合全球金融國際化、自由化的客觀需求,為解決迅速調整資產組合這一難題提供了一條有效的途徑。
1988年--1990年股票指數期貨的停滯期。1987年10月19日美國華爾街股市一天暴跌近25%,從而引發全球股市重挫的金融風暴,即著名的「黑色星期五」。雖然事過十餘載,對為何造成恐慌性拋壓,至今眾說紛紜。股票指數期貨一度被認為是「元兇」之一,但即使著名的「布萊迪報告」也無法確定期貨交易是惟一引發恐慌性拋盤的原因,金融期貨品種的交易量已佔到全球期貨交易量的80%,而股指期貨是金融期貨中歷史最短、發展最快的金融衍生產品。特別是進入90年代以後,隨著全球證券市場的迅猛發展,國際投資日益廣泛,投、融資者及作為中介機構的投資怠行對於套期保值工具的需求猛增,這使得1988年至1990年間股指期貨的數量增長很快,無論是市場經濟發達國家,還是新興市場國家,股指期貨交易都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至1999年底,全球已有一百四十多種股指期貨合約在各國交易。 股指期貨的創新與推廣迅速在世界各國迅速發展起來,到80年代未和90年代初,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推出了各自的股票指數期貨交易。1990年至今成為股指期貨蓬勃發展的階段。進入二十世紀90年代之後,關於股票指數期貨的爭議逐漸消失,投資者的投資行為更為明智,發達國家和部分發展中國家相繼推出股票指數期貨,使股指期貨的運用更為普遍。
股指期貨的發展還引起了其他各種指數期貨品種的創新,如以消費者物價指數為標的的商品價格指數期貨合約、以空中二氧化硫排放量為標的的大氣污染期貨合約以及以電力價格為標的的電力期貨合約等等。可以預見,隨著金融期貨的日益深入發展,這些非實物交收方式的指數類期貨合約交易將有著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
⑶ 全球股指期貨市場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從發展歷程看,股指期貨是應股票市場的避險需求而發展起來的。20世紀70年代,西方各國普遍出現經濟滯脹,經濟增長緩慢,物價飛漲,政治局勢動盪,股票市場也經歷了二戰後最嚴重的一次危機,道瓊斯指數的跌幅在1973-1974年的股市下跌中超過了50%,人們開始意識到在股市下跌面前沒有恰當的避險工具可供利用。
1982年2月24日,美國堪薩斯市期貨交易所推出了第一份股指期貨合約--價值線綜合平均指數(TheValueLineIndex)合約。股指期貨一經推出就受到了市場的廣泛關注,價值線綜合平均指數期貨推出的當年就成交了35萬張。
由於股指期貨能夠為股票市場提供有效的避險工具,順應了市場管理系統性風險的要求,主要發達國家在20世紀80、90年代陸續推出了股指期貨:英國在1984年5月、中國香港在1986年5月、新加坡在1986年9月、日本在1988年9月、法國在1988年11月、德國在1990年9月均相繼推出了各自的股指期貨品種。90年代中後期以來,新興市場也加快了股指期貨市場建設的步伐:韓國在1996年5月、中國台灣在1998年7月、印度在2000年6月也都相繼推出了各自的股指期貨品種。時至今日,股指期貨已成為現代資本市場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2007年,股指期貨/期權交易量達到56.168億張,佔全球場內衍生品交易量的36.5%,佔全球金融期貨/期權交易量的40.31%。相比2000年,股指期貨及期權的年交易量增長了7.27倍。在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中,由於市場避險需求的激增,股指期貨的成交量也呈現了大幅度的增長,有時甚至達到正常情況下交易量的兩倍多。
目前,全球已有37個國家和地區推出了股指期貨,包括主要發達國家和部分發展中國家,且涵蓋了GDP排名前20位的所有其他國家。
⑷ 股指期貨
利用股指期貨進行保值、套利操作舉例分析2007-05-10 14:46 如何利用股指期貨進行保值、套利操作的案例分析:
現在滬深300價格是3710點(5月10日盤中價格)。
但是現在滬深300股指期貨的12月份合約價格已經漲到5900左右了,意思是假如你現在以5900點的價位賣空12月股指期貨一手,等到12月的第三個周五(最後交割日)滬深300指數收盤後,股指期貨12月合約要按當天收盤價格進行結算,假設那天(12月第三個周五)收盤價格是5500,那麼你在5月初賣的合約一手的盈虧計算是:1手*(5900-5500=)400點*300元/點=12萬。
好了,繼續正題——假設你現在買了100萬的股票,大部分是滬深300指數的權重股,也就是說大盤漲你的股票肯定也漲。而且漲跌幅度相近。。。。。於是你現在完全可以這樣操作:
嘿嘿,咱現在大膽持有股票不動、與庄共舞!空一手12月的期指,投入保證金約17萬(假設的,計算方式:5900*300元/點*10%=17.7萬,),那麼,你就是對你買的100萬股票做了有效保值操作,完全可以防範以後股市的下跌給你帶來的股票市值縮水損失!!!也可以說基本上確保到12月下旬股指交割日時能有近60萬元的收益!!!!
為什麼可以?假設兩個月後,股市下跌,那麼12月的股指會下跌更快更多,這一手股指期貨的盈利幾乎可以遠遠超過你股票產生的縮水損失。比方說到12月下旬最終交割時,滬深300指數波動到3500點,現貨股票損失大約是:(3710-3500)/3710乘以100萬=5 .66萬,但同時那一手股指期貨的盈利將是:(5900-3500)乘以300=72萬!兩項沖抵後凈盈利:72萬-5.66萬=66.34萬.
假設到12月的第三個周五,滬深300指數漲到5800點,股指也按5800點最終進行結算,那麼你的股票肯定又賺不少,大約是:(5800-3710)/3710乘以100萬=56.3萬元。同時期指也有盈利:(5900-5800)X300=3萬元。收益總和約60萬!
再假如,到最後交割時滬深300指數漲到6000點,那麼股票收益大概計算為:(6000-3710)/3710乘以100萬,結果=61.7萬。 股指期貨上的虧損:(6000-5900)*300元/點=3萬。 兩項相對沖後仍盈利達58.7萬之多!!!!!
期貨投資因為使用保證金制度,好比前幾年股票交易中的融資(俗稱透支),而且是10倍融資!所以操作不好的話風險很大。如上面案例中只買一手股指就可以對100萬的現貨股票做對沖保值或套利操作了。而投入資金不過才17萬。。。。。。
⑸ 國際期貨市場是怎樣產生的
股票指數期貨產生的背景和發展
隨著證券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和機構投資者的成長,市場對規避股市單邊巨幅漲跌風險的要求日益迫切,無論是投資者還是理論工作者,對推出股指期貨以規避股市系統性風險的呼聲都越來越高,決策層也對這一問題極為關注。那麼我國當前推出股指期貨時機是否成熟?股指期貨的推出對證券市場有何影響?如何設計我國的股指期貨合約?從本期起,本版特開辟「股指期貨研究」專欄,對上述問題進行探討。歡迎對股指期貨感興趣的業內外人士參加討論,共同為推動我國股指期貨的研究開發獻計獻策。
同其他期貨交易品種一樣,股指期貨也是適應市場規避價格風險的需求而產生的。
二戰以後,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股票市場取得飛速發展,上市股票數量不斷增加,股票市值迅速膨脹。以紐約股票交易所為例:1980年其股票交易量達到3749億美元,是1970年的3.93倍;日均成交4490萬股,是1960年的19.96倍;上市股票337億股,市值12430億美元,分別是1960年的5.185倍和4.05倍。股票市場迅速膨脹的過程,同時也是股票市場的結構不斷發生變化的過程:二戰以後,以信託投資基金、養老基金、共同基金為代表的機構投資者取得快速發展,它們在股票市場中佔有越來越大的比例,並逐步居於主導地位。機構投資者通過分散的投資組合降低風險,然而進行組合投資的風險管理只能降低和消除股票價格的非系統性風險,而不能消除系統性風險。隨著機構投資者持有股票的不斷增多,其規避系統性價格風險的要求也越來越強烈。
股票交易方式也在不斷地發展進步。以美國為例:最初的股票交易是以單種股票為對象的。1976年,為了方便散戶的交易,紐約股票交易所推出了指定交易循環系統(簡稱DOT),該系統直接把交易所會員單位的下單房同交易池聯系了起來。此後該系統又發展為超級指定交易循環系統(簡稱SDOT)系統,對於低於2099股的小額交易指令,該系統保證在三分鍾之內成交並把結果反饋給客戶,對於大額交易指令,該系統雖然沒有保證在三分鍾內完成交易,但毫無疑問,其在交易上是享有一定的優惠和優勢的。與指定交易循環系統幾乎同時出現的是:股票交易也不再是只能對單個股票進行交易,而是可以對多種股票進行"打包",用一個交易指令同時進行多種股票的買賣即進行程序交易(Program trading,亦常被譯為程式交易)。對於程序交易的概念,歷來有不同的說法。紐約股票交易所從實際操作的角度出發,認為超過15種股票的交易指令就可稱為程序交易;而一般公認的說法則是,作為一種交易技巧,程序交易是高度分散化的一籃子股票的買賣,其買賣信號的產生、買賣數量的決定以及交易的完成都是在計算機技術的支撐下完成的,它常與衍生品市場上的套利交易活動,組合投資保險、以及改變投資組合中股票投資的比例等相聯系。伴隨著程序交易的發展,股票管理者很快就開始了"指數化投資組合"交易和管理的嘗試,"指數化投資組合"的特點就是股票的組成與比例都與股票指數完全相同,因而其價格的變化與股票指數的變化完全一致,所以其價格風險就是純粹的系統性風險。在"指數化投資組合"交易的實踐基礎上,為適應規避股票價格系統性風險的需要而開發股票指數期貨合約,就成為一件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看到了市場的需求,堪薩斯城市交易所在經過深入的研究、分析之後,在1977年10月向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提交了開展股票指數期貨交易的報告。但由於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與證券交易委員會關於股票指數期貨交易管轄權存在爭執,另外交易所也未能就使用道.瓊斯股票指數達成協議,該報告遲遲未獲通過。直到1981年,新任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主席菲利蒲.M.約翰遜和新任證券交易委員會主席約翰.夏德達成"夏德椩己慚沸
⑹ 全球股指期貨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期貨市場最早萌芽於歐洲。早在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就出內現過中央交易場所、大容宗易貨交易,以及帶有期貨貿易性質的交易活動。最初的期貨交易是從現貨遠期交易發展而來。第一家現代意義的期貨交易所1848年成立於美國芝加哥,該所在1865年確立了標准合約的模式。20世紀90年代,我國的現代期貨
⑺ 有沒有詳細介紹股指期貨知識的
期貨合約是由期貨交易所統一制定的、規定在將來某一特定的時間和地點交割一定數量標的物的標准化合約。這個標的物,又叫基礎資產或者標的資產,可以是某種商品,如銅或原油,也可以是某種金融資產,如外匯、債券,還可以是某個金融指標,如三個月同業拆借利率或指數等。如果這個標的物是某個股票價格指數,則該期貨就是股票價格指數期貨,簡稱股指期貨。
⑻ 股指期貨具體是什麼意思啊
股票指數期貨是指以股票價格指數作為標的物的金融期貨合約。在具體交易時,股票指數期貨合約的價值是用指數的點數乘以事先規定的單位金額來加以計算的,如標准·普爾指數規定每點代表500美元,香港恆生指數每點為50港元等。
股票指數合約交易一般以3月、6月、9月、12月為循環月份,也有全年各月都進行交易的,通常以最後交易日的收盤指數為准進行結算。
股票指數期貨交易的實質是投資者將其對整個股票市場價格指數的預期風險轉移至期貨市場的過程,其風險是通過對股市走勢持不同判斷的投資者的買賣操作來相互抵銷的。
它與股票期貨交易一樣都屬於期貨交易,只是股票指數期貨交易的對象是股票指數,是以股票指數的變動為標准,以現金結算,交易雙方都沒有現實的股票,買賣的只是股票指數期貨合約,而且在任何時候都可以買進賣出。
(8)日本股指期貨的發展擴展閱讀:
期貨交易歷史上是在交易大廳通過交易員的口頭喊價進行的。目前大多數期貨交易是通過電子化交易完成的,交易時,投資者通過期貨公司的電腦系統輸入買賣指令,由交易所的撮合系統進行撮合成交。
買賣期貨合約的時候,雙方都需要向結算所繳納一小筆資金作為履約擔保,這筆錢叫做保證金。首次買入合約叫建立多頭頭寸,首次賣出合約叫建立空頭頭寸。然後,手頭的合約要進行每日結算,即逐日盯市。
建立買賣頭寸(術語叫開倉)後不必一直持有到期,在股指期貨合約到期前任何時候都可以做一筆反向交易,沖銷原來的頭寸,這筆交易叫平倉。如第一天賣出10手股指期貨合約,第二天又買回10手合約。那麼第一筆是開倉10手股指期貨空頭,第二筆是平倉10手股指期貨空頭。
第二天當天又買入20手股指期貨合約,這時變成開倉20手股指期貨多頭。然後再賣出其中的10手,這時叫平倉10手股指期貨多頭,還剩10手股指期貨多頭。
一天交易結束後手頭沒有平倉的合約叫持倉。這個例子里,第一天交易後持倉是10手股指期貨空頭,第二天交易後持倉是10手股指期貨多頭。